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坐标曲线题的类型及解题方式
专题二高中生物坐标曲线的解题技巧

(4)分析乙图可知,同一温度下,在饱和CO2浓度条件下光 合速率比在大气CO2浓度下要高。由此推知,阴生植物达 到同等的光合速率,在饱和CO2浓度条件下需要的光照强 度要小一些,故b点向左移。甲图的c点是光饱和点(光合速 率开始达到最大值时的光强度),实质是强光下暗反应跟 不上光反应从而限制了光合速率随光强度的增加而提高。 因此,在饱和CO2浓度条件下,CO2供应充足,其光饱和点 会增大(即右移),而且饱和光强下的光合速率也较高(即上 移),综上所述,c点向右上移。
相关变量 ①变温动物耗氧 量—温度②种群数 量—时间(无环境阻 力) ③抵抗力稳定 性—营养结构复杂 程度④蛙胚发育细 胞数目、DNA染色 体总量、核质质量 比值—时间
返回
基本图例
曲线走势
相关变量
①细胞代谢强度—结合
水含量②无氧呼吸强
在某范围内,纵 度—O2浓度③单子叶种
坐标变量随横坐 子萌发时胚乳干重—时
同化速率关系曲线,则该曲线与甲图的阳生植物曲线比 较b、c点的移动情况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返回
[解析] (1)甲图c点是该阳生植物的光饱和点,限制光合速 率的环境因素已经不是光照强度,而是其他的一些因素, 可以通过对题目信息的理解获得答案,如CO2浓度、温度 等因素。(2)从题干叙述直接提取信息回答。(3)乙图中两曲 线反映在两种不同CO2浓度下,随温度升高光合速率的变 化情况。光合作用的暗反应是由酶催化的化学反应,温度 是影响酶活性的重要因素,高于或低于最适温度,酶的活 性都会降低。
死”的同步变化
返回
图例
曲线特点
相关变量
数量上呈现出“先增
加者先减少”,“后
增加者后减少”的不
生物坐标曲线题的解题方法

例1 图中正确表示水稻呼吸作用强度与K离子吸收量关系的是:( C )
钾 离 子 吸 收 量 呼吸作用强度 钾 离 子 吸 收 量 呼吸作用强度 钾 离 子 吸 收 量 呼吸作用强度 钾 离 子 吸 收 量 呼吸作用强度
A
B
C
D
解析:首先识标,横坐标表示呼吸作用强度,纵坐标表示K离子吸收量。呼吸作 用强度与K离子吸收量没有直接的联系,只有明确水稻对K离子吸收是一个主动运输 的过程,需要消耗ATP,随着呼吸作用强度增加,ATP的产生量增加,进而使纵 坐标K离子吸收量增加,但由于ADP、Pi和酶的数量有限,ATP的产生量最终 趋于平衡状态(或理解为主动运输不仅需要能量,还需要载体协助,当载体全部被利 用时,K离子吸收量达到最大,将不再随呼吸作用强度的增加而增大,最终趋于平衡 状态)。这样纵、横坐标的联系就清楚了。
变式练习3:如图是种子在萌发成幼苗的过程中,根据其干
重和鲜重的变化而绘制的两条曲线,请分析回答: (1)表示其鲜重变化的曲线是
X
(2)曲线 a→b的变化主要是由于: 种子吸胀吸水,鲜重迅速增加。 (3) 曲线a →c的变化主要是由于:
重 量 a
b
X Y
d
c 时间
M
种子进行呼吸作用 ,进行呼吸作用有机物重量减少 (4)曲线c→d的变化主要是由于: 光合作用大于呼吸作用,有机物不断积累,干重增加
生成物量/mg
40 80 120 160 反应时间/分
(1)140分钟后,曲线变成水平,这是因为: 底物量一定,底物已被消耗尽 (2)若增加胰蛋白酶浓度,其他条件不变,请在原图上画出生成物量变化 的示意曲线。 解析: (1)此题中横坐标表示反应时间。纵坐标表示生成物量。在胰蛋 白酶作用下,随着反应时间延长,底物逐渐减少,生成物量逐渐增 多,由于底物量一定,底物被耗尽时,生成物量不再增长。 (2)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增加胰蛋白酶浓度,可以增加反 应速度,反应的时间更短,但生成物量不变。
如何解答生物曲线坐标图题

