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王维山水诗中的禅1
浅谈禅在王维山水诗中的体现

浅谈禅在王维山水诗中的体现一、引言王维(701-761),字摩诘,唐代著名山水诗人。
他的山水诗语言非常平淡自然,意境高妙。
从他被人们尊称为“诗佛”就可以看出禅与王维之间的关系非同一般。
作者的诗中充溢着禅,特别是在山水诗中。
本文试从王维山水诗中的空之境、静之美、淡之雅三个方面来探讨其山水诗中的禅。
二、空之境“空”,在王维山水诗中常常出现。
究竟“空”有什么含义?关于“空”,禅宗认为有三个层次:第一层即“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1](P177),第二层是“空山无人,水流花开”[1](P177),第三层是“万古长空,一朝风月”[1](P177)。
关于这三个层次,张节末先生在《禅宗美学》说:“第一境界‘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举目所见无非是铺满了落叶的空山,或是路为树叶所掩,或是根本就没有路,总之,山空的直观宣告了此处没有人,没有人也即没有佛,因此‘何处寻行迹’是有所执著之人所发出的一个不当之问;第二境‘空山无人,水流花开’,山空而没有人,虽然佛尚未寻到(也寻不到),但‘水流花开’却是一个生动的直观,它是一个无欲非人的声色之境,水正流,花正开,非静心谛听谛视无以观,观者正可以藉此境以悟心,喻示了对我执法执已经有所破除的消息;第三境界‘万古长空,一朝风月’,前一句是永恒,后一句是刹那,刹那间(‘一朝’)的风月是一个直观,喻示时空被勘破,禅者于刹那间顿悟永恒的意义。
在这三境中,空不光是讲空间,而且还透过空来看时间”[1](P177)。
无疑,张先生的阐述是非常精辟的。
纵观王维山水诗中的“空”,主要是体现在后两个境界上。
那么本文就从这两个境界来探讨一下。
来看王维的这首《汉江临眺》: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
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
[2](卷一,P168)作者在诗中写了汉江雄浑壮阔的景色。
江是如此壮阔,以至于天地外面还流着的仿佛依然是汉江的水,而山色在波澜壮阔的汉江掩映之下显得似有似无。
王维山水诗的禅意

王维山水诗的禅意导语:“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这是很多人心中的思念,这是很多人心中的记忆,王维用他诗意般的笔记录了美好的山水,美好的思念,现在就让我们穿越到唐代,和王维一起体会禅意的净,体会山水的乐趣。
一、禅意萦绕的王维禅宗是中国的文化,她有深刻的佛教特色,并吸收了道家、玄学的思想,是中国哲学和文化的主要内容。
在唐代时期,禅学文化快速发展,诗歌更是达到鼎盛时期,禅和诗结下了不解之缘,以禅入诗成为一代风气,孟浩然、常建等诗人都在这方面的造诣都颇深,诗作中的禅意都颇深,但王维将禅宗融入诗中的境界是其他人所不及的,其诗可称“字字入禅、句句含禅”他将禅学的淡、远、空、寂等思想渗入其诗,处处体现“静美、澄旷、寂悦”的禅意,王维曾写下“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禅韵盎然。
王维的很多诗中都透露出诗人内心那种随缘尽化、心气容和的人生态度;平淡空澈、任运无心的情感心态;静寂宁澹、神与物游的处事与观物方式。
好禅意萦绕的王维,好美的诗词歌赋,带我们走进了一个禅意的世界,心灵似乎都得到了净化。
禅意对其诗歌影响甚为深远,他达到了诗禅合一的境界。
“一悟寂为乐,此生闲有余”,此诗不见半字说禅,不见一丝禅意,但当整首诗营造的意境一出却自然将禅意带出,表面上根本无意表现为禅悟、禅机,绝不刻意说禅,禅意不在字面上,而在境界中,也就是所谓的“绕路说禅”的阐释方法。
