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体输血
什么是自体输血?

什么是自体输血?自体输血是临床比较常用的输血方法,但是,很多朋友对自体输血可能不太了解,下面就来说说什么是自体输血以及自体输血有哪些优势?自体输血方式有哪些?自体输血有无禁忌症?一、什么是自体输血以及自体输血有哪些优势?自体输血是一种采集患者自身的血液或血液成分,经过直接存储或相应的处理,在患者需要输血时再将存储的血液或血液成分回输给其,从而实现自我回输的输血治疗方式。
与异体输血方式相比,自体输血具有多方面的优势:(1)自体血液的凝血功能和携氧功能更好,自体输血输注的是患者自体血液,这种血液的凝血功能、携氧功能等均优于异体血;(2)能降低输血不良反应发生几率,采用自体输血能有效避免或降低输入异体血液可能引发的过敏、发热、溶血以及抗宿主反应、高钾血症、低钙血症、代谢性酸中毒等不良反应;(3)能解决特殊血型供血难问题,一些稀有血型患者在输血过程中很难在短时间内找到适配的血型,如Rh阴性血型,采用自体输血能有效解决这一问题;(4)提高输血安全,采用自体输血能有效降低输血患者发生肝病、艾滋病、梅毒、疟疾、巨细胞病毒等血液传染性疾病的风险;(5)有助于患者身体康复,在自体输血过程中需要对自体输血患者进行反复多次的抽血,会对其骨髓造血细胞产生一定的刺激,使其骨髓造血细胞活力增强,从而能加快其机体造血速度,进而有助于其身体康复。
二、自体输血方式有哪些?2.1预存式自体输血预存式自体输血指的是在术前对患者自身血液进行采集,然后,预存起来备用。
待患者在术中需要输血时,给其输注预存的自体血液。
这种自体输血方式多适用于稀有血型患者。
一般情况下,在术前3天采集患者500mL自体血液进行预存,若患者想要预存更多的自体血液,两次采血时间需间隔3天。
采集自体血液前,临床一般会检查患者的身体健康状况和对其进行血常规检查,若患者身体健康状况良好,且血红蛋白>100g/L,便可进行预存式自体输血。
2.2稀释式自体输血稀释式自体输血指的是在手术前通过静脉方式对患者一定容量的自身血液进行采集,然后,将采集的血液存储在室温环境中,采血后,及时将一定比例的胶体液或晶体液回输至患者体内,以为其机体补充血容量和适度稀释其机体血液,当患者术中需要输血时,将术前采集和稀释的自体血液回输给患者,这样不仅能有效减少患者血液的有形成分丢失,还能降低其血液黏稠度,使其机体微循环灌流得到有效改善。
第十一章 自体输血

师负责实施
第二节 贮存式自体输血
贮存式自体输血
( preoperative autologous blood donation ,PABD )
概念:就是将自己的血液预先贮存起来, 以备将来自己需要时应用 目前国外应用最为广泛的是择期手术患者
术前预存自己的血液,以备手术时使用
必要时在回输前通过白细胞过滤器将其大部清除。
心血管手术
心脏手术已广泛使用血液回收机。包括:瓣膜手术、 CAGB手术、先心病手术、非CPB手术、动脉瘤手术等。 心脏手术常伴大量出血,创面大、肝素化、CPB等 是红细胞破坏的主要原因。体外循环的机械损伤、血 液与空气的接触都可导致红细胞的破坏,体外循环结 束后的剩余血还有大量肝素。 因此,术中出血及CPB残留血均应用血液回收机处 理后再回输为好。但CPB转机时间短的,可直接回输。
按相应的血液储存条件,手术前三天完成血液采集
术中或术后分批回输
方法
蛙跳式采血:适用于预计术中出血量 较大 单纯式采血
蛙跳式采血(400ml/袋)
采集时间 术前第32天 术前第25天 术前第18天 术前第11天 术前第3天 采血 第1袋 第2袋 第4袋 第6袋 第8袋 第1袋 第2袋 第3袋 第4袋 第3袋 第5袋 第7袋 第9袋 第2~3袋 第3~5袋 第4~7袋 第5~9袋 回输 回输后再采血 储存血
血液丢失少 术中失血流出的是稀释血, 血细胞成分损失少 相对安全 成本低 避免人为错误 不需要特殊设备,简单,耗费低
稀释式自体输血的注意事项
为减少输异体血,应尽可能与其它技术一起应用,
即术前自身贮血、术中稀释式自体输血及血液回收 机可以联合应用 要使稀释式自体输血产生预期的效果,血液动力学 监护以及和药物使
自体输血:原来可以用自己的血救自己!

