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苏麻离青深入胎骨
明永乐青花缠枝莲抱月瓶

明永乐青花缠枝莲抱⽉瓶
06/10 23:35 ⽼郭说⽂玩
永乐时期,明成祖朱棣在位⼆⼗⼆年,⼿⼯业和城市经济迅速发展,对外贸易也⽇渐繁荣。
由于频繁的中外⽂化和贸易交流,使这⼀时期的瓷器在造型和纹饰上,也受到西亚地区⽂化的影响,因⽽具有伊斯兰⽂化特⾊的瓷器孕育⽽⽣。
明代的抱⽉瓶以青花为装饰,结合抱⽉瓶⾃⾝独特风格,将⾊彩与器形完美融于⼀体,使其发展成为陈设⽤的艺术品,其中⼜以永宣时期最负盛名。
此青花缠枝莲抱⽉瓶呈葫芦型,上部以蒜头型,头⾄肩部两侧各饰⼀对如意绶带⽿,下⽅为扁圆型,此瓶釉⾊温润肥厚,通体绘缠枝莲纹花卉。
整器以明快的苏⿇离青料绘画,并带有浓郁的西亚风格,⾊泽青翠明快。
所⽤进⼝青料为晕散⾃然,其结晶斑凝聚成⿊青⾊,有下凹深⼊胎⾻之感。
器⾝绘满纹饰,主辅分明密⽽不乱,层次清晰,青花发⾊深沉,釉⾯光润闪青,此瓶是明永乐时期景德镇御窑⼚烧制的宫廷⽤器,完整器存世稀少,弥⾜珍贵。
青花瓷鉴定

瓷器是我们祖先的伟大发明,到底产生于何时,学术界有争论。
有人认为在商代就有。
我所在的单位70年代就展出过一个尊,当时我还不太懂什么叫瓷器,有个专家说这就叫瓷器。
我说这瓷器与现在的瓷器不一样,他说是不一样,那时候的很粗糙,就是表面上有一些玻璃质的东西,所以有的专家说这种瓷器应该叫原始瓷,但也有的专家认为这是陶器中偶尔出现的。
至于到底是怎么出现的,这是专家的事,与我们无关。
总之原始瓷是在两晋之前产生的,叫原始青瓷。
到了两晋以后,开始出现了白釉、酱釉,以及唐代的秘色瓷和湖南长沙的釉下彩,还有宋代的五大名窑,都是人工将颜色做到瓷器上,是人可以控制的。
这些在收藏界叫老窑瓷。
到元代时就出现了青花、釉里红及红绿彩。
今天我主要说青花瓷。
有的专家认为青花瓷产生在唐代,也有人认为产生在宋代。
到元代,青花瓷就已经成熟了。
咱们现代的收藏者大多数收的是元、明、清的瓷器。
近百年的瓷器叫新瓷。
从瓷器上来讲,有单色釉、彩绘釉。
彩绘中青花瓷是数量最多的,从元代到清代直到现在近700年中,青花瓷是瓷器中的主流。
讲青花瓷必须先提青花料,青花料中蓝色的是氧化钴,属于釉下彩。
什么是釉下彩?其制作工艺简单讲就是把坯拉出来后,等干了用氧化钴往上画,画完后罩上一层釉,再入窑,1260度一次烧成。
在上一讲当中我提到过“九方五法”。
1、九个方面中,其中第四方面就是彩。
已故的著名瓷器鉴定家孙瀛洲老先生,对元、明、清的瓷器鉴定有很深研究,他提出了很多行之有效的方法。
其中孙老通过对青花的观察,把青花的颜色分出了二十几种。
如果我们把青花的颜色弄清楚,对我们的鉴定及辨伪会有很大好处。
青花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种颜色呢?因为在数百年中,青花瓷生产是主流,所以在很长时间里,不同历史阶段的青料来源和质地不同,再加上生产技术等方面的原因,对于青花瓷的发色的质量、呈色的色调都产生了不同的影响。
正因这样,青花所呈现的质量、色调、风格必定有明显的差别,艺术效果也必然出现强烈的时代特征。
玩瓷器必看:瓷器老化痕迹鉴定119条

玩瓷器必看:瓷器老化痕迹鉴定119条1、火石红:是指古瓷露胎处,显示红色,也有黄红色,紫红色,灰红色等.个别火石红严重者,也可从胎上爬上釉面一、二毫米。