如何解答生物曲线坐标图题坐生物曲线坐标题实际上是借助数学方法来分析生命现象,从而揭示生物体结构生理等方面的本质特性的一种题型,对于培养和考查学生的综合能力十分重要。
这类题型的解答应掌握以下几个原则:(1)寻找关系:找出纵横坐标之间的联系,是解答此类习题的基础,坐标上的曲线,实际上是横坐标对纵坐标的影响,只有搞清图像表示的意义,才能正确理解题意,正确分析解答所给问题。
利用基本的生物学知识联想推理,找到纵横坐标表达的变量及它们之间的联系十分重要。
(2)观察趋势:坐标图上的曲线有一些特殊点,如曲线的起点转折点终点曲线与纵横坐标以及其他曲线的交叉点等,它们隐含着某些限制条件或某些特殊的生物学含义,明确这些特殊点的含义是解答此类习题的关键。
(3)揭示本质:准确描述曲线的增减变化以及找准引起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正确解答此类习题的根本所在。
根据纵横坐标的含义往往可以得出:在一定范围内,随横坐标量的增加,纵坐标量逐渐增加或减小;超过一定范围后,随横坐标的量的增加,纵坐标的量减少或增加,或者达到某种平衡状态。
分析每一条曲线随横坐标变量的变化规律,分析不同曲线变化的因果关系先后关系,还只是完成了解题的部分任务,根本目的还是在于揭示其变化趋势,然后对比分析,找出符合题意的结论或者是生物学中的结论性语言,提示其相应的生物学意义到了高中,你首先要明确的一点就是,在高中,学习的科目没有大科、小科之分,只有高考和非高考科目之分。
比如对于理倾学生来说,语数外、理化生是高考科目,其他为非高考科目;对于文倾学生来说,语数外、政史地是高考科目,其他为非高考科目。
因此,如果大家把生物当成初中的小科,当成文科来看待,指望考前背一背,可以这样说,这种情况下你的高中生物是根本学不好的。
如。
初中生物坐标曲线题专题复习(含专题训练题和答案)

初中生物坐标曲线题专题复习(含专题训练题和答案)生物学中的坐标曲线题需要认真观察和分析,理解曲线的起点、终点、转折点和交叉点等。
无论哪种题型,都需要学生将概念、原理与曲线之间实现信息的转换,即知识的迁移。
一、常见类型1.单曲线类型:在某范围内,纵坐标变量随横坐标变量增加而不断增加,超过某个值后,纵坐标变量随横坐标变量增加而趋于平缓。
例如,光合作用强度随CO2浓度的变化或光合作用强度随光照强度的变化。
在某范围内,纵坐标变量随横坐标变量增加而不断减少,纵坐标变量随横坐标变量的增加而不断增加。
例如,种子萌发时的鲜重随萌发天数的变化,恒温动物耗氧量随温度的变化,酶的活性随温度的变化等。
2.双曲线常见类型:种群数量随时间的变化(捕食或共生),恒温动物、变温动物的耗氧量随温度的变化等。
二、解题方法1.识标:识别坐标图中纵坐标、横坐标所表达的变量,并利用所学的生物学基础知识联想、推理,找到纵、横坐标联系的“桥梁”。
例如,下图表示人体胸廓容积的变化,到b点时,肺泡内、呼吸道、外界气压的关系是()答案是C。
该曲线表示胸廓的容积随时间的变化。
到b点时,胸廓增大,表现为吸气状态,此时,肺泡内气压小于呼吸道内的气压,呼吸道内气压小于外界气压。
2.明点:明确特殊点,如曲线的起点、转折点、终点、曲线与纵横坐标以及其它曲线的交叉点等。
挖掘出这些特殊点隐含的条件或生物学含义,明确这些特殊点的含义是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
典例:如图所示,曲线表示某植物在恒温30℃时光合速率与光照强度的关系。
已知该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最适温度分别为25℃和30℃。
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将温度调节到25℃,那么下列分析中不正确的是()A.曲线中Z点将向下移动B.曲线中X点将向下移动C.曲线中Y点将向右移动D.若光照强度长时间处于Y点,植物将不能生长解析】曲线中Z点为光合作用的饱和点。
在将温度调节到25℃的情况下,光合速率加快,呼吸速率减慢,因此Z点将向下移动,A正确。
“生物图表题”之⑨——坐标曲线题.

