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王维诗歌的佛性
论王维山水诗的佛性美

论王维山水诗的佛性美横山职教中心韩雪梅唐代著名诗人王维是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他是一位早熟的作家,九岁就能属文赋诗。
同时他又是一位多才多艺的艺术家:绘画、书法、音乐,无所不通。
王维被誉为一代山水诗之宗,其山水诗表现出的境界尤为后世所推崇.他的山水诗常常通过自然的光、色、声、形、质等构成的具体可感性形式,结合自己的文化修养、生活境遇、知识水平、审美修养进行艺术的审美创造,含蓄地表现自然清静、秀丽的本色,令人洗心涤虑,返朴归真,摆脱尘世的羁绊,,炼就一种淡泊、真淳、随缘自适的疏野意趣。
王维也是中国文学史上唯一享有了“诗佛”之称誉的诗人。
这一方面是因为他的佛学理论修养非常精深,历史上很少有诗人能够企及;另一方面,也是因为他能坚持较为严格的宗教实践,通过对禅门妙法的透彻参悟,深得禅家三昧,以至有些诗达到了“字字入禅”的境地。
因此,按照禅宗“顿悟成佛”、“彻悟即佛”的说法,称王维为“诗中之佛”当是不过分的。
其诗所表现的匀称之美,柔婉之美,和谐之美,令人赏心悦目,轻松恬静,所以无论形态、色彩、动势还是意境上都给人以优美的美感享受。
作为宗教实践、宗教体验而言,王维的“以寂为乐”、“知悟胜事”,是与禅观修习法门联系在一起的。
全部佛学即包括戒、定、慧三学,修持者必须三学齐修,缺一不可。
其中定学一门,多强调止观双修,即在修定之时,必须辅之以观想,方可达到目的。
早期传入中国的安世高禅学倡导的多半是小乘禅观,主要在于观空、观苦、观诸行无常和诸法无我,具体有修“不净观”、“数息观”等法门,如不净观想象众生身体各处的秽污不洁;数息观则闭目凝神,端坐不动,心如止水,默数自己的呼吸出入;还有修“四念处”禅观的,即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
苏轼曾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书摩诘蓝田烟雨图》),可见王维融诗法与画法合一。
而宗白华说:“中国山水花鸟画的基本境界的老庄思想及禅宗思想也不外乎静观寂照中,求返于自己深心的心灵节奏,以体合宇宙内部的生命节奏。
品味王维山水诗中的佛理禅境之美

品味王维山水诗中的佛理禅境之美王维是唐代著名诗人,他的山水诗以其深沉的佛理禅境之美而广受中国文人的赞誉。
品味王维山水诗中的佛理禅境之美,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诠释。
王维以深邃的思考和超越凡尘的意境描绘了大自然的壮美景色,通过描绘山川河流、树木花草等元素,传达了佛理禅境的宁静、空灵和超脱。
例如他在《山居秋暝》中写道:“山紫花红两岸绿,半江青,半江红。
”这里的山、水和花草之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呈现出一种宁静而美丽的意境,使人感受到佛理禅境中的平和与静谧。
王维在诗中常常运用“物我两忘”的意境,将人与自然融为一体,体现了佛理禅境的“无我”和超越。
例如他在《山居秋暝》中写道:“山寺钟鸣昼不息,渔舟唱晚响空中。
”这里的山寺钟声和渔舟的歌声都表现出人与自然的融合,消除了人与物之间的界限,使人们能够超越私欲和功名利禄的困扰,进入佛理禅境中的宁静与空灵。
王维善于通过描写自然景物中的细微之处来表达佛理禅境的微妙和神秘。
例如他在《登鹳雀楼》中写道:“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里的“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表达了人对于自然和生活的无限探索,以及佛理禅境中的无垠和超越。
