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维诗歌中禅_0

合集下载

试论王维诗歌孤寂意境中的禅蕴

试论王维诗歌孤寂意境中的禅蕴

制毒龙 ”写傍 晚所见香积寺 的景色和作者 的联想 ,面对清 生道 心 者 乎 ? ”
澈 的潭 水 , 联 想 到 寺 中修 禅 的 僧 人 ,这 里 弓用 了 一 个 佛 家 I 总 之 , 时 喻 “ 下 文 宗 ” 、 “ 步 当 代 ” 的 大 诗 人 天 独
的 典 故 : 西 方 水 潭 中 , 曾有 毒 龙 藏 身 ,不 断危 害 人 类 ,后 王 维 , 以他 的才 气 、 学 识 、热 情 和 造 诣 给 后 世 留下 了经 久
寒暑 ,世人 既不知道它 的存在 ,它也不知道人世 的变迁 。
作 , 这 不 容 忽 视 。对 于 这 一 点 我 们 要 格 外 加 以注 意 和 客 观
落 花啼鸟 ,人世 纷纭,在王维看来 都是空虚 。王维 山水诗 批 判 , 这 样 才 能 更 加 全 面 地 评 价 王 维 诗 歌 作 品 的 思 想 内容 中的 “ 禅意 ”,还可 以从 《 鹿柴 》 “ 山不见人 ,但 闻人 和艺术价值 。 空 语 响 。返景入深 林,复照青苔上 ”看 出 。 《 竹里馆 》通 过
纵观 唐代诗坛 ,王维堪称 是一位独 具风格 的诗 人,他 是 山水 田园诗 派的代表人物 。他的 山水 诗因清幽 淡远、空 寂超旷而具有 “ 不着一字,尽得 风流 ” 的妙处和 “ 言外之 意 ,味外之 旨”的韵味 ,他 的成就在于 把禅学理 念演化 为
自己 诗 歌 的创 作 指 导 思 想 , 构 成 了 空 灵 流 动 的诗 歌 意 境 。 在 他 生 前 ,人 们 就 认 为 他 是 “ 当代 诗 匠 ,又 精 禅 理 ” ,死
“ 悟 寂 为 乐 ,此 生 闲 有 余 ” ; 强 调 “ 境 无 心 ” 、 “ 一 对 无 望 为 本 ” , 也 就 是对 一 切 境 遇 不 生 忧 喜 悲 乐 之 情 , 以 一 尘

王维含禅意的古诗

王维含禅意的古诗

王维含禅意的古诗王维含禅意的古诗在唐代诗坛里,王维是一位具有独特风格的大诗人。

在中国诗史上,他的山水诗更是与画相通,达到「诗中有画」的艺术境界。

同时他又精通佛理,生前就被人们誉为「精禅上理」,逝后更有「诗佛」的称号。

下面给大家分享含禅意的古诗,欢迎欣赏!终南别业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

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简析:此诗把作者退隐后自得其乐的闲适情趣,写得有声有色,惟妙惟肖,突出地表现了退隐者豁达的性格。

诗人兴致来了就独自信步漫游,走到水的尽头就坐看行云变幻,这生动地刻画了一位隐居者的形象,如见其人。

酬张少府晚年唯好静,万事不关心。

自顾无长策,空知返旧林。

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

君问穷通理,渔歌入浦深。

简析:此诗前四句全是写情,隐含着诗人伟大抱负不能实现的矛盾苦闷心情。

颈联写隐逸生活的情趣,情景浑成,物我两忘,以动写静,为高人达士作了传神的写照。

末联是即景悟情,以问答形式作结,故作玄解,以不管作答,含蓄而富有韵味。

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简析:此诗写隐者的闲适生活以及情趣,描绘了诗人月下独坐、弹琴长啸的悠闲生活,遣词造句简朴清丽,传达出诗人宁静、淡泊的心情,表现了清幽宁静、高雅绝俗的境界。

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简析:此诗描绘山间春夜中幽静而美丽的景色,侧重于表现夜间春山的宁静幽美。

