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湿地水质净化机理
人工湿地水质净化机理

微生物的降解:
代谢产物CO2、 H2O、NH3
污水中的有机污 染物CxHyOz
O2
合成细胞物质 C5H7NO2
能量
内源呼吸产物 CO2、H2O、NH3
O2
内源呼吸残留物
废水中大部分有机物的最终归宿是被异养微生物转化为微生物体及CO2和 H2O。异养菌主要以有机碳作为碳源,相对于自养菌具有更高的新陈代谢速 率,在有机物的去除中,异养菌占主导作用。有机物的好氧代谢反应如下:
了载体和营养物质; • 微生物在生长繁殖过程中直接吸收利用有机物和无机营养盐; • 好氧、兼氧和厌氧细菌降解去除有机物,硝化/反硝化细菌通过硝
化/反硝化去除有机氮化物;
02 人工湿地净化机理
人工湿地水质净化系统主要是通过基质、植物、微生物间等物理、化学及生物作用协同完成污染物质的去除。
机理
物理
沉降 过滤 吸附 挥发 沉淀
小分子有机物;第二阶段是将第一阶段的产物分解为乙酸和氢气;第三阶段
是产甲烷阶段;第四阶段湿地产乙酸阶段。
7
04 有机物的去除及影响因素
湿地类型 湿地深度
影响因素
温度 溶解氧
pH 盐度
不同湿地类型对有机物的去除效果具有明显的差异,由于水平潜流 湿地常处于饱和水状态,其复氧能力较差,所以与垂直流人工湿地相比, 水平潜流人工湿地的有机物去除率略低。
条件, 增加了污水和植物根系的接触时间; • 根系释氧。植物根系可以通过释放氧气改变根系周围环境的氧化还
原状态,从而改变根系周围的生物环境。
净化过程: • 基质通过一些物理的和化学的途径如吸收、吸附、过滤、离子交换、
络合反应等来净化除去污水中氮、磷等营养物质; • 基质为微生物的生长提供稳定的依附表面,同时也为水生植物提供
生态学中的人工湿地治理技术

生态学中的人工湿地治理技术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水资源日益稀缺,水环境也遭受严重污染。
传统的水污染治理技术难以满足当下的需求,而人工湿地治理技术则因其生态友好、维护成本低等诸多优点而备受关注。
一、人工湿地原理人工湿地,顾名思义即人工构建的湿地,是一种自然的离心式处理系统,依靠多种生态过程来达到水污染的去除、修复、控制和治理的目的。
原理上来说,人工湿地与自然湿地具有相似的处理机理,即通过湿地植物和气相微生物的共同作用,将废水中铵态氮、硝态氮、有机氮、磷等营养物质和污染物转化为温和的糖、氨和碳酸盐。
二、人工湿地类型根据水的流向和处理方式的不同,人工湿地主要可分为水平流湿地、垂直流湿地和混合流湿地三种类型。
1、水平流湿地水平流湿地是一种典型的当地处理系统。
其特点是植物的根系处于一定水平面以下,水沿着整个湿地表面流动,营养物质则通过不同渗透介质在不同深度处、不同生态系(生态区)内不断发生转化、吸附和降解的生态过程中得到去除。
水平流湿地是最为普遍的人工湿地类型。
常见的植物有芦苇、沙茶菜、香蒲、菰蒲等不同适应性的湿地植物。
2、垂直流湿地垂直流湿地又称竹滩式湿地,是首先在国外兴起的湿地人工修复技术。
同水平式湿地最大的不同在于,水系经过水中层的过滤、吸收和降解,再从低位水口输送出去。
由于垂直式湿地的水流量比水平式的湿地低许多,故植物负荷得比低很多,那么也就会促进污染物的降解。
3、混合流湿地混合流湿地是个综合型湿地,以水平式为主,辅以垂直式湿地。
流速也比水平式湿地更快,相对成本也会相对较高。
混合流湿地的设计灵活够用理一番,也为湿地类别的进一步创新打下了基础。
三、人工湿地应用范畴人工湿地正确运用一定会得到目前性价比最高、最实用的纯养修复技术带来的水质净化效果。
1、农田污染治理在农田治理过程之中,包括化肥、农药等农村生产活动所带来的农村污染源。
