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王维诗歌中的佛禅思想
品味王维山水诗中的佛理禅境之美

品味王维山水诗中的佛理禅境之美王维是唐代著名诗人,他的山水诗以其深沉的佛理禅境之美而广受中国文人的赞誉。
品味王维山水诗中的佛理禅境之美,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诠释。
王维以深邃的思考和超越凡尘的意境描绘了大自然的壮美景色,通过描绘山川河流、树木花草等元素,传达了佛理禅境的宁静、空灵和超脱。
例如他在《山居秋暝》中写道:“山紫花红两岸绿,半江青,半江红。
”这里的山、水和花草之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呈现出一种宁静而美丽的意境,使人感受到佛理禅境中的平和与静谧。
王维在诗中常常运用“物我两忘”的意境,将人与自然融为一体,体现了佛理禅境的“无我”和超越。
例如他在《山居秋暝》中写道:“山寺钟鸣昼不息,渔舟唱晚响空中。
”这里的山寺钟声和渔舟的歌声都表现出人与自然的融合,消除了人与物之间的界限,使人们能够超越私欲和功名利禄的困扰,进入佛理禅境中的宁静与空灵。
王维善于通过描写自然景物中的细微之处来表达佛理禅境的微妙和神秘。
例如他在《登鹳雀楼》中写道:“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里的“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表达了人对于自然和生活的无限探索,以及佛理禅境中的无垠和超越。
他通过描绘人与自然的互动关系,引导人们超脱日常的烦恼和纷扰,进入佛理禅境中的宁静和解脱。
王维的山水诗中常常融入了对时间的深思和对生命的思考,体现出佛理禅境中的对于生命的平和和超然。
例如他在《山居秋暝》中写道:“日本春山陌上开,青塔晨钟忽可闻。
”这里的“日本春山”和“青塔晨钟”都表达了时间的流逝和生命的短暂,而王维在这种变化中找到了一种超脱和平和的境界,使人感受到佛理禅境中的淡然和超越。
王维的山水诗中融入了深刻的佛理禅境之美,通过描绘自然景色、抒发对自然的思考和探索,以及融入对于时间和生命的思考,呈现出了一幅幅宁静、超脱和美丽的山水画卷,使人们能够感受到佛理禅境中的平和与解脱。
分析王维诗歌中的禅宗思想

分析王维诗歌中的禅宗思想分析王维诗歌中的禅宗思想王维一生留下了无数的经典之作,其抒写隐逸情怀的山水田园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将空灵之美、神韵缥缈和空明的境界刻画得入木三分,把禅宗思想与宗教感情化为诗思,具有独特风格。
佛教在中国的发展,隋唐时期达到一个顶峰,并产生了诸多佛学宗派。
其中,禅宗影响最大,王维就是一个典型代表。
政治上的失意。
使王维退隐山林,过起一种闲适自然的亦官亦隐生活。
在这种生活中。
他将自己所领悟到的宗教思想融入到山水田园诗的创作之中,再加上对他对自然深刻透彻的观察,用忘情于山水田园而甘于寂寞的情怀加之空虚之心去体味生活,表现了“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苏东坡《书摩诘蓝田烟雨图》)的深远意境。
使人在悠然的山水田园美景中,品味禅学的精深。
一、佛学与审美的有机结合吴功正先生在《唐代美学史》一书中这样评价王维与禅学的关系:“他把禅趣融为诗趣,以禅的精神作为诗的审美精神,他用禅的体悟方式作为诗的体悟方式。
这样,在王维那里。
禅与审美便整合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出神入化。
”王维把参禅领悟到的意境渗入作品中,使他的山水诗蕴含着一种禅意,体现出蕴含禅理趣味的优美的意境。
