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温下表面流人工湿地中氨氮型富营养化水体净化研究
富营养化景观水体的处理技术及相关研究进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收稿日期:基金项目:作者简介:文章编号:1005-0523(2014)02第31卷第2期2014年4月Vol.31No.2Apr.,2014华东交通大学学报Journal of East China Jiaotong University 富营养化景观水体的处理技术及相关研究进展聂发辉,刘荣荣,刘占孟(华东交通大学土木建筑学院,江西南昌330013)摘要:富营养化景观水体一直以来是国内外水处理的难题。
针对这种水体修复效果差、藻类多、溶解氧低、氮磷含量高、透光性小等特点,从物化处理方法和生物处理两个方面综述了国内外这种类型水体的处理技术,根据各种方法的特点,分析了其优势和不足,提出了未来该类水体的主要研究方向,为实践中该类水体的治理提供参考。
关键词:景观水体;富营养化;物化处理;生物处理中图分类号:X524文献标志码:A景观水体在美化城市环境的同时还具有调节气候、改善环境、防灾防旱和维持水体循环的功能,因其特殊的经济价值深受人们的喜爱而广泛地应用于喷泉、瀑布、人工湖、城市河道、护城河和景观池塘等,成为居民休闲和娱乐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景观水是一种封闭缓慢的水体,具有水域面积小、水量少、水位浅、易污染、自净能力差等特点,再加上早期技术局限、设计的不合理和水质的管理不善造成氮磷等营养物质输入景观水而积累,在各种环境因子的综合作用下导致水体富营养化的发生[1]。
目前,主要采用物化和生物法处理富营养化景观水,通过污染物的控制和去除达到水质改善的目的。
1物化处理物化法运行稳定,处理后的水质受环境影响较小,在处理藻型及过营养化景观水体时,能在短期时间达到改善水质,恢复水体的欣赏价值,常用的物化处理方法有底泥疏浚法、曝气充氧法、混凝沉淀法、絮凝气浮法、灭藻法和吸附法等。
1.1底泥疏浚底泥疏浚法可在较短的时间取得明显效果,有效地提高水体的透明度,降低水中氮、磷的含量。
人工湿地在太湖富营养化入湖河水氮磷去除中的应用及其机理研究

2、微生物分解作用
微生物是人工湿地中另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通过微生物的分解作用可以有 效地去除入湖河水中的有机物和营养物质。微生物可以将有机物分解成简单的无 机物,并将其吸收到体内进行代谢。微生物还可以将营养物质分解成简单的无机 盐,如氨氮和磷酸盐等,这些无机盐可以被植物吸收利用。
3、介质过滤作用
人工湿地在太湖富营养化入湖 河水氮磷去除中的应用及其机
理研究
目录
01 一、人工湿地概述
二、人工湿地在太湖
02 富营养化入湖河水氮 磷去除中的应用
三、人工湿地去除入
03 湖河水氮磷的机理研 究 Nhomakorabea04 四、结论
05 参考内容
太湖是中国长江三角洲地区的重要淡水湖泊之一,但由于经济快速发展和人 口不断增加,太湖的水体富营养化问题日益严重。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人工湿地 作为一种有效的水体净化技术,逐渐被应用于太湖富营养化入湖河水氮磷去除中。 本次演示将对人工湿地在太湖富营养化入湖河水氮磷去除中的应用及其机理进行 研究。
垂直流人工湿地是一种高效去除氮的人工湿地。在垂直流人工湿地中,污水 从顶部流入底部,经过植物和基质的过滤和吸附作用,最终从底部排出。在这个 过程中,植物和微生物的作用较强,能够有效地去除氮和其他营养物质。
水平流人工湿地则是一种更为生态友好型的人工湿地。在水平流人工湿地中, 污水在水平方向流动,经过植物、微生物和基质的共同作用,最终达到净化水质 的目的。虽然水平流人工湿地在氮去除方面不如垂直流人工湿地高效,但其生态 友好型的特点使其在某些特定场合下更为适用。
1、应用方式
为了有效去除入湖河水中的氮磷等污染物,减轻对太湖水体的影响,可以采 取以下措施:
(1)建立入湖河流氮磷过滤带:在入湖河流沿岸建设过滤带,通过植物吸 收、微生物分解等作用,实现对河流中氮磷等污染物的去除。
《2024年强化人工湿地对富营养化水体的修复及作用机理研究》范文