人工湿地通过引进自然生态系统的原理化元素,同时在生湿地植物的参与下,净化含有高浓度氨氮、硝酸盐和其他有机沉淀物使之达到水体环保标准,适当增加农田渔业的收益。
人工湿地废水处理机理

人工湿地废水处理机理人工湿地是一种利用湿地生态系统对废水进行处理的技术,其原理是利用湿地植物与微生物共同作用,通过物理、化学和生物过程去除废水中的有机物、氮、磷和重金属等污染物质。
它不仅可以有效净化废水,还能增加湿地生态景观,提供野生动植物的栖息地。
人工湿地废水处理主要包括水文滞留时间、氧化还原条件、植物营养吸纳、微生物降解等过程。
起首,水文滞留时间是指废水在人工湿地中停留的时间,通过延长水流路径和减缓水流速度,使废水中的污染物有充分的时间与湿地植物和微生物进行接触和降解。
较长的滞留时间可以提高废水的净化效果。
其次,氧化还原条件在人工湿地废水处理中起到重要作用。
湿地植物的生长需要丰富的氧气供应,而微生物的生活活动则需要适当的氧气和还原剂。
通过湿地植物的通气和氧气释放、底床通气以及湿地系统设计上的合理排水、通气等措施,可以维持湿地内氧气和还原剂的平衡,增进湿地生态系统的正常运行,从而加速废水中污染物的降解。
第三,植物营养吸纳是人工湿地废水处理中的重要机理之一。
湿地植物能够吸纳废水中的氮、磷等营养元素作为自身生长的养分,通过这种方式来改善废水的水质。
植物吸纳污染物的过程主要包括吸附、内渗、晶体沉淀和离子交换等机制。
不同类型的湿地植物对不同废水负荷的适应能力也不同,因此在人工湿地设计中要思量植物的选择和配置。
最后,微生物降解是人工湿地废水处理的重要环节。
湿地土壤中存在大量的细菌、真菌、藻类等微生物,它们通过分解废水中的有机物质、降解氨氮、硝态氮和硝酸盐等方式,将污染物转化为无害物质或气体释放。
微生物降解是一个复杂的生化过程,其效果受微生物种类、环境因素(如温度、pH值等)和废水负荷的影响。
综上所述,包括水文滞留时间、氧化还原条件、植物营养吸纳和微生物降解等过程。
通过以上机理的综合作用,人工湿地能够有效净化废水,达到环境保卫与资源循环利用的目标。
然而,在将来的探究中,还需要深度探究不同类型的人工湿地系统对不同废水负荷的适应性、优化工艺条件以及提高废水净化效果的方法,以进一步推感人工湿地废水处理技术的进步和应用人工湿地是一种仿生的废水处理技术,其原理和机理复杂而多样。
人工湿地脱氮除磷机理及其影响因素研究综述

人工湿地脱氮除磷机理及其影响因素研究综述人工湿地脱氮除磷机理及其影响因素研究综述摘要:人工湿地是一种采用湿地生态系统特性来处理废水的方法。
其广泛应用于城市排水、农村污水、工业废水的处理中,脱氮除磷是其重要的水质净化机制之一。
本文综述了人工湿地脱氮除磷的机理,并对影响脱氮除磷效果的因素进行了总结和分析,并指出了未来研究的方向。
一、人工湿地的脱氮机理人工湿地脱氮主要通过植物、微生物和土壤反应三个层面来实现。
1. 植物层面:湿地植物具有喜氮性,通过吸收底部废水中的氮素,将其转化为植物体内所需的氮营养物质,并促进植物生长。
同时,根系分泌的氧气也提供了氧化亚氮的基质,进一步促进脱氮反应的进行。
2. 微生物层面:湿地土壤中的微生物是脱氮过程中的关键环节。
硝化细菌将底部废水中的氨态氮转化为亚硝酸盐,放氧兼硝化细菌将亚硝酸盐进一步氧化为硝酸盐。
反硝化细菌则将硝酸盐还原为氮气,从而实现氮素的去除。
微生物的作用不仅包括氮素的转化,还涉及到生物吸附、颗粒沉降等过程。
3. 土壤反应层面:湿地土壤本身具有一定的吸附能力,能够吸附底部废水中的氮素。
同时,土壤中的氧化还原作用也可以促进氧化亚氮氧化成硝酸盐或还原为氮气。
人工湿地通过这些机制协同作用,实现了废水中氮素的去除。
二、人工湿地的除磷机理人工湿地脱除废水中的磷主要通过吸附、沉降和磷铁共沉淀机制实现。
1. 吸附机制:湿地土壤具有较大的比表面积,能够吸附底部废水中的磷。