他通过描绘人与自然的互动关系,引导人们超脱日常的烦恼和纷扰,进入佛理禅境中的宁静和解脱。
王维的山水诗中常常融入了对时间的深思和对生命的思考,体现出佛理禅境中的对于生命的平和和超然。
例如他在《山居秋暝》中写道:“日本春山陌上开,青塔晨钟忽可闻。
”这里的“日本春山”和“青塔晨钟”都表达了时间的流逝和生命的短暂,而王维在这种变化中找到了一种超脱和平和的境界,使人感受到佛理禅境中的淡然和超越。
王维的山水诗中融入了深刻的佛理禅境之美,通过描绘自然景色、抒发对自然的思考和探索,以及融入对于时间和生命的思考,呈现出了一幅幅宁静、超脱和美丽的山水画卷,使人们能够感受到佛理禅境中的平和与解脱。
王维诗歌美学中的佛性智慧

王维诗歌美学中的佛性智慧柏敏(山东师范大学,山东济南271026)摘要院王维被后人称为“诗佛”,因为其将佛教思想融入诗歌创作中。
在唐代文化儒、释、道并行的开放文化背景下,以及王维家庭和自身仕途的坎坷经历的影响下,最终导致王维最终归隐于佛教门下。
我们在其诗歌中可以解读出这种佛教思想的智慧光芒。
关键词:王维;诗歌;佛教中图分类号:I207.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8)14-0004-01一、唐代的文化大背景隋朝存在了短短37年后,唐朝建立。
隋朝虽然短暂,但为唐代的文化繁荣局面起到了很好的铺垫作用。
唐代统治者在统治思想方面也是具有开明性和包容性的,唐代没有一个定于一尊的官方意识形态。
唐代是我国佛教发展史上的全盛时期,市民学习佛教者众多。
佛教思想已渗入到诗歌创作和文艺理论的研究中。
诗人王维生活于这个时代其诗歌中展现着禅静空远的审美境界。
二、诗人王维的家庭背景及主要经历王维(701—761年),是盛唐时期的杰出诗人。
字摩诘,取自佛教《维摩诘经》中的维摩诘居士。
其父为蒲州人,其母博陵崔式,师事佛教禅宗北宗神秀的弟子大照禅师三十馀载。
①母亲虔诚信佛对王维的影响很大。
王维仕途多坎坷,721年被贬为济州(今山东茌平西南)司仓参军。
他不愿意谄媚自进、同流合污,由于他的妥协思想和软弱性格,他没有毅然辞官归隐、而是采取一种半官半隐、亦官以隐的方式,得过且过。
以后,又经营了蓝田辋川别墅,作为他和母亲奉佛修行的隐居之所。
隐居习佛使王维保持了洁身自好,获得一种和平宁静的心境,又使他得以从混浊的官场脱身出来,投入大自然的怀抱。
他站在理想的高度追求大自然的美,努力发掘自然美的奥秘,创作出大量壮美或幽美的山水田园诗,如《终南山》、《山居秋暝》、《辋川集》等。
王维潜心习佛,用佛家的智慧来化解仕途坎坷的愤懑之情。
在他的诗歌中我们能看到他这种看淡世间万物的静空的佛性智慧。
王维佛性思想的形成与其家庭以及仕途都有一定关系。
王维诗作中的佛学意趣

王维诗作中的佛学意趣作者:崔娟来源:《作文成功之路·教育新干线》2014年第11期王维出生在一个虔诚的佛教徒的家庭,名字就取自佛教的一部经书。
他一生和佛学结缘深厚,雅称“诗佛”。
苑咸的《酬王维序》中称他“当代诗匠,又精禅上理”。
可以说,佛学深深地影响了他的人生态度,自然也深深影响了他的诗歌创作。
因此,在他的诗歌中蕴含着浓烈的佛学意趣自不足奇。
其佛学意趣主要有如下三种表现:一、诗境和禅境的契合“艺术是心灵的表现。
佛教美学要求…审象于静心‟,目的在追求艺术作品中超凡拔俗的心性之美。
”作为一个诗人,长期在官场中摸爬滚打而厌倦不堪的王维,徜徉在清山秀水的尘外世界中,暂时把肺腑之中的营营世念澡雪干净,而以禅者的目光观照自然万物,用静定从容的心情体味生命;然后用文字来作线条,以情怀作为色彩,把大自然中的斑斓物象摄入到他的诗歌世界中去,把禅的体验糅合进雅致的诗句中。
因而他的山水田园诗中往往包含清净、深远的禅意,在诗境与禅境之间形成了一个契合点,使二者连通。
