论译者在政治文献翻译中的干预

合集下载

浅析政论文特点及翻译策略——以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为例

浅析政论文特点及翻译策略——以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为例

- 238-校园英语 / 翻译研究浅析政论文特点及翻译策略——以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为例西华大学/陈娜 唐利平 范胜君【摘要】《政府工作报告》是政论文的典型文本,其英译直接关乎我国的国际形象,文化价值和意识形态输出的效果。

本文将以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为例来分析政论文的特点及具体的翻译策略。

【关键词】政论文 翻译策略政论文是从政治角度阐述和评论当前重大事件和社会问题的议论文,形式多样,范围广阔,具有一定的政治倾向。

凡是对时政问题进行议论说理的文章,都可以属于政论文的范畴。

一、政论文的特点政论文讲求确切,严谨,富有鼓动性;词语多具宏观性;繁使用政治术语;句型单一、连接成分少、句与句之间无明确的逻辑关系。

而英语则在句式衔接上多“形合”,常用各种形式手段连接词、短语、分句或从句将句子衔接起来,注重显性衔接,把句子形式和结构完整放在突出位置,并且尽量避免重复。

二、具体翻译策略中文政治文献翻译要高度忠实,但为了达到对外宣传的目的,中国政论文的英译本总体词汇特征应接近于本族语中同体裁的文本特征,被目的语者接受。

1.笼统词汇具体化。

《政府工作报告》中有不少词意模糊的“宏观性”词汇和词组高频出现,用以表明某事物的特征或状态等,但英语词汇比较严谨、具体,因此翻译时,根据不同的上下文和文体风格选择用词,说到实处。

如: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

We will accelerate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going global” strategy.“走出去”战略实质就是走向全球,翻译成going global符合其实质相。

又如:我们不搞”大水漫灌”式的强刺激,而是持续推动结构性改革。

Rather than adopting strong stimulus policies that would have an economy-wide impact, we continued to move forward with structural reform.报告中并未直译”大水漫灌”,而是着重于它对于经济的影响译为an economy-wide impact2.词义抽象化。

论译者在政治文献翻译中的干预——以2009年政府工作报告为例

论译者在政治文献翻译中的干预——以2009年政府工作报告为例

ada t o is n o ri st t onrs e , “ n gt n uo bl dm t bk ecu t i ” 用 b n m ea o e oh yd o
出“ 不同类型 的文本采用不 同的翻译方法 ” 思想 [ 1 1 。信息性文
t onrs e 翻译 “ 乡” 只是 表达 出“ 到农村 ” h cut i ” e y d 下 , 带 这个行 为, 在语 义上并没有完 全传达 出该 政策 的实质 , 即国家 对农 民购买纳入补贴范围内的家电产品给与一定 比例 的补贴 , 从 而激活农 民购买能 力 , 扩大农村消 费。其次 , 报告在句式 上 采用复杂 长句 , 句子 结构单 一 , 多用并列 排 比句 , 连接成分 不多 , 次不够 明显 , 层 无主 句 比比皆是 。这是 因为汉语 “ 意
告 中 ,建 设 ” 词 出现 了 8 “ 一 7次 , 发 展 ” 词 出现 了 15次 , “ 一 4

《 政府工作报告》 中的中式英语现象
“ 加强 ” 一词 出现 了 7 1次。用词单调重 复 , 经常在一句话或
《 府工 作报告》 以下简称报告 ) 翻译 是国际社会 了 政 ( 的 解中国国情 和政策 主张的权威信息来源 , 需要反复斟酌从 而 确保精准 。然 而, 由于中国 与英语 国家 的历史背景 、 治经 “ 政 济体 制 、 社会文化形态的不 同以及中国人 与英语 国家人们思
英译汉易产生 ‘ 洋腔洋调 ’ 样” 像报告这样 的政治性文件 一 , 的汉 英 翻译 尤 其 容易 产 生 “ 中式 英 语 ” 即中 文特 色 的英 ,
语 1 2 1 。具体 原因包括 以下几个方面 : 首先 , 中国特 色新词汇 、
收稿 日期 :0 0 0 — 2 2 1— 3 0

