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维诗歌的佛性

合集下载

王维:虔诚礼佛,晚年的一首诗顿悟,成就了“诗佛”之美名

王维:虔诚礼佛,晚年的一首诗顿悟,成就了“诗佛”之美名

王维:虔诚礼佛,晚年的一首诗顿悟,成就了“诗佛”之美名这里有沉香千年的古诗词,亦有最精美的配图古人云:小隐于野,大隐于市。

而王维则更高,隐于“钩心斗角、尔虞我诈”的朝堂,他才是盛唐时期真正的明白人。

最重要的是,王维并非没有才华,相反,我们看看他有多厉害:15岁时,王维便名满长安,受王公贵族追捧,就连玉真公主都忍不住倾慕他的“风流”,一度倒追王维,为野史留下不少“素材”。

可让王维出名的,反倒不是他的诗,而是他的音乐天赋和绘画能力(全才)。

17岁时,王维写下《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20岁时,写下《李陵咏》、《西施咏》等,奠定了在诗坛的地位。

21岁时,王维中进士,任太乐丞,掌管皇家司乐,此时他早已名满天下。

这样说可能不具体,也看不出差距,我们来和盛唐其他“大诗人”比较一下:李白和他同岁,44岁才奉诏翰林,还是贺知章推荐的;孟浩然参加科举时,已经39岁,且一生无官;杜甫40岁之前,依然在江湖飘蓬。

张九龄35岁中的进士;王昌龄28岁及第;白居易38岁登明经科;贾岛43岁中进士;孟郊46岁中的进士,欣喜若狂,写下了: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可就是这么“牛”的王维,突然在28岁的时候想做个“普通农民”,隐居淇上,3年后他的爱妻过世给了他莫大的打击,因感念妻子,余生未娶。

6年后,王维通过张九龄的提携,才又回到朝内。

之所以王维心性淡然,是因为他的母亲虔诚礼佛,从四五岁时起,王维就开始吃素,后自己也开始笃信佛法,所以王维的诗,都颇有禅意。

44岁时,李白正在宫中为贵妃作《清平调》的时候,王维已经开始建造“辋川别业”,再次为自己的归隐作准备。

可是金无足赤、人无完人,王维一生中有两处“黑点”,也是被后世之人诟病最多的。

第一:张九龄被奸臣李林甫陷害时,王昌龄大骂张九龄弄权,并因此被贬官。

同样是受过张九龄恩惠的王维,此时却没有站出来。

于是很多人说,王维懦弱,不够仗义,甚至忘恩负义。

事实真的如此吗?要说清这件事,得从孟浩然说起。

简述王维诗歌的特点

简述王维诗歌的特点

简述王维诗歌的特点
王维是唐代著名的诗人之一,他的诗歌具有以下特点:
1. 意境深远:王维的诗歌常常描绘自然景色,通过对自然的细致观察和感悟,创造出深远的意境,使读者产生共鸣。

2. 形式简洁:王维的诗歌形式简洁,语言简练,但意境却非常丰富,常常通过简练的文字表达出深刻的思想和情感。

3. 富有禅意:王维是一位虔诚的佛教徒,他的诗歌中常常融入禅意,表现出对生命和自然的深刻理解。

4. 注重声律:王维的诗歌注重声律,他善于运用音韵和节奏,使诗歌具有优美的韵律和节奏感。

5. 具有画面感:王维的诗歌常常描绘出具体的自然景物,通过生动的描写,使读者产生强烈的画面感,如同身临其境。

总的来说,王维的诗歌以意境深远、形式简洁、富有禅意、
注重声律和具有画面感为主要特点,他的诗歌对后世的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论王维山水诗的佛性美

论王维山水诗的佛性美

论王维山水诗的佛性美横山职教中心韩雪梅唐代著名诗人王维是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他是一位早熟的作家,九岁就能属文赋诗。