“生物图表题”之⑨——坐标曲线题一解题思路与技巧生物坐标曲线题实际上是借助数学方法来分析生命现象,从而揭示出生物体结构。
生理等方面的本质特性。
如果能抓住坐标曲线的关键要素,掌握正确的分析方法,坐标曲线题就会化繁为简,化难为易。
生物坐标曲线题的类型很多,无论曲线怎么复杂,其关键是数和形。
数就是图像中的点——起点、转折点和终点;形就是曲线的变化趋势,乃至将来动态。
抓住了关键,还必须有一个正确的解题思路,可分三步:一、识图:识图的关键是三看(既识标、明点、析线):第一看理解坐标图中纵、横坐标的含义,找出纵、横坐标的关系,再结合教材,联系相应的知识点。
(即识标)第二看曲线中的特殊点(顶点、始终点、转折点、交叉点)所表示了什么生物学意义。
(即明点)第三看曲线的走向、变化趋势。
揭示各段曲线的变化趋势及其含义。
根据纵、横坐标的含义可以得出:在一定范围内,随“横坐标量”的增加,“纵坐标量”逐渐增加或减小。
超过一定范围后,随“横坐标的量”的增加,“纵坐标的量”减少或增加,或者达到某种平衡状态。
若为多重变化曲线坐标图,要分别揭示其变化趋势,然后对比分析,找出符合题意的曲线或者是结论。
或者是教材中的结论性语言。
(既析线)二、析图:解决为什么的问题,通过联想与图象有关的概念、规律、原理等,并寻求图象中各自变量与函数的关系,由此分析图中为什么会出现这些特殊点?曲线为什么有这种变化趋势?它们说明了什么?以此揭示问题的实质和规律。
三、用图:识图是基础,析图是关键,用图是目的。
把生物学问题巧妙而合理地设置成图象题,使学生通过剖析图象,运用图中曲线特征、规律来解决实际问题,达到培养学生能力的目的。
最后用规范的生物学语言表达(表达能力)。
表述中出现的主要问题有:不善于表述过程和说明问题;表述不规范、不简洁、不准确;不到位或越位,更多的原因是对动态、静态的要求和范围把握不准。
训练的策略主要是:仔细地看(教材表述)、认真地听(教师表达)、规范地练(解题时强烈的自我意识)。
生物坐标曲线题的解题方法资料

3.描线是根本
“坐标曲线题”最终考查的还是对曲线 的理解,以及对坐标曲线形状,数值的正确 描述,例如,曲线何时开始上升?何时出现 转折?引起转折的原因是什么?等等。这是 解答此类题目的根本之所在。
生成物量/mg
例3.胰蛋白酶作用于一定量的某种物质(底物)。温度保持37℃,PH
保持在最适值,生成物量与反应时间关系如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2)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增加胰蛋白酶浓度,可以增加反 应速度,反应的时间更短,但生成物量不变。
变式练习3:如图是种子在萌发成幼苗的过程中,根据其干
重和鲜重的变化而绘制的两条曲线,请分析回答:
(1)表示其鲜重变化的曲线是 X 重 b 量
(2)曲线 a→b的变化主要是由于: a
X
Y d
种子吸胀吸水,鲜重迅速增加。
例2 如图为6月份北方晴天一昼夜棉花对CO2吸收、
释放量的变化曲线图,据图回答:
CO2
吸 收 量
CO2
O
BC DE
释 放
A
量
(1)白天是指O→K中的哪一段时间
其中有机物积累最多的时刻是在
FG A→G
F
时间 K
(2)光合作用强度超过呼吸作用强度的时间段是 B→F
解析:解答此题识标是基础,横标表示时间,纵标向上表示CO2的吸收量,向下表示CO2 的释放量。明点是关键,从O→A点是释放CO2,而且CO2量不变,说明此时只进行呼吸作用。 A点是转折点,从A→B点虽然是放出CO2,但CO2的放出量是在减少,说明光合作用已经开 始,意味着A点天已经亮了,到达B点,CO2的释放量和CO2的吸收量相等,说明光合作用和 呼吸作用达到一个动态平衡。从B→F点这段时间棉花是吸收CO2,说明光合作用强度大于 呼吸作用强度,有机物不断得到积累,因此F点达到有机物积累的最大值。从F→G点, CO2的释放量增加,说明呼吸作用强度大于光合作用强度,同时还表明光合作用逐渐减弱,