《强化人工湿地对富营养化水体的修复及作用机理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水体富营养化问题日益严重,成为全球关注的热点环境问题。
人工湿地作为一种自然的生态工程,具有低成本、高效率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富营养化水体的修复与治理。
然而,传统的人工湿地往往面临着处理效率低、污染物去除效果不稳定等问题。
因此,本研究旨在通过强化人工湿地的设计与运营策略,提高其对富营养化水体的修复效果及作用机理的理解。
二、人工湿地概述人工湿地是一种模拟自然湿地的生态系统,通过植物、基质和微生物的相互作用,实现对水体的自然净化。
其核心原理是利用物理吸附、化学沉淀和生物降解等过程去除水中的污染物。
人工湿地因其成本低廉、维护简单、生态友好等特点,在污水处理和水体修复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
三、富营养化水体的危害与人工湿地的应对富营养化水体主要由过量的氮、磷等营养物质引起,导致藻类及其他浮游生物大量繁殖,破坏水体的生态平衡。
这些营养物质也是人工湿地处理水体的主要目标。
通过合理设计的人工湿地系统,能够有效地去除水中的氮、磷等污染物,从而减轻水体的富营养化程度。
四、强化人工湿地的设计与运营策略为了进一步提高人工湿地的处理效率,本研究提出以下强化措施:1. 优化植物配置:选择适合的湿地植物,通过其根系吸附和生物量积累来去除水中的营养物质。
2. 基质改良:通过添加特殊的基质材料,如生物炭、沸石等,增强基质对污染物的吸附能力和微生物的活性。
3. 复合微生物系统:引入特定的微生物菌群,强化生物降解过程,提高对氮、磷等污染物的去除效率。
4. 科学的水力管理:合理控制进水和排水的水力条件,保证湿地的处理效果和稳定性。
五、作用机理研究本研究通过实验和模拟手段,深入研究了强化人工湿地的作用机理:1. 物理吸附与化学沉淀:基质材料通过物理吸附和化学沉淀作用去除水中的悬浮物和溶解性污染物。
2. 生物降解过程:微生物利用湿地中的有机物作为碳源,通过硝化-反硝化、氨化等生物过程去除氮、磷等营养物质。
低温下水芹浮床对氨氮类富营养水体的连续小试净化

水芹浮床
氨 氮 富 营养 化
连 续 小 试
文 献 标 识 码 A
文 章 编 号 1 0 -2 1 2 0 ) 8 0 30 0 89 4 (0 6 0 - 2 -4 0
La r t r s a e c n i o s p i c to f bo a o y.c l o tnu u urf a i n o i a m o i .y ut o i t r b d n n m n a t pe e r ph c wa e o y by 0e a de u b n n fo tng be s a o wa e e pe a ur c m e s o l a i . d ta l w t r t m r t e
维普资讯
第 7卷第 8期
200 6年 8月
环境 污染 治理 技术与设备
Tec i e n ui hnqu s a d Eq pme tfrEn io n o vr nme tlPol to n r l n a lu in Co to
V 1.7 . 0 No.8 Aug . 2 0 0 6
低 温 下 水芹 浮 床 对氨 氮 类 富 营 养 水体 的连 续小试 净化
郑 种 孙 梅 郑 少 奎 杨 志 峰
( 京 师 范 大 学 环 境 学 院 水环 境 模 拟 国 家 重 点 实 验 室 , 北 北京 10 7 ) 0 85 摘 要 利 用 连 续 小 试 装 置研 究 了 6 9~ . c水 温 下 水 芹 浮 床 自 由表 面 流人 工湿 地 对 N 4一 . 8 8o H*N类 富 营 养 水 体 的 处 理
ifue tp lu a tl a n l n ol t n o d. K e r l W e e aur re o u f c o sr ce ta d;Oe a t e d c m b n y wo ds O t mp r t e;f ef w s ra ec n tu t d wel n l n n h e u e s;a mmo i i o n a nt — r g n; e to h c to e u r p i ai n;l b r t r — c l o tn o s p rfc to a o ao s a e c n i u u u ii ain y
复合水平流人工湿地中水生植物净化效果研究

