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维的佛教思想及其禅意诗
王维:虔诚礼佛,晚年的一首诗顿悟,成就了“诗佛”之美名

王维:虔诚礼佛,晚年的一首诗顿悟,成就了“诗佛”之美名这里有沉香千年的古诗词,亦有最精美的配图古人云:小隐于野,大隐于市。
而王维则更高,隐于“钩心斗角、尔虞我诈”的朝堂,他才是盛唐时期真正的明白人。
最重要的是,王维并非没有才华,相反,我们看看他有多厉害:15岁时,王维便名满长安,受王公贵族追捧,就连玉真公主都忍不住倾慕他的“风流”,一度倒追王维,为野史留下不少“素材”。
可让王维出名的,反倒不是他的诗,而是他的音乐天赋和绘画能力(全才)。
17岁时,王维写下《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20岁时,写下《李陵咏》、《西施咏》等,奠定了在诗坛的地位。
21岁时,王维中进士,任太乐丞,掌管皇家司乐,此时他早已名满天下。
这样说可能不具体,也看不出差距,我们来和盛唐其他“大诗人”比较一下:李白和他同岁,44岁才奉诏翰林,还是贺知章推荐的;孟浩然参加科举时,已经39岁,且一生无官;杜甫40岁之前,依然在江湖飘蓬。
张九龄35岁中的进士;王昌龄28岁及第;白居易38岁登明经科;贾岛43岁中进士;孟郊46岁中的进士,欣喜若狂,写下了: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可就是这么“牛”的王维,突然在28岁的时候想做个“普通农民”,隐居淇上,3年后他的爱妻过世给了他莫大的打击,因感念妻子,余生未娶。
6年后,王维通过张九龄的提携,才又回到朝内。
之所以王维心性淡然,是因为他的母亲虔诚礼佛,从四五岁时起,王维就开始吃素,后自己也开始笃信佛法,所以王维的诗,都颇有禅意。
44岁时,李白正在宫中为贵妃作《清平调》的时候,王维已经开始建造“辋川别业”,再次为自己的归隐作准备。
可是金无足赤、人无完人,王维一生中有两处“黑点”,也是被后世之人诟病最多的。
第一:张九龄被奸臣李林甫陷害时,王昌龄大骂张九龄弄权,并因此被贬官。
同样是受过张九龄恩惠的王维,此时却没有站出来。
于是很多人说,王维懦弱,不够仗义,甚至忘恩负义。
事实真的如此吗?要说清这件事,得从孟浩然说起。
佛教文化与王维的禅意诗

ii m 佛教文化与王维的禅意诗学教育2。
19.04_________________® -X又隼内容摘要:众所周知,王维是盛唐时期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作家,有“诗佛”之称,后苏轼称赞其诗达到“诗 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境界,其《从军行》,《送元二使安西》,《终南别业》,《使至塞上》等作品都是令人朗朗上口 的。
王维其生平所作诗歌,早年间作品气魄宏大,豪放恣肆之态溢于字里行间。
及至晚年,历经安史之乱后,诗风 斗转,语意平和清宁,闲适淡漠,禅意盎然。
王维与佛教文化的精彩结合是十分值得探索和深思的。
关键词:佛教文化王维诗风变化以禅入诗研究佛学专著,结交名僧并 一度流行于唐代士人阶层(《维摩 洁经》这本佛学著作很受唐代士 人欢迎,王维其字跟这本书的主 人公有很大关系)。
王维也正是受 到当时佛学理论的影响,早年就 精研佛理,及至晚年以诗化禅,写 出了许多精妙空灵的诗句。
在王 维晚年的一些诗句之中,透过文 字传递出来一种以禅入定,灵慧 脱俗的精神境界,“这是中国人在 接触到佛教大乘教义后达到的心 灵状态”(袁行霈《中国文学史》)。
“诗佛”,是由一位伟大的诗人,以及一个伟大的宗教共同铸就的光 辉符号,是他们的精彩结合。
一.王维其人与佛教渊源1.唐代诗史上的大师---王维王维,盛唐山水田园诗派代 表人物,他继承和发扬了谢灵运 开创的山水诗且独树一帜。
使山 水田园诗成就达到高峰,王维的 五律和五、七绝造诣最高。
