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王维诗中的禅趣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试论王维诗歌的禅趣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试论王维诗歌的禅趣发布时间:2021-06-23T11:40:06.987Z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1年3月第7期作者:骆雅倩[导读] 禅宗在盛唐已经发展成为一种传播生存智慧的哲学,调节身心的平衡。
骆雅倩义乌市苏溪镇第二小学 322000摘要:禅宗在盛唐已经发展成为一种传播生存智慧的哲学,调节身心的平衡。
作为盛唐山水诗的代表人物王维,在诗中融入了禅法精髓,创造了一种空明的境界。
其山水诗,禅意盎然,参禅悟禅成为一大特色。
关键词:王维;山水诗;禅趣一、王维其人王维,字摩诘,人称诗佛,名字合之为维摩诘。
王维是佛教中一个在家的大乘佛教的居士,是著名的在家菩萨,意译以洁净、没有污染而著称的人。
可见王维的名字中已于佛教结下了不解之缘。
王伟生前,人们就认为他是“当代诗匠,又精禅理。
”(苑咸《酬王维序》),死后更是得到了“诗佛”的称号。
王维出生在一个虔诚的佛教世家,王维的母亲崔氏,是一个虔诚的佛教徒。
对于母亲事佛的虔诚,王维有文写到:“故博陵县君崔氏,师事大照禅师三十余岁,褐衣蔬食,持戒安禅,乐住山林,志求寂静。
”(《请施庄为寺表》)。
或许正是这样的家庭氛围,让王维自小就对佛教有一种虔诚的依恋。
四十岁之后,他看透了人生百态,官场沉浮,更是半官半隐,追求内心的祥和安宁,写下了很多意味深长的禅诗,阐释他对人生的思考。
王维现存诗400多首,他的禅诗是诗歌史上的一大飞跃,禅意盎然,意境深远,因为王维的出现,使王维、李白、杜甫所代表的佛、儒、道三足鼎立的局面正是形成,为我国诗歌注入了新鲜的血液。
二、王维诗歌的禅趣1、空寂境界的美王维的山水诗中,很多诗歌都通过写环境,来表达内心的安静,对人生的思考。
如:“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鸟鸣涧》)以及名句“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山居秋暝》)“坐看苍苔色,欲上人衣来”(《书事》)等,往往荡涤读者之胸襟,给人以恬淡宁和的无尽遐思。
空山寂林中的禅趣——浅谈王维山水田园诗中的禅趣

王维 出生 于盛唐之世 , 强 大的李唐 王朝 造就 了一 大批才子 ,
世、 超然物外的禅心 。
王 维 的 佛 学 思 想 主 要 来 自禅 宗 。 禅 宗 吸 取 中 国 道 家 的 “ 自 然” 观 念 来 诠 释人 的 生命 自然 状 态 和 人 的 本 性 。故 而 禅 宗 要 求 从
பைடு நூலகம்
青 山绿水 中体 察禅 味 , 从人 自身 的 日常生活 中体 验禅悦 , 在流动
无 常 的生命 中体悟禅 境 , 从 而实现 生命 的超越 、 精神 的 自由。王 维 在习禅诵 佛 中不 自觉地将 自己对禅 的体悟 融入到 了其诗歌之 中, 最具有禅境 的便 是其山水 田园诗 。王维诗歌 中的禅意 主要体
现在诗歌本身所营造 出的空灵幽寂 的意境 , 以及 由此而表露 出的
N0
.
