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鞅变法 第3课

合集下载

第3课 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2024-2025学年高一历史期中期末复习记诵笔记(中外历史纲

第3课  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2024-2025学年高一历史期中期末复习记诵笔记(中外历史纲

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大一统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第3课 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初步建立【时空坐标】【思维导图】【知识梳理】知识点一 秦的统一1.条件(1)必然性⎩⎨⎧①长期战乱给社会带来巨大灾难,人民渴望安定统一。

②各地域经济的发展,要求打破政治分裂所带来的阻碍。

(2)可能性⎩⎨⎧①秦地理位置优越,物质基础雄厚。

②数代秦王励精图治,广纳贤才,吏治较为清明。

③商鞅变法后,秦尊奉法家,奖励耕战,国家日益强盛。

2.过程(1)公元前230—前221年,秦国采取远交近攻策略,相继灭掉东方六国,建立秦朝,定都咸阳。

(2)征服南方越族地区,加强了对云、贵一带西南夷的控制。

(3)击退了北方游牧民族匈奴的进攻,修筑了万里长城。

3.巩固(1)巩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①确立皇帝制度:兼采三皇五帝名号,定名为皇帝,通过具体规定和礼仪突出皇帝的独尊地位。

“朕”“玺”“诏”②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

三公为主要辅佐大臣,九卿泛指分掌具体事务的诸卿。

指丞相(协理政务)、太尉(军事)、御史大夫(监察百官) ③地方:彻底废除分封制,在全国推广郡县制。

郡、县行政机构的官员由中央任免和考核。

县以下设乡、里和亭,分别负责管理民众和治安。

(2)巩固统一⎩⎪⎨⎪⎧①统一车轨、文字、货币和度量衡。

小篆 圆形方孔半两钱②修建驰道、直道,颁行法律。

③编制户籍,迁徙六国贵族豪强到关中、巴蜀等地,整顿社会风俗等。

4.意义(1)建立起幅员辽阔的国家,统一中央集权国家的形成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也是客观需要。

(2)确立的政治制度,被以后的王朝长期沿用,影响深远。

(3)促进了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政治、经济、社会的发展。

知识点二 秦朝的暴政1.表现 (1)秦始皇⎩⎨⎧①大兴土木,建造宫殿、陵墓;求仙访药,巡游、封禅,征发繁重;刑法严苛。

②接受李斯的建议,实施“焚书坑儒”。

思想专制的体现(2)秦二世:残忍昏庸,实行严刑峻法,加重人民负担。

第3课《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知识点

第3课《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知识点

第3课秦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知识点一:秦的统一】1.秦朝统一的条件(1)长期战乱给社会带来巨大灾难,人民渴望安定统一。

(2)各地域经济的发展,要求打破政治分裂所带来的阻碍。

(3)秦地理位置优越,物质基础雄厚。

(4)秦王励精图治,广纳贤才,吏治较为清明。

(5)商鞅变法后,秦遵奉法家,奖励耕战,国家日益强盛,为秦统一奠定了基础。

2.过程:公元前230年至公元前221年,秦国采取远交近攻策略,分化瓦解,各个击破。

3.结果:相继灭掉韩、赵、魏、楚、燕、齐东方六国,建立第一个统一王朝——秦朝。

定都咸阳(今陕西咸阳西北)4.巩固统一的措施(1)军事:征服南方越族地区,加强了对云、贵一代西南夷的控制。

击退了游牧民族匈奴的进攻,修筑了万里长城。

(2)政治: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措施,。

皇帝制,确立了皇帝独尊、皇位世袭和皇权至上的原则;建立以皇权为中心的中央官制即三公九卿制——丞相(百官之首,协助皇帝处理政事)、御史大夫(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监察百官)和太尉(管理全国军事)。

