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王维心路历程对其诗歌的影响

合集下载

王维生平经历对其诗风的影响 20150423

王维生平经历对其诗风的影响 20150423

王维生平经历对其诗风的影响20150423 徐亚平吴珊周小铃孔月张雯一、本课题研究分为王维生平了解、生平经历对诗风的影响研究两大部分内容,内容安排如下:(一)、王维生平经历的了解。

王维才华早显。

十五岁时去京城应试,由于他能写一手好诗,工于书画,而且还有音乐天赋,所以少年王维一至京城便立即成为京城王公贵族的宠儿。

唐玄宗开元十九年(731年),王维状元及第(一说开元九年<721年>中进士)。

任太乐丞,因伶人舞黄狮子受累,贬为济州司仓参军。

开元二十三年(735年),张九龄执政,拔擢王维为右拾遗。

开元二十四年(736年),调任监察御史,后奉命出塞,担任凉州河西节度幕判官。

出仕后,王维利用官僚生活的空余时间,在京城的南蓝田山麓修建了一所别墅,以修养身心。

该别墅原为初唐诗人宋之问所有,那是一座很宽阔的去处,有山有湖,有树林也有溪谷,其间散布着若干馆舍。

王维与他的知心好友度着悠闲自在的生活,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

天宝十四年(755年),安史之乱爆发。

至德元载(756年),长安被叛军攻陷,王维被捕后被迫出任伪职。

战乱平息后,王维被下狱,交付有司审讯。

按理投效叛军当斩,但因他被俘时曾作《凝碧池》抒发亡国之痛和思念朝廷之情,又因其弟刑部侍郎王缙平反有功请求削籍为兄赎罪,王维才得宽宥,降为太子中允,后兼迁中书舍人,官终尚书右丞。

上元二年(761年),王维逝世。

临终时,他仍作书向亲友辞别,完成后便安然离世。

王维早年有过积极的政治抱负,希望能作出一番大事业,后值政局变化无常而逐渐消沉下来,吃斋念佛。

四十多岁的时候,他特地在长安东南的蓝田县辋川营造了别墅和在终南山上,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

《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这首诗是他隐居生活中的一个篇章,主要内容是“言志”,写诗人远离尘俗,继续隐居的愿望。