复合水平流人工湿地中水生植物净化效果研究摘要采用2块结构相同的复合水平潜流人工湿地,选用不同的植物组合处理农村富营养化水体,分析2块湿地的净化效果,结果表明:2个复合水平流人工湿地对于tn和nh3-n的去除效果差异明显,而对于cod和tp的去除效果差异不明显。
对cod、nh3-n、tn 和tp的去除率,种植灯心草—菖蒲和美人蕉—风车草的1号复合湿地分别为29.4%、35.7%、43.6%和65.9%;种植香蒲—美人蕉和美人蕉—风车草的2号复合湿地分别为30.6%、49.2%、58.1%和64.5%;2个湿地通过植物吸收、存储氮量仅占湿地总氮的去除量的8.13%和10.72%,但是植物的存在间接地影响微生物硝化/反硝化,对提高湿地氮去除率具有重要作用。
湿地通过植物吸收、存储磷量占湿地总磷的去除量的7.59%和10.25%。
湿地脱磷的主要贡献来自基质,而植物的贡献较小。
关键词复合水平流人工湿地;富营养化;水体;水生植物;净化效果中图分类号 x5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03-0236-03目前,我国河流等地表水体中的污染主要由农业排水及畜禽养殖等非点源污染造成,而非点源污染严重地区往往处于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薄弱的农村地区,受污染的对象往往都是湖泊、水库、河流、海湾等天然水体[1-3]。
2007年中国太湖、巢湖、松花江段、厦门海湾、珠江口先后暴发水华或部分出现水华现象,给渔业、居民饮用水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和巨大的经济损失[4-6]。
农村的富营养化水体具有水量大、污染物浓度较低的特点,采用传统的方法处理率低、成本高,人工湿地具有处理效果好、工艺简单、运行管理方便、生态环境效益显著、投资少等特点,适合于农村富营养化水体的处理[7-12]。
为此,深入研究复合水平潜流人工湿地处理农村富营养化水体的作用,特别是植物[13-15]及不同的植物组合,为人工湿地作为村镇水体处理系统的广泛应用提供依据和示范作用。
人工湿地水质净化工程方案

人工湿地水质净化工程方案一、背景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快速发展,水资源的污染问题日益严重,特别是地表水和地下水污染的情况越来越严重。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人工湿地水质净化工程应运而生。
人工湿地是一种通过植物和微生物的作用,利用湿地土壤、植物和微生物对水体中的有害物质进行吸附、降解和转化的一种天然生态工程。
通过构建人工湿地,可以有效地净化污水,改善水质,保护地下水资源,增加湿地生态系统功能,促进生物多样性的恢复和稳定。
二、目标本次工程的目标是利用人工湿地对城市污水进行净化处理,降低COD、氨氮、重金属等污染物的含量,提高水质达标排放,减轻环境压力,保护水资源,改善生态环境。
三、工程原理人工湿地水质净化的工程原理主要包括植物吸附、微生物降解和土壤过滤等过程。
植物根系可以吸附和富集水体中的有机物和重金属等污染物,同时植物本身和根际微生物可以进行污染物的吸附、分解和转化。
湿地土壤可以起到过滤和转化污染物的作用,有效降解污染物的浓度,提高水质。
四、工程设计1. 选址人工湿地水质净化工程选址应尽量选择城市污水排放口附近,以达到减少输送成本、方便管线布设和运维管理的目的。
2. 工程规模根据当地城市污水处理规模和水质净化需求,确定人工湿地的规模和设计处理能力,一般按照单位面积处理能力来设计。
一般可按照每平方米处理5-10吨水的规模设计。
3. 工程构建人工湿地由水文土壤环境、植物群落和微生物群落组成。
水文土壤环境包括水体、湿地土壤和植被层,应根据当地的水资源和土壤环境情况进行合理构建。
植物群落主要选择适合水质净化的湿地植物进行植被配置,不同层次的植物对污染物的去除效果不同,应进行合理配置。
微生物群落主要是通过土壤中的细菌和真菌来达到水质净化的效果。
4. 工程运维人工湿地水质净化工程的运维管理包括植被养护和土壤保护。
应定期对植被进行修剪和除草,保持湿地水体通畅。
对湿地土壤进行合理施肥和保水,保持土壤的通透性和生物活性,以保证湿地的水质净化效果。
水平潜流人工湿地净化受污染水体研究

强的去除能力,如有机物、重金属、氮磷等营养盐等。但研究也指出,该技 术的实际应用仍存在一些问题,如处理效果受气候条件、污染物种类和浓度等因 素影响。