同时他又是一位多才多艺的艺术家:绘画、书法、音乐,无所不通。

王维被誉为一代山水诗之宗,其山水诗表现出的境界尤为后世所推崇.他的山水诗常常通过自然的光、色、声、形、质等构成的具体可感性形式,结合自己的文化修养、生活境遇、知识水平、审美修养进行艺术的审美创造,含蓄地表现自然清静、秀丽的本色,令人洗心涤虑,返朴归真,摆脱尘世的羁绊,,炼就一种淡泊、真淳、随缘自适的疏野意趣。

王维也是中国文学史上唯一享有了“诗佛”之称誉的诗人。

这一方面是因为他的佛学理论修养非常精深,历史上很少有诗人能够企及;另一方面,也是因为他能坚持较为严格的宗教实践,通过对禅门妙法的透彻参悟,深得禅家三昧,以至有些诗达到了“字字入禅”的境地。

因此,按照禅宗“顿悟成佛”、“彻悟即佛”的说法,称王维为“诗中之佛”当是不过分的。

其诗所表现的匀称之美,柔婉之美,和谐之美,令人赏心悦目,轻松恬静,所以无论形态、色彩、动势还是意境上都给人以优美的美感享受。

作为宗教实践、宗教体验而言,王维的“以寂为乐”、“知悟胜事”,是与禅观修习法门联系在一起的。

全部佛学即包括戒、定、慧三学,修持者必须三学齐修,缺一不可。

其中定学一门,多强调止观双修,即在修定之时,必须辅之以观想,方可达到目的。

早期传入中国的安世高禅学倡导的多半是小乘禅观,主要在于观空、观苦、观诸行无常和诸法无我,具体有修“不净观”、“数息观”等法门,如不净观想象众生身体各处的秽污不洁;数息观则闭目凝神,端坐不动,心如止水,默数自己的呼吸出入;还有修“四念处”禅观的,即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

苏轼曾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书摩诘蓝田烟雨图》),可见王维融诗法与画法合一。

而宗白华说:“中国山水花鸟画的基本境界的老庄思想及禅宗思想也不外乎静观寂照中,求返于自己深心的心灵节奏,以体合宇宙内部的生命节奏。

王维诗歌美学中的佛性智慧

王维诗歌美学中的佛性智慧

王维诗歌美学中的佛性智慧柏敏(山东师范大学,山东济南271026)摘要院王维被后人称为“诗佛”,因为其将佛教思想融入诗歌创作中。

在唐代文化儒、释、道并行的开放文化背景下,以及王维家庭和自身仕途的坎坷经历的影响下,最终导致王维最终归隐于佛教门下。

我们在其诗歌中可以解读出这种佛教思想的智慧光芒。

关键词:王维;诗歌;佛教中图分类号:I207.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8)14-0004-01一、唐代的文化大背景隋朝存在了短短37年后,唐朝建立。

隋朝虽然短暂,但为唐代的文化繁荣局面起到了很好的铺垫作用。

唐代统治者在统治思想方面也是具有开明性和包容性的,唐代没有一个定于一尊的官方意识形态。

唐代是我国佛教发展史上的全盛时期,市民学习佛教者众多。

佛教思想已渗入到诗歌创作和文艺理论的研究中。

诗人王维生活于这个时代其诗歌中展现着禅静空远的审美境界。

二、诗人王维的家庭背景及主要经历王维(701—761年),是盛唐时期的杰出诗人。

字摩诘,取自佛教《维摩诘经》中的维摩诘居士。

其父为蒲州人,其母博陵崔式,师事佛教禅宗北宗神秀的弟子大照禅师三十馀载。

①母亲虔诚信佛对王维的影响很大。

王维仕途多坎坷,721年被贬为济州(今山东茌平西南)司仓参军。

他不愿意谄媚自进、同流合污,由于他的妥协思想和软弱性格,他没有毅然辞官归隐、而是采取一种半官半隐、亦官以隐的方式,得过且过。

以后,又经营了蓝田辋川别墅,作为他和母亲奉佛修行的隐居之所。

隐居习佛使王维保持了洁身自好,获得一种和平宁静的心境,又使他得以从混浊的官场脱身出来,投入大自然的怀抱。

他站在理想的高度追求大自然的美,努力发掘自然美的奥秘,创作出大量壮美或幽美的山水田园诗,如《终南山》、《山居秋暝》、《辋川集》等。

王维潜心习佛,用佛家的智慧来化解仕途坎坷的愤懑之情。

在他的诗歌中我们能看到他这种看淡世间万物的静空的佛性智慧。

王维佛性思想的形成与其家庭以及仕途都有一定关系。

王维诗歌中的佛理禅趣

王维诗歌中的佛理禅趣

王维诗歌中的佛理禅趣维一生留下了无数的经典之作,其抒写隐逸情怀的山水田园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王维是盛唐田园派诗人。

