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宗对王维诗歌创作的影响

合集下载

佛教对诗歌的艺术影响

佛教对诗歌的艺术影响

在《高僧传》的《竺僧度传》中留下赠、答两首诗,僧度姓王名唏,字立字,和母亲相依为命。他与同郡杨德慎之女杨苕华定亲,未等完成大婚,双方的父亲相继过世。王唏经受不了这沉重的打击,感到人生不过是一场灾难,遂遁入空门,出家做了和尚。杨苕华服丧期满后,修书赠诗于僧度,劝他还俗,修百年之好。下面是杨苕华的赠诗:
僧度皈依佛门,抛弃恋人,抛弃人生,他的目的是什么呢?不是为了别的,而是为了解脱。 “今世虽云乐,当奈后生何?罪福良由己,宁云己恤他!”抛掉的是享乐,得到的是解脱。佛家认为,人的享乐是短暂的,解脱是无限的,不能因小失大,不能把无限丧失在有限中。所以为了无限的来生解脱,他就毅然地抛弃人生。他的思想依据是什么?业报轮回是佛教中的重要思想,这种思想和中国传统思想因果报应具有相同的地方。僧度十分相信这种轮回报应,力求超脱这种轮回,超脱轮回的做法就是遁入空门、潜心修行。
许多有文化的僧人文人也大量写诗说禅,大量的诗篇从追求宁静空寂的禅境到开始追求机智活泼的禅机禅趣,追求佛教语言的选择,追求禅宗中的理性。下面是黄庭坚的一首诗:《六月十七日昼寝》, “红尘席帽乌靴里,想见沧洲白鸟双。马龁枯萁喧午枕,梦成风雨浪翻江。”黄庭坚深知佛理,语带禅机,从这首诗中我们可以看出来。 “马龁枯萁喧午枕”和“梦成风雨浪翻江”两句,马吃干豆秸和风雨浪翻江,看起来无甚关系,但前后联动起来看,单借助梦为中介物,巧妙地由此及彼,表现了诗人遁入江湖的素念。黄庭坚要求自己的词像禅那样无拘无束,无边无际,变化多样,给人以新奇,引人以遐想。
这些思想从哲学角度来看,都是十分可贵的辩证法思想,但僧度却用这种朴实的哲学思想来说明人间的苦难,世俗实是块秽土,不可久留,走上与尘无染的路。那人生最美好的东西是什么呢?就是遁入寂静的空门,过隐遁的生活。我们在僧度的这首诗中还可以看到,佛家思想和儒道思想的融合。“不闻荣启期,皓首发清歌?布衣可暖身,谁论饰绫罗?”这几句充满儒道思想。僧度作为一个文化僧人,既受到中国儒道思想的影响,他又学习了佛教思想,不同思想的交流和融合,自然而然地就会影响他的作品。