又分出窑时便有的,称“窑成火石红”;出窑后逐渐形成的,称“后天火石红”。
现代仿者不象。
古时的窑成火石红,其当时的面貌,只能从现代瓷器上推知。
其经历了若干年后,面且全非,其它的一系列古瓷持征干扰了它。
所以寻找古瓷特征,则以后出火石红为主。
一般会出现在器物的凹处丶支钉上丶片缝上丶吐筋线上丶火性土垢上,并面上会有金属光泽,这是千年氧化加之火性外吐所致。
时间不超过几十年的,不会产生金属光。
年代越久远,金属光越强。
火石红的主体成份是氧化铁红。
若瓷质本身的含铁量极低,则不容易找到火石红,有的须借助百倍放大镜。
若是一点儿火石红也找不到,则可判为新瓷。
若是瓷器凹处的后出火石红的金属光不明显,则需结合其它古瓷特征综合判判。
2、破泡:是指釉面的气泡,因年久风化,硅胶化,经清洗,摩擦而产生的破裂,一般看到的是釉面上层的破泡,釉面损伤太严重时,才见到中下层破泡;宋瓷上,会有此现象,难仿。
如在破泡里找到臭干黑或黄水斑,就可判定为古瓷了。
另有种叫冰裂破泡的特征,很神奇美妙,气泡的顶端呈放射性的冰裂,更难仿,也仿不出来。
3、水流痕:是指古瓷在封闭的空间,长达数百年,其四周的物体挥发的水汽聚集流淌的痕迹,有动感。
一般为深黄色,很难洗净。
仿者,易洗。
与土藏气丶土脏气有别。
水流痕,也是鉴定为古瓷的一个重要的证据,并且用容易肉眼鉴别出。
4、水银沁:古瓷长久接触水银,会粘合,极难洗净。
目前,尚没见有仿者。
注意的是, 古瓷上的与古铜上的水银沁的概念, 是不相同的. 古人为了防腐, 多有用水银的. 秦始皇的陵墓里, 便大量地使用水银. 以铜为山, 以水银为河. 水银沁,也就是指陶瓷上沾有了金属汞。
5、玻璃胶:前人称陈骨胶。
是古瓷年久,釉面硅胶化,微水溶。
新瓷也有硅化胶,三次清洗,便无。
而古瓷,再多次清洗,都有。
苏尼勃青

鉴定或识别景德镇历史上各个时期的青花瓷器,青料的认识至关重要。
元代及明代早期的青花瓷器,大多以进口的苏麻离青为青料,并形成其独有的风格。
认识苏麻离青的呈色及其主要特征,无疑对于上述历史时期青花瓷器的鉴识大有裨益。
景德镇历史上使用苏麻离青主要有四个时期,一是元代晚期,二是明洪武时期,三是明永乐、宣德时期,四是明正统、景泰、天顺时期,陶瓷史称其为“空白期”。
由于烧制工艺不同以及火候、还原气氛不同诸原因,苏麻离青在各个历史时期的呈色情况有明显区别。
这当中,尤以明永乐、宣德时期的青花瓷器存世量最大,也最具代表性。
永乐、宣德时期苏麻离青的呈色特征,有三种典型情况。
第一种为呈色靛蓝,绚丽浓艳,清晰而通透,线条的纹理中或青料凝聚处有乌黑而浓重的结晶斑,结晶斑呈浓黑的松烟墨色,浓重处或浓聚处下凹且深入胎骨,迎光侧视或以手抚摸可感觉有凹凸不平状。
另一种发色蓝中泛紫,甚至呈明显的紫罗兰色,发色浅淡,浅淡处呈星状点滴晕散;浓聚处结晶斑连点成片,呈黑青色,浓淡反差极其明显,晕散十分严重。
第二种典型情况是有晕散。
晕散是指液体落在纸上向四外散开或渗透的情状,也即俗语所说的“洇”,如纸洇的厉害,洇水等。
青花瓷器绘制也出现相同的情况,故有是说。
晕散是苏麻离青的一个基本特征,不论是哪一时期的苏麻离青,无论其呈色如何,或多或少总是带有晕散,没有晕散的苏麻离青是不存在的。
永乐、宣德时期的苏麻离青晕散情况尤为明显。
苏麻离青出现晕散的机理机制,尚不清楚,但与釉层有一定的关系。