中考生物专题报告题指导坐标题型

初中生物试题类型专题复习——坐标题型一、【解题方法】:生物坐标曲线图实际上就是借助数学方法来分析生命现象,从而揭示出生物体的结构、生理代谢、生命活动规律及生物与环境相互关系等方面的本质特性,这也是中考中最常见的题型之一。
做坐标曲线题关键应抓好如下几点:1.理解横、纵坐标的含义:即横坐标、纵坐标分别代表什么量的变化。
含义不同,所得的结论也就不同。
2.曲线发生变化的转折点分析:曲线发生变化的转折点往往与横或纵坐标及其他条件的改变有关,应认真分析这些关系,结合所学原理,找出因果关系。
3.理解曲线趋势变化的含义:要运用数学知识,看坐标轴的含义,看曲线的起点、终点和转折点等,同时对比各图和曲线间的相互关系。
4.抓住要点,规范答题:读图时对坐标曲线变化的因果关系和趋势及其产生的原因要清楚,然后结合概念和原理答题,文字表达要准确,尽量用课本上的术语表述;书写要工整、条理要清楚,绘图要清晰规范。
二、【典型考题】:图甲为叶的结构示意图,图乙和图丙表示一昼夜中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示意图,请据图回答:(1)图中表示光合作用的曲线为_____,该活动主要在图甲中的_______(填数字)进行。
(2)图中结构[5]对曲线a所示生命活动的作用是:通过它_____________。
(3)曲线b与曲线a所表示的生命活动相比,具有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4)a、b活动都有气体参与,这些气体的进出都是通过甲图中的[]_________。
(5)图乙和图丙分别表示春季和夏季的某一晴天,表示春季某一晴天的是图_________。
解析:(1)图乙中曲线a(实线)表示的生命活动在6点左右开始进行,而上午10点左右最强,下午3点左右有一个小高峰后逐渐减弱,即此生命活动只在白天进行,而曲线b(虚线)生命活动白天、夜晚都进行。
因此a曲线代表光合作用,而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是含叶绿体的细胞。
图丙表示春季某一晴天的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曲线,原因是春季光照不强,气孔没有必要进行保护性关闭,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的曲线只有一个“拐点”。
“生物图表题”之⑨——坐标曲线题

“生物图表题”之⑨——坐标曲线题一解题思路与技巧生物坐标曲线题实际上是借助数学方法来分析生命现象,从而揭示出生物体结构。
生理等方面的本质特性。
如果能抓住坐标曲线的关键要素,掌握正确的分析方法,坐标曲线题就会化繁为简,化难为易。
生物坐标曲线题的类型很多,无论曲线怎么复杂,其关键是数和形。
数就是图像中的点——起点、转折点和终点;形就是曲线的变化趋势,乃至将来动态。
抓住了关键,还必须有一个正确的解题思路,可分三步:一、识图:识图的关键是三看(既识标、明点、析线):第一看理解坐标图中纵、横坐标的含义,找出纵、横坐标的关系,再结合教材,联系相应的知识点。
(即识标)第二看曲线中的特殊点(顶点、始终点、转折点、交叉点)所表示了什么生物学意义。
(即明点)第三看曲线的走向、变化趋势。
揭示各段曲线的变化趋势及其含义。
根据纵、横坐标的含义可以得出:在一定范围内,随“横坐标量”的增加,“纵坐标量”逐渐增加或减小。
超过一定范围后,随“横坐标的量”的增加,“纵坐标的量”减少或增加,或者达到某种平衡状态。
若为多重变化曲线坐标图,要分别揭示其变化趋势,然后对比分析,找出符合题意的曲线或者是结论。
