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诗经_中的理想爱情模式_从中西方爱情观念比较引出的思考

合集下载

《诗经》中的爱情与婚姻观念探讨

《诗经》中的爱情与婚姻观念探讨

《诗经》中的爱情与婚姻观念探讨引言当我们谈到中国古代文学,特别是诗歌时,有一本作品是不可忽视的,《诗经》。

《诗经》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其中包含了许多关于爱情和婚姻观念的诗歌。

这些诗歌揭示了古代中国人对于爱情与婚姻的看法,体现了他们的想法和价值观。

因此,本文将探讨《诗经》中的爱情与婚姻观念,并对其中的一些代表性诗歌进行分析。

爱情观念在《诗经》中的体现《诗经》中的爱情观念多种多样,反映了古代中国人对爱情的不同理解。

以下是几个代表性的观点:1. 爱情是纯洁追求《诗经》中的许多诗歌将爱情描绘为一种纯洁而美好的追求。

例如《关雎》中写道:“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这首诗表达了一种爱情的追求,强调了男女之间的纯洁关系。

从这些诗歌中可以看出,古代中国人将爱情视为一种美好而纯洁的情感。

2. 爱情是束缚与责任然而,除了追求,一些诗歌也揭示了古代中国人在爱情中感受到的束缚和责任。

在《卫风·七月》中,诗人写道:“狐裘蒙戎,譬如鸟兽。

君子有鸟兽之诚,斯真以有之。

”这首诗强调了爱情中的责任和忠诚。

古代中国人相信,爱情是一种责任,需要双方互相承担责任,保持忠诚。

3. 爱情是纷争与痛苦然而,古代中国人的爱情观念并不总是乐观和美好的。

《诗经》中的一些诗歌揭示了爱情中的纷争与痛苦。

诸如《卫风·氓》和《周南·关雎》等诗歌中,描述了爱情的艰辛和痛苦。

这些诗歌告诉我们,古代中国人对于爱情的看法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包含了复杂的情感和体验。

婚姻观念在《诗经》中的体现除了爱情观念,《诗经》还反映了古代中国人对婚姻的看法。

以下是几个代表性的观点:1. 婚姻是合作和团结《诗经》中的一些诗歌强调了婚姻的合作和团结。

比如《周南·关雎》中的“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告诉我们,古代中国人认为婚姻是两个人的合作和团结。

他们相信夫妻之间应该相互协作,共同经营家庭和生活。

2. 婚姻是责任和忠诚古代中国人对婚姻的看法还强调了责任和忠诚。

古文阅读诗经中的爱情主题解析

古文阅读诗经中的爱情主题解析

古文阅读诗经中的爱情主题解析诗经是中国古代文化瑰宝之一,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民间诗歌总集。

其中的爱情主题一直是人们讨论的焦点。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解析诗经中的爱情主题,即爱情的表达方式、爱情的多样性以及爱情的哲理思考。