如《过香积寺》:“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
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云峰、古木、没有人迹的山径,配上幽咽的泉声、凄冷的日色和曲折的潭岸,呈现出一幅幽美的画面。
这些景物的描写,正是诗人禅寂心境的写照。
王维在孤独与寂寞中,走进大自然。
在与大自然亲密接触过程中,将自己的`佛学思想与审美体验结合在一起,创造出优美而又富有哲理的艺术意境。
“野花丛发好,谷鸟一声幽。
夜坐空林寂,松风直似秋。
”(《过感化寺昙兴上人山院》)野花盛开,谷幽鸟鸣,夜静林寂,折射出清幽的禅趣,寄寓着诗人的幽独情怀。
外在景物与内蕴的禅静有机结合,即山水审美体验与禅的静默观照合而为一,使人在欣赏到幽美画面的同时,也体味到作者所追求的没有烦扰的寂静祥意。
刍议王维诗的禅蕴

刍议王维诗的禅蕴王维深受禅宗的影响,因此他的诗中也蕴含着浓浓的禅意,其中又以他的山水诗为甚。
他把佛教思想与诗歌完美结合,碰撞出俊逸空灵的山水诗歌作品,具有独特的风格。
王维是唐代著名诗人,又是虔诚的佛教徒。
禅宗赋予了王维静观、内省型的美感心理结构和了然顿悟、淡化时空观念的审美方式。
王维深受禅宗的影响,故他的诗中也蕴含着浓浓的禅意。
因为他的诗俊逸明秀、空灵澄澈的特点被后世称为“诗佛”。
一、禅意产生的原因追踪王维的经历以及他生活的朝代,王维诗歌禅意的产生应该有以下几个原因,时代因缘、家庭背景以及个人遭遇。
同时,这些原因不是单一影响的,而是在他们的综合作用下才使王维的诗歌具有了禅意。
唐朝佛学的兴盛和发展对王维产生了关键的影响。
王维出生于公元年,卒于公元年,王维的一生,改信禅宗。
禅宗的兴盛,始于初唐时期的惠能。
弘忍死后,禅宗分成南北两派,以弘忍的上座弟子戒坛为代表的北宗,获得武则天的注重,北宗的优势,一直持续至开元、天宝年间。
弘历的另一个弟子慧能在岭南创南宗,慧能死后十几年,他的弟子神可以已经开始至北方传扬南宗教旨,刮起南北宗的争议。
至安史之乱后,肃宗至德二年,神会主洛阳神坛,才获得皇帝的信任。
最终,南宗替代北宗而蓬勃发展,并沦为禅宗的正统。
禅宗的本质是通过自省而明心见性,也就是使人挣脱现实的樊笼,从有限走向无限。
相对于那个时代的道教,禅宗的思想是比较消极的,是美好理想幻灭之后的产物,比较符合受排挤和挤压的知识分子存在的內心感受。
也可以说,禅宗所释放出的是适当而自然地藏在每个人内心的一切活力,在普通情况下,这些活力是被阻挡和歪曲的因而找不到适当的理由释放。
被禅宗吸引的士大夫,存在于对封建秩序既依附又厌恶的矛盾心情之中,因此也非常容易接受禅宗的这种从不自由中寻求解脱的精神生活方式。
王维就是其中的代表。
家庭环境的熏陶也对王维禅意的构成产生了关键影响。
王维的家庭具备浓郁的佛教气氛,他的母亲就是一位仁慈的佛教徒。
分析王维诗中的禅意

分析王维诗中的禅意分析王维诗中的禅意禅宗对王维的影响是什么呢?王维的诗中是如何来体现禅意的?王维,盛唐著名诗人,与李白、杜甫鼎足而立,被后世称为“诗佛”,现存诗作有四百余首。
其诗立意广泛、涉及题材众多,包括山水田园、军旅边塞、送别纪行等,其中最具艺术价值、美学价值、思想价值的是蕴含禅意的诗,这些诗充分地体现了他的文学造诣及人生境界。
这部分诗传达出一种清新豁达、空灵悠远、意味深长的气质,不带一丝烟火气,任时光荏苒、沧海桑田,都无法抹灭,流传千年。
一、王维的禅宗思想印度佛教传入中国后,受儒、道、玄思想的影响,形成了极具中国特色的一派――禅宗。
其核心思想为:“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意指透过自身实践,从日常生活中直接掌握真理,最后达到真正认识自我。
“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是“禅宗”的修行原则。