试论禅宗理念对王维山水诗创作的影响

试论禅宗理念对王维山水诗创作的影响

试论禅宗理念对王维山水诗创作的影响
王维是唐代著名山水诗人,他的诗歌受佛教禅宗的影响很显著,因此得到了“当代诗匠,又精禅理”①的赞誉和“诗佛”的称号。

王维在创作中不仅把宗教观念与感情化为诗的语言来表现,而且借鉴了禅宗的认识方法来丰富诗的表现手法,从而在诗歌艺术上开创了一个新局面。

禅宗影响于王维的山水诗歌创作艺术,可分为三种类型:以禅语入诗,以禅趣入诗,以禅法助诗。

这三类形式,从*传统的文学批评标准来看,具有不同的价值。

……。

王维的诗与佛家思想

王维的诗与佛家思想

王维的诗与佛家思想佛教通过魏晋南北朝的传播和进展,至唐朝,已和中国的本土文化进一步融合,取得了独自进展的态势。

唐朝是佛教进展的鼎盛时期。

这一时期佛教各宗派创建,而且形成了较为完备的理论体系。

士医生研习佛学理论成风,与各宗派名僧进行佛学义理的普遍交流,佛学理论慢慢渗透到他们文学创作的思想意识中。

被誉为“诗佛”的王维,其诗歌无不渗透着禅宗思想。

王维早年即习佛,他的名字确实是由于崇佛而取典于佛教维摩诘居士的。

《新唐书》称其“与弟缙齐名……兄弟皆笃志奉佛,食不荤,衣不文彩。

别墅在辋川,地奇胜,有华子冈、欹湖、竹里馆、柳浪、茱萸沜、辛夷坞,与裴迪游其中,赋诗相酬为乐。

丧妻不娶,孤居三十年。

母亡,表辋川第为寺,终葬其西。

”[1]王维信奉禅宗,尤其对南禅宗的佛理有深刻的明白得。

《旧唐书·王维传》云:“在京师日饭十数名僧,以玄谈为乐。

……退朝以后,焚香独坐,以禅诵为事……乾元二年七月卒。

临终之际,以缙在凤翔,忽索笔道别缙书,又与生平亲故道别书数幅,多敦厉朋友奉佛修心之旨,舍笔而绝。

”[2]在唐朝崇佛风气的盛行,士医生与佛教僧人普遍来往的环境阻碍下,王维亦与很多僧人结识。

这可见于他诸多反映与僧人往来的诗,如:《与苏卢二员外期游住持寺而苏不至因有是作》、《过福禅师兰假设》、《饭覆釜山僧》、《同崔兴公送衡岳瑗公南归诗序》等。

与王维结交的僧侣中,他与禅宗关系深厚。

[3]因此,禅宗明心见性、顿悟成佛的主张对王维的诗文创作起到了潜移默化的阻碍。

尤其是经历安史之乱的动荡后,他一心想到佛教中去寻求自我摆脱。

他表示:“晚年唯好静,万事不关切。

自顾无长策,空知返旧林”,“好读高僧传,时看辟谷方”,他感叹:“一生几许悲伤事,不向空门何处销”,“白发终难变,黄金不可成。

欲知除老病,唯有学无生”。

许多诗文流露出他内心向往超离世事,取得思想摆脱的期望。

因此,王维被誉为“诗佛”。

王维的诗深受禅宗阻碍,他往往把佛典章句、佛学理论和对佛学思想的明白得融入到诗文的创作中,写了很多禅理诗宣扬佛理,表达他对佛教的明白得和对人一辈子的体悟。

禅宗对王维诗歌创作的影响

禅宗对王维诗歌创作的影响

禅宗对王维诗歌创作的影响一、王维与佛教王维与佛教的渊源很深,他的全家尤其是他的母亲均笃信佛,《请施庄为寺表》中有记载,“臣亡母故博陵县君崔氏,师事大照禅师三十余岁,褐衣疏食,持戒安禅,乐住山林,志求寂静”。

受家庭的影响,王维早年即信佛,一生虔诚,常素食素服,,《旧唐书》说他“斋中无所有,唯茶铛、药臼、经案、绳床而已”。

开元二十八年,王维与南宗禅大师神会相遇于南阳临湍驿,这次会见对王维影响极大,使他从此倾心服膺于南宗禅法。

归隐后,他更是常与高僧交游,谈经说道。

王维所交游的僧人很多,见诸于诗文的就有道光禅师、道一禅师、瑗公上人及神会禅师等十余僧,且几乎均为禅僧。

对于潜心向佛的王维来说,对方外高人的参访及与意气相投的道友们的共修,自然而然地成为他日常生活的重要部分,《旧唐书本传》中记载王维经常“焚香独坐,以禅诵为事”。

王维的佛教休养促成了他任运随缘的人生哲学,他在《六祖慧能禅师碑铭》中写道:“五蕴本空,六尘非有。

众生倒计,不知正受。

莲花承足,杨枝生肘。

苟离身心,孰为休咎?”,在他看来,我和法都是虚幻的,根本就没有吉凶、善恶的存在。

“至人达观,与佛齐功,无心舍有,何处依空?”,他认为保持平和、不悲不喜的人生态度才是完美的与佛齐功的人生境界。

也有人将王维的这种隐逸从容的人生思想归于他坎坷的官场之路,笔者不完全赞同这一观点。

仔细分析便知,王维的仕途并不算艰难,在张九龄被贬之前,他的仕途甚至还算是比较顺利的,他25岁便得人举荐为官,33岁时受张九龄汲引拜官右拾遗,36岁转为监察御史,39岁又以殿中侍御史知南选事,43岁时任左补阙,迁库部郎中。