三、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文献调查和实验研究相结合的方法。首先,通过对水平潜流人工 湿地净化受污染水体的相关文献进行梳理和分析,明确研究现状和不足。其次, 设计水平潜流人工湿地实验系统,选取合适的植物和介质,通过控制实验条件,
展望未来,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创新,曝气强化水平潜流人工湿地技术将 在黑臭水体治理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未来研究方向包括优化人工湿地填料的选择 和布局、提高微生物接种剂的代谢效率等方面,以进一步提高黑臭水体的净化效 果。
加强该技术的推广应用和产业化发展,为城市环境治理和生态修复做出更大 的贡献。
谢谢观看
探讨不同因素对净化效果的影响。实验过程中,定期采集水样,测定各项水 质指标,如COD、TN、TP等,对净化效果进行定量评估。
四、研究结果
实验结果表明,水平潜流人工湿地对受污染水体具有显著的净化效果。在进 水COD浓度为200mg/L时,出水COD浓度降至10mg/L以下。此外,该系统对TN和TP 的去除率分别达到60%和80%以上。分析发现,植物的吸收和介质吸附在净化过程 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同时,实验还发现,气候条件对处理效果的影响具有一定的规律性,气温低、 湿度高时净化效果较好。
五、结污染水体具有显著的净化效果,具有在 实践中应用的潜力。然而,处理效果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污染物种类和浓度、 气候条件等。未来研究应进一步探讨如何优化系统设计,提高处理效率。此外, 可以结合其他
2、微生物生长与代谢
通过观测微生物接种剂的生长情况,发现其在曝气强化水平潜流人工湿地系 统中生长良好,代谢活跃。这表明曝气强化技术能够为微生物提供良好的生长环 境,促进其代谢活动,从而提高黑臭水体的净化效率。
《2024年人工湿地脱氮除磷的效果与机理研究进展》范文

《人工湿地脱氮除磷的效果与机理研究进展》篇一一、引言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水体富营养化问题日益严重,其中氮、磷等营养物质的过量排放是主要诱因之一。
人工湿地作为一种自然与人工相结合的生态系统,具有成本低、维护简便、生态友好等优点,在污水处理特别是脱氮除磷方面表现出良好的应用前景。
本文旨在探讨人工湿地脱氮除磷的效果与机理研究进展,为湿地生态系统的优化提供理论支持。
二、人工湿地的基本构成与工作原理人工湿地主要由基质、水生植物、填料及微生物等部分组成。
水体在流经湿地时,通过物理、化学及生物的三重作用,实现污染物的去除。
其中,脱氮除磷是人工湿地的主要功能之一。
三、人工湿地脱氮除磷的效果研究(一)脱氮效果研究人工湿地对氮的去除主要通过微生物的硝化-反硝化作用实现。
研究表明,人工湿地能有效去除水中的氨氮和亚硝酸盐氮,特别是通过合理设计湿地系统和优化植物种类后,脱氮效率可显著提高。
(二)除磷效果研究人工湿地通过吸附、沉淀及生物吸收等多种方式去除磷。
研究表明,湿地中的铁锰氧化物和氢氧化物等对磷有较强的吸附能力,同时植物对磷的吸收也是除磷的重要途径。
此外,湿地中的微生物活动也有助于磷的去除。
四、人工湿地脱氮除磷的机理研究(一)微生物作用微生物在人工湿地脱氮除磷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通过硝化-反硝化作用,微生物能将氨氮转化为氮气,从而从湿地系统中去除。
此外,一些微生物还能通过代谢活动吸收和转化磷。
(二)物理化学作用人工湿地中的基质如沙、石、土壤等,通过吸附、沉淀等物理化学作用,有助于去除水中的氮、磷等物质。
此外,湿地中的氧化还原反应也为脱氮除磷提供了有利条件。
五、研究进展与展望近年来,关于人工湿地脱氮除磷的研究取得了显著进展。
在湿地设计、植物种类选择、微生物群落研究等方面均取得了重要突破。
然而,仍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如湿地的长期运行效果、对不同污染负荷的适应性等。