或者是教材中的结论性语言。
(既析线)二、析图:解决为什么的问题,通过联想与图象有关的概念、规律、原理等,并寻求图象中各自变量与函数的关系,由此分析图中为什么会出现这些特殊点?曲线为什么有这种变化趋势?它们说明了什么?以此揭示问题的实质和规律。
三、用图:识图是基础,析图是关键,用图是目的。
把生物学问题巧妙而合理地设置成图象题,使学生通过剖析图象,运用图中曲线特征、规律来解决实际问题,达到培养学生能力的目的。
最后用规范的生物学语言表达(表达能力)。
表述中出现的主要问题有:不善于表述过程和说明问题;表述不规范、不简洁、不准确;不到位或越位,更多的原因是对动态、静态的要求和范围把握不准。
训练的策略主要是:仔细地看(教材表述)、认真地听(教师表达)、规范地练(解题时强烈的自我意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物坐标曲线题的类型及解题方法纵观几年来的高考试题,不论是全国统一的“3+X”理综生物试题还是单独命题省份的生物试题,坐标曲线题的题量都较多。
坐标曲线题可以考查多个知识点,涉及到生物学的各个方面,通过对坐标曲线的分析,既可了解生物的一些现象,又可以了解生命活动规律的实质。
坐标曲线题具有情景新、重能力、区分度高的特点,学生在考场中往往不会分析、解答这类题,感到无从下手。
本文结合近两年高考题简略谈一谈坐标曲线题的类型和解题方法。
生物坐标曲线题主要考查学生对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或某一生理活动中某种物质量的变化等有关的数值变量函数关系的理解和掌握情况。
生物坐标曲线题可分两类:一类是定性曲线;一类是定量曲线。
它们又都可分为单曲线和双曲线、多曲线。
一定性曲线(一)单曲线常表示某种生物的数量或某一生理过程与某一相关因素之间的关系。
1 常见类型2 方法和步骤凡坐标曲线都离不开点和线,因此“识标、明点、述线”是解决此类题目的一般方法和步骤。
①识标是基础。
认真审题,明确解题要求,仔细识别坐标图中纵坐标、横坐标所表达的变量,找出纵、横坐标之间的联系,是解答此类题目的基础。
纵、横坐标的联系有的比较明确,有的则比较隐蔽,需首先利用所学的生物学基础知识联想、推理,找到纵、横坐标联系的“桥梁”,然后通过此“桥梁”将二者挂起钩来,才能真正找到纵、横坐标之间的联系。
坐标上的曲线,实际上是“横坐标”对“纵坐标”的影响。
只有搞清楚图像表示的意义,才能正确地理解题意,才能正确地分析,解答所给问题。
如2004年高考上海卷第27题:例1 下图中正确表示水稻呼吸作用强度与K +吸收量关系的是( )横坐标表示呼吸作用强度,纵坐标表示K+吸收量。
呼吸作用强度与K+吸收量没有直接的联系,只有明确水稻对K+的吸收是一个主动运输过程,需要消耗ATP ,随着横坐标呼吸作用强度增加,ATP 的产生量增加,进而纵坐标K+吸收量增加,但由于ADP 、Pi 和酶的数量有限,ATP 的产生量最终趋于平稳状态。
这样纵、横坐标的联系就清楚了。
答案:C 。
②明点是关键。
坐标图上的曲线是满足一定条件的点的集合,在这些点的集合中,有些特殊点,如曲线的起点、转折点、终点、曲线与纵横坐标以及其它曲线的交叉点等,它们隐含着某些限制条件或某些特殊的生物学含义,明确这些特殊点的含义是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
如2004年高考北京理综卷第4题:例2 在相同光照和温度条件下,空气中CO 2含量与植物光合产量(有机物积累量)的关系如图所示。
理论上某种C 3植物能更有效地利用CO 2,使光合产量高于m 点的选项是 ( ) A .若a 点在a ,b 点b 2时 B .若a 点在a 1,b 点在b 1时 C .若a 点在a 2,b 点在b 1时D .若a 点在a 1,b 点在b 2时 此题图中,a 点表示:当空气中CO2含量为a 点所示值时,光合产量为零,说明此时光合作用合成量和呼吸作用消耗量相等,a 点为CO2补偿点;b 点表示:当空气中CO2含量为b点所示值时,光合产量为m ,超过b 点所示值,光合产量不再随CO2含量的增加而增加,而是趋于平缓,图中c 点为CO2饱和点。
