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麓版历史选修一第二单元第4课 商鞅变法和秦的强盛期末复习题

合集下载

2019年精选岳麓版高中选修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历史第二单元 古代历史的变革第4课 商鞅变法与秦的强盛复习

2019年精选岳麓版高中选修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历史第二单元 古代历史的变革第4课  商鞅变法与秦的强盛复习

2019年精选岳麓版高中选修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历史第二单元古代历史的变革第4课商鞅变法与秦的强盛复习特训十四第1题【单选题】商鞅变法和王安石变法,最根本的不同是A、是否实现了富国强兵B、是否改变原有的土地所有制C、是否限制了贵族和地主的特权D、是否实行"重农抑商"政策【答案】:【解析】:第2题【单选题】下图所显示的时代内容是A、农业生产得到极大发展B、土地所有制由国有制向私有制转变C、政府鼓励农民开垦荒地D、当时人们已经重视植树造林,防止水土流失【答案】:【解析】:第3题【单选题】战国时期各国的变法产生的最主要的社会后果是( )A、解放了生产力,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B、实现了富国强兵,有利于国家走向统一C、使社会性质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D、出现了新的阶级关系【答案】:【解析】:第4题【单选题】史书记载,“始秦戎翟之教,父子无别,同室而居”。

后来“商君遗礼谊,弃仁恩,并心于进取。

行之二岁,秦旧俗败。

故秦人家富子壮则出分,家贫子壮则出赘。

”这种变化A、有利于秦国推行残酷的连坐法B、加快了小农经济在秦国确立的进程C、瓦解了旧的血缘宗法制度D、大大增强了秦军的战斗力【答案】:【解析】:第5题【单选题】对于秦国来讲,商鞅变法起到的最大的历史作用是( )A、旧制度被废除,封建经济得到发展B、秦国军事力量日渐强大C、为秦始皇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D、加速了秦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的发展【答案】:【解析】:第6题【单选题】春秋战国时期改革运动出现的根本原因是( )A、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B、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出现C、各诸侯国国君的重视D、新兴地主阶级的强烈要求【答案】:【解析】:第7题【单选题】中国古代有一场改革发生于图中的地区④.下列经济措施属于这场改革的是( )A、废井田B、均田令C、坊市制D、免役法【答案】:【解析】:第8题【单选题】我国的古代改革对推动社会进步起了推动作用,但商鞅因变法而车裂,王安石因变法而革职,张居正因变法而死后被抄家。

岳麓版高中历史选修一第二单元 第4课 商鞅变法与秦的强盛 同步测试

岳麓版高中历史选修一第二单元 第4课 商鞅变法与秦的强盛 同步测试

岳麓版高中历史选修一第二单元第4课商鞅变法与秦的强盛同步测试一、单选题(共15题;共30分)1.“利不百,不变法;功不十,不易器”,该主张实质上是()A. 商鞅变法的指导思想B. 歌颂了商鞅变法的成效C. 符合时代潮流的思想D. 反对变法因循守旧思想2.商鞅变法强调轻罪重罚,韩非子对此评价说“夫小过不生,大罪不至,是人无罪而乱不生也”。

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商鞅变法的这一原则A. 反映了当时法律制度不完善B. 目的是强化人民的法律意识C. 地主阶级不重视人权D. 商鞅对贵族决不妥协3.战国时期的变法与春秋时期的改革()①都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②都促进了社会的发展③改革的性质完全相同④都以法家思想为指导A. ①②B. ③④C. ①③D. ②④4.公元前361年,秦孝公继位。

那时各诸侯国会盟,拒绝邀请秦国参加。

公元前343年,周天子派人送礼给秦孝公,各诸侯国也都派人来称赞。

发生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 秦国最先进行了变法改革B. 秦国的社会风尚为之一新C. 商鞅变法使秦国成为强国D. 各国害怕秦发动兼并战争5.秦孝公曰“晋夺我先君河西地,诸侯卑秦,丑莫大焉……,宾客有能出奇计强秦者,吾尊官,与之分土” 。