一、爱情的表达方式诗经中的爱情主题表达方式丰富多样。

首先,诗经中常用以比喻手法来描写爱情。

比如《诗经·关雎》中的「指之为桐」比喻相濡以沫的爱情,以及《诗经·邶风·静女》中的「其缪之矣」比喻思念之情。

其次,诗经中的爱情表达通常采用抒情的笔法,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出深情厚意。

比如《诗经·国风·周南·关睢》中的「怀彼苍者」以及《诗经·国风·邶风·白华》中的「娶于嘉之,子籍之」,都在以柔情脉脉的方式,赋予爱情以深远的含义。

二、爱情的多样性诗经中所描绘的爱情主题形式多样,呈现了从父子情、夫妻情到男女情的丰富多样性。

首先,诗经中描述的爱情涵盖了宗族间的感情。

比如《诗经·周南·关雎》中的「何以慰我,百两束蕙」表达了夫妻之间的深情厚意。

其次,诗经中经常描写君臣之爱。

比如《诗经·国风·周南·关雎》中的「怀彼苍者,宁远宁远」,通过描写君臣之爱,展现了忠诚与感恩的情感。

此外,诗经中也展现了男女之间的爱情,如《诗经·国风·邶风·白华》中的「娶于嘉之,子籍之」。

三、爱情的哲理思考从诗经中的爱情主题中,也能够看到古人对爱情的哲理思考。

首先,诗经中的爱情主题强调了爱情的坚贞和持久。

《诗经·国风·邶风·白华》中的「在宛与洧,无或我与」表达了对爱情坚守的执着。

其次,诗经中爱情主题也关注了社会伦理和美德。

《诗经·国风·邶风·白华》中的「娶于嘉之,子籍之」通过描述美好的家庭关系,强调了家庭和睦和在社会中的合宜之道。

《诗经》中的爱情主题分析

《诗经》中的爱情主题分析

《诗经》中的爱情主题分析1. 爱情在《诗经》中的地位和意义爱情是人类社会普遍存在且重要的情感之一,它在《诗经》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诗经》作为中国古代文学宝库,通过其丰富多样的篇章,展现了不同类型、层次和表达方式的爱情。

2. 《诗经》中表达爱情的方式2.1 美好恋人形象描绘“美人”是《诗经》中常见的形象,她们通常拥有优美动人的外貌和温柔贤淑的品质。

通过对美人形象的描绘,表达了男性对于女性身心吸引力的追求与赞美。

2.2 恋人间的相互眷恋《诗经》中有许多歌颂夫妻之间相互眷恋、情意绵绵的篇章。

这种描写既反映了古代婚姻制度下夫妻间应有的关系,也体现了双方真挚深厚的感情。

2.3 悲痛失恋与思念之情除了描绘美好的爱情,一些篇章也记录了恋人分离、失恋等悲痛情感。

这些诗歌表达了作者内心的痛苦与思念之情,反映了人们对于爱情的渴望和追求。

3. 不同类型的爱情主题3.1 亲疏之爱《诗经》中有着丰富多彩的家庭关系描写,包括夫妻关系、兄弟姐妹关系以及子女与父母之间的亲情。

这些描写展示了古代人们对家庭和亲缘关系的重视,同时也表达了不同类型亲情在《诗经》中所具有的深厚感染力。

3.2 父母对子女的爱《诗经》中也有一些歌颂父母对子女倾注深厚爱意的篇章,传递出人们对于家庭中孝顺与尊敬的重视,并强调了这种亲子之间相互依赖与支持的理念。

3.3 桃花源般神秘浪漫之恋在《诗经》中,还存在一些描绘桃花源般神秘浪漫之恋情的篇章。

这些作品展现了作者对于美好爱情的向往与追求,让人们感受到爱情的奇妙和热烈。

4. 爱情主题的文化价值与影响4.1 文化传承与历史观照《诗经》中关于爱情的描写不仅是个体感情的流露,更融合在整个古代社会文化背景中,反映了当时社会伦理观、婚姻制度等方面的特点,具有重要历史价值和研究意义。

4.2 对现代爱情观念的启示通过对《诗经》中爱情主题的分析,可以发现一些普遍适用于不同文化和时代的性质。

它们提供给我们一个机会来思考现代爱情观念,并帮助我们理解和欣赏中国古代文学对于人类感情世界所做出的贡献。

《诗经》中的理想爱情模式与中西方爱情观念思考

《诗经》中的理想爱情模式与中西方爱情观念思考

《诗经》中的理想爱情模式与中西方爱情观念思考作者:陈忠凯来源:《当代旅游(下旬)》2017年第10期摘要:《诗经》是中国流传至今的一本经典诗集,它是由孔子及其弟子编制而成,其中大部分都是从民间收集的人们口口相传的歌曲。

《诗经》有很多讲述民间爱情故事的篇目,其实它里面的内容一开始并不是诗,而是歌曲,比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等这些押韵的句子,正是曲中的词。

同时,《诗经》中讲述的一个个爱情故事不仅给现代人一种美的享受和对爱情的向往,更重要的是,它具有很大的研究价值,《诗经》中向人民传达的中国古代爱情观念,对于人们研究古代历史具有很大的可参考性,作为史料它有很高的研究价值。

爱情虽然是古今中外外亘古不变的话题,但是在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爱情观念还是有很大区别的。

今天,我们就以《诗经》为例,来比较一下中西方爱情观念的差异,从而解读中国传统的理想爱情模式。

关键词:诗经;中西方爱情观;理想爱情模式爱情不管是从古至今还是从中到外,都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提到爱情,我们都会想到西方的亚当和夏娃、罗密欧与朱丽叶,以及中国的梁山伯与祝英台、刘兰芝与焦仲卿,但是在中国爱情似乎始终“上不了台面”,尤其是在古代爱情始终都表现的特别含蓄,西方就有所不同了,西方人始终认为,爱情是人类最美的发明,是人类甚至宇宙最神圣的感情。

