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羡林的学术成就

合集下载

季羡林研究的文字 -回复

季羡林研究的文字 -回复

季羡林研究的文字-回复季羡林(1911-2005)是中国古代文化、历史和语言学领域的杰出学者,他的研究成果涵盖了广泛的领域。

本文将就季羡林研究的文字为主题,逐步回答一些关键问题。

一、季羡林的研究领域有哪些?季羡林研究的文字涉及中国古代文化、历史和语言学等多个学科领域。

他的主要研究领域包括中国古代文化和历史、考古学、地理学、语言学以及传统文化的演变等。

他一生致力于对中国古代文化的深入研究,尤其是对中国古代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二、季羡林在研究中有哪些重要发现?在中国古代文化和历史领域,季羡林有许多重要的研究发现。

例如,他曾对《红楼梦》进行深入的研究,提出了“跋”与“续”两个版本的存在,为《红楼梦》的修订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他还通过对历史文献的研究,发现了不少珍贵的历史事实和文化遗产,对中国历史文化的研究有着重要的影响。

在考古学领域,季羡林也做出过一些重要的贡献。

例如,他在上世纪50年代参与了对河南安阳殷墟的考古发掘工作,揭示了商代的贵族社会、宗庙制度和历史地理等方面的重要信息。

他还发现了许多珍贵的铭文和器物,为研究中国古代社会和历史文化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证据。

在语言学领域,季羡林是中国著名的汉语学家,他发表了很多关于汉字和汉语的重要论文和著作。

他对汉字的起源、演变和结构准确地进行了研究,并对古代史书和经典文献进行了详细的语言学分析。

他的工作不仅丰富了语言学理论,也为汉字研究和古代文化研究提供了宝贵的参考。

三、季羡林的研究方法和思想有何特点?季羡林在研究中注重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善于运用多学科的研究方法进行探索。

他主张将文献学、考古学和历史地理学等多个学科相结合,以形成更完整、准确的研究结果。

他强调对历史文献的详细分析和细致甄别,以揭示其中的真实性和价值。

季羡林的研究思想以“继承与创新”为核心,他尊重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注重对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的发展和活化。

他认为传统文化不仅是历史的遗产,更是未来的资源,传统文化对于当代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季羡林事例素材

季羡林事例素材

季羡林事例素材素材名人——季羡林1.季羡林评价语:“智者乐,仁者寿,长者随心所欲。

曾经的红衣少年,如今的白发先生,留得十年寒窗苦,牛棚杂忆密辛多。

心有良知璞玉,笔下道德文章。

一介布衣,言有物,行有格,贫贱不移,宠辱不惊。

”这是“感动中国”送给一位九旬老人的颁奖词,这位老人家是“国学大师”。

2.季羡林成就:现年98岁的季羡林长年任教北京大学,在语言学,文化学、历史学、佛教学、印度学和比较文学等方面都有很深造诣,其著作已汇编成24卷的《季羡林文集》。

3.季羡林具体事迹:(1)朴实“提包者”:某年秋季,北大开学,燕园一片繁忙。

一名新生守着大包小包的行李,站在道旁发愁,他应该去系里报到,但找不到地方。

再说,带着这么多行李,也不方便寻找。

正在这时,他看到迎面走来一位清清瘦瘦的老人,光着脑袋,上身穿一件半旧的中山装,领口露出洗得泛黄的白衬衣,足蹬一双黑布鞋,显得比他家乡的人还要乡气,眉目却很舒朗、清亮,老远就笑眯眯地望着他,似乎在问:你有什么事儿要我帮忙吗?新生暗想:老人瞧着熟悉亲切,仿佛自家人一样,这年头儿谁有这份好脾气?莫不是——老校工?他壮着胆问了一句:“老师傅,您能帮我提点行李吗?我一人拿不动。

