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羡林《三思而行》阅读练习附答案
2024学年山西思而行高三语文(上)期中考试卷及答案解析

2024学年山西思而行高三语文(上)期中考试卷2024.11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一切矛盾着的东西,互相联系着,不但在一定条件之下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而且在一定条件之下互相转化,这就是矛盾的同一性的全部意义。
列宁所谓“怎样成为同一的(怎样变成同一的)——在怎样的条件之下它们互相转化,成为同一的”,就是这个意思。
“为什么人的头脑不应当把这些对立看作死的、凝固的东西,而应当看作生动的、有条件的、可变动的、互相转化的东西”呢?因为客观事物本来是如此的。
客观事物中矛盾着的诸方面的统一或同一性,本来不是死的、凝固的,而是生动的、有条件的、可变动的、暂时的、相对的东西,一切矛盾都依一定条件向它们的反面转化着。
这种情况,反映在人们的思想里,就成了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的宇宙观。
只有现在的和历史上的反动的统治阶级以及为他们服务的形而上学,不是把对立的事物当作生动的、有条件的、可变动的、互相转化的东西去看,而是当作死的、凝固的东西去看,并且把这种错误的看法到处宣传,迷惑人民群众,以达其继续统治的目的。
共产党人的任务就在于揭露反动派和形而上学的错误思想,宣传事物的本来的辩证法,促成事物的转化,达到革命的目的。
所谓矛盾在一定条件下的同一性,就是说,我们所说的矛盾乃是现实的矛盾,具体的矛盾,而矛盾的互相转化也是现实的、具体的。
神话中的许多变化,例如《山海经》中所说的“夸父追日”,《淮南子》中所说的“羿射九日”,《西游记》中所说的孙悟空七十二变和《聊斋志异》中的许多鬼狐变人的故事等等,这种神话中所说的矛盾的互相变化,乃是无数复杂的现实矛盾的互相变化对于人们所引起的一种幼稚的、想象的、主观幻想的变化,并不是具体的矛盾所表现出来的具体的变化。
马克思说:“任何神话都是用想象和借助想象以征服自然力,支配自然力,把自然力加以形象化;因而,随着这些自然力之实际上被支配,神话也就消失了。
2024学年山西思而行高三语文(上)期中考试卷及答案解析

2024学年山西思而行高三语文(上)期中考试卷2024.11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一切矛盾着的东西,互相联系着,不但在一定条件之下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而且在一定条件之下互相转化,这就是矛盾的同一性的全部意义。
列宁所谓“怎样成为同一的(怎样变成同一的)——在怎样的条件之下它们互相转化,成为同一的”,就是这个意思。
“为什么人的头脑不应当把这些对立看作死的、凝固的东西,而应当看作生动的、有条件的、可变动的、互相转化的东西”呢? 因为客观事物本来是如此的。
客观事物中矛盾着的诸方面的统一或同一性,本来不是死的、凝固的,而是生动的、有条件的、可变动的、暂时的、相对的东西,一切矛盾都依一定条件向它们的反面转化着。
这种情况,反映在人们的思想里,就成了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的宇宙观。
只有现在的和历史上的反动的统治阶级以及为他们服务的形而上学,不是把对立的事物当作生动的、有条件的、可变动的、互相转化的东西去看,而是当作死的、凝固的东西去看,并且把这种错误的看法到处宣传,迷惑人民群众,以达其继续统治的目的。
共产党人的任务就在于揭露反动派和形而上学的错误思想,宣传事物的本来的辩证法,促成事物的转化,达到革命的目的。
所谓矛盾在一定条件下的同一性,就是说,我们所说的矛盾乃是现实的矛盾,具体的矛盾,而矛盾的互相转化也是现实的、具体的。
神话中的许多变化,例如《山海经》中所说的“夸父追日”,《淮南子》中所说的“羿射九日”,《西游记》中所说的孙悟空七十二变和《聊斋志异》中的许多鬼狐变人的故事等等,这种神话中所说的矛盾的互相变化,乃是无数复杂的现实矛盾的互相变化对于人们所引起的一种幼稚的、想象的、主观幻想的变化,并不是具体的矛盾所表现出来的具体的变化。
马克思说:“任何神话都是用想象和借助想象以征服自然力,支配自然力,把自然力加以形象化;因而,随着这些自然力之实际上被支配,神话也就消失了。