浅析纽马克的翻译理论在政治文本翻译中的应用

浅析纽马克的翻译理论在政治文本翻译中的应用


c h i e v e d o n t h e i f r m f o u n d a t i o n l a i d s i n c e t h e f o u n d i n g o f Ne w C h i n a i n 1 9 4 9 a n d p a r t i c u l a r l y s i n c e t h e a d o p i t o n f o t h e p o l i c y f o r e f o r m a n d o p e n i n g u p i n 1 9 7 8; a nd t h e y a l l he t f r u i t s f o t h e u n i t e d e fo r t s f o he t wh o l e P a r t y a n d t h e
pe o p l e o f a l l e t h n i c g r o u p s i n Ch i n a . ( r e p o r t t o he t Ei g h t e e n t h Na t i o n a l Co n —


g r e s s ft o he C o m mu n i s t P a t r y fC o h i n a )这段文章取 自胡锦涛在 中国共产 党 第 十 八 次 全 国代 表 大 会 上 的工 作 报 告 ( 2 0 1 2 ) ,根 据 纽 马 克 的 文 本 类 型 理论 ,十八大报告具有严肃性 、权威 性和准确性等特点 ,属于表情性 文 本 ,译文也应 当具有 同样 的文 本特点 ,因此译文要采用语 义翻译 的翻译 策略 。这个句子较长 ,又是排 比句式 ,但是为了保 留源语 言的风格体 现 源语言的句式特征 ,译文 不仅 把原文的内容一字不差地 翻译出来 ,并 保 留 了原文 的排 比句式 ,使 原文与译文不论在形式上还是 内容上都高度 协

论译者在翻译中的地位

论译者在翻译中的地位

论译者在翻译中的地位译者。

应该是整个翻译过程中活跃的因素。

在翻译过程中,无论是对原文的理解还是对原文的翻译都必须充分发挥其主体性的作用。

然而传统的翻译理论研究却往往忽视了译者这一翻译活动中最积极的因素,并且认为译者应是“隐身的”。

但随着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翻译理论界的“文化转向”、翻译主体的研究逐渐受到译论界的广泛关注,并且得到应有的重视。

一,译者——“隐身”观点翻译是一门涉及到作者、译者和读者的工作。

对于作者和读者而言,译者是中介体,起着沟通两者的作用。

传统译论认为,译者应对作者负责,对读者负责,认为翻译是一种语言对另一种语言创作的文本进行的复制。

因此,原作者和原作品是神圣的、不可侵犯的,而译者则赋予各种各样的地位卑微的角色。

在翻译理论的研究过程中,那些传统的议论在二元认识论哲学的影响下,作者中心论和原作中心论的理论占据了统治地位。

而早期的语文学可以说是其代表。

语文学派着眼于原文文学的特征。

译者主要从事经典文献的翻译,尤其在《圣经》的翻译上,对译者来说,这类文体的原文都是上帝的“金口预言”,其中每个词和词序,甚至个别字母和标点都是神圣而不可侵犯的,他们都有某种特殊的含义,在翻译时对原文敬若神明。

不敢做丝毫改动尽可能逐字译出,从而导致了在翻译实践中直译,死译占据主导地位,译者却得到了及其低下的地位。

20世纪初期,以索绪尔维代表的结构主义者的翻译观认为,语言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与客观世界具有一一对应的关系。

要理解语言的意义,“忠实”是不可缺少的条件。

把原著作为一个一成不变的客体来看,认为文本的意义是语言通过规律预先设定的,其意义是具有确定性的,而且任何人只要按照语言规则去解读,都应该获得相同的理解。

由此可见,结构主义翻译观把翻译活动当作一种复制过程,一种机械的语言转换过程。

这样一来,在传统翻译理论中忽视译者形象,用一个“信”字取消了翻译主体在译本中存在的价值,译者只能拜倒在原作者脚下,认真地做一个奴仆,亦步亦趋地跟着原作走,脚步不能有丝毫的失真或走样。

从翻译目的论三原则看政治类文本的翻译

从翻译目的论三原则看政治类文本的翻译

从翻译目的论三原则看政治类文本的翻译1. 引言1.1 政治类文本翻译的重要性政治类文本翻译是一项极其重要的工作。

在国际交流中,政治类文本的翻译涉及到国家间的关系、政策的传播以及国际议题的讨论,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政治类文本往往包含着国家间的利益,对话的关键信息以及政策的指向,因此翻译工作需要保持准确、严谨和专业。

