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经济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及货币政策调控效应分析
近几年我国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实践分析

近几年我国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实践分析(一)我国宏观经济现状摘要:当前我国宏观经济运行的五大特点:地区生产总值增长继续加快;财政收入和支出双双继续保持较快增长;投资增速继续在高位运行,结构性矛盾突出;市场销售增速稳步加快;居民消费价格结构性上涨;对外贸易顺差过大,外汇储备增长过快。
今年以来,我国宏观经济保持了快速增长的势头,总体形势良好,但是宏观经济总体由偏快转向过热的势头进一步加剧。
前三季度,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达166043亿元,同比增长11.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91529亿元,同比增长25.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3827亿元,同比增长15.9%;进出口总额15708亿美元,同比增长23.5%;国家外汇储备14336亿美元,同比增长10.9%。
总体看,我国宏观经济运行呈现以下几个特点:1.地区生产总值增长继续加快。
2.财政收入和支出双双继续保持较快增长。
3.投资增速继续在高位运行,结构性矛盾突出。
4.市场销售增速稳步加快,居民消费价格结构性上涨。
5.对外贸易顺差过大,外汇储备增长过快。
值得注意的是,连续多年的投资增长明显大幅高于GDP增长的状况,使得当年固定资产投资占GDP的比重持续攀升,预计今年将达到56.6%,成为经济增长过热的重要推动力。
于是中央决定将我国实施了近七年的积极财政政策转变为稳健的财政政策,从而宏观经济由“一积极,一稳健”转变为“双稳健”。
这是央行作出加息决定后针对我国当前经济局部过热的又一重大举措,如果说加息是临时性的急救措施,那么这次财政政策的转变则是战略性的。
至1996年底我国的紧缩政策成功地将当时的高通货膨胀降了下来,实现了经济的“软着陆”,加上1997年爆发的东亚金融危机的影响,中国经济整体上陷入了通货紧缩的状态,在这种内外交困的环境下,中国政府于1998年毅然决定启动积极的财政政策——这在建国以后尚属第一次,同时伴以稳健的货币政策。
至这次财政政策的调整,这一整体上积极的宏观政策历时七年已久,前后能持续如此长时间的宏观政策,在全世界也是不多见的。
影响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因素分析

浅谈影响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因素及对策摘要: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分析对于我国货币政策的制定、国民经济的发展的作用是十分重要的。
本文从近几年央行出台的一系列货币政策措施来分析我国货币政策实践的有效性问题,并通过总结货币政策实践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提出了提高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建议。
关键词:货币政策有效性;通货紧缩;公开市场;中央银行一、影响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因素虽然我国这段时期的货币政策可以肯定的说是有效的,但是效果并不理想。
是什么因素影响了货币政策的效果呢?据初步分析,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一)国有商业银行在深化改革上力度不够我国商业银行在市场经济时期进行了大幅度的改革,但还是存在很多的不足。
具体表现在:分支机构收缩。
从前金融机构是贷款权限下放到各部门机构,现在则是贷款权限上收,以至于绝大部分县支行甚至地市行几乎没有放款的权利。
银行信贷过度向大城市、大企业、重点行业集中,中小企业和县域经济资金短缺的矛盾十分突出,以致造成贷款上的“农转非”,资金上的“乡养城”,县域经济出现“金融服务真空”。
国有商业银行缺乏经营贷款的激励机制,而约束条件苛刻。
在我国的银行主导型的金融系统中,国有商业银行是货币政策强有力的传导渠道,但上述种种迹象表明,国有商业银行为防范金融风险所出台的种种措施与稳健的货币政策操作是不完全符合的,造成了稳健的货币政策的实际紧缩效应。
还有就是商业银行体系化解不良资产的难度依然很大。
尽管成立了政策性银行,剥离了部分政策性业务,成立了四大资产管理公司,全国剥离了13900亿元不良资产,但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存量仍然很大,增量仍在滋生。
(二)中央银行独立性不够我国人民银行的独立性在行使时受到多方干扰,一方面总行赋予分支机构相当大的贷款权,央行分支机构、专业银行分支机构和地方政府三者合谋,形成地方政府通过专业银行向央行分支机构贷款,分支机构向总行争贷款的“倒逼机制”,刺激央行多发基础货币以满足资金需求,这十分不利于实现货币稳定的目标。
我国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及其配合效应分析