王维诗中最爱用“静”“清”“淡”“孤”“澹”“远”“闲”“深”一类字样。
还有“空”“虚”“无”“禅”“寂”“无生”等字眼。
如:“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以及名句“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坐看苍苔色,欲上人衣来”等,往往给人以恬淡宁和的无尽遐思。
二、禅韵和理的映射《温公续诗话》中有这样一段话:“古人为诗,贵于意在言外,使人思而得之。
”(司马光)著名诗人梅尧臣也说过:“作者得于心,鉴者会于意。
”王维的不少山水田园诗颇有司空图在《与极浦书》中所推崇的“象外之象,景外之景”的艺术境界,今人解读王维的山水田园诗只有捕捉住“象外所传之神”与“象外所寄之兴”——禅意(禅韵与禅理),方能进入他的审美世界;否则,只着眼于画意,而撇开了禅意;那和买椟还珠一样,没有灵魂的躯壳无论多么美丽,充其量也不过是一具僵尸。
王维往往以最经济的语言来勾勒自然风景和物象,并将参禅妙悟之所得溶入其中,使人读之有如万水回野,千峰合抱,风日无边,应接不暇。
浅析王维诗歌的佛性

浅析王维诗歌的佛性浅析王维诗歌的佛性在王维的田园山水诗中,有许多的确寓含了一种禅意,但这种禅意的表现不是纯粹的佛理说教,而是写出了一个蕴含禅理趣味的优美的意境。
王维是唐代一位风格独特、个性鲜明的大诗人;不仅如此,他又是一个虔诚的佛教信徒。
历代以来,对王维诗歌中的禅理禅趣论述颇多。
王维的信佛和他诗歌中的禅意,是明显的事实。
本文试就王维诗歌创作中所体现出来的佛性作一论述。
王维的诗歌,尤其是他的田园山水诗,的确写得很美,以至早就有“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美誉。
在这些作品中,有许多诗也的确含有佛性与禅意。
如《与胡居士皆病寄此诗兼示学人二首》其一:一兴微尘念,横有朝露身。
如是睹阴界,何方置我人。
碍有固为主,趣空宁舍宾?洗心讵悬解,悟道正迷津。
因爱果生病,以贪始觉贫。
声色非彼妄,浮幻即吾真。
这本是一首慰病之作,作者却在演绎禅理,现身说法,用禅宗的思想来解释人生疾患。
诗人认为,人之所以眷念人生,就是因为有世俗之念,只有去掉世俗之念,才不会迷失道路。
“五阴”、“六尘”、“十八界”等佛教概念在诗中大量出现。
我们再看《终南别业》: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
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全诗的着眼点在于抒发对自得其乐的闲适情趣的向往。
开篇二句,由“中岁好道”“晚家南山”点明诗人隐居奉佛的人生归宿和思想皈依。
“道”,指佛教。
“中岁颇好道”,作者强调自己中年以后就厌恶世俗而信奉佛教。
一个“颇”字,点明其崇佛的虔诚心态。
“晚”字,意蕴丰富,既可以指“晚近”,也可以指“晚年”。
如果是前者,“晚家南山陲”是对现实隐居生活的描绘;如果是后者,则是对自己晚景的构想。
这样一些佛理说教诗,在思想内容上并不可取,严格说来只是佛教信徒的偈颂。
在王维的田园山水诗中,有许多的确寓含了一种禅意,但这种禅意的表现不是如上一类的纯粹的佛理说教,而是写出了一个蕴含禅理趣味的优美的意境。
我们再看《鹿岩》,这是王维晚年所作《辋川集》中的另一首名作,同样是描写一个空明寂静的意境。
谈王维山水诗中的佛理禅机

谈王维山水诗中的佛理禅机作者:赵贵生来源:《师道·教研》2016年第02期王维以禅宗的态度对待人世社会的一切,使自己有一种恬静的心境,进而把这种心境融入自己的诗中,使诗歌显示悠然的佛光。
诗人元好问有诗云:“诗为禅客添花锦,禅是诗家切玉刀。
”这正好是王维“以佛入诗,禅机无限”的概括。
