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思想政治听课记录及评课1
七年级上册道法听课记录及评议

道法是一门七年级上册的重要课程,通过学习道法可以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和行为规范。
在本学期的道法课上,我认真听课并做了详细的记录。
以下是我对道法课的听课记录及评议。
第一课:道德与人生本节课老师首先介绍了道德的概念和道德行为的重要性。
他通过举例子讲解了如何正确评价别人的道德行为,并引导我们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所在。
我认为这节课内容丰富,引人深思。
第二课:遵纪守法本节课老师讲述了遵守法律的重要性和法律的基本原则。
同时,老师还提到了一些常见的违法行为,并告诉我们遵纪守法的好处和后果。
我觉得这节课帮助我们了解了法律知识,增强了我们的法律意识。
第三课:友善待人本节课老师重点讲解了友善待人的重要性和方法。
他告诉我们要善于倾听和理解他人的需求,要尊重别人的隐私和个人空间。
我觉得这节课让我明白了友善待人的意义,并且能够更好地与他人交流和相处。
第四课:诚实守信本节课老师让我们了解了诚实守信的价值和意义。
他告诉我们要遵守承诺,不撒谎,不偷东西等行为要远离。
我觉得这节课让我明白了诚实守信对于个人和社会的重要性,我将努力做到诚实守信。
第五课:尊重帮助他人本节课老师讲述了尊重和帮助他人的重要性。
他通过引导我们思考他人的需求和感受,教导我们如何以尊重他人为出发点去帮助他人。
我觉得这节课让我明白了尊重和帮助他人的价值,我将尽量做到尊重和关心他人。
第六课:用公平的眼光看待事物本节课老师讲述了公平的概念和事物之间的公平问题。
他告诉我们要客观公正地看待事物,不偏袒,不歧视。
我觉得这节课让我明白了公平的重要性,并且能够更好地以公平的眼光看待事物。
总结评议:通过这些道法课的学习,我对道德行为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认识。
我明白了道德行为的重要性和意义,也明白了做一个合格公民的责任。
每节课老师都通过生动的例子和引导性的问题使我深入思考,受益匪浅。
我觉得这门道法课的教学内容紧密符合七年级学生的实际需求。
老师通过生动的讲解和举例,引发了我们的思考。
初中思想政治听课记录及评课1

初中思想政治听课记录及评课时间:XXXX年X月X日地点:XXX讲课人:XXX班级:X年级(X)班听课记录:一、复习教师复习上一单元知识(青春期要注意事项)二、导入新课1、看待问题的方法:(1)全面的看问题:包括二分法、正反、内外(2)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教师举例联系学生生活实际:不使用一次性卫生筷子、用塑料袋等。
(优点)三、进行新课(课题)日新又新我常新一、自我新认识1、学生默读课文(看完后举手,好方法)2、教师提问:用看问题的两种方法评价一下优点、缺点。
学生:优点爱劳动、干家务活等,缺点市学习不好,教师:学习不好不能说是缺点,可能是你的方法不对,要挖掘自己的潜能(优点:随时鼓励学生提高学习自信心)(学生积极发言,教师作点评,并鼓励女生发言,从而使课堂气氛活跃)3、回到课本第46页小故事并分析:教师:我看她不是美女而是“霉女”(幽默的语言,全班同学哈哈大笑)从而引出衡量“美”的标准:内在美和外在美,并举例自己认为央视十套《百家讲坛》中的美女,大家可以猜猜是谁?学生:于丹,教师:她就是我心目中的美女,她外在虽然不是特别美,但内在、言谈学识等却非常美。
(优点:举了一个内在美和外在美非常具有代表性的人物,让学生从理性上懂得了这个问题)教师提问:用一个词来形容一下自己上初中后的变化(行为习惯等)学生:爱帮助人、学习认真、不断进步等(在学生回答问题说自己的优点的时候,其他同学嘲笑并发出“嘁”的声音,教师幽默的说,你们在发出这样的声音,我就说“吧”了,这样婉转的指出了学生的错误,并使课堂气氛活跃,非常好)点评:课堂气氛活跃,学生能够表达自己的真实情感,敢于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即使在其他同学嘲笑的情况下也不怕,通过这一点可以看出平时的课堂气氛一定更活跃。
二、认识自我的途径4、教师点名认识自己的方法,并通过课本故事逐个分析(1)、通过自我观察认识自己(2)、通过他人了解自己(3)、通过集体了解自己5分析“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这句话。
七年级上册道法听课记录及评议

七年级上册道法听课记录及评议作为七年级学生,我们在道德与法治课上学习了许多关于道德和法律的知识。
在这里,我将分享我在学习过程中所记下的一些重要笔记和我的一些评议。
1. 道德的重要性我们在第一节课就学习到了道德的重要性。
道德是人们所行动的规范,它决定了一个人是否能够做一个善良、正直的人。
没有道德,就没有社会的稳定和和谐。
我认为这是一节非常重要的课程,因为它不仅教育了我们如何做一个好人,还让我们认识到了道德的重要性。
2. 法律是什么在第二节课上,我们学习了法律的定义。
法律是一套社会规范,它是由政府制定、实施和维持的。
它保护了人民的权利和利益,并规定了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应遵守的行为准则。
