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王维诗中的禅趣

浅谈王维诗中的禅趣
浅谈王维诗中的禅趣

浅谈王维诗中的禅趣

【摘要】在佛教繁荣发展的唐朝、虔诚信佛的母亲的深刻影响和其自身坎坷的人生经历,使王维深受佛教文化的影响。他诗中的山水景物表现着跳动着生命,同时禅意成为王维诗中的“本心”,本文用对比的方法去审视王维的山水禅诗,希望能解读王维山水诗中的禅意。

【关键词】王维;诗歌;禅趣;山水画;

佛教自西汉末年由印度开传入我国后,经过魏晋南北朝的广泛传播,到了唐代,便正式走向独立发展的阶段。佛教的影响遍及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寺院经济蓬勃发展,具有不同特点的中国佛教八大宗派,都在这个时期相继形成。

王维就是出生于此时期。王维字摩诘,人称诗佛,名字合之为维摩诘,维摩诘乃是佛教中一个在家的大乘佛教的居士,是著名的在家菩萨,意译以洁净、没有染污而著称的人。可见王维的名字中已与佛教结下了不解之缘。而且王维的母亲崔氏,是一个虔诚的佛教徒。崔氏得拜一个高僧为师,守戒习禅三十多年。生长在佛教气氛如此浓厚的家庭,在母亲的影响下,王维居常蔬食。

王维曾担任吏部朗中、给事中等官职。所以说王维青壮年时期也曾积极从政,但张九龄为奸相李林甫所陷害,被罢相,贬官荆州。出于对现实的不满,王维在四十岁以后就开始过着一种亦官亦隐的生活,过着禅意的生活。王维与禅宗南北二派都有很深的关系。王维在京师做官时。京师一带北派盛行,他自然与北派禅师密切来往;至德以后南派大弘,他又与南派禅师交游论道。慧能创立的南派禅宗,主要宣扬人心是成佛的基础,要求保持内心的绝对平静。这样,人虽然身处在尘世中,精神却可一尘不染而成佛。禅宗的思想渗透在王维的许多诗里,在山水园生活的描绘中蕴含着禅意,寓静于动,动中显静,以含蓄曲隐、意在言外的艺术手法来表达,具有高超的技巧和深邃的哲理。例如《终南别业》: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

这样一来,在唐佛教的繁荣发展、母亲的深刻影响和其自身坎坷的人生经历为王维诗歌中的禅意思想奠定了物质基础。下面笔者就分类分析王维诗歌主要体现的佛教主要思想。

1佛教认为,在自然中,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在生生灭灭,就永远在“六道”(天、人、阿修罗、畜生、饿鬼、地狱)中生死相续,无有止息。王维诗歌中的禅意,主要表现为这种空寂的境界。由于他的心灵自幼熏陶了佛教清净无为的思想,所以他笔下的山水田园被描写得那么宁静安祥。如《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诗人独自坐在幽深的竹里弹琴长啸,没有人知道他的存在,惟有皎洁的月光相伴,这是多么清静幽寂的画境! 《鹿柴》一诗,也是这种心境的流露: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2 佛教无我的思想根据缘起理论,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没有独立的、实在的自体,即没有一个常一主宰的“自我”(灵魂)的存在,此即人无我;法无我(法空)则认为一切法都由种种因缘和合而生,不断变迁,没有常恒的主宰者,这和中国本土的庄子哲学颇有一致之处,二者很容易结合在一起。王维诗歌中的禅意,还表现为无我的境界。如《辛夷坞》云:木末芙容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鸟鸣涧》云: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鸟不相乱,见兽皆相亲。”一联,用的是《庄子·山木》典故:“入兽不乱群,入鸟不乱行。鸟兽不恶,而况人乎?”“虚白”一词,则出自《庄

子·人间世》:“瞻彼阕者,虚室生白,吉祥止止。”可见庄子无为的境界对王维的影响。又如王维的另一首诗《山中示弟等》,更是将佛、道二教融合在一起,表现了无我的境界:“山林吾丧我,冠带尔成人。丧我莫学嵇康懒,且安原宪贫。山阴多北户,泉水在东邻。缘合妄相有,性空无所亲。安知广成子,不是老夫身!”其中“缘合”、“性空”均为佛学术语,出自《大般若经》《华严经》。《大般若经》云:“一切法,自性本空,无生无灭。缘合谓生,缘离谓灭。”《华严经》道:“法性本空寂,无取亦无见;性空即是佛,不可得思量。” 3禅家南宗的主张经将禅的意味,渗透在学人的日常生活里,一切行为的动机,始终探求生死不染、去住自由的境界,而要直截了当把握到成佛的根源。”这种追求主观精神的自由境界,在王维的诗歌中表现得很充分。如《酬张少府》: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自顾无长策,空知返旧林。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君君向穷通理,渔歌入浦深!

禅意和画意,是王维诗歌最突出的两大特色。他是盛唐著名的山水画家,被后世推崇为“文人画”始祖,对山水画的发展有突出贡献。他的诗最有写意画的效果,具有强烈的艺术魅力。总之,佛教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对王维诗歌创作影响是显著的,禅宗思想对其诗歌艺术风格也产生的很大的影响。正是由于这点,王维后期的诗歌意象空灵,境界清幽,呈现出一种悠然自在的情趣。在盛唐处于上升阶段的禅宗南派,提倡:“顿悟成佛”,即凭着自己的智慧,领悟佛教的真理,加入禅宗的表达方式,因此像王维这样一个诗人兼画家,当他超脱尘俗,投身山水田园并进行艺术创作的时候,这种“顿悟”的方式往往能引导他迸出灵性的火花。

参考文献

[1] 陈金刚,李倩. 论王维山水诗空灵清远的意境[J]. 江汉论坛. 2009(02)

[2] 祁生贵. 浅析王维山水诗的禅意特征[J]. 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04)

[3] 胡遂,曹梦晶. 我心素已闲,清川澹如此——从王维对闲适的吟咏看“无念”、“无相”、“无住”的禅宗思想[J]. 湖湘论坛. 2010(01)

[4] 韩国彩,李彩旗. 禅宗思想与王维山水诗的完美融合[J]. 沧桑. 2005(Z1)

[5] 李棘. 空灵中涌动着的禅味生命——王维山水诗审美趣味探析[J]. 辽宁行政学院学报. 2007(09)

[6] 明丽霞. 王维山水诗中的画意与禅意[J]. 长春大学学报. 2007(11)

[7] 黄静. 也谈王维的“诗中有画”[J]. 现代语文(文学研究版). 2008(11)

[8] 万久玲. 论王维山水诗中的动静美[J].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04)

[9] 孙楠,王茹君. 空观不空——论王维山水诗的禅味及生命意识[J]. 呼伦贝尔学院学报. 2009(06)

[10] 潘静. 以诗证佛——王维的佛学“莲”诗论略[J].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02)