空、寂、闲是禅机的精髓,王维的山水诗充分体现了这三个方面。
一、空灵王维的山水诗,或幽或旷,心性与自然相契,灵性毕露无限。
将佛教的空门观渗透在是人的审美思维之中,使他的诗具有一种空灵、飘动、含蓄的美。
如“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
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山中》)首句写山中溪水的清浅可爱,次句写山中红叶绚烂无比。
如果说前两句所描绘的是山中景色的某一两个局部,那么后两句所展示的却是全貌。
尽管冬令天寒,但整个秦岭山中,仍是苍松翠柏,蓊郁青葱,山路就穿行在无边的浓翠之中。
苍翠的山色本身是空明的,不像有形的物体那样可以触摸得到,所以说“空翠”。
“空翠”自然不会“湿衣”,但它是那样的浓,浓得几乎可以溢出翠色的水分,浓得几乎使整个空气里都充满了翠色的分子。
人行空翠之中,就像被笼罩在一片翠雾之中,整个身心都受到它的浸染、滋润,而微微感到一种细雨湿衣的凉意。
这是视觉、触觉等感觉的复杂作用所产生的一种似幻似真的感受,一种心灵上的快感。
诗人用他惯用的虚实结合之法,将这秋山笼罩在若有若无的苍苍水汽之中,使得这秋山顿时多了一份空灵。
含了一份捉摸不定的深意。
再如在《桃源行》这首诗中,王维超越了陶渊明的“结庐在人境”,而着意塑造了“坐看红树不知远,行尽青溪不见人”“平明闾巷扫花开,薄暮渔樵乘水入”的境界。
这已经是一种文人雅士对于内心禅意境界的向往,有着精巧典雅的格调,也有着幽深高远的文化气了。
它超然、悠然、隐遁、空灵的旨趣,最自然不过地表现了诗人超凡脱俗的气度。
二、寂静“寂静”是王维山水诗经常描写的另一种境界。
是构成王维诗歌意境的另一个重要意念。
浅论王维诗画之“禅意佛性”

王维的《胡居土卧病遗米因赠》中有云:“了观四大因,根性何所有。妄记苟不声,是身孰休咎:色声何谓客,阴界复谁守”。其中心思想也是强调“人身空虚”。在上面所引的这首诗中,因为冬晚对雷,使王维想起了胡居士这位释门同道,而且又由此联想起“袁安卧雪”的故事王维的《胡居士卧病遗米因赠》有云:“了观四大因,根性何所有。妄计苟不生,是身孰休咎。色声何谓客,阴界复谁守。”其中心思想也是强调“人身空虚”。在上面所引的这首诗中,因为冬晚对雷,使王维想起了胡居士这位释门同道,而且又由此联想起“袁安卧雪”的故事。可见在王维的世界观中,确实是把他所理解的“袁安卧雪”那种生活方式,同他所信奉的佛教唯心主义哲理思想联系在一起的。又如《秋夜独坐》:“独坐悲双鬓,空堂欲二更。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呜。白发终难变,黄金不可成。欲知除老病,唯有学无生。”使人不自而然地想起佛僧静夜坐禅,而全诗也确是写禅悟的过程,尤其是后半篇,纯属佛理的说教。
三、王维山水画之禅意佛性
王维的山水画也如他的诗一样表现了他的清幽淡远、自然空灵的优美意境。如他的《雪溪图》,一座木拱桥将观者引入一片白皑皑的冰雪世界,树木凋零,人烟稀少,小溪的两岸有茅屋四五间,溪中一叶篷船,有船夫撑篙而行。画家用墨色渲染溪水,以映衬两岸之白雪,坡石有渍染无勾皴,远山平缓淡雅,整个画面冷漠萧瑟、清幽雅致。他的《山阴图》,画面以墨色为主,图画中间两个人在乎坦的山丘上对座相谈,一人隔溪独望前山风景,后倚几枝老松,清旷高远。人物的四周都是山水景物。近处用墨色的浓淡来渲染重叠错落的山石,其间几棵稀落的古槐,沟壑清溪显得古淡幽远,别具一种幽雅的情致;远处的山林烟雾迷蒙,树石用中锋,墨色平淡,重视转折顿笔,山石用绿色渲染由淡到无。整幅画充满了清新恬静的情调,从中传递出空灵的诗意禅境。在他的《袁安卧雪图》中,把雪与芭蕉同置一处,从中体现出“人生虚空”的佛教寓意。此画中的禅意,也正如钱钟书所言:“假如雪里芭蕉含蕴什么禅理,那无非像井底红尘,山头碧浪等等”,也暗示“毕竟无”。