未来研究需进一步优化湿地设计,提高脱氮除磷效率,同时加强湿地生态系统的综合管理和维护。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低温下表面流人工湿地中氨氮型富营养化水体净化研究郑少奎,张燕燕,杨志峰,刘加刚(北京师范大学环境学院水环境模拟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875)摘要:以氨氮为主要氮组分的富营养化水体为研究对象,采用批量培养方式对比研究了618~712℃水温下浮水植物系统(2种水葫芦Eichhornia crassipes 、浮萍L em na minor )、泡沫板系统(无生命覆盖物系统)及空白系统(无覆盖物系统)的脱氮效果,并探讨了614~1112℃水温下不同起始COD 浓度(27~105mg/L )对各污染物去除的影响.结果表明,溶解氧(DO )是影响NH +42N 去除的关键因子之一,好氧时期各系统NH +42N 去除率占整个时期NH +42N 去除率的61%~88%.3种植物系统中NH +42N 的去除率(45%~56%)普遍高于泡沫板系统(38%)与空白系统(38%),而TN 和COD 去除效果差异则与植物类型有关;随着水体中起始COD 浓度的升高,系统中DO 逐渐由好氧状态降至0,该结果对NO -32N 去除率影响最大(去除率由67%上升至95%),而对其它水质指标(COD ,TN ,NH +42N )的影响相对较小.关键词:表面流人工湿地;氨氮;浮水植物;低温;脱氮中图分类号:X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023301(2006)1022014205收稿日期:2005208216;修订日期:2005210226基金项目: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项目(2002AA601012)作者简介:郑少奎(1973~),男,博士,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富营养化水体治理和应用环境微生物学.Purif ication of Ammonia 2Type Eutrophic W aterbody in Surface Flow Constructed Wetland at a Low T emperatureZHEN G Shao 2kui ,ZHAN G Yan 2yan ,YAN G Zhi 2feng ,Liu Jia 2gang(State K ey Laboratory of Water Environment Simulation ,School of Environment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 ,Beijing 100875,China )Abstract :Denitrification in three floating 2plant systems ,including two subspecies of hyacinth and duckweed ,and foamy board system were investigated by batch cultivation at a low water temperature of 618℃to 712℃.E ffect of initial COD on the system at a water temperature of 614℃to 1112℃was also discussed.The results were obtained as follows :DO was one of the im portant factors ,NH +42N removals in aerobic condition were 61%~88%in overall period.NH +42N removal in plant systems was higher than that in the foamy board and control systems while differences of TN and COD removals among plant system ,foamy board system and control system were determined by the floating 2plant type.The