是研究 唐代诗歌所不可跨越大师。
正由 于他常以一位坐禅者的目光观览 万物,他的诗有了一种其他诗人 难以企及的静美,澄旷,寂悦。
2. 王维与维摩洁居士王维字摩洁,其号摩洁居士。
古代诗人中字与号相同的,恐怕 只王维一人。
为何他如此钟意“摩 洁”二字,要从引言中提到的《维 摩洁经》说起。
《维摩洁经》是大乘 佛教的经典之一,因经中的主人 公是维摩洁居士而得名。
王维接046触到这本经书后,了解经中这位维摩洁居士的事迹,对其能对境而不生境,处相而不住相的精深境界折服,引为楷模。
王维写佛的诗及其禅意诗

王维写佛的诗及其禅意诗禅意和画意,是王维诗歌最突出的两大特色。
王维是盛唐著名的山水画家,被后世推崇为“文人画”的始祖。
对祖国山水画的发展,有过杰出的贡献。
接下来小编为你带来王维写佛的诗及其禅意,希望对你有帮助。
佛教自西汉末年传入我国后,经过魏晋南北朝的广泛传播,到了唐代,便正式走向独立发展的阶段,佛教的影响遍及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寺院经济蓬勃发展,具有不同特点的中国佛教八大宗派,都在这个时期相继形成。
源远流长的中国古代文学,进入唐朝,发展到了一个全面繁荣的新高峰,整个文坛出现了自春秋战国以来所未有的百花齐放,万紫千红的局面。
尤其是诗歌的发展,更达到了高度成熟的黄金时代。
顺应这一历史因缘,王维这位精通禅学,擅长诗歌,首创泼墨山水画,熟谙音律的艺术巨匠出现了。
据《旧唐书·王维传》记载,王维字摩诘,武则天长安元年(701)诞生于今山西省祁县。
其父王处廉,后迁居蒲州,遂为河东(今山西省永济县)人。
王维幼年聪颖过人,九岁知属辞。
其弟王缙,官至丞相。
王处廉去世较早。
其母崔氏,是一个虔诚的佛教徒。
王维成名后,在《请施庄为寺表》中写道:“故博陵县(今河北省蠡县南)君崔氏,师事大照禅师三十余岁,褐衣蔬食,持戒安禅,乐住山林,志求寂静。
”大照禅师即普寂,为禅宗北派祖师神秀(约606-706)的大弟子。
神秀示灭后,其法众即由普寂统领。
《宋高僧传》记述:开元十三年(725)即王维二十四岁时,普寂由洛阳移居长安,“王公大人,竞来礼谒”。
崔氏得拜这样一个高僧为师,守戒习禅三十多年,自然是一个颇有修养的居士了。
生长在佛教气氛如此浓厚的家庭,在母亲的影响下,王维和王缙“弟兄俱奉佛,居常蔬食,不菇荤血。
”(《旧唐书·王维传》)开元九年(721),二十岁的王维进士及第,授官大乐丞。
后因伶人舞黄狮子事,贬为济州(今山东省茌平县)司库参军。
约在开元二十一年(733)回到长安,得到丞相张九龄的提拔,任右拾遗,累迁监察御史、吏部朗中、给事中等官职。
王维含禅意的古诗

王维含禅意的古诗王维含禅意的古诗在唐代诗坛里,王维是一位具有独特风格的大诗人。
在中国诗史上,他的山水诗更是与画相通,达到「诗中有画」的艺术境界。
同时他又精通佛理,生前就被人们誉为「精禅上理」,逝后更有「诗佛」的称号。
下面给大家分享含禅意的古诗,欢迎欣赏!终南别业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
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简析:此诗把作者退隐后自得其乐的闲适情趣,写得有声有色,惟妙惟肖,突出地表现了退隐者豁达的性格。
诗人兴致来了就独自信步漫游,走到水的尽头就坐看行云变幻,这生动地刻画了一位隐居者的形象,如见其人。
酬张少府晚年唯好静,万事不关心。
自顾无长策,空知返旧林。
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
君问穷通理,渔歌入浦深。
简析:此诗前四句全是写情,隐含着诗人伟大抱负不能实现的矛盾苦闷心情。
颈联写隐逸生活的情趣,情景浑成,物我两忘,以动写静,为高人达士作了传神的写照。
末联是即景悟情,以问答形式作结,故作玄解,以不管作答,含蓄而富有韵味。