如他的《饭覆釜山僧》一诗所言文中不着禅字,但其精神意趣则是最透彻的禅,诗人已把对尘俗生活的认识和体悟提高到了“圣境”。
王维不止在诗中体现禅意,更是将禅的境界理解达到了顶峰,“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北窗桃李下,闲坐但焚香”;“薄暮日已薄,禅寂日以固”。
细细读来,禅意尽显,绝美的意境、寂寥的感觉都将王维身上的禅风禅骨表现的益发深刻,直抵人心。
二、美不胜收的山水画王维的禅直接影响王维的作品,不论是诗歌还是画作,禅意都融入其中,他的诗如画卷,铺陈开来给人的感觉是空灵、是淡远的美不胜收。
品味王维山水诗中的佛理禅境之美

品味王维山水诗中的佛理禅境之美王维是唐代著名诗人,他的山水诗以其深沉的佛理禅境之美而广受中国文人的赞誉。
品味王维山水诗中的佛理禅境之美,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诠释。
王维以深邃的思考和超越凡尘的意境描绘了大自然的壮美景色,通过描绘山川河流、树木花草等元素,传达了佛理禅境的宁静、空灵和超脱。
例如他在《山居秋暝》中写道:“山紫花红两岸绿,半江青,半江红。
”这里的山、水和花草之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呈现出一种宁静而美丽的意境,使人感受到佛理禅境中的平和与静谧。
王维在诗中常常运用“物我两忘”的意境,将人与自然融为一体,体现了佛理禅境的“无我”和超越。
例如他在《山居秋暝》中写道:“山寺钟鸣昼不息,渔舟唱晚响空中。
”这里的山寺钟声和渔舟的歌声都表现出人与自然的融合,消除了人与物之间的界限,使人们能够超越私欲和功名利禄的困扰,进入佛理禅境中的宁静与空灵。
王维善于通过描写自然景物中的细微之处来表达佛理禅境的微妙和神秘。
例如他在《登鹳雀楼》中写道:“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里的“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表达了人对于自然和生活的无限探索,以及佛理禅境中的无垠和超越。
他通过描绘人与自然的互动关系,引导人们超脱日常的烦恼和纷扰,进入佛理禅境中的宁静和解脱。
王维的山水诗中常常融入了对时间的深思和对生命的思考,体现出佛理禅境中的对于生命的平和和超然。
例如他在《山居秋暝》中写道:“日本春山陌上开,青塔晨钟忽可闻。
”这里的“日本春山”和“青塔晨钟”都表达了时间的流逝和生命的短暂,而王维在这种变化中找到了一种超脱和平和的境界,使人感受到佛理禅境中的淡然和超越。
王维的山水诗中融入了深刻的佛理禅境之美,通过描绘自然景色、抒发对自然的思考和探索,以及融入对于时间和生命的思考,呈现出了一幅幅宁静、超脱和美丽的山水画卷,使人们能够感受到佛理禅境中的平和与解脱。
【王维山水诗的禅意】原文注释、翻译赏析

【王维山水诗的禅意】原文注释、翻译赏析王维山水诗的禅意王维,这位盛唐诗坛杰出的诗人,以其卓越的艺术素养和才能,对“山水自然〞进行审美观照。
他笔下的山水诗,含蕴山水清音,心境与自然浑然一体。
物我两忘、空灵清幽,独具禅思画意、意境之美,在诗苑中独树一帜。
王维的这种将山水诗的审美艺术和禅意的空灵宁静结合起来的创作手法,将其创作推向了顶峰。
下面我们来看看王维山水诗的禅意,欢送阅读借鉴。
一、王维的生平及佛教信仰王维(701-762),字摩诘,是盛唐时代的杰出诗人。
诗人以在诗作中善于描绘山水田园景色与表现诗情画意见长。
诗人一生与佛教有着特殊而紧密的联系,其名和字都是取自佛教经典《维摩诘经》。
王维号摩诘居士。
王维信仰佛教,跟他的家庭有很大关系。
王维生长在一个佛教气氛很浓的家庭,他的母亲是一个虔诚的佛教徒。
在其母的熏陶下,王维年轻时即信奉佛教。
尽管如此,儒家的仁政学说和积极用世精神仍在其思想上占据主导地位。