山东省济南市2024-2025学年度高三上期中质检语文试题及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实事求是的思想方法在中国源远流长,绵延几千年并不断发展和丰富。
这种思想方法的核心是主张从实际材料中获得对事物真相的认识,以实践效果来检验认识的有效性和合理性,突出了思想认识的来源及其真理性的检验问题。
中国早期文化典籍中已经包含着实事求是思想方法的萌芽,如《诗经·国风》中的大部分篇目就是来自民间生活的原始资料,或者是对这些原始资料的提升。
这表明,在萌生时期,中华文化就有注重采集实际资料的传统,注重从实际资料中抽象和提炼出反映社会生活或政治实践的经验和思想。
这种自发的实事求是思想方法,是中华先人在征服自然过程中形成的宝贵思想财富。
春秋战国时期,许多思想家都高度重视言与行、思想与实际、理论与功用的关系,强调人们的思想认识和言论必须来源于生活实际,必须具有现实功用,形成了实事求是思想方法的早期形态。
《论语》强调“毋意,毋必,毋固,毋我”“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这就是强调,人的思想和认识不能固执于个人的主观意志,而必须符合实际;人们在思想和行动的过程中,要做到言行一致、表里如一,言行不一、言过于行都是不合理的。
《荀子》提出“验符论”的思想,“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凡论者,贵其有辩合、有符验”。
这就是强调,人们的言论一定要有事实根据,一定要能够经得起实际验证。
《韩非子》强调,言论必须注重事实和功用,若无事实基础和切实功用,则均为妄言虚语。
这些早期的实事求是思想方法,在日后的发展中不断得到丰富和充实。
汉代大儒王充提出“实知”“效验”思想,强调必须从事实出发,进行逻辑思考和推理,得出符合实际的、经得起实践检验的知识。
在他看来,思想和言论“须任耳目以定情实”,就是强调从事实中获得认识,以感性经验和亲身实践为认识的来源和基础。
当然,他也绝不是把认识仅仅停留在感性认识或拘泥于个人经验层面,而是强调在经验的基础上进行逻辑推理,获得对事物本质的认识。
季羡林《三思而行》阅读练习附答案

三思而行(11分)季羡林①“三思而行”,是我们现在常说的一句话,是劝人做事不要鲁莽,要仔细考虑,然后行动,则成功的可能性会大一些,碰壁的可能性会小一些。
②要数典而不忘祖,也并不难。
这个典故就出在《论语·公冶长第五》:“季文子三思而后行。
子闻之曰:‘再,斯可矣。
’”这说明,孔老夫子是持反对意见的。
吾家老祖宗文子的三思而后行的举动,二千六七百年以来,几乎得到了历代天下人的赞扬,包括许多大学者在内。
查一查《十三经注疏》,就能一目了然。
《论语正义》说:“三思者,言思之多,能审慎也。
”许多书上还表扬了季文子,说他是“忠而有贤行者”。
甚至有人认为三思还不够。
《三国志·吴志·诸葛恪传注》中说:有人劝恪“每事必十思”。
可是我们的孔圣人却冒天下之大不韪,批评了季文子三思过多,只思二次(再)就够了。
③这怎么解释呢?究竟谁是谁非呢?④我们必须先弄明白,什么叫“三思”。
总起来说,对此有两个解释。
一个是“言思之多”,这在上面已经引过。
另一个是文子自己说的,君子无论谋划什么事,开头、中间、结局都要考虑到。
(见《左传·哀公二十七年》)然而孔子以及上万上亿的众人却不这样理解,他们理解,一直到今天,仍然是“多思”。
⑤多思有什么坏处呢?又有什么好处呢?⑥根据我个人几十年来的体会,除了下围棋、象棋等等以外,多思有时候能使人昏昏,容易误事。
平常骂人说是“不肖子孙”,意思是与先人的行动不一样的人。
我是季文子的最“肖”子孙。
我平常做事不但三思,而且超过三思,是否达到了人们要求诸葛恪做的“十思”,没做统计,不敢乱说。
反正是思过来,思过去,越思越糊涂,终而至于头昏昏然,而仍不见行动,不敢行动。
我这样一个过于细心的人,有时会误大事的。
我觉得,碰到一件事,决不能不思而行,鲁莽行动。
记得当年在德国时,法西斯统治正如火如荼。
一些盲目崇拜希特勒的人,常常使用一个词儿Darauf-galngertum,意思是“说干就干,不必思考”。
三思而行 阅读附答案

三思而行阅读附答案三思而行季羡林①三思而行,是我们现在常说的一句话,是劝人做事不要鲁莽,要仔细考虑,然后行动,则成功的可能性会大一些,碰壁的可能性会小一些。
②要数典而不忘祖,也并不难。
这个典故就出在《论语公冶长第五》:季文子三思而后行。
子闻之日:再,斯可矣。
这说明,孔老夫子是持反对意见的。
吾家老祖宗文子的三思而后行的举动,二千六七百年以来,几乎得到了历代天下人的赞扬,包括许多大学者在内。