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简析:此诗写隐者的闲适生活以及情趣,描绘了诗人月下独坐、弹琴长啸的悠闲生活,遣词造句简朴清丽,传达出诗人宁静、淡泊的心情,表现了清幽宁静、高雅绝俗的境界。
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简析:此诗描绘山间春夜中幽静而美丽的景色,侧重于表现夜间春山的宁静幽美。
全诗紧扣一“静”字着笔,极似一幅风景写生画。
诗人用花落、月出、鸟鸣等活动着的景物,突出地显示了月夜春山的幽静,取得了以动衬静的艺术效果,生动地勾勒出一蝠“鸟鸣山更幽”的'诗情画意图。
全诗旨在写静,却以动景处理,这种反衬的手法极见诗人的禅心与禅趣。
青溪言入黄花川,每逐青溪水。
随山将万转,趣途无百里。
声喧乱石中,色静深松里。
漾漾泛菱荇,澄澄映葭苇。
我心素已闲,清川澹如此。
请留磐石上,垂钓将已矣。
简析:此诗描写了一条青溪的幽秀景色,诗人用多彩的画笔,绘出青溪流经不同地方时呈现的不同画面。
【王维山水诗的禅意】原文注释、翻译赏析

【王维山水诗的禅意】原文注释、翻译赏析王维山水诗的禅意王维,这位盛唐诗坛杰出的诗人,以其卓越的艺术素养和才能,对“山水自然〞进行审美观照。
他笔下的山水诗,含蕴山水清音,心境与自然浑然一体。
物我两忘、空灵清幽,独具禅思画意、意境之美,在诗苑中独树一帜。
王维的这种将山水诗的审美艺术和禅意的空灵宁静结合起来的创作手法,将其创作推向了顶峰。
下面我们来看看王维山水诗的禅意,欢送阅读借鉴。
一、王维的生平及佛教信仰王维(701-762),字摩诘,是盛唐时代的杰出诗人。
诗人以在诗作中善于描绘山水田园景色与表现诗情画意见长。
诗人一生与佛教有着特殊而紧密的联系,其名和字都是取自佛教经典《维摩诘经》。
王维号摩诘居士。
王维信仰佛教,跟他的家庭有很大关系。
王维生长在一个佛教气氛很浓的家庭,他的母亲是一个虔诚的佛教徒。
在其母的熏陶下,王维年轻时即信奉佛教。
尽管如此,儒家的仁政学说和积极用世精神仍在其思想上占据主导地位。
然而在历经一系列政治上的失意与挫折后,佛禅理念在他的信仰中终于占据了支配地位,以至诗人笃志奉佛,在禅诵中寻找寄托,在大自然中获得解脱。
王维以禅诵和游乐山水来摆脱肮脏的政治,排遣内心的郁闷,保持心灵的澄静,又以澄净的心灵去体悟自然,在对自然的吟咏中,表达对禅理的深切体会。
他对佛教虔诚而笃信,在诗歌创作上常常“以佛入诗〞,使诗作充满禅意、禅理、禅趣。
后清代诗论家王士祯在《香祖笔记》明确指出:“唐人五言绝句,往往入禅,有得意忘言之妙,与净名默然,达摩得髓,同一关捩。
〞并在其后来的《居易录》中更强调指出:“会试论唐人诗,王维佛语,盂浩然菩萨语,刘虚、韦应物祖师语〞,皆以佛语评论之,透露出王维诗与禅教的内在渊源与紧密联系,其更被人尊称为“诗佛〞。
二、禅宗思想与王维思想的渊源自魏晋南北朝以来,统治者所实行的儒、道、释三教并存、调和的方针,在入唐以后并没有大的改变,随着武后时代重佛教之风的盛行和大规模的寺庙建设、佛经翻译,佛教得到迅速的传播和开展。
王维诗歌中的佛理禅趣

王维诗歌中的佛理禅趣维一生留下了无数的经典之作,其抒写隐逸情怀的山水田园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王维是盛唐田园派诗人。
他早期写过许多边塞诗、政治诗,诗作奋发向上,批判权贵,有盛唐的时代气概,满溢爱国热情。
但王维最受称誉的作品还是山水田园诗,尤其是晚年居蓝田辋川,过着亦官亦隐的优游生活,置身于大自然,其时的山水田园诗幽静恬适,且体物精细,状写传神,极其诗情画意。
苏轼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东坡志林》王维通音乐、精绘画,但其对佛教禅理的倾心,更能从他的诗作中窥见。
王维的山水田园诗恬适、幽静,与陶渊明,谢灵运一脉相承,并且有一种超逸美,如《山居秋瞑》:“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诗写秋雨之后的山村晚景,宁静幽远,欢快清新。