浅析王维诗歌的佛性

浅析王维诗歌的佛性 本文是关于王维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在王维的田园山水诗中,有许多的确寓含了一种禅意,但这种禅意的表现不是纯粹的佛理说教,而是写出了一个蕴含禅理趣味的优美的意境。 王维是唐代一位风格独特、个性鲜明的大诗人;不仅如此,他又是一个虔诚的佛教信徒。历代以来,对王维诗歌中的禅理禅趣论述颇多。王维的信佛和他诗歌中的禅意,是明显的事实。本文试就王维诗歌创作中所体现出来的佛性作一论述。 王维的诗歌,尤其是他的田园山水诗,的确写得很美,以至早就有“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美誉。在这些作品中,有许多诗也的确含有佛性与禅意。如《与胡居士皆病寄此诗兼示学人二首》其一:一兴微尘念,横有朝露身。如是睹阴界,何方置我人。碍有固为主,趣空宁舍宾?洗心讵悬解,悟道正迷津。因爱果生病,以贪始觉贫。声色非彼妄,浮幻即吾真。 这本是一首慰病之作,作者却在演绎禅理,现身说法,用禅宗的思想来解释人生疾患。诗人认为,人之所以眷念人生,就是因为有世俗之念,只有去掉世俗之念,才不会迷失道路。“五阴”、“六尘”、“十八界”等佛教概念在诗中大量出现。我们再看《终南别业》: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行到水穷

处,坐看云起时。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全诗的着眼点在于抒发对自得其乐的闲适情趣的向往。开篇二句,由“中岁好道”“晚家南山”点明诗人隐居奉佛的人生归宿和思想皈依。“道”,指佛教。“中岁颇好道”,作者强调自己中年以后就厌恶世俗而信奉佛教。一个“颇”字,点明其崇佛的虔诚心态。“晚”字,意蕴丰富,既可以指“晚近”,也可以指“晚年”。如果是前者,“晚家南山陲”是对现实隐居生活的描绘;如果是后者,则是对自己晚景的构想。这样一些佛理说教诗,在思想内容上并不可取,严格说来只是佛教信徒的偈颂。 在王维的田园山水诗中,有许多的确寓含了一种禅意,但这种禅意的表现不是如上一类的纯粹的佛理说教,而是写出了一个蕴含禅理趣味的优美的意境。我们再看《鹿岩》,这是王维晚年所作《辋川集》中的另一首名作,同样是描写一个空明寂静的意境。诗中所表现的清静虚空的心境,正是禅宗所提倡的。王维对佛教各宗各派持有一种兼收并蓄的态度,但对他影响最大的还是禅宗。他母亲崔氏“师事大照禅师三十余年”,大照即北宗神秀的弟子,这对他早年的思想不可能没有影响。四十岁左右时,他又遇到南宗慧能的弟子神会,接受了神会的南宗心要。禅宗是中国人自己的哲学,是一种中国化的佛教。禅宗强调“对境无心”、“无住为本”。也就是对一切境遇不生忧喜悲乐之情,不尘不染,心念不起。王维以禅宗的态度来对待人世社会的一切,使自己有一种恬静的心境,进而把这种心境融入自己的诗中,使诗歌显耀出禅光佛影,如果拿《维摩经?佛国品》中“若菩萨欲得

禅趣之美从《鸟鸣涧》谈王维山水诗之美

爨嬲鞘 禅趣之美 ——从《鸟鸣涧》谈王维山水诗之美 O俞美玉 严羽认为以诗说理应该“不涉理路,不落言鉴”,其意思正如钱 钟书所说的“理之在诗,如水中盐,蜜中花,体匿性存,无痕有味,现 相无相,立说无说”,也就是说以诗说理要有理趣而无理语。这一说 法正符合黑格尔关于美的看法即“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而这理 趣正是由李泽厚所说的“有意味的形式”来体现的。王维的山水诗 无疑是“有意味的形式”的典范,也是有理趣之美的诗歌典范。 王维山水诗的理趣即为禅趣。王维有很高深的佛学修为,他 先从师北宗道光禅师,“十年座下,俯伏受教”;后倾心于南宗掸 法,从师神会禅师,深得禅学真谛。对“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我 之心性即是虚空不实”有深刻的体悟。慧能《坛经》说:“心量广大, 犹如虚空。……虚空能含日月星辰、大地山河,一切草木,恶人善 人,恶法善法,天空地狱,尽在空中,世人性空,亦复如是。”慧能认 为心性虚空,所以广大天边,因此一切世间万物皆可包容于内。而 世间万物在其本性上也只是虚空。所谓“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 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即无论物、我,无论内在之心性,还是外 在之境象,在本体上都是虚空不实的。由此出发,禅宗认为,若要 明心见性,体认自己性空之本性,即通过内在之心性与外在之物 境的契合交彻而获得一种对于“空”的证悟,这种证悟即是解脱。 无疑王维对此心领神会,获得心灵的自由与解脱。王维把宗教体 会与其文学才华巧妙融合,形成他富有禅趣的有意味的形式—— 山水诗。 这些山水诗以艺术的形式表现禅理,其感染力不同于一般的 禅诗偈颂。一般的禅诗偈颂由于着意使用某种类比表现意蕴,常 常陷人概念化,沦为说理诗、说教诗、宣传诗,不但违反了禅学宗 旨,而且也缺乏审美情趣。而王维的情景交融的山水诗,在状景抒 情中充满着禅机禅理,而这禅机禅理与其诗情画意融为一体,不 着痕迹,形成了其独特的诗美——禅趣。例如《鸟鸣涧》: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呜春涧中。 这首诗是他山水诗中脍炙人VI的佳作,诗中写春天山中月夜 景色,从字面上看是全写景的:夜,万籁无声,诗人也许伫立于山 林之中,或畅望,或沉思,这时一轮明月破云而出,将它幽柔的清 光洒向深山丛林。这洁白的月光,使幽暗的山林显现出它丰富的 体态,那么明了,那么富有层次。抬眼四望,但见山谷空旷,幽谷草 长,溶溶月色给大自然披上了一层薄纱,整个山林显得静谧而安 详。然而这欣欣向荣的春山沉睡了吗?没有,月色“静”而不寂,春 山“空”而不虚,山鸟被月光惊醒,不时鸣叫几声,使“春涧”显得更 加空阔寂静,突出一个“静”字。但诗人所要描写的不仅是空寂的“静”,在“静”的画面中有动的生机,具有浓厚的生命气息。首句中的“落”字便是“静”中之“动”,是无形的但又存在于宇宙中的必然的“动”,同时又是借助于诗人想象产生的“动”,旨在把天上地下景物联系起来,从而形成一个整体。因此《鸟鸣涧》借诗情画意,表达了王维所深刻领会的掸理: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空而不虚,静中有动。禅既在刹那,又在永恒,变幻无常,生生不息,虚空中 有妙有,妙有即是虚空。一切万物可以在光明晶洁的虚空中自由 来往,万物得以历历朗现,它们变幻无时但又生生不息,虽虚空无 常但又一任自然,诗人在清晰地感受着它们的同时,也在清晰地 感受着自己。可以说,王维正是通过这种见物之性、物之境的审美 体验,从而体悟自己内心中澄明敞亮、无牵无挂、无缚无累的自我 之性的,并因此实现了解脱与超越,进入了涅磐寂静的境界。而这 深刻而丰富的禅观是凭借其一幅恬静闲适、意境高远而丰富生动 的“春山月夜图”来表现的,给人以“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享受 同时,也给人以禅趣之美感体验,真正达到了“理之在诗,无痕有 味”的境界。这就是王维山水诗的理趣之美。 进一步说,王维诗中之景即是心中之景,是其禅理的感性显 现。禅宗认为,一切诸相不是客观事物在人们头脑里的反映,而是 人心造成的,“人心能造成相,也能脱离相,做到离相,也就成佛 了”。对此王维有“山河天眼里,世界法身中”的体悟,因此无论空 山明月、石上清泉,还是深树蝉鸣都是人的自性生发。“明月松间 照,清泉石上流”,是王维之空灵清妙的心性在感性上的沉淀。《鸟 鸣涧》是王维之“虚空中有妙有,妙有即虚空”的禅理的形象表现, 景与诗人在此融为一体,景即是诗人,诗人即景。王维的诗表面上 看似没有诗人自我形象、行为、主观意图甚至情感的表现,只有大 自然物象本身声、光、色、态的纯然呈现,而实际上是诗人的禅理 体验与审美体验的极为清楚、动人的表现,即是诗人自我巧妙的 显现。这是由于诗人心境极为澄明空寂,心生万象,而使景物自映 照于心而不必再着意去寻幽访胜了。苏轼在《东坡题跋》卷二《题 渊明饮酒诗后》中说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二句是 “因采菊而见山,境与意会,此句最有妙处。近岁俗本皆作‘望南 山’,则一篇神气都索然矣。”陶渊明也好,王维也好,他们都是白 性圆满具足,无待无求,亦不着意之人,他们的精神已近乎庄子所 说的“圣人”境界,因此心明如镜,览照万物,万物自现于心而无待 其去望了。也就是说诗中一切景物皆由诗人心中禅意的自在生 发,加上诗人多才多艺的艺术才华,创造了意境优美的艺术作品, 即“有意味的形式”——富有禅趣的山水诗。 可见,“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王维的山水诗往往是他心 灵的表现,是其禅理的艺术再现,它以静默素穆、意在象外方式表 达了自己对人生、对万物的一种体悟。王士祯说王维的山水诗“妙 谛微言,与世尊拈花,迦叶微笑,等无差别”。以“世尊拈花”、?‘迦叶 微笑”来喻王维之诗恰到好处,说明王维正是把禅理“无形有味”地 表现在他的山水诗中,构成了他诗歌的独特的美感体验——禅趣。 (俞美玉,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 2004.10 万方数据