全诗紧扣一“静”字着笔,极似一幅风景写生画。

诗人用花落、月出、鸟鸣等活动着的景物,突出地显示了月夜春山的幽静,取得了以动衬静的艺术效果,生动地勾勒出一蝠“鸟鸣山更幽”的'诗情画意图。

全诗旨在写静,却以动景处理,这种反衬的手法极见诗人的禅心与禅趣。

青溪言入黄花川,每逐青溪水。

随山将万转,趣途无百里。

声喧乱石中,色静深松里。

漾漾泛菱荇,澄澄映葭苇。

我心素已闲,清川澹如此。

请留磐石上,垂钓将已矣。

简析:此诗描写了一条青溪的幽秀景色,诗人用多彩的画笔,绘出青溪流经不同地方时呈现的不同画面。

【王维山水诗的禅意】原文注释、翻译赏析

【王维山水诗的禅意】原文注释、翻译赏析

【王维山水诗的禅意】原文注释、翻译赏析王维山水诗的禅意王维,这位盛唐诗坛杰出的诗人,以其卓越的艺术素养和才能,对“山水自然〞进行审美观照。

他笔下的山水诗,含蕴山水清音,心境与自然浑然一体。

物我两忘、空灵清幽,独具禅思画意、意境之美,在诗苑中独树一帜。

王维的这种将山水诗的审美艺术和禅意的空灵宁静结合起来的创作手法,将其创作推向了顶峰。

下面我们来看看王维山水诗的禅意,欢送阅读借鉴。

一、王维的生平及佛教信仰王维(701-762),字摩诘,是盛唐时代的杰出诗人。

诗人以在诗作中善于描绘山水田园景色与表现诗情画意见长。

诗人一生与佛教有着特殊而紧密的联系,其名和字都是取自佛教经典《维摩诘经》。

王维号摩诘居士。

王维信仰佛教,跟他的家庭有很大关系。

王维生长在一个佛教气氛很浓的家庭,他的母亲是一个虔诚的佛教徒。

在其母的熏陶下,王维年轻时即信奉佛教。

尽管如此,儒家的仁政学说和积极用世精神仍在其思想上占据主导地位。

然而在历经一系列政治上的失意与挫折后,佛禅理念在他的信仰中终于占据了支配地位,以至诗人笃志奉佛,在禅诵中寻找寄托,在大自然中获得解脱。

王维以禅诵和游乐山水来摆脱肮脏的政治,排遣内心的郁闷,保持心灵的澄静,又以澄净的心灵去体悟自然,在对自然的吟咏中,表达对禅理的深切体会。

他对佛教虔诚而笃信,在诗歌创作上常常“以佛入诗〞,使诗作充满禅意、禅理、禅趣。

后清代诗论家王士祯在《香祖笔记》明确指出:“唐人五言绝句,往往入禅,有得意忘言之妙,与净名默然,达摩得髓,同一关捩。

〞并在其后来的《居易录》中更强调指出:“会试论唐人诗,王维佛语,盂浩然菩萨语,刘虚、韦应物祖师语〞,皆以佛语评论之,透露出王维诗与禅教的内在渊源与紧密联系,其更被人尊称为“诗佛〞。

二、禅宗思想与王维思想的渊源自魏晋南北朝以来,统治者所实行的儒、道、释三教并存、调和的方针,在入唐以后并没有大的改变,随着武后时代重佛教之风的盛行和大规模的寺庙建设、佛经翻译,佛教得到迅速的传播和开展。

王维山水田园诗里的“禅趣”浅析

王维山水田园诗里的“禅趣”浅析

年第期王维山水田园诗里的“禅趣”浅析重庆市开州区实验中学邹小千我们认为,探寻王维山水田园诗中隐寓着的禅意(或禅趣),应该从以下几个维度进行剖析。

首先,应该从这类诗歌所构成的意象、意境出发,抓住诗歌体现出的“寂、远、空”这三个关键词,才能探骊得珠。

如《终南别业》: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

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如。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我们认为,王维追赏自然风光的雅兴和超然出尘的情致,在这首诗中得到了突出的表现。

诗人在归隐山林后、在探寻山水胜景中,悠然自得:兴来则独往游赏,兴犹未尽则忘记归家。

就像云飞流水那样,无思无虑,无牵无挂,一切任其自然;就如醍醐灌顶一般,豁然开朗,心智顿开,全都有了人生的启迪、无穷的乐趣。

而“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里蕴含的道家文化更是耐人寻味:水穷尽处,自然就是深山空静无人处,人无意而至此,可谓思与境谐,神会于物。