increase of initial COD concentration ,followed by the decrease of DO from >4mg/L to 0mg/L ,resulted in an obvious improvement of NO -32N removal.However ,it had a less effect on other water quality norms such as COD ,TN and NH +42N.K ey w ords :surface flow constructed wetland ;ammonia nitrogen ;floating plant ;low water temperature ;denitrification 近年来我国江河湖泊富营养化趋势日益严重,污水的脱氮除磷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人工湿地脱氮除磷效果明显[1],并且投资少、效果好、运行维护方便[2,3],成为土地较宽裕但经济欠发达的中小城镇污水处理的优选方案[4].表面流人工湿地在外观形式和功能结构上都十分类似于天然湿地系统,其所特有的区域生态效益更有利于当地的生态环境[5].因其有易于收割、不受水深限制等优点,所以浮水植物成为表面流人工湿地的重要植物类型,并广泛用于湖泊富营养化的控制.在进入表面流人工湿地的城市污水中,N H +42N 约占总氮量的50%[6],其去除与转化是表面流人工湿地脱氮的关键.由于表面流湿地保温效果较差,在冬季低温条件下容易影响微生物数量及活性[7,8],因此研究低温条件下表面流人工湿地NH +42N 去除效果及植物在NH +42N 降解中的作用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比较了低温下不同系统(水葫芦Eichhornia crassipes 、浮萍L em na m i nor 、泡沫板及空白系统)中N H +42N 降解情况,并探讨了浮水植物在N H +42N 去除中的作用,此外还考察了不同起始COD 水平对植物系统中N H +42N 降解的影响.1 材料与方法1.1 试验场地、湿地植物与土著微生物培养第27卷第10期2006年10月环 境 科 学ENV IRONM EN TAL SCIENCEVol.27,No.10Oct.,2006试验于2004211~2005201在江苏省宜兴市大浦镇的蔬菜大棚内进行.试验中采用植物均为当地土著植物,包括2种水葫芦亚种(分别称为水葫芦A、水葫芦B)和浮萍.土著微生物培养:在168L塑料水箱中加入自来水2314L(水深20cm),于室内(22℃)静置3d,以去除自来水中漂白剂,减少其对微生物的抑制.然后加入当地的稻田土及河沟底泥各2kg,并投加适量(N H4)2SO4、葡萄糖和KH2PO4使水质满足10 mg/L TN、50mg/L COD和2mg/L TP水平,随即开始土著微生物培养,5d后取混合液1L投加到各批量培养系统(168L塑料水箱)作为接种物.1.2 不同系统N H+42N去除研究在5个168L塑料水箱中分别加入7112g (N H4)2SO4、1132g KH2PO4、1511g葡萄糖和94L 已静置3d的自来水(水深40cm),并分别接种1L 土著微生物.将在清水中培养待用的水葫芦A (3450g)、水葫芦B(2050g)及浮萍(370g)分别放入3个塑料水箱内,种植密度分别为9132kg/m2, 5154kg/m2,1kg/m2.在第4个水箱中用泡沫板覆盖于水表面,第5个水箱作为空白对照.试验期间水温在618~712℃之间,每天摘去枯死枝叶,并取样分析各个水质指标.1.3 不同COD浓度影响研究在4个168L水箱中分别加入(N H4)2SO4414 g,KH2PO40182g,葡萄糖加入量分别为0g,4168 g,9136g,14104g,然后加入约94L的自来水(水深40cm),将由试验112得出的脱N H+42N效果最佳的植物放入水箱中,整个试验温度范围为614~1112℃,每天摘去枯死枝叶,并取样分析各个水质指标.1.4 检测分析试验期间,每天上午11:00取样1次,采样前用玻璃棒在水箱内搅拌数秒,然后用注射器抽取水面下5cm深处水溶液100mL立即进行水质分析,包括化学需氧量(COD)、总氮(TN)、总磷(TP)、硝态氮(NO-32N)、氨氮(N H+42N)、p H、溶解氧(DO)等水质指标.