但两者之间的不同正是由中西方的经济发展水平所决定的,也恰恰反映了中西方观念的差别和社会阶级差别。

本文从《诗经》中的理想爱情模式出发,对中西方的爱情观念进行探讨。

一、中西方爱情观念的对比一个社会中观念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它的形成、发展与变迁必然有它的决定性因素,比如经济发展水平、政治制度、社会习惯等等。

下面我就从中西方爱情观念的产生、形成、发展及社会地位等等各个方面来对中西方的爱情观念进行对比[1]。

(一)社会形态的差异中国最早是原始社会的母系社会,随着时间的发展,父系氏族逐渐取代了母系氏族占据社会的主导地位,这时伟大的爱情便在中国萌芽了,但当然,它是以牺牲女性的自由和尊严为代价的,这也可以算是后来古代为什么女性在爱情中普遍占被动地位的原因了。

《诗经》中的爱情观浅探

《诗经》中的爱情观浅探

《诗经》中的爱情观浅探
《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其中的爱情观念丰富多样,反映了那个时代人们对爱情的理解和追求。

以下是《诗经》中的一些主要爱情观:大胆奔放,主动追求:《诗经》中的男女在大多数情况下都是热烈率真地主动追求爱情。

他们不拘礼法,追求爱情只凭本能,只凭心而动。

坚定忠贞,矢志不渝:《诗经》中的诗篇无不体现了人们坚定忠贞的爱情观。

无论是单相思还是亡夫痛,都是从心底里流出的歌哭。

及时止损,当断即断:在那个时代,就已经有了及时止损的行为。

这种及时止损在如今人们的感情生活中也是十分值得学习的,当一段感情最后变成只能带来伤害,那不妨洒脱一点,就这样放手吧,这样对两个人都好。

_诗经_中的理想爱情模式_从中西方爱情观念比较引出的思考

_诗经_中的理想爱情模式_从中西方爱情观念比较引出的思考
!"
!诗经 " 中的理想爱情模式 # ## 从中西方爱情观念比较引出的思考 品为我们提供了大量的实例 ! 男女主人公为爱情可以与整个世界为敌 "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 ! 英王爱德华 八世为与离异过的美国籍女子辛普逊夫人共结连理 ! 毅然辞去了王位 # 九十年代王储查尔斯又为类似 的事情闹得满城风雨 " 这在中国是难以想象的 " 中国的农耕经济对爱情观念的发展有很大的制约作用 " 中国传统文化是一个有机体 ! 包括政治 $经 济 $ 社会等各方面 !其中经济方面即小农经济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根基 " 小农经济建立在国家最高所有权 支配下的土地私有制基础上 ! 其最重要的特征就是保守性和排外性 " 由于小农经济本身缺乏社会凝聚 力 ! 必须依赖外在的行政力量 !社会生活包括爱情在内的各方面都要依赖外在的权威力量 " 小农经济内 部实行家长制的管理方式 ! 在土地关系上形成的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制度重视权威 ! 家庭中只存 在纵向的权力 ! 而没有横向 $ 制约的权力 " 家长在家庭或家族内部拥有无限的权威 ! 而家庭成员则没有 自由决定个人生活的权力 " % 父要子死 !子不得不死 " & 反映到国家的管理模式则是 ’% 普天之下 ! 莫非王 土 # 率土之滨 ! 莫非王臣 " &小农经济往往与专制主义和官僚主义密不可分 " 小农安土重迁 $ 老死不相往 来 $ 逆来顺受等特性使爱情观念的发展受到极大影响 ! 爱情很难在这样的环境中充分生长 " 中国传统的政治伦理思想和社会道德对爱情也有极大的制约 " 西方传统政治文化中道德与政治已 作为独立的认识客体相互分离 ! 而中国文化中这两项内容却始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紧密联系在一起 " 在中国传统政治文 化中 ! 个人是处于宗法关系网包围中的人 ! 