07
堕 T I ME E D U C A T 1 0 N
J 1 n
空 山寂 林 中的禅 趣
一
浅谈王 维山水 田 园诗 中的禅趣
王 娟
摘要: 王 维好佛 , 幼年就 受到佛教 影响 , 到 了晚年常 习禅诵佛 。这种 隐遁入世 的生活方式对其诗歌创作有一 定的影响。其诗歌 营 造 出 了一种空灵幽寂的意境 , 体 现 出了其远 离尘世 、 超 然物外的意趣 。这就是 王维禅 心的体现。 关 键词 : 山 水 田 园诗 禅 趣 空 灵 幽 寂 超 然 物 外
空 的心境 , 而 这 种 心 境 恰 与佛 教 中 的 “ 凡所有 相 , 皆是虚妄 ” 是 相 通一致 的。
王维诗歌的禅意

王维诗歌的禅意1. 王维的诗啊,那禅意就像一阵清风,吹进你的心里。
你读他的“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就好像跟着他走到了水源的尽头,没路可走了,嘿,人家不慌不忙地坐下看云卷云舒。
这哪里是没路了,这分明是一种豁达的禅意,告诉咱们生活中的困境都不是事儿。
2. 王维诗歌里的禅意就像是一盏灯,在黑暗中给人指引。
像“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他能在安静里听到桂花落下的声音,你说神不神?这就是他内心的宁静啊,就像咱们在喧嚣的世界里,突然走进了一个静谧的小角落,那种感觉,真的很奇妙。
3. 嘿,你知道王维的诗禅意有多妙吗?他就像一个老禅师,用诗来给我们讲人生的道理。
“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
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
”这花啊,自开自落,没人看它也不在乎,就像我们的生活,有时候不需要别人的关注,自己活得自在就好。
4. 王维的诗有那种禅意,就像深山里的清泉,凉凉的,润润的。
比如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这空山之中,好像有人又好像没人,充满了一种空灵的感觉。
就像你走进一个古老的庙宇,那种神秘又宁静的氛围一下子就把你包围了。
5. 王维诗歌中的禅意啊,那可不得了。
就好比是一把钥匙,能打开我们内心深处宁静的大门。
他写“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在那深深的树林里,只有明月相伴,他却不觉得孤独,这就是禅意带给他的一种自得其乐,咱们是不是也该学学呢?6. 你要是读王维的诗,就像走进了一个禅意的世界。
像“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他独自在竹林里,又弹琴又长啸的,好像这世界就他自己,可他却很享受。
这就像我们有时候需要自己和自己相处,找到内心的宁静。
7. 王维的诗禅意满满,就像一个心灵的避风港。
拿“秋山敛余照,飞鸟逐前侣。
彩翠时分明,夕岚无处所。
”来说,傍晚的山啊,飞鸟啊,在他笔下都有一种自在的感觉,仿佛告诉我们,世间万物都有它的规律,我们跟着走就好,不要太焦虑。
8. 哇,王维的诗中的禅意,就像清晨的第一缕阳光洒在脸上。
论王维诗歌的禅意

论王维诗歌的禅意
王维(?-819)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位杰出的诗人,他的诗歌具有独特的禅意,对中国文化和艺术有重要影响。
王维在诗歌中追求简洁明快,展示出自然之美,以及思想表达自由的精神。
他的诗歌追求自然之美,反映了禅宗晋武帝时期的文化气息:隐忍,淡泊和不为外物所迷惑。
他的讽刺式的诗词演绎的简洁,使他的作品具有凝练的哲学思维。
在王维的诗歌中,山水与淡泊的禅意相结合,使人从内心感受到静谧的美。
他的诗歌以淡泊的态度和耐人寻味的语言来展示自然之美,以超然的笔触描绘出一种可以逃离不快和烦恼的宁静。
他尊重季节,形象地把大自然形态上的变化和景象用诗句抒发出来,使人感受到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清新气息。
王维诗歌的禅意,以一种深厚而纯粹的形式表达出来,具有深深的感悟和慨叹,犹如在大自然中漫步一般。