诗人着重写无心,写偶然,写坐看时无思无虑直觉印象,那无心淡泊、自然闲适的云,是诗人心态的形象写照。

这就是融合了“空”趣的“远”那种道家文化所体现出来的境界。

这种生活态度、作风,就是禅家所宣扬的“随缘任运”的“寂、远”。

而中国山水诗(包括山水画)都追求“寂、远”的境界。

这个“寂”不是没有一点儿声音,不是物理的静,而是哲学上的静,是内心安静澄明的状态。

这个“寂”就是澄怀净虑的状态,进入这样的状态,才能“临照万物”,才能见“事物之本然”。

这个“远”就是恢廓精神器局,进入一种超现实功利的辽远境界。

庄子《逍遥游》中的核心概念“游”的目的和意义,就是实现精神的“远”,就是“独与天地精神往来”的远游之境,开启陶渊明的“心远地自偏”之意境。

其次,诗人王维并没有谈禅,但在景物描写或日常生活的吟咏之中流露出禅的意味,也就是把禅意融化在笔墨之中。

《辋川绝句》中的《鹿柴》《竹里馆》《辛夷坞》等诗中的“空”这种“寂静”的境界就是显例。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论王维诗歌孤寂意境中的禅蕴

论王维诗歌孤寂意境中的禅蕴

是亲 自“ 下水” 教师跟 学生一起作文 , : 是无声的战鼓, 最
展 了 自学, 不仅提 高了学 习语文的能力 , 而且逐渐形成 了:主动 “
学、 动脑 思 、 学踏 实 、 方 法 、 实 践 、 又 精 ” 良好学 风 。 学 勤 好 的
能激励 、 启发学生。同时能发现写作时, 可运用哪些学生学过的
抄 写 好 的句 、 、 、 造 性 讲述 课 文 内容 ; 后运 用课 文 中所 学 节 段 创 最 的 写作 方 法 , 自己生 活 中可 写 的 事 情 。自学 的 四个 步 骤 , 十 写 二 字 的 自学 方 法 , 学 初 主 教 给 学 生 , 开 以便 学 生 按 法 自学 。由 于 开
三是加强评讲 : ) (1 读好 的例 文; 2) ( 找出病旬、 病节抄在 小黑板上, 全班同学当“ 小医生” 为其“ 治病” ( 学生互相评阅。 ; 3) 总之 , 语文是一 门容易调动学生兴趣 的学科, 我们只有放手
把学习的自主权交给学生, 让学生生动活泼、 无拘无束地探索学
习, 才能适 合新课程倡导 的教学理念。
知 识 技 能 加 以指 导 ; 能发 现 写 作 时 的 重 、 点 加 以帮助 。 难
三、 难关是狠抓作文 ( 紧密联系 阅读教材和实际生活 一) 阅读教学与作文教学有着密切的联系。 每篇课文都是学生 的范文 , 在阅读教学中, 引导学生学习作者是怎样 围绕中心思想 , 用 词造句 、 谋篇布局 的, 有助 于提 高学生 的作文水平。我教完 一


磊救 论 一

论王维诗歌孤寂 意境中的禅蕴
赵文华 。 柳勤娥
宝鸡职 业技 术 学院 ,陕西 宝鸡 宝鸡 市千 阳 中学 ,陕西 宝鸡 7 1 1 20 3 7 11 2 03

试析王维山水诗的“禅”意

试析王维山水诗的“禅”意

试析王维山水诗的‚禅‛意袁付斌内容提要:唐代的‚诗佛‛王维尤以其清幽淡远空寂超旷的的山水诗而传诵千古,王维的山水诗崇尚写意,追求韵味与情感的最高艺术,大有‚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的妙处,也有‚言外之意,味外之旨‛的无穷品味。

王维饱有禅味的山水诗,被历代理论家们推崇备至。

他对中国的山水诗发展具有极大影响,而他的山水诗的成就,是和他的把禅学理念演化为自己诗歌创作指导思想,把禅人参禅悟道的某些方式引进诗歌创作有关的,而也正是他诗中的禅理禅趣,构成了其空灵流动的诗歌意境。

本文试从王维诗的禅意的生成、禅意在诗中的体现和禅诗的审美等方面来探讨王维山水诗的美学价值。

关键词:王维山水诗禅意王维生活在盛唐时期,中国佛学已经发展到了全面成熟的阶段。

他是中国文学史上唯一享有‚诗佛‛之称誉的诗人。

这一方面是因为他的佛学理论修养非常精深,历史上很少有诗人能够企及;另一方面,也是因为他能坚持较为严格的宗教实践,通过对禅门妙法的透彻参悟,深得禅家三昧,以至有些诗达到了‚字字入禅‛的境地。