永乐、宣德的青花瓷器,釉面多肥厚莹润。
据上海博物馆汪庆正先生介绍,永乐、宣德青花瓷器的釉面肥厚且较为透明,如果用30至50倍放大镜观察,其气泡的分布多呈大小不一、间距不一的星状。
的确,从所观察的实物标本来看,这种呈星状气泡的情况是比较多见,而且,越是晕散严重,呈星状气泡的情况也越是普遍。
但是,呈鱼子纹状气泡分布均匀的情况也属常见,一般来说,釉面呈鱼子纹状气泡的晕散情况较轻。
中国古董瓷器元青花的幽蓝神采何以惊艳了世界

中国古董瓷器元青花的幽蓝神采何以惊艳了世界中国古董瓷器中,元青花仿佛神一般的存在——以“鬼谷子下山”大罐为代表的元青花,屡屡在全球拍卖场上创造价格神话;以“萧何月下追韩信图”梅瓶为代表的元青花,多为世界各地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值得引起关注的是,尽管景德镇生产的元青花至今已有近700年历史,系统认识和研究元青花的历史却不过70年。
元青花给后人留下无限的遐想,也留下难解的谜题,有待学界一一发现。
元青花象耳瓶,英国大维德基金会藏元以前,中国瓷器以素为美的士大夫美学追求可谓登峰造极,以宋代五大名窑为代表。
到元时,马背上蒙古民族“蓝天白云”的审美导向,开启了东方古陶瓷美学的灿烂新篇。
这就是景德镇烧造的元青花。
在元之前,是没有青花一说的。
所谓的“唐青花”和“宋青花”,在学术界尚存争议,只是巩县窑和龙泉窑试烧的非主流蓝彩瓷,并未得到唐宋时代官方和民间的认可。
从元青花始,中国瓷器不再固守极简主义,进入青花和彩绘竞相绽放的时代。
元青花以苏麻离青的神秘幽蓝,赢得世人追捧。
然而,人们很快发现,元青花是一个无法获得历史文献证实的尴尬命题——长达五百多年的青花烧造历史,没有任何关于元代烧造青花瓷的记载。
所有文献都认为,创青花从明永乐郑和下西洋,带回来苏麻离青开始。
故宫收藏有宋至明清的许多文物精品,独缺元代青花瓷传世记录,也支撑此观点。
直到1952年,英国大维德基金会藏至正十一年青花象耳瓶,被研究者波谱定为14世纪青花瓷断代标准器,并得到全世界中国古陶瓷学者的公认,并定名为“至正青花”,从此掀开元青花神秘的面纱。
有一种说法称,全世界元青花完整器存世量约300多件,其中200余件在国外,100余件在国内国有收藏机构。
尽管这种说法饱受质疑,但也从一个侧面印证了元青花的珍稀和名贵。
元至正前后用于陶瓷呈色的苏麻离青,颠覆宋人以素为美的审美标准苏麻离青,也有叫“苏泥麻青”“苏渤泥青”“苏泥渤青”的。
关于苏麻离青最早的记载,是明万历年间王世懋的《窥天外乘》:“……官窑,我朝则专设于浮梁县之景德镇,永乐、宣德间,内府烧造,迄今为贵。
元青花人物故事大罐昭君出塞~苏麻离青头青蓝紫色、真品鉴赏

元青花人物故事大罐昭君出塞~苏麻离青头青蓝紫色、真品鉴
赏
元青花人物故事大罐~昭君出塞
苏麻离青进口料头青的发色~蓝中透紫、加之苏麻离青进口料的晕散;呈现出完美滴水墨画效果!忒漂亮咯!
元青花的一笔点画、遒劲有力!
元青花鉴赏滴最高境界:画技神韵!
麻仓土胎骨拍摄:藏友们看看这是不是麻仓土!
苏麻离青这种发色不多见哦~相当滴漂亮
元青花上品发色~才是这个色调、苏麻离青浓重处发黑!
元青花的美就在这里~水墨画一般的效果、具有国画之风!
麻仓土胎骨拍摄:放大镜看里边有细小瓷石、用手抚之软糯滑润;不扎手、放大看胎骨有很多细小间隙;底足上会有很多坑洞!