然而在历经一系列政治上的失意与挫折后,佛禅理念在他的信仰中终于占据了支配地位,以至诗人笃志奉佛,在禅诵中寻找寄托,在大自然中获得解脱。
王维以禅诵和游乐山水来摆脱肮脏的政治,排遣内心的郁闷,保持心灵的澄静,又以澄净的心灵去体悟自然,在对自然的吟咏中,表达对禅理的深切体会。
他对佛教虔诚而笃信,在诗歌创作上常常“以佛入诗〞,使诗作充满禅意、禅理、禅趣。
后清代诗论家王士祯在《香祖笔记》明确指出:“唐人五言绝句,往往入禅,有得意忘言之妙,与净名默然,达摩得髓,同一关捩。
〞并在其后来的《居易录》中更强调指出:“会试论唐人诗,王维佛语,盂浩然菩萨语,刘虚、韦应物祖师语〞,皆以佛语评论之,透露出王维诗与禅教的内在渊源与紧密联系,其更被人尊称为“诗佛〞。
二、禅宗思想与王维思想的渊源自魏晋南北朝以来,统治者所实行的儒、道、释三教并存、调和的方针,在入唐以后并没有大的改变,随着武后时代重佛教之风的盛行和大规模的寺庙建设、佛经翻译,佛教得到迅速的传播和开展。
王维山水田园诗里的“禅趣”浅析

年第期王维山水田园诗里的“禅趣”浅析重庆市开州区实验中学邹小千我们认为,探寻王维山水田园诗中隐寓着的禅意(或禅趣),应该从以下几个维度进行剖析。
首先,应该从这类诗歌所构成的意象、意境出发,抓住诗歌体现出的“寂、远、空”这三个关键词,才能探骊得珠。
如《终南别业》: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
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如。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我们认为,王维追赏自然风光的雅兴和超然出尘的情致,在这首诗中得到了突出的表现。
诗人在归隐山林后、在探寻山水胜景中,悠然自得:兴来则独往游赏,兴犹未尽则忘记归家。
就像云飞流水那样,无思无虑,无牵无挂,一切任其自然;就如醍醐灌顶一般,豁然开朗,心智顿开,全都有了人生的启迪、无穷的乐趣。
而“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里蕴含的道家文化更是耐人寻味:水穷尽处,自然就是深山空静无人处,人无意而至此,可谓思与境谐,神会于物。
诗人着重写无心,写偶然,写坐看时无思无虑直觉印象,那无心淡泊、自然闲适的云,是诗人心态的形象写照。
这就是融合了“空”趣的“远”那种道家文化所体现出来的境界。
这种生活态度、作风,就是禅家所宣扬的“随缘任运”的“寂、远”。
而中国山水诗(包括山水画)都追求“寂、远”的境界。
这个“寂”不是没有一点儿声音,不是物理的静,而是哲学上的静,是内心安静澄明的状态。
这个“寂”就是澄怀净虑的状态,进入这样的状态,才能“临照万物”,才能见“事物之本然”。
这个“远”就是恢廓精神器局,进入一种超现实功利的辽远境界。
庄子《逍遥游》中的核心概念“游”的目的和意义,就是实现精神的“远”,就是“独与天地精神往来”的远游之境,开启陶渊明的“心远地自偏”之意境。
其次,诗人王维并没有谈禅,但在景物描写或日常生活的吟咏之中流露出禅的意味,也就是把禅意融化在笔墨之中。
《辋川绝句》中的《鹿柴》《竹里馆》《辛夷坞》等诗中的“空”这种“寂静”的境界就是显例。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王维山水诗中的禅趣

王维山水诗中的禅趣本文是关于王维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王维诗在盛唐诗坛的地位,诗与禅之融合,即“以禅入诗”,在诗境上开拓了新境界;他的诗一字一句皆出常境,以禅理表现出其妙悟之禅境,这皆是王维诗的极大成就。
苏东坡曾评王维诗画云:“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味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他以画家特有的敏锐的观察力把自己独特的感受溶入山水诗中。