“禅宗”的中心内容是“顿悟见性” ,即众生自性本净,圆满具足;见自本性,直了成佛;只需“自身自性自度”,不需向外驰求。
在王维生活的盛唐时代佛教已经发展到鼎盛时期,禅宗也在几经传承后蔚然成风,当时诗人多习禅、论禅。
在经历贬官、隐居、官场黑暗、张九龄罢相、安史之乱之后,王维开始重新审视人生,其人生观、世界观都有了一定的改变。
官场的挫折成了王维深入参禅的契机,他的禅宗思想开始显现并渗透进诗作中。
中唐诗人杨巨源在诗中说:“扣寂由来在渊思,搜奇本自通禅智。
王维证时符水月,杜甫狂处遗天地。
”可以见到唐人早已看到禅对于王维创作的巨大影响。
1、禅意诗王维还有一部分诗写的是山水自然、田园风光,但却蕴含着丰富的禅意及人生哲理,就是最能体现王维气质的禅意诗。
但需要注意的是并非所有的山水诗都有禅意,所以不可牵强附会地去解读,如《山中》“荆白石出,天寒红叶稀。
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
”诗人用了石、叶、路、雨等最普通的意象,通过色彩的搭配、变化,勾勒出了山中灵动的景色。
又如《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王维诗歌的禅意

王维诗歌的禅意王维诗歌的禅意1.引言- 王维是唐代著名的诗人,他的诗作以其深入人心的禅意和清新的意境而闻名于世。
2.王维的生平与艺术成就2.1 生平简介- 王维,字摩诘,是唐代文学家、画家、官员。
生于公元701年,卒于公元761年。
2.2 诗歌创作风格- 王维的诗歌主题广泛,涉及山水、人物、哲理等多个领域。
他以细腻的笔触,表达了对自然、人生、哲学等深刻的认识和体悟。
2.3 禅意与王维诗歌- 王维的诗歌中常融入禅意,折射出他对人生和世界的独特洞察力,给人以深思和启迪。
3.王维诗歌中的禅意表现形式3.1 山水意象与禅机- 王维的诗作中常以山水景象为表达工具,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写,暗示禅机和人生哲理。
3.2 安静与寂静- 王维的诗歌中常以安静、寂静的环境为背景,通过揭示内心的宁静与平和,传达禅修的意境。
3.3 合一与虚无- 王维的诗作中表现出对虚无境界的追求,通过追求人与自然的相通与合一,表达了禅宗的思想精髓。
3.4 人生哲理与智慧启迪- 王维的诗歌中融入了许多关于人生、生死和智慧的哲理,引发读者对人生意义的思考。
4.王维诗歌中禅意的影响与价值4.1 文学影响- 王维的诗歌风格独特,蕴含着深刻的禅意,对后世文人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和启发。
4.2 文化价值- 王维诗歌中的禅意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禅宗思想相契合,对推动中国文化的发展与传承具有重要价值。
附件:王维相关诗歌选本法律名词及注释:1.禅意:佛教禅宗思想所体现的境界和意境,强调内心的安宁、虚无和超越。
2.禅机:禅宗中指示悟性的突破点或契机,追求禅机意味着开悟。
3.合一:指人与自然、人与他人、人与自己之间的和谐与统一。
4.虚无:佛教禅宗的一种境界,即超越个体自我、万物无常的思想体验。
试析王维山水诗蕴涵的禅意

试析王维山水诗的禅意摘要:王维的山水诗得益于以禅家的态度来观照人生的一切,因了禅意而有一种独特的艺术魅力。
关键词:王维禅意意境王维的山水诗拆开来看既无动人的情语,也无动人的景语,似随意写出眼前景物,没去费力气刻画和涂饰,简洁得很。
而其诗却妙谛天成,境界自出,蕴涵着一种特殊的艺术魅力。
这是因为从中可以观照出诗人的人格理想的追求,诗中有诗人内在精神的折射。
这种内在精神,诗人的人格理想追求就体现在诗的禅意上。