材料不能反映的是( )A. 秦国在诸侯国中相对落后B. 秦孝公求贤若渴C. 秦孝公希望改革D. 改革的根本原因是秦国不强大6.“三代不同礼而王,五伯不同法而霸”“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上引言论应该是()A. 商鞅用以支持自己变法的重要依据B. 旧贵族反对商鞅变法的理论基础C. 战国时期儒家学派的政治主张D. 西周对夏商两朝历史经验的总结7.“孝公已死,惠王代后……人说惠王曰:‘大臣太重者国危,左右太亲者身危。

今秦妇人婴儿,皆言商君之法,莫言大王之法,是商君反为主,大王更为臣也……’”文中的“人”在客观上代表当时谁的利益()A. 新兴地主B. 立功将士C. 没落贵族D. 富裕农民8.商鞅变法的措施中对后世有消极影响的是()①重农抑商②“燔诗书而明法令”③奖励军功④废除井田制⑤实行连坐法A. ①②③④⑤B. ①②⑤C. ①②③⑤D. ②④⑤9.《战国策·秦策一》中:“(公元前338年)孝公死,惠王代后。

2019-2020学年度岳麓版历史选修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第二单元 古代历史的变革第4课 商鞅变法与秦的强盛习

2019-2020学年度岳麓版历史选修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第二单元 古代历史的变革第4课  商鞅变法与秦的强盛习

2019-2020学年度岳麓版历史选修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第二单元古代历史的变革第4课商鞅变法与秦的强盛习题精选第二十二篇第1题【单选题】商鞅变法中,对维护新兴地主阶级利益起决定作用的是( )A、奖励军功B、为田开阡陌封疆C、什伍连坐D、统一度量衡【答案】:【解析】:第2题【单选题】战国至汉初,实行新的军功爵制。

不仅爵级繁细,而且爵位下移,爵秩不再是某一阶级的专利品,而成了社会各阶层都有权攀登的进身之梯。

军功爵制( )A、有助于扩大统治的社会基础B、使宗法制得到很好的延续C、表明了人才选拔制度的完善D、导致了分封制度彻底瓦解【答案】:【解析】:第3题【单选题】恩格斯说:“随着有产阶级日益获得势力,旧的血缘亲属团体也就日益遭到排斥;氏族制度遭到了新的失败。

”下列改革中能证明此观点的是( )①商鞅变法②王安石变法③梭伦改革④俄国农奴制改革A、①④B、②④C、②③D、①③【答案】:【解析】:第4题【单选题】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社会制度的变革时期,春秋和战国时期改革的不同之处是( )A、是否涉及军事方面B、是否涉及经济方面C、是否涉及政治方面D、是否由新兴地主阶级领导【答案】:【解析】:第5题【单选题】郭沫若认为:东周列国社会制度的变革到春秋末年以后才达到质变的阶段。

能说明的史实是( )A、春秋诸侯争霸B、铁器和牛耕的使用C、战国初,各国纷纷变法,废除奴隶制D、秦朝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答案】:【解析】:第6题【单选题】改革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一曲不朽旋律。

下列关于改革的说法和认识正确的是①改革就是要彻底革除旧的、传统的一切东西②改革一般所采用的是一种自上而下的、和平的方式③改革是统治者希望通过和平的、没有暴力的方式来完善社会制度并巩固自己的统治④改革充满了复杂性、多样性与艰巨性A、①②③B、①②③④C、②③④D、②③【答案】:【解析】:第7题【单选题】“国之所以兴者,农战也。