其中TN、TP、NO-32N、N H+42N采用SKALAR流动分析仪(荷兰),COD采用HANNAC9800消解加热器和COD快速测定仪测试,p H采用HANNA8424微电脑p H计测试,DO采用HI9143便携式微电脑溶氧仪测试.2 结果与讨论2.1 不同系统脱氮研究采用水葫芦A、水葫芦B、浮萍、泡沫板及空白系统开展如下3方面的对比研究:①低温下不同浮水植物的脱氮效果;②有生命覆盖系统与无生命覆盖系统(泡沫板系统)对脱氮效果的影响;③植物覆盖系统与无覆盖系统(空白对照)对脱氮效果的影响.试验中不同系统内水质指标随时间的变化如图1~5所示.从图中可以看出,在各个系统中NO-32N、N H+42 N、TN、DO、COD指标均在第1~4d内下降幅度较大,其后均趋于稳定或下降幅度明显变小,而p H值在整个试验期间并没有明显变化.浮萍、泡沫板和空白系统中DO分别在第4d时降至0,而其它系统中DO则在第5d时降至0.值得注意的是,各系统中的NO-32N最后都降到了0,达到了完全去除.整个试验期间,TP的浓度在0195~2mg/L之间,并未发生明显变化.图1 水葫芦A系统中各水质指标的变化Fig.1 Evolution of water quality norms in hyacinth-A system 根据整个试验周期内DO值的不同,将16d内各系统的N H+42N、TN、COD去除率按好氧期和整个时期归纳于表1.从表1可以看出,好氧时期各系统N H+42N去除率占整个时期N H+42N去除率的61%~88%,这说明N H+42N主要是在好氧阶段去除,表明DO是N H+42N去除的关键影响因子之一;TN在好氧期去除率在19%~34%之间,占整个时期TN去除率的43%~67%;COD则在好氧期表现了较好的去除效 图2 水葫芦B 系统中各水质指标的变化Fig.2 Evolution of water quality norms in hyacinth-Bsystem图3 浮萍系统中各水质指标的变化Fig.3 Evolution of water quality norms in duckwwwd system果,在4d 内各系统COD 去除率占整个时期COD 去除率的53%~70%.从表1还可以看出,水葫芦A 系统在整个时期中对N H +42N 、TN 的去除率最高,分别达56%和60%,水葫芦B 对COD 的去除率最高,达73%,但其对N H +42N 的去除率为50%.与植物系统相比,泡沫板系统和空白系统中N H +42N 去除率较低,表明图4 泡沫板系统中各水质指标的变化Fig.4 Evolution of water quality norms in foamy boardsystem图5 空白系统中各水质指标的变化Fig.5 Evolution of water quality norms in the control植物的存在促进了N H +42N 的去除.这可能是由于水生植物可通过通气组织将氧气从上部输送至根系,经释放和扩散,使根系周围呈现好氧环境,为硝化细菌的生存、繁殖提供了条件.水葫芦系统中TN 和COD 的去除率明显高于泡沫板系统和空白系统,而浮萍系统中TN 和COD 的去除率与其差别不明显.表1 好氧期和整个时期污染物的去除情况/%Table 1 Pollutants removal in the aerobic phase and overall periods/%试验系统NH +42NTNCOD起始值/mg ・L -1好氧期去除率整个时期去除率起始值/mg ・L -1好氧期去除率整个时期去除率起始值/mg ・L -1好氧期去除率整个时期去除率水葫芦A 11183856151534601053767水葫芦B 11184450151129471033973浮萍11133545131529431024059泡沫板11102338141019421043858空白111525381419194410144632.2 不同COD 浓度的影响通过改变葡萄糖投加量,探讨了不同COD 起始浓度对脱氮的影响,试验采用N H +42N 去除效果较好的水葫芦A 系统.不同COD 浓度下系统中TN 、N H +42N 、COD 、DO 、p H 随时间的变化曲线如图6~8所示.不同COD 浓度试验中N H +42N 、NO -32N 、TN 、COD 的起始浓度及去除率归纳于表2.