王维,素有诗佛之称,他的名和字合起来是佛经中一位有名的居士。
王维生长在一个佛教气氛十分浓厚的家庭,他的母亲是位笃诚的佛教徒。
“师事大照禅师三十余岁”。
在母亲的熏陶下,在胜唐崇佛的风潮中,王维和其弟“俱奉佛,居常疏食,不茹荤血。
”王维师从名僧,和僧人交往很多,后由于仕途失意,一度隐居,日日禅诵,对佛学有较高的造诣。
在唐代佛教的各个流派中,王维信仰的是禅宗,禅宗分南北两派。
他的母亲所事之师大照即北宗祖师神秀的高足普济,这对王维早年的思想不可能没有影响。
大约在他四十岁左右的时候,王维为侍御使出使南阳,途中遇到南宗祖师慧能的弟子神会,神会所宣扬的南宗心要,又使他一见倾心。
禅宗是中国人的哲学,是中国人接触了大乘佛教后,体悟到自己内心深处奥秘的一种新的境界。
禅宗强调“对境无心”、“无往为本”,也就是对一切境遇不生忧乐悲喜的心情,不粘不着,不生不染,心念不起。
禅宗以无念为宗,追求心空的境界。
所谓空,是说世界上所有事物都虚幻不实。
心空,则无欲、无执、不生、不灭、大休、大息,达到永恒的涅磐。
王维受禅宗的影响,将诗歌的意境统一于空灵的禅境。
吕澄曾说“禅的意味渗透在学人的生活里,使它构成一种随缘任运的态度”。
任运,任心,追求主观精神的自由境界,保持心的清静,万事无关,一尘不染,任松风解带,任山月照琴,是王维以禅家的态度对待人生的一切所持有的生活态度。
他所写的山水诗多持澄心观照的审美态度,表现出空寂闲静的境界,闪耀着一种似有若无的禅光佛影。
浅谈王维诗中的禅

目录中文摘要 (I)Abstract (II)引言.......................................................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一王维诗歌以禅入诗的原因 (1)二王维诗歌以禅入诗的方式 (2)三王维诗歌以禅入诗的表现 (3)四王维诗歌以禅入诗的影响 (6)结语 (6)参考文献 (7)中文摘要盛唐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丰收时期,其中唐诗表现最为明显,它由初唐的准备时期迈入成熟阶段,并涌现出大量的名家名作。
王维作为盛唐山水田园诗的一个代表人物,他的山水田园诗在吸收前人经验的基础上又有了一些新的突破,那就是以禅入诗。
王维将禅带入山水田园诗中,使禅和诗第一次实现了融合,也成就了自身“诗佛”的美名。
本文从王维以禅入诗的原因、方式、表现、影响等四个方面来进行引证论述,使大家对王维诗和禅之间的关系有进一步的了解认识。
关键词:王维诗禅意境AbstractTang dynasty is an ear which is a flourishing time for Chinese History of literature.the poetry of the Tang Dynasty is the most shining star,it entered into a stage of ripeness after the preparion stage in the early Tang Dynasty with a plenty of famous poets and literatures.WangWei,who is a representitive of idylic poets,his poems isn't only absorded the basis which predecessors had produced,also made some new ly using the Buddhist into his poems,WangWei took deep meditation to his poems which made the first time the Buddhist combined