他的禅意使人们更加深刻地体会到自然的博大精深,追求的是生活的宁静,通过文学的形式,情思可以更深入地探索。
在那里,自然的温暖能让人们得到安慰,这是诗人王维以禅意写作产生的不可言喻精神影响。
王维山水田园诗里的“禅趣”浅析

年第期王维山水田园诗里的“禅趣”浅析重庆市开州区实验中学邹小千我们认为,探寻王维山水田园诗中隐寓着的禅意(或禅趣),应该从以下几个维度进行剖析。
首先,应该从这类诗歌所构成的意象、意境出发,抓住诗歌体现出的“寂、远、空”这三个关键词,才能探骊得珠。
如《终南别业》: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
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如。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我们认为,王维追赏自然风光的雅兴和超然出尘的情致,在这首诗中得到了突出的表现。
诗人在归隐山林后、在探寻山水胜景中,悠然自得:兴来则独往游赏,兴犹未尽则忘记归家。
就像云飞流水那样,无思无虑,无牵无挂,一切任其自然;就如醍醐灌顶一般,豁然开朗,心智顿开,全都有了人生的启迪、无穷的乐趣。
而“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里蕴含的道家文化更是耐人寻味:水穷尽处,自然就是深山空静无人处,人无意而至此,可谓思与境谐,神会于物。
诗人着重写无心,写偶然,写坐看时无思无虑直觉印象,那无心淡泊、自然闲适的云,是诗人心态的形象写照。
这就是融合了“空”趣的“远”那种道家文化所体现出来的境界。
这种生活态度、作风,就是禅家所宣扬的“随缘任运”的“寂、远”。
而中国山水诗(包括山水画)都追求“寂、远”的境界。
这个“寂”不是没有一点儿声音,不是物理的静,而是哲学上的静,是内心安静澄明的状态。
这个“寂”就是澄怀净虑的状态,进入这样的状态,才能“临照万物”,才能见“事物之本然”。
这个“远”就是恢廓精神器局,进入一种超现实功利的辽远境界。
庄子《逍遥游》中的核心概念“游”的目的和意义,就是实现精神的“远”,就是“独与天地精神往来”的远游之境,开启陶渊明的“心远地自偏”之意境。
其次,诗人王维并没有谈禅,但在景物描写或日常生活的吟咏之中流露出禅的意味,也就是把禅意融化在笔墨之中。
《辋川绝句》中的《鹿柴》《竹里馆》《辛夷坞》等诗中的“空”这种“寂静”的境界就是显例。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王维之诗禅意境界

王维之诗禅意境界王维(701年-761年),唐代文学家、诗人,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占据着重要的位置。
他的诗作以含蓄深远、意境优美闻名,被称为“诗中山水画境,以禅意灵动闻名”。
一、修身养性:王维诗中的禅意王维的诗作中常融入禅宗思想,以表达个人对于修身养性的追求。
他通过描绘山水间的景色,展现了自然的美妙和人文的情感。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当属《登鹳雀楼》。
他以“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开篇,将自然风景与人类生活相联系,表达了修身养性的追求。
二、虚静意境:王维笔下的山水王维善于通过山水的描绘,表现出禅宗的虚静意境。
他的诗作中常运用自然物象来描绘人类情感,并通过对景物的观察和思考,传达出一种超越日常琐碎的境界。
例如《送别》中的“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通过描述人们的离别情景,展现了对于人生易逝的思考。
三、自然与人生:禅意的体现王维的诗作中常将自然景色和人生相融合,体现出禅宗的境界。
他通过对自然景色的细腻描写,表达了人们对于生命的感悟和对于自然的敬畏之情。
例如《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中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以及《送别》中的“明月一钩弓,飞鸟万里空”,都将自然景色与人生哲理相结合,传递出禅宗的精神。