王维的许多图画都能体现出禅境的空灵静谧和幽寂旷远。再如《山阴图》,描绘原野远树,用笔拙朴细巧,也能表现出一种清旷淡远的禅理意趣。《雪溪图》中,作者由高处俯眺,颇似对象写生,于江村雪溪中撷取一景。图中一条溪流横贯画面,墨色平静、深沉、穆然,“一木桥正斜对着左下角,桥边篱落队家,小径弯曲直人溪边,缶溪又是屋舍寒林,遮断视线。溪的对岸更作远坡村落而白雪皑皑,平添一番幽澹。”就整个画面来讲,篱落、台榭、屋舍、远村透露出几分生活气息,但却是一种恬淡沉寂的生活意趣,远山及近处覆盖着的白雪又显得冷寂萧疏而又素洁超然。图中山石、坡原均无匀皴仅以水墨渍染,生动凸现着白雪覆盖之状,使“全图愈见单纯,浑穆而呈古意。”
王维山水诗中的佛教色彩

表之一 他摄佛教内容而创作的山水诗亦可称得上是典范
论思想 极为强调主体心性的作用 王维山水诗描述了他悠
王维 字摩诘 其母博陵崔氏是个虔诚的佛教徒 故以 闲山水 自得其乐之情趣 如 山居秋暝 随意春芳歇
维摩诘经 中的维摩诘居士为之命名 自幼受母亲的影 王孙自可留 诗人置身秋天傍晚的山村 感到是那样地惬
水 冷如月的优美境界 他如 空山新雨后 天气晚来 的诗中化禅典 薄暮空潭曲 安禅制毒龙
过香积
秋
山居秋暝
空山不见人 但闻人语响
寺 毒龙比喻诸欲之害 制诸欲才能入禅境 具禅心
鹿柴
人闲桂花落 夜静春山空
鸟鸣
野老与人争席罢 海鸥何事更相疑
积雨辋川庄
涧
诗中 空 字主要反映出一种审美感受 诗人来到 作 表明随缘任遇 与世无争 他的诗中寓禅趣 行到
佛教认为 只有超越逻辑理性的束缚 冲破语言概念的
的真空 强调诗歌创作的象外之象 景外之景 诗之真趣又 牢笼 释放最具活力的直觉感悟 才能在顿悟的瞬间 体
在意似之间的诗歌理论主张 佛教认为 只有消除六根垢惑 验 亲证到永恒常驻的佛性 超离生死烦恼的苦海深渊 主
污染 使之清净 才能六根互用 感觉圆通 如诸佛等
39
Mo
二 王维山水诗中的心性论源自佛教哲学的佛性论
张立莉 河北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基础部语文教研室
XIANDAI YUWEN
万方数据
2006.02
王维山水诗中的佛教色彩
作者: 作者单位: 刊名:
英文刊名: 年,卷(期): 引用次数:
张立莉 河北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基础部语文教研室
现代语文(文学研究) MODERN CHINESE 2006,(2) 0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王维诗歌的佛性
本文是关于王维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在王维的田园山水诗中,有许多的确寓含了一种禅意,但这种禅意的表现不是纯粹的佛理说教,而是写出了一个蕴含禅理趣味的优美的意境。
王维是唐代一位风格独特、个性鲜明的大诗人;不仅如此,他又是一个虔诚的佛教信徒。
历代以来,对王维诗歌中的禅理禅趣论述颇多。
王维的信佛和他诗歌中的禅意,是明显的事实。
本文试就王维诗歌创作中所体现出来的佛性作一论述。
王维的诗歌,尤其是他的田园山水诗,的确写得很美,以至早就有“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美誉。
在这些作品中,有许多诗也的确含有佛性与禅意。
如《与胡居士皆病寄此诗兼示学人二首》其一:一兴微尘念,横有朝露身。
如是睹阴界,何方置我人。
碍有固为主,趣空宁舍宾?洗心讵悬解,悟道正迷津。
因爱果生病,以贪始觉贫。
声色非彼妄,浮幻即吾真。
这本是一首慰病之作,作者却在演绎禅理,现身说法,用禅宗的思想来解释人生疾患。