湿地植物的根系也具有一定的吸附能力。
2. 沉降机制:底部废水中悬浮的磷颗粒会与湿地土壤中的颗粒结合,逐渐沉积到湿地底部。
湿地植物的根系也能够减缓流速,促进磷的沉降。
3. 磷铁共沉淀机制:湿地土壤中的氧化铁具有较强的磷吸附能力。
废水中的磷与氧化铁结合形成磷铁沉淀物,从而实现磷的去除。
三、人工湿地脱氮除磷的影响因素人工湿地脱氮除磷效果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植被、环境条件、水质特性等。
1. 植被:湿地植物的种类、生物量和生长状态对脱氮除磷效果有重要影响。
《2024年人工湿地去污机理及其国内外应用现状》范文

《人工湿地去污机理及其国内外应用现状》篇一一、引言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水体污染问题日益严重,对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造成了严重威胁。
人工湿地作为一种新型的生态水处理技术,因其独特的去污机理和良好的环境效益,受到了广泛关注。
本文将详细介绍人工湿地的去污机理,并探讨其在国内外的应用现状。
二、人工湿地的去污机理人工湿地是一种模拟自然湿地的生态系统,通过植物、微生物、基质等元素的相互作用,实现对污水的净化。
其去污机理主要包括物理吸附、生物膜法和植物吸收三个方面。
1. 物理吸附人工湿地中的基质(如砂、石、土壤等)具有较大的表面积和孔隙度,能够吸附污水中的悬浮物、有机物等污染物。
这些污染物被吸附在基质表面,通过沉淀、过滤等作用,实现初步的净化。
2. 生物膜法生物膜法是人工湿地去污的主要机制之一。
在湿地中,微生物在基质表面形成生物膜,通过氧化、还原、分解等生物化学反应,将有机物、氮、磷等污染物转化为无害或低害的物质。
此外,微生物还能通过与植物根系的协同作用,提高湿地的净化效果。
3. 植物吸收人工湿地中的植物通过根系吸收污水中的营养物质(如氮、磷等),并将其转运到地上部分,通过光合作用等生理过程,将污染物转化为无害物质。
此外,植物还能为微生物提供生存环境,促进生物膜的形成和生长,进一步提高湿地的净化效果。
三、国内外应用现状1. 国内应用现状近年来,我国在人工湿地领域取得了显著成果。
在污水处理方面,人工湿地已广泛应用于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农业污水等领域。
例如,在城市污水处理方面,人工湿地与城市管网相结合,有效降低了污水处理成本;在农业领域,人工湿地用于处理农田径流和畜禽养殖废水,减少了农业面源污染。
此外,人工湿地还在生态修复、景观建设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2. 国外应用现状国外在人工湿地领域的研究和应用起步较早,目前已形成了较为成熟的技术体系。
在污水处理方面,人工湿地被广泛应用于生活污水、工业废水、雨水收集等领域。
人工湿地设计

人工湿地设计人工湿地( CW —Constructed Wetland) 污水处理技术是70 年代末发展起来的一种污水处理新技术。
它具有处理效果好、氮磷去除能力强,运转维护管理方便、工程基建和运转费用低以及对负荷变化适应能力强等特点,比较适合于技术管理水平不很高,规模较小的城镇或乡村的污水处理。
人工湿地的净化机理:人工湿地对废水的处理综合了物理、化学和生物的三种作用。
湿地系统成熟后,填料表面和植物根系将由于大量微生物的生长而形成生物膜。
废水流经生物膜时,大量的SS 被填料和植物根系阻挡截留,有机污染物则通过生物膜的吸收、同化及异化作用而被除去。