诗中写景并不刻意铺陈,自然清新,如同信手拈来,而淡远之境自见,大有渊明遗风。

(二)、生平经历对诗风的影响研究。

王维的大多数诗都是山水田园之作,在描绘自然美景的同时,流露出闲居生活中闲逸萧散的情趣。

王维的心态特征与诗歌创作

王维的心态特征与诗歌创作

王维(701—761年),字摩诘,父亲早逝。母亲笃信佛 教.盛唐的政治经济、文化风尚、时代精神及早年家庭生 活等对其仕宦路途、思想心态,诗歌创作产生了巨大的影 响。二十一岁举进士,为大乐丞,因属下伶人擅舞黄狮被 贬为济州司库参军;后得张九龄赏识,擢为右拾遗,屡升 至史部郎中、给事中等.又受张罢相牵连被派往边地慰军, 并留滞节度使幕为判官;安史之乱中陷贼并被迫做伪官. 两京收复时因此获罪下狱,因其问所写反乱思主之诗《凝 碧池》及平叛功高的其弟王缙请消己官以赎兄罪之力保, 被赦罪降官,责授太子中允,后累迁复拜给事中。转尚书 右丞,世称王右丞[1]。王一生基本上与盛唐相始终,人们 往往根据其迥异的心态特征作用下所引发的题材择取、风 格境界等变异.将其诗歌创作以四十岁为界分为前后两个
前期积极进取,诗风健朗豪放。富阳刚之气.国家的 空前强盛,经济的空前繁荣,文化的空前融通,拓边的空 前需要,使唐人建功立业的强烈愿望成为很有诱惑的现实. 建功马上,立业边陲的荣誉感和英雄主义精神深入人心, 并成为盛唐士子人生价值的重要取向,盛唐诗人大都有从 戎游边的经历。王维经历了。开元盛世”的顶盛时期,极
题》、二十首《辋川集》描写隐居幽胜,精致美妙。《赠裴 十迪》、《春中田园作》、《新晴野望》、《渭川田家》等,描 绘了农村田园,平凡而美丽。山林.清幽雅胜,令人神往; 田园,宁静平和,让人憩醉。诗人对清幽山林和优美田园 的感悟与陶醉,对闲适生活的喜爱与留恋,欣然可见。 王维后期多数山水田园诗,在描绘自然美景和田园风 情的同时,流露出诗人闲逸宁静的情趣和心态,透出佛学 禅理的旨趣。受佛学禅理影响及喜欢山水田园的心态特征, 使他特别喜欢表现和感悟静谧恬淡的境界.他在给好友裴 迪的信中说:“辄便往山中,憩感配寺,与山僧饭讫而去。 北涉玄灞,清月映郭,夜登华子冈,辋水沦涟,与月上下. 寒山远火,明灭林外。深巷寒犬,吠声如豹;村墟夜舂, 复与疏钟相问。此时独坐,僮仆静默,多思曩昔,携手赋 诗,步仄径,临清流也。"[3]由此可见,在对自然山林的爱 恋和陶醉中,其心态特征是主动、积极、充实的.《终南别 业》[3]诗意化地记载了他对这种山林田园之美的追求和迷 醉:。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 知。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偶然值林叟,谈笑无归 期。”对山水自然的钟爱之情。自得其乐的闲适之趣,超然 淡远的飘逸之神,跃然而出。。空”字在王维后期诗中出现 的次数是比较多的,如“空山不见人”、

王维在安史之乱时的诗风

王维在安史之乱时的诗风

王维在安史之乱时的诗风
王维在安史之乱时期的诗风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安史之乱爆发后,王维的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他的诗歌也因此受到了很大的影响。

在安史之乱之前,王维的诗歌以清新淡雅、空灵自然、幽静深邃为特点,追求辞藻华丽和意境幽远。

他的诗歌中常常表现出对自然山水的热爱和对生命的感悟,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等名句。

然而,安史之乱爆发后,王维的生活陷入了困境,他被迫担任伪职,最终被贬为太子中舍人。

在这个时期,他的诗歌风格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从清新淡雅转向沉郁悲壮,诗歌中充满了对战争的厌恶和对人民疾苦的同情。

例如,他的《凝碧池》一诗中写道:“万户伤心生野烟,百官何日再朝天?秋槐花落空宫里,凝碧池头奏管弦。

”这首诗描绘了战争带来的灾难和对百姓的伤害,表达了作者内心的悲痛和无奈。

此外,王维的诗歌还表现出对生命的珍视和对和平的渴望。

他在《至大梁却寄匡城主人》一诗中写道:“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这句话既表达了他对自己处境的无奈,也表达了对和平生活的渴望。

总之,安史之乱对王维的诗歌风格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他的诗歌从清新淡雅转向沉郁悲壮,充满了对战争的厌恶和对人民疾苦的同情。

论王维的心路历程及生存方式

论王维的心路历程及生存方式

论王维的心路历程及生存方式第一篇:论王维的心路历程及生存方式黑龙江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论文题目论王维的心路历程及生存方式论文作者:准考证号: 作者单位:指导教师:主考单位年月内容提要:王维隐逸的心路历程及生存方式。

王维早年受儒家思想的影响,积极上进,才华横溢,以隐终南山为契机,等待机会出世一展抱负,为国为民。

以张九龄罢相为界,王维的隐慢慢发生了变化,逐渐倾向了淡泊。

欲罢官归隐,享受山水的清净与心灵的净土,但顾及到家中清贫,而田园生活的耕种王维又无力支撑,不得不过着亦官亦隐的生活。

表现出诗人在痛苦压抑的现实之外求得自由纯真的愿望。

王维在无力追求孔子“尽其在我”而成败与不计的执着于现实人生的超脱。

”他选择了佛禅对“身”即生死的超越。

既然他从现实中的逃避不能解决它面临的打击,禅佛所宣扬的万法皆空,边更容易被王维所接纳。

由于王维转向了对心灵深处的归隐。

佛禅“无生”之学实际上充满人生关怀,可以说佛体念到对死的恐惧才产生了“无生”,诗性与佛性能达到最深层次的本质上的沟通就在于对生与有关生的一切美好事物的敏感与欣赏。