”老人愉快地答应了。

他先帮新生找到报到处,又帮他把行李送到宿舍,这才挥手作别。

数天后,在全校迎新大会上,这名新生却傻了眼。

他发现那天帮自己提行李的老人,此刻正坐在主席台上,原来他不是什么工友,正是北大副校长季羡林。

(2)谢绝剑桥大学聘约:二战前,古斯塔夫•哈隆教授向剑桥大学推荐季羡林任教,剑桥大学接受了他的推荐,向季羡林发出聘约。

季羡林接到剑桥大学聘约时,思想上产生了激烈的斗争。

他所从事的研究工作需要的资料,全世界只有欧洲最全,剑桥大学的藏书则更丰富,是做研究的理想地方。

可是,一想到祖国正处在灾难中,如果只考虑自己的前途,置家国于不顾,那简直就是一个没有良心的人。

但是,如果回国,自己的学术前途将付诸东流。

最后,他想出一个折中的方案:先回国看看。

季羡林的学术研究

季羡林的学术研究
学术成就
学术研究内容
季羡林的学术研究,用他自己的话说是:“梵学、佛学、吐火罗文研究并 1934年季羡林在清华毕业留影,右为毕业证
[6]举,中国文学、比较文学、文艺理论研究齐飞”。综合北京大学东方学系张光麟教授和令恪先生所述,季羡林的学术成就大略包括在以下10个方面: 1、印度古代语言研究:博士论文《〈大事〉渴陀中限定动词的变化》、《中世印度语言中语尾-am,向-o和-u的转化》、《使用不定过去式作为确定佛典的年代与来源的标准》等论文,在当时该研究领域内有开拓性贡献。2、佛教史研究:他是国内外为数很少的真正能运用原始佛典进行研究的佛教学学者,把研究印度中世语言的变化规律和研究佛教历史结合起来,寻出主要佛教经典的产生、演变、流传过程,借以确定佛教重要派别的产生、流传过程。 3、吐火罗语研究:早期代表作《〈福力太子因缘经〉吐火罗语诸本诸平行译本》,为吐火罗语的语意研究开创了一个成功的方法,1948年起即对新疆博物馆藏吐火罗剧本《弥勒会见记》进行译释,1980年又就70年代新疆吐鲁番地区新发现的吐火罗语《弥勒会见记》发表研究论文多篇,打破了“吐火罗文发现在中国,而研究在国外”的欺人之谈。 4、中印文化交流史研究:《中国纸和造纸法输入印度的时间和地点问题》《中国蚕丝输入印度问题的初步研究》等文,以及《西游记》有些成分来源于印度的论证,说明中印文化“互相学习,各有创新,交光互影,相互渗透”。 5、中外文化交流史研究:80年代主编《大唐西域记校注》《大唐西域记今译》,并撰10万字的《校注前言》,是国内数十年来西域史研究的重要成果,而1996年完成的《糖史》更展示了古代中国、印度、波斯、阿拉伯、埃及、东南亚,以及欧、美、非三洲和这些地区文化交流的历史画卷,有重要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6、翻译介绍印度文学作品及印度文学研究:《罗摩衍那》是印度两大古代史诗之一,2万余颂,译成汉语有9万余行,季羡林经过10年坚韧不拔的努力终于译毕,是我国翻译史上的空前盛事。 7、比较文学研究:80年代初,首先倡导恢复比较文学研究,号召建立比较文学的中国学派,为我国比较文学的复兴,作出了巨大贡献。 8、东方文化研究:从80年代后期开始,极力倡导东方文化研究,主编大型文化丛书《东方文化集成》,约500余,800余册,预计15年完成。 9、保存和抢救祖国古代典籍:90年代,担任《四库全书存目丛书》、《传世藏书》两部巨型丛书的总编纂。 10、散文创作:从17岁写散文起,几十年笔耕不辍,已有80余万字之多,钟敬文在庆贺季羡林88岁米寿时说:“文学的最高境界是朴素,季先生的作品就达到了这个境界。他朴素,是因为他真诚。”“我爱先生文品好,如同野老话家常。”[7]