首联以素描的手法,铺出整个画面基调。
出句展现雨后山村,对句显示傍晚秋暝,字句平淡,丝毫没雕饰。
“空”字绘出了山村的寂静空旷,而且借“空”抒发归隐的情怀。
王士桢说王维的《山居秋螟》是“字字入禅”。
王维信奉禅宗,他的名“维”和字“摩诘”都取自佛家的《维摩诘经》。
此联直言山居空寂,有禅意而无苍凉之感。
颔联写皓月当空,皎洁的月光照着清澈的泉水,潺潺地在石上流淌,意境深远灵动。
颈联中诗人以“竹喧”来点染洗衣妇的怡然喜悦,以“莲动”来烘托渔舟返航沿流而下的场景,句式和谐整齐,节奏抑扬,旋律回环,有着音乐美。
尾联更具神韵,借《楚辞・招隐士》中淮南王刘安招隐士之词:“王孙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久留。
”反其意而用之,暗寓自己的隐逸之情,表明了自己的志趣,随意率真,淡泊人生。
王维善于把佛教思想融入自己的才情中,深厚的艺术修养使诗、乐、画融为一体。
对大自然观察透彻细微,能达到主客观统一,即把自然的美化为艺术的美。
有着幽幽禅味的世外桃源有谁说不具诗情画意、耐人寻味昵?王维为什么要写禅诗,这与他的人生境遇有很大关系,也与其人生观紧密相连。
王维以禅入诗的作品

王维以禅入诗的作品王维是盛唐的一位杰出诗人,他多才多艺,尤其是他的诗与画极富禅意,禅语中也存诗味,达到了思与境谐的空灵境界。
诗人安禅静坐,借助佛法消除心中的无妄,同时身心也处于静思凝虑的氛围。
诗人自小深受母亲的影响,连 “摩诘”的名字也与佛教有关,晚年更是笃志向佛,心境恬淡。
王维将禅意渗透入作品,给人淡泊从容、静谧安宁的感受,备受诗词爱好者青睐。
他的诗作特别适合生活忙碌的我们,静下来,让身体得到休息、心灵获得释放。
下面就一起欣赏王维经典的禅诗,心迹自然流露,禅意绵远深厚。
《鸟鸣涧》【唐】王维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飞鸟,时鸣春涧中。
赏析:桂花自在开谢,秋月来惊飞鸟,如此夸张,用以表达山中四时的莫名寂静和处处皆空灵自在。
最妙处,秋月下一声鸟鸣,和响在春涧的潺潺流水中。
这样所写,是空性之如如,禅意也。
这首诗的主要目的是描绘静谧的景象,但是通过引入花落、月出、鸟鸣等动态元素,诗人让整首诗充满了生机和活力,同时更加凸显了春涧的宁静。
这种创作手法充分展示了诗人的禅思和禅趣,让人感受到静谧中的生动和冥想中的灵动。
这首诗的诗眼是起首句中的闲字,这里写到的闲绝非赋闲,亦非指官员休假轻松之闲,而是指天下安定,朝野富足,臣民普遍之悠闲。
此等之闲,观数千年国史,唯看唐宋。
《终南别业》【唐】王维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
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赏析:此诗是王维的代表作之一。
诗人中年以后,厌倦尘世,隐居在风景秀丽的终南山,享受悠闲自在的生活。
每当兴致来临,就独自前往山中欣赏美丽的自然风景,陶醉于山林之间。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千古名句,禅意浓厚。
当他独自一人在山中游玩,走到水边时,不见前路,于是他索性坐下来,静静地观赏天空中云卷云舒。
这首诗表面上是描写诗人游玩时的状态,但实际上却揭示了诗人内心的宁静和处世之道。
生活的最佳状态是:顺其自然,认真体验每一天。
即使身处绝境,不要失望,因为那正是希望的开始。
王维的10首佛系小诗,写出世间最美的孤独

王维的10首佛系小诗,写出世间最美的孤独王维是盛唐诗人的代表,精通佛学,受禅宗影响很大。
佛教有一部《维摩诘经》,是王维名和字的由来。
王维诗书画都很有名,非常多才多艺,音乐也很精通。
今天就与大家一起分享他的10首佛系小诗,感悟最美的孤独。