王维官场的转折应从他56岁被囚禁于宣阳里杨国忠旧宅开始算起,而他的享年是61岁。

纵观王维的一生,笔者认为他的仕途并不是其笃信佛教的根源,更不能将他诗作中的禅意归为官场失意。

例如王维晚年隐居辋川,其与裴迪辋川赋二十景诗,在《文杏馆》诗中写道:“不知栋里云,去做人间雨”,更表达了还想为官为民服务的愿望。

试论禅宗思想对王维诗歌创作的影响

试论禅宗思想对王维诗歌创作的影响
了 浓 厚 的兴 趣 。
3以禅 法入诗 。早期 王维接 触 的是北禅 宗 ,重修 禅打 .
坐 ,在 《 旧唐书 ・王维传 》中称 他 “ 焚香 独坐 ,以禅 诵为
事 ” ,在 其 诗 中也 随处 看到 “ 寂 ” 、 “ 禅 安禅 ” 之类 字
眼 .如 :
二 、王 维 诗 歌 中禅 宗 思 想 的 三 种 表 现 方 式
诗 、 以禅趣入 诗 、以禅 法入诗 ,表现 出一种 宁静 、空寂 、淡远 的 艺术风格 ,而这也 正是 禅 宗思想 的体现 。诗人 把这 种 思想融入到诗 里 ,增 强 了诗 的美感 ,对中国 山水诗歌 的发展 产 生了深远地影 响。
【 键 词 】 维 禅 宗 思 想 诗 歌 创 作 关 王
影 响 ,要 摆 脱 这 种 痛 苦 ,就 容 易 从佛 教 中 去 寻 求 解 脱 了 , 用 佛 教 的 “ ” 理 来 消 除 内 心 的 痛 苦 。 更 为 甚 者 ,是 天 宝 空
十五年安 禄山攻 陷长 安 ,王维 迫任伪职 ,后来尽管 他因有 《 凝碧诗 》而得到肃 宗的宥免 ,并责授 太子中允 ,但 此事 对他 的打击 是巨大 的。仕 途上 的不 得志 ,使 他对佛 教产生
宁 静 的趣 味 。王 维把 学禅 中体悟 到 的 “ ” 、 “ ” 、 静 寂
“ ” 带 人 诗 歌 ,这 类 诗 往 往 不 用 禅 语 ,而 禅 意 十 足 。正 淡
王 维信佛 ,~方 面与 家庭 环境有关 。其母 崔氏长年诵
经 奉 佛 ,潜 移 默 化 ,而 其 弟 王 缙 “ 官 于 登 封 ,因 学 于 大 尝
到 开 元 二 十 二 年 才 被 张 九 龄 擢 为 右 拾 遗 。 正 当 他 振 奋 精
绿竹 含 新粉 ,红 莲落 故 衣 。渡 头烟 火 起 ,处 处采 菱 归 。 (《山居 即事 》 ) 这首 诗 为我 们 展 现 了夕 阳苍 茫 、柴 扉 虚掩 、仙 鹤 归 巢 、采菱人归 这些黄 昏时分最令人 感慨 的画面 ,读诗 时如 同置 身于其 中 ,仿 佛感受 到了时光 与人世 的消歇 流变 ,在

禅宗对王维山水田园诗意境的影响

禅宗对王维山水田园诗意境的影响

禅宗对王维山水田园诗意境的影响王维在山水田园诗方面开启了一个属于他自己的全新的时代,除去他自身具有的创作才华外,他整日沉醉于自然山水之中,又在沉醉的同时对其进行更深一步的诠释,得以用画为诗,用禅为诗的创新手法,他将禅宗中的禅趣与大自然中的景物完美的融为一体,使自己的诗歌创作展现出一种独具特色的意境之美——“空”、“静”。