在跨文化交流中,政治类文本的翻译不仅仅是语言的转换,更是文化价值、政治立场和国家形象的传递和表达。

1.2 目的论三原则的介绍目的论是翻译理论中的一个重要分支,通过研究翻译的目的和原因,以及翻译作品的实际应用,来指导和规范翻译实践。

而目的论的三原则,即原貌还原原则、信息传递原则和语用调整原则,是指在翻译过程中应当遵循的三项基本原则。

首先是原貌还原原则,指的是翻译应当尽可能忠实于原文的原貌和意思,保持原文的风格、情感和特色。

这一原则在政治类文本翻译中尤为重要,因为政治文本往往涉及到重要的政策、立场和宣言,翻译时需要尽可能准确地传达原文的意图和态度,避免歧义和误解。

其次是信息传递原则,指的是翻译应当注重传达原文中所包含的信息和内容,确保译文能够清晰、准确地表达原文的意思。

在政治类文本翻译中,这一原则的应用尤为重要,因为政治文本通常具有明确的政治立场和政策倾向,译文需要准确地传达这些信息,以确保政策宣言和声明能够在跨文化交流中得到准确理解。

最后是语用调整原则,指的是翻译应当根据目标语言和文化的特点,进行必要的语言调整和变换,以使译文符合目标语言读者的习惯和口味。

在政治类文本翻译中,这一原则的应用也是至关重要的,因为政治文本涉及到各国政策和文化的差异,翻译时需要根据目标受众的背景和理解水平,进行必要的语言调整和修饰,以确保译文能够被读者理解和接受。

【2000字】2. 正文2.1 目的论三原则在政治类文本翻译中的应用在政治类文本翻译中,目的论三原则是至关重要的指导原则。

这三个原则分别是原貌还原原则、信息传递原则和语用调整原则。

政治文献英译的控制因素探究

政治文献英译的控制因素探究

一、引言 在当前我国的外宣实践中,政治文献占了很大
一部分比重,比如党代会和每年的两会宣传材料都 是外媒关注的焦点。随着中国的国际影响力与日俱 增,中国治国理政和对国际事务的看法和观点也成 为世界深度 了 解 中 国 的 重 要 载 体,这 从 《习 近 平 谈 治国理政》和《论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 文献被译成多国文字并在国外发行并得到国外读者 积极反响可见一斑。为了更有效地译介中国,最大 限度地减少国外读者“误读中国”的发生,学界对政 治文献的翻译作了有益探讨。英语是世界上使用最 广泛的语言,对政治文献的英译研究可以给其它语 种的翻译带来启示。
在事关中国国家形象的政治文献英译时生于斯长于斯的译者要敢于发挥译者的主体性全面准确和客观地反映中国主流意识形态其中最关键的就是要自信地表明特色社会主义的中国具有与西方国家不同的社会制度和价值取向中国可以和西方国家和平共处共同为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做出贡献
2020年 05月 第 30卷 第 3期
榆林学院学报 JOURNALOFYULINUNIVERSITY
意识形态要求译者要有强烈的责任感,认识到 中国面临的现阶段国际形势充满着机遇和挑战。中 国的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已不可同日而语,世界 各国有了解“中 国 奇 迹 ”的 强 烈 愿 望,希 望 得 到 “中 国答案”,而 中 国 本 身 也 有 为 世 界 发 展 贡 献 自 己 智 慧和力量的良好愿望,这为译介中国带来了巨大的 机遇,“由于作者和读者之间的‘共谋’关系,向读者 ‘灌输’意 识 形 态 便 成 为 可 能。”[4]然 而,中 西 在 制 度、传统、文化和治国理政等方面又大不相同,特别 是个别国家 有 意 误 读 中 国 的 良 好 愿 望,渲 染 “中 国 威胁论”,过分夸大“异”的因素,导致在译介中国时 遇到各种阻力。比如,“中国威胁论”在国外仍然有 市场。“据 BBC& GlobalScan对 18个主要国家从 2005-2011年的追踪数据中,对中国军事影响力的 正面评价比例从 25% 降至 22%,负面评价比例从 61%升至 63%。”[5]在面对这种巨大挑战时,译者要 主动作为,找到双方交流的共核,达到“求同存异”。

从翻译目的论三原则看政治类文本的翻译

从翻译目的论三原则看政治类文本的翻译

从翻译目的论三原则看政治类文本的翻译1. 引言1.1 翻译目的论的概念翻译目的论是翻译学中的一个重要理论,旨在解释翻译活动的目的和原因。

翻译目的论认为翻译的目的是传达原文的意义和信息,而不是简单地对原文进行语言转换。

在进行政治类文本的翻译时,翻译目的论尤为重要,因为政治类文本涉及敏感的政治议题,需要准确地传达原文的政治立场和观点。

翻译目的论强调翻译是一个复杂的交际过程,翻译人员需要考虑读者和文化背景,以确保译文能够传达原文的意义和风格。

在政治类文本翻译中,翻译目的论提供了一个指导原则,帮助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保持客观和中立的立场,避免对原文进行歪曲或误解。