缺乏主体意识 ! 而家庭和封建专制国家则对个人有决定性的 作用 " 伦理道德被看作是人的本质 !与个人行为密切相关 ! 个人行为的最高理想就是成为 % 内圣外王 &的 道德圣人 " 因此个人在面对政治大潮 $ 社会舆论或是家庭压力时 !往往没有选择的自由 " 爱情和婚姻建 立在 % 父母之命 ! 媒妁之言 & 上 ! 目的性和功利性都很强 ! 对社会大部分成员而言 ! 爱情和婚姻只是履行 繁衍后代的一道手续 " 作为手段 !它的意义就在于如何寻找一个可靠的异性伴侣 % 过一辈子 &" 整个社会 体制对这一过程严加约束 ! 以政治 $ 经济 $ 伦理教育 $ 文化宣传等种种手段维持婚姻的表面稳定和家庭 %幸福 &! 以确保建立在家族体制基础上封建王朝的顺利运转 " 女性自幼就被灌输 % 三从四德 &$% 贤妻良 母 &$% 夫唱妇随 & 的理念 ! 官方则树碑立传 ! 褒扬 % 烈女 &$% 节妇 &! 文学作品中充斥的也都是以此理想塑 造出的妇女形象 " 妇女事实上已经被剥夺了爱情的权力 " 这不仅仅是妇女的悲剧 ! 一个真正有创新能力的社会必然建立于两性关系的和谐之上 ! 缺乏了一 方的主动参与 ! 另一方的命运也同样是悲剧 " 这已被历史无数次的证明 ’ 织女的悲剧难道不就是牛郎的 悲剧 ( 祝英台的悲剧难道不就是梁山伯的悲剧 ( )) 男性因对女性的支配地位而获得表面上的 % 利益 &! 但这只是一种虚伪的自欺 ! 是以牺牲整个民族的进步为代价的短视行为 " 爱情的本质从来就是自由 " 在中国文化中婚姻最终成为维系家族生存的纽带 " 这样 ! 社会以牺性爱情的方式在两性间培养一 种家族成员间的 % 亲情 &!一种伦理意义上的归属感 " 丧失爱情权力的妻子只能尽力争取丈夫的 % 亲情 &! 争取丈夫对自己 % 好 & 一些 ! 这就难免与家族中享有相同权力的其他女性发生冲突 ! 产生婆媳 $ 姑嫂 $ 妯 娌等诸多矛盾 " 生活在这种文化中的人们很难与西方的爱情观产生共鸣 ’% 对某一个人的爱越是积极 $ 深刻 $ 丰满 ! 那么经过这个人对其他人的爱也就越有活力 !越可靠 " & 尽管历史在不断发展 ! 一个文明中固有的社会结构要素却并不会自动退出舞台 ! 而是会以各种替 换形式在新形势下表现出来 " 儒家思想和传统文化自 % 五四 & 后已经经历了近百年的 % 扬弃 &! 其结构要 素仍制约着整个社会的运转 " 解放后盛行的 % 组织介绍 & 婚姻是过去 % 包办 & 婚姻的再现 ! 而近来在农村 死灰复燃的 % 换亲 &$ 立 % 贞节牌坊 & 等现象也无形中剥夺了妇女爱情的权力 " 历史似乎总在展示相似的 场景 " 明白这一点 ! 我们才能对自己的文化有更深刻的了解 " * 三 + 表达方式 由于在社会文化中居于首位系统 ! 对其制约因素又少 ! 西方文化中表达爱情的方 式就显得直露 $ 开放 " 人们可以公开谈论自己的感情 !社会舆论对此也予以容忍和支持 " 人们在个人生 活中对自己倾心的对象往往公开表露爱意 ! 而没有太多道德上的顾忌 " 经常是第一次见面 !% 眼光就离 不开对方 &! 或者当夜就携琴在姑娘窗外弹奏 !倾吐衷肠 " 在面对社会压力时 !双方甚至会采取 %出走 &的 策略 " , 罗密欧与朱丽叶 - 中两人初次舞场的会面 !, 浮士德 -中男主人公与甘泪卿的第一次相遇 ! 都在宣 扬这种表达方式的合理性 " 相形之下 ! 中国文化中爱情的表达方式只能以 % 含蓄 & 来概括 " 这似乎与 % 爱 & 字本身的意义就有关

《诗经》中的爱情观与婚姻观分析

《诗经》中的爱情观与婚姻观分析

诗经中的爱情观与婚姻观分析引言《诗经》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一部集体民歌,其内容丰富多样,其中包含着丰富的爱情与婚姻题材。

这些诗歌不仅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貌和人们对于爱情与婚姻的态度,同时也带有深刻的文化内涵。