关键词:王维;山水田园诗;禅理;意境AbstractKeywords:WangWei;landscapepastoralpoems;Zenideas;Artisticconception摘要IAbstractII前言1一、禅宗对诗人心态的影响:2(一)、困厄中的隐逸心态2(二)、对待山水的平静心态3(三)、无住于心的人生态度4二、禅宗对诗歌风格的影响:4(一)、引禅语入诗5(二)、引禅法入诗51、空寂52、闲静7三、结语10谢辞12王维(701-761),字摩诘,蒲州人,是盛唐时期的诗人、画家和音乐家。

陶渊明、谢灵运的山水田园诗的传统被他完美的承袭,作者用自己的创作才华将其推向了艺术的巅峰。

他的山水田园诗作,拥有极其高深且独具特色的艺术地位。

东坡诗人早前就对王维的诗给予了很高的赞赏,他首先对王维在画画方面的造诣上进行了高度的肯定,另一方面也对其寓情于景的诗歌创作作出了中肯的评价。

与此同时,王维还是一个深懂佛家禅理之人,并且享有“诗佛”之美誉。

他从小追随母亲跪坐焚香,诵经念佛,一开始是因为风俗的耳濡目染,在那以后伴随着生活经验教训的丰富,尤其是在“安史之乱”之后,在政治方面的遭遇以及各种不顺心使他一头扎入“佛”的怀抱当中。

因此,他的诗歌创作经常能够流露出非常浓郁且厚重的佛教方面的影子,特别是禅宗。

所以他的山水田园诗,都蕴藏着丰富的哲学理念,呈现出一片空寂,闲静的艺术特色。

本文笔者将带领大家以意境为根本出发点,分为两大部分,以及若干小点来深入探讨一下诗人王维在这一方面造化。

一、禅宗对诗人心态的影响:诗人王维在他的一生当中接触过多种佛家宗派的思想,诗画作品中也都流露出丝丝禅意与禅趣。

分析王维诗歌中的禅宗思想

分析王维诗歌中的禅宗思想

分析王维诗歌中的禅宗思想分析王维诗歌中的禅宗思想王维一生留下了无数的经典之作,其抒写隐逸情怀的山水田园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将空灵之美、神韵缥缈和空明的境界刻画得入木三分,把禅宗思想与宗教感情化为诗思,具有独特风格。

佛教在中国的发展,隋唐时期达到一个顶峰,并产生了诸多佛学宗派。

其中,禅宗影响最大,王维就是一个典型代表。

政治上的失意。

使王维退隐山林,过起一种闲适自然的亦官亦隐生活。

在这种生活中。

他将自己所领悟到的宗教思想融入到山水田园诗的创作之中,再加上对他对自然深刻透彻的观察,用忘情于山水田园而甘于寂寞的情怀加之空虚之心去体味生活,表现了“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苏东坡《书摩诘蓝田烟雨图》)的深远意境。

使人在悠然的山水田园美景中,品味禅学的精深。

一、佛学与审美的有机结合吴功正先生在《唐代美学史》一书中这样评价王维与禅学的关系:“他把禅趣融为诗趣,以禅的精神作为诗的审美精神,他用禅的体悟方式作为诗的体悟方式。

这样,在王维那里。

禅与审美便整合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出神入化。

”王维把参禅领悟到的意境渗入作品中,使他的山水诗蕴含着一种禅意,体现出蕴含禅理趣味的优美的意境。

如《过香积寺》:“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

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云峰、古木、没有人迹的山径,配上幽咽的泉声、凄冷的日色和曲折的潭岸,呈现出一幅幽美的画面。