我认为这是一节非常重要的课程,因为它让我们认识到了法律的作用和意义。
3. 道德与法律的关系第三节课上,我们学习了道德和法律的关系。
道德和法律都是规范人们行为的标准,但它们有相似之处,也有不同之处。
道德更多地涉及个人的思想和行为,而法律更多地涉及社会公共利益。
我认为这是一节非常重要的课程,因为它让我们认识到了道德和法律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4. 社会公德心在第四节课上,我们学习了社会公德心。
社会公德心是指一个人对社会的责任感和义务感。
它要求人们遵守社会规范,尊重他人,维护公共秩序和环境。
我认为这是一节非常重要的课程,因为它让我们认识到了作为一个公民应该尽的责任和义务。
总的来说,道德与法治课程让我们学习了许多重要的知识,让我们更加了解道德和法律的作用和意义。
同时,它也让我们认识到了作为一个公民应该尽的责任和义务。
我希望我们能够在以后的学习中不断加强自己的道德修养和法律意识,成为一个更好的人和更好的公民。
初中政治听课记录

•••••••••••••••••初中政治听课记录初中政治听课记录导语:老师或学生讲别人把自己不喜欢的事强加给自己的小故事及当时的感受,体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及这句话的实质,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分享的初中政治听课记录,欢迎阅读参考。
初中政治听课记录《换位思考与人为善》一、说教材《换位思考,与人为善》是人教版思想品德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九课的第二框题,在教材第105页至108页,计划一课时。
本框内容由“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和“理解之上,善待他人”两目组成,主要内容是自己不喜欢的事就不要强加在别人身上,采取什么方式对待他人,要设身处地地替对方想一想,要善于站在别人的角度进行换位思考,体验他人的情感世界,与人融洽相处,对他人多一分欣赏,就多一分理解,多一分友善,多一分爱心。
所依据的课程标准是“我与他人关系”中的“交往的品德”:“关心和尊重他人,体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学会换位思考,能够与人为善。
”这框题内容的学习,对学生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有重要作用。
二、说教学目标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领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了解换位思考,与人为善的实质。
2、能力目标:在生活中、学习中能够换位思考,与人为善;对他人多一分欣赏,多一分理解。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初步形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人生态度,学会换位思考。
三、说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换位思考的实质。
2、教学难点:领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
四、说教法为了更好的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将采用“情感体验式教学法”、“活动式教学法”、“讨论式教学法”等方法进行教学。
这样做符合八年级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和年龄特点。
八年级学生好奇、好动、好表现,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注意力容易分散,所以联系实际安排教学,有利于形成积极融洽的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说学法为了顺利达到教学目标,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我设计的学法指导是:1、让学生结合课本105页虚框内容和生活中给别人取绰号的现象导入新课,让学生体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和这样做的危害,让学生直接进入情感体验。
初中政治听课记录及评议

初中政治听课记录及评议
本文档记录了我对初中政治课程的听课记录和评议。
听课记录:
1. 日期:2021年5月10日
主题:中国的发展历程
教师:李老师
内容概述:李老师生动地介绍了中国的发展历程,包括党的创建、革命斗争、建设与改革等方面的内容。
我对李老师的教学方法和知识传授感到满意,通过他的讲解,我对中国的发展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2. 日期:2021年5月15日
主题: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