一、禅意的生成1、家庭环境的熏染。

王维在《赞佛文》中称自己‚以般若力,生菩提家‛,其全家人均虔信佛法,茹素戒杀。

王维的名字本身就深含禅机,他名维,字摩诘,连读恰为‚维摩诘‛。

稍通佛学的人,都会知道有一部《维摩诘所说》,其中通达甚深般若智能,神通广大的维摩诘长者,是一位得到释尊称许的大居士。

又此经专说般若,是禅宗的根本经典之一。

王维既以维摩诘作为自己的名与字,可见他对其人的仰慕之情,又可透露出他与佛教、尤其是与禅宗的深厚缘分。

其母崔氏在他很小的时候就开始带发修行,并因同乡的关系,师事一代名僧大照(《宋高僧传》记为大慧)普寂禅师三十余年(大照禅师名普寂,是禅宗北宗首领神秀的弟子,神秀圆寂后,‚天下好释者咸师事之‛,唐中宗还特地下制‚令普寂代神秀统其法众‛,于是名望更高,‚王公士庶竞来礼谒‛,成为当时的佛教首领),一生‚褐衣蔬食,持戒安禅,乐往山林,志求寂静‛(《请施庄为寺表》),这对事母至孝的王维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浅论王维诗歌中的禅宗底蕴

浅论王维诗歌中的禅宗底蕴
嚣 来 反 观 自心 ,在 不 受 外 界 庸 碌
人 事 干 扰 的情 形 下 ,作 深 刻 的 自 我 体 悟 , 以求 达 到 对 事 物 本 质 的 认 识 ,了 悟 生 死 之 道 。 而南 禅 宗 主张 “ 常 心是 道 ” 平 ,将 禅 完 全 置 身 于 日常 生 活 之 中 ,强 调 佛 就 在 心 中 ,涅 口 就 在 生 命 过 程 之 中 , 理 想 就 在 现 实 生 活 之 中 ,将 虚 幻 的彼 岸 转 移 到 现 实 的 此 岸 。 王 维 所 行 的 居 士 禅 在 后 世 也 一 直 不 曾 断绝 ,这 也 许 可 以 看 作 佛 教 式 微 时一 种 有 所 折 扣 的 信 仰 方 式 。 因 此 ,王 维 亦 官 亦 隐 的 生 活 道 路 背 后 ,原 本 是 有 着 深 刻 的 禅 宗 思 想 作为底蕴的。 王 维 半 官 半 隐 时 期 写 作 的众 多山水 田园诗 中 , 《 南 别业》 终 可谓 极 品 之 一 。其 中 所 表 现 出 的 作 者 悠 闲 自在 的生 活 态 度 , 十 分 值 得 人 玩味 。全 诗 如 下 : 中岁颇 好 道 ,晚家 南 山陲 ; 兴 来 每 独 往 ,胜 事 空 自知 ;行 到 水 穷 处 ,坐 看 云 起 时 ;偶 然 值 林 叟 ,谈 笑 无 还期 。 在 这 首 诗 中 ,我 们 看 见 诗 人 卸 去 一 切 雕 饰 , 向 友人 平 静 的讲 述 自己归 山 隐 居 的缘 由 以及 隐居 生 活 的所 得 。 他 写 道 , 自 己 中年 以后 便 倾 心 向 佛 , 在终 南 山过 上 了隐 居 生 活 。 兴 起 之 时 ,便 独 自 去 向 山 中 ,而 看 见 的一 切 美 景 与 愉 悦 心情 ,也 只 有 自己一 人 所 知 。 正如佛家 语常作 “ 如人 饮 水 ,冷 暖 自知 ” 。最 精彩 的是 第 三联 ,写 诗 人 在 山 中 闲行 ,望 见 溪 水 已 尽 , 于 是 坐 下 来 ,看 天 边 的 白云 自卷 自舒 。 当 官 场 的 污 浊 已 经 远 离 , 俗 世 的烟 尘 终 于 散 去 ,王 维 独 自 坐 在 深 山 之 中 ,看 见 最 空 明 静 寂 的 景 色 ,却 只 是 怡 然 相 对 ,不 滞 于 心 。俞 陛 云 在 《 境 浅 说》 中 诗 评 道 : “ 到水 穷 ,若 已到 尽 头 , 行 而 又看 云 起 ,见妙 境 之 无 穷 。 ”诗 意 使 我 们 不难 联 想 到 禅 宗 “ 缘 万