对策建议
1、协调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目标。在制定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时,应充分 考虑两者的协调性,避免出现政策目标冲突的情况。
对策建议
2、加强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协调机制建设。建立健全的协调机制,确保财 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在实施过程中能够相互配合、相互支持。
对策建议
3、完善金融市场和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加强金融市场的监管和建设,提高货 币政策传导效率,为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配合提供良好的市场环境。
结果与讨论
此外,我们还发现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协调配合在不同地区和不同行业之 间存在差异。因此,政策制定者应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差异化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 策搭配,以提高宏观调控的效果。
结论
结论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协调配合在宏观调控中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实现财政 政策与货币政策目标的一致性、完善政策传导机制、建立有效的协调配合机制等 措施,可以提高政策协同效应,实现经济稳定增长和高质量发展。然而,不同地 区和不同行业之间的情况存在差异,因此政策制定者需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差异化 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搭配。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协调配合
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搭配方式上,主要有以下几种: 1、扩张性财政政策与宽松货币政策配合:这种搭配方式适合于经济严重衰退 时,政府可以通过增加支出和减少税收来刺激总需求,同时中央银行可以通过降 低利率和增加货币供应量来进一步刺激总需求。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协调配合
2、紧缩性财政政策与紧缩货币政策配合:这种搭配方式适合于经济过热时, 政府可以通过减少支出和增加税收来抑制总需求,同时中央银行可以通过提高利 率和减少货币供应量来抑制总需求。
文献综述
关于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协调配合的研究,国内外学者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 果。这些研究主要集中在政策传导机制、政策目标的一致性以及政策工具的协同 作用等方面。然而,大多数研究集中在发达国家,针对发展中国家的研究相对较 少。此外,一些研究过于理论化,缺乏对现实情况的深入分析。
当前我国货币政策调控效果及未来变动方向