自体输血:原来可以用自己的血救自己!输血是一种常见的治疗方式,但大多数人都认为输血就是将别人的血输给自己,并不知道可以用自己的血救自己,所以让我们一起了解一下什么是自体输血吧。
1.自体输血的概念与优势1.1概念异体输血指的是采集他人的血液并将血液输入到另外一个人体内。
而自体输血指的是采集患者的血液或血液成分并对血液或血液成分进行处理或储存,之后在手术过程中、手术结束后将血液输给患者。
1.2优势相比于其他输血方式,自体输血具有诸多优势且意义重大。
第一,有利于保护受血者的免疫功能。
与异体输血相比,进行自体输血可以降低出现溶血反应、抗宿主反应等问题的概率,有利于避免受血者的免疫功能下降。
第二,有利于减少传染性疾病的传播。
进行自体输血基本不会产生传播艾滋病、梅毒等传染性疾病的可能性。
第三,有利于减少相关疾病的发生。
进行自体输血有利于减少高钾血症、低钙血症等疾病的发生。
第四,有利于增强血液新鲜性。
从实际情况来看,自体输血所用的血液较为新鲜,具有良好的凝血功能与携氧功能,有利于减少对受血者的危害。
第五,有利于促进受血者的身体恢复。
进行自体输血需要反复抽受血者的血,有利于加快受血者的造血速度,继而促进受血者的身体康复。
第六,有利于降低治疗成本。
进行自体输血有利于增加血源,减轻患者的经济压力。
2.自体输血的应用类型2.1贮存式自体输血贮存式自体输血是常用类型,指的是在手术前采集手术患者的血液并按照相关要求贮存血液,之后在围术期将血液输给患者。
这种应用类型的优势主要体现在有利于减少不良反应、改善血液流变学异常以及优化患者造血功能、促进患者康复等方面。
因此,骨科、胸外科以及神经外科等科室都会采用这种方式为患者输血,有效解决了血源不足等问题。
此外,在医疗水平不断提升的背景下,贮存式自体输血的临床应用不断发展,提高了治疗质量。
例如,一些患者的身体状况不允许进行自体输血,一些医生便会根据实际情况对患者进行基础治疗,使患者能够进行自体输血;一些医生会在大量采集患者血液前为患者注射促红细胞生成素以及铁剂,从而降低患者出现贫血等问题的概率;一些医生会对患者的血液进行相应的处理,以便维护血液的能力与活性。
自体输血名词解释

自体输血名词解释自体输血是一种治疗方法,通过将自身的血液重新输入自己的身体,用以治疗疾病的症状。
由于它比较简单、安全,收到医学界的广泛应用。
自体输血最初发源于一种古老的治疗手段,叫做自我血液回输法,其目的是把自己的血液回输到身体里,用来治疗疾病。
它的最初是用于治疗空气感染、伤口愈合、瘀血症和外伤性疼痛等病症。
自体输血是一种比较安全、低成本、高效的治疗手段。
它可以从有限的自身血液中提出更多的细胞,促进免疫系统;它赋予人体新陈代谢,使血液有更充足的氧气供应;它还可以帮助减少炎症并促进伤口的愈合;它有助于促进药物的代谢,减少药物的毒副作用;还可以阻止血栓的形成。
自体输血的相关技术有着多年的历史,目前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实践。
它主要用于治疗缺血性疾病,如骨髓炎、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ML)、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LL)等。
有时也用于治疗缺少白细胞的血症(血细胞减少症)和血小板减少症。
自体输血有很多种形式。
它们大致可以分为:自体全血输血、半血输血、血浆输血和血小板输血。
其中,自体全血输血的方法是把血液通过一个穿刺管从人体外被抽取出来,然后直接将其输回;半血输血的方法是将抽出的血液进行分离,只输血浆,而不输血浆回去;血浆输血是把抽出的血液分离出血液中的血浆,然后将其输回病人的身体;而血小板输血是把抽出的血液分离出血小板,然后将其输入病人的体内。
自体输血在临床治疗中取得了积极的效果,但也存在一些风险。
一般来说,自体输血只能在专业的医院由专业的医生进行操作,且应严格按照临床指南的要求确定输血的量、方式和频率。
此外,自体输血还会暴露病人于感染的风险,因此输血前必须先详细的检查被输血的新鲜血液样本,以确定其不含有病毒或细菌。
总之,自体输血是一种简单、安全、高效的治疗手段,在临床治疗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但它也会伴随着一些风险,因此输血前应该慎重考虑,并由专业的医生来进行操作,以确保病人的安全。
自体输血制度与技术管理规范