从而摆脱世俗的一切奢华,走进自然,走进心灵的最深处,达到自然与人高度和谐的生存状态。

关键词:王维;禅佛;心路;人与自然论王维的心路历程及生存方式王维的一生有过“孰知不向边庭若,纵死犹闻侠骨香”的豪情,也有过“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随缘任远的态度。

这是与他在政治上的坎坷经历以及家庭对他的熏陶有直接的关系!王维幼年丧父,一直和母亲相依为命。

王维的母亲就是个虔诚的佛教徒,一直耳濡目染,对王维的影响很大!王维的名字本身就含有禅意。

他名维,字“摩诘”,连起来恰恰是“维摩诘”。

而《维摩诘所说经》正是禅宗的根本经典之一。

所以禅佛思想一直引领着王维的生活以及心路历程。

我们应该先了解一下王维的生存方式。

为什么要首先考察王维的生存方式?关于生存方式的问题,中国古人热衷于讨论这个问题,因为生存方式在一定意义上集中表现为对物质资料的占有欲和财富欲。

《王维对盛唐诗乃至中国古诗发展产生的重大影响》精品讲稿(文化类)

《王维对盛唐诗乃至中国古诗发展产生的重大影响》精品讲稿(文化类)

《王维对盛唐诗乃至中国古诗发展产生的重大影响》精品讲稿(文化类)尊敬的评委、各位观众:大家好!今天,我要分享的是关于王维对盛唐诗乃至中国古诗发展产生的重大影响的话题。

作为一位文化爱好者,我个人深刻地认为,王维的诗歌造就了中国古典诗歌史上一座灿烂的巅峰。

他敏锐的洞察力、细腻的诗歌笔触以及深邃的象征意义,极大地影响了后来的文学创作和文化传承。

盛唐时期是中国古典诗歌的鼎盛时期,浩繁的诗歌作品铸就了中华民族的高峰文化。

王维正是在这个时期崭露头角的一位杰出诗人。

他以其深刻的内涵和独特的语言风格,对于中国古诗引导着前所未有的变革和创新,是中国古诗艺术中具有重要影响的一位诗人。

首先,王维的诗歌具有哲学内涵。

在《画图敷衍欧阳公》一诗中,他写道,“儒门明义士,清高报国人;时穷节乃见,一一垂丹心。

”这首诗表现了王维的高尚情操和爱国热情,诗中的“时穷节乃见,一一垂丹心”更是表达了王维的愿望,希望能够在艰难的时候,挺身而出,立下不朽功勋。

这种情怀和态度,也是盛唐诗歌中的代表。

其次,王维的诗歌具有独特的意境和象征意义。

在《终南恋》中,王维用“终南别业,茂林修竹清幽少;竹外流泉,寒山转苍翠更有光。

夜船吹笛雨萧萧,破灭人才不同凡响”描绘出一幅唯美的山水画卷,以细腻、清新的语言描绘了自然的神韵和富有诗意的意境。

这种以自然为主题的意境,启示了后世诗人对于自然赞赏的情感与态度,成为中国古诗艺术中的重要范例。

再次,王维的诗歌风格也对于后人的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

他的诗歌语言简洁,用词纯美,表现出一种深邃和超越时间的气息。

几个鲜明的形象,诸如“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即使经过千年,仍然历久弥新,给人以不尽的想象力。

这种诗歌风格激励了后人去发掘并创造出具有不朽价值的优秀文学作品。

最后,王维对中国古诗的影响还可以从他的文化传承角度来分析。

他是古代文化传承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他的创作经验及创作方法被后人认识和发扬,成为中国古诗的一个重要篇章。