当a 点左移,意味着C3植物在CO2含量更低的情况下进行光合作用;当b 点右移,意味着C3植物在CO2含量更高的情况下,光合作用不受抑制,即相对扩大了C3植物利用CO2的范围。
答案:D 。
③述线是根本。
“坐标曲线题”最终考查的还是对曲线的理解,以及对坐标曲线形状、数值的正确描述。
例如,曲线的走势怎样?曲线何时开始上升?何时趋向平缓?何时出现转折?引起转折的原因是什么?等等。
这是解答此类题目的根本之所在。
如2004年高考上海卷第34题(2)(3)小题:例3 胰蛋白酶作用于一定量的某种物质(底物),温度保持37℃,pH 保持在最适值,生成物量与反应时间关系如下图,请回答下列问题:(1)在140分钟后,曲线变成水平,这是 因为 。
(2)若增加胰蛋白酶浓度,其他条件不变,请在原图上画出生成物量变化的示意曲线。
此题图中,横坐标表示反应时间,纵坐标表示生成物量。
在胰蛋白酶作用下,随着反应时间延长,底物逐渐减少,生成物逐渐增多,由于底物量一定,底物被耗尽时,生成物量不再增长。
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增加胰蛋白酶 浓度,可以增加反应的速度,反应的时间更短, 但生成物量不变。
答案:(1)底物量一定,底 物已被消耗尽。
(2)见右图。
(二)双曲线和多曲线 指在一个坐标系中,有两条或两条以上的曲线,通常表示不同生物的数量或同一生物的不同器官或生理过程与某一相关因素之间的关系。
1 常见类型2 解题的基本思路此类题的基本解题原则是:单因子变量。
即先找到一个自变量与因变量的关系。
然后再进行比较、分析、综合得出相关的结论。
如2003年高考江苏卷第35题:例4 光合作用受光照强度、CO 2浓度、温度等影响,图中4条曲线(a 、b 、c 、d )为不同光照强度和不同CO 2浓度下,马铃薯净光合速率随温度变化的曲线。
a 光照非常弱,CO 2很少(远小于0.03%);b 适当遮荫(相当于全光照的1/25)CO 2浓度为0.03%,c 全光照(晴天不遮荫),CO 2浓度为0.03%;d 全光照,CO 2浓度为1.22%。
请据图回答:(1) 随着光照强度和CO 2浓度的提高,植物光合作用(以净光合速率为指标) 最适温度的变化趋势是 。
(2) 当曲线b 净光合速率降为零时,真光合速率是否为零?为什么? 。
(3) 在大田作物管理中,采取下列哪些措施 可以提高净光合速率? ( ) A .通风 B .增施有机肥C .延长生育期D .施碳酸氢铵此题坐标曲线中,包含有4个变量,即:温度、净光合速率、光照强度和CO2浓度。
其中,温度、光照强度和CO2浓度是自变量,净光合速率是因变量。
依据单因子变量原则,当研究其中一个自变量与因变量的关系时,其余两个自变量应视为不变。
比如,当研究CO2浓度与净光合速率之间的关系时,应确定温度和光照强度不变。
如温度为30℃、光照为全光照时,可由A 点作垂直于横轴的垂线与曲线c 、d 交于B 、C 两点,显示出不同的CO2浓度与净光合速率的关系,即可得出:在一定范围内,净光合速率随着CO2浓度的升高而升高。
同此法,也可得出:在一定范围内,净光合速率随着光照强度的增强而升高。
再比如:当研究温度与净光合速率之间的关系时,应确定CO2浓度和光照强度不变,如c 曲线显示的就是:在CB A全光照、CO2浓度为0.03%时,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随着温度的升高,净光合速率随之升高,超过这个温度范围,随着温度的升高,净光合速率随之下降。
曲线的最高点为最适温度。