自体输血制度与技术管理规范一、引言自体输血是指将患者自身的血液采集、保存并在需要时输回患者体内的一种输血方式。
其优势在于避免了异体输血可能带来的感染风险和免疫反应。
为确保自体输血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制定自体输血制度与技术管理规范对于医疗机构和相关人员具有重要意义。
二、自体输血制度管理1. 自体输血委员会的设立医疗机构应设立自体输血委员会,负责制定和监督自体输血制度的实施。
委员会应包括临床血液科医师、外科医师、质控专家、感染控制专家等相关人员。
2. 自体输血适应症的确定医疗机构应明确自体输血的适应症,包括手术患者、产科患者、肿瘤患者等。
适应症的确定应基于临床指南和专家共识。
3. 自体输血的申请和审批患者或者其家属应向医疗机构提出自体输血申请。
医疗机构应设立自体输血审批流程,确保申请的合理性和安全性。
4. 自体输血的血液采集和保存自体输血前,应对患者进行详细的病史调查和体格检查,确保患者适合进行自体输血。
血液采集应在无菌条件下进行,采用合适的采血器具,避免交叉感染的风险。
采集的血液应在规定的时间内保存,并进行适当的标识,确保血液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5. 自体输血的血液检测为确保自体输血的安全性,采集的血液应进行适当的检测,包括血型鉴定、传染病筛查等。
检测结果应及时反馈给医疗机构和患者,以便做出相应的处理。
6. 自体输血的输血管理自体输血应在严格的输血管理下进行。
输血前应核对患者身份和血袋标签,确保输血的准确性。
输血过程中,应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和输血反应,及时处理可能浮现的不良反应。
三、自体输血技术管理1. 自体输血技术操作规范医疗机构应制定自体输血技术操作规范,明确自体输血的具体操作步骤和要求。
操作人员应接受专业培训,熟悉自体输血的操作技术和注意事项。
2. 自体输血设备和器具管理医疗机构应配备符合标准要求的自体输血设备和器具,并进行定期的检修和维护。
设备和器具的使用应符合操作规范,保证其安全性和有效性。
自体输血

临床输血包括自体输血和异体输血两大类,人们日常所讲的临床输血通常是指异体输血。
随着社会和医学领域对异体输血存在潜在的疾病传播的巨大风险的认识不断深入,以及血液资源严重短缺的局面又非常难以解决,自体输血的作用和意义凸显重要。
特别是我国在1998 年10月1 日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第15条规定:国家提倡并指导择期手术的患者自体储血、自体输血。
贮存式自身输血的发展历程20世纪80年代末,PABD 在国外就已经开始应用。
当时艾滋病和乙型肝炎等病毒的筛查技术低下,PABD 成了预防艾滋病传播的途径之一。
1992年,PABD 采血率为8.5%,输血率为5.0%,其发展达到高峰。
随着血液筛查技术的提高,PABD 的应用呈现下滑趋势。
2001年PABD 采血率为4.0%,输血率仅为2.6%。
此时,PABD 主要应用于多次输血已产生抗体的患者以及稀有血型患者的血液供应。
由于1995年河南省发现艾滋病村,促使医疗工作者寻找更加安全的输血方式,于2002年率先开展PABD 。
随后,全国各省市均有相应的报道。
目前,我国一些发达城市,贮存式自身输血的应用及研究正在逐步深入,有些城市甚至给予政策支持。
例如北京市公民献血用血管理办法中规定,三级医院自身输血率要达到临床用血率的20%。
自体输血有下列优点(安全性):1. 自体输血可以避免HIV、HBV、HCV、疟疾、梅毒等血液传染性疾病传播的危险性。
国外报道,1%--2%的HIV发生与输血有关,7%--10%的丙型肝炎通过输血传播。
2.自体输血可以避免因输入异体血液可能导致的溶血反应、发热、过敏和免疫抑制等。
(3自体输血能缓解血源紧缺局面,尤其对于RHD 阴性血型等某些稀有血型,自体输血是解决其供血问题的最好办法。
(4 自体输血的血液储存时间较短,血液新鲜,其携氧功能、凝血功能和各项生化指标均能保持正常状态,提高用血安全性。
鉴于上述诸多优点,自体输血的临床应用越来越广泛。
输血指征参考标准与自体输血自体输血是否符合标准