这些景物的描写,正是诗人禅寂心境的写照。

王维在孤独与寂寞中,走进大自然。

在与大自然亲密接触过程中,将自己的`佛学思想与审美体验结合在一起,创造出优美而又富有哲理的艺术意境。

“野花丛发好,谷鸟一声幽。

夜坐空林寂,松风直似秋。

”(《过感化寺昙兴上人山院》)野花盛开,谷幽鸟鸣,夜静林寂,折射出清幽的禅趣,寄寓着诗人的幽独情怀。

外在景物与内蕴的禅静有机结合,即山水审美体验与禅的静默观照合而为一,使人在欣赏到幽美画面的同时,也体味到作者所追求的没有烦扰的寂静祥意。

浅析禅宗思想对王维诗歌的影响1

浅析禅宗思想对王维诗歌的影响1

浅析禅宗思想对王维诗歌的影响
王维的山水诗对于大自然的观照不仅局限于一种客观的,穷形尽相的描写和单纯的情感体验,他的最高妙之处还在于诗人消除了“我”之情见,诗人以禅慧观照整个世界万物,其描绘的山水显现出一种空辽,通透,澄清,澈明的境界。

用宗白华先生的话说:“禅是动中的极静,也是静中的极动,寂而常照,照而常寂,动静不二,直探生命的本原。

禅是中国人接触佛教大乘教义后体认到自己心灵深处而灿烂地发挥哲学境界与艺术境界,静穆的观照和飞跃生命构成艺术的两元,也是构成‘禅的心灵状态’”。

一.王维的生平与佛禅的关系
家庭环境对王维信奉佛教的熏陶。

王维之母崔氏“师事大照禅师三十余岁,褐衣蔬食,持戒安禅,乐住山林,志求寂静”(王维《请施庄为寺表》)。

崔氏笃志信佛,对王维无疑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

其所处的家庭环境中沉浸着浓厚的佛教氛围,对他的诗歌创作有着极为深刻的影响,要分析王维的诗歌必然会联系到佛禅来加以理解。

人生经历对王维信奉佛禅的影响。

除开家庭环境的影响,王维中年以后潜心伺佛的深层次原因还在于其生活及仕途的坎坷经历。

可以说王维迈向禅境的经过不是一蹴而就的,是伴随其人生经历中不幸事件的接踵而至而逐步形成的。

王维早慧,“九岁知属词”(《新唐书》)。

开元三年(715)十五岁作《题友人云母障子诗》。

十年离家赴长安,谋求进取。

开元四、五年间,在长安,间至洛阳,先后写了《洛阳女儿行》、《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十九岁作《桃源行》、《李陵咏》诸
篇。

所作诗篇文思成熟,那句“每逢佳节倍思亲”(《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更是后世称颂的名句,足见其才情胜过常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禅宗对王维诗歌创作的影响
佛教自汉朝传入中原以后,对中国古代文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唐代著名诗人王维在佛教禅定思想的影响下,将诗作写到了极其精细的程度,在自然适意中展现了个体生命与自然生态的和谐与华彩。

自汉代以来,佛教东渐,经过长期发展,在中国独立发展出三个本土佛教宗派,即天台宗、华严宗与禅宗,其中以禅宗性格最为独特,对中国古代士大夫和文人思想的影响也最为深远。

禅宗又称宗门,盛于六祖惠能,中晚唐之后成为汉传佛教的主流。

唐朝的很多文人都与佛教姻缘密切,进而影响到其文学创作,其中尤以王维最为突出,在佛教禅定思想的影响下,他把自然景物写到了极其精细的程度,富有静默、空寂的特点,主客体合二为一,在自然适意中展现了个体生命与自然生态的和谐与华彩。

笔者在研读王维诗歌作品的基础上,分析了佛教尤其是禅宗对王维文学创作的影响。

一、王维与佛教
王维,唐代诗坛上与李白、杜甫齐名的著名诗人,以五言诗成就最高,又因他精通音乐,故其诗作容易合乐,传播广泛,声名颇高。

通读王维的诗篇,不难发现经常含有隐逸倾向,我们不能简单地将这种倾向归于逃避现实和消极厌世,他的这种状态其实是对死亡、异己力量的隐忍、退让与调和,是对人生和生活的另一种领悟,充满了禅机和佛老思想。

王维与佛教的渊源很深,他的全家尤其是他的母亲均笃信佛,《请施庄为寺表》中有记载,“臣亡母故博陵县君崔氏,师事大照禅师三十余岁,褐衣疏食,持戒安禅,乐住山林,志求寂静”。