藏友们共赏元青花头青之美!。
陈浏谈古瓷——精选推荐

陈浏谈古瓷[清]陈浏著赵春霞注匋雅上卷江埔寂园叟初稿印合①(盒通),谓之“印池”。
(以盛印泥者也)①即印盒。
水盂之小者谓之“水丞”(曰“水盛”者误),又谓之“水中丞”;大者曰“洗”。
康熙彩硬①,雍正彩软②(沿用厂人通行之名称)。
①康熙五彩色浓艳,也称硬彩。
②雍正粉彩色淡雅,也称软彩。
软彩者,粉彩也。
彩之有粉者,红为淡红,绿为淡绿,故曰软也。
惟蓝、黄亦然。
康彩恢奇,雍彩佚丽;戈甲恢奇,花鸟佚丽。
五彩华贵,青花幽靓;朱红华贵,粉定幽靓。
蓝色之最淡者曰“天青”①,青色之较浓者曰“天蓝”②。
①淡淡的蓝色叫天青釉。
②较浓的青色叫天蓝釉青花也者,系以浅、深数种之青色交绘成文,而不杂以他彩,亦犹画山水者之专用墨笔①也。
①青花深浅层次较多,不加以其他色彩,就象画山水画专用墨笔一样。
天青也者,幽靓中之佚丽者也;胭脂红①也者,华贵中之佚丽者也。
①较淡的红色,常施彩在极薄的胎体上,是在红釉中加金的创新釉色,西方传入釉法,釉面极光净。
常见器型有碗、瓶、茶杯。
乾隆有一种金酱色之釉①,其汁浆之薄,有似于胭脂水,而往往描以金彩。
①乾隆时期的酱色釉施釉较薄,似胭脂水,并多加金彩。
豆青①、东青②、茶叶末③、蟹甲青④数者又各有古雅之气韵,而不能以相掩。
①似青豆样的青绿色,较淡雅。
②较深的青绿色,也称“东瓯色”。
③为黄绿色,色彩较为暗淡。
④青绿色,色泽浓艳。
若美人祭①、苹果绿②,则又佚丽中之佚丽者也。
苹果绿犹时或遇之,而所谓美人祭者,则真景星庆云,莫之能观者也。
①即为纯正不带灰头的豇豆红色。
②为青绿色,也称“绿哥瓷”。
“绿哥瓷”于红釉同时存在,施釉厚,有细碎的斜片纹,玻璃光感很强。
五采①能力最大,纵横变化,层出而未有穷也。
而所谓一道釉者,凡系高尚之品,又各各不相俟。
并如一花之有,一世界莫之能名言者也。
岂非不可思议之尤者乎?细入毫芒,苦心分别,久之又久,虽暗中摸索而亦能辨之。
斯可以穷天地之精微,泄造化之秘钥矣。
①指红、黄、兰、绿、紫或青,五彩必有红色,并且较为鲜艳才可称为五彩,也称为硬彩。
回青,石子青,浙料---青花各类

历代青花发色一、元青花的生产湖田窑是元青花的最重要的窑场。
湖田窑位于现在景德镇市的郊区,分布在昌江支流南河的两岸,宋代生产过质量最高的青白瓷,元代生产过卵白釉瓷和元青花。
根据湖田窑址发掘报告,湖田窑南岸的出土瓷器中,绝大多数为苏麻离青进口青料所绘,以大盘等“至正型”大件瓷器为主,北岸出土瓷器中,绝大多数为国产青料所绘,以高足杯、折腰碗等“延佑型”小件瓷器为主。
还有部分青花瓷器并用苏麻离青和国产青料绘制青花,但是数量极少,目前仅见到瓷片。
元青花的其它生产地点是浙江和云南,基本上用国产青料绘制青花。
元青花的生产分为前后两期,以14世纪40年代为时间分界线。
前期元青花全部是“延佑型”的,后期元青花既有“至正型”也有“延佑型”的。
也就是说,为了迎合元朝统治者的审美观,寻找苏麻离青是有一个过程的,可以猜测当时的窑工们是经过千百次试验才找到了苏麻离青,创造了“至正型”元青花。
二、明清青花的生产明清青花的生产地点集中在景德镇。
分成官窑和民窑两种类型。
明代官窑细分为钦定窑和部定窑两种。
钦定官窑专门烧制御用器,定时解运京城。
部定官窑指的是工部官窑,主要生产赏赐品,没有规定的解运时间。
清代官窑细分为御定窑、部定窑和王公大臣窑。
御定官窑专门烧制御用器,部定官窑是工部官窑,王公大臣窑专门为皇亲贵族生产瓷器。
明代民窑大约800-900座,年产量大约在18万担左右,按照每担200件青花碗测算,民窑青花瓷器的年产量大约在3600万件左右,当然各朝经济繁荣程度不同,产量会发生波动。
不过数量级的估计应该没有错。