教师:王老师
内容概述:王老师讲解了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包括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
她利
用案例和图表生动地诠释了这些概念,使我对我国政治制度的运行方式和原则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评议:
在我参加初中政治课程的这段时间里,我对教师们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态度都非常满意。
他们以生动有趣的教学方式引发了我的研究兴趣,通过举例、讲故事等方式,让我更好地理解了政治知识。
此外,教师们还注重培养我的思考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启发了我对政治问题的思考。
然而,在听课过程中,我也发现了一些可以改进的地方。
有时候,教师们的讲解速度过快,导致我有些跟不上。
希望教师们能在讲解过程中给予足够的时间给学生思考和提问的机会。
此外,学生之间的互动也可以更多一些,比如小组讨论活动等,以提高研究效果。
综上所述,初中政治课程给予了我很多知识和启发。
教师们的辛勤付出和专业教学让我受益匪浅。
我希望能继续研究政治知识,为将来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以上。
(800字)。
初中思想政治听课记录

初中思想政治听课记录初中思想政治听课记录及评课时间:XXXX年X月X日地点:市九中讲课人:魏家宁班级:七(五)听课记录:一、复习教师复习上一单元知识(青春期要注意事项)二、导入新课1、看待问题的方法:(1)全面的看问题:包括二分法、正反、内外(2)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教师举例联系学生生活实际:不使用一次性卫生筷子、用塑料袋等。
(优点)三、进行新课(课题)日新又新我常新一、自我新认识1、学生默读课文(看完后举手,好方法)2、教师提问:用看问题的两种方法评价一下优优点爱劳动、干家务活等,缺点市学习 不好,教师:学习不好不能说是缺点,可能是你的方 法不对,要挖掘自己的潜能(优点:随时鼓励学生 提高学习自信心)(学生积极发言,教师作点评,并鼓励女生发 言,从而使课堂气氛活跃)3、回到课本第 46 页小故事并分析: 教师:我看她不是美女而是 “霉女”(幽默的语 言,全班同学哈哈大笑)从而引出衡量“美”的标 准:内在美和外在美, 并举例自己认为央视十套 《百 家讲坛》中的美女,大家可以猜猜是谁?学生:于丹, 教师:她就是我心目中的美女,她外在虽然不 是特别美,但内在、言谈学识等却非常美。
(优点: 举了一个内在美和外在美非常具有代表性的人物, 让学生从理性上懂得了这个问题)教师提问:用一个词来形容一下自己上初中后 的变化(行为习惯等)学生:爱帮助人、学习认真、不断进步等(在学生回答问题说自己的优点的时候,其他 同学嘲笑并发出“嘁”的声音,教师幽默的说,你 们在发出这点、缺点。
学生:样的声音,我就说“吧”了,这样婉转的指出了学生的错误,并使课堂气氛活跃,非常好)点评:课堂气氛活跃,学生能够表达自己的真实情感,敢于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即使在其他同学嘲笑的情况下也不怕, 通过这一点可以看出平时的课堂气氛一定更活跃。
二、认识自我的途径4、教师点名认识自己的方法,并通过课本故事逐个分析(1)、通过自我观察认识自己(2)、通过他人了解自己(3)、通过集体了解自己5 分析“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这句话。
七年级上册道法听课记录及评议

七年级上册道法听课记录及评议
道法课程是中学生必修的一门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品德修养、道德观念及思维能力。
以下是我对七年级上册道法课程的听课记录及评议。
第一节课:道德与法律的关系
老师首先介绍了道德和法律的概念及区别,强调了道德是人们自觉遵守的行为规范,而法律则是国家规定的强制性规范。
老师还通过一些案例分析了道德和法律的关系。
评议:这是一堂很好的开局课,老师让学生了解了道德和法律的基本概念,以及两者的区别和联系。
通过具体案例的分析,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了道德和法律的关系。
第二节课:人生观与价值观
老师讲解了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概念,并且引用了一些名人名言来阐释这两个概念,让学生对此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评议:这堂课让学生了解了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作用和意义。
通过引用名人名言,老师使学生对此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但是,课堂内容较为抽象,希望老师能加入更多具体的案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