扩 大 06~O . . 百 分 点 ,2 1 8个 0 半 年 两 个 季 度 同 比 增 1下
长 分 别 为 48 和 38 ,全 年 呈 现 前 高后 低 的走 势 。 .% .%
货 币 总量 在 全 球 位 列 第 一 。 考 虑 到 我 国 是 世界 第 二 大 经 济 体 ,无 论从 货 币绝 对 数量 和 还 是 与 GDP比值 的相 对 数 量 来 看 ,我 国经 济 发 展 所 需 货 币 总量 并 不缺 乏 ,不 存 在
一
前 的 价格 水 平 仍 然 处 于 高 位 ,但 如 果 货 币政 策 依 然 较 为 宽松 的话 ,通 胀水 平将 远 远 高 于 6月份 64 的水平 。 .%
方 面热 钱 可 能流 出 ,引发 金 融 市 场 动 荡 ;另 一 方
面输 入性 通 胀 压 力 和 投 机炒 作 带来 的通 胀 压 力 可 能迅 速 减 轻 ,而 中 国货 币政 策难 以迅 速 调 整 到 位 ,会 加 大 实体 经 济 波动 。但 是 经 过 两 年 的量 化 宽 松 货 币 政 策 的调 整 和 适 应 ,我 国经 济 目前 运行 平 稳 ,影 响 在 不 断 的 化解 和 消
中小企业 受到冲 击较大
据 中小 企 业 协 会统 计 ,2 % 的 中 小企 业 受到 了 比较 0 严 重 的影 响 ,8 % 的中 小 企业 受到 不 同程 度 的 影 响 ,这 0
主 要 是 因为 中 小企 业 能 够 得 到 的信 贷 资金 减 少 了 ,并 且 散 ,总 体 经 济还 将 保 持 平 稳 增 长 。 首 先 ,国 民经 济 在 结
我国货币市场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我国货币市场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市场结构及功能的重塑已经成为当前货币市场研究中的热点,而货币市场存在的问题也引起了国家和学者们的关注。
从货币市场的角度来看,它主要涉及货币价格的调节、系统性金融风险的管控和最佳的货币政策工具的选择等。
本文尝试从以上三个角度对我国存在的货币市场问题进行总结,并就消除货币市场存在的不足提出一定的建议与对策。
一、货币价格的调节货币价格受到政府政策、市场效应和供求关系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由于中国货币市场的发展比较落后,政府的调控措施相对缺乏,因此,市场的供求关系对货币价格的调节影响比较大。
例如,中国央行在2008年金融危机发生后,因坚持汇率的稳定性,导致中国货币价格的调节受限,进而导致资本外流。
此外,全球经济政策的调整也影响到了货币价格的调节。
二、货币市场系统性金融风险的管控货币市场系统性金融风险主要指货币市场金融机构的参与者在相互之间建立的各种关系中产生的风险。
由于中国货币市场的体制刚性,货币市场风险管理力度不够,出现了大量抬升央行存款准备金率的状况。
在此情况下,如果市场上没有有效的制度性管控措施,那么整个货币市场将会陷入系统性金融风险的泥沼。
三、最佳货币政策工具的选择货币政策工具是政府用于调控经济循环和货币价格的重要手段。
目前,我国货币政策工具主要有财政政策、货币投放政策和市场化政策等。
因此,对于中国当前的经济形势,应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最佳的货币政策工具,以提高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和可控性。
四、我国货币市场问题存在的原因分析就我国货币市场存在的问题而言,主要是由于市场发展滞后,政府调控措施不够完善,市场监管权力不够强大等方面所引发的。
此外,由于市场制度缺乏正确的解释和统一的标准,国内投资者和外国投资者之间存在一定的不平等,从而造成了货币市场的不稳定。
五、我国货币市场存在的问题消除的建议与对策(1)政府应将货币政策法规作为重要的调节政策,健全货币市场的体制框架,明确货币政策的宏观调控措施。
我国货币政策实施效应分析

产生的实际效应 并不 大。由于我 国利率 传 导机制效应缺失 ,通过金融市场利率 以及
公开市场操作利率难 以有效 引导存贷款 利 率。另外银行放贷 、企业投资行 为的调 整 受到加息影 响而存在 时滞效应 ,在人 民币 升值的预期下 ,加息也更易吸 引国际游 资
l 20 07
安排 ,则货 币政 策无效 ;而采取浮动 汇率
制 度安 排 ,则货 币有 效。我 国长期 实行 汇 率稳定 和货币政策独立性 ,对 国际资本 流 动 实行较 为严格 控制和管理 ,随着经济全 球 化发展 和国 内金融 市场逐 步对外开放 ,
表 1 0 6 2 1 年外 汇储备 单位:亿美元 2 0 - 0 0
长扩 大 , 至 2 1 年 8月末 , 国外汇 占 截 01 我
款 总额达 2 2 4 . 5 6 56亿元 ( 见表 2) 。依据 货 币供应 量公式 MS Mb m, = + 货币供应量 同时取决于 基础货 币 Mb和 货币乘 数 m. 理论上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可 以降低货 币乘数 ,控制货币供应量 的变化 ,但实际
整并没有对货币乘数产生 影响。货 币乘数
的 计 算 公 式 是 : k= (R c + 1 )/
我 货政 实效分 国币策 施应析
■ 陈 平 宋 慧琳 ( 昌大学科 学技 术学院 南昌 3 0t 南 3 ( 9) 2
◆ 中 图 分 类 号 :F 2 文 献标 识 码 :A 80
率 ,大 型 金 融 机 构 存 款 准 备 金 率 达 到
2 %,再创新 高。通常上调存款准备金率 1 使 商业银 行上缴的准备金增 多,减 少可 用
有连续提高法定准备金率 以至紧缩银行超
我国货币制度、汇率制度介绍及存在的问题