他早期写过许多边塞诗、政治诗,诗作奋发向上,批判权贵,有盛唐的时代气概,满溢爱国热情。

但王维最受称誉的作品还是山水田园诗,尤其是晚年居蓝田辋川,过着亦官亦隐的优游生活,置身于大自然,其时的山水田园诗幽静恬适,且体物精细,状写传神,极其诗情画意。

苏轼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东坡志林》王维通音乐、精绘画,但其对佛教禅理的倾心,更能从他的诗作中窥见。

王维的山水田园诗恬适、幽静,与陶渊明,谢灵运一脉相承,并且有一种超逸美,如《山居秋瞑》:“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诗写秋雨之后的山村晚景,宁静幽远,欢快清新。

首联以素描的手法,铺出整个画面基调。

出句展现雨后山村,对句显示傍晚秋暝,字句平淡,丝毫没雕饰。

“空”字绘出了山村的寂静空旷,而且借“空”抒发归隐的情怀。

王士桢说王维的《山居秋螟》是“字字入禅”。

王维信奉禅宗,他的名“维”和字“摩诘”都取自佛家的《维摩诘经》。

此联直言山居空寂,有禅意而无苍凉之感。

颔联写皓月当空,皎洁的月光照着清澈的泉水,潺潺地在石上流淌,意境深远灵动。

颈联中诗人以“竹喧”来点染洗衣妇的怡然喜悦,以“莲动”来烘托渔舟返航沿流而下的场景,句式和谐整齐,节奏抑扬,旋律回环,有着音乐美。

尾联更具神韵,借《楚辞・招隐士》中淮南王刘安招隐士之词:“王孙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久留。

”反其意而用之,暗寓自己的隐逸之情,表明了自己的志趣,随意率真,淡泊人生。

王维善于把佛教思想融入自己的才情中,深厚的艺术修养使诗、乐、画融为一体。

对大自然观察透彻细微,能达到主客观统一,即把自然的美化为艺术的美。

有着幽幽禅味的世外桃源有谁说不具诗情画意、耐人寻味昵?王维为什么要写禅诗,这与他的人生境遇有很大关系,也与其人生观紧密相连。

诗人王维诗歌的佛性

诗人王维诗歌的佛性

诗人王维诗歌的佛性诗人王维诗歌的佛性在王维的田园山水诗中,有许多的确寓含了一种禅意,但这种禅意的表现不是纯粹的佛理说教,而是写出了一个蕴含禅理趣味的优美的意境。

王维是唐代一位风格独特、个性鲜明的大诗人;不仅如此,他又是一个虔诚的佛教信徒。

历代以来,对王维诗歌中的禅理禅趣论述颇多。

王维的信佛和他诗歌中的禅意,是明显的事实。

本文试就王维诗歌创作中所体现出来的佛性作一论述。

王维的诗歌,尤其是他的田园山水诗,的确写得很美,以至早就有“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美誉。