国学大师——季羡林

国学大师——季羡林

家庭为夫妻。他们的结合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彭德华她自 幼丧母,只有小 学文化水平,是一个真正善良的人,一生没有跟任何人发过脾气。上 对公婆,她真正尽了孝道。下对子女,她真正做到了慈母。中对丈夫,她绝对忠诚, 绝对服从,绝对爱护。季老的婚姻可谓中国封建婚姻包办的悲剧,但是他后来的独居 也使得他内心平静安心的专研在他的学术研究中,正如梅兰芳的寂寞成就了他一样。 1933年季羡林有了女儿,取名季婉如,后毕业天津大学,成为核工业部的高级工 程师,已病故。季宛如有一子,是季羡林的外孙-何巍 1935年,季羡林又有了儿子延宗,即是季承。但作为“国学大师”季羡林的儿子, 季承自小却很少得到父亲的教诲,父子关系一向冷淡,并曾被父亲“赶出家门”。 同年,季羡林在经济濒于破产时获得一个到德国去留学的机会。季羡林这一走就 是十一年。这十一年当中,季羡林的老祖(季羡林的婶母)苦苦挣扎,摆过小摊,卖 过破烂,勉强维持着一家人的生计。季羡林他婶母出身中医世家,从小学会了一套治 病的手段。因自幼丧母,没人替她操心,耽误了出嫁的黄金时刻,成了“老姑娘”。 年近四十才嫁给季羡林的叔父做续弦。 1995年,季羡林父子之间的矛盾开始表面化了,并最终决裂,13年不曾相见。13 年后,双方终于冰释前嫌。2002年,季老住进301医院前,他想见季老很方便。在 2002年后,他再想见季老时,确实受到了“某些人”的阻挠。终于在2008年,季承见 到了已经97岁的父亲,并一直陪在父亲左右。 季羡林的家庭成员,除了人以外,还有几只猫。季家所养的第一只猫,名叫虎子。 虎子的脾气像老虎般暴烈,但是对季家三口人却十分温顺,晚上经常睡在季羡林的被 子上。
个人履历


1930年,考入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专业方向德文。从师吴宓、叶 公超学东西诗比较、英文、梵文,并选修陈寅恪教授的佛经翻译文学、 朱光潜的文艺心理学、俞平的唐宋诗词、朱自清的陶渊明诗。与同学吴 组缃、林庚、李长之结为好友,称为“四客”。同学中还有胡乔木。喜 欢"纯诗",如法国魏尔兰、马拉梅。比利时维尔哈伦,以及六朝骈文, 李义山、姜白石的作品。曾翻译德莱塞、屠格涅夫的作品。大学期间, 以成绩优异,获得家乡清平县政府所颁奖学金。 1936年春,季羡林选择了梵文。他认为“中国文化受印度文化的影 响太大了,我要对中印文化关系彻底研究一下,或许能有所发现”。因 此,“非读梵文不行”。“我毕生要走的道路终于找到了,我沿着这一 条道路一走走了半个多世纪,一直走到现在,而且还要走下去。”“命 运允许我坚定了我的信念。”季羡林在哥廷根大学梵文研究所主修印度 学,学梵文、巴利文。选英国语言学、斯拉夫语言学为副系,并加学南 斯拉夫文。季羡林师从"梵文讲座"主持人、著名梵文学者瓦尔德施米特 教授,成为他唯一的听课者。一个学期 40多堂课,季羡林学习异常勤奋。 佛典《大事》厚厚3大册,是用混合梵文写成的,他争分夺秒,致力于 读和写,"开电灯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 1940年12月至1941年2月, 季羡林在论文答辩和印度学、斯拉夫语言、英文考试中得到4个"优",获 得博士学位。因战事方殷,归国无路,只得留滞哥城。10月,在哥廷根 大学汉学研究所担任教员,同时继续研究佛教混合梵语,在《哥廷根科 学院院刊》发表多篇重要论文。“这是我毕生学术生活的黄金时期,从 那以后再没有过了。‘博士后’的岁月,正是法西斯崩溃前夜,德国本 土物质匮乏,外国人季羡林也难免‘在饥饿地狱中’挣扎,和德国老百 姓一样经受着战祸之苦。而作为海外游子,故园情深,尤觉‘天涯地角 有穷时,只有相思无尽处’,祖国之思和亲情之思日夕”索绕,“我怅 望灰天,在泪光里,幻出母亲的面影”。[2]1941年获哥廷根大学哲学博 士学位。后曾师从语言学家E.西克研究吐火罗语。