在地方全面推行郡县制,郡有郡守,县有县令,均由皇帝任命。

(3)其他措施:统一车轨、文字(小篆)、货币和度量衡,修驰道和直道、颁行法律,编制户籍,迁徙六国贵族豪强到关中、巴蜀等地,整顿社会风俗等。

(4)思想:焚书坑儒。

只有医药、卜筮、种树之书不在焚毁之列。

(危害:钳制思想、摧残文化)5.秦统一的意义:(1)秦的统一建立起幅员辽阔的国家。

(2)促进了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政治、经济、社会的发展。

(3)秦朝确立的政治制度被以后的王朝长期沿用,影响深远。

【知识点二:秦的速亡】1.原因:①秦的暴政(文化专制、橫征暴敛、严刑酷法)使社会阶级矛盾和统治集团内部矛盾尖锐。

②秦末农民起义:陈胜、吴广起义揭开了反秦的序幕,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项羽、刘邦等领导的反秦势力日益壮大。

2.结果:公元前207年,刘邦军队进占咸阳,秦朝灭亡。

人教版历史选修1:第二单元第3课

人教版历史选修1:第二单元第3课

他在秦国的变法?
提示:秦国的商鞅变法虽然存在许多历史局
限,如变法轻视教化、鼓吹轻罪重罚,一定
程度上加重了广大人民所受的剥削与压迫, 也并未与旧的制度、文化、习俗彻底划清界 限等。
栏目 导引
第二单元
商鞅变法
但商鞅变法使秦国废除了旧制度,创建了 适合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制度。推动了秦国
社会的进步,促进了经济的繁荣,壮大了
生产的发展;奖励军功,废除世卿世禄制,以
法律形式废除奴隶主贵族的特权,建立起新兴 地主阶级的统治。
栏目 导引
第二单元
商鞅变法
2.商鞅变法是战国时代影响最深远的改革。 商鞅变法的许多措施,如,重农抑商、统一
度量衡、废分封、行县制、什伍连坐等,不
仅为秦国完成统一奠定了雄厚的经济基础与 国家治理基础,对日后中国历史的发展也有 重大影响。
B.①②③ D.①②④
解析:选A。题干主要反映了商鞅变法触犯
了人民利益,而题干中的四项全能反映这一
问题,故选A项。
栏目 导引
第二单元
商鞅变法
图文探究
2012年3月,电影《大秦帝国》的作者孙皓晖 做客“名人名家讲坛”。关于商鞅变法,他将 其成功归结于对社会清醒而理性的认识,洞
察历史趋势,以及变革高层的团结和高度共
第二单元
商鞅变法
跟踪训练
商鞅变法时期,有人当面批评商鞅“相秦不 以百姓为事”、“残伤民以峻刑”违背了“得 人者兴”、“恃德者昌”等基本治国要领。下
列能够说明上述观点的是(
①轻视教化,鼓吹轻罪重罚 隶的合法性 ③什伍连坐法
)
②承认占有奴 ④焚烧诗书
栏目 导引
第二单元
商鞅变法
A.①②③④ C.②③④

《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回眸》-商鞅变法

《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回眸》-商鞅变法
材料2:公元前4世纪初(秦献公时),秦国开始 实行一些改革,如正式废除野蛮的人殉制度、迁都栎 阳、初步制定户籍制度等。但是,秦国的总体面貌仍 无根本改观。
探究:结合教材第20页—21页内容归纳: 商鞅来到秦国,面临着哪些变法的有利条件和机遇?
有利条件: ◆ 政治:君权集中,旧贵族势力弱; ◆ 思想:注重实用、讲求功利的法家学说 ◆ 民风:质朴、尚武; ◆ 秦孝公支持 。

商鞅变法


上层建筑的变化
强兵之法

各国的变法
旧贵族的抵制
商鞅之死
梭伦
商鞅
公元前5—前3世纪,中国是战国七雄逐鹿中原, 欧洲是希腊、罗马城邦共和,双方几乎在同一时期推 行了不同的改革,为各自政治制度铺垫了完全不同的 基础。
试比较梭伦改革和商鞅变法的异同?
梭伦改革
商鞅变法
背景
城邦民主政治的发展
奴隶制崩溃,封建制兴起 (社会转型)
如何评价商鞅变法
“七国之雄,秦为首强,皆赖商鞅” “(商鞅)举法明教,秦人大治”。
——(战国)韩非子 “(商鞅)功如丘山,名传后世”。
——(西汉)桑弘羊 “自古驱民在信诚,一言为重百金轻。今人 未可非商鞅,商鞅能令政必行。”
——(宋代)王安石
商鞅变法的评价
(一)积极性
1、政治: 打击了血缘宗法制度,中央集权制度建设从此开始
商鞅改革的措施
经济:以农求富的经济改革
1)废井田、开阡陌,承认土地私有,允许土地买卖 有利地主利益,推 动封建经济发展
2)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3)统一度量衡 提高生产积极性 增强秦国的实力
统一赋税有利 经济交流文化
军事、政治:奖励军功、加强集权
1)奖励军功,实行二十等爵制(严禁私斗) 打击