第三节课:诚信与道德
老师首先介绍了诚信的概念,并通过实际案例分析了诚信的重要性和影响。
接着,老师讲解了道德的概念和种类,并让学生了解到道德对于个人和社会的作用。
评议:这堂课让学生了解了诚信和道德的概念及作用。
通过实际
案例的分析,让学生更深刻地认识到诚信的重要性和影响。
希望老师能够多举一些具体的例子,让学生更好地理解道德的种类和作用。
总体评价:七年级上册道法课程内容丰富,老师教学认真负责,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但是,有时候课堂内容较为抽象,需要加入更多具体的案例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
希望老师继续努力,让道法课程成为学生品德修养和道德观念的重要课程。
初中道法教研员听课记录(3篇)

第1篇一、基本信息课程名称:道德与法治授课教师:张老师授课班级:八年级(2)班听课时间:2021年10月20日听课地点:学校多功能厅二、课堂情况1. 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1)知识目标:了解法律的作用,掌握法律的基本特征。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运用法律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法律的兴趣,增强法治意识。
2. 教学内容本节课的内容是“法律的特征”,主要包括:(1)法律的定义(2)法律的特征:普遍约束力、强制力、规范性、程序性(3)法律的作用3. 教学方法张老师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法律的基本概念和特征。
(2)讨论法:引导学生探讨法律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3)案例分析法: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理解法律的作用。
4. 教学过程(1)导入张老师通过提问“什么是法律?”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讲授张老师从法律的定义、特征和作用三个方面进行讲解,让学生对法律有更全面的认识。
(3)讨论张老师提出问题:“在生活中,法律是如何保护我们的权益的?”引导学生展开讨论,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4)案例分析张老师以一起交通事故为例,分析法律在其中的作用,让学生深刻理解法律的实际意义。
(5)总结张老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法律的重要性,引导学生树立法治观念。
三、课堂评价1. 教学目标达成情况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基本达成。
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发言,对法律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法治意识得到增强。
2. 教学方法运用情况张老师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等,使课堂氛围活跃,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3. 教学效果(1)学生的参与度较高,课堂气氛活跃。
(2)学生对法律有了更深入的认识,法治观念得到增强。
(3)教学过程流畅,教学目标基本达成。
四、改进建议1. 在讲解法律特征时,可以结合具体案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法律的作用。
2. 在讨论环节,可以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思想政治听课记录及评课
时间:XXXX年X月X日
地点:XXX
讲课人:XXX
班级:X年级(X)班
听课记录:
一、复习
教师复习上一单元知识(青春期要注意事项)
二、导入新课
1、看待问题的方法:
(1)全面的看问题:包括二分法、正反、内外
(2)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
教师举例联系学生生活实际:不使用一次性卫生筷子、用塑料袋等。
(优点)三、进行新课
(课题)日新又新我常新
一、自我新认识
1、学生默读课文(看完后举手,好方法)
2、教师提问:用看问题的两种方法评价一下优点、缺点。
学生:优点爱劳动、干家务活等,缺点市学习不好,
教师:学习不好不能说是缺点,可能是你的方法不对,要挖掘自己的潜能(优点:随时鼓励学生提高学习自信心)
(学生积极发言,教师作点评,并鼓励女生发言,从而使课堂气氛活跃)
3、回到课本第46页小故事并分析:
教师:我看她不是美女而是“霉女”(幽默的语言,全班同学哈哈大笑)从而引出衡量“美”的标准:内在美和外在美,并举例自己认为央视十套《百家讲坛》中的美女,大家可以猜猜是谁?