湿地系统中因植物根系对氧的传递释放,使其周围的环境中依次出现好氧、缺氧、厌氧状态,保证了废水中的氮磷不仅能通过植物和微生物作为营养吸收,而且还可以通过硝化、反硝化作用将其除去,最后湿地系统更换填料或收割栽种植物将污染物最终除去。
湿地处理系统的设计1. 选址考察地质、地貌、水文、自然资源、人文资源、有关法律及公众意见。
应因地制宜,尽量选择有一定自然坡度的洼地或经济价值不高的荒地,一方面减少土石方工程、利于排水、降低投资,另一方面防止对周围环境产生影响。
2. 确定系统组合形式根据场地特征、处理要求和所处理污水的性质来确定。
单一式、并联式、串联式、综合式。
3. 确定水力负荷根据文献或经验而定。
4. 选择植物根据湿地植物的耐污性能、生长能力、根系的发达程度以及经济价值和美观等因素来确定。
一般有芦苇、席草、大米草、水葫芦、水花生等,最为常用的是芦苇,插植密度为1~3 株/m2 。
5. 计算表面积As二Q/a : As —表面积;Q —进水流量;a —水力负荷。
6. 确定长宽比(1)表面流湿地:长宽比10: 1 或更大,根据地形来考虑,底坡降0%~1% 。
(2 )潜流湿地:根据达西定律Q=Ks*A*SS—水力坡度;A —湿地床横截面积;Ks —潜流渗透系数。
或厄刚公式As=5.2Q[LN (So-Se)],So —进水BOD 浓度;Se—出水BOD 浓度;As —湿地床表面积。
人工湿地水质净化工程方案

人工湿地水质净化工程方案一、背景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快速发展,水资源的污染问题日益严重,特别是地表水和地下水污染的情况越来越严重。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人工湿地水质净化工程应运而生。
人工湿地是一种通过植物和微生物的作用,利用湿地土壤、植物和微生物对水体中的有害物质进行吸附、降解和转化的一种天然生态工程。
通过构建人工湿地,可以有效地净化污水,改善水质,保护地下水资源,增加湿地生态系统功能,促进生物多样性的恢复和稳定。
二、目标本次工程的目标是利用人工湿地对城市污水进行净化处理,降低COD、氨氮、重金属等污染物的含量,提高水质达标排放,减轻环境压力,保护水资源,改善生态环境。
三、工程原理人工湿地水质净化的工程原理主要包括植物吸附、微生物降解和土壤过滤等过程。
植物根系可以吸附和富集水体中的有机物和重金属等污染物,同时植物本身和根际微生物可以进行污染物的吸附、分解和转化。
湿地土壤可以起到过滤和转化污染物的作用,有效降解污染物的浓度,提高水质。
四、工程设计1. 选址人工湿地水质净化工程选址应尽量选择城市污水排放口附近,以达到减少输送成本、方便管线布设和运维管理的目的。
2. 工程规模根据当地城市污水处理规模和水质净化需求,确定人工湿地的规模和设计处理能力,一般按照单位面积处理能力来设计。
一般可按照每平方米处理5-10吨水的规模设计。
3. 工程构建人工湿地由水文土壤环境、植物群落和微生物群落组成。
水文土壤环境包括水体、湿地土壤和植被层,应根据当地的水资源和土壤环境情况进行合理构建。
植物群落主要选择适合水质净化的湿地植物进行植被配置,不同层次的植物对污染物的去除效果不同,应进行合理配置。
微生物群落主要是通过土壤中的细菌和真菌来达到水质净化的效果。
4. 工程运维人工湿地水质净化工程的运维管理包括植被养护和土壤保护。
应定期对植被进行修剪和除草,保持湿地水体通畅。
对湿地土壤进行合理施肥和保水,保持土壤的通透性和生物活性,以保证湿地的水质净化效果。
《2024年垂直潜流人工湿地中污染物去除机理研究》范文

《垂直潜流人工湿地中污染物去除机理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水体污染问题日益严重,如何有效处理和净化污水成为当前环境治理的重大课题。