查一查《十三经注疏》,就能一目了然。
《论语正义》说:三思者,言思之多,能审慎也。
许多书上还表扬了季文子,说他是忠而有贤行者。
甚至有人认为三思还不够。
《三国志吴志诸葛恪传注》中说:有人劝恪每事必十思。
可是我们的孔圣人却冒天下之大不韪,批评了季文子三思过多,只思二次再就够了。
③这怎么解释呢?究竞谁是谁非呢?④我们必须先弄明白,什么叫三思。
总起来说,对此有两个解释。
一个是言思之多,这在上面已经引过。
另一个是文子自己说的,君子无论谋划什么事,开头、中间、结局都要考虑到。
见《左传哀公二十七年》然而孔子以及上万上亿的众人却不这样理解,他们理解,一直到今天,仍然是多思。
⑤多思有什么坏处呢?又有什么好处呢?⑥根据我个人几十年来的体会,除了下围棋、象棋等等以外,多思有时候能使人昏昏,容易误事。
平常骂人说是不肖子孙,意思是与先人的行动不一样的人。
我是季文子的最肖子孙。
我平常做事不但三思,而且超过三思,是否达到了人们要求诸葛恪做的十思,没做统计,不敢乱说。
反正是思过来,思过去,越恩越糊涂,终而至于头昏昏然,而仍不见行动,不敢行动。
我这样一个过于细心的人,有时会误大事的。
我觉得,碰到一件事,决不能不思而行,鲁莽行动。
记得当年在德国时,法西斯统治正如火如茶。
一些盲目崇拜希特勒的人,常常使用一个词儿Darauf_galngertum,意思是说干就干,不必思考。
这是法西斯的做法,我们必须坚决扬弃。
遇事必须深思熟虑。
先考虑可行性,考虑的方面越广越好。
季羡林《三思而行》阅读练习及答案

《季羡林《三思而行》阅读练习及答案.doc》导语:“三思而行”,是我们现在常说的一句话,是劝人做事不要鲁莽,要仔细考虑,然...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推荐度:点击下载文档https://m./wenxue/jixianlin/136502.html下载说明:1. 下载的文档为doc格式,下载后可用word文档或者wps打开进行编辑;2. 若打开文档排版布局出现错乱,请安装最新版本的word/wps 软件;3. 下载时请不要更换浏览器或者清理浏览器缓存,否则会导致无法下载成功;4. 网页上所展示的文章内容和下载后的文档内容是保持一致的,下载前请确认当前文章内容是您所想要下载的内容。
付费下载付费后无需验证码即可下载限时特价:6.00元/篇原价20元免费下载仅需3秒1、微信搜索关注公众号:copy839点击复制2、进入公众号免费获取验证码3、将验证码输入下方框内,确认即可复制联系客服微信支付中,请勿关闭窗口微信支付中,请勿关闭窗口×温馨提示支付成功,请下载文档我知道了咨询客服×常见问题•1、支付成功后,为何无法下载文档?付费后下载不了,请核对下微信账单信息,确保付费成功;已付费成功了还是下载不了,有可能是浏览器兼容性问题。
•2、付费后能否更换浏览器或者清理浏览器缓存后下载?更换浏览器或者清理浏览器缓存会导致下载不成功,请不要更换浏览器和清理浏览器缓存。
•3、如何联系客服?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公众号“网站在线小助理”,及时联系客服解决。
请把【付款记录详情】截图给客服,同时把您购买的文章【网址】发给客服。
客服会在24小时内把文档发送给您。
(客服在线时间为周一至周五9:00-12:30 14:00-18:30)。
广东省2010年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真题

广东省2010年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真题三思而行季羡林①“三思而行”,是我们现在常说的一句话,是劝人做事不要鲁莽,要仔细考虑,然后行动,则成功的可能性会大一些,碰壁的可能性会小一些。
②要数典而不忘祖,也并不难。
这个典故就出在《论语?公冶长第五》:“季文子三思而后行。
子闻之日:‘再,斯可矣。
”’这说明,孔老夫子是持反对意见的。
吾家老祖宗文子的三思而后行的举动,二千六七百年以来,几乎得到了历代天下人的赞扬,包括许多大学者在内。
查一查《十三经注疏》,就能一目了然。
《论语正义》说:“三思者,言思之多,能审慎也。
”许多书上还表扬了季文子,说他是“忠而有贤行者”。
甚至有人认为三思还不够。
《三国志?吴志?诸葛恪传注》中说:有人劝恪“每事必十思”。
可是我们的孔圣人却冒天下之大不韪,批评了季文子三思过多,只思二次(再)就够了。
③这怎么解释呢?究竞谁是谁非呢?④我们必须先弄明白,什么叫“三思”。
总起来说,对此有两个解释。