受家庭的影响,王维早年即信佛,一生虔诚,常素食素服,,《旧唐书》说他“斋中无所有,唯茶铛、药臼、经案、绳床而已”。

开元二十八年,王维与南宗禅大师神会相遇于南阳临湍驿,这次会见对王维影响极大,使他从此倾心服膺于南宗禅法。

归隐后,他更是常与高僧交游,谈经说道。

王维所交游的僧人很多,见诸于诗文的就有道光禅师、道一禅师、瑗公上人及神会禅师等十余僧,且几乎均为禅僧。

对于潜心向佛的王维来说,对方外高人的参访及与意气相投的道友们的共修,自然而然地成为他日常生活
的重要部分,《旧唐书本传》中记载王维经常“焚香独坐,以禅诵为事”。

王维的佛教休养促成了他任运随缘的人生哲学,他在《六祖慧能禅师碑铭》中写道:“五蕴本空,六尘非有。

众生倒计,不知正受。

莲花承足,杨枝生肘。

苟离身心,孰为休咎?”,在他看来,我和法都是虚幻的,根本就没有吉凶、善恶的存在。

“至人达观,与佛齐功,无心舍有,何处依空?”,他认为保持平和、不悲不喜的人生态度才是完美的与佛齐功的人生境界。

也有人将王维的这种隐逸从容的人生思想归于他坎坷的官场之路,笔者不完全赞同这一观点。

仔细分析便知,王维的仕途并不算艰难,在张九龄被贬之前,他的仕途甚至还算是比较顺利的,他25岁便得人举荐为官,33岁时受张九龄汲引拜官右拾遗,36岁转为监察御史,39岁又以殿中侍御史知南选事,43岁时任左补阙,迁库部郎中。

王维官场的转折应从他56岁被囚禁于宣阳里杨国忠旧宅开始算起,而他的享年是61岁。

纵观王维的一生,笔者认为他的仕途并不是其笃信佛教的根源,更不能将他诗作中的禅意归为官场失意。

例如王维晚年隐居辋川,其与裴迪辋川赋二十景诗,在《文杏馆》诗中写道:“不知栋里云,去做人间雨”,更表达了还想为官为民服务的愿望。

所以,王维经常用他的禅意诗,表达了“入世中的出世”,又表达了“出世中的入世”,这种能入能出,能出能入,出入由心,出入自如的心态非常人所及。

后世将王维尊称为“诗佛”,一方面是因为他笃志信佛,佛学理论修养深厚,其诗歌中包含了很多佛教意味宗教倾向,另一方面是因为他博学多才,诗作水平极高,在唐代诗坛享有崇高盛誉。

二、禅宗对王维诗歌创作的影响
禅宗崇尚直觉观照的非理性思维方式,向往物我两忘、我心即佛的精神境界,遵从随缘任运、平淡从容的生活态度,正契合了王维理想中的精神世界,使诗人的世界观、感情和审美情趣都受到渲染,不能不外化而行诸笔墨,创作出了数量颇多的上乘禅诗禅作,以一种空灵、清淡、恬静、和谐的艺术境界,把禅文化的精神和身受禅文化熏陶的精神境界表现得淋漓尽致。

在王维的许多诗歌作品中,颇具意境地向我们展现了空灵、清净的自然界,处处流露出随缘的禅趣,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艺术
形态。

以《山居秋暝》为例,“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该诗融诗意、画意、禅意、乐理于一体,生动地描绘了秋雨初晴后傍晚时分山村的旖旎风光和山居村民的淳朴风尚,在寄情山水田园的背后,寄托了诗人高洁的情怀和对理想的追求。

读这首田园佳作,我们不仅能欣赏到美丽静谧的山水田园风光,更能从字字句句中读到诗人超然物外、高尚洒脱的皈依情趣。

王维在这首诗中借清美的山水营造世外桃源的氛围,抒发自得其乐、怡然自得的情趣。

诗人能写出这样美好的诗篇,必定是将整个身心溶于山水田园的怀抱,达到了心性合一的美妙禅境,明代文人王士祯就曾赞叹“字字入禅通其解者,可语上乘”。

《鸟鸣涧》是王维山水诗中的又一代表作品,“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心鸟,时鸣春涧中。