诗人认为,人之所以眷念人生,就是因为有世俗之念,只有去掉世俗之念,才不会迷失道路。
“五阴”、“六尘”、“十八界”等佛教概念在诗中大量出现。
我们再看《终南别业》: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
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行到水穷
处,坐看云起时。
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全诗的着眼点在于抒发对自得其乐的闲适情趣的向往。
开篇二句,由“中岁好道”“晚家南山”点明诗人隐居奉佛的人生归宿和思想皈依。
“道”,指佛教。
“中岁颇好道”,作者强调自己中年以后就厌恶世俗而信奉佛教。
一个“颇”字,点明其崇佛的虔诚心态。
“晚”字,意蕴丰富,既可以指“晚近”,也可以指“晚年”。
如果是前者,“晚家南山陲”是对现实隐居生活的描绘;如果是后者,则是对自己晚景的构想。
这样一些佛理说教诗,在思想内容上并不可取,严格说来只是佛教信徒的偈颂。
在王维的田园山水诗中,有许多的确寓含了一种禅意,但这种禅意的表现不是如上一类的纯粹的佛理说教,而是写出了一个蕴含禅理趣味的优美的意境。
我们再看《鹿岩》,这是王维晚年所作《辋川集》中的另一首名作,同样是描写一个空明寂静的意境。
诗中所表现的清静虚空的心境,正是禅宗所提倡的。
王维对佛教各宗各派持有一种兼收并蓄的态度,但对他影响最大的还是禅宗。
他母亲崔氏“师事大照禅师三十余年”,大照即北宗神秀的弟子,这对他早年的思想不可能没有影响。
四十岁左右时,他又遇到南宗慧能的弟子神会,接受了神会的南宗心要。
禅宗是中国人自己的哲学,是一种中国化的佛教。
禅宗强调“对境无心”、“无住为本”。
也就是对一切境遇不生忧喜悲乐之情,不尘不染,心念不起。
王维以禅宗的态度来对待人世社会的一切,使自己有一种恬静的心境,进而把这种心境融入自己的诗中,使诗歌显耀出禅光佛影,如果拿《维摩经・佛国品》中“若菩萨欲得
净土,当净其心。
随其心净,则佛土净”一段话来诠释《鹿岩》,还是比较恰当的。
在王维的山水诗中,像这样有禅趣的诗歌是很多的。
他的山水诗,都写得很静寂,实即写出了“空”“寂”“闲”的禅趣。
然而,关键问题是王维的山水诗是不是一种纯粹的禅意诗呢?王维是不是一个纯粹的佛教徒?回答是否定的。
甚至可以说,在他的思想中,真正的佛教信仰是居次要的地位,这也可以从他的诗歌创作中反映出来。
王维的诗歌创作,其思想倾向更多的还是庄子的道家精神。
我们知道,集中地表现庄子的处世哲学思想是《逍遥游》及其它文章。
《逍遥游》所描述的人生是作者认为理想的人生,而文中所极力描写的圣人、至人、神人正是作者所追求的最高人生境界的形象化,就是前面所谈到的富有禅意的山水诗中,都注重一个“静”字。
佛有定慧参禅,道有坐忘修身,都要求“静坐忘己”,排除杂念,进入精神的虚寂境界。
表面看来,二者的形式是一致的;可是,其目的却大不一样,佛家认为人生是苦海,修禅是为了断绝烦恼,并空天地,达到寂灭的境地,求得来世有个好的报应;而道家则根本不相信有来世,更不相信有因果报应,修道的目的是修身远祸,消除人的主观能动性,使自己顺应天命,合乎自然,为了求得今生精神上的逍遥自在。
全面考察王维的山水诗,似乎找不到一个寂灭的意境,找不出求得来世有好报应的思想痕迹;相反,更多的是描写了自然的美好意境,抒发了今生获得精神上解脱的愉悦之情。
总之,王维的思想是儒、释、道三教融合的思想。
他是一个佛教
徒,但他的信佛是自己在生活中失意所寻求的一种寄托,诗情、画意、音乐美、禅趣四者高度结合,诗人的自我形象与山水景物形象契合交融,这就是王维山水田园诗的独特艺术的最高成就。
感谢阅读,希望能帮助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