王维人生经历的诗

王维人生经历的诗

王维人生经历的诗王维是唐代伟大的诗人之一,他的诗作承载着他丰富的人生经历和情感体验。

本文将通过分析王维不同阶段的作品,探讨他的人生经历在诗歌中的表达方式。

一、芳华少年王维出生在富贵之家,少年时期的他充满了对世界的好奇和憧憬。

他的早期作品《登鹳雀楼》以及《送别》等,展现了他敏锐的观察力和对自然景物细腻的描绘。

他用诗歌展现了自己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向往,同时也流露出对离别和别离的思念之情。

二、从政经历王维曾有过一段从政的经历,这段时间对他的诗歌创作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在他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对政治、社会以及人民疾苦的关注。

他的《竹里馆》以及《酬郭给事》等作品揭示了他对时局的忧虑和对人民的深情。

三、隐居山水王维是著名的隐逸派诗人,他对山水的追求成为他晚年的主题。

他以游历名山大川、隐居山水之间的生活为素材,写下了一系列脍炙人口的佳作。

在他的作品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他对山水境界的向往以及对人生归宿的思考。

《山居秋暝》和《终南山》等作品,抒发了他对自然的赞美和对生命意义的追问。

四、人与自然的融合王维的诗作将人与自然融为一体,他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表达了人与自然相互依存的关系。

他的《鴈门夜行舟》和《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等作品,通过自然景象的描写将人的情感融入其中,展现了他对自然和平的追求。

五、人生哲理的思索王维的诗歌不仅仅关注外在的风景和社会,也表达了对人生哲理的深入思考。

他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和《送别》等作品,既描绘了离别之情,同时也蕴含着对人生无常的领悟。

他思考着人生的意义,对人的境遇和命运感到深深的关切。

王维的诗作不仅仅是其人生经历的记录,更是他对自然、人性以及人生的思考和体悟。

他独特的表达方式,使他的诗歌作品流传至今。

王维通过诗歌,将他的人生经历化为精致的艺术品,永不磨灭。

他的诗作让人们感受到自然的美丽、人生的哲理和对人类的关怀,至今仍然给我们启发和感动。

浅谈王维人生经历对其诗歌创作的影响

浅谈王维人生经历对其诗歌创作的影响

周刊206理论博览|教师论坛摘 要:著名唐代诗人王维的人生经历对其个人诗歌创作产生了巨大影响。

其人生经历对其诗歌创作风格的影响归纳来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即公元755年之前和之后是其创作风格的分水岭。

公元755年之前,王维诗歌创作风格奔放自如,态度积极乐观,同时作品中也对当前社会现状进行针砭时弊,惩善扬恶,极大程度的体现了其诗歌积极乐观、意境雄浑的创作风格和激扬文字的人生情怀,具体诗风和诗歌题材多为游侠诗和边塞诗。

公元755年之后由于王维个人受到政治排挤以及妻子的离世,看淡人间繁华,开始崇佛好道,过着随遇而安的生活,此时的诗歌风格大多以写景为主,并创造出诗情与画意、乐感、禅趣高度统一的独特诗风。

关键词:人生经历;影响;诗歌风格著名唐代诗人王维的人生经历对其个人诗歌创作产生了巨即公元755年之前和之后是其创作风格的分水岭。

755年之前,王维诗歌创作风格奔放自如,态度积极乐观,755年之后由于王维个人受到政治排挤以及妻子的离世,看并创造出诗情与画意、乐感、一、王维的人生经历王维(公元701年-761年),字摩诘,后人称诗佛,太原(今山西永济县),王维在蒲州出生。

他少年早慧,富有诗才,而且积极进取,颇有政治抱负。

他十五岁写的《题可见一斑。

十八、岁时,他和弟弟王缙游历长安、《洛阳女儿行》、等作品,很受上流社会的推重,显示出卓越的才华。

任太乐丞,掌管官廷乐队,从此走上仕途。

他的官运难尽人意,使他后半生不得不过半官半隐的生活。

二、王维前期人生经历对诗歌创作的影响唐朝开元盛世时期,国力强盛,百家争鸣,文化事业出现空前繁荣,文人雅士开始大规模的创作诗歌等形式的文学作品,在文学创作领域形成了宏大雄壮、慷慨激昂、积极进取、朝气蓬勃的盛唐气象。