季羡林的资料

季羡林的资料

季羡林的资料季羡林是中国著名的学者、教育家和文化名人。

他的学识广博,涉及哲学、历史、文学、艺术等多个领域,被誉为“中国学术界的泰斗”,对于中国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季羡林出生于1901年,是安徽省桐城人。

他自小聪慧过人,读书学习非常刻苦,17岁时就考入了北京大学。

毕业后,他前往英国留学,先后在剑桥大学、伦敦大学等知名学府学习哲学和文学。

1927年,他回到中国,开始在北京大学和南开大学任教,并成为了中国著名的学者和教育家。

季羡林的学术成就非常丰富。

他的研究领域包括中国古代文化、文学、哲学、历史、艺术等多个方面。

他曾经主持编写了《中国文学史》、《中国哲学史》等多部著作,对中国文化的发展和传承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同时,他也对西方文化和哲学有着深入的研究,为中西文化交流做出了贡献。

季羡林的教育理念也非常先进。

他认为,教育应该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独立思考能力,而不是单纯的灌输知识。

他主张学生应该自主选择自己的学习方向和兴趣,而不是被迫接受传统的教育方式。

他的教育理念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学生和教育工作者,成为了中国教育改革的重要思想源泉之一。

除了学术和教育方面的成就,季羡林还是一位文化名人。

他曾经担任过中国文化研究会会长、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等职务,对于中国文化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他也是一位文学家,曾经创作了多部小说和散文,被誉为“学者中的文学家”。

季羡林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

他在中国近代史的重要时期成长和发展,见证了中国的变革和发展。

他坚定地维护了自己的学术独立性和思想自由,对于中国学术界的发展和中国文化的传承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他的一生是中国学术界和文化界的典范,也是中国人民的骄傲。

总之,季羡林是一位伟大的学者、教育家和文化名人,他的学术成就、教育理念和文化贡献都是中国文化宝库中的重要财富。

他的一生是中国学术界和文化界的典范,也是中国人民的骄傲。

我们应该学习他的精神和思想,继承他的学术传统和文化遗产,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季羡林的学术成就及所获奖项_名人故事

季羡林的学术成就及所获奖项_名人故事

季羡林的学术成就及所获奖项季羡林的学术成就及所获奖项综合北京大学东方学系张光麟教授和令恪先生所述,季羡林的学术成就大略包括在以下10个方面:(1)印度古代语言研究--博士论文《〈大事〉渴陀中限定动词的变化》、《中世印度语言中语尾-am,向-o和-u的转化》、《使用不定过去式作为确定佛典的年代与来源的标准》等论文,在当时该研究领域内有开拓性贡献;(2)佛教史研究--他是国内外为数很少的真正能运用原始佛典进行研究的佛教学学者,把研究印度中世语言的变化规律和研究佛教历史结合起来,寻出主要佛教经典的产生、演变、流传过程,借以确定佛教重要派别的产生、流传过程;(3)吐火罗语研究--早期代表作《〈福力太子因缘经〉吐火罗语诸本诸平行译本》,为吐火罗语的语意研究开创了一个成功的方法,1948年起即对新疆博物馆藏吐火罗剧本《弥勒会见记》进行译释,1980年又就7O年代新疆吐鲁番地区新发现的吐火罗语A《弥勒会见记》发表研究论文多篇,打破了“吐火罗文发现在中国,而研究在国外”的欺人之谈;(4)中印文化交流史研究--《中国纸和造纸法输入印度的时间和地点问题》、《中国蚕丝输入印度问题的初步研究》等文,以及《西游记》有些成分来源于印度的论证,说明中印文化“互相学习,各有创新,交光互影,相互渗透”;(5)中外文化交流史研究--80年代主编《大唐西域记校注》、《大唐西域记今译》,并撰10万字的《校注前言》,是国内数十年来西域史研究的重要成果,而1996年完成的《糖史》更展示了古代中国、印度、波斯、阿拉伯、埃及、东南亚,以及欧、美、非三洲和这些地区文化交流的历史画卷,有重要的历史和现实意义;(6)翻译介绍印度文学作品及印度文学研究--《罗摩衍那》是即度两大古代史诗之一,2万余颂,译成汉语有9万余行,季羡林经过1O年坚韧不拔的努力终于译毕,是我国翻译史上的空前盛事;(7)比较文学研究--80年代初,首先倡导恢复比较文学研究,号召建立比较文学的中国学派,为我国比较文学的复兴,作出了巨大贡献;(8)东方文化研究一一从8O年代后期开始,极力倡导东方文化研究,主编大型文化丛书《东方文化集成》,约50O余种、8OO余册,预计15年完成;(9)保存和抢救祖国古代典籍--9O年代,担任《四库全书存目丛书》、《传世藏书》两部巨型丛书的总编纂;(10)散文创作--从17岁写散文起,几十年笔耕不辍,已有80余万字之多,钟敬文在庆贺季羡林88岁米寿时说:“文学的最高境界是朴素,季先生的作品就达到了这个境界。