with poems,also made him a good reputation of "the Buddha of poems" This text discussed and quoted the reason,the way,the expression and the influence of Wang's combined deep meditation with poems,which made everyone had a further comprehension between WangWei and his Buddhist.Key Words:Wang Wei;Dynasty ;Zen;Artistic conception引言王维是中国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园诗人,苏轼曾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从中我们可以看出王维山水田园诗的成就之高。
浅析王维诗歌的佛性

浅析王维诗歌的佛性浅析王维诗歌的佛性在王维的田园山水诗中,有许多的确寓含了一种禅意,但这种禅意的表现不是纯粹的佛理说教,而是写出了一个蕴含禅理趣味的优美的意境。
王维是唐代一位风格独特、个性鲜明的大诗人;不仅如此,他又是一个虔诚的佛教信徒。
历代以来,对王维诗歌中的禅理禅趣论述颇多。
王维的信佛和他诗歌中的禅意,是明显的事实。
本文试就王维诗歌创作中所体现出来的佛性作一论述。
王维的诗歌,尤其是他的田园山水诗,的确写得很美,以至早就有“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美誉。
在这些作品中,有许多诗也的确含有佛性与禅意。
如《与胡居士皆病寄此诗兼示学人二首》其一:一兴微尘念,横有朝露身。
如是睹阴界,何方置我人。
碍有固为主,趣空宁舍宾?洗心讵悬解,悟道正迷津。
因爱果生病,以贪始觉贫。
声色非彼妄,浮幻即吾真。
这本是一首慰病之作,作者却在演绎禅理,现身说法,用禅宗的思想来解释人生疾患。
诗人认为,人之所以眷念人生,就是因为有世俗之念,只有去掉世俗之念,才不会迷失道路。
“五阴”、“六尘”、“十八界”等佛教概念在诗中大量出现。
我们再看《终南别业》: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
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全诗的着眼点在于抒发对自得其乐的闲适情趣的向往。
开篇二句,由“中岁好道”“晚家南山”点明诗人隐居奉佛的人生归宿和思想皈依。
“道”,指佛教。
“中岁颇好道”,作者强调自己中年以后就厌恶世俗而信奉佛教。
一个“颇”字,点明其崇佛的虔诚心态。
“晚”字,意蕴丰富,既可以指“晚近”,也可以指“晚年”。
如果是前者,“晚家南山陲”是对现实隐居生活的描绘;如果是后者,则是对自己晚景的构想。
这样一些佛理说教诗,在思想内容上并不可取,严格说来只是佛教信徒的偈颂。
在王维的田园山水诗中,有许多的确寓含了一种禅意,但这种禅意的表现不是如上一类的纯粹的佛理说教,而是写出了一个蕴含禅理趣味的优美的意境。
我们再看《鹿岩》,这是王维晚年所作《辋川集》中的另一首名作,同样是描写一个空明寂静的意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解放军艺术学院学报》2005年第2期文学纵横浅论王维诗歌中的佛禅思想●王 欢摘 要:本文从王维的生平事迹、思想信仰入手,综合分析王维诗中独有的诗禅交融的美学意蕴,指出诗人心态所受到的禅的浸染。
禅之于王维,不是宗教皈依,而是以“如梦如幻”的人生观来解脱灵与肉的苦恼困惑,是一种心灵哲学。
诗人以这种染禅的心态进行诗的创作,使诗形成了特有的美感形态。