本文将通过对《诗经》中的爱情观与婚姻观进行分析,探讨其中所蕴含的价值观和情感表达。

1. 爱情观1.1 唯美追求《诗经》中描述了许多浪漫而唯美的爱情故事。

例如,《秦风·无衣》描绘了男女间相互倾慕、勇敢追求的画面;《国风·郑风·男曰鞍》展现了深沉、忠贞的爱情。

1.2 纯洁尊贵在《诗经》中,纯洁和尊贵是爱情观中重要的特征。

这可以从许多歌颂纯洁、守节和品德高尚女子的篇章中看出。

例如,《国风·卫风·干而脆》赞美了贞洁不移的女子。

1.3 知行合一在古代中国,爱情观与婚姻观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

《诗经》中通过描述男女之间忠诚、互相扶持、彼此关怀的描写,表达了婚姻关系中所包含的亲情和友情成分。

2. 婚姻观2.1 家族利益《诗经》凸显了古代婚姻观中重视家族利益和社会地位的特点。

许多篇章强调通过婚姻来增加富贵、团结豪门宗族等目标。

例如,《国风·周南·关雎》中就提及到政治联姻,以维持国家利益和社会稳定。

2.2 男尊女卑在《诗经》的歌颂文化背景下,男尊女卑是当时普遍存在的价值观念。

在一些篇章中可见男性为主导,女性屈从于男性权威之下。

2.3 家庭责任与义务古代中国重视家庭责任和义务的观念在《诗经》中得到了体现。

男性要以家族繁衍为责任,女性则注重传宗接代,并承担家庭管理的角色。

结论通过对《诗经》中的爱情观与婚姻观进行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古代中国社会对于爱情与婚姻有着独特的理解和价值观念。

这些观念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俗习惯和文化特点,同时也给后世留下了深刻的思考和启示。