【课件】第3课 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

【课件】第3课 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

材料引导
一、秦王扫六合
秦国的人才政策: 广纳贤才,善于用人。
六国所用相,皆其宗族及国人,独秦则不然。始与谋国开伯业者,卫人 公孙鞅也,其他若楼缓赵人,张仪、魏冉、范睢皆魏人,蔡泽燕人,吕不韦 韩人,李斯楚人,皆委国而听之不疑。卒之所以兼天下者,诸人之力也。
——明 张燧《千百年眼》卷四

秦国的外交政策: 远交近攻,各个击破。
2.中央集权:是相对于地方分权而言的,其特点是地方政府在政治、经济、 军事等方面没有独立性,必须严格服从中央政府的命令,一切受制于中央。 中央集权是管理形式。
【从“天下共主”到“皇权独尊”】 (周)天子乃与公卿大夫共饬(整顿)国典,论时令,以待来岁之宜。
——《礼记》
(秦)丞相诸大臣皆受成事,倚辨于上……天下之本无小大,皆决于上。
——柳宗元《封建论》
2.公元前207年,刘邦的军队攻占咸阳,秦朝灭亡。
拓展延伸
二、秦制未亡
1.秦制未衰
百代皆行秦政制。
——毛泽东
2.秦法未败
地方粮仓,粮食入库要登记,数量多少,各级主管人员,发出粮食时亦需 登记,如果缺少出仓人员要赔偿……
——《云梦睡虎地秦简》
拓展延伸
1 法令一而履至尊 一、秦王扫六合 1.原因、意义 2.人才、外交政策 二、王道到霸道 1.皇帝制度 2.中央(三公九卿制度) 3.地方(郡县制度) 4.其他制度
①皇帝独尊:成为秦王朝政治制度的基本特征。 ②皇权至上:地位不可僭越——权力高度集中的标志。 ③皇位世袭:权力不可转移。
新知讲解
二、王道到霸道——三公九卿制度
2.中央行政机构
三公九卿,
各司其职, 互相牵制,
监察百官
保证皇权。
辅佐皇帝 处理政务

2021_2021学年高考历史第一单元商鞅变法第3课富国强兵的秦国学案新人教版选修1

2021_2021学年高考历史第一单元商鞅变法第3课富国强兵的秦国学案新人教版选修1

第3课富国强兵的秦国指导意见学习要求探讨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1.认识商鞅之死的原因,并分析“商鞅虽死,而秦卒行其法〞的原因。

2.结合对商鞅变法内容的学习,理解商鞅变法的意义。

3.从时代背景和阶级属性两个方面分析商鞅变法的历史局限性。

知识点一商鞅之死(1)商鞅变法侵犯了贵族的利益,一开场就受到贵族的强烈抵抗和抗拒。

(2)公元前338年,秦孝公去世,即位的秦惠文王的亲信诬告商鞅谋反。

2.经过:秦惠文王发兵捕拿商鞅,商鞅被迫在封邑起兵自卫,兵败被杀,其尸体在咸阳被车裂示众。

3.结果:商鞅虽死,但他“废井田〞“开阡陌〞“重农桑〞以及设县、什伍户籍等改革措施却保存下来。

知识点二富国强兵的秦国1.性质:是一次较为彻底的、成功的地主阶级改革运动。

2.作用(1)政治上:打击并瓦解了旧的宗法制度,使封建国家机器的职能更加健全,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从此开场。

(2)经济上:废井田,开阡陌,从根本上改变了旧有的生产关系,确立了土地私有制。

(3)军事上:奖励军功,提高了秦国军队的战斗力,为秦国下一步的战略开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3.结果:公元前343年,秦国已经成为富强之国,周天子派人送礼给秦孝公。