翻译目的论在政治类文本的翻译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帮助译者更好地理解原文的意图和目的,保持翻译的准确性和可信度。

在当前信息爆炸的社会中,政治类文本的翻译更需要遵循翻译目的论的原则,以确保信息传递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1.2 政治类文本翻译的重要性政治类文本翻译在国际交流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

政治类文本涉及国家间的政治、外交、经济等重要议题,对于维护国家利益、增进国际合作具有重大意义。

政治类文本翻译的准确性直接影响到国际关系的发展和国家形象的塑造。

在当今全球化的背景下,政治类文本的翻译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国家间的交流日益频繁,政治类文本的翻译更需要高度专业和精准。

一个不当的翻译错误可能导致严重的后果,甚至引发国际纷争,损害国家利益。

政治类文本的翻译还可以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理解。

通过翻译,不同国家之间可以更好地沟通、协商和合作,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

政治类文本翻译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翻译人员在进行政治类文本翻译时必须具备高度敏感性和责任感,确保原文意思得以准确传达,为国际社会的和谐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2. 正文2.1 政治类文本的独特性政治类文本具有其独特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政治类文本具有严肃性和权威性,因为政治决策往往关乎国家和民众的利益。

政治类文本在翻译过程中需要保持原文的严谨性和专业性,确保信息的准确传达。

从翻译目的论三原则看政治类文本的翻译

从翻译目的论三原则看政治类文本的翻译

从翻译目的论三原则看政治类文本的翻译翻译是语言交流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尤其是在政治类文本的翻译中,更需要准确、精准地传递信息。

政治类文本通常涉及到国家、政府、国际关系等重要议题,因此翻译工作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才能确保信息的准确传达。

本文将从翻译目的论三原则的角度探讨政治类文本的翻译,以期为相关研究工作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翻译目的论三原则是指翻译的三大原则,即忠实原则、流畅原则和自然原则。

在翻译政治类文本时,这三大原则同样适用,但又有其特殊之处。

下面将分别从这三个原则来探讨政治类文本的翻译。

忠实原则是指翻译应当忠实于原文,力求将原文的意思、风格和特点等原汁原味地保留下来。

在翻译政治类文本时,忠实原则显得尤为重要。

政治类文本往往涉及到重大的国家政策、国际关系等议题,其中的每一个词语、句子都可能影响到整个文本的理解和解释。

在翻译政治类文本时,译者需要力求保持原文的原意,不能随意加以润色或修饰,更不能随意省略或增加内容。

只有如实、如原地翻译,才能确保信息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流畅原则是指翻译应当符合目标语言的语言习惯和表达习惯,使译文在语言上通顺流畅,易于被目标语言读者接受和理解。

在翻译政治类文本时,流畅原则同样需要得到重视。

政治类文本往往采用严谨、严肃的语言风格,有时还有较多的专业术语和长句子,这对译者的语言功底和表达能力提出了相当高的要求。

在翻译政治类文本时,译者需要尽量遵循目标语言的语言规范和用词习惯,使译文既忠实于原文又能够通顺流畅,能够准确地表达出原文的意思和观点。

自然原则是指翻译应当使译文在语言上达到和原文同样自然、生动和地道的效果。

在翻译政治类文本时,自然原则同样具有重要意义。

政治类文本往往涉及到国际事务和国家政策等议题,具有一定的政治色彩和政治意义。

在翻译时,译者需要尽量避免使用过于生僻或过时的词语和说法,以免造成误解或引起不必要的争议。

译者还需要灵活运用各种翻译技巧,在尊重原文意思的基础上尽量使译文富有生动感和地道感,使读者能够直观、深刻地理解到原文的意义和信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译者在政治文献翻译中的干预作者:陈思徐静怡来源:《经济研究导刊》2010年第16期摘要:政治文献的翻译是国际社会了解中国最新国情和发展动态的来源,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然而翻译过程中对原文的亦步亦趋容易造成“中式英语”现象。