”“战胜而强立,故天下服矣。

高中历史 第4课 商鞅变法与秦的强盛练习 岳麓版选修1-岳麓版高二选修1历史试题

高中历史 第4课 商鞅变法与秦的强盛练习 岳麓版选修1-岳麓版高二选修1历史试题

第二单元古代历史上的改革(下)第4课商鞅变法与秦的强盛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

战国之始秦国只是西部边陲的一个荒蛮之国,恰恰是偏远落后的秦国最终统一六国,掀开了中国历史新的一页。

而商鞅变法无疑是秦完成统一的关键事件,商鞅是个怎样的人?他的变法为什么能促使秦国强大起来?1.了解商鞅变法的背景,掌握变法的具体措施和内容,认识其特点。

2.探讨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

一、商鞅变法的背景1.战国初期,秦国落后,客观要求通过变法以增强国力。

2.秦孝公广纳贤才,主观上要求变法图强。

3.商鞅的变法宣传及改革精神。

商鞅向秦孝公阐述法家富国强兵之术,并提出变革政治的主X。

在秦孝公的支持下进行变法。

二、商鞅变法的内容(续上表)三、变法特点严格执法,深入人心,措施涉及面广,变法彻底。

四、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1.积极方面。

(1)沉重打击了旧贵族,发展了地主经济,增强了国力。

(2)壮大了军事力量,稳定了经济秩序,达到了富国强兵的目的。

(3)推进了秦国社会的发展,推动了宗法分封制向中央集权制转型,为秦始皇建立大一统帝国奠定了基础。

2.消极方面。

(1)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对人民的剥削和压迫,容易导致暴政的出现。

(2)商鞅实行的文化专制和重农抑商政策,对中国封建社会产生了长远的消极的影响。

♨温馨提示:评价变法的成功与失败,不以变法者的身世经历为标准,主要标准应是生产力,只要是顺应历史潮流,促进生产力进步的改革就应该给予肯定。

命题视角一商鞅变法的根本性举措认为商鞅变法是社会制度根本变革的最主要的依据是( )A.重农抑商,奖励耕织B.废井田、开阡陌,承认土地私有C.废除奴隶主特权,奖励军功D.废除奴隶分封制,建立郡县制解析:商鞅变法对社会制度最根本的变革就是在经济基础方面的变革,即在法律上废除井田制,确立了土地私有制。

答案:B点评:素质教育下的考题主要是对能力的考查,包括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能力不是空中楼阁,而是以基本知识为依托,以基本原理为指导,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的综合展现。

2019年精选历史选修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第二单元 古代历史的变革第4课 商鞅变法与秦的强盛岳麓版复习特训

2019年精选历史选修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第二单元 古代历史的变革第4课  商鞅变法与秦的强盛岳麓版复习特训

2019年精选历史选修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第二单元古代历史的变革第4课商鞅变法与秦的强盛岳麓版复习特训【含答案解析】六十七第1题【单选题】春秋战国时期改革运动出现的根本原因是A、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B、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出现C、各诸侯国国君的重视D、新兴地主阶级的强烈要求【答案】:【解析】:第2题【单选题】《管子·乘马篇》中记载“是故夜寝蚤(早)起,父子兄弟不忘其功,为而不倦,民不惮劳苦”,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A、鲁国实行“初税亩”B、齐桓公“尊王攘夷”C、管仲实行“相地而衰征”D、李悝提出“尽地力”【答案】:【解析】:第3题【单选题】据史书记载,商鞅变法“行之十年,秦民大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民足。

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

材料最能说明商鞅变法( )A、确立了封建统治秩序B、增加了秦国争霸实力C、加强了中央集权制度D、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答案】:【解析】:第4题【单选题】“商鞅虽死,而秦卒行其法”的根本原因是( )A、符合新兴地主阶级利益B、顺应了经济发展的要求C、秦孝公的鼎力支持D、人民群众的大力拥护【答案】:【解析】:第5题【单选题】商鞅主持变法使秦国由弱变强,但他自己却因变法而惨遭杀害。

变法内容中,为他招杀身之祸的是( )A、“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B、“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C、“不告奸者腰斩,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匿奸者与降敌同罚”D、“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答案】:【解析】:第6题【单选题】战国时期,吴起在楚国的变法主要针对旧贵族,认为楚国的弊端是“大臣太重,封君太众”,必须清除。