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简析:这首诗是以自然美来表现诗人的人格美和一种理想中的社会之美。
表面看来,这首诗只是用“赋”的方法模山范水,对景物作细致感人的刻画,实际上通篇都是比兴。
诗人通过对山水的描绘寄慨言志,含蕴丰富,耐人寻味。
山中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
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
简析:这幅由小溪、白石、鲜艳的红叶、山间小路、无边的浓翠所组成的山中冬景,色泽斑斓鲜明,富于诗情画意,没有一丝一毫的萧瑟枯寂。
全诗意境空蒙,如梦如幻,写法从一般见特殊,达到新颖独特的效果,诗风清新明快。
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简析:此诗写隐者的闲适生活以及情趣,描绘了诗人月下独坐、弹琴长啸的悠闲生活,遣词造句简朴清丽,传达出诗人宁静、淡泊的心情,表现了清幽宁静、高雅绝俗的境界。
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简析:王维在他的山水诗里,喜欢创造静谧的意境,这首诗也是这样。
但诗中所写的却是花落、月出、鸟鸣,这些动的景物,既使诗显得富有生机而不枯寂,同时又通过动,更加突出地显示了春涧的幽静。
动的景物反而能取得静的效果,这是因为事物矛盾着的双方,总是互相依存的。
在一定条件下,动之所以能够发生,或者能够为人们所注意,正是以静为前提的。
“鸟鸣山更幽”,这里面是包含着艺术辩证法的。
鹿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简析:王维是诗人、画家兼音乐家。
这首诗正体现出诗、画、乐的结合。
他以音乐家对声的感悟,画家对光的把握,诗人对语言的提炼,刻画了空谷人语、斜辉返照那一瞬间特有的寂静清幽,耐人寻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王维的佛教思想及其禅意诗133
王维的佛教思想及其禅意诗
张婷
(西华师范大学文学院四川南充637009)
摘要:唐代,各宗派及佛学理论发展成熟,唐诗达到中国古典诗歌的巅峰。
王维是盛唐时期的大诗人,与佛教因缘颇多,被众人称为“诗佛”,研究王维的禅意诗就要分析他佛教思想的来源、内容以及这种思想对其诗 歌风格的影响。
关键词:王维禅意诗佛教思想
中图分类号:12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 (2016) 23-0133-01
一、佛学影响的发轫与人生皈依
王维一生,受佛教影响十分深刻,他取名于《维摩诘 经》,诗饶禅味。
原因主要有三点:其一是佛教在唐朝盛 行,佛学有着特殊的政治意义和社交意义。
他通过结识僧 人,为接近权贵人物增加了机会,为他的仕途提供了一定 的帮助。
其二是受家庭环境的影响。
王维在《赞佛文》一 文中称“以般若力,生菩提家”,王维之母崔氏在其小时候 就带发修行,并师事一代名僧大照普寂禅师三十余年。
[1]他 的弟弟王缙也是“奉素佛,不茹荤食肉,晚节尤谨。
”(《新唐书•王缙传》)这样的耳濡目染使王维对佛教有着 一种天然的亲切感。
其三是他所面临的社会现实和个人的 际遇。
王维成名于青少年时期,中期朝廷政治开明,国力 强盛,王维对国家政治有着自己的见解和雄心。
开元十九 年,王维状元及第得到大乐丞的官职,人仕颇为得意,但 风光不久后因伶人舞黄狮子受累,贬为济州司仓参军。
一 直到开元二十三年,张九龄执政后,拔擢王维成为右拾遗。
开元二十四年,唐朝政治开始走向黑暗,面目全非。
王维 看到政治的黑暗又无可奈何,内心的苦闷无处安放。
他作 为士大夫阶层中的一员,又不能放弃自己的官僚身份。
他 离不开黑暗的官场,内心却充满了厌恶与反感,他的物质 得到了满足,精神世界却格外空虚。
这种矛盾和挣扎让他 难以面对现实世界,他不得不寻找一个麻痹、解脱自我的 方式。