王维诗歌中的禅美学——以《辛夷坞》为例

王维诗歌中的禅美学——以《辛夷坞》为例

职业技术学院学报二○一八年第十一卷第六期︵总第六十二期︶王维诗歌中的禅美学——以《辛夷坞》为例姬佳宇(上海师范大学哲学与法政学院,上海200234)摘要:《辛夷坞》为王维《辋川集》中的第十八首,用五言绝句描述了辋川一带的风景事物。

王维淡泊的艺术气质和对宗教的审美体验糅杂渗透于山水诗中,开创出新的诗歌境界。

从禅宗美学的角度来看,诗人宜心静、智静、慧静。

王维诗中的辛夷花唤醒本心,超越了有限与无限、瞬间和永恒的二元对立观念,从当下、刹时去体验永恒。

关键词:王维;《辛夷坞》;禅美学中图分类号:I207.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5078(2018)06-0089-03DOI :10.3969/j.issn.1674-5078.2018.06.026收稿日期:2018-09-10作者简介:姬佳宇(1994-),女,山西晋城人,在读硕士。

主要研究方向为哲学。

经过几百年的分裂后,中国于隋唐时期重新统一。

唐朝统治者十分重视文治,故政治清明、民风开化、中外交流频繁,历代君王在文化方面,在对于儒释道三者的态度上,大多默契地采取共同发展的宽容态度,遂形成了“三教鼎立”的繁荣局面,涌现出众多声名远扬的文人墨客,王维就是其一。

王维性格圆融,温柔敦厚,加之精研佛理,援禅入诗,开创出新的诗歌境界,其诗句中氤氲的深远意义和人生哲理也不断开启着后人的无限禅心。

王维的诗句极具研究价值,《辛夷坞》的禅境“不著文字”却暗涵无限禅意,本文以此诗为向导试析王维诗歌中的禅美学。

一、王维与禅(一)王维介绍王维,字摩诘,选取于《维摩诘经》中的一位神通广大的在家居士——维摩诘。

王维生于公元前8世纪初,河东蒲州人。

开元九年,弱冠之年便已进士及第,任太乐丞,也算是少年得志。

但好景不长,几个月后就因“伶人舞黄狮子”一案而遭贬黜,张九龄执政后,被命为右拾遗,后张九龄罢相,因他曾有恩于王维,所以张九龄的贬黜令王维伤心失望。

但失望未必是坏事,早早领会生活的不易、精神层面进行过的思考与反省对王维思想的形成大有裨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王维诗歌中禅
各位读友大家好!你有你的木棉,我有我的文章,为了你的木棉,应读我的文章!若为比翼双飞鸟,定是人间有情人!若读此篇优秀文,必成天上比翼鸟!
唐朝诗歌中的“禅”道——浅析王维诗歌中“禅”禅诗或称佛教诗歌,是指宣扬佛理或具有禅意禅趣的诗。