输血指征参考标准与自体输血自体输血是否符合标准输血指征参考标准与自体输血是否符合标准近年来,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和人们对健康的关注度增加,输血在临床治疗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然而,对于输血的指征参考标准以及自体输血是否符合标准等问题,仍然存在许多争议。
本文将就这些问题进行探讨,并结合相关的研究和临床实践,对其进行分析。
一、输血指征参考标准的概述输血指征参考标准是指医生在决定是否给予患者输血治疗时所依据的一系列指标。
这些指标旨在确保患者在输血过程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然而,由于不同疾病和患者的特殊情况,输血的指征参考标准也会有所差异。
一般而言,输血指征参考标准大致涵盖以下几个方面:1. 血红蛋白水平:低于特定数值时,可能表明患者出现了贫血,需要输血来提高血红蛋白水平。
2. 血容量和循环状态:在失血或休克等情况下,输血可以迅速补充血容量,维持患者的循环状态稳定。
3. 其他临床指标:如患者的症状、疾病类型和进展情况等,也会在决定是否需要输血时考虑。
需要指出的是,输血并非一种完全无害的治疗方法,潜在的风险和并发症在一些情况下可能会超过其益处。
因此,在确定输血指征参考标准时,医生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病情、治疗效果和可能的风险。
二、自体输血是否符合标准自体输血是一种特殊的输血方式,它指的是将患者自身的血液存储起来,以备后续手术或治疗使用。
相比于从其他人身上获得的血液,自体输血具有以下优点:1. 减少免疫反应:自体输血避免了与异体输血相关的免疫反应,因为使用的是患者自身的血液。
2. 降低感染风险:自体输血可以减少感染的风险,因为使用的是患者自身的血液,没有输血源的问题。
虽然自体输血具有一定的优势,但并不是所有患者都适合进行自体输血。
合适的自体输血条件包括:1. 自身血液质量良好:自体输血前,需要确保患者的自身血液质量良好,不受其他因素(如贫血、凝血功能异常等)的影响。
2. 预计需要大量输血:自体输血通常适用于预计需要大量输血的患者,例如手术中可能需要大量血液的患者。
2024版自体输血课件

自体输血课件•自体输血概述•自体输血技术•自体输血操作流程•自体输血并发症及风险目录•自体输血在临床应用中的价值•自体输血发展趋势与展望01自体输血概述定义与原理定义自体输血是指将患者自身的血液在手术前或手术过程中采集、保存,并在需要时回输给患者的一种输血方式。
原理通过采集患者自身的血液,避免异体输血可能带来的免疫反应和疾病传播风险。
同时,自体输血能够刺激患者自身的造血功能,促进血液再生。
优点避免异体输血带来的免疫反应和疾病传播风险。
缓解血源紧张,节约血液资源。
01刺激患者自身造血功能,促进血液再生。
02提高患者的输血安全性和治疗效果。
局限性不适用于所有手术和所有患者,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评估。
可能存在采集、保存和回输过程中的技术问题和风险。
需要提前计划和安排,可能会增加医疗成本和时间成本。
01020304适应症预计术中出血量较大的手术,如心脏手术、大血管手术等。
稀有血型或多次异体输血产生免疫反应的患者。
宗教信仰或特殊原因拒绝异体输血的患者。
自体输血试验阴性的患者。
禁忌症血液系统疾病,如贫血、白血病等。
感染性疾病,如艾滋病、梅毒等。
肝功能不全、肾功能不全等严重疾病。
孕妇及哺乳期妇女。
02自体输血技术术前自体储血术前自体储血的优点避免异体输血相关风险,如感染、免疫反应等;节约血资源。
术前自体储血的适应症预计术中需要输血且符合自体储血条件的患者,如择期手术、稀有血型患者等。
术前自体储血的禁忌症存在严重心、肺、肝、肾功能不全或贫血的患者;存在血液系统疾病或感染的患者。
03急性等容血液稀释的禁忌症存在严重心、肺、肝、肾功能不全的患者;存在血液系统疾病或感染的患者。
01急性等容血液稀释的定义在麻醉后、手术开始前,从患者静脉中采集一定量的血液,同时输入等量的胶体液或晶体液,以保持患者血容量不变。
02急性等容血液稀释的适应症预计术中失血较多的患者;稀有血型或拒绝异体输血的患者。
急性等容血液稀释术中回收式自体输血术中回收式自体输血的原理01通过血液回收装置将患者术野出血或术后引流血液进行回收、抗凝、过滤等处理,再回输给患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是无奈,是更优? PPt制作者:方晓婵
什么是自体输血?