商鞅在秦国变法时,规定“宗室非有军功者,不得为属籍,明尊卑爵秩等级,各以差次名田宅、臣妾”。

这些改革措施从根本上是为了( )A、消灭旧贵族B、加强中央集权C、实行以法治国D、废除分封制【答案】:【解析】:第7题【单选题】关于商鞅的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A、改革都取得成功B、都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C、改革的进展很顺利D、都改变了原有的生产关系【答案】:【解析】:第8题【单选题】《战国策·秦策一》中:“(公元前338年)孝公死,惠王代后。

历史ⅰ岳麓版第4课商鞅变法与秦的强盛练习

历史ⅰ岳麓版第4课商鞅变法与秦的强盛练习

历史ⅰ岳麓版第4课商鞅变法与秦的强盛练习(时间:25分钟总分值:50分)基础达标36分1、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的主要目的是()。

A、打击奴隶主贵族B、建立地主阶级专政C、取得争霸战争中的优势D、维护封建地主经济解析秦孝公希望通过商鞅变法确立其争霸战争中的优势地位。

答案C2、商鞅变法推行重农抑商政策的最主要目的是()。

A、吸引商人把钱财投入农业B、鼓励人民从耕织中求功名C、防止商人和高利贷者兼并土地D、满足发动兼并战争的需要解析推行重农抑商政策主要是为了发展农业,增强经济实力,以便在激烈的兼并战争中取胜,故D项符合题意。

答案D3、商鞅变法之所以提高了秦国军队的战斗力,主要是因为这次变法()。

A、以法律形式承认土地私有B、建立了严密的户籍制度C、建立了二十等爵制D、推行连坐法解析在变法中,商鞅废除了“世卿世禄制”建立起以军功为核心的二十等爵制,有利于提高军队的战斗力。

答案C4、《史记·商君列传》载:“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族多怨望。

”这主要是因为商鞅变法()。

A、废井田,开阡陌B、奖励军功C、建立县制D、禁止弃农经商解析商鞅变法中奖励军功,废除“世卿世禄制”打击了贵族阶级。

答案B5、“诸侯们能够把从前分给贵族们的封地转变为由他们自己的中央政府派官员管理的行政单位。

”商鞅变法的措施中能表达这一变化的是()。

A、设立及推广县制B、废除世卿世禄制C、实行军功爵制度D、实行什伍连坐制度解析商鞅在地方推行县制,取代了原来的分封制,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答案A6、“孝公用商君,……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

”(《汉书·食货志》)“务本”主要是指()。

A、建立县制B、什伍连坐C、奖励耕织D、焚烧诗书解析商鞅推行重农抑商政策,所以“务本”是指奖励耕织。

答案C7、如图是秦墓出土的武士斗兽纹铜镜,它反映了商鞅变法后秦人形成的()。

A、法制意识B、重农精神C、娱乐意识D、尚武精神答案D8、商鞅变法内容中,对社会转型起决定作用的是()。

16-17历史岳麓版1 第4课 商鞅变法与秦的强盛 含解析

16-17历史岳麓版1 第4课 商鞅变法与秦的强盛  含解析

一、选择题1.战国时期,推动秦国农业迅速发展的因素有( )①推广牛耕②修建都江堰③开凿灵渠④商鞅变法A.①②③④B.①②④C。

①②③D.②③解析:选B。

“灵渠”是秦统一六国,建立了秦朝后,为统一岭南而开凿,所以③在时间上不正确,排除含③的选项.2.“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公平无私,罚不讳强大,赏不私亲近,法及太子,黥劓其傅。

期年之后,道不拾遗,民不妄取,兵革大强,诸侯畏惧。

”该历史事件可能记载于( )A.《诗经·国风·秦风》《春秋·鲁桓公十八年》B.《诗经·国风·秦风》《战国策·秦策》C.《战国策·秦策》《史记·秦始皇本纪》D.《战国策·秦策》《史记·商君列传》解析:选D。