王维诗歌中禅_0

王维诗歌中禅 各位读友大家好!你有你的木棉,我有我的文章,为了你的木棉,应读我的文章!若为比翼双飞鸟,定是人间有情人!若读此篇优秀文,必成天上比翼鸟! 唐朝诗歌中的“禅”道——浅析王维诗歌中“禅”禅诗或称佛教诗歌,是指宣扬佛理或具有禅意禅趣的诗。自从佛教在汉晋之际从印度传入,这类诗歌就应运而生。禅与中国诗歌的结合,就形成了诗歌园地中的一个奇异品种──禅诗。禅诗大体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禅理诗。这部分禅诗的特色是富于哲理和智慧,有深刻的辨证思维。另一部分则是反映僧人和文人修行悟道的生活的诗,诸如山居诗、佛寺诗和游方诗等。表现空澄静寂圣洁的禅境和心境是这部分禅诗的主要特色。这些诗多写佛寺山居,多描写幽深峭曲、洁净无尘、超凡脱俗的山林风光胜景,多表现僧人或文人空诸所有、万虑全消、淡泊宁静的心境。禅与诗的结合,有其内在本质上的必然性。二者

都面对着一个根本的大问题:生命。二者的发生和圆满也都基于同一种情况:觉悟。禅和诗所要完成的,都是体验和打开,使原本存在于事物中的东西重新凸现出来。禅诗自晋代以来,在中国有着一千多年的历史。除了历史上诗僧们的大量作品外,像谢灵运、陶渊明、白居易、王维、孟浩然、苏轼、唐寅等历代诗人,也都留下了不少传世之作。读唐诗和读宋词一样,如果不懂禅,那境界什么的,就肯定是与你无缘的了。比如寒山与拾得,颇有六朝文人飘遗之风,他们同行止共往还。“寒山住寒山,拾得自拾得”,都是“疯癫”型的异行僧人。其实,他们的“癫”与“疯”何尝不是佯装呢?在阅尽人世炎凉、看破俗风卑之后,他们干脆来个假作真时真亦假。“高高峰顶上,四顾极无边。独空无人知,孤月照寒泉。泉中且无月,月自在青天。吟此一曲歌,歌终不是禅。”当诗人一旦与禅思冥合,六根不胶着于物时,诗人就能以明境般的心涵容万物,对境无心,应

王维诗歌的诗情、画意和禅趣

王维诗歌的诗情、画意和禅趣 王维,字摩诘,盛唐山水田园诗派代表人物。他睿智早慧,十五岁离家游学长安、洛阳,十七岁即写出《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那样名烁千古的篇章。王维曾一度刻意功名,追求进取,其边塞类诗作大多洋溢着青春活力和壮志雄心。然而,宦途的坎坷波折又使他深感现实残酷,世态炎凉,一生几度隐居,诗作笔锋更多地转向现实。加之王维崇尚佛学,广交僧侣,"隐逸"便经常成为其诗作的主旋律。钱钟书先生曾这样评述王维:"在他身上,禅、诗、画三者可以算是一脉相贯,'诗画是孪生姊妹'那句话用得恰当了。"(1)凭借着对自然、情感的敏锐捕捉以及超强的表现力,王维以清新淡远、自然脱俗的风格创造出一种"诗中有情"、"诗中有画"、"诗中有禅"的意境,在诗坛树起一面不倒的旗臶。 一、诗中有情 王维是个重情谊且善写情的人。在其诗作中,生活小品和赠别之作甚多,内容多述及相思别离和朋友间关怀、慰勉之情,在数量上几乎与其山水田园诗平分秋色。而他写景之时,也往往是为了寓情。在《淇上送赵仙舟》一诗中,诗人这样写道: 相逢方一笑,相送还成泣。祖帐已伤离,荒城复愁入。 天寒远山净,日暮长河急。解缆君已遥,望君犹伫立。 才逢又别,倍感黯然神伤。"相逢"二句,虽轻描淡写,却觉浓郁深情,扑面而至。接着诗人借"天寒"二句写景,铺开抒情之路,与结句遥相呼应,令送别后的怅惘往来于心而不释。 王维诗歌中借景寓情、以景衬情的手法,使他写景饶有余味,抒情含蓄不露。如《临高台送黎拾遗》:"相送临高台,川原杳何极。日暮飞鸟还,行人去不息。"写离情却无一语言情而只摹景物。《送杨长史赴果州》:"鸟道一千里,猿啼十二时。"既是景语,也是情句,将道路的荒凉之景与行者的凄楚之情融为一体,自然、含蓄而又回味深长。 在王维的诗歌中,有不少采用了直抒胸臆的表达方式,而且往往显得自然流畅,蕴藉含蓄。如《送元二使安西》: 渭城朝雨氵邑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此诗曾被后人誉为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劝君"二句,依依不舍的惜别之情和对友人的关怀体贴之意溢于言表,却又绵长含蓄。胡应麟评这两句诗说:"自是口语而千载如新"。又如《送别》: 下马饮君酒,问君何所之?君言不得意,归卧南山陲。 但去莫复问,白云无尽时。 此诗用口语化问答,却也言浅意深,余味不绝。朋友言称不得意,诗人坚决支持其归隐--"但去莫复问",又借白云抚慰友人,表抒心声。所以钟惜评论此诗的末二句说:"感慨寄托,尽此十字,蕴藉不觉。深味之,知右丞非一意清寂,无心用世之人"(2)。 王维写情之妙处,还在于对现实情景平易通俗的描写中,蕴含深沉婉约的绵绵情思。其《相思》一篇,托小小红豆,咏相思情愫,堪称陶醉千古相思心的经典之作。其《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诗人先是用平直的话语写出了节日思亲的大众感受--"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让人顿觉"与我心有戚戚焉",而后诗人笔锋一转,将思绪拉向故乡的亲人--"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时空转换犹如"蒙太奇"手法,"不说我想他,却说他想我,加一倍凄凉"(3)。 王维写情,又多见隐喻比兴。上述数诗,已可略见其风。又如《杂诗三首》: 家住孟津河,门对孟津口。常有江南船,寄书家中否?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已见寒梅发,复闻啼鸟声。心心视春草,畏向玉阶生!