在这些作品中,有许多诗也的确含有佛性与禅意。

如《与胡居士皆病寄此诗兼示学人二首》其一:一兴微尘念,横有朝露身。

如是睹阴界,何方置我人。

碍有固为主,趣空宁舍宾?洗心讵悬解,悟道正迷津。

因爱果生病,以贪始觉贫。

声色非彼妄,浮幻即吾真。

这本是一首慰病之作,作者却在演绎禅理,现身说法,用禅宗的思想来解释人生疾患。

诗人认为,人之所以眷念人生,就是因为有世俗之念,只有去掉世俗之念,才不会迷失道路。

“五阴”、“六尘”、“十八界”等佛教概念在诗中大量出现。

我们再看《终南别业》: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

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全诗的着眼点在于抒发对自得其乐的闲适情趣的向往。

开篇二句,由“中岁好道”“晚家南山”点明诗人隐居奉佛的人生归宿和思想皈依。

“道”,指佛教。

“中岁颇好道”,作者强调自己中年以后就厌恶世俗而信奉佛教。

一个“颇”字,点明其崇佛的虔诚心态。

“晚”字,意蕴丰富,既可以指“晚近”,也可以指“晚年”。

如果是前者,“晚家南山陲”是对现实隐居生活的描绘;如果是后者,则是对自己晚景的构想。

这样一些佛理说教诗,在思想内容上并不可取,严格说来只是佛教信徒的偈颂。

在王维的田园山水诗中,有许多的确寓含了一种禅意,但这种禅意的表现不是如上一类的纯粹的佛理说教,而是写出了一个蕴含禅理趣味的优美的意境。

我们再看《鹿岩》,这是王维晚年所作《辋川集》中的另一首名作,同样是描写一个空明寂静的意境。

浅论王维诗画之“禅意佛性”

浅论王维诗画之“禅意佛性”
1.王维的诗歌浸润着佛理而且直述着佛理
王维的《胡居土卧病遗米因赠》中有云:“了观四大因,根性何所有。妄记苟不声,是身孰休咎:色声何谓客,阴界复谁守”。其中心思想也是强调“人身空虚”。在上面所引的这首诗中,因为冬晚对雷,使王维想起了胡居士这位释门同道,而且又由此联想起“袁安卧雪”的故事王维的《胡居士卧病遗米因赠》有云:“了观四大因,根性何所有。妄计苟不生,是身孰休咎。色声何谓客,阴界复谁守。”其中心思想也是强调“人身空虚”。在上面所引的这首诗中,因为冬晚对雷,使王维想起了胡居士这位释门同道,而且又由此联想起“袁安卧雪”的故事。可见在王维的世界观中,确实是把他所理解的“袁安卧雪”那种生活方式,同他所信奉的佛教唯心主义哲理思想联系在一起的。又如《秋夜独坐》:“独坐悲双鬓,空堂欲二更。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呜。白发终难变,黄金不可成。欲知除老病,唯有学无生。”使人不自而然地想起佛僧静夜坐禅,而全诗也确是写禅悟的过程,尤其是后半篇,纯属佛理的说教。
三、王维山水画之禅意佛性
王维的山水画也如他的诗一样表现了他的清幽淡远、自然空灵的优美意境。如他的《雪溪图》,一座木拱桥将观者引入一片白皑皑的冰雪世界,树木凋零,人烟稀少,小溪的两岸有茅屋四五间,溪中一叶篷船,有船夫撑篙而行。画家用墨色渲染溪水,以映衬两岸之白雪,坡石有渍染无勾皴,远山平缓淡雅,整个画面冷漠萧瑟、清幽雅致。他的《山阴图》,画面以墨色为主,图画中间两个人在乎坦的山丘上对座相谈,一人隔溪独望前山风景,后倚几枝老松,清旷高远。人物的四周都是山水景物。近处用墨色的浓淡来渲染重叠错落的山石,其间几棵稀落的古槐,沟壑清溪显得古淡幽远,别具一种幽雅的情致;远处的山林烟雾迷蒙,树石用中锋,墨色平淡,重视转折顿笔,山石用绿色渲染由淡到无。整幅画充满了清新恬静的情调,从中传递出空灵的诗意禅境。在他的《袁安卧雪图》中,把雪与芭蕉同置一处,从中体现出“人生虚空”的佛教寓意。此画中的禅意,也正如钱钟书所言:“假如雪里芭蕉含蕴什么禅理,那无非像井底红尘,山头碧浪等等”,也暗示“毕竟无”。王维的许多图画都能体现出禅境的空灵静谧和幽寂旷远。再如《山阴图》,描绘原野远树,用笔拙朴细巧,也能表现出一种清旷淡远的禅理意趣。《雪溪图》中,作者由高处俯眺,颇似对象写生,于江村雪溪中撷取一景。图中一条溪流横贯画面,墨色平静、深沉、穆然,“一木桥正斜对着左下角,桥边篱落队家,小径弯曲直人溪边,缶溪又是屋舍寒林,遮断视线。溪的对岸更作远坡村落而白雪皑皑,平添一番幽澹。”就整个画面来讲,篱落、台榭、屋舍、远村透露出几分生活气息,但却是一种恬淡沉寂的生活意趣,远山及近处覆盖着的白雪又显得冷寂萧疏而又素洁超然。图中山石、坡原均无匀皴仅以水墨渍染,生动凸现着白雪覆盖之状,使“全图愈见单纯,浑穆而呈古意。”