浅谈《诗经》中爱情观

浅谈《诗经》中爱情观
从这些爱情诗里,我们可以看出,上古时期的人们,无论是男子还是女性,在面对自身爱情来临时,他们采取的是大胆追求的方式,而并非要等待某个特别的时期,或是女性要等待男子的追求。相反,女性在面对自己喜欢的人时,无论对方是否爱自己,她们都能够勇敢地向对方表明自己的想法。
2、恋爱自由
在《诗经》的时代,传统礼法制度初具,对民间的约束力不是特别强,青年男女相恋还是有较大的自由度的,很少会受到礼教的束缚。
《诗经》里的爱情诗充满着自由的气息,体现着人类最本真的情感,他们追求属于自己的真爱。《诗经》相当真实地记录了那个时期青年男女自由简单的恋爱生活,也体现了当时人们推崇自由恋爱的爱情观。
3、坚贞专一
美好的爱情往往都是自私的,没有人愿意与别人分享自己的伴侣,所以在爱情里,人们都希望对方对自己是坚定不移、忠贞专一的。这样,《诗经》时代人们的理想爱情就成了我们膜拜的典范,在《诗经》里,人们的爱情实实在在地体现了他们对爱情的坚贞专一和至死不渝。
一、《诗经》中的爱情观剖析
(一)理想的爱情Biblioteka 《诗经》时代人们理想的爱情标准可以从《诗经》中爱情诗了解到,其中体现出人们大胆追求爱情的诗歌共有9首,反映人们推崇自由恋爱的篇章一共是14篇,强调对待爱情坚贞专一的爱情诗也有4首。以下便选择部分诗歌分析《诗经》时代人们理想的爱情。
1、大胆追求
在《诗经》时代,无论是男性还是女性,他们都能够勇敢地、大胆地追求自己的爱情,特别是女性,她们没有完全受到后来封建礼教的约束,当爱情来临时,多是采取大胆追求爱情的态度。
《郑风•褰裳》中展现的是一个勇敢、大胆追求爱情的女子。“子惠思我,褰裳涉溱。子不我思,岂无他人?狂童之狂也且!”①p160你要是真的爱我想我,你就涉水过来,你要是真的不在乎我,那我还有别人呢!女子用戏谑的口吻向心爱的男子表明心意,坦率真诚、大胆直接。“狂童之狂也且”,看似泼辣豪放,实则心思细腻,流露出的尽是女子对男子内心最真实的爱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诗经 " 中的理想爱情模式 # ## 从中西方爱情观念比较引出的思考 品为我们提供了大量的实例 ! 男女主人公为爱情可以与整个世界为敌 "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 ! 英王爱德华 八世为与离异过的美国籍女子辛普逊夫人共结连理 ! 毅然辞去了王位 # 九十年代王储查尔斯又为类似 的事情闹得满城风雨 " 这在中国是难以想象的 " 中国的农耕经济对爱情观念的发展有很大的制约作用 " 中国传统文化是一个有机体 ! 包括政治 $经 济 $ 社会等各方面 !其中经济方面即小农经济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根基 " 小农经济建立在国家最高所有权 支配下的土地私有制基础上 ! 其最重要的特征就是保守性和排外性 " 由于小农经济本身缺乏社会凝聚 力 ! 必须依赖外在的行政力量 !社会生活包括爱情在内的各方面都要依赖外在的权威力量 " 小农经济内 部实行家长制的管理方式 ! 在土地关系上形成的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制度重视权威 ! 家庭中只存 在纵向的权力 ! 而没有横向 $ 制约的权力 " 家长在家庭或家族内部拥有无限的权威 ! 而家庭成员则没有 自由决定个人生活的权力 " % 父要子死 !子不得不死 " & 反映到国家的管理模式则是 ’% 普天之下 ! 莫非王 土 # 率土之滨 ! 莫非王臣 " &小农经济往往与专制主义和官僚主义密不可分 " 小农安土重迁 $ 老死不相往 来 $ 逆来顺受等特性使爱情观念的发展受到极大影响 ! 爱情很难在这样的环境中充分生长 " 中国传统的政治伦理思想和社会道德对爱情也有极大的制约 " 西方传统政治文化中道德与政治已 作为独立的认识客体相互分离 ! 而中国文化中这两项内容却始终紧密联系在一起 " 在中国传统政治文 化中 ! 个人是处于宗法关系网包围中的人 ! 缺乏主体意识 ! 而家庭和封建专制国家则对个人有决定性的 作用 " 伦理道德被看作是人的本质 !与个人行为密切相关 ! 个人行为的最高理想就是成为 % 内圣外王 &的 道德圣人 " 因此个人在面对政治大潮 $ 社会舆论或是家庭压力时 !往往没有选择的自由 " 爱情和婚姻建 立在 % 父母之命 ! 媒妁之言 & 上 ! 目的性和功利性都很强 ! 对社会大部分成员而言 ! 爱情和婚姻只是履行 繁衍后代的一道手续 " 作为手段 !它的意义就在于如何寻找一个可靠的异性伴侣 % 过一辈子 &" 整个社会 体制对这一过程严加约束 ! 