知识点三变法的历史局限1.轻视教化,鼓吹轻罪重罚,刑法严苛。

2.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广阔人民所受的剥削与压迫。

3.变法并未与旧的制度、文化、习俗彻底划清界限。

【概念阐释】封建土地私有制春秋战国时期开场形成,到战国时期正式确立,一直延续了两千多年。

包含三种土地所有制形式:国家土地所有制、地主所有制和农民土地所有制。

【易错提醒】1.正确认识梭伦改革与商鞅变法的社会性质:梭伦改革是一次奴隶主阶级缓和社会矛盾的变革;商鞅变法是一场新兴地主阶级为开展封建经济而进展的除旧布新的社会改革。

2.商鞅之死是商鞅个人的悲剧,但他给后继者留下了珍贵的精神财富;改革是国家富强、社会进步的重要途径,只有顺应时代潮流进展改革,国家才会有光明的前程。

3.商鞅变法处在一个新旧历史交替时期,新旧势力斗争异常剧烈的历史特点和变法的阶级属性使变法难免带有一定的局限性。

高中历史第二单元商鞅变法第3课富国强兵的秦国学案(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1

高中历史第二单元商鞅变法第3课富国强兵的秦国学案(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1

第3课富国强兵的秦国学习目标本课主要介绍商鞅变法的结果和影响,学习本课应重点把握以下三个方面:1.变法的结果是“商鞅虽死,秦法未败”。

2.商鞅变法的意义。

3.商鞅变法的历史局限性。

对应学生用书P17清单一变法的结果商鞅之死1.(1)商鞅变法侵犯了贵族的利益,一开始就受到贵族的强烈抵制和抗拒。

(2)严刑重法打击了违法的旧贵族,树立了变法的权威,得罪了旧势力。

(3)公元前338年,秦惠文王下令捕杀商鞅。

2.变法结局“商鞅虽死,而秦卒行其法”。

[深化认知]判断改革的成败,不能以改革者的命运为依据,而要看改革是否完成了时代赋予的使命,是否推动了历史的进步。

商鞅变法一方面实现了富国强兵,为秦最终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另一方面,推动了中国社会由奴隶制向封建制的转型,因而商鞅虽死,但变法却取得了成功。

清单二变法的意义富国强兵的秦国是一次较为彻底的新兴地主阶级改革运动。

2.意义(1)废除了旧制度,创建了新制度。

(2)为秦国的富国强兵和后来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3)对秦国以至中国历史的发展都起了重要作用。