试论王维诗画中的佛学意趣

试论王维诗画中的佛学意趣 摘要:王维是唐代伟大的一名诗人,他的一生都在信奉着佛学,并以其超绝的诗画艺术为我国古代文学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王维之所以有如此成就,与其高深的佛学修养与造诣是分不开的。佛学对王维的世界观产生了深远而持久的影响,并且对他的诗画风格也产生巨大的影响。王维诗中的最大艺术特色就是其创造出一种蕴含无穷空寂、虚幻的境界,并且也将佛学思想充分融入其艺术表现形式之中。 关键词:王维;诗画;佛学意趣;艺术表现方式 王维是唐代著名山水诗人,在我国文学发展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他在生前就非常精通诗赋与禅理之道,在其去世之后,更被冠有“诗佛”的美誉。王维的弟弟王缙对佛学十分信奉,其母博陵崔氏更信仰佛学长达十数年,而王维的字“摩诘”也是将释迦牟尼与印度佛教同期的大乘居士名号拆解而取的。 佛学对王维世界观的形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且奠定了王维山水诗画的艺术风格。胡应麟在《诗薮》中评论王维诗文时曾道:“太白五言绝,自是天仙口语……读之身世两忘,万念皆寂,不谓声律之中。”由此可见,王维笔下的山水诗中的艺术特色,已经创造出一种空寂虚幻的高远境界,这一点是前辈古人所没有领悟到的诗歌艺术境界。 王维在绘画领域的造诣也是令人称赞的,大文豪苏轼曾经称赞他的画“得之于象外,有如仙翮谢笼樊。”这不仅仅是通过比喻与夸张的手法将赞叹之情表达出来,他的绘画更是将外界事物的描述极尽简单,并且将事物的本态较为清晰地表现出来。与其说王维注重对外在景物的描述,不如说他是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述,使其进行有意识的重组与截取。[1]王维关注超越自然的意象与禅宗信仰的解读,从而奠定了其绘画作品中蕴含的写意风格特征。从艺术创作方面进行分析,王维追求的境界是一种“似而非似”的艺术真实感。 一、心境与佛境的相通之处 禅宗是印度的佛教在中国流传并逐渐形成的一个新的佛教宗派,“禅”的主要意思就是静坐思虑。简单说来,就是静静坐在一个地方思索佛教的理知,不诉

人生禅理、名言

●深谙世故却不世故,才是最善良的成熟。 ●多心的人注定活得辛苦,因为太容易被別人的情绪所左右。多心 的人总是胡思乱想,结果是困在一团乱麻般的思绪中,动弹不得。 有时候,与其多心,不如少根筋。 ●放弃与放手的区别:放弃是牺牲本来属于你的,放手是放下那些 从来就不是你的。 ●小孩跌倒时,若左右一瞥,没有大人在身边,竟便不哭,干脆自 己爬起来算了。有人呵护你的痛楚,就更疼。没有人,你欠矜贵,但坚强争气。——李碧华 ●亲爱的自己,从现在起为了自己骄傲的活着,好好爱自己,亲爱 的自己,永远不要为难自己,过于苛求那是傻瓜干的事;亲爱的自己,你有一万个理由要对别人好,没有一个理由要求别人对你好;亲爱的自己,这个世界只有回不去的没有过不去的;亲爱的自己,快乐、开朗、豁达、厚道必须做到! ●看穿但不说穿、很多事情,只要自己心里有数就好了,没必要说 出来。 ●对讨厌你的人最好的反击是,保持微笑和光芒四射,他们最不希 望看到这样的你! ●【处事】谦恭一点,礼貌一点,淡泊一点。【修养】安静一点,慈 善一点,沉稳一点。【交友】真诚一点,大度一点,热情一点。【饮食】均衡一点,节制一点,清淡一点。【做事】博学一点,诚信一点,负责一点。【得意】低调一点,收敛一点,感怀一点。【失意】

忍耐一点,豁达一点,参透一点 ●我们有什么好怕的,我们来到这个世上,就没打算活着回去!!! ●人生七崇;、示弱而不逞强,示拙而不逞能;2、不懂装懂是聪明, 懂装不懂是智慧;3、忍人之所不能忍,方能为人之所不能为;4、身做好事,言说好话,心存好念;5、大悲无泪,大悟无言,大喜无声,大爱无言;6、心中有佛,在家也是出家;7、君子相交,随方就圆,无处不自在 ●发怒——是用别人的错误惩罚自己;烦恼——是用自己的过失折 磨自己;后悔——是用无奈的往事摧残自己;忧虑——是用虚拟的风险惊吓自己;孤独——是用自制的牢房禁锢自己;自卑——是用别人的长处抵毁自己。放弃这些,也许才能更快乐。 ● 1.可以相信别人,但不可以指望别人;2. 不要拒绝善意,不要停 止微笑;3. 错误可以犯,但不可以重复犯;4. 批评一定要接受,辱侮绝对不能接受。5.该说的要说,该哑的要哑,是一种聪明; 7. 该干的要干,该退的要退,是一种睿智;8. 该显的要显,该 藏的要藏,是一种境界。 ●无论你多少岁,读多少书,生得美不美,都要做个闪闪发光的漂 亮姑娘。开心的时候要漂亮,不开心的时候更要漂亮!漂亮如果有秘诀,那就是:狠狠宠爱自己!——可可·香奈儿 ●活着就是希望,活着就有希望。其实,世上没有绝望的处境,只 有对处境绝望的人。 ●【每天读一遍,不久你就会变】1、别低估任何人。2、你没那