关键词:王维 诗歌 佛禅思想 美学意蕴 王维笃志奉佛,佛学禅境,对其诗歌创作不能不产生深刻的影响,这种影响不是表面的佛教术语,而是禅境的那种深入到诗人审美意识骨髓中的空、静、冷、寂的境界,从而形成最能代表士大夫萧散、简远、闲淡的人生风格和诗歌风格,在中国古典文学史上成为与李杜鼎足而立的大家。
有研究者指出,过分强调佛教对王维思想的影响未必符合实情,儒释道三教对王维都有影响。
①也有研究者认为,王维这样一位维摩诘式的人物,佛教思想深入骨髓②。
另有研究者认为一方面,王维一生都深受禅风熏染(下面将详细论述);另一方面,佛教的中国化,是在与儒、道相互参透中完成的,正如范文澜先生所说,佛教中国化分两步,第一步佛教玄学化,第二步佛教儒学化。
禅宗则是披着天竺式袈裟的魏晋玄学,释伽其表,老庄其实③。
再一种认为,改造后的禅宗颇受士大夫的欢迎,这是不争的事实。
王维诗中有禅,这也是公认的。
如果说他受道教影响颇深,为何他的诗没有写出李白那样的道风仙骨,而是处处闪烁着佛光禅影?可以说,佛禅思想对王维的影响是最为深刻的。
必须说明的是,在探求王维诗歌中的佛禅思想时,应避免“按图索骥”,即按照佛教理念去理解诗的意境。
禅对王维诗的影响更多的是使诗人的诗得到一种新的艺术风格、审美境界,甚至可以说是开拓了一片新的艺术天地,形成了影响深远的一派诗风,清淡、静谧、圆融、空灵、幽美。
一、慰藉终生的禅学意趣王维生活的唐朝,佛教呈现出一派繁兴的景象。
出于政治目的,武则天、韦皇后所代表的外戚势力大力弘扬佛法,且置僧尼于道士之上。
一时间,中国佛教宗派纷纷创立,竞标异彩,进入鼎盛阶段,如华严宗就是在女皇武则天的直接支持下,由法藏创立的。
《旧唐书・方伎传》中记载:北宗僧人神秀,为朝廷迎至东都,“时王公已下及京都士庶,闻风争来谒见,望尘拜伏,日以万数”;神秀弟子义福,“开元十一年从驾往东都,途经蒲、虢二州,刺史及官吏士女,皆赍幡花迎之,所在途路充塞。
”可见唐代的佛教极为盛行,并受到朝廷推崇。
王维的母亲是个虔诚的佛教徒,在王维七、八岁时,即已师事北宗神秀的弟子大照禅师,达三十余载,“褐衣蔬食,持戒安禅,乐住山林,志求寂静。
”王维降生在如此崇佛奉禅之家,当然便早受佛禅思想濡染。
“居常蔬令,不茹荤血”,是他与其弟的生活状态。
而王维名字本身,则充分体现了他对禅佛的虔诚与心仪。
王维,字摩诘;名、字相续,则为“维摩诘”。
维摩诘是佛教史上的一个重要角色,他既非菩萨,又非比丘,仅是一个在家修行的居士而己。
但其修持、辩才、神通等各方面的成就,均不逊于佛陀座下之高足。
佞佛的社会风气和家庭浓厚的佛教气氛是王维学佛的一个原因,而仕途的失志则是其学佛的另一原・63・因。
王维21岁中进士,任大乐丞,因伶人舞黄狮子逾制事受连累,贬为济州司仓参军,《被出济州》一诗表达了王维的怨愤之情:“微官易得罪,谪去济川阴……纵有归来日,多愁年鬓侵。
”开元十五年左右,又改官淇上。
开元二十三年,35岁的王维由张九龄引荐擢为右拾遗。
此时,王维热切希望能够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贱子跪自陈,可为帐下不?”(《献始兴出》)。
然而,当王维对政治抱有积极的态度时,开元二十五年,张九龄受到李林甫的排挤、打击,谪为荆州长史。
王维对此深感沮丧。
“所思竟何在?怅望深荆门。
举世无相识,终身思旧恩。
方将与农圃,艺值老丘园。
目尽南飞鸟,何由寄一言!”(《寄荆州张丞相》),抒发自己黯然思退的情绪,从此,王维便同佛教结下不解之缘。
天宝十五载(公元756年),安史之乱爆发,王维因扈驾不及而被俘,迫受伪职,后虽免罪,但这一遭遇对一生自视甚高的王维却造成莫大的刺痛,成为有生之年抹不去、忘不掉的污点,并时时为之忏悔不安。
“一生几许伤心事,不向空门何处销”,在痛苦和厌倦之后,诗人把向外的目光收敛回来,宁愿到内心深处去寻求精神的自由和情感的慰藉。