材料中所述的是商鞅变法的相关内容,公元前356年和前350年,商鞅先后两次实行变法.《史记》为汉武帝时期司马迁所作,记载商鞅变法相关内容应为《史记·商君列传》,而不是《史记·秦始皇本纪》.《战国策》是一部国别体史书,主要记述了战国时期的纵横家的政治主张和策略,展示了战国时代的历史特点和社会风貌,是研究战国历史的重要典籍,因此会记录该事件。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属于文学作品,收录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的诗歌三百多篇,又称《诗三百》,不会记录该事件.3.生活在商鞅变法时期的秦国平民能够提高自身社会政治地位的途径有()①勤奋劳作,努力耕织②创办手工作坊,从事工商业活动③英勇善战,争立军功④努力读书,精通四书五经A.①④B.③④C.①③D.③解析:选C。

商鞅变法中奖励耕织和奖励军功,为平民提高地位提供了条件.从事商业是商鞅变法所摒弃的.“四书五经"的概念在商鞅变法时还不存在,排除④.4.战国时期,商鞅变法实行二十等爵制,废除世卿世禄制,建立县制,由国家统一派官治理.这体现了( )A.分封制的瓦解B.宗法制的衰落C.适应小农经济发展 D.井田制的终结解析:选B。

2019年精选岳麓版历史选修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第二单元 古代历史的变革第4课 商鞅变法与秦的强盛习题精选

2019年精选岳麓版历史选修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第二单元 古代历史的变革第4课  商鞅变法与秦的强盛习题精选

2019年精选岳麓版历史选修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第二单元古代历史的变革第4课商鞅变法与秦的强盛习题精选[含答案解析]五十八第1题【单选题】商鞅变法后,一夫一妇的农户逐渐增多的主要原因是商鞅变法A、允许生产布帛多的人免除徭役B、废除“世卿世禄制”C、禁止父子兄弟同居一室D、建立了严密的户籍制度【答案】:【解析】:第2题【单选题】商鞅变法图强后,出现了大量客卿效命于秦国的局面,秦人在君位继承问题上向来多是“择勇猛者立之”。

这说明当时秦国( )A、保留了浓厚的部落制度残余B、宗法制基本得到破坏C、地处偏僻未受中原文化影响D、血缘亲疏观念淡薄【答案】:【解析】:第3题【单选题】“商君遗礼谊,弃仁恩,并心于进取。

行之二岁,秦旧俗败。

故秦人家富子壮则出分,家贫子壮则出赘。

”此现象对秦政权的积极意义在于( )A、有利于推动土地私有制以调动劳动积极性B、有利于实行连坐法以加强政府对人民的控制C、有利于增加户口数以提高政府的赋税收入D、有利于刺激兵士斗志以增强军队的战斗力【答案】:【解析】:第4题【单选题】司马迁说:“齐桓公之盛,修缮政以为诸侯会盟,称伯。

”齐桓公“修缮政”的根本措施是( )A、重用管仲,改革内政、发展生产B、尊王攘夷,进行兼并战争C、北御夷狄,南制楚蛮,称霸中原D、充分利用山东的鱼盐资源【答案】:【解析】:第5题【单选题】商鞅曾说:“重关市之赋,则农恶商,商有疑惰之心。

农恶商,商疑惰,则草必垦矣。

”这段话体现的思想( )A、是维护土地公有制的客观反映B、导致当时农工商业比例失调C、适应了新兴地主阶级的要求D、阻碍了当时场经济因素的成长【答案】:【解析】:第6题【单选题】下列对社会变法或改革的评价与图一,二,三,四相关的是( )A、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B、使原有的生产关系发生了变化C、奠定了民主政治的基础D、有利于建立中央集权制度【答案】:【解析】:第7题【单选题】商鞅变法的措施中对后世行政区划影响重大的一项是( )A、奖励耕战B、建立县制C、废井田,开阡陌D、抑制商人【答案】:【解析】:第8题【单选题】商鞅变法规定:私自移动田界,将被处以“赎耐”之刑(强制剔去须鬓,以羞辱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4课商鞅变法与秦的强盛期末复习题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春秋战国时期改革变法风起云涌,管仲、商鞅、吴起等改革者的变法是其中的代表。