王维诗歌中禅

唐朝诗歌中的“禅”道 ——浅析王维诗歌中“禅” 禅诗或称佛教诗歌,是指宣扬佛理或具有禅意禅趣的诗。自从佛教在汉晋之际从印度传入,这类诗歌就应运而生。禅与中国诗歌的结合,就形成了诗歌园地中的一个奇异品种──禅诗。 禅诗大体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禅理诗。这部分禅诗的特色是富于哲理和智慧,有深刻的辨证思维。另一部分则是反映僧人和文人修行悟道的生活的诗,诸如山居诗、佛寺诗和游方诗等。表现空澄静寂圣洁的禅境和心境是这部分禅诗的主要特色。这些诗多写佛寺山居,多描写幽深峭曲、洁净无尘、超凡脱俗的山林风光胜景,多表现僧人或文人空诸所有、万虑全消、淡泊宁静的心境。 禅与诗的结合,有其内在本质上的必然性。二者都面对着一个根本的大问题:生命。二者的发生和圆满也都基于同一种情况:觉悟。禅和诗所要完成的,都是体验和打开,使原本存在于事物中的东西重新凸现出来。 禅诗自晋代以来,在中国有着一千多年的历史。除了历史上诗僧们的大量作品外,像谢灵运、陶渊明、白居易、王维、孟浩然、苏轼、唐寅等历代诗人,也都留下了不少传世之作。 读唐诗和读宋词一样,如果不懂禅,那境界什么的,就肯定是与你无缘的了。比如寒山与拾得,颇有六朝文人飘遗之风,他们同行止共往还。“寒山住寒山,拾得自拾得”,都是“疯癫”型的异行僧人。其实,他们的“癫”与“疯”何尝不是佯装呢?在阅尽人世炎凉、看破俗风卑之后,他们干脆来个假作真时真亦假。“高高峰顶上,四顾极无边。独空无人知,孤月照寒泉。泉中且无月,月自在青天。吟此一曲歌,歌终不是禅。” 当诗人一旦与禅思冥合,六根不胶着于物时,诗人就能以明境般的心涵容万物,对境无心,应物而不累于物。这种水月相忘的圆融境界,圆融得脱落了圆融念,便是平常心。他们饥来吃饭,寒即向火,困来打眠。禅悟后回归平淡,以随流的心境恢复到本来的空明,所谓无住生心。要了解一株花,就必须变成这株花,去做这株花,去享受阳光和雨露的恩泽,把握感觉到生命的全部律动。 唯其如此,其诗更加扑朔迷离,魅力无穷。据说,太平洋上的风暴,是从大洋对岸的一只蝴蝶开始的,是从一只蝴蝶翅膀的扇动开始的。那么,就让我们试着来做一下那只太平洋对岸的蝴蝶,试着扇动一下自己的翅膀,飞向唐朝那些诗僧吧。 我国的佛教禅宗,是诗歌的摇篮。禅宗宗师们宣传禅宗教义时,最善于运用诗歌形式,涌现出大量的示法诗,悟道诗。文人士大夫因深受禅宗思想的影响,也倾心于以禅入诗,从而创作了大量的禅理禅趣诗。而且,自唐以后,还作为一种传统,一直为后代诗僧和文人所继承,始终兴盛不衰。而后世部分普通文人,因不熟悉佛学的义理和典故,多觉禅诗要么平淡简易,无色无味;要么艰涩谲奥,不知所云。于是,以其所不知为不合格,诸般挑剔,列禅诗于文学的门墙之外,遂使中国文学这一美妙花束,淹没于被遗忘的角落,甚为可惜在中国生根兴盛的禅宗,自初唐开始,以黄河之水天上来之势,奔腾澎湃。尤其唐宋间,普遍深入中国文化的每一部分。文学更甚,在有形无形之间,或正或反,随时随处,都受到它的滋润灌溉。僧俗修习禅宗者,遍于全国。禅师们说法开示,摆脱教义,用一机一境,或以富于趣味的文学词句,指出“空有真诠”者,比比皆是。且当时师僧,素质极高,多有“博学名儒,披缁其间”,“影响所及,举凡思想、文化、艺术、建筑等,皆以具出世神韵,富有禅意为最高”。文人中更是无禅不成诗,无禅不成韵,禅风盛行。 王维是中国文学史上受佛学影响很深的大诗人。王维的诗描绘形象、气韵生动,往往在短小的诗篇中借助特殊的意象显示出浑然的意境与隽永的诗意。其诗中常见的几个特殊意象

关于禅理的人生哲理小故事_哲理故事

关于禅理的人生哲理小故事 关于禅理的人生哲理小故事 在日本,有两座寺庙,其中一个寺庙的僧人如果去菜市场买菜,一定要经过另一个寺庙。而每当此时,另一个寺庙的小和尚总要出来与之“斗法”。一天早上,又是如此。 “你到哪里去?”小和尚问道。 “脚到哪里,我到哪里!”买菜的小和尚答道。 问话的小和尚无话可说,败下阵来。 他回来请教自己的师父。 师父说:“明天继续问他,他如果还是这样回答,那你就问:“如果没有脚,你到哪里去?”他就一定答不出了。” 第二天,小和尚早早地等在寺庙门前,他认为自己这次一定胜券在握,一看见昨天那个小和尚走过来,就冲上前去问:“你到哪里去?” “风到哪里,我就到哪里!”小和尚不慌不忙地回答道。 问话的小和尚再次语塞,只得再次回去请教师父。 师父这次有点儿不高兴,他说:“你怎么这么笨呢?你就问

他:‘如果没有风,你到哪里去?’他一定答不出来!” 而且,师父进一步补充,“如果下一次他再随便编个名目,比如,水到哪里,我到哪里,那你就问他:“如果没有水,你到哪里去?”他一定答不出了!” 听了师父这番话,小和尚高兴极了。 第二天同样的场景。小和尚急不可耐地冲上前去问:“你到哪里去?” “我到菜市场去”去买菜的小和尚不慌不忙地回答道。 问话的小和尚再一次无言以对。 这是一个讲禅的故事。 关于禅的故事数不胜数。 有的人说,禅是一种智慧; 有的人说,禅是一种人生态度; 还有人说,禅其实什么都不是。 迄今为止,禅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义。大家都来描述它,但没人能够定义它。 “不可说,说了就是错;‘禅’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禅只可“以心传心”。 因为一旦定义了它,说它“是什么”,其实就已经说它“不

浅析王维山水诗中的禅1

浅析王维山水诗中的禅意 摘要:王维是唐代的杰出诗人,以写山水田园诗最为著名。王维的诗歌有着清新自然而又空灵蕴藉的独特诗风,本文主要阐述了王维山水诗在充满诗情画意的同时,又透露出的一种浓郁的禅理意蕴。他诗中的山水景物的意象表现,既构成了一种“禅”的状态,又抛弃了自我意识从而达到空的禅境。本文用辩证的方法审视王维的山水禅诗,进而力求探索和解读出王维山水诗所要表达的内心世界。 关键词:王维山水诗禅意意境 正文:王维,这位盛唐诗坛杰出的诗人,以其卓越的艺术素养和才能,对“山水自然”进行审美观照。王维的山水诗以其安逸闲适清幽淡远空寂超然而传诵千古,诗中蕴含的那种浓郁禅意之审美体验,更令历代诗人理论家们推崇备至,品味不尽。王维把参禅悟道的某些方式引进山水诗的创作,追求韵味与情感的高度融合,意识到禅宗人生哲学、生活情趣与审美情趣之间的契合,找到它们之间的某种联系,从而体现了诗人的卓异才情和宁静深邃的心灵世界。 (一)王维山水诗中透露出禅理意蕴的影响因素王维,字摩诘,人称诗佛,名字合之为维摩诘,维摩诘乃是佛教中一个在家的大乘佛教的居士,是著名的在家菩萨,意译以洁净、没有染污而著称的人。可见王维的名字中已与

佛教结下了不解之缘。王维信仰佛教,跟他的家庭也有很大关系。王维生长在一个佛教气氛很浓的家庭,他的母亲是一个虔诚的佛教徒。在其母的熏陶下,王维年轻时即信奉佛教。 王维生活在佛教极盛的时期,特别是禅意,正处在勃兴与发展的阶段。在唐代佛教的各个流派中,王维信仰的是禅宗。王维早期受北宗禅的影响较大,后期则受南宗禅的影响较大,因为南宗禅与北宗禅讲究渐修不同,其特别强调顿悟,认为“我心即佛,佛即我心”,故无需选择山林寺庙趺坐修行,即使“结庐在人境”,也能做到“心远地自偏”,“而无车马喧”。(陶渊明《饮酒》)由于其方法较灵活方便,尤其是能带发修行,为许多文人雅士所乐于按受。士大夫中竟相以谈禅为高雅,而佛门里能诗善文的高僧也很多,因此文人雅士与诗僧的交往是很多的,很多人还成了莫逆之交。 然而王维在历经一系列政治上的失意与挫折后,佛禅理念在他的信仰中终于占据了支配地位,王维以禅诵和游乐山水来摆脱恶浊的政治,排遣内心的郁闷,保持心灵的澄静,又以澄净的心灵去体悟自然,在对自然的吟咏中,表达对禅理的深切体会。(二)王维山水诗意境中的禅境与诗境美 1、诗中“云”意象的赏析 在王维的山水题材诗歌创作中,“云”做为一种意象常常出现,而且他常以白云作为随遇而安、自由自在的生活的象征,表现出对超然世外的隐逸生活的向往。