答案:(1)逐渐提高(2)不为零,因为在b实验条件下,呼吸速率不为零(3)A、B、D。
总之,双曲线和多曲线题基本的解题思路同一单曲线题差不多。
应注意各个击破,先分后总;注意比较、分析不同曲线的差异及相互关系;注意利用数学中的有关知识,如斜率、辅助线等。
切不可胡子眉毛一把抓,造成无从下手的局面。
二定量曲线在定性曲线的基础上,通过具体的数量更为准确表示生命活动与相关因素之间的关系,常伴随着一些生物量的计算,此类题难度较大。
最常见的是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之间,无氧呼吸与有氧呼吸之间的生物量关系,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与DNA的数量关系等。
解题思路:①认真审题;②在对曲线进行定性分析的基础上,注意观察曲线上关键点的横坐标和纵坐标的相关量;③利用生物学原理进行计算。
如2004年高考上海卷第40题(3)小题:例5下图1表示某绿色植物光合作用中光强度和氧气释放速度的关系。
图2表示该植物在不同温度(15℃和25℃)下,某一光强度时氧气释放量和时间的关系,请据图回答:①当图2纵坐标分别表示光合作用所产生氧气的净释放量和总量时,则它们分别是在光强度为和千勒克司下的测定值。
②若该植物的呼吸商(呼吸商=呼吸放出的CO2量/呼吸消耗的O2量)为0.8,在25℃条件下,1小时内呼吸作用放出的CO2量为毫升。
③若该植物的呼吸商为0.8,在25℃,4千勒克司光强度下,该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时除完全利用呼吸所产生的CO2外,每小时还应从外界吸收CO2毫升。
④在4千勒克司光强度下,25℃时该植物每小时光合作用所产生的葡萄糖量是15℃时的倍,这主要是因为。
当图2纵坐标表示光合作用所产生氧气的净释放量时,25℃条件下,60分钟时间内氧气的净释放量为50毫升;图1中纵坐标表示氧气释放速度,此氧气释放速度应理解为每小时净释放的氧气量;25℃条件下,纵坐标为50毫升/小时时对应的横坐标为4千勒克司。
同理,当图2纵坐标表示光合作用所产生氧气的总量时,根据图1中光强度为0千勒克司、温度为25℃时氧气释放速度为-20毫升/小时可知:在25℃条件下,呼吸作用每小时需氧量为20毫升,因此此时氧气净释放速度为50-20=30(毫升/小时),对应的光强度为2.5千勒克司。
若该植物呼吸商为0.8,在25℃条件下,1小时内呼吸作用消耗的O2量为20毫升,放出的CO2量为20×0.8=16(毫升)。
若该植物的呼吸商为0.8,在25℃、4千勒克司光强度下,该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时每小时放出O2总量为50+20=70(毫升),说明光合作用每小时需要CO2总量也为70毫升。
除去呼吸作用所放出的16毫升CO2外,每小时还应从外界吸收CO2量为70-16=54(毫升)。
在4千勒克司光强度下,25℃时该植物每小时光合作用需要CO2总量为70毫升;15℃时该植物每小时光合作用需要CO2总量为50毫升。
所以,70/50=1.4。
答案:①4 2.5 ② 16 ③54 ④ 1.4 温度影响光合作用中酶的活性。
总之,生物坐标曲线题中的信息相对隐蔽,解答时要认真观察和分析,看懂题目给出的信息;读图时要运用数学知识,看坐标轴的含义,看曲线的起点、终点、转折点、交叉点。
对多曲线图采用单因子变量原则,逐一分析后进行综合。
同时对比各图和曲线间的相互关系。
对坐标曲线变化的因果关系和趋势及其产生的原因要清楚,然后结合概念和原理答题,文字表达要准确,尽量用课本上的术语表述;书写要工整、条理要清楚,绘图要清晰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