王维以其自身高超的文学造诣,独特的创作风格成为盛唐诗坛的代表人物。

此时的王维并仕途得意使得他斗志昂扬,心胸豪迈。

这些人生经历和情绪直接影响到他的诗歌风格,在他的诗中,那种昂扬的精神风貌与壮阔的襟怀抱负在游侠诗和边塞诗里表现得最为淋漓尽致。

王维的生平对其诗风的影响

王维的生平对其诗风的影响

王维的人生经历及对其诗歌风格的影响摘要:通过王维与李白、杜甫的粗略比较,概述王维早年成名、贬谪漂泊、出塞劳军尽览边塞风光、后期受禅宗影响的诗风。

这几个时期的经历以及对其诗歌创作的影响,简单介绍了王维七绝诗、歌行、咏怀诗、田园诗和边塞诗的特点,也提及了王维避世隐居的愿望,并与陶渊明的心境和田园诗做了简单的比较,体现了王维从早年便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创作风格,敏锐地感受时代风尚的不断变化。

关键词:早年成名、贬谪、出塞劳军、田园、隐居、边塞诗、隐居、创作风格一、生平王维(701—761)字摩诘,有人认为他的名和字取自佛家的《维摩诘经》。

他是唐代著名的诗人和画家。

他多才多艺,不仅能诗善画,且精通音律,擅长草隶(书法)。

相传他曾经因为演奏自己创作的琵琶新曲《郁轮袍》使一位公主十分钦佩。

他曾指出一幅奏乐图画的是演奏《霓裳羽衣曲》第三叠第一拍的场面,后来有好事者找来乐队演奏检验,发现果然不差。

他的思想生活可以分为前后两期,以四十岁为划分的界线,前期向往开明政治,积极热情、对社会、对国家充满关注曾经担任过佑拾遗监察御使等官职,前期写的诗多是应制奉和诗,对皇帝歌功颂德,奉承朝廷近臣的诗和游侠边塞诗,如《息夫人》、《洛阳女儿行》、《老将行》、《少年行》、《陇西行》、《从军行》等,体现了那个时代人们的爱国热情和英雄气慨及浪漫主义的诗风。

十七岁写了《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十九岁写了《桃源行》。

四十八岁时在长安附近的蓝田辋川买了宋之问的别墅,开始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在后期他对现实基本抱着“无可无不可”的态度,虔诚信佛。

他精通禅礼,一些山水田园诗也带有佛家消极思想,人们称他为诗佛。

他有诗共四百多首,有《王右丞集》共二十八卷。

在“众星罗秋旻”的盛唐时代,王维以他流布寰区的秀句和诗书画乐俱臻佳妙的才华而享誉海内。

他的诗作,天才妙悟,神韵悠然,与李白的豪放纵逸、杜甫的沉郁顿挫,交相辉映,成为中国古典诗坛上最灿烂的景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王维心路历程对其诗歌的影响摘要:王维的诗歌创作与其心路历程相应,以开元末、天宝初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前后迥异的心态特征影响其诗歌创作。

前期他自豪自信、乐观进取,创作中关心现实、抨击黑暗,表现了积极向上的时代精神和人生态度。

这时期创作主要是游侠诗和边塞诗。

这些诗笔力雄厚,情调激昂,风格豪放,意境雄浑,无论写人还是写景都体现出一种阳刚之美。

后期因政治挫折和妻子去世,生活上半官半隐,思想上崇佛好道,诗歌创作随之出现巨大变化。

这一时期他大力写作山水田园诗。

并创造出诗情与画意、乐感、禅趣高度统一的独特艺术风格。

关键词:心路历程;影响;诗歌风格王维是盛唐诗人的代表。

其诗歌创作于其心路历程相应。

王维一生中最大的那次变故,成为他人生的分水岭,形成了他前后迥异的心态特征。

这两种不同的心态特征又作用于其诗歌创作,使之在题材择取、风格境界等方面呈现出差异。

人们往往根据其心态变化所引发的题材、风格变异,将其诗歌创作以开元末、天宝初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王维的诗歌现存四百多首,基本反映出他的思想性格、生活状况和人生历程,显示出鲜明的艺术风格。