垂直潜流人工湿地作为一种新兴的污水处理技术,因其投资成本低、维护简单、生态友好等优点,受到广泛关注。
本文将就垂直潜流人工湿地中污染物的去除机理进行深入研究。
二、垂直潜流人工湿地概述垂直潜流人工湿地是一种特殊的湿地生态系统,其基本原理是利用植物、介质和微生物的共同作用,对污水进行物理、化学和生物三重处理。
与传统的水平潜流人工湿地相比,垂直潜流人工湿地具有更高的处理效率和更强的抗冲击负荷能力。
三、污染物去除机理研究1. 物理去除垂直潜流人工湿地通过介质过滤、吸附和沉淀等物理作用去除污水中的悬浮物、胶体等污染物。
介质中的颗粒物能够吸附和截留污水中的污染物,从而达到净化水质的目的。
此外,湿地中的植物根系也能截留部分颗粒物,进一步增强物理去除效果。
2. 化学去除在垂直潜流人工湿地中,化学作用主要表现在介质与污染物之间的化学反应。
例如,湿地中的氧化还原反应可以降低重金属的毒性,使其从污染物质中解离出来。
此外,湿地中的pH值也可以通过缓冲作用影响污染物的化学形态和活性。
3. 生物去除生物去除是垂直潜流人工湿地中最为重要的污染物去除机制。
湿地中的微生物通过生物膜、生物膜内部的微生物群落等作用,将有机物、氮、磷等污染物转化为无害物质。
具体来说,有机物被微生物分解为二氧化碳和水等无机物;氮通过氨化、硝化、反硝化等过程转化为氮气;磷则被微生物吸收或与介质中的钙离子结合形成难溶性的磷酸盐沉淀。
四、结论通过对垂直潜流人工湿地中污染物的去除机理进行研究,我们可以发现,该技术利用了物理、化学和生物的协同作用来净化污水。
物理去除主要依靠介质的过滤、吸附和沉淀作用;化学去除则通过氧化还原反应等过程改变污染物的化学形态和活性;生物去除则是通过微生物的分解、转化和吸收作用来实现对污染物的有效去除。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工湿地水质净化机理
人工湿地对污水的作用机理十分复杂.一般认为,人工湿地生态系统是通过物理、化学及生物三重协同作用净化污水.物理作用主要是过滤、截留污水中的悬浮物,并积在基质中;化学反应包括化学沉淀、吸附、离子交换、拮抗和氧化还原反应等;生物作用则是指微生物和水生动物在好氧、兼氧及厌氧状态下,通过生物酶将复杂大分子分解成简单分子、小分子等,实现对污染物的降解和去除.
1.1 基质净化机理
人工湿地中的基质由土壤、细砂、粗砂、砾石、碎瓦片、粉煤灰、泥炭、页岩、铝矾土、膨润土、沸石等介质中的一种或几种所构成,是湿地植物的直接支撑者,为植物和微生物提供营养,具有巨大的比表面积,易形成生物膜,污水流经颗粒表面时,污染物通过沉淀、过滤、吸附作用被截留,不同的基质有不同的处理能力.湿地基质的类型、结构和肥力状况直接决定湿地植物的类型、数量和质量,并通过食物链影响湿地动物的类群、生长和发育,最终影响湿地生态系统的物质生产.基质也是湿地微生物、水生动物的生活场所,在基质颗粒的周围形成生物膜,通过提供能源和适宜的厌氧条件加强氮的转化.研究表明,在不考虑植物因素的条件下,经过湿地处理的模拟生活污水的COD、BOD5、TSS、总氮、总磷等污染物浓度下降,水质得到改
善.研究还表明,选择合适的人工湿地基质材料和厚度,对提高人工湿地净化能力至关重要.
1.2 植物净化机制
植物是湿地中最重要的去污成分之一,在人工湿地净化污水的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根据植物对污水净化机理的差别,可分为直接净化作用和间接净化作用.直接净化作用是指植物通过吸收、吸附和富集等作用直接去除污水中污染物.间接净化作用是指植物根、茎输送氧气,增强和维持基质的水力传输,影响水力停留时间,通过根系巨大的表面积创造利于各种微生物生长的微环境.