清代民窑大约200-300座,清代民窑的窑身大约是明代民窑的四倍,年产量大约在20万担左右,年产量大约在4000万件左右。
同样各朝产量会发生波动。
不过数量级的估计应该没有错。
很多收藏者不愿意去碰明清民窑瓷器,与民窑窑口数量众多,产量巨大有关。
不同的民窑窑口,要在市场中生存,必须形成自己的产品特色。
民窑数量众多,就意味着民窑产品的特征比较多,要鉴定有一定的难度,有时候很难与现代仿品区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0 苏麻离青深入胎骨--明早期青花明早期青花是永乐定的调子。
我们先来了解一下永乐皇帝的性格。
其父朱元璋是曾经考虑过让朱棣就是永乐皇帝当皇帝的,因为他行排老四。
长子朱标在朱元璋之前就去世了,经过反复地权衡,朱元璋还是定了长孙来继位,这就是我们知道的建文皇帝。
这一点使永乐皇帝当时是燕王朱棣很不满意。
因为建文皇帝的处事也过于急躁,导致朱棣就谋反了。
在建文四年的时候,朱棣就起兵了,最后拿下政权。
【永乐皇帝的功绩】永乐统治22年,海内太平,整个国家还是比较安定的。
尽管他的手段比较极端,但是整个国家还是比较安定的。
他办了很多大事,我们来看看他办了哪些大事。
第一,建故宫。
我们今天之所以还有这么辉煌的故宫存在,是因为有永乐皇帝。
永乐五年开始建故宫,到永乐十八年建完,用了13年的时间。
故宫的皇宫建设是世界最大的皇宫群,用这么短暂的时间能够把它建成确实是一个奇迹。
第二,编纂《永乐大典》。
"盛世修典",这是有讲的。
《永乐大典》不是我们一般意义想象的编纂一本书,它是一个倾国家之力,集所有的文人雅士的能力编纂的这样一本大书。
《永乐大典》有多少卷呢?有22937卷。
我们知道后来《永乐大典》不停地在遗失,被焚毁,但还是保留下来了很多。
这是他做的第二件大事。
第三,迁都。
他迁都有很多原因了,我们也不是很清楚永乐怎么想的。
但是基本上能够知道他几点。
首先他认为在南京继续做这个皇帝不算光彩,毕竟他是动了武的。
其次,他因为他是燕王,长期居住在北京,有感情问题。
再有一点,当时北边还是元朝残余势力在跟明朝政府抗衡。
迁都北京以后,表明明朝的能力和强大。
如果当时的政府在南京,北面很容易失守。
第四,组织下西洋。
下西洋的目的是非常复杂的,至今史学界也没有一个定论。
但是它显示了明帝国的一个优势,这个优势在当时是在全世界范围中都是一个非常强大的优势--海上运输能力--的一个显示。
【阳山石碑】朱棣拿下政权,当了皇帝以后,做了一件大事,要为他父亲立个碑。
中国人很讲孝道,给父母立碑是大事,今天也要到墓地选一块好的石材,记上一些文字,表达后人的哀思。
那么,永乐上台是一种极为特殊的情况,他违背了祖训,以武力登基。
但为了表明自己的正统地位和孝心,他要给父亲立一个碑。
这个碑做大了!依山而造,在今天的南京郊区汤山镇,那里有一座阳山,依阳山开凿。
我去过那儿,专门看过这个碑。
没有亲临其境,你不能感受它有多大。
如果我们把它立起来,它有70多米高,相当于今天25层楼房那么高。
碑分三块,碑身、碑额和碑座,这三部分现在都在山上,无法站立。
不要说600年前人的能力,即便今天,我们设想了很多办法,也觉得不可能把它立起来。
经过计算,碑的重量大约有3万多吨,要把3万多吨的东西吊到基座上,再把碑额搁上去,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情。
结果这碑就躺在山上,变成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阳山石碑是永乐的一个形象工程,但没有做好。
我想这可能也是促使他迁都的原因之一。
你想,为父亲做了这么大一个碑,最初想得很好,没有想后面的事情,结果立不起来,出现这么一个尴尬的局面。