自从佛教在汉晋之际从印度传入,这类诗歌就应运而生。

禅与中国诗歌的结合,就形成了诗歌园地中的一个奇异品种──禅诗。

禅诗大体包括两部分。

一部分是禅理诗。

这部分禅诗的特色是富于哲理和智慧,有深刻的辨证思维。

另一部分则是反映僧人和文人修行悟道的生活的诗,诸如山居诗、佛寺诗和游方诗等。

表现空澄静寂圣洁的禅境和心境是这部分禅诗的主要特色。

这些诗多写佛寺山居,多描写幽深峭曲、洁净无尘、超凡脱俗的山林风光胜景,多表现僧人或文人空诸所有、万虑全消、淡泊宁静的心境。

禅与诗的结合,有其内在本质上的必然性。

二者
都面对着一个根本的大问题:生命。

二者的发生和圆满也都基于同一种情况:觉悟。

禅和诗所要完成的,都是体验和打开,使原本存在于事物中的东西重新凸现出来。

禅诗自晋代以来,在中国有着一千多年的历史。

除了历史上诗僧们的大量作品外,像谢灵运、陶渊明、白居易、王维、孟浩然、苏轼、唐寅等历代诗人,也都留下了不少传世之作。

读唐诗和读宋词一样,如果不懂禅,那境界什么的,就肯定是与你无缘的了。

比如寒山与拾得,颇有六朝文人飘遗之风,他们同行止共往还。

“寒山住寒山,拾得自拾得”,都是“疯癫”型的异行僧人。

其实,他们的“癫”与“疯”何尝不是佯装呢?在阅尽人世炎凉、看破俗风卑之后,他们干脆来个假作真时真亦假。

“高高峰顶上,四顾极无边。

独空无人知,孤月照寒泉。

泉中且无月,月自在青天。

吟此一曲歌,歌终不是禅。

”当诗人一旦与禅思冥合,六根不胶着于物时,诗人就能以明境般的心涵容万物,对境无心,应
物而不累于物。

这种水月相忘的圆融境界,圆融得脱落了圆融念,便是平常心。

他们饥来吃饭,寒即向火,困来打眠。

禅悟后回归平淡,以随流的心境恢复到本来的空明,所谓无住生心。

要了解一株花,就必须变成这株花,去做这株花,去享受阳光和雨露的恩泽,把握感觉到生命的全部律动。

唯其如此,其诗更加扑朔迷离,魅力无穷。

据说,太平洋上的风暴,是从大洋对岸的一只蝴蝶开始的,是从一只蝴蝶翅膀的扇动开始的。

那么,就让我们试着来做一下那只太平洋对岸的蝴蝶,试着扇动一下自己的翅膀,飞向唐朝那些诗僧吧。

我国的佛教禅宗,是诗歌的摇篮。

禅宗宗师们宣传禅宗教义时,最善于运用诗歌形式,涌现出大量的示法诗,悟道诗。

文人士大夫因深受禅宗思想的影响,也倾心于以禅入诗,从而创作了大量的禅理禅趣诗。

而且,自唐以后,还作为一种传统,一直为后代诗僧和文人所继承,始终兴盛不衰。

而后世部分普通文人,因不熟悉
佛学的义理和典故,多觉禅诗要么平淡简易,无色无味;要么艰涩谲奥,不知所云。

于是,以其所不知为不合格,诸般挑剔,列禅诗于文学的门墙之外,遂使中国文学这一美妙花束,淹没于被遗忘的角落,甚为可惜在中国生根兴盛的禅宗,自初唐开始,以黄河之水天上来之势,奔腾澎湃。