因此,译者应当从词汇和句法层面上对政治文献的翻译采取积极有效的干预手段,从而有助于目标语读者的理解进而实现翻译的交际目的。

关键词:政治文献;政府工作报告;干预中图分类号:H59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16-0222-02引言德国翻译理论家卡塔琳娜·赖斯借用布勒关于语言功能的三分法,将这三种功能与其相对应的语言维度、文本类型和各自的交际环境联系起来,进而把各种文本归纳成四种类型:信息性文本、表情性文本、操作性文本以及视听类,并提出“不同类型的文本采用不同的翻译方法”思想。

信息性文本主要是指交流单纯信息,知识和观点,交际中的焦点是信息或者主题,其翻译应当由目标语言和文化的主流规范所决定。

政治文献旨在阐明论点,展开论述,从交际目的层面上属于信息性文本。

政治文献包括领袖文献、党政文献、报刊社论和工作报告等。

政治文献的准确翻译有助于世界各国正确理解中国在政治、经济、外交、文化等方面的路线、方针、政策,有利于中国和谐社会建设的顺利进行。

然而,在政治文献的翻译中,过度拘泥于原文的“中式英语”现象普遍,这是由于译者没有以目标读者为取向,不敢进行有效干预所致,本文拟以2009年政府工作报告为例,以功能主义为关照探讨译者在政治文献翻译中进行干预的必要性及具体策略。

一、《政府工作报告》中的中式英语现象《政府工作报告》(以下简称报告)的翻译是国际社会了解中国国情和政策主张的权威信息来源,需要反复斟酌从而确保精准。

然而,“由于中国与英语国家的历史背景、政治经济体制、社会文化形态的不同以及中国人与英语国家人们思维方式和语言习惯的差异,汉译英易产生‘中式英语’,就像英译汉易产生‘洋腔洋调’一样”,像报告这样的政治性文件的汉英翻译尤其容易产生“中式英语”,即中文特色的英语。

具体原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中国特色新词汇、新词组、新提法层出不穷。

随着新事物不断涌现,新方针、新政策不断出台,每个时期又会出现新的词汇,这些具有中国特色的新词汇难以在英语词典中找到相对应的词,翻译起来容易具有“中式英语”的味道。

例如“家电下乡”,翻译成“theprograms for brining home appliances,agricultural machinery,and automobiles and motorbikes to the countryside",用"bring tothe countryside”翻译“下乡”,只是表达出“带到农村”这个行为,在语义上并没有完全传达出该政策的实质,即国家对农民购买纳入补贴范围内的家电产品给与一定比例的补贴,从而激活农民购买能力,扩大农村消费。

其次,报告在句式上采用复杂长句,句子结构单一,多用并列排比句,连接成分不多,层次不够明显,无主句比比皆是。

这是因为汉语“意合”重于“形合”,即“不借助语言形式手段而借助词语或句子的意义或逻辑联系实现它们之间的连接”。

而英语“形合”重于“意合”,“借助语言形式手段(包括词汇手段和形态手段)显示句法关系,实现词语或句子的连接。

”因而,无论是在句子级还是在语段级,“英语的形式接应手段都比汉语多”。

最后,报告中的词语重复率高,例如,在2009年的报告中,“建设”一词出现了87次,“发展”一词出现了145次,“加强”一词出现了71次。

用词单调重复,经常在一句话或者相连的几句话里使用相同的谓语动词,容易产生冗余累赘的中式英语,单调乏味,降低译本的可读性,给读者的阅读造成障碍。

二、译者的干预政府工作报告的翻译工作是一项严肃的政治任务,容不得半点马虎,但是这并不代表译者在翻译报告的过程中不能发挥主观能动性,相反,译者的积极有效干预可以帮助解决报告翻译中出现的“中式英语”问题。

勒菲弗尔认为,译者的意识形态以及目的语文化的主流诗学都对翻译过程中的每一个阶段具有重要作用。

由于受到这些条件的制约,译者必然要通过自己的经验和认知模式,在某种明确的再创造动机下,在翻译过程中积极地发挥主观能动性对原作进行能动的阐释和建构。

德国翻译理论家汉斯·J.维米尔在与赖斯合著的《通用理论基础》一书中引入了目的论,提出将目光投向译作的目的,这个目的决定了译者需要采用何种翻译策略和方法,才能产生满足需要的译文。