季羡林的简介和主要作品

季羡林的简介和主要作品

季羡林的简介和主要作品
季羡林是一位著名的中国文化学者,生于1918年,逝世于2009年。

他曾就读于清华大学和美国芝加哥大学,是一位博学多才的学者。

季羡林的主要研究领域涉及中国史、文学、哲学和语言学等方面,他的学术成就在世界学术界也受到广泛认可。

他主持的《中国文化史》是一部中国文化史经典著作,对研究中国传统文化起到了至关重要的
作用。

同时,他还撰写了《随园诗话》、《钱钟书与我》等作品,以
及大量的学术论文和翻译作品,对于中国学术界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除了学术研究外,季羡林也是一位文化活动家和社会公益人士。

他曾倡导汉字文化运动、推广中华儿女书法和中华传统文化等活动,
为弘扬中华文化做出了伟大的贡献。

总的来说,季羡林是中国文化学界的一位泰斗式的人物,他的学
术成就和文化贡献不仅对于中国,而且对于整个人类文明史都有着不
可替代的价值。

季羡林先生生平_沉痛悼念国学大师_名人故事

季羡林先生生平_沉痛悼念国学大师_名人故事

季羡林先生生平_沉痛悼念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生平_沉痛悼念国学大师季羡林简介季羡林(1911.8.6—2009.7.11),字希逋,又字齐奘,山东临清人。

中国着名的古文字学家、历史学家、东方学家、思想家、翻译家、佛学家、梵文、巴利文专家、作家。

他精通12国语言,对印度语文文学历史的研究建树颇多。

曾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北京大学教授、副校长、中国社科院南亚研究所所长、中国文化书院院务委员会主席、中科院院士。

……[详细]季羡林的学术研究涉及的范围1.印度古代语言,特别是佛教梵文2.吐火罗文3.印度古代文学4.印度佛教史5.中国佛教史6.中亚佛教史7.唐史8.中印文化交流史9.中外文化交流史10.中西文化差异和共性11.美学和中国古代文艺理论12.德国及西方文学13.比较文学及民间文学14.散文及杂文创作季羡林的学术成就及所获奖项获得的主要奖项有:1986年论文集《印度古代语言论集》获北京大学首届科学研究成果奖。

1987年论文集《原始佛教的语言问题》获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和政策研究优秀成果荣誉奖。

1989年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授予“从事语言文字工作三十年”荣誉证书。

1990年论文集《中印文化关系史论文集》获全国首届比较文学图书评奖活动“着作荣誉奖”。

1992年主编的《大唐西域记校注》获全国首届古籍整理图书奖。

1992年,印度瓦拉纳西梵文大学授予最高荣誉奖“褒扬状”。

1997年主编的《东方语言学史》获第三届国家图书奖。

1997年主编《印度古代文学史》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999年获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优秀成果奖专着二等奖。