浅析禅宗思想对王维诗歌的影响

浅析禅宗思想对王维诗歌的影响 摘要王维是唐代著名诗人,又是虔诚的佛教徒。禅宗是中国人的佛教。本文主要通过论述王维习禅的原因,进而论述禅宗对王维山水诗创作、艺术风格的影响。 关键词佛教禅宗王维诗歌创作艺术风格 王维是我国诗歌史上一位风格独特、贡献伟大的诗人,同时又是一位虔诚的佛教徒,他的一生与佛教禅宗关系密切,佛教禅宗对他的诗歌创作和艺术风格有重要影响 王维信奉佛教,还有其家庭影响的原因。王维早年丧父,其母崔氏年青守寡,“师事大照禅师三十余岁,褐衣蔬食,持戒安禅,乐住山林,志求寂静”(王维《请施庄为寺表》)。王维在家庭佛教氛围的熏陶以及佞佛社会风气的渐染下,与其弟王缙“俱奉佛,居常蔬食,不茹荤血”(《旧唐书?王维传》)。 对于熟谙禅宗的王维来说,作为一个佛教徒,奉禅已成为他生活的一部分;作为一个诗人,其创作思想、创作题材、艺术风格等方面不可避免地受到佛禅的影响。 首先,佛教禅宗对王维创作思想和创作题材的影响。唐代是中国佛教大发展的时期,唐宋文人学士普遍地熟悉佛典,礼敬佛法,有的甚至受戒成为佛门弟子。几千卷的佛教经典的翻译本身就是古典文学宝库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其中不少典雅、瑰丽的作品给中国文学带来了新的气息。再者,佛教禅宗本身蕴涵着极大智慧,它对宇宙人生的洞察以及对彼岸世界的探讨,都吸引着王维这样的大知识分子去进行深入思考。因此,不少著名文学家都受其影响,如王维、白居易等。王维留下来大约#$$余首诗,有政治讽喻诗、边塞诗、山水田园诗。但最能体现王维文学成就的还是他创作的山水田园诗。 其次,佛教禅宗对王维艺术思维方式的影响。禅宗是中国佛教宗派中影响最大的一派。它以主张专修禅定而得名。《六祖坛经》:“外离相为禅,内不乱为定。%%%%%%外禅内定为禅定” 。意思是修行者静坐敛心,专注一境,久而达到身心轻安、观照明净的状态。禅宗以此为获取宇宙终极真理的心理条件。凝神静思时,人的潜意识十分活跃,往往能产生无数奇幻的联想和想象。因此,“禅定”状态与作家创作时所应具有的心理状态相通。“顿悟”,是禅宗的思维方式。即顿悟自性,反照自心,无念见性。“悟”是指一种敏锐的内心体验,一种对事物准确而深刻的识见力和观照力。“妙悟”既可表现为对佛性禅理的识见力,又可表现为艺术感受力和想象力。“禅悟是东方思维中的一种特有的表现方式,它关系到哲学心理学中常说的直觉、体验、灵感、想象、独创等,它与艺术思维能力有共通性”。&’( 禅与诗正是在这一点上发生了奇妙的联系,二者都需要静寂的心态和敏感的体察力。王维在诗歌创作中,把佛教禅宗“顿悟”的思维方式与中国传统的重主观、重直觉的思维方式相结合,形成了一套具有诗人特色的思维方式,即主体可以无碍地进入客体,客体也能无迹地出于主体。禅宗这种独特的思维方式成就了王维诗歌幽远开阔的艺术境界。可以说,王维将其宗教体验与审美体验在他的山水诗中得到了完美的体现 由此可见,对于自幼习禅近佛的王维来说,“禅宗”对其艺术思维方式的影响

王维山水诗中的禅趣

王维山水诗中的禅趣 本文是关于王维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王维诗在盛唐诗坛的地位,诗与禅之融合,即“以禅入诗”,在诗境上开拓了新境界;他的诗一字一句皆出常境,以禅理表现出其妙悟之禅境,这皆是王维诗的极大成就。 苏东坡曾评王维诗画云:“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味摩诘之画,画中有诗。”他以画家特有的敏锐的观察力把自己独特的感受溶入山水诗中。正如其名画“雪中芭蕉图”一样,他的许多山水诗在描绘自然景物的外衣下,通过某种思辩形式寄托着作者的禅学寓意,表现了作者的宗教世界观。下面笔者仅就佛学对王维思想的影响以及王维的以禅入诗来简析一下王维山水诗中的禅趣。 一、王维的以禅入诗 在中国文学史上,佛教哲学思想正渗入山水诗的形象里,要到公元八世纪的盛唐时代,唐代诗人以禅理入诗大有其人,然而直至王维,他将禅学与诗学真正融合,入神入化,后人概括为“以禅入诗“,这开拓了山水诗的新境界,是王维对诗坛的巨大贡献,也是王维诗的极大成就。正因为此,王维在文学史上被称为“诗佛”。 李梦阳《空同子》说:“王维诗高者似禅,卑者似僧”,这实在是会心之言。什么是“僧”诗呢?例如: 山河天眼里,世界法身中。(《夏日过青龙寺谒操禅师》)

了观四大因,根性何所有。(《胡居士卧病遗米因赠》) 这些就是“僧诗”,它仅仅是纯粹宣扬教义理的诗句。而王维的一些山水诗,或写田园山水,或写花鸟树木,或吟闲适,或咏渔钓,把自己心领神会的禅语包括在具有美学意义的象征性自然图景中,既含蓄隽永、神韵超然,又平淡自然、深入人心。 我们不妨再看看王维的《鹿柴》,此诗可谓“字字入禅”: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清人沈德潜说:“佳处不在语言,与陶公‘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同”。这里的“空”是佛教常用的一个概念,指世界的虚元。“返照”是禅语这一过程的形象性术语,即依靠启发,让求道者自己领悟,如日光之返照。王维并非直接说明佛家谛义,而将此理隐含在自然景物的描绘中,以使其诗有着“缘物而语”、“与物同化”的悠悠神韵。用当时流行的一句话来形容就是“青青翠竹,总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云门语录》),也正如王维自己所说的“道无不在,物何足忘”(王维《荐福寺光师房花药诗序》)。 二、王维山水诗的禅趣 以禅入诗,使诗境空灵超越,以王维山水诗中所体现的禅趣尤为奥妙,“是乃王维诗为神韵之所宗也”。禅言、禅迹是具体可寻的事实,而禅趣却是心灵的感受。所谓禅趣,即状物明理,托物起兴,以有限见无限,使恍惚之禅机,著述如见。诗之高妙者有禅,所重不在禅,而在趣。