在思想上,他一方面积极进取,入世立功。

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一方面信佛参禅,流露出空静自然的性情。

前者使他写出或丹心报国、或仗义游侠、或讽喻现实的豪迈诗章;后者使他在较为闲适的生活中独辟蹊径表现自然,写出一些或空灵秀美、或壮丽多彩的山水诗篇。

当然,这两种思想在他的诗中相互联系,是相互影响的。

一、人生经历王维(701-761),字摩诘,人称诗佛,太原祁州(今山西祁县)人,出于官宦世家,高祖、曾祖、父亲都曾任司马,祖父也做过一个协律郎的小官。

其父亲任汾州司马时,全家迁居蒲州(今山西永济县),王维在蒲州出生。

他少年早慧,富有诗才,精通书画音乐,而且积极进取,颇有政治抱负。

他十五岁写的《题友人云母障子》可见一斑。

十八、岁时,他和弟弟王缙游历长安、洛阳两地,写出了《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洛阳女儿行》、《桃源行》等作品,很受上流社会的推重,显示出卓越的才华。

他二十一岁考中进士,任太乐丞,掌管官廷乐队,从此走上仕途。

不过,他的官运难尽人意,使他后半生不得不过半官半隐的生活。

就在他任太乐丞时,因为让伶人表演黄狮子舞(只供皇帝观赏的舞蹈),被指责为越禁犯上,贬为济州(治所在今山东省茌平县西南)司仓参军,一去就是十来年,竟使今人很难去了解他的这段生活。

再回长安,王维已是三十岁左右的人了。

此时的他,父亲早已亡故,爱妻去世不久,母亲一心奉佛。

于是他隐居终南,研究佛理,并为母亲经营辋川,有时还去他的离东都不远的嵩山别业小住。

开元二十二年(724)冬,张九龄作中书令,成为唐朝的开明宰相。

王维曾去登门拜访,受到张九龄的赏识提他为右拾遗,从八品上。

王维跻身朝堂,心中的激动自不必说,诗风也当向上豪放。

开元二十四年十一月,李林甫执政,张九龄被贬为荆州长史,唐朝政治走入黑暗。

王维思想也因此出现很大的转折,心中压抑不畅,便萌发了退隐的念头。

不过李林甫虽然排斥异己,王维的官位却渐渐升高。

他曾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出巡塞上,写出《使至塞上》等名篇,也曾以侍御史兼殿中身份出知南选,写出《汉江临眺》、《晓行巴峡》等佳作。

天宝初年,王维任左补阙,后迁库部郎中,天宝十一载转文部郎中,官至五品。

这年李林甫死,杨国忠任宰相。

王维诗风又变得清新活泼,写出《敕赐百官樱桃》、《同崔员外秋宵寓直》等诗。

天宝十三载,他升为给事中。

天宝十四载,安禄山反,六月攻陷长安。

王维被俘,被迫原职出任伪官。

只是他伪装喑哑,被囚禁在长安菩提寺中,过后又转移到洛阳普施寺。

在菩提寺囚禁时,他的好友裴迪去看他,他曾口占凝碧池一诗给裴迪。

正是这首诗加上弟弟王缙自愿削官为其赎罪,才使得他在两京收复后免罪降为太子中允。

不久升为太子中庶舍人,又拜给事中。

其间他曾请求出家,不允。

他献出辋川别业作为清源寺,又在终南山开了一片瓜园。

乾元二年(760)转为尚书右丞,故世称王右丞。

上元二年七月去世。

卒年61岁,葬于清源寺西。

二、前期时代背景和诗歌创作盛唐开元时期,由于国力强盛,整个社会意识呈现一种丰满的、具有青春活力的热情与想象,形成了宏大雄壮、慷慨激昂、积极进取、朝气蓬勃的盛唐气象,这种奋进的社会意识除了归因于唐帝国繁盛的物质基础外,还在于其深厚而富饶的文化、美学土壤。