一个是“言思之多”,这在上面已经引过。
另一个是文子自己说的,君子无论谋划什么事,开头、中间、结局都要考虑到。
(见《左传?哀公二十七年》)然而孔子以及上万上亿的众人却不这样理解,他们理解,一直到今天,仍然是“多思”。
⑤多思有什么坏处呢?又有什么好处呢?⑥根据我个人几十年来的体会,除了下围棋、象棋等等以外,多思有时候能使人昏昏,容易误事。
平常骂人说是“不肖子孙”,意思是与先人的行动不一样的人。
我是季文子的最“肖”子孙。
我平常做事不4e2-思,而且超过三思,是否达到了人们要求诸葛恪做的“十思”,没做统计,不敢乱说。
反正是思过来,思过去,越恩越糊涂,终而至于头昏昏然,而仍不见行动,不敢行动。
我这样一个过于细q的人,有时会误大事的。
我觉得,碰到一件事,决不能不思而行,鲁莽行动。
记得当年在德国时,法西斯统治正如火如茶。
一些盲目崇拜希特勒的人,常常使用一个词儿Darauf_galngertum,意思是“说干就干,不必思考”。
2010年广东中考语文试卷及答案

2010年广东省语文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一、基础(28分)1.根据课文默写古诗文。
(10分)(1)绿树村边合,口口口口口。
(孟浩然《过故人庄》)(1分)(2)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
(龚自珍《己亥杂诗》)(2分)(3)面对元朝统治者高官厚禄的诱惑,文天祥断然拒绝,因为他深知背信弃义换来的高官厚禄,不值一文!正如孟子《鱼我所欲也》所说的:“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2分)(4)口口口口口口口,西北望,射天狼。
(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1分)(5)默写韩愈的《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4分)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
习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两项是(4分)A.把酒临风/执策而临之B.渔人甚异之/或异二者之为C.中通外直,不蔓不枝/玉盘珍羞直万钱D.先帝不以臣卑鄙/肉食者鄙读下面文字,完成第3~5题。
人生的本色该是如此:成,如朗月照花,深潭微澜,是不论顺逆、不计得失的超然,是扬鞭策马、登高临远的驿站;败,仍清水穿石,汇流入海,有穷且益坚、不坠青云的ào’àn( ),有“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的倔强。
荣,江山依旧,风采犹然,恰如沧海巫山,熟视岁月如流,浮华万千,不屑过眼烟云;辱,胯下韩信,雪底苍松,宛若羽化之仙,深知暂退一步,海阔天空,不肯因噎废食……没有比行动更美好的语言,。
人生需要的是德行的mùyù( )、坚韧的浇灌、挚爱的孕育。
3.根据拼音写出文段括号处应填入的词语。
(2分)ào’àn( ) mùyù( )4.联系上下文,仿照划波浪线的语句,在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
(2分)5.用下面的词语另写一段连贯的话,至少用上其中的两个。
(3分)扬鞭策马倔强海阔天空坚韧按要求完成6~8题。
广州将举办第l6届亚运会,学校拟选派l0名同学参加滨海市中学生拉拉队,届时到亚运会赛场为运动员呐喊助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思而行(11分)
季羡林
①“三思而行”,是我们现在常说的一句话,是劝人做事不要鲁莽,要仔细考虑,然后行动,则成功的可能性会大一些,碰壁的可能性会小一些。
②要数典而不忘祖,也并不难。
这个典故就出在《论语·公冶长第五》:“季文子三思而后行。
子闻之曰:‘再,斯可矣。
’”这说明,孔老夫子是持反对意见的。
吾家老祖宗文子的三思而后行的举动,二千六七百年以来,几乎得到了历代天下人的赞扬,包括许多大学者在内。
查一查《十三经注疏》,就能一目了然。
《论语正义》说:“三思者,言思之多,能审慎也。
”许多书上还表扬了季文子,说他是“忠而有贤行者”。
甚至有人认为三思还不够。
《三国志·吴志·诸葛恪传注》中说:有人劝恪“每事必十思”。
可是我们的孔圣人却冒天下之大不韪,批评了季文子三思过多,只思二次(再)就够了。
③这怎么解释呢?究竟谁是谁非呢?