1998年德黑兰大学授予名誉博士学位。

1999年《季羡林文集》(24卷)获第四届国家图书奖。

2000年专着《文化交流的轨迹——中华蔗糖史》获长江读书奖“专家着作奖”。

2000年获得德国哥廷根大学博士学位金质证书。

2006年9月26日,在中国译协庆祝国际翻译日?资深翻译家表彰大会上,季羡林被授予“翻译文化终身成就奖”季羡林先生的品格季羡林先生为人所敬仰,不仅因为他的学识,还因为他的品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发现的吐火罗语《弥勒会见记》发表研究多篇,
打破了“吐火罗文发现在中国,而研究在国外”
的欺人之谈。
超脱了俗世已经变为他对这个世界的认知。他们在风雨摇曳的船上尽情地演奏音乐
4、中印文化交流史研究:《中国纸和造纸法 输入印度的时间和地点问题》《中国蚕丝输入印
度问题的初步研究》等文,以及《西游记》有些
成分来源于印度的论证,说明中印文化“互相学
1934 年季羡林在清华毕业留影,右为毕业证 季羡林的学术研究,用他自己的话说是: “ 梵 学、佛学、吐火罗文研究并举,中国文学、比较 文学、文艺理论研究齐飞”。综合北京大学东方 学系张光麟教授和令恪先生所述,季羡林的学术 成就大略包括在以下 10 个方面:
1、印度古代语言研究:博士《〈大事〉渴陀 中限定动词的变化》、《中世印度语言中语尾-am,
向-o 和-u 的转化》、《使用不定过去式作为确定
佛典的年代与来源的标准》等,在当时该研究领
域内有开拓性贡献。
2、佛教史研究:他是国内外为数很少的真
超脱了俗世已经变为他对这个世界的认知。他们在风雨摇曳的船上尽情地演奏音乐
正能运用原始佛典进行研究的佛教学学者,把研 究印度中世语言的变化规律和研究佛教历史结
9、保存和抢救祖国古代典籍:90 年代,担 任《四库全书存目丛书》、《传世藏书》两部巨型
丛书的总编纂。
10、散文创作:从 17 岁写散文起,几十年 笔耕不辍,已有 80 余万字之多,钟敬文在庆贺 : 季羡林 88 岁米寿时说“文学的最高境界是朴素,
季先生的作品就达到了这个境界。他朴素,是因 为他真诚。”“我爱先生文品好,如同野老话家
常。”相关 上传相关 Nhomakorabea超脱了俗世已经变为他对这个世界的认知。他们在风雨摇曳的船上尽情地演奏音乐
0
0c27f6ca EBET
习,各有创新,交光互影,相互渗透”。 5、中外文化交流史研究:80 年代主编《大
唐西域记校注》《大唐西域记今译》,并撰 10 万 字的《校注前言》,是国内数十年来西域史研究
的重要成果,而 1996 年完成的《糖史》更展示
了古代中国、印度、波斯、阿拉伯、埃及、东南
亚,以及欧、美、非三洲和这些地区文化交流的
历史画卷,有重要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超脱了俗世已经变为他对这个世界的认知。他们在风雨摇曳的船上尽情地演奏音乐
6、翻译介绍印度文学作品及印度文学研究: 《罗摩衍那》是印度两大古代史诗之一,2 万余
颂,译成汉语有 9 万余行,季羡林经过 10 年坚
韧不拔的努力终于译毕,是我国翻译史上的空前
盛事。 7、比较文学研究:80 年代初,首先倡导恢
合起来,寻出主要佛教经典的产生、演变、流传
过程,借以确定佛教重要派别的产生、流传过程。 3、吐火罗语研究:早期代表作《〈福力太子 因缘经〉吐火罗语诸本诸平行译本》,为吐火罗
语的语意研究开创了一个成功的方法, 1948 年起 即对新疆博物馆藏吐火罗剧本《弥勒会见记》进
行译释,1980 年又就 70 年代新疆吐鲁番地区新
复比较文学研究,号召建立比较文学的中国学 派,为我国比较文学的复兴,作出了巨大贡献。 8、东方文化研究:从 80 年代后期开始,极 力倡导东方文化研究,主编大型文化丛书《东方
文化集成》,约 500 余,800 余册,预计 15 年完
成。
超脱了俗世已经变为他对这个世界的认知。他们在风雨摇曳的船上尽情地演奏音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