四、超越尘嚣:禅与人生境界的追求王维的诗作常以超凡脱俗、超越尘嚣为目标。
他通过对山水的描绘和自然景色的展现,使读者在阅读他的作品时能够暂时远离纷扰,心境得到安宁和宁静。
他的诗作中弥漫着禅修的气息和追求禅境的精神,使我们在阅读中能够感受到一种超越喧嚣世界的不朽魅力。
总结:通过对王维诗作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他常常运用山水描绘和自然意象来表达禅意境界。
他的诗作中常融入禅宗思想,强调修身养性的重要性,传递出一种追求超越尘嚣的意境。
他的作品以其深远的艺术意境和哲理内涵,成为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之一,也让人们从中领略到禅与人生境界的美妙。
在读他的诗作时,我们不禁被引导到一个超脱尘嚣的意境中,感受到内心深处的宁静与清净。
诗人王维将人与自然的关系融入他的作品中,传递给后人一种禅意境界。
分析王维诗中的禅意

分析王维诗中的禅意分析王维诗中的禅意禅宗对王维的影响是什么呢?王维的诗中是如何来体现禅意的?王维,盛唐著名诗人,与李白、杜甫鼎足而立,被后世称为“诗佛”,现存诗作有四百余首。
其诗立意广泛、涉及题材众多,包括山水田园、军旅边塞、送别纪行等,其中最具艺术价值、美学价值、思想价值的是蕴含禅意的诗,这些诗充分地体现了他的文学造诣及人生境界。
这部分诗传达出一种清新豁达、空灵悠远、意味深长的气质,不带一丝烟火气,任时光荏苒、沧海桑田,都无法抹灭,流传千年。
一、王维的禅宗思想印度佛教传入中国后,受儒、道、玄思想的影响,形成了极具中国特色的一派――禅宗。
其核心思想为:“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意指透过自身实践,从日常生活中直接掌握真理,最后达到真正认识自我。
“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是“禅宗”的修行原则。
“禅宗”的中心内容是“顿悟见性” ,即众生自性本净,圆满具足;见自本性,直了成佛;只需“自身自性自度”,不需向外驰求。
在王维生活的盛唐时代佛教已经发展到鼎盛时期,禅宗也在几经传承后蔚然成风,当时诗人多习禅、论禅。
在经历贬官、隐居、官场黑暗、张九龄罢相、安史之乱之后,王维开始重新审视人生,其人生观、世界观都有了一定的改变。
官场的挫折成了王维深入参禅的契机,他的禅宗思想开始显现并渗透进诗作中。
中唐诗人杨巨源在诗中说:“扣寂由来在渊思,搜奇本自通禅智。
王维证时符水月,杜甫狂处遗天地。
”可以见到唐人早已看到禅对于王维创作的巨大影响。
1、禅意诗王维还有一部分诗写的是山水自然、田园风光,但却蕴含着丰富的禅意及人生哲理,就是最能体现王维气质的禅意诗。
但需要注意的是并非所有的山水诗都有禅意,所以不可牵强附会地去解读,如《山中》“荆白石出,天寒红叶稀。
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
”诗人用了石、叶、路、雨等最普通的意象,通过色彩的搭配、变化,勾勒出了山中灵动的景色。
又如《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王维诗歌中的佛理禅趣

王维诗歌中的佛理禅趣维一生留下了无数的经典之作,其抒写隐逸情怀的山水田园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王维是盛唐田园派诗人。
他早期写过许多边塞诗、政治诗,诗作奋发向上,批判权贵,有盛唐的时代气概,满溢爱国热情。
但王维最受称誉的作品还是山水田园诗,尤其是晚年居蓝田辋川,过着亦官亦隐的优游生活,置身于大自然,其时的山水田园诗幽静恬适,且体物精细,状写传神,极其诗情画意。
苏轼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东坡志林》王维通音乐、精绘画,但其对佛教禅理的倾心,更能从他的诗作中窥见。
王维的山水田园诗恬适、幽静,与陶渊明,谢灵运一脉相承,并且有一种超逸美,如《山居秋瞑》:“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诗写秋雨之后的山村晚景,宁静幽远,欢快清新。