远溯先秦两汉悠久而优秀的文化积淀,近承魏晋南北朝充实自由的审美心灵滋养。

远古文明的积淀,华夏民族的融合,南北文化的交流,社会心理意识的互汇交融,培育成更为恢宏的盛唐气质。

这样,文化传统、民族心理、社会意识以至远古记忆特别是那种欣欣向荣的时代情绪,必然会渗透在每一位艺术家、诗人的内心。

国力的繁荣也促变了盛唐士人的人生价值取向,在深层次上塑造出盛唐诗人豪迈狂放的性格特点和积极进取的精神面貌,养成了盛唐诗人无所不能、永不言败、不甘人后的精神气概。

作为开元诗坛的领军人物,王维自然会受到整个时代风貌、社会意识的审美心灵启迪,进而形成积极进取、昂扬向上的心态。

并且诗人这时仕途得意使得他自豪自信。

这些心态影响到他的诗歌风格,在他的诗中,那种昂扬的精神风貌与壮阔的襟怀抱负在游侠诗和边塞诗里表现得最为淋漓尽致。

体现出一种阳刚之美。

(一)自豪自信、乐观进取盛唐的英雄意识、英雄主义,是以节义为本的秦汉侠士精神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激活和升华。

在当时社会心理高度自信的时期,那种任侠行举的自由意志和节义精神被王维转换为狂放豪迈的主体意识和忘身报国的荣辱观念。

这种人格理想,又对象化在他的那些游侠边塞诗中。

少年人都有少年人的梦想,盛唐时代的少年都梦想着建功立业,梦想着杀敌报国,而对于二十一岁刚中进士的王维来说,这样的想法也许更加强烈。

其《燕支行》曰:“汉家天将才且雄,来时谒帝明光宫。

万乘亲推双阙下,千官出饯五陵东。

誓辞甲第金门里,身作长城玉塞中。

卫霍才堪一骑将,朝廷不数贰师功。

赵魏燕韩多劲卒,关西侠少何咆勃。

报仇只是闻尝胆,饮酒不曾妨刮骨。

画戟雕戈百日寒,连旗大旆黄尘没。

叠鼓遥翻瀚海波,鸣笳乱动天山月。

麒麒锦带佩吴钩,飒沓青骊跃紫骝。

拔剑已断天骄臂,归鞍共饮月支头。

汉兵大呼一当百,虏骑相看哭且愁。

教战虽令赴汤火,终知上将先伐谋。

”诗歌一开始就营造了一种宏大的场面,用“完乘亲推”烘托出一个有雄才大略的将军形象。

随后八句几乎句句用典,将历史上卫青、霍去病等名将附于此将军一身,尽情地抒写了天朝将军英勇杀敌和誓死捍卫国家的决心:诗人跟随这位将军来到边关,来到战场,带我们领略了这位将军带部下行军、战斗和获胜时的情景。

最后,又着重点出将军善于练兵、用兵,智勇双全。

这一点正是战争胜利的关键。

因此这位雄才大略的将军才是此诗的关键所在。

诗中,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一位才华出众、品德高尚的将军,而更多的是王维的梦想。