1.2.1 直接净化作用
植物在生长过程中能吸收污水中的无机氮、磷等,供其生长发育.湿地植物对氮的去除作用主要是:氨的挥发作用、NH4+的阳离子交换作用、吸收、硝化和反硝化作用等.科学家研究认为,通过植物根部根毛周围充满氧气的液体薄膜中的好氧微生物的硝化作
用,可将NH4+转化成气体,释放到大气中.除此之外,植物本身也可以吸收一部分NH4+,NH4+进入植物后通过氨化反应将其去除,合成蛋白质、氨基酸、酶等有机氮,消除其对植物的毒害作用,然后通过收割植物去除.污水中无机磷在植物吸收及同化作用下可转化为植物的A TP、DNA 等有机成分,通过植物的收割而从系统中去除.1.2.2 间接净化作用
污染物中有机物和氮的降解需要微生物和氧的参与,生长在湿地中的挺水植物进行光合作用产生的氧向地下部运输,释放氧到根区,使水体中的溶解氧增加,在植物根区周围的微环境中依次形成好氧区、兼氧区和厌氧区,在缺氧的基质中创造氧化条件,能促进有机物的氧化分解和硝化细菌的生长,有利于硝化、反硝化反应和微生物对磷的过量积累作用,达到除氮、磷的效果;另一方面在厌氧条件下通过厌氧微生物对有机物的降解、或开环、或断键形成简单分子、小分子,提高对难降解有机物的去除效果.人工湿地运行过程中,内部会出现堵塞的问题.在潜流型人工湿地中,基床中的水流一般是沿活的或死的根和根区形成的沟道及土壤的孔隙流通的.当根和根区生长时,它们干扰和疏松土壤,根和根区死亡腐烂后,留下一些管形的孔或沟(大孔),由于植物的根和根系对基质的穿透作用,减小了基质的封闭性,增强了基质的疏松度,能非常有效地使水通过基质,使基质的水力传输得到加强和维持,提高基质的渗透率.湿地植物根孔具有土壤大孔隙的一般功能,如产生优先水流,从而提高土壤的渗透性;为氧气输入和甲烷排放提供优先路径等.即使较板结的土壤,在2~5 年内,经过植物根系的穿透作用,其水力传输能力可与砾石、碎石相当.湿地的植被降低了水流速度,延长了污水在湿地内部的停留时间,为悬浮物的沉淀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同时,在大气和湿地基质或水表面之间起到生物膜的作用,使风速在近基质或水表面降低,减少了沉淀物的再次悬浮,提高了去除污染物的能力.人工湿地中的水生植物除自身具有较强的对营养物质吸附、富集功能外,还与其周围环境的原生动物、微生物形成各种小环境.淹没在水中的植物的茎和叶提供了一个巨大面积的生物膜,大量光合藻类以及细菌和原生动物都集聚在植物组织上.同样,根和根区埋在湿地土壤中,根系及其根际分泌物,能为微生物的生长提供营养及场所.因此,植物的地上和地下部组织都可以形成生物膜,具有典型的活性生物膜功能,为微生物的吸附和代谢提供了良好的生化环境.特殊的根际微生态环境,提高了多种污染物富集和吸收分解的能力.这些生物膜以及湿地中上所有其他固体表面的生物膜,包括死的植物组织,对于湿地中
发生的所有微生物进程都具有重要作用.湿地植物还具有过滤和抑藻等效应.
1.3 微生物净化机制
湿地微生物主要有菌类、藻类、原生动物和病毒.微生物在湿地养分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中往往起核心作用,湿地中的微生物是其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净化污染物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污水中有机物的降解和转化主要是由湿地微
生物活动来完成的.湿地微生物还具有吸附作用,在微生物生长过程中,需要吸收一些营养元素和重金属元素以保证生长和代谢,它们分泌的高分子聚合物,对重金属有较强的络合力.硫酸还原菌还原污水中的硫酸根产生的硫化氢与废水中的重金属反应生成金属硫化物沉淀,使废水中金属离子得到有效净化.相关研究发现,湿地植物根区的细菌总数与BOD5去除率之间存在显著相关性;氨氮的去除率与根际硝化细菌和反硝化细菌数量的相关性极显著.曲霉属生物体可有效地吸附Au,枯草杆菌可有效地吸附Au、Ag和Se等.
1.4 水生动物净化机制
人工湿地中的水生动物有提高土壤通气透水性能和促进有机物的分解转化的生态功能.底栖动物螺蛳、螃蟹、小型软体动物、摇蚊幼虫、水蚯蚓、贝壳等和淡水鱼虾形成湿地生态系统食物链的消费者.水中的浮游生物是鱼类的饵料,通过改变鱼类的数量结构来操纵植食性浮游动物的群落结构,促进滤食效率高的植食性浮游动物生长,进而降低藻类生物量,改善水质.蚌类的增多可使水质变清,从而为轮藻类植物的大量生长提供有利条件,为草食性水禽提供食物,扩大水禽的数量及停留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