正如其名画“雪中芭蕉图”一样,他的许多山水诗在描绘自然景物的外衣下,通过某种思辩形式寄托着作者的禅学寓意,表现了作者的宗教世界观。
下面笔者仅就佛学对王维思想的影响以及王维的以禅入诗来简析一下王维山水诗中的禅趣。
一、王维的以禅入诗在中国文学史上,佛教哲学思想正渗入山水诗的形象里,要到公元八世纪的盛唐时代,唐代诗人以禅理入诗大有其人,然而直至王维,他将禅学与诗学真正融合,入神入化,后人概括为“以禅入诗“,这开拓了山水诗的新境界,是王维对诗坛的巨大贡献,也是王维诗的极大成就。
正因为此,王维在文学史上被称为“诗佛”。
李梦阳《空同子》说:“王维诗高者似禅,卑者似僧”,这实在是会心之言。
什么是“僧”诗呢?例如:山河天眼里,世界法身中。
(《夏日过青龙寺谒操禅师》)了观四大因,根性何所有。
(《胡居士卧病遗米因赠》)这些就是“僧诗”,它仅仅是纯粹宣扬教义理的诗句。
而王维的一些山水诗,或写田园山水,或写花鸟树木,或吟闲适,或咏渔钓,把自己心领神会的禅语包括在具有美学意义的象征性自然图景中,既含蓄隽永、神韵超然,又平淡自然、深入人心。
我们不妨再看看王维的《鹿柴》,此诗可谓“字字入禅”: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清人沈德潜说:“佳处不在语言,与陶公‘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同”。
这里的“空”是佛教常用的一个概念,指世界的虚元。
“返照”是禅语这一过程的形象性术语,即依靠启发,让求道者自己领悟,如日光之返照。
王维并非直接说明佛家谛义,而将此理隐含在自然景物的描绘中,以使其诗有着“缘物而语”、“与物同化”的悠悠神韵。
诗画相存,无念心灵——浅析王维诗歌中的禅意

诗。 ” ( 《 东坡志林 》 ) 诗作为一种语言形式 , 是作者生活意境 的写
照。 从 他创 造 的 山水 意 境 中 , 我 们 就 能 发 现 这一 点 。 面对 理 想 与
现实的剧 烈冲突, 诗人们有 的消极避世 、 麻醉 自我 , 有 的积极人 世又痛苦 不堪 , 最后 出仕不成 , 隐逸不遂 。 而只有如王维才能 即 世超越 、 仕隐俱安。从他跃动无声 、 喧寂一如的山水诗画中 , 我 们似乎能感受 到诗人情见双泯 、 生灭 自然 的禅 观 , 不禁 为诗人 即世超越 、 得失无碍的人 生境界所叹服 。 诗人通 过意象 的画面 , 向读者展示一种 内心境界 , 一种生活状态 , 一种生命诠释。
新校
X i n X i a o Y u a n
缤纷 杏 坛
诗画相存 , 无念心灵
— —
浅析 王维诗歌 中的禅 意
黄 晓 燕
( 龙 陵一 中 , 云南
摘 要: 王维 的山水小诗诗画并存 , “ 诗 中有 画, 画中有诗” 。 自然的
保山
6 7 8 3 0 0 )
的淡远 , 是王维诗 中画境 的灵魂 。 《 鹿柴》 云: “ 空山不见人 , 但闻
又精禅理” 。( 苑咸 《 酬王维序》 ) 他死后 更是得到了“ 诗佛 ” 的称 号 。参禅习佛给王维的生命注入 了新鲜 的血液 。禅有止禅 、 观
禅。 止是禅定 、 专 注; 观是观察 , 是循序渐进如实地观察。 止是观 的条件 , 只有精神专注 , 才能 客观洞察 , 客观洞察才能了解世间 本质 , 而后才能有执著 的放下 , 精神束缚的解放 。 这就是禅家的
关键词 : 王维 ; 诗画 ; 宁静 ; 禅意
苏轼 曾说 : “ 味摩诘 之诗 , 诗 中有 画 , 观摩诘 之画 , 画中有
浅析王维诗中的禅意——论“诗画双绝”

浅析王维诗中的禅意——论“诗画双绝”在唐代诗人浩荡的王国里,王维是一位比较出色而独特的诗人。
说起王维,大家的第一印象就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而对王维诗中的其他方面印象模糊。
这只能“怪”王维在这方面给人的印象太深刻了,也“怪”苏东坡的概括太深入人心了。