以政治 $ 经济 $ 伦理教育 $ 文化宣传等种种手段维持婚姻的表面稳定和家庭 %幸福 &! 以确保建立在家族体制基础上封建王朝的顺利运转 " 女性自幼就被灌输 % 三从四德 &$% 贤妻良 母 &$% 夫唱妇随 & 的理念 ! 官方则树碑立传 ! 褒扬 % 烈女 &$% 节妇 &! 文学作品中充斥的也都是以此理想塑 造出的妇女形象 " 妇女事实上已经被剥夺了爱情的权力 " 这不仅仅是妇女的悲剧 ! 一个真正有创新能力的社会必然建立于两性关系的和谐之上 ! 缺乏了一 方的主动参与 ! 另一方的命运也同样是悲剧 " 这已被历史无数次的证明 ’ 织女的悲剧难道不就是牛郎的 悲剧 ( 祝英台的悲剧难道不就是梁山伯的悲剧 ( )) 男性因对女性的支配地位而获得表面上的 % 利益 &! 但这只是一种虚伪的自欺 ! 是以牺牲整个民族的进步为代价的短视行为 " 爱情的本质从来就是自由 " 在中国文化中婚姻最终成为维系家族生存的纽带 " 这样 ! 社会以牺性爱情的方式在两性间培养一 种家族成员间的 % 亲情 &!一种伦理意义上的归属感 " 丧失爱情权力的妻子只能尽力争取丈夫的 % 亲情 &! 争取丈夫对自己 % 好 & 一些 ! 这就难免与家族中享有相同权力的其他女性发生冲突 ! 产生婆媳 $ 姑嫂 $ 妯 娌等诸多矛盾 " 生活在这种文化中的人们很难与西方的爱情观产生共鸣 ’% 对某一个人的爱越是积极 $ 深刻 $ 丰满 ! 那么经过这个人对其他人的爱也就越有活力 !越可靠 " & 尽管历史在不断发展 ! 一个文明中固有的社会结构要素却并不会自动退出舞台 ! 而是会以各种替 换形式在新形势下表现出来 " 儒家思想和传统文化自 % 五四 & 后已经经历了近百年的 % 扬弃 &! 其结构要 素仍制约着整个社会的运转 " 解放后盛行的 % 组织介绍 & 婚姻是过去 % 包办 & 婚姻的再现 ! 而近来在农村 死灰复燃的 % 换亲 &$ 立 % 贞节牌坊 & 等现象也无形中剥夺了妇女爱情的权力 " 历史似乎总在展示相似的 场景 " 明白这一点 ! 我们才能对自己的文化有更深刻的了解 " * 三 + 表达方式 由于在社会文化中居于首位系统 ! 对其制约因素又少 ! 西方文化中表达爱情的方 式就显得直露 $ 开放 " 人们可以公开谈论自己的感情 !社会舆论对此也予以容忍和支持 " 人们在个人生 活中对自己倾心的对象往往公开表露爱意 ! 而没有太多道德上的顾忌 " 经常是第一次见面 !% 眼光就离 不开对方 &! 或者当夜就携琴在姑娘窗外弹奏 !倾吐衷肠 " 在面对社会压力时 !双方甚至会采取 %出走 &的 策略 " , 罗密欧与朱丽叶 - 中两人初次舞场的会面 !, 浮士德 -中男主人公与甘泪卿的第一次相遇 ! 都在宣 扬这种表达方式的合理性 " 相形之下 ! 中国文化中爱情的表达方式只能以 % 含蓄 & 来概括 " 这似乎与 % 爱 & 字本身的意义就有关
摘要 爱情是古往今来人们歌唱不已的一个主题 # 但经过比较 # 就会发现中西方文化中爱情在社会 结构中的地位和作用有很大差异 $ 本文试图从中西方爱情观念的这种差异出发 # 结合传统文化的研究 重塑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理想爱情模式 # 以期加深对此问题的理解与重视 $ 关键词 文化 % 爱情 %& 诗经 ’ 中图分类号
! 收稿日期 !"#$%&’’&’$
第一作者简介 ! 罗爱军 "’()’& #$ 男 $ 汉族 $ 陕西耀县人 $ 西藏大学语文系讲师 $ 硕士研究生 $ 研究方向为翻译理论与 实践 %
+(
!诗经 " 中的理想爱情模式 # ## 从中西方爱情观念比较引出的思考 将从其地位 !制约因素 ! 表达方式 !表现模式等四方面对他们的差异进行初步的探讨 " # 一 $ 在社会主流意识中所处的地位 社会文化结构由不同层次的系统组成 " 在社会建构中起主导 作用 % 对其他因素有较大影响的系统被称为 & 首位系统 ’% 而作用和影响较小的则被称为 &次位系统 ’" 系 统在文化中的地位本身就决定了该系统所能发挥的作用 " 西方文化中爱情一直处于首位系统中 " 西方传统中很多哲学家和文学家都将其视为调查人类心灵 的敲门砖 % 提出了许多以 & 爱 ’ 为核心对世界和人类的本原进行阐释的学说 % 创作出大批描写爱情的经 典作品 " 古希腊哲学家恩培多克勒认为 &爱 #!"