3.表现(1)政治上:打击并瓦解了血缘宗法制度,中央集权制度的建设从此开始,许多措施得以长期沿用,对后世影响深远。

(2)经济上:废除旧的生产关系,确立了土地私有制,促进了封建经济发展。

(3)军事上:奖励军功,提高了秦国军队的战斗力。

[深化认知]改革是国家富强、社会进步的重要途径,只有顺应时代潮流,进行改革,国家才有光明的前程。

清单三变法的不足变法的历史局限1.轻视教化,鼓吹轻罪重罚。

2.一定程度上加深了广大人民所受的剥削与压迫。

3.未与旧的制度、文化、习俗彻底划清界限。

[深化认知]商鞅变法处在一个新旧交替的历史时期,新旧势力斗争异常激烈的时代特点、变法领导者和推行者的阶级属性决定了商鞅变法不可避免地带有一定的局限性。

对应学生用书P18探究点一商鞅变法成功的原因[史料探究]材料一《战国策·秦策》记载:孝公死,惠王代后……人说惠王曰:“大臣太重者国危,左右太亲者身危。

高中历史复习 商鞅变法

高中历史复习 商鞅变法
第3课 春秋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
春秋:前770----前476
春秋战国
战国:前475----前221
大变革: 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
特征 大动荡: 战争频繁,诸侯争霸,民
族融合 大发展:经济、思想文化、科学技术
• 1、政治上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大变革,政治 上周王室衰微,诸侯国逐渐强大,争霸和 兼并战争频繁,宗法分封制瓦解;
1、军事方面
1)废除世卿世 禄,奖励军功
2)严肃军纪
增加士兵勇气, 提高军队战斗力
打击了贵族的特权, 树立地主阶级优势
提高军队战斗力
3)严格户籍制度, 实行什伍制度
兵源得到可靠 保证
2、经济方面
1)废除井田
2)奖励耕织
提高生产积极性, 增强国家实力 推动地主经济的发展
稳定财政收入 增强国家实力 提高生产积极性
判断改革成败的依据和影响改革成败的主要因素是什 么?
答:依据:不是看改革者个人的命运,而是看 改革的积极成果是否得到了维持。
成败因素:是否顺应历史潮流是根本;改革派 与保守派的力量对比;改革的措施、策略、用 人等是否得当。
• ①顺应了历史潮流:封建社会取代奴隶社 会是当时历史发展的趋势,商鞅变法顺应 了这一趋势。
法律 实行什伍连坐法;规定轻 法律严苛 罪重罚
文化 焚烧诗书
文化专制
认识 战国最彻底的变法;发挥了积极作用,也产生 了消极影响,积极性是主流。
• 启示: • 改革是历史发展的要求和产物; • 只有不断改革,使 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
展水平,才能促进国家的强大;
• 改革是革除社会敝症,促进国家强盛的重 要手段;
• 改革不会一帆风顺,必然有阻力,甚至充 满了尖锐激烈的斗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 商 鞅 变 法特点
指导思想 宗旨 性质 范围 推行 手段
法家理论;
富国强兵; 地主阶级的改革; 经济、政治、军事、文化、习俗等 法律手段
商鞅变法的哪些措施对秦及中国历史的 发展起重要作用?
土地私有制
重农抑商 统一度量衡 郡县制 户籍制度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1.春秋与战国改革的不同之处主要是 A.内容不同 B.方式不同 C.发动者不同 D.性质不同 2、齐国管仲“相地而衰征”和鲁国“初税亩”,实 质都是要( ) A、建立地主阶级专政 B、发展封建经济 C、逐步承认土地私有 D、消灭奴隶制残余 3、管仲改革期间,某贵族拥有封地300亩,另辟新荒 地200亩,按当时的规定,他应该向国家交纳赋税的 田亩数是( ) A、300亩 B、200亩 C、500亩 D、100亩
公元前5~前3世纪,中国是战国七雄逐鹿 中原,欧洲是希腊、罗马城邦共和,双方几乎 在同一时期推行了不同的改革,为各自政治制 度铺垫了完全不同的基础。 试比较梭伦改革和商鞅变法的异同?
梭伦 商鞅
梭伦改革 背景 核心 内容 性质 影响
商鞅变法
单元小结
生产力的发展 商鞅变法 上层建筑的变化 强兵之法
(商鞅变法)行之十年,秦 国大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 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 斗,乡邑大治--《史记》
读一读,品一品
(二)结果: “商鞅虽死,而秦卒行其法”
商鞅变法成功的原因有哪些?
客观上: (1)顺应历史潮流,符合新兴地主阶级要求。 (2)秦孝公支持。 (1)确立正确指导思想 (2)商鞅才能,取信于民,态度坚决
第 3课 富国强兵的秦国
(变法的影响)
1、针对商鞅的措施,守旧势力 态度如何?为什么?
2、商鞅是怎样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 我们应当学习他的什么精神?
3、商鞅虽死,而秦卒行其法为什 么?说明了什么?
一、商鞅之死
(一)原因:
1、贵族保守势力抵制
2、秦孝公去世
(二)结果: “商鞅虽死,而秦卒行其法”
主观上:
(三)评价
1、性质: 封建地主阶级改革 2、作用 (1)政治:
秦统一奠定基础
中央集权制度开始建立
(2)经济:农业发展,实力增强 (3)军事: 极大提高秦军战斗力
3、局限
(1)轻教化,轻罪重罚 (2) 加重对人民的压迫 (3)未与旧制度,旧习俗彻底划清界限
(4)文化高压政策 (5)重农抑商,违背经济发展规律
富国之法
秦 国 的 强 大
各国的变法
旧贵族的抵制
商鞅之死
梭伦改革 背景 核心 内容 性质 影响
雅典社会动荡
商鞅变法
奴隶制崩溃,封建制兴起
消除矛盾,稳定秩序 奴隶主民主政治改革 奠定西方民主政 治基础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富国强兵
地主阶级封建化改革
使中国走上封建专制道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