禅趣诗

空灵静怡的禅趣诗 佛教的禅定思想,孕育了“虚静生思”的审美论,溶入中国美学的创作中,形成了“有中蕴空”“动中藏静”,以“寂静”为特点的禅意诗。“入禅”之作,“读之身世两忘,万念皆寂。” “诗为禅客添花锦,禅是诗家切玉刀”,元好问的这两句诗,说明了中国传统文化中诗与禅的密切关系。禅宗所追求的极境是人的本性与宇宙本体绝对冥契合一的境界—涅磐,诗人所追求的极境是“天人合一”—绝对的美和自由,可见禅宗对佛性的追求和诗人对诗歌艺术审美追求的极境是相同的。因此,经由禅宗的心理感受而过渡到艺术创作的直觉思维,再到追求无言之美的艺术境界—禅境,在唐宋以后基本上成了中国诗学的主导性观念。可以说是禅宗思想解放了诗人的想像力,让诗人以全方位的心性方式审视世界,从而使诗心达到最为通透无碍的至境。因此从这种意义上说,中国诗学的核心部分是由禅宗思想构成的。禅宗的般若理趣,在许多的诗作中有着生动且优美的体现。这些诗作,都具有迥异于世俗诗歌的清净空灵的意境。 自号香山居士的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尊崇佛教,喜参禅实修,写了大量的佛教诗歌。其《寄韬光禅师》云:“一山门作两山门,两寺原从一寺分。东涧水流西涧水,南山云起北山云。前台花发后台见,上界钟声下界闻。遥想吾师行道处,天香桂子落纷纷。”诗中同时运用了东、西、南、北、前、后、上、下八个方位词,给人以诗味回环、禅韵十足的艺术享受,同时也展现了十方无限的广阔空间,令人感受到禅师无所执著挂碍、宽广圆融的修行境界和高风雅致。在这样一个清溪水流,云霞缭绕,山花烂漫,晨钟幕鼓的清净古寺中,高僧韬光禅师正在清静地禅修。诗人遥想,禅师的智慧和德行是如此的高妙,他行道宴坐之处一定是人天景仰,美妙的天香和桂子都在缤纷地飘落。 有很多禅诗是写习禅的居士或者僧人去佛寺或隐修之地参访修学的感受的。如唐朝著名诗人常建诗《题破山寺后禅院》:“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磐音。”诗人清晨去自己仰慕的古寺参访,初升的太阳照耀着山间高耸入云的树林。青青翠竹林间的小道蜿蜒曲折,通往幽静之地,禅房掩映在繁花茂木的深处。山林美妙的景色令鸟儿们也身心喜悦,清澈的潭水和明净的倒影,使禅者更能体悟到自心本来的清净与空明。在一片静寂之中,唯有古寺钟磐悠扬的清音萦绕不绝,令闻者涤除俗虑,怡然自得。 唐朝著名诗人王昌龄诗《题僧房》:“棕榈花满院,苔鲜入闲房。彼此名言绝,空中闻异香。”丛丛簇簇的棕榈花明媚地开满了寺院,细柔的绿苔延伸进了僧房,诗人和寺僧一起静静地参禅打坐,都沉浸在超绝名言、难以言说的法喜禅悦之中,正此时,闻到了空中传来清雅的异香。此诗借用了一个典故来说明自己的法喜之乐:佛祖释迦牟尼住世的时候,其解空第一的大弟子须菩提尊者,在岩洞中静默禅修之时,因其证悟的境界高妙难以思议,感得天人从空中飘洒下漫天异彩纷呈的香花供养尊者。 大文豪苏轼,自号东坡居士,素喜参禅打坐,其诗《庐山烟雨》云:“庐山烟雨浙江潮,未到千般恨不消。到得还来无别事,庐山烟雨浙江潮。”庐山变化多端的烟雨景色,和浙江波澜壮阔的钱塘潮,自古蔚为名闻天下的胜景,

禅宗对王维诗歌创作的影响

禅宗对王维诗歌创作的影响 佛教自汉朝传入中原以后,对中国古代文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唐代著名诗人王维在佛教禅定思想的影响下,将诗作写到了极其精细的程度,在自然适意中展现了个体生命与自然生态的和谐与华彩。 自汉代以来,佛教东渐,经过长期发展,在中国独立发展出三个本土佛教宗派,即天台宗、华严宗与禅宗,其中以禅宗性格最为独特,对中国古代士大夫和文人思想的影响也最为深远。禅宗又称宗门,盛于六祖惠能,中晚唐之后成为汉传佛教的主流。唐朝的很多文人都与佛教姻缘密切,进而影响到其文学创作,其中尤以王维最为突出,在佛教禅定思想的影响下,他把自然景物写到了极其精细的程度,富有静默、空寂的特点,主客体合二为一,在自然适意中展现了个体生命与自然生态的和谐与华彩。笔者在研读王维诗歌作品的基础上,分析了佛教尤其是禅宗对王维文学创作的影响。 一、王维与佛教 王维,唐代诗坛上与李白、杜甫齐名的著名诗人,以五言诗成就最高,又因他精通音乐,故其诗作容易合乐,传播广泛,声名颇高。通读王维的诗篇,不难发现经常含有隐逸倾向,我们不能简单地将这种倾向归于逃避现实和消极厌世,他的这种状态其实是对死亡、异己力量的隐忍、退让与调和,是对人生和生活的另一种领悟,充满了禅机和佛老思想。 王维与佛教的渊源很深,他的全家尤其是他的母亲均笃信佛,《请施庄为寺表》中有记载,“臣亡母故博陵县君崔氏,师事大照禅师三十余岁,褐衣疏食,持戒安禅,乐住山林,志求寂静”。受家庭的影响,王维早年即信佛,一生虔诚,常素食素服,,《旧唐书》说他“斋中无所有,唯茶铛、药臼、经案、绳床而已”。开元二十八年,王维与南宗禅大师神会相遇于南阳临湍驿,这次会见对王维影响极大,使他从此倾心服膺于南宗禅法。归隐后,他更是常与高僧交游,谈经说道。王维所交游的僧人很多,见诸于诗文的就有道光禅师、道一禅师、瑗公上人及神会禅师等十余僧,且几乎均为禅僧。对于潜心向佛的王维来说,对方外高人的参访及与意气相投的道友们的共修,自然而然地成为他日常生活

10首禅理短诗

10首禅理短诗 转自:诗词课堂 朝看花开满树红,暮看花落树还空。 若将花比人间事,花与人间事一同。 ——唐·龙牙禅师 ▲早上看到花开满树都是红的,晚上花落了树上已然空了。其实,人世间的事和这花又何尝不是一样的呢:世事都是无常变化的。 ?只看他人短处,不知自己短处 手携刀尺走诸方,线去针来日日忙。 量尽前人长与短,自家长短几时量? ——元·石屋《裁缝诗》 ▲这是一首讽喻诗。裁缝为了做衣,拿着刀尺为他人量短长,却从来没有为自己量短长。这世上的很多人不都是如此吗?有的人穷尽一生都在计较他人的长短,却从未回头正视自己的长短。 ?有时候苦苦寻找的就在身边 终日寻春不见春,芒鞋踏破岭头云。 归来偶把梅花嗅,春在枝头已十分。 ——唐·无尽藏 ▲每天都在寻找春天,为此走遍无数山峰,鞋都踏破也没有找到春的气息。回到家时,偶然嗅了下梅花,却发现梅花枝头已经布满了春天的气息。有的时候,我们苦苦寻找的,其实,早已拥有了。 ?退一步,是另一种前进 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 心地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