论诗佛王维的佛禅诗

论诗佛王维的佛禅诗

论诗佛王维的佛禅诗(2)论诗佛王维的佛禅诗竹里馆独坐幽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这首诗是说明诗人与空寂为伴的空寂之心,诗文写出有声有色、有动有静、亦虚亦实的美丽自然景物,达到佛教那种“禅境”的空寂。

诗人独自在这幽深宁静的竹林里,弹琴长啸,这是一个与世隔绝的地方,没有其它的声音,也没有人知道诗人的存在。

此时此刻,只有与诗人为伴的明月悬空浩照。

从此反衬诗人那时内心趋于空寂的自然景物。

这是一首描写景物的寂灭空灵的诗文,其寓意幽深,意境宁静安祥,淡泊空远,禅机悟境流露于字里行间,是王维禅理诗的佳作。

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这首诗说明心外一如的静寂境界,此诗禅味极浓厚,用笔疏淡而传出含蓄丰蕴的诗情画意,诗中的背景虽然在“人间”,当清净的心灵,与自然境地融合为一时,却能从中体达到禅理那种“不生不灭”的实相,来解脱人世间的烦恼。

诗中寂静的空山,它并下受世间的干扰,花落、夜静、山空、无声的月光惊鸣了山鸟,然而山鸟的鸣叫,却又给山中带来了更幽静的寂静,这是一个无声中动,寂中回旋的世界。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诗人的禅境诗,已达到“意”与“境”的融合为一,它只有通过禅的体验才能加以表现,也只有在人与自然的水乳交融中,才能获得浑然一体的程度。

因此,王维的艺术成就,是令人惊心动魄的。

因此明胡应说:此诗“读之身世两忘,万念俱寂”山居秋瞑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这首诗,诗人通过“空山新雨后”的境色,细心观察,描绘了大自然美丽和可受可留,浸透了诗人的浓厚的感情,流溢出生动而丰富的思想,同时也体现了诗人的艺术魅力和禅境。

从禅学来看,诗的上联、次联,表现一种真空的境界,所谓一切皆归于寂静的空灵意境,三联末联,则描绘一种“即空即有,非空非有”的中道境界,使一切趋于完美和和谐。

木兰柴秋山钦余照,飞鸟逐前侣:彩翠时分明,夕岚无处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王维诗歌的佛性
导语:在王维的田园山水诗中,有许多的确寓含了一种禅意,但这种禅意的表现不是纯粹的佛理说教,而是写出了一个蕴含禅理趣味的优美的意境。

王维是唐代一位风格独特、个性鲜明的大诗人;不仅如此,他又是一个虔诚的佛教信徒。

历代以来,对王维诗歌中的禅理禅趣论述颇多。

王维的信佛和他诗歌中的禅意,是明显的事实。

本文试就王维诗歌创作中所体现出来的佛性作一论述。

王维的诗歌,尤其是他的田园山水诗,的确写得很美,以至早就有“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美誉。