王维字摩诘,正是大乘居士维摩诘的音译之名。
佛教的空、寂、闲、静,我们都可以在王维诗中找到类似的意境。
纵观王维的诗歌,我们发现在他的诗歌里充满了佛禅原理。
他的诗歌大致来说可以分为边塞诗、幽愤诗、赠友送别诗、山水田园诗,其中山水田园诗成就最大。
他的山水田园诗,受到朝代的影响,表现出很大的禅意。
唐代是佛学横流的朝代,作为一代才子的王维自然也不能逃脱佛禅的影响。
影响王维的主要是南禅,六祖慧能认为“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禅宗不重文字,不重形式,一切都靠自己去体会,也就是所谓的“悟性”“心法”。
王维把禅宗一切随缘、冲淡平和的心境带入诗歌,用禅宗的模式创新诗歌的模式。
这就使他的诗歌朦朦胧胧之中或多或少带有一丝禅意、一点禅趣了。
他信奉禅理,后半生徘徊于仕隐之间。
他以优雅闲逸的情致描写了闲静舒适的田园生活和美丽可爱的山水。
他的田园诗描绘的是闲静的意境;山水诗描绘的是幽静的意境。
他的诗歌,追求的是心灵的宁静,表现出佛学里面的空灵。
他将佛学中的禅理引进诗歌中,使得诗充满了禅味、佛理和仙味。
下面,我们就从他的作品来分析其中包含的禅意。
例如: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鸟鸣涧》“闲”是因为作者远离凡尘俗世,没有人事烦扰,内心闲景得甚至连桂花的飘落也能察觉到;“空”是写山中的静谧。
王维诗中常用“空”字,如“空山不见人”、“空山新雨后”、“夜静春山空”,这里“空”含有宁静的意思。
四周是如此的静谧和谐,甚至当明月升起,那皎洁柔和的月光都可以惊动山鸟,使它们在林间鸣叫。
全诗描绘了一个意境,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又如: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王维山水诗中的禅意摘要:王维是唐代的杰出诗人,以写山水田园诗最为著名。
王维的诗歌有着清新自然而又空灵蕴藉的独特诗风,本文主要阐述了王维山水诗在充满诗情画意的同时,又透露出的一种浓郁的禅理意蕴。
他诗中的山水景物的意象表现,既构成了一种“禅”的状态,又抛弃了自我意识从而达到空的禅境。
本文用辩证的方法审视王维的山水禅诗,进而力求探索和解读出王维山水诗所要表达的内心世界。
关键词:王维山水诗禅意意境正文:王维,这位盛唐诗坛杰出的诗人,以其卓越的艺术素养和才能,对“山水自然”进行审美观照。
王维的山水诗以其安逸闲适清幽淡远空寂超然而传诵千古,诗中蕴含的那种浓郁禅意之审美体验,更令历代诗人理论家们推崇备至,品味不尽。
王维把参禅悟道的某些方式引进山水诗的创作,追求韵味与情感的高度融合,意识到禅宗人生哲学、生活情趣与审美情趣之间的契合,找到它们之间的某种联系,从而体现了诗人的卓异才情和宁静深邃的心灵世界。
(一)王维山水诗中透露出禅理意蕴的影响因素王维,字摩诘,人称诗佛,名字合之为维摩诘,维摩诘乃是佛教中一个在家的大乘佛教的居士,是著名的在家菩萨,意译以洁净、没有染污而著称的人。
可见王维的名字中已与佛教结下了不解之缘。
王维信仰佛教,跟他的家庭也有很大关系。
王维生长在一个佛教气氛很浓的家庭,他的母亲是一个虔诚的佛教徒。
在其母的熏陶下,王维年轻时即信奉佛教。
王维生活在佛教极盛的时期,特别是禅意,正处在勃兴与发展的阶段。
在唐代佛教的各个流派中,王维信仰的是禅宗。
王维早期受北宗禅的影响较大,后期则受南宗禅的影响较大,因为南宗禅与北宗禅讲究渐修不同,其特别强调顿悟,认为“我心即佛,佛即我心”,故无需选择山林寺庙趺坐修行,即使“结庐在人境”,也能做到“心远地自偏”,“而无车马喧”。
(陶渊明《饮酒》)由于其方法较灵活方便,尤其是能带发修行,为许多文人雅士所乐于按受。
士大夫中竟相以谈禅为高雅,而佛门里能诗善文的高僧也很多,因此文人雅士与诗僧的交往是很多的,很多人还成了莫逆之交。