我国货币制度、汇率制度介绍及存在的问题前两期我们已从一些方面对人民币前景进行了分析,相信大家对人民币也有了一个大概的认识。
根据读者建议,今天我们将浅谈的是我国的货币制度、汇率制度以及存在的相关问题。
要分析这一点,我们首先应该知道我国现行货币制度和汇率制度的基本制度:我国的货币政策四大工具:公开市场业务、存款准备金、中央银行贷款、利率政策人民币汇率制度:我国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
我国现行的货币制度介绍和分析:公开市场业务:我国的公开市场操作包括人民币操作和外汇操作两部分,交易对象是能够承担大额债券交易的商业银行,交易包括回购交易、现券交易和发行中央银行票据,其中,回购交易包含正回购和逆回购,现券交易包含现券买断和现券卖断,中央银行票据中国人民银行发行的短期债券。
中央银行一般通过公开市场操作以调控货币供应量、调节商业银行流动性水平、引导货币市场利率。
准款准备金:存款准备金是指金融机构为保证客户提取存款和资金清算需要而准备的资金,金融机构按规定向中央银行缴纳的存款准备金占其存款总额的比例就是存款准备金率。
中央银行通过调整存款准备金率,影响金融机构的信贷资金供应能力,从而间接调控货币供应量。
银行贷款:中央银行贷款分为再贷款和再贴现。
再贴现是中央银行对金融机构持有的未到期已贴现商业汇票予以贴现的行为,中央银行通过适时调整再贴现总量及利率,明确再贴现票据选择,达到吞吐基础货币和实施金融宏观调控的目的,同时发挥调整信贷结构的功能;中央银行贷款指中央银行对金融机构的贷款,简称再贷款。
中央银行通过适时调整再贷款的总量及利率,吞吐基础货币,促进实现货币信贷总量调控目标,合理引导资金流向和信贷投向。
利率政策:中国人民银行采用的利率工具主要有:1、调整中央银行基准利率,包括:再贷款利率,再贴现利率,存款准备金利率,超额存款准备金利率;2、调整金融机构法定存贷款利率。
3、制定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的浮动范围。
近几年我国货币政策效力刍议

近几年我国货币政策效力刍议摘要:货币政策是中央银行为调控经济,实现经济持续增长和物价稳定的最终目标而实施的重要手段,对一国经济发展具有巨大的作用。
本文从依照我国中央银行采取的货币政策的运行机制和有效性出发,分析了我国当前货币政策存在的问题,进一步提出了具有可行性建议。
关键词:货币政策效力一、对货币政策的理解从最简洁的表述,货币政策可以定义为货币管理机构或者央行在与货币相关的各种政策。
详细的表述是指货币管理机构或央行利用不同的方法来对整个国家的信用水平和货币量进行调控以实现既定的目标,在宏观上影响经济的不同政策和手段的总称。
我国中国人民银基于我国法律所授权的界限内主动的采取和我国中央政府指导下采取的货币政策,且利用其货币发行和货币政策制定的特殊权利,领导和管理全国的金融机构,进行有效的货币政策实施,来实现货币供给需求均衡和经济的稳定发展。
二、实际数据所反映的近几年我国货币政策效应货币政策的实施经过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影响总支出以达到一定的经济调控目标的效应,称之为货币政策效应。
在经济学上判断货币政策的效应主要从两个角度,包括货币政策效应产生预期目标的时间以及所产生的效力强度。
从不同方面来研究,能够对货币政策效应产生直接或者间接影响的因素非常多,包括直接的经济方面的影响,还包括社会环境、政治环境以及人们的生活方式等间接因素。
正是因为这样,需要从这些不同方面的进行详细而全面的分析,以正确的判断我国近些年货币政策的有效性。
为分析货币政策的效应就需要判断货币政策的传导所经历过程,首先,央行设计和实施某项货币政策,其次,通过包括资本和货币的金融市场的中介作用,在实体经济的加工生产、实物流通以及消费的主要环节上加入货币和信息因素,进而对生产者与消费者的投资和消费选择产生影响,最后对社会总产出水平产生影响。
货币主义理论认为,通货数量的变动和经济发展有直接的联系,央行调节货币供应量水平能够起到调控物价与名义产出水平,在这个过程中经济增长速度也随之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