他梦想着像这位将军一样建功立业,杀敌报国。

从“万乘亲推双阙下,千官出饯五陵东”句,可以想象作为刚刚进士及第的王维心中多么渴望有一天也能够有这样的待遇。

“赵魏燕韩多劲卒,关西侠少何咆勃”,“报仇只是闻尝胆,饮酒不曾妨刮骨”,这四句句句用典,凸显一种狂放和自信的精神。

而这种精神也正是盛唐精神的重要表现之一。

我们还能从王维那描写战斗的场面感受到他那一颗飞往边塞的心,它热情、激昂、蓬勃向上。

这种精神正是王维前期少年精神的附丽。

如果说《燕支行》是游侠少年从军戎边和建功立业的一种向往,那么《少年行四首》就真实而形象地描绘了从游侠到将军的转变,这正是王维所希望的。

“其一,新丰美酒斗十千,咸阳游侠多少年。

相逢意气为君饮,系马高楼垂杨边。

其二,出身仕汉羽林郎,初随骠骑战渔阳。

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

其三,一身能擘两雕弧,虏骑千重只似无。

偏坐金鞍调白羽,纷纷射杀五单于。

其四,汉家君臣欢宴终,高议云台论战功。

天子临轩赐侯印,将军佩出明光宫。

”这首组诗连起来向我们讲述了一位性格豪爽、风流倜傥的游侠少年是怎样转变为国家栋梁的故事。

第一组诗写出那个时代游侠少年的普遍性格,他们性格豪爽、雄姿英发,遇见意气相投之士,则将战马系在高楼旁的柳树上,和来人把酒畅饮,也因此才有“新丰美酒斗十千”的夸张描写。

在畅饮酒的时候,少年说到自己的出生和其坚定的报国信念。

作为羽林郎的他,也已经跟随大将出征过了,随后一句反问说那少年在经历了边塞艰苦环境的磨练后,不但没有退缩,反而越战越勇,而这样艰苦的战争更坚定了他“纵死犹闻侠骨香”的决心,就算死也要流芳百世。

第三组诗进一步描写了少年在沙场上的英勇神武。

他武艺超群、一身是胆、驰骋沙场,最终以辉煌的战绩赢得战争。

也许就是这样的铁血男儿,这样的坚定信念,使得他终于成长为一位战功显赫的大将军。

他胜利凯旋,群臣欢聚一堂,论功行赏,而将军最终得以封侯,佩戴侯印。

字里行间充满着昂扬向上的乐观情绪。

也许这就是王维少年时期的梦想。

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几度宦海的沉浮,王维迅速的成长起来,他也真正到过边塞,领略过边塞的风光,他的诗出现了新的内容。

开元二十五年,王维任监察御史,这一年他创作了《使至塞上》:“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诗人通过自己在边塞的所见给我们展现出一幅壮美的边塞图。

同前面的边塞诗相比,去往边塞的真实经历,使王维看到真正的边塞风光,也体会到真正的边塞生活。

他从懵懂少年对边塞的憧憬中走了出来,以自己的所见所感充实诗歌。

其实,开元二十五年这次的边塞之行王维的心情大概是抑郁的,所以才会有“征蓬”和“汉塞”这样的比喻。

但是“大漠”和“孤烟”是水平线和垂直线的相交,“长河”与“落日”是水平线和圆形的相切,这几个极为简单明了的几何图形,给读者呈现了一个辽阔、气象宏伟、意境深远的壮美境界。

表现了诗人粗狂情怀与开阔的胸襟。

歌颂了祖国的幅员辽阔、国力强盛和声威远震的边功,显示出昂扬向上的勃勃生机更彰显出乐观进取的英雄主义精神。

“(二)关心现实、抨击黑暗王维在仕途上一直积极奋发,希望能够施展自己的抱负,为国建功立业以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

作为朝气蓬勃的少年,王维关心的不仅仅是自己的功名,他也关心现实关注民生,为百姓而不惜与权贵对立。

“莫以今时宠,能忘旧日恩。

看花满眼泪,不共楚王言。

”这是王维作于二十岁的《息夫人》诗。

此诗以春秋楚国息夫人为原型,隐射当时宁王抢占饼师的妻子,拆散别人家庭的恶劣行径。

诗中没有用词语来渲染息夫人的悲痛,也没用一个字形容楚王的蛮横霸道,但仅一句“看花满眼泪,不共楚王言”,足以使闻者落泪,达到很好的艺术效果。

可以想见,在当时王维依然能够一身正气,不怕得罪权贵为百姓说话,这正是他关心现实的一种体现。

作为关心国家大事,心系天下的少年,王维还有一些讽刺权贵当道无功受禄的现象和对不公平的黑暗社会的揭露。

如《寓言二首》“(一)朱绂谁家子,无乃金张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