然而王维在历经一系列政治上的失意与挫折后,佛禅理念在他的信仰中终于占据了支配地位,王维以禅诵和游乐山水来摆脱恶浊的政治,排遣内心的郁闷,保持心灵的澄静,又以澄净的心灵去体悟自然,在对自然的吟咏中,表达对禅理的深切体会。
(二)王维山水诗意境中的禅境与诗境美1、诗中“云”意象的赏析在王维的山水题材诗歌创作中,“云”做为一种意象常常出现,而且他常以白云作为随遇而安、自由自在的生活的象征,表现出对超然世外的隐逸生活的向往。
王维“云”意象在其诗歌中不迭的呈现,主要还是与佛教的影响及隐逸生活有密切的关系。
王维生长于一个佛教气氛十分浓厚的家庭,他的母亲是一个笃诚佛教徒。
王维在母亲的熏陶下,也成了一个熟谙禅学的奉佛者,王维交往的僧人很多,诗文中常提到僧人,对佛学有较高的造诣。
经常坐卧青灯古佛旁,日月诵禅。
正如自己所云;“山中多法侣,禅诵自为群。
城郭遥相望,惟应见白云。
”王维一生过着亦官亦隐的生活,他“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参禅悟道。
佛影的返照,令王维乐于与山水作伴,与云雾为伍。
他自适的情怀,融入在云之中,顿觉清旷爽丽。
这不仅表明了诗人清高自许的寂寞心情,同时也净化了心灵,纯正了情感,“用提纯的景物表现单纯明净之美,用云意象表达空与寂的境界”王维的隐居习尚是将归隐视为傲视独立的表现,以入于山林,纵情“云霞”,显示其人品的高洁,进而把返回自然作为精神的慰籍和享受,力图“寻求人与自然融为一体的纯美天地。
”王摩诘的“云”意象还表现在无我的境界。
他对于空寂的追求,有时把自己的存在也遗忘了。
用张毅的话说“沾化微笑的空灵境界,是禅的最高境界,也是王、孟等人在山水诗创作中所追求的艺术极境”。
2、诗中“山水” 意象的赏析王维的诗,往往以禅趣入诗,对于山水自然,他并不是竭力融入其中,而是超然物外,以澄心静观的审美态度体察默想,在对自然景物的观照中,获得“那个常住不灭的本体佛性”,感悟到真如的永恒存在。
王士《带经堂诗话》卷三中就曾说王维诗“字字入禅”,后人也因其多以禅悟诗,以诗体禅,诗禅一致,冠之以“诗佛”美誉。
那么,王维诗中的禅趣到底体现在哪里呢?在他的山水诗中,以自然山水之具象来表示本体,通过营造一种寂静清幽的意境来显露禅趣禅心。
以《书事》一诗为例:“轻阴阁小雨,深院昼慵开。
坐看苍苔色,欲上人衣来。
”诗中描绘的是:细雨刚停,天气转晴,深深院静,门户懒开这一寂静清幽的环境;主人独坐,闲看苍苔,恍兮惚兮,悠然心驰这一清闲静谧的心境。
尘世的喧嚣,生活的荣辱,恐怕此时早已忘却,连这青苔也似有若无了。
是青苔色欲上人衣来,还是人心已在青苔色?自然妙趣,宛如天成,达到了“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的超然境界。
他的《鸟鸣涧》一诗也是刻划了一个极其幽静的境界:“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客观世界是夜静山空,桂花纷落,其境地已是何等的空寂了,而“月出惊山鸟”更微妙地点缀出夜中山谷的万籁无声,这一瞬间的“动”更反衬出广袤夜空的无比沉寂。
3、诗中“空、闲、静”意境的赏析王维山水诗中所蕴含的禅意,集中地体现为闲静空寂的境界。
这不难理解,空寂地境界是禅宗所追求的一种“乐境”。
要想达到这种境界,最好的去处自然是绝无人间烟火的山水之间,借助寂静清幽的山林来摒心绝虑,忘却尘世纷扰,从而进入空寂的禅境。
在这里,“闲静空寂”既是禅境的写照,也是自然山水的写照。
王维以“澄净”的心境观照空山寂林,进入除尘净虑的“寂静界”,直觉体验山林之乐。
仍以《山居秋暝》为例: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山是“空”的,雨是“新”的,既“静”且“净”,雨后空山清湛静谧,晚景宜人。
皎洁的月光朗照松林,树影斑驳,姗姗可爱。
林中一股清泉,漫过山石流淌,发出淙淙的悦耳之声,以声衬静,更烘托出山林的闲静。