尤其唐宋间,普遍深入中国文化的每一部分。

文学更甚,在有形无形之间,或正或反,随时随处,都受到它的滋润灌溉。

僧俗修习禅宗者,遍于全国。

禅师们说法开示,摆脱教义,用一机一境,或以富于趣味的文学词句,指出“空有真诠”者,比比皆是。

且当时师僧,素质极高,多有“博学名儒,披缁其间”,“影响所及,举凡思想、文化、艺术、建筑等,皆以具出世神韵,富有禅意为最高”。

文人中更是无禅不成诗,无禅不成韵,禅风盛行。

王维是中国文学史上受佛学影响很深的大诗人。

王维的诗描绘形象、气韵生动,往往在短小的诗篇中借助特殊的意象显示出浑然的
意境与隽永的诗意。

其诗中常见的几个特殊意象使王维的禅诗别具一番独特的审美韵味。

王维后期的诗歌代表了他的成就。

他在亦官亦隐中在禅宗的影响下,写出了一首首意境优美、含蕴深邃的山水禅诗。

王维之所以在艺术境界这方面取得了卓越成就,就是因为他在禅修中,能以静穆的观照感受到宇宙万物与自己那清寂而又灵动的生命。

也是在禅修在分析心理学中,荣格认为“自性是我们生命的目标,它是那种我们称之为个性的命中注定的组合的最完整的表现。

”人的精神或人格,尽管还有待于成熟和发展,但它一开始就是一个统一体。

它叫做自性。

自性是统一、组织和秩序的原型,它把所有别的原型,以及这些原型在意识和情结中的显现,都吸引到它的周围,使它们处于一种和谐的状态。

一切人格的最终目标,是充分的自性完美和自性实现。

自性的实现在很大程度上要依靠自我的合作。

对于自性的认识才是获得自性完善的途径。

这是一个重
要的区分,因为许多人一方面的渴望完善自己,另一方面对自己又缺乏起码的了解。

他们想一跃而就,立地成佛,渴望有什么奇迹发生,使他们能够转瞬间就达到自我完善的境界。

在佛教中,通过那些静观、凝神沉思,使人们更加容易知觉和把握自己。

王维正是通过禅修,从而体悟到自己内心中澄明敞亮、无挂无牵、无缚无累的自我之性的。

经由自性的发展,人会更加自觉地发展自己的感觉、知觉、理解力和生命的向度。

可以这么说,达到了自性的圆满,就能体悟到一种解脱、自由、轻松、愉悦、和谐的感受,这种轻安和悦宁静自在的感受能消除身心各种的矛盾和痛苦,也得到一种本性的自然流露,与天地同流,与万物归一的感受。

在澄明无蔽的境界中,人也就返回到了本真,获得了清净无染的自性,把握到了生命。

明心见性,就是即事而真。

诗人就在这种将自性、物性、佛性都融合到澄明寂静之美之自性的体验中,实现了解脱与超越,进渐
于涅盘寂静的妙境。

正因如此王维才能写出如下几首诗辋川诗的深遂意境与禅境来: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鸟鸣涧》秋山敛余照,飞鸟逐前侣。

彩翠时分明,夕岚无处所。

——《木兰柴》这些诗仅借写一物、一景、一机,就创造了一个“空、寂、闲、静”的意境。

这种意境是诗人在孤独与寂寞中,宁心静性地观照物象,了知诸法性空的般若实相。

他走进自己最热爱的大自然的山山水水,获得与天地,宇宙最亲密和谐的接触。

无心而有意地观照自然界云生云起,花开花落的种种纷纭变幻的色相。

虽然是人闲、夜静、山空,但花开花落,鸟鸣水流,大自然依然演化着它本来的一切生动。

然而自然即便极动,它本质上也是极静,万物即便是万物,它实质上也不是万物。

一切物境都生灭无常,而诗人的心性也是虚空无常。

郁郁黄花,无非般若;青青翠竹,总是法身。

诗人在山水中证悟得自然,证悟了本心。

从而“心”
与“自然”之间获得一种不可间离的融汇。

于是,“随缘任运,我心即佛,自性不染着,心但无不净”等禅理禅趣禅味无不尽寓其中。

中国禅宗具有浓厚的文学性质,在禅宗文献中饱含相当多的文学成分,可以说,禅宗的发展与文学有密切的关系,相互产生过重要的影响。

文学中的禅,这在中国文学的内容与形式上都具有独特的、重要的表现。

中国禅宗文化更鲜明的反映出了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特色。

禅宗的理论核心是”见性”说,即众生的自性本净,圆满具足;间自本性,直了成佛;只需”自身自性自度”,不需向外驰求。

这是自部派佛教”心性本净”说和大乘佛教”悉有佛性”论及”如来藏”思想的进一步发展,也是佛家心性学说与中国传统的人性论(主要是儒家的”性善论”)相融合的产物。

禅宗的这一理论思想必然与文学结下不解的渊源。

唐人早已看到了禅对于王维、杜甫创作的巨大影响。

在中国诗史上,王维是以”诗佛”着称在他生前,友人就
评价他”当代诗匠,又精禅理”。

”似禅”、”入禅”乃是后人评价他的诗歌的话头。

在盛唐繁荣的诗坛上,王维诗以其独特的创作风格和艺术特色而取得了特殊的成就,对当时及后代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盛唐为中国思想文化上的一个丰收时期。

在宗教上,禅宗融汇了传统佛教的理论,吸收了儒、道等本土思想的精华,以新兴佛教的姿态掀起一阵宗教风潮;在文学上,唐诗则由初唐的准备时期迈入成熟阶段,并出现各种风格的着名诗人及各样类型的杰出作品。

此二者不仅在各自的领域中蓬勃发展,更进一步彼此趋近与相互融合,并以禅的哲思结合诗的本体,酝酿出盛唐文化中另一朵初开的奇葩--禅诗。

王维素有“诗佛”美称,正是盛唐文人禅诗的首要代表作家,其所作禅诗的数量及质的均为当代翘楚。

王维诗歌中禅责任编辑:李老师阅读:人次
各位读友大家好!你有你的木棉,我有我的文章,为了你的木棉,应读我的文章!若为比翼双飞鸟,定是人间有情人!若读此篇优
秀文,必成天上比翼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