——南北朝·契此 ▲农夫一株株地插秧,低头就看见倒映在水里的天空。当我们心里没有杂念的时候就是悟道了。农夫插秧是边插边后退的,正因为他能够退后,所以才能把稻秧全部插好,所以他插秧时的“退步”,正是工作的向前展进。 ?悟道在心不在形 门庭清妙即禅关,枉费黄金去买山。 只要心光如满月,在家还比出家闲。 ——清·张问陶《禅悦》 ▲门庭清净就是闭关入禅了,何必还要枉费钱财去买山闭关呢?只要心里坦荡如月亮,那么,即使在家也比出家悠闲。悟道在心,而不在于形式。 ?人生短暂,不要太在乎过程 来时无迹去无踪,去与来时事一同。 何须更问浮生事,只此浮生在梦中。 ——唐·鸟窠 ▲人来时赤条条,去的时候也没有征兆。人这一生就像梦一样,所以,何必太在意人生中的事呢。《红楼梦》中说:赤条条来去无牵挂,与这首诗有异曲同工之妙。人生本来就是赤条条来去无牵挂,所以,又何必又太在意这梦中之事呢。 ?坐看云起,笑对月升,就是闲适人生 岭上白云舒复卷,天边皓月去还来。 低头却入茅檐下,不觉呵呵笑几回。 ——宋·白云守端 ▲看山上白云云卷云舒,天边的月亮升起又落下。低头走入茅房里,不觉笑出声来。这样闲适的生活,夫复何求。 ?何必想太多,珍惜当下美好 过去事已过去了,未来不必预思量。 只今只道只今句,梅子熟时枙子香。 ——元·石屋《山居诗》

浅谈王维诗中的禅趣

浅谈王维诗中的禅趣 【摘要】在佛教繁荣发展的唐朝、虔诚信佛的母亲的深刻影响和其自身坎坷的人生经历,使王维深受佛教文化的影响。他诗中的山水景物表现着跳动着生命,同时禅意成为王维诗中的“本心”,本文用对比的方法去审视王维的山水禅诗,希望能解读王维山水诗中的禅意。 【关键词】王维;诗歌;禅趣;山水画; 佛教自西汉末年由印度开传入我国后,经过魏晋南北朝的广泛传播,到了唐代,便正式走向独立发展的阶段。佛教的影响遍及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寺院经济蓬勃发展,具有不同特点的中国佛教八大宗派,都在这个时期相继形成。 王维就是出生于此时期。王维字摩诘,人称诗佛,名字合之为维摩诘,维摩诘乃是佛教中一个在家的大乘佛教的居士,是著名的在家菩萨,意译以洁净、没有染污而著称的人。可见王维的名字中已与佛教结下了不解之缘。而且王维的母亲崔氏,是一个虔诚的佛教徒。崔氏得拜一个高僧为师,守戒习禅三十多年。生长在佛教气氛如此浓厚的家庭,在母亲的影响下,王维居常蔬食。 王维曾担任吏部朗中、给事中等官职。所以说王维青壮年时期也曾积极从政,但张九龄为奸相李林甫所陷害,被罢相,贬官荆州。出于对现实的不满,王维在四十岁以后就开始过着一种亦官亦隐的生活,过着禅意的生活。王维与禅宗南北二派都有很深的关系。王维在京师做官时。京师一带北派盛行,他自然与北派禅师密切来往;至德以后南派大弘,他又与南派禅师交游论道。慧能创立的南派禅宗,主要宣扬人心是成佛的基础,要求保持内心的绝对平静。这样,人虽然身处在尘世中,精神却可一尘不染而成佛。禅宗的思想渗透在王维的许多诗里,在山水园生活的描绘中蕴含着禅意,寓静于动,动中显静,以含蓄曲隐、意在言外的艺术手法来表达,具有高超的技巧和深邃的哲理。例如《终南别业》: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 这样一来,在唐佛教的繁荣发展、母亲的深刻影响和其自身坎坷的人生经历为王维诗歌中的禅意思想奠定了物质基础。下面笔者就分类分析王维诗歌主要体现的佛教主要思想。 1佛教认为,在自然中,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在生生灭灭,就永远在“六道”(天、人、阿修罗、畜生、饿鬼、地狱)中生死相续,无有止息。王维诗歌中的禅意,主要表现为这种空寂的境界。由于他的心灵自幼熏陶了佛教清净无为的思想,所以他笔下的山水田园被描写得那么宁静安祥。如《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诗人独自坐在幽深的竹里弹琴长啸,没有人知道他的存在,惟有皎洁的月光相伴,这是多么清静幽寂的画境! 《鹿柴》一诗,也是这种心境的流露: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2 佛教无我的思想根据缘起理论,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没有独立的、实在的自体,即没有一个常一主宰的“自我”(灵魂)的存在,此即人无我;法无我(法空)则认为一切法都由种种因缘和合而生,不断变迁,没有常恒的主宰者,这和中国本土的庄子哲学颇有一致之处,二者很容易结合在一起。王维诗歌中的禅意,还表现为无我的境界。如《辛夷坞》云:木末芙容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鸟鸣涧》云: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鸟不相乱,见兽皆相亲。”一联,用的是《庄子·山木》典故:“入兽不乱群,入鸟不乱行。鸟兽不恶,而况人乎?”“虚白”一词,则出自《庄

以禅入诗,以诗寓禅——论王维的禅宗思想与其山水诗的关系

以禅入诗,用诗寓禅 ——论王维的禅宗思想与其山水诗的 关系 王维是唐代著名诗人,又是虔诚的佛教徒。他被誉为“当代诗匠,又精禅理”,有“诗佛”之美称。王维深受禅宗的影响,故他的诗中也蕴含着浓浓的禅意,其中又以他的山水诗为甚。禅宗赋予了王维静观、内省型的美感心理结构和了然顿悟、淡化时空观念的审美方式。而他又以禅宗悟道的方式体验山水,梵我合一,我之“思’’消融于物之“境”中,使其山水诗形神兼备,意境空灵,禅意盎然。不可不谓是以禅意禅趣嵌入山水之诗中,而又以山水之诗来寓所悟所领之禅意。 一、禅宗的发展 佛教起源于古印度,自东汉传入我国,然后不断发展蔓延,逐步与中国传统学说相融合,嬗变为具有特色的中国佛学,对中国封建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隋唐是我国佛学发展的鼎盛时期,在这段时间里,相继成立了许多宗派,其中影响最大的有天台宗、唯识宗、华严宗和禅宗。其中又以禅宗最具独特的性格,已大不同于印度的佛教。 禅宗始于菩提达摩,盛于六祖惠能,中晚唐之后成为汉传佛教的主流,也是汉传佛教最主要的象征之一。唐代建立起来的禅宗,分北宗和南宗。神秀的北宗主张“渐悟成佛”,要求打坐修行,称为“渐悟派”【1】。慧能的南宗主张“心性本净,佛性本有”【2】。强调“以无念为宗”,认为只要“明心见性”,即可顿悟成佛。主张修行不要拘泥于形式,做任何事情都可以修禅。如玄觉禅师在其著名的《永嘉证道歌》中所唱的“行亦禅,坐亦禅,语默动静体安然”。禅宗吸取了印度佛教的思想,又融儒、道为一体。 二、王维信佛教的原由 唐朝的士大夫崇佛形成了风气。早在唐祚初建时;太史令傅奕在给唐高祖的一份奏疏中就曾指出:"捂绅门里,翻受秃丁邪戒;儒士学中,倒说妖胡浪语。”而且在唐朝,儒释之间的交游成为一种时尚。柳宗元在《送文畅上人登五台遂游河朔序》中总结说:"昔之桑门上首,好与贤士大夫游。"唐朝的统治者对佛教亦是备受推崇。唐太宗晚年,他亲自披阅了玄奘所译的《瑜伽师地论》,敕令写成九本,颁与九州。玄奘嘱请唐太宗题序,唐太宗虽觉气力不如往昔,仍然"愿作功德为法师作序",写成《大唐三藏圣教序》。序写成后,在明月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