”这首诗以动写静,虽是有动有声,然绝非噪闹,恰是一种空、静之境,用声音的描述衬托山里的幽静与闲适。

明月千古复万古,山鸟时鸣春涧中,亘古与时下打成一片,高妙的衔接组合,令人深深地感觉到“见心”、“见性”,“吾梵一如”,让我们感受到诗人心灵的空寂宁静与精神的离世绝俗。

王维将如此玄冥的禅意化入诗作,不露半点痕迹,令人惊叹。

王维与佛教的情缘还体现在有关寺庙的诗作中。

例如他在以禅语入诗的代表作《过香积寺》中写道:“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

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在这首诗中描写了寺院超尘静谧的境界,云峰、古木、钟声、青松等形象刻画出萧瑟暗淡、幽寒阒寂的境界,有力地表现出王维超然洒脱的心情。

在《游感化寺》中他还写道“翡翠香烟合,琉璃宝地平。

龙宫连栋宇,虎穴傍檐楹。

谷静唯松响,山深无鸟声。

琼峰当户拆,金涧透林明。

……抖擞辞贫里,归依宿化城。

绕篱生野蕨,空馆发山樱。

香饭青菰米,嘉蔬绿笋茎。

誓陪清梵末,端坐学无生。

”在这首诗中,诗人同样是以一种空静的心灵观体验自然,展示出空静的境界。

王维的少数作品可以视作“禅言诗”,直接用禅语表现禅理,但其艺术价值不是很高,很有有人研究。

如《胡居士卧病遗米因赠》,“了观四大因,根性何所有。

妄计苟不生,是身孰休咎。

色声何谓客,阴界复谁守。

徒言莲花目,岂恶杨枝肘。

……”,这
首诗所说的“居士”即在家信佛的人,“四大”是佛教所说的地、水、火、风四种构成色法,“莲花目”指佛眼。

《与胡居士皆病寄此诗兼示学人二首》中写道:“一兴微尘念,横有朝露身。

如是睹阴界,何方置我人。

碍有固为主,趣空宁舍宾。

洗心讵悬解,悟道正迷津。

因爱果生病,从贪始觉贫。

色声非彼妄,浮幻即吾真。

……”这首诗中描述的是佛学的一种境界。

类似这样的谗言诗,都是直接用禅语讲道理,整篇诗的表现如同偈语,没有一定佛学修养的人难以理解。

袁行霈先生曾经这样评价王维诗中的禅意,“总的看来,这个时期的诗歌意向空灵,境界清幽,呈现出一种闲澹冷寂、悠然自在的情趣。

这显然与禅学的浸润有关。

”王维的禅意既不是因个人遭遇而发,也并非简单的宗教意趣,其“身心相离”也并非简单的“心在空门”,从形式上来看,这种禅意世界是以禅理化儒道的心灵本体。

王维的佛理诗歌、山水诗歌以及其画作所体现出的禅意世界,一方面反映了王维的禅宗思想和自然主义的倾向,也是其心灵慰藉的良方。

诗人以禅宗的教义和思维武器,打通了出世与入世、理想与现实、忏悔与解脱、责任与超然,甚至痛苦与欢乐之间的矛盾性,在终极关怀和社会关怀、宗教意趣和审美意趣的转换之中,显现了独特的人格和风范。

三、结束语
在佛教的鼎盛时期,禅宗对唐朝的社会影响是方方面面的,除了上文所论述的王维诗歌创作,还涉及到美学、绘画、建筑、饮食、茶道等众多领域。

以禅宗的经典著作《坛经》为例,处处体现出了顿悟成佛,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真妙,劝世人行善止恶,积德为本,已不仅仅是中国平民的佛经,而更是中华之禅学,是全人类的宝贵财富,值得我们深入探讨和研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