他们改革的主要目的是
A.实现富国强兵
B.建立地主阶级专政
C.发展封建经济
D.推动社会转型
2.春秋时期,齐国的“相地而衰征”和鲁国的“履亩而税”政策,实质上是
A.根据土地的多少收税
B.逐步承认土地私有
C.按田质好坏征收赋税
D.按公田的数目收税
3.毛泽东曾评价说:“商鞅之法,……此诚我国从来未有之大政策”。

商鞅变法内容中,最能促进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大转型的措施是
A.国家承认土地私有
B.重农抑商
C.建立县制
D.根据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
4.改革是人们主动顺应历史发展潮流的重要举措,它对社会的发展具有较大的推动作用。

下列有关商鞅变法的史实,最能体现改革对社会发展起着重要推动作用的是
A.秦国通过商鞅变法废除了旧制度
B.秦国通过商鞅变法建立了新制度
C.商鞅变法为秦国完成统一奠定了基础
D.商鞅变法促使秦国成为富强之国
5.战国时期,各国统治者纷纷进行变法改革的直接动力是
A.生产力的迅速发展
B.确立封建专制统治
C.争取兼并战争胜利
D.阶级斗争异常尖锐
6.下列事件与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现象相关的是
①井田制的确立
②铁农具和牛耕的出现
③新兴地主的出现
④百家争鸣
⑤频繁的争霸战争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⑤
C.①②④⑤
D.②③④⑤
7.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历史上大动荡、大变革的重要时期,以下最能说明春秋战国时期这一时代特征的是
A.奴隶社会崩溃、封建社会形成时期
B.由分裂走向统一的时期
C.民族融合大发展时期
D.文化科学空前繁荣时期
8.商鞅变法之所以能够成为一次较为彻底的改革,并促进了秦国的社会进步,主要原因是
A.从根本上确立了土地私有制
B.创建了适合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制度
C.打击并瓦解了旧的血缘宗法制度
D.强化了基层管理的户籍什伍制度
9.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纷纷变法,变法带来的变化是
A.以礼治国取代以法治国
B.世卿世禄制向官僚制度转变
C.血缘宗法制度从此消失
D.国家通过统一考试选拔官员
10.恩格斯说:“迄今的一切革命,都是为了保护一种所有制以反对另一种所有制的革命。

”商鞅变法中能够说明上述观点的是
A.以法律形式承认土地私有
B.奖励努力耕织的人
C.奖励征战中立军功的人
D.国君直接委派官吏管理地方
11.商鞅变法时,大幅度提高酒、肉的税率,实行盐铁专卖,管制粮食贸易。

这种做法的目的是
A.实行重农抑商政策
B.增加政府财政收入
C.推动农业生产发展
D.重视官商抑制私商
12.商鞅把礼乐、诗书、修善、孝梯、诚信、仁义、贞廉、非兵和羞战统称为六虱。

认为应该统统毁灭。

其实质是
A.思想文化专制
B.实现皇权至上
C.打击旧贵族的势力
D.加强中央集权
13.人类历史是个复杂的社会演进过程,改革往往出现在社会矛盾复杂或激化的时期,战国时期各国变法所反映的社会矛盾是
A.奴隶和奴隶主的矛盾
B.农民与地主的矛盾
C.平民和奴隶主的矛盾
D.新兴地主和奴隶主贵族的矛盾
14.《秦律》规定,居民迁居,要申请办理更籍,否则就成为“阑亡”(无通行凭证而逃亡)。

“捕阑亡者”,政府有赏。

秦国加强户籍编制的背景是
A.贵族分封制度瓦解
B.兼并战争需要保证国家财政赋役的实施
C.君主专制制度建立
D.法家“轻罪重刑”的治国思想深人人心
15.《商君书画策》载:“国之乱也,非其法乱也。

非法不用也。

国皆有法,而无使法必行之法。

…故善治者,刑不善,而不赏善,故不刑而民善。

刑重者,民不敢犯,故无刑也。

”这说明商鞅
A.主张立法为民
B.强调有法可依
C.重视赏罚并重
D.关注法律实施
二、材料分析题
16.商鞅变法使秦国迅速走上强国之路。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战国初期,秦国虽有一定的地缘政治优势,却是华夏体系中的落后国家,当时地处中原的国家都以“戎翟”这个贬义词来称呼秦国。