目的论规定译者必须有意识地按照与预期目的语文本相关的原则进行翻译,而这种原则须依照具体情况而定,因而翻译策略也就具有了多样性,译者也便有了选择的可能。

作为跨文化传播和译文产出过程中的关键参与者,译者决定着原文在翻译行为中扮演的角色,决定着具体的翻译策略,在合理的翻译目的基础上获得了更多的自由。

这种自由正是译者为了实现翻译的目的而采取的干预行为,但是这种干预行为应当有个度,而不是喧宾夺主,扭曲原义。

接下来我们从词汇和句法层面探讨2009年《政府工作报告》中译者的干预行为。

首先从词汇层面上,报告中的词语重复性强,反复用一个词进行替代那结果必然是单调乏味的,而且也不能准确传达原意。

因此,汉译英时要注意尽量避免重复,可以采用代词代替、缩短或去掉修饰成分,或者变换用词等。

另外,翻译时要注意多用动词,避免过多使用动名词和抽象名词,以保持风格的明晓流畅。

例如:1.三是稳步推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

改善加工贸易发展环境,调整加工贸易禁止类和限制类目录;鼓励出口加工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

Third,we will steadily carry out upgrading of processingtrade.We will improve the climate for developing it, and adjust thehst of commodities whose processing is classified as prohibited orsubject to restrictions. We will encourage the relocation of exportprocessing industries to the central and western regions.原文中“加工贸易”出现了三次,而译文中“processingtrade”只出现了一次,第二次和第三次出现的时候分别用“it”,和“whose processing”来代替,不仅避免了重复,也使得译文结构更加紧凑与连贯。

英语中的代词用途十分广泛,汉译英时要善于运用代词。

2.继续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提高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水平。

We will continue to develop the national innovation system.""We will become better able to create,utilize, protect and man-age intellectual property fights.原句中的“推进……建设”,译文中则省略译成“devel-op”,因为“推进”这个词在原文中实则是重复“建设”的含义,没有实际意义,故省略使译文更加简洁。

另外,译者并没有将“提高……水平”机械地译成“improve the level of…”,而是翻译成“become betterableto…”,这是由于过多使用抽象的名词结构容易产生晦涩空洞感,而动词则会给行文添加清晰度和力度,使读者的阅读愈加顺畅。

其次,从句法层面上,报告多采用并列长句,句子结构单一,重心不明朗。

如若完全按照原文直译,则容易产出许多单个的句子,形成松散的结构。

译者必须挖掘出原文句子间的逻辑关系,善于运用从句、分词短语等主从结构,突出句子重点。

例如:1.今年要在全国开展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专项行动以及“质量和安全年”活动,各行各业都要加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质量和安全管理。

This year we will launch a campaign to rectify and standard-ize order in the market and carryout the Quality and Safety Yearcampaign,which requires all industries and sectors to strengthenquality and safety supervision of all personnel and all processes inall greas.原文是由一个动词短语和一个主谓结构并列而成,通过仔细领会原文的内容可以发现“加强……管理”是在“专项行动以及‘质量和安全年’活动”中发挥作用的,即限定了“strength-en…aupervision"的行动范围,所以译者将主谓结构作为定语从句与主句连接起来,使得整句话结构紧凑,重点突出。

2.在新的一年,要着眼全面履行新世纪新阶段军队历史使命,推进军队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

In the coming year,we need to make our army more revolu-tionary,modem and standardized, focusing on enabhng it to fullycarry out its historic missions in the new stage and in the newcentury.原文是由两个并列的动词短语组成,通过分析可以看出“推进军队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才是该句话的中心内容,因此译者将主要内容移至句首,将从属关系的短语用分词短语的形式与主句连接,使得句子的重心突出,一目了然。

结语通过对2009年《政府工作报告》英译本的研读,我们可以看出翻译的质量与译者的干预程度密切相关,为了更好地完成翻译文本的交际功能,译者应当选择以读者为取向的翻译策略,在忠实于原文内容的基础上,从词汇和句法层面上进行恰当有效的干预,正确完整地表达原文。

参考文献:[1]Reiss,Katharina.Text rrype and Translation Method.OperativeTexts[M].Kronberg:Scfiptor,1976:20.[2]贾毓玲.从《政府工作报告》的翻译谈如何克服“中式英语”的倾向[J].上海科技翻译,2003,(4):26.[3]黄振定.英汉互译实践教程[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7:164.[4]刘宓庆.新编汉英对比与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6:74.[5]李龙泉.“改写论”的缘由及弊端[J].上海翻译,2009,(1):6-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