佛教成为他躲避现实的精神寄托。
二、禅宗美学与纯性自然的融合
(一)王维将禅宗的南宗作为自己学佛参禅、立身处 世的依据
这对王维的思想发展和艺术创作是至关重要的。
王维 禅意诗中的“禅”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受禅宗“否 定之否定”认识原理的影响。
所谓“三十年前,山是山,水是水;三十年后,山不是山,水不是水;再过三十年,山还是山,水还是水。
”便是将“空”发挥到极致,最后 “空”也空去。
这种将境界及认识建立推翻,化繁为简,产生了 “否定之否定”的客观效果。
当然这种否定不是片 面的,佛经在论辩说理时,常常以相对的、变化的观点来 解释世界,以“中道”观,“不落两边”的方法消除偏执。
王维效法维摩诘居士,出家亦在家,出世又人世,山色春 光,人间好景,皆在心中。
他的诗歌虽然充满了禅光佛影,却也富有浓厚的生活 气息。
在他的笔下,寂静和生动,空灵和实在,山林和人 间共同合成了一幅幅明朗安恬的图画,给读者以极大的美 感。
他创作了一系列性质带有象征意味的封闭式世界,空 山配以明月、清泉、翠竹、莲花。
空间无边无际,有限又无限,没有时间概念但却给人一种永恒的感觉[2]。
《竹里
馆》中“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斤竹岭》中“暗人
商山路,樵人不可知。
”《渭川田家》中“雉雊麦苗秀,蚕
眠桑叶稀。
”《鹿柴》中“空山不见人,但见人语响”深远
寂静的空林、暗色下绵延的山路、春日青秀的麦苗、广阔
空寂的山川构成了一幅幅空明静默的图卷,其中优雅动人
的明月、打柴回家的樵人、轻咬桑叶的卧蚕、人与人谈论
的话语声又给画卷中增添了灵动活跃的生气。
万事万物符
合自然之理,彼此和谐。
诗歌在空寂之外又有着独具特色
的生命力。
(二)受禅宗“任性”、“无住”思想的影响
“任性”即任由本性,跟随本心而走,不矫情。
如马
祖道一所云:“平常心是道。
平常心者,无造作,无是非,
无取舍。
”“无住”是对一切境遇不生优乐悲喜之情,不粘
不著,都不“住”于心中。
慧能禅师曾说:“我此法门以
无住为本。
无住者人之本性,于世间善恶好丑,乃至冤之
与亲,言语触刺欺争之时,并将为空。
”王维将这一宗旨运
用到了诗境中[3]。
他诗中的形象无不都是浑然天成的,取
于自然,归根于天地,无论是写景描物还是记事识人,其
诗均是“冲淡”率性而为,毫无刻意雕饰之感。
三、诗意的栖居即是禅思
《终南别业》中“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行到水
穷处,坐看云起时。
”这首诗以安闲自在的口吻表现了作者
与大自然,与山中人亲切交流的态度。
“行到水穷处”常
人到了水穷处往往会败兴而归,王维则不同,他的诗是放
肆的、任性的、随意的,于是他坐于青石上看云卷云舒。
《归嵩山作》中“晴川带长薄,车马去闲闲。
”就连归返住
所时也是任意而行,信马由缰,一切都不放在心上,随遇
而安。
黑格尔曾说“艺术的内容就是理念,艺术的形式就是
诉诸感官的形象。
”用这观点解释王维诗中的禅意倒是十分
确切。
王维的禅意诗便是用一些外在的意象,将佛理、禅
思蕴含在其中。
参考文献:
[1]马缘园.王维美学思想研究[D].武汉:华中师 范大学,2006.
[2]史双之.论王维的佛教思想及其禅意诗[J].法 音,1986 (4): 29-35.
[3]许革晨.王维诗歌的禅宗美学思想及多样化诗风 述评[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8.
责任编辑:杨国栋
作者简介:张婷,西华师范大学文学院2014级本科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在读,研究方向:学科语文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