在这些作品中,有许多诗也的确含有佛性与禅意。

如《与胡居士皆病寄此诗兼示学人二首》其一:
一兴微尘念,横有朝露身。

如是睹阴界,何方置我人。

碍有固为主,趣空宁舍宾?洗心讵悬解,悟道正迷津。

因爱果生病,以贪始觉贫。

声色非彼妄,浮幻即吾真。

这本是一首慰病之作,作者却在演绎禅理,现身说法,用禅宗的思想来解释人生疾患。

诗人认为,人之所以眷念人生,就是因为有世俗之念,只有去掉世俗之念,才不会迷失道路。

“五阴”、“六尘”、“十八界”等佛教概念在诗中大量出现。

我们再看《终南别业》:
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

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全诗的着眼点在于抒发对自得其乐的闲适情趣的向往。

开篇二句,由“中岁好道”“晚家南山”点明诗人隐居奉佛的人生归宿和思想皈依。

“道”,指佛教。

“中岁颇好道”,作者强调自己中年以后就厌恶世俗而信奉佛教。

一个“颇”字,点明其崇佛的虔诚心态。

“晚”字,意蕴丰富,既可以指“晚近”,也可以指“晚年”。

如果是前者,“晚家南山陲”是对现实隐居生活的描绘;如果是后者,则是对自己晚景的构想。

这样一些佛理说教诗,在思想内容上并不可取,严格说来只是佛教信徒的偈颂。

在王维的田园山水诗中,有许多的确寓含了一种禅意,但这种禅意的表现不是如上一类的纯粹的佛理说教,而是写出了一个蕴含禅理趣味的优美的意境。

我们再看《鹿岩》,这是王维晚年
所作《辋川集》中的另一首名作,同样是描写一个空明寂静的意境。

诗中所表现的清静虚空的心境,正是禅宗所提倡的。

王维对佛教各宗各派持有一种兼收并蓄的态度,但对他影响最大的还是禅宗。

他母亲崔氏“师事大照禅师三十余年”,大照即北宗神秀的弟子,这对他早年的思想不可能没有影响。

四十岁左右时,他又遇到南宗慧能的弟子神会,接受了神会的南宗心要。

禅宗是中国人自己的哲学,是一种中国化的佛教。

禅宗强调“对境无心”、“无住为本”。

也就是对一切境遇不生忧喜悲乐之情,不尘不染,心念不起。

王维以禅宗的态度来对待人世社会的一切,使自己有一种恬静的心境,进而把这种心境融入自己的诗中,使诗歌显耀出禅光佛影,如果拿《维摩经・佛国品》中“若菩萨欲得净土,当净其心。

随其心净,则佛土净”一段话来诠释《鹿岩》,还是比较恰当的。

在王维的山水诗中,像这样有禅趣的诗歌是很多的。

他的山水诗,都写得很静寂,实即写出了“空”“寂”“闲”的禅趣。

然而,关键问题是王维的山水诗是不是一种纯粹的禅意诗呢?王维是不是一个纯粹的佛教徒?回答是否定的。

甚至可以说,在他的思想中,真正的佛教信仰是居次要的地位,这也可以从他的诗歌创作中反映出来。

王维的诗歌创作,其思想倾向更多的还是庄子的道家精神。

我们知道,集中地表现庄子的处世哲学思想是《逍遥游》及其它文章。

《逍遥游》所描述的人生是作者认为理想的人生,而文中所极力描写的圣人、至人、神人正是作者所追求的最高人生境界的形象化,就是前面所谈到的富有禅意的山水诗中,都注重一个“静”字。

佛有定慧参禅,道有坐忘修身,都要求“静坐忘己”,排除杂念,进入精神的虚寂境界。

表面看来,二者的形式是一致的;可是,其目的却大不一样,佛家认为人生是苦海,修禅是为了断绝烦恼,并空天地,达到寂灭的境地,求得来世有个好的报应;而道家则根本不相信有来世,更不相信有因果报应,修道的目的是修身远祸,消除人的主观能动性,使自己顺应天命,合乎自然,为了求得今生精神上的逍遥自在。

全面考察王维的山水诗,似乎找不到一个寂灭的意境,找不出求得来世有好报应的思想痕迹;相反,更多的是描写了自然的美好意境,抒发了今生获得精神上解脱的愉悦之情。

总之,王维的思想是儒、释、道三教融合的思想。

他是一个佛教徒,但他的信佛是自己在生活中失意所寻求的一种寄托,诗情、画意、音乐美、禅趣四者高度结合,诗人的自我形象与山水景物形象契合交融,这就是王维山水田园诗的独特艺术的最高成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