#$ $’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全部现象的基本原理 %&爱 ’即是 渴望结合 " 柏拉图把 & 爱 ’ 看作是对美的憧憬 %提出了 &精神之爱 #%&’(#)*+ ,-./$’#( 乡宴 )$" 他的弟子亚里 士多德则在 ( 伦理学 ) 中倡导 & 友情之爱 #%0*,*’$’% 认为它是具有理性的人类所特有的 % 是相互尊重的有 德者的一种品质 " 与此相平行发展的希伯莱* ** 基督教文明其核心概念则是 & 神爱 #’1’%! $’% 在强调世 无完人的基础上宣扬没有先决条件的爱 " ( 新约+哥林多前书 ) 确立了爱至高无上的地位 ,& 我若有先知 讲道之能 % 也明白各样的奥秘 % 各样的知识 % 而且有全备的信 % 叫我能够移山 % 却没有爱 % 我就算不得什 么 ’" #23,4 $& 如今常存的有信 % 有望 % 有爱 % 这三样 %其中最大的是爱 ’" #25,25$ 历经中世纪 ! 文艺复兴和启蒙时代 % 西方这一传统始终在延续着 " 十九世纪之后 % 在黑格尔构建的 理性大厦开始动摇之时 %一批近 ! 现代哲学家又重新反思 &爱 ’在现代生活中的意义 " 存在主义先驱丹麦 哲学家克尔凯郭尔将人生分为审美 ! 伦理和宗教三个阶段 % 其中信仰的爱才具有绝对价值 % 它使人在义 务中获得自由 " 尼采在 (查拉斯图特拉如是说 ) 中指出 , 基督教曾经是爱的宗教 % 但它同时在一开始就将 人规定为爱的奴隶 % 使人类事实上失去爱的能力 " 他宣称爱是一切代价的占有者 % 他要为爱恢复名誉 " 弗洛依德则将爱归结为动物性的性本能 % 爱只是 & 里比多 #&6768- $’ 的自然释放 % 一种追求快乐的本能 " 人 类面对的是一个灰暗的 ! 决定论的未来 " 他的后继者弗洛姆在 ( 逃避自由 ) 中却把爱理解为人类摆脱异 化 % 重新掌握自我命运的必由之路 " 这些事实都在说明 % 西方文化对爱情主题的研究和重视是始终一致的 " 在这种氛围中人们对爱情 的理解不断全面 ! 深化 % 从而使其对自身的文化更加自信 " 爱情也得以在文化的再次建构中发挥应有的 作用 " 与之相应 % 西方古典文学中爱情也是永恒的主题 " 古希腊式的欲望之爱和古希伯莱 * ** 基督教式 的神爱是这一主题的两大类型 " 前者宣扬尘世的欲求和渴望 %以两性的结合为最终目的 %但爱情的关系 却是建立在自由和尊重的默契之中 % 典型的作品有 ( 荷马史诗 )!( 坎特伯雷故事集 )!( 十日谈 )!( 草叶 集 )!( 尤里西斯 ) 等 - 后者不惜牺牲自我 % 超越一切价值 % 只求对方的幸福 % 两性关系建立在神的绝对权 威之下 % 代表作品则有 ( 神曲 )!( 浮士德 )!( 茶花女 )!( 巴黎圣母院 )!( 复活 ) 等 " 相比之下 % 爱情在中国社会文化结构中的地位很低 % 属于次位系统 " 先秦之前中国还存在原生的爱 情主题的文学作品 % 如 ( 诗经+国风 ) 中大量描写爱情的诗歌 % 哲学命题中也能见到对 & 爱 ’ 的关注 % 象孔 子的 & 仁者爱人 ’% 墨子的 & 兼爱 ’ 等 " 但两汉之后 % 随着儒家思想官方化 !系统化的进程 % 爱情逐渐被排挤 出主流意识形态 % 失去了发展空间 " 由于儒家政治伦理思想过长过大的影响 %中国文化中爱情的功能被 单一化 % 仅仅起不能不起的繁衍后代的作用 " 爱情主体人的伦理化也使爱情的自由度无法展开 % 这种情 况下爱情就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能做为一种边缘系统存在 % 而与爱情主题有关 ! 原本就有的文化内容也被主流意义形态 随意诠释 % 纳入正统的政治 ! 伦理系统 " 历史上对诸多文学作品 # 如 ( 诗经 )!( 楚辞 ) 和李商隐的爱情诗 $ 所做的笺注都说明了这一点 " 从这个意义上讲 % 自先秦以后中国主流文化中就缺乏爱情主题的文学 " 后 世推崇的 ( 西厢记 )!( 红楼梦 ) 也并不是如人们所说以探讨爱情问题为主题的作品 " 它们经典地位的确 立建立在对深层文化结构深刻的认识之上 " # 二 $ 制约因素 如上所述 % 由于爱情主题在西方文化中所占地位较高 % 社会结构对爱情的制约相 对就很少 " 除去宗教 # 在现代工业社会中其影响也日趋衰微 $ 之外 % 几乎没有什么因素能长久制约爱情 的自由发展 " 个人很早就从宗教关系中独立出来 % 如在古希腊城邦国家时个人就以公民的身份参与社 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 因此在爱情问题上两性相互间的感情是最终的准绳 %合与离都以此为出发点 %其他 因素如家庭 ! 社会舆论 ! 政治甚至宗教都可以忽视 " ( 罗密欧与朱丽叶 )!( 唐璜 )!( 安娜+卡列尼娜 ) 等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