诗人对佛教的信仰更深了。
在佛学的典籍中,把人生视为如梦如幻的空相。
对于士大夫来说,“人生如梦”的观念,无疑是心灵遭受创伤,人生遭到挫折后的“最佳麻醉剂”。
王维在经历了贬谪左迁、中年丧妻这些心灵创伤、人生磨难后,对“人生如梦”瞬间得到了切身的体验,于是这种似旷达而实悲苦的叹惋,便有了沉甸甸的分量。
《旧唐书・王维传》记载他:“在京师,日饭十数名僧,以立谭为乐,斋中无所有,唯茶铛、药臼、经案、绳床而已,退朝之后,焚香独坐,以禅诵为事。
”这种清淡的,带有自我苦虐色彩的生活方式,使诗人的灵魂重新得以安顿。
而与名僧禅师的交往,则促使他原有的佛禅思想进一步向内心转化,成为与生命融为一体的人生趣味。
王维曾拜“割肉施鸟兽”的高僧道光禅师为师,“十年座下,俯伏受教”;崇仰道一禅师,“岂惟留暂宿,服事将穷年”;神交璇禅师,“夙从大导师,焚香此瞻仰”;与元崇禅师密切交往,热烈讨论、探索禅的理论,叹曰:“佛法有人,不宜轻议也矣”;相遇六祖慧能的弟子神会,“语经数日”,惊愕“南阳郡有好大德,有佛法甚不可思议”,又应神会之邀撰写《能禅师碑》,“五蕴本空、六尘非有”,表明诗人已深得南禅义理;还有乘如、惠澄、不空……等等禅师。
诗人一生结交的僧人甚多,仅其诗集中述及者,就有近二十人。
宗师的信仰陶冶,使诗人佛学修养深厚,精于禅理,且更加倾心于禅隐奉佛,尤其是晚年,诗人说:“晚年唯好静,万事不关心”,“欲知除老病,唯有学无生”。
正是由于这种“禅隐奉佛”,使诗人在人生困厄时有了精神寄托;也正是由于这种“禅隐奉佛”,诗人凭着对禅佛思想的深刻体悟,对宇宙人生的洞悉把握,将一片“禅心”融入山水田园、林泉沟壑之中,化为一首首境界澄明、禅心闪烁、形象鲜活、意境美妙的山水田园诗,为我们营造了盛唐诗坛一道美妙瑰丽的风景线。
二、清淡自悟的禅学意旨禅宗是中国化的佛教,“顿悟成佛”是其最为响亮的口号。
“悟”是主体自心佛性之悟。
日本学者铃木大拙在其《禅风禅骨》一书中写道:“没有悟就没有禅,悟是禅的根本,禅没有悟,就等于太阳没有光和热。
”对于禅来说,“悟”是极为重要的。
那么,“悟”又是怎样获得的呢?是靠繁琐的宗教修习,靠理性的思维方式,靠坐禅,还是靠偶然的契机点燃心灵的火花?禅宗的答案是后者。
禅宗认为,禅悟不需刻意追求,不可拘泥执着著,而应是任心自在。
这种无拘无束、自由自在、一任自然、生动活泼的行持,是古代中国知识分子心向往之的境界。
难怪,范文澜先生称禅宗是适合中国知识分子的宗教。
“随缘自适”、“随遇而安”,是士大夫们很普遍的人生态度。
在身处逆境、遭受挫折时更为适用。
王维在政治失意之后,“据于儒、依于道、逃于禅”,深受佛家思想的影响,经常陶情养性于山林之间,追求自由自在的生活,“宁栖野树林,宁饮涧水流”。
且看其《渭川田家》:“斜光照墟落,穷巷牛羊归。
野老念牧童,倚仗候荆扉。
雉雊麦苗秀,蚕眠桑叶稀。
田夫荷锄至,相见语依依。
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
”诗作以朴素而富有实体感的语言,高明的白描技巧,勾勒出一幅真实、生动的农村日暮的生活图画。
而与世无争的田家生活正是诗人心中的桃花源。
再如,《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这是一个远离尘嚣、幽清寂静的世界,可其中分明有个高雅闲逸、离尘绝世、弹琴啸咏、怡然自得的诗人的自我形象。
还有《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秋日傍晚雨后山村的幽美景色和诗人对自然的爱恋之情跃然纸上。
・73・高步瀛评曰:“随意挥写,得大自在”。
(《唐宋诗举要》卷四)这是佛禅的“得大自在”,是追求顺化自然的“自在”。
任心自在,“无住于心”的禅宗要旨,使诗人身处尘俗中而心“远离”,对什么都很淡漠,无关乎心。