【青花地砖】永乐还做了一件大事,在南京建了报恩寺和报恩寺塔,可惜现在塔不在了。
报恩寺是永乐为纪念他的父母而建,父亲就是朱元璋了,母亲是他的生母马皇后。
报恩寺塔则是永乐按照皇宫的标准去建的,用了16年的时间,是座白琉璃塔,九层八面,78米高,也相当于25层楼那么高,非常巨大。
可惜在1854年,人为地毁于太平天国时期。
太平天国时期为了战争的需要,把它炸掉了,非常可惜。
永乐为建报恩寺和报恩寺塔,所动用的材料是我们不能想像的--用青花做地砖。
今天装修房子,买的所有瓷砖都是为家装烧造,没有人敢用青花瓷,成本巨大,不能承受。
但永乐就烧了青花地砖,每块砖大概都有二三公分厚,非常漂亮。
这种砖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不为人所知,每个人看到那砖的时候,都觉得那是一个残器,像一个盘子的中心被切下来了。
砖上的图案也不完整,因为每块砖都是局部图案,只有拼接以后才能变成完整的图案。
单看一块砖,往往就误认为是残器。
古今中外,用青花作为地砖,目前已知的只此一例。
明朝张岱在《陶庵梦忆》中对报恩寺塔有这样一段描述,他说:"中国之大古董,永乐之大窑器,则报恩塔是也。
报恩塔成于永乐初年,非成祖开国之精神、开国之物力、开国之功令,其胆智才略,足以吞吐此塔者,不能成焉。
"张岱是明晚期的人,当时这塔还在,矗立在长江边上,所有来往的船只都能看见。
今天这座塔如果还在,将是全国非常重要的旅游景点,可惜毁于150年前。
【该出手时就出手】我早年逛天津古玩市场的时候,有一个老乡摆地摊,他从书包里就拿出这么一块地砖。
他刚拿出来,我就看见了,我一把就接过来了。
我问:"你这个多少钱啊?"他说:"200块。
"很痛快。
然后我就知道了:他不明白这是什么东西。
那时大家已经知道永宣瓷器很值钱了,但不知道这么一块方方的东西是什么。
我说:"100块吧。
"这是一个原则,就是无论多便宜,一定要砍价,这是给对方一个心理安慰。
你要说:"200块我要了。
"他肯定想自己卖低了,心里会很难过。
为了让对方舒服,一定要砍价。
他说:"不行。
""那150。
""不行。
""180。
"他还说:"不行。
"我说:"那好,我给你200块。
"我为什么反复跟他拉这个锯呢?让他确认他所说出的价格。
我说一百、一百五、一百八的时候,他都反复说不行,是确认二百这个价格。
如果我说:"二百块,还行,挺便宜的,我要了。
"他可能就会说:"哎呀!我弄错了,不是200人民币,是200美金。
"你马上就买不到了。
所以要学会讨价还价的技巧,不仅是为自己高兴,也是为别人高兴。
收藏的时候需要该出手时就出手,反应要快。
我现在都能清清楚楚地回想当时的情景,就是老乡从书包里一拿出东西,我就接过来了。
旁边围了很多人,我动作稍微慢一点儿,有人比我手快,东西就永远不是我的了。
那么,该出手时就出手,这个决心还是来自于你的知识。
我为什么能够在那么多人拿出那么多东西的时候,全都不激动,而看见这块砖就激动,一把就拿过来?就是因为我有这个知识。
所以在收藏中,关注逝去的比关注现在的更为重要。
【压手杯】永乐官窑近年在景德镇珠山大量出土,珠山就是当时御窑厂的所在地。
永乐瓷器中最负盛名的压手杯,反而未见出土。
先解释一下压手杯,碗形,大小搁在虎口的位置上正好。
由于胎比较厚,分量比较重,有沉重感,所以叫"压手杯"。
带有确切"永乐年制"款的永乐青花压手杯,全世界只有3件。
我前些年在江苏电视台做节目,现场有很多观众拿来东西鉴定。
有个人拿了一件青花压手杯上来了。
我跟他说:"全世界带有年款的压手杯,仅有三个是真的,你这是第四个。
"我想,一般人都能听懂这话是什么意思。
但他听不懂,他说:"对,我这就是新发现的一个。
不仅一个,书包里还有一个,第五个。
"全世界倾国家之力,600年的时间才找着三个,他那儿就有俩。