图6 起始COD 浓度27mg/L 时水质指标的变化Fig.6 Evolution of water quality norms for initial COD concentration of 27mg/L从图6~8中可以看出,当起始COD 浓度为27mg/L 时,DO >4mg/L ;当COD 起始浓度为55mg/L 时,DO 在第7d 时出现较低值,随后迅速上升至2mg/L 以上;而COD 浓度起始值为105mg/L 时,DO 在第5d 迅速下降至0,而后DO 值维持在0附近;当COD 浓度起始值为157mg/L 时,水体中DO 随着COD 降低而迅速下降,在第7d 时降至为0.在COD 影响下DO 值变化对不同水质指标去除率存在不同影响.从表2可以看出,当起始COD 浓度从27mg/L 逐渐增加到105mg/L 时,COD 去图7 起始COD 浓度55mg/L 时水质指标的变化Fig.7 Evolution of water quality norms for initial COD concentrationof 55mg/L图8 起始COD 浓度105mg/L 时水质指标的变化Fig.8 Evolution of water quality norms for initialCOD concentration of 105mg/L表2 主要污染物始浓度及去除率Table2 Initial levels of different pollutants and their removal efficienciesCOD NO-32N NH+42N TN起始/mg・L-1去除率/%起始/mg・L-1去除率/%起始/mg・L-1去除率/%起始/mg・L-1去除率/% 273021667101722141528 554421555111414141513 1054421595111944151543除率为30%~44%,N H+42N去除率为14%~44%, TN去除率在13%~43%之间,NO-32N去除率为55%~95%.表明起始COD浓度对NO-32N去除率存在较大影响,并且其去除率随起始COD浓度的上升而增加.这主要是因为较高浓度COD造成较低DO浓度,使NO-32N的微生物反硝化脱氮过程成为可能.3 结论 (1)不同系统脱氮研究结果表明,植物的存在有利于N H+42N的去除,不同植物系统对TN和COD 去除效果不同,某些植物系统对TN和COD去除能力强于无生命覆盖系统和空白系统. (2)较高起始COD浓度容易造成浮水植物型表面流人工湿地中较低的DO浓度,使NO-32N的微生物反硝化脱氮过程成为可能,对其它水质指标变化的影响相对较小.参考文献:[1]刘真,章北平.人工湿地污水处理系统的分析与优化[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城市科学版),2003,20(4):64~67.[2]杨敦,周琪.人工湿地脱氮技术的机理及应用[J].中国给水排水,2003,19(1):23~24.[3]于少鹏,王海霞,万忠娟,等.人工湿地污水处理技术及其在我国发展的现状与前景[J].地理科学进展,2004,23(1):22~29.[4]王薇,俞燕,王世和.人工湿地污水处理工艺与设计[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2001,14(1):59~62.[5]Robert H Kadlec.Overview:Surface flow constructed wetlands[J].Wat.Sci.Tech.,1995,32(3):1~12.[6]张军,周琪,何蓉.表面流人工湿地中氮磷的去除机理[J].生态环境,2004,13(1):98~101.[7]Philip A M Bachand,Alexander J Horne.Denitrification inconstructed free2water surface wetlands:II.Effects ofvegetation and temperature[J].Ecological Engineering,2000,14:17~32.[8]Christian R Picard,LauChl2an H Fraser,David Steer.Theinteracting effects of temperature and plant community type onnutrient removal in wetland microcosms[J].BioresourceTechnology,2005,96:1039~10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