这在其晚年的诗作中表现得尤为淋漓尽致,试看《酬张少府》:“晚年唯好静,万事不关心。
自顾无长策,空知返旧林。
松风吹解带,山月照禅琴。
君问穷通理,渔歌入浦深。
”俨然如一老僧!忘怀世事。
喜好寂静,沉溺山水,任性逍遥,闲适自在,“摩诘居士确乎是深惬禅理的。
而在《终南山别业》一诗中,诗人更是流露出这种“无住于心”的人生态度,“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
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据《诗人玉屑》载:“山谷老人云,余顷年登山临水,未尝不读王摩诘诗。
顾知此老胸次,定有泉石膏肓之疾。
”黄庭坚谓王维对林泉山水的热爱,已到达“病入膏肓”的程度。
正是在这种对大自然的亲和爱抚中,王维找到了生命的依托。
诗人追赏自然风光的雅兴和超然出尘的情致,在这首诗中,确实得到了突出的表现。
诗人隐居山林,悠然自得。
兴来则独往游赏,但求适意,他任兴所之,非有期必。
“行到水穷处”,去不得了,就坐下看云。
偶遇林叟,便与谈笑,何时回家呢?连自己也不晓得。
总之,一切任其自然,一切都不放在心上,无思无虑,无牵无挂,就像云飞水流那样。
这是深惬禅家“不住色生心”的禅理的。
无心于物,也便是任运自在,既不刻意追求什么,也不回避什么,一切都自然而然。
“更无别法,汝但任心自在,莫作观行,亦莫澄心,莫起贪嗔,莫怀愁虑,荡荡无碍,任意纵横,不作诸善,不作诸恶,行住坐卧,能目遇缘,总是佛之妙用”。
诗人的《终南山别业》,较为典型地表现出这样一种“任运自在”的心态。
正因为禅主张任运自在,随处领悟,反对拘执束缚,更反对雕琢藻饰,一切都在本然之中,一切都是淡然无为。
于是诗人以恬淡之心,写山水清晖,意境悠远,词气闲淡,白描的手法,素淡的语汇,点染出薄雾轻笼的画面,请看: 新晴原野旷,极目无氛垢。
郭门临渡头,村树连溪口。
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 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
(《新晴野望》) 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
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
(《辛夷坞》) 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
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
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
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
(《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这类诗最能代表摩诘诗风,以平淡冲和见称。
《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不仅刻画了一幅秋日山村雨后的美丽图画,而且表现了诗人的闲淡恬逸情致。
他尽情地领略着眼前的佳景,忘掉了世间的种种纷扰,又如《竹里馆》,也写出了诗人置身在深林月夜的幽清寂静环境中的怡然自得之情。
诗人以寂静为乐,内心是淡泊、平和、恬静的,就像一潭没有波澜的水。
《辛夷坞》写美丽的辛夷花在绝无人迹的山涧旁静悄悄地自开自落,非常平淡,非常自然,没有目的,没有意识;诗人的心境,也犹如这远离人世的辛夷花一般,他好像已忘掉自身的存在,而与那辛夷花融合为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