这么难得的瓷器,我都只能隔着故宫的玻璃看,他怎能兜儿里揣着俩呢?妄想是收藏的一个大忌,很多人是妄想。
一个人在执迷不悟的时候,听不懂别人说的话。
比如我说:"你这是第四个。
"我就已经暗示他东西不真了,但他听不出来,他觉得就是那三个以外又发现了第四个。
这是一个通病。
【波斯影响】永乐瓷器中有很多特点与郑和下西洋有关。
我们都知道郑和七下西洋,有的史书上也说八下西洋,不管他下了几次,反正他去了西洋。
郑和跟我同姓,原名叫马三保,人称"三保太监"。
他是云南人,被永乐赐姓"郑"。
郑和从永乐三年起就开始下西洋,最后一次已经到了宣德时期,到达了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
很多史学家认为,永乐皇帝让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是寻找建文皇帝。
因为永乐皇帝这件事办得不光彩,攻进南京城的时候,建文皇帝生不见人,死不见尸,所以他一定要找到建文皇帝的下落,毕竟说白了那是真皇帝,要回来的话也不太好看。
此外,下西洋还有部分经济目的。
再有就是炫耀,大明朝国力强盛,一定要炫耀。
今天的阅兵式都是炫耀,国力强盛时才能搞阅兵。
炫耀是农耕文明的一个局限,农耕民族就愿意炫耀。
我国是一个典型的农耕文明的国家,今天每个人身上都存在着愿意炫耀的特征。
过去家里买一辆新车,买一台新电视,都愿意跟人显摆。
《明史·郑和传》上记载得很清楚,当时郑和的宝船非常大。
为什么叫宝船?因为押送了很多宝贝。
宝船长44丈,阔18丈,相当于长约132米,宽约54米,是非常大的船。
据说排水量可以达到一万多吨,主船上有九根桅杆。
郑和一次下西洋,出行有27000多人,出去就可以打仗。
后来有的书上写得非常夸张,说那船肚子里可以搁进四个太和殿。
郑和返程的时候,带回大量下西洋沿途看到的各种文化。
这时,就可能把大批波斯纹样带入宫廷,用它来做样子,烧造瓷器。
永乐时期,明朝与中东波斯的贸易,可能是导致永乐瓷器波斯器型、纹样众多的一个原因。
比如扁壶、花浇,一看就不是中国人常用的东西,而是受波斯文化的影响。
【苏麻离青】郑和下西洋给瓷器带来的第二个影响,就是苏麻离青,也叫苏泥勃青。
听个词,不懂的人会觉得不知所云。
其实苏麻离青是烧瓷器的时候往上画的染料,通俗地说就是一种染色剂,相当于你染布的染色剂。
苏麻离青烧出的特征是蓝中发黑,有锡光斑。
这一点非常专业,它是高铁低锰,因为铁含量过高,所以呈现锡光斑,过去这在鉴定中是绝对特征,只要有这个就是真的。
典型苏麻离青产生的艺术效果,浓重、晕散,古人就把这种晕散赋予了美学的特征,认为非常美,所以苏麻离青一下就成名了。
苏麻离青烧成后,釉面会坑坑洼洼的。
它本身是一种烧造的缺陷,但被文人渲染以后,形成一种审美追求,就是缺陷美,也可以说是病态美。
过去几百年以来,永宣瓷器一直是青花瓷器的魁首,收藏者、研究者,都以拥有永宣瓷器为荣。
苏麻离青,一般老百姓不需要知道得很清楚,就知道它是一种染色剂就可以了;但作为专业人员,就一定要了解这件事。
一般的说法,苏麻离青就是郑和下西洋带回来的。
"苏麻离青"名字的来历有多种说法:一种说法,是南洋苏门答腊的苏泥和槟榔屿的勃青合成,但这"苏泥"和"勃青"到底是什么,谁也无法解释;第二种说法,有个英国博士在一百多年前,也就是1888年的时候,他说苏麻离青是指英文中"蓝玻璃"(smalt)的译音,因为它也是蓝色的;第三种说法,在《明实录》中记载叫"速来蛮",苏泥麻,也是谐音;第四种说法更奇特了,说它是从索马里带回来的,所以叫"索马里青",听着和苏麻离青比较接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