• 自体输血就是当病人需要输血时,输入病 人自己预先储存的血液或失血回收的血液。
自体输血的优点
• 1、可以避免经血液传播的疾病 • 2、不需检测血型和交叉配合试验 • 3、反复放血,可刺激红细胞再生, 使病人术后造血速度比术前加快; • 4、可以缓解血源紧张的矛盾。
• 浙医二院领先认识到了自体输血的潜 力与作用。 • 据不完全统计,从2011年开始到今年8 月份, 浙医二院已经开展稀释式自体 输血320例,节省42000毫升全血;开 展回收式自体输血2890例,节省110万 毫升红细胞,相当于节约了上万人次 无偿献血者捐献的血,对缓解用血紧 张有一定作用
自体输血的实例
自体输血的不适合人群
• 可能患有可能患有脓毒血症或菌血症或正 在使用抗生素的病人; • 肝肾不良或心脏不好的患者 • 贫血、低血压者 • 血液可能受恶性肿瘤细胞玷污者 • 凝血因子缺乏者等
自体输血的主要方式
• 回收式自体输血 • 稀释式自体输血
• 保存式自体输血
回收式自体输血
用血液回收装置,将患者体腔积血、手术 失血及术后引流血液,进行回收、抗凝、 过滤、洗涤等处理,然后回输给患者
自体输血的潜力
• 如果自己的血能像余钱一样存在银行里,等到需 要用的时候再取出来,这样的方式许多人会觉得 很神奇。其实这种储血方式在医学上有个名字, 叫自体输血,被称为“最安全的输血方式”,但 是了解的人并不多 • 自体输血是值得推广,但是要真正开展起来,需 要多方面共同努力,制定相关措施。 • 输自己的血,救自己的命。 • 便捷安全又省钱
保存式自体输血
• 也叫预存式自体库血。选择符合条件的择 期手术病人,于手术前若干日内,定期反 复采血贮存,然预计失血 较多的患者;稀有血型或曾经配血发生困 难者等
自体输血的实际应用
• 自体输血这项技术在国外已经开展20多年,澳大利亚“择 期手术”患者60%选择自体输血,日本则高达80%-90%, 美国自体输血已占总用血量的15%。自体输血可以免去无 偿献血供血的多道检测程序,既便捷也安全。 • 但安全又省钱的自体血回输方式,在我国还属新鲜项目。 业内人士分析,推广自体输血的难度有几个方面: • 一是技术的不平衡 • 二是医保制度的限制 • 三是患者的思想工作难做通 • 四是医院现存的问题
• 稀释法适用于: • 1.体外循环或低温下进行心内手术。 • 2.手术前估计手术期间出血400ml以上。 • 3.作为术中失血没有输入等量血液的补充治疗。 • 4.因血容量丧失、休克、血液浓缩和高血液粘 滞性而损害微循环血液的情况。 • 5.某些难治症的治疗,如肝昏迷、一氧化碳中 毒、误输大量不合血等。 ----摘自《医学百科》 返回
使用该方法的前提是患者丢失的自身血液 中红细胞基本正常,没有被破坏、污染, 回收后可重新利用。 返回
稀释式自体输血
• 麻醉成功后,将一条静脉通道与血液保存袋(含抗凝剂) 连接,并用止血钳夹住连接管道。将血液稀释液经另一条 静脉通道开始输注,输注200ml后,加快输注速度 (60ml/min),放开止血钳,开始放血,量达到预先理论 值的80%时,检测患者血红蛋白和红细胞比容(此时减慢 稀释液输注速度),测血压、心率。如生命体征平稳,血 红蛋白>60g/L和红细胞比容>20%,可再行放血和稀释 液输注。将采集的自身血液,标注患者姓名、病区、床号、 释血。因为最先采取的血 液中最富于红细胞和凝血因子,宜在最后输入。
• 进行心脏换瓣手术的范女士,原本她至少需要输 入别人1000毫升的血,但现在她没有输入一滴别 人的血,仅输血费用就省下将近4000元。 • 在浙江,今后将有越来越多的病人像范女士 这样,从省卫生厅获悉,为在全省医院推广自体 输血技术,我省已经将其作为今年二级以上等级 医院评审的一项重要检查内容。 • ----《钱江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