首联以素描的手法,铺出整个画面基调。
出句展现雨后山村,对句显示傍晚秋暝,字句平淡,丝毫没雕饰。
“空”字绘出了山村的寂静空旷,而且借“空”抒发归隐的情怀。
王士桢说王维的《山居秋螟》是“字字入禅”。
王维信奉禅宗,他的名“维”和字“摩诘”都取自佛家的《维摩诘经》。
此联直言山居空寂,有禅意而无苍凉之感。
颔联写皓月当空,皎洁的月光照着清澈的泉水,潺潺地在石上流淌,意境深远灵动。
颈联中诗人以“竹喧”来点染洗衣妇的怡然喜悦,以“莲动”来烘托渔舟返航沿流而下的场景,句式和谐整齐,节奏抑扬,旋律回环,有着音乐美。
尾联更具神韵,借《楚辞・招隐士》中淮南王刘安招隐士之词:“王孙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久留。
”反其意而用之,暗寓自己的隐逸之情,表明了自己的志趣,随意率真,淡泊人生。
王维善于把佛教思想融入自己的才情中,深厚的艺术修养使诗、乐、画融为一体。
对大自然观察透彻细微,能达到主客观统一,即把自然的美化为艺术的美。
有着幽幽禅味的世外桃源有谁说不具诗情画意、耐人寻味昵?王维为什么要写禅诗,这与他的人生境遇有很大关系,也与其人生观紧密相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王维诗中的禅趣
【摘要】在佛教繁荣发展的唐朝、虔诚信佛的母亲的深刻影响和其自身坎坷的人生经历,使王维深受佛教文化的影响。
他诗中的山水景物表现着跳动着生命,同时禅意成为王维诗中的“本心”,本文用对比的方法去审视王维的山水禅诗,希望能解读王维山水诗中的禅意。
【关键词】王维;诗歌;禅趣;山水画;
佛教自西汉末年由印度开传入我国后,经过魏晋南北朝的广泛传播,到了唐代,便正式走向独立发展的阶段。
佛教的影响遍及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寺院经济蓬勃发展,具有不同特点的中国佛教八大宗派,都在这个时期相继形成。
王维就是出生于此时期。
王维字摩诘,人称诗佛,名字合之为维摩诘,维摩诘乃是佛教中一个在家的大乘佛教的居士,是著名的在家菩萨,意译以洁净、没有染污而著称的人。
可见王维的名字中已与佛教结下了不解之缘。
而且王维的母亲崔氏,是一个虔诚的佛教徒。
崔氏得拜一个高僧为师,守戒习禅三十多年。
生长在佛教气氛如此浓厚的家庭,在母亲的影响下,王维居常蔬食。
王维曾担任吏部朗中、给事中等官职。
所以说王维青壮年时期也曾积极从政,但张九龄为奸相李林甫所陷害,被罢相,贬官荆州。
出于对现实的不满,王维在四十岁以后就开始过着一种亦官亦隐的生活,过着禅意的生活。
王维与禅宗南北二派都有很深的关系。
王维在京师做官时。
京师一带北派盛行,他自然与北派禅师密切来往;至德以后南派大弘,他又与南派禅师交游论道。
慧能创立的南派禅宗,主要宣扬人心是成佛的基础,要求保持内心的绝对平静。
这样,人虽然身处在尘世中,精神却可一尘不染而成佛。
禅宗的思想渗透在王维的许多诗里,在山水园生活的描绘中蕴含着禅意,寓静于动,动中显静,以含蓄曲隐、意在言外的艺术手法来表达,具有高超的技巧和深邃的哲理。
例如《终南别业》: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
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
这样一来,在唐佛教的繁荣发展、母亲的深刻影响和其自身坎坷的人生经历为王维诗歌中的禅意思想奠定了物质基础。
下面笔者就分类分析王维诗歌主要体现的佛教主要思想。
1佛教认为,在自然中,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在生生灭灭,就永远在“六道”(天、人、阿修罗、畜生、饿鬼、地狱)中生死相续,无有止息。
王维诗歌中的禅意,主要表现为这种空寂的境界。
由于他的心灵自幼熏陶了佛教清净无为的思想,所以他笔下的山水田园被描写得那么宁静安祥。