商鞅确定的改革方略是:首先,只有国家强大,才能在战争中有立足之地;其次,只有改革落后的制度,秦国才能强大;再次,只有摧毁落后和保守的秦国宗氏制度,改革才能进行。

为此,商鞅采取的主要措施是农耕、军功、法治、集权四大方略。

具体而言就是以重农主义为取向的农耕政策,以国家主义为取向的集权政策,以平民主义为取向的军功政策,以法治主义为取向的以法治国方略。

商鞅新法推行10年,使秦国从原来的“始秦戎翟之教,父子无别,同室而居”的一个极其落后的国家,变成“秦民大说(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

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

——摘编自叶自成《商鞅的创新精神与秦国对大国的超越》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商鞅变法的历史背景。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商鞅在“农耕、军功、法治、集权”四个方面所推行的具体举措。

(3)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商鞅变法对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

17.(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家庭制度改革是商鞅变法中移风易俗的重要内容。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秦地本是戎狄之区……直至秦孝公变法时,秦人还不脱戎狄之俗。

例如,他们还父兄子弟和姑媳妯娌同寝一室,沿着游牧时代以一个帐幕为一家的经济办法。

这种陋俗经商鞅的严禁才消灭。

——张荫麟《中国史纲》
材料二:秦是个体小家庭定型化时期,所谓定型化是指它不仅作为一个具有一定血缘关系的亲属集团,而且成为一个最基本的社会组织细胞;在政治上得到了国家的承认,是户籍的最基本单位;在经济上成为一个耕织结合在一起,自给自足的独立经济实体。

以一对夫妻为核心的小家庭,男耕女织,构成相互提携力最顽强的小圈子,家庭成员间在生产劳动中彼此毫不攀比,生产积极性高涨,父子戮力,相忍饥寒,朝夕艰苦从事。

勤俭持家、艰苦奋斗良好民风的形成与自力更生个体小家庭的训练是分不开的。

个体小家庭作为社会生产的社会组织形式,其作用不可低估。

直系个体小家庭成员间相互依存性最强,血缘关系简单,彼此亲合度达到最高点,父家长权、夫权降到最低点,因而也是最稳定的一种家庭形态。

——张金光《商鞅变法后秦的家庭制度》
下列要求:
(1)材料一中的“陋俗”指什么?商鞅是如何消灭这一“陋俗”的?
(2)据材料二,概括秦国个体小家庭“定型化”的主要表现,并结合所学指出商鞅家庭制度改革的积极作用。

(3)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促使商鞅家庭制度改革的根本原因和实质。

【参考答案】
1.A
2.B
3.A
4.C
5.C
6.D
7.A
8.B
9.B
10.A
11.B
12.A
13.D
14.B
15.D
16.(1)背景:战国时期的大动荡、大发展、大变革(诸侯争霸,战乱频繁,生产力发展,社会变革蓬勃兴起);秦国落后于东方诸国,渴望国家强大。

(2)农耕:奖励耕织、重农抑商;军功:废除世卿世禄制,按军功大小授爵;法治:严刑峻法、推行法治;集权:废分封、行县制。

(3)促进秦国经济发展,壮大了国力;为秦国的富国强兵和后来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17.(1)陋俗:大家庭共居一室(一个帐幕为一家)。

消灭:禁止父子及成年兄弟同居一室;强制推行一夫一妻制的小家庭制。

(2)表现:血缘关系的亲属集体;最基本的社会组织;国家户籍的最基本单位;自给自足(耕织结合)的独立经济实体。

作用:推动了小农经济的确立和发展;生产积极性提高,促进了农业的发展;有利于良好民风的形成;有利于强化对基层的控制(社会稳定);保证了国家赋役的征派。

(3)根本原因:生产力发展(铁犁牛耕的使用)。

实质:封建化过程(游牧文明向农耕文明转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