④我们必须先弄明白,什么叫“三思”。
总起来说,对此有两个解释。
一个是“言思之多”,这在上面已经引过。
另一个是文子自己说的,君子无论谋划什么事,开头、中间、结局都要考虑到。
(见《左传·哀公二十七年》)然而孔子以及上万上亿的众人却不这样理解,他们理解,一直到今天,仍然是“多思”。
⑤多思有什么坏处呢?又有什么好处呢?
⑥根据我个人几十年来的体会,除了下围棋、象棋等等以外,多思有时候能使人昏昏,容易误事。
平常骂人说是“不肖子孙”,意思是与先人的行动不一样的人。
我是季文子的最“肖”子孙。
我平常做事不但三思,而且超过三思,是否达到了人们要求诸葛恪做的“十思”,没做统计,不敢乱说。
反正是思过来,思过去,越思越糊涂,终而至于头昏昏然,而仍不见行动,不敢行动。
我这样一个过于细心的人,有时会误大事的。
我觉得,碰到一件事,决不能不思而行,鲁莽行动。
记得当年在德国时,法西斯统治正如火如荼。
一些盲目崇拜希特勒的人,常常使用一个词儿Darauf-galngertum,意思是“说干就干,不必思考”。
这是法西斯的做法,我们必须坚决扬弃。
遇事必须深思熟虑。
先考虑可行性,考虑的方面越广越好。
然后再考虑不可行性,也是考虑的方面越广越好。
正反两面仔细考虑完以后,就必须加以比较,做出决定,立即行动。
如果你考虑正面,又考虑反面之后,再回头来考虑正面,又再考虑反面,那么,如此循环往复,终无宁日,最终成为考虑的巨人,行动的侏儒。
⑦所以,我赞成孔子的“再,斯可矣”。
(选自《季羡林谈人生》,有删改)
1.根据作者的考证,“三思而后行”的“三”有哪几种解释?(3分)
2.简述第⑥段的论证思路。
(4分)
3.有人这样评价本文:(1)本文立论有依有据,令人信服;(2)本文阐述道理亲切平和。
请你选择其中一种,说说作者是怎样论述才达到这样的效果的。
(4分)
《三思而行》答案
1.一是泛指“多”;二是指谋划事情的“开头、中间、结局”。
(答对1点得1分,全对得3分)
2.先以自己的切身体会,证明多思有时会使人糊涂而误大事;接着举出当年德国法西斯信徒“说干就干,不必思考”的材料,说明决不能不思而行,鲁莽行动;最后阐明遇事必须深思熟虑,从正反两面充分考虑以后,就必须做出决定,立即行动。
(共3层,每层1分,意思表述明晰1分)
3.(1)在中国,孔子是权威的思想家,作者引用并赞同孔子“再,斯可矣”的观点,对“三思而行”的批评便有了坚实的依据,因而令人信服。
/(2)作者用亲身体会作为阐明观点的主要材料,如谈家常般娓娓道来,这就使读者心悦诚服,自然而然地接受作者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