学生:于丹,
教师:她就是我心目中的美女,她外在虽然不是特别美,但内在、言谈学识等却非常美。
(优点:举了一个内在美和外在美非常具有代表性的人物,让学生从理性上懂得了这个问题)
教师提问:用一个词来形容一下自己上初中后的变化(行为习惯等)
学生:爱帮助人、学习认真、不断进步等
(在学生回答问题说自己的优点的时候,其他同学嘲笑并发出“嘁”的声音,教师幽默的说,你们在发出这样的声音,我就说“吧”了,这样婉转的指出了学生的错误,并使课堂气氛活跃,非常好)
点评:课堂气氛活跃,学生能够表达自己的真实情感,敢于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即使在其他同学嘲笑的情况下也不怕,通过这一点可以看出平时的课堂气氛一定更活跃。
二、认识自我的途径
4、教师点名认识自己的方法,并通过课本故事逐个分析
(1)、通过自我观察认识自己
(2)、通过他人了解自己
(3)、通过集体了解自己
5分析“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这句话。
教师和学生一其分析
6、学生四人一组讨论并填空完成50页的小活动。
(学生非常积极、讨论的也比较激烈)
7、教师点评,并总结课本内容(时间有些紧)
评课优点:
一、XXX老师讲课不拘泥于固定的形式,先讲解哲学中认识问题的两种方法,在后来的教学中在运用它来分析怎样“认识自己,认识自我的途径”无疑这样使学生首先在认识问题的方面提高到了一个新的层面,并能很好的理解课本内容;值得我在今后的教学中运用。
二、语言幽默、风趣,尤其是在面对学生错误的时候,不着急、不生气;用这种语言即点明了学生的错误,同时活跃了课堂气氛比如:告诉学生,你们在说“嘁”我就说“吧”、“霉女”等语言是非常巧妙的教学智慧。
三、能够将课本内容联系到学生的实际生活中,并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比如:不使用一次性卫生筷子、用塑料袋等
四、能够运用具有代表性的人物和实例教育学生并明了的讲解了课本内容,使之通俗易懂的同时,还能引起学生的共鸣。
比如在讲解“内在美和外在美”时举了“于丹”教授。
五、师生关系融洽、学生回答问题积极,能够很好的处理突发问题,比如:一女生上课途中要上厕所,魏老师一个手势让其出去,即维护了学生的尊严,又保持了课堂纪律。
不足:
一、课堂时间安排的有些不够紧凑,最后略微有些托堂。
二、如果能够更加注意点明课本主要教学提纲就会更趋于完美。
四、历史观(2个核心、2大规律)
2个核心:社会、人
社会(物质要素、基础、本质、结构)
(物质要素)地理环境、人口和生产方式是构成社会运动的基本的物质要素,这些要素的总和构成了人类社会的物质生活条件。
PS1:社会与自然(可持续、协调)
1、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a、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自然前提和必要条件;
b、对人类社会的发展起加速或延缓的作用;
c、维护生态平衡,自觉控制人口增长,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2、努力实现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协调发展:
a、社会发展是一个人类与自然协调发展的过程;
b、社会发展是合目的性和合规律性的统一;
c、将发展科技与生产力与保护生态环境有机地统一起来;
d、将人类生活的内在尺度和生态环境规律的外在尺度有机的结合起来。
(基础)社会生产实践和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本质)如何理解社会的本质,这是历史观的核心问题。
马克思说:“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
(结构)经济结构;政治结构;观念结构
1、经济结构:基础性的结构;决定社会的政治结构、观念结构;指与生产力发展的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经济结构所反映的内容是生产关系、经济关系,表现为一定的社会经济制度。
2、政治结构:又称政治上层建筑,由两部分构成:政治法律(制度);政治法律(设施)。
(国家政权是核心)
3、观念结构:又称思想(或观念)的上层建筑,由各种意识形态组成的有机系统,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观念、宗教观点、艺术思想和哲学等社会意识形式及其联结方式。
人(本质、价值、自由)
(本质)(唯物史观与资产阶级“人性论”的比较)
1、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人的本质是(人的社会性);资产阶级“人性论”-生物属性。
2、规定人的本质最主要的是(生产关系);资产阶级“人性论”-抽象的共性。
3、人的本质是(具体的、历史的);资产阶级“人性论”-永恒不变的人性。
4、在阶级社会,人的社会性主要表现为(阶级性);资产阶级“人性论”-超阶级的“人性论”。
(价值)(唯物史观强调人的社会价值是第一位的)
1、人的价值在社会关系中存在。
2、人的价值包括两方面内容:个人对社会的责任;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
3、人的价值关系就是个人的自污值和社会价值的关系。
PS2:真理与价值
1、真理是人对客观规律的正确认识,只有正确的认识,才符合人的利益。
2、价值体现的是客观事物对作为认识主体的人的意义,是一种主体尺度,它推动人去认识客观事物的规律。
3、认识真理和实现价值对社会都是重要的。
认识真理是实现价值的前提和基础;实现价值是认识真理的动力和归宿。
(自由)(自由在本质上是一种社会状态,人的自由的真正实现就是人类的解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