如《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诗人独自坐在幽深的竹里弹琴长啸,没有人知道他的存在,惟有皎洁的月光相伴,这是多么清静幽寂的画境! 《鹿柴》一诗,也是这种心境的流露: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2 佛教无我的思想根据缘起理论,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没有独立的、实在的自体,即没有一个常一主宰的“自我”(灵魂)的存在,此即人无我;法无我(法空)则认为一切法都由种种因缘和合而生,不断变迁,没有常恒的主宰者,这和中国本土的庄子哲学颇有一致之处,二者很容易结合在一起。
王维诗歌中的禅意,还表现为无我的境界。
如《辛夷坞》云:木末芙容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
《鸟鸣涧》云: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鸟不相乱,见兽皆相亲。
”一联,用的是《庄子·山木》典故:“入兽不乱群,入鸟不乱行。
鸟兽不恶,而况人乎?”“虚白”一词,则出自《庄
子·人间世》:“瞻彼阕者,虚室生白,吉祥止止。
”可见庄子无为的境界对王维的影响。
又如王维的另一首诗《山中示弟等》,更是将佛、道二教融合在一起,表现了无我的境界:“山林吾丧我,冠带尔成人。
丧我莫学嵇康懒,且安原宪贫。
山阴多北户,泉水在东邻。
缘合妄相有,性空无所亲。
安知广成子,不是老夫身!”其中“缘合”、“性空”均为佛学术语,出自《大般若经》《华严经》。
《大般若经》云:“一切法,自性本空,无生无灭。
缘合谓生,缘离谓灭。
”《华严经》道:“法性本空寂,无取亦无见;性空即是佛,不可得思量。
” 3禅家南宗的主张经将禅的意味,渗透在学人的日常生活里,一切行为的动机,始终探求生死不染、去住自由的境界,而要直截了当把握到成佛的根源。
”这种追求主观精神的自由境界,在王维的诗歌中表现得很充分。
如《酬张少府》: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
自顾无长策,空知返旧林。
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
君君向穷通理,渔歌入浦深!
禅意和画意,是王维诗歌最突出的两大特色。
他是盛唐著名的山水画家,被后世推崇为“文人画”始祖,对山水画的发展有突出贡献。
他的诗最有写意画的效果,具有强烈的艺术魅力。
总之,佛教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对王维诗歌创作影响是显著的,禅宗思想对其诗歌艺术风格也产生的很大的影响。
正是由于这点,王维后期的诗歌意象空灵,境界清幽,呈现出一种悠然自在的情趣。
在盛唐处于上升阶段的禅宗南派,提倡:“顿悟成佛”,即凭着自己的智慧,领悟佛教的真理,加入禅宗的表达方式,因此像王维这样一个诗人兼画家,当他超脱尘俗,投身山水田园并进行艺术创作的时候,这种“顿悟”的方式往往能引导他迸出灵性的火花。
参考文献
[1] 陈金刚,李倩. 论王维山水诗空灵清远的意境[J]. 江汉论坛. 2009(02)
[2] 祁生贵. 浅析王维山水诗的禅意特征[J]. 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04)
[3] 胡遂,曹梦晶. 我心素已闲,清川澹如此——从王维对闲适的吟咏看“无念”、“无相”、“无住”的禅宗思想[J]. 湖湘论坛. 2010(01)
[4] 韩国彩,李彩旗. 禅宗思想与王维山水诗的完美融合[J]. 沧桑. 2005(Z1)
[5] 李棘. 空灵中涌动着的禅味生命——王维山水诗审美趣味探析[J]. 辽宁行政学院学报. 2007(09)
[6] 明丽霞. 王维山水诗中的画意与禅意[J]. 长春大学学报. 2007(11)
[7] 黄静. 也谈王维的“诗中有画”[J]. 现代语文(文学研究版). 2008(11)
[8] 万久玲. 论王维山水诗中的动静美[J].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04)
[9] 孙楠,王茹君. 空观不空——论王维山水诗的禅味及生命意识[J]. 呼伦贝尔学院学报. 2009(06)
[10] 潘静. 以诗证佛——王维的佛学“莲”诗论略[J].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