幽静的世界中传出一点枝叶的窸窣碎响,目光到处,原来是洗衣浣纱的少女归来了;山涧中有荷花涌动,因为沿水而下的渔舟推动了视觉、听觉、感觉器官,并加以综合运用,出色地描绘了一幅色彩绚烂而又幽雅静谧的雨后秋山图。
尾联的“随意春芳歇”,正是“无念”、“无作意”、于此无所住心的生动写照。
王维喜用“空”、“闲”、“静”等字样。
“空”,并非指空无一物,而是诗人以虚静的心境观照山林时,所获得的那种空明洁净的总体印象,是“心静如空”时的一种空灵清静的审美体验。
“闲”并不是指无所事事,而是诗人随遇而安、淡泊于名利的心情的生动写照。
“静”也不是死寂无声,静中有动,静中有声,是禅宗推举的般若静观。
王维有众多诗句描写了这种闲静空寂的境界。
这里再举两首: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鸟鸣涧》)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鹿柴》)前一首《鸟鸣涧》,诗中虽是有动有声,然而绝非噪闹,恰是一种空、静之境,以动态托静态。
“人闲”、“夜静”、“花落”、“山空”,是心境亦是处境,在空旷宁静之中,明月乍出,有光而无声,却“惊”动了山鸟,虽着一“惊”字,依然是静的延伸。
桂花轻轻飞落,山鸟啼鸣宛转,更显出春涧的幽深。
这是灵动的静氛,传出了不着一物的空静心境,这也是宇宙精灵恒在状态的通然了悟,明月千古复万古,山鸟“时鸣春涧中”,亘古与时下打成一片,高妙的衔接组合,令人深深地感觉到“见心”、“见性”的玄冥禅意。
第二首是《辋川集》中的《鹿柴》,所写的完全是一种空明寂静的意境:空山里静寂无人,只能听到人语的回响,那回响仿佛来自天边。
林深幽暗,一抹残阳透过密林照在青苔上,这点亮色使深林与青苔的幽暗愈发深重,更衬托出空山的寂静之深。
这正是王维所追求的那种远离尘嚣,空而又寂的境界。
动静相形,喧寂相衬,这就是诗人从禅宗那里借鉴来的艺术辩证法。
同时,这也是宴坐静观的禅所必然带来的艺术思维方式,“静故了群动,空故纳万境”,澄净之心映照着大千世界的动静喧寂。
(三)王维诗中的禅趣空静之美在“诗中有画”中体现出来苏轼《书摩诘蓝田烟雨图》中云:“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这是对王维诗画艺术特色的高度概括。
王维在诗歌创作的过程中,是同时以诗人的匠心和画家的慧眼来捕捉意象、表现自然之美的。
因此,其诗声色和谐融洽,构成了一幅幅神采飞动、飘逸空灵的图景,使人在品味其诗的情韵时产生无限的遐想。
下面仅就王维山水田园诗的“诗中有画”的特点加以浅析。
纵观其诗,不难发现王维在诗中很少运用比喻、夸张或象征等艺术手法,而基本上是白描直写。
他凭着驾驭语言的高超技巧,取纷繁景物中最鲜明、有代表性的一部分着色取势、略加渲染,不堆砌辞藻或作过多形容,而是给读者以广阔的想象空间,深得中国写意画的虚实结合之妙处。
如“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
迷蒙的雨丝、空旷的水田、浓绿的夏木、飞翔的白鹭再加上啼啭的黄鹂,构成了一幅优美的夏日山庄烟雨图。
该诗不仅色彩明快艳丽,黄鹂悠扬的叫声更使画面动静相宜,倍增意趣。
王维还善于运用明净自然的语言,于凝练含蓄中直接传达自己的情感,引起读者的共鸣,产生“诗中有画”的艺术效果。
在《山中》有“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的诗句,寥寥十个字就传神地刻画出了山岚翠微的特征。
在《终南山》中“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描写诗人登高远望,白云连成一片、山峦雾霭青翠欲滴,远看则似有若无,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总之,王维用自然天成的语言把各种意象巧妙地结合在一起,构成了远离尘嚣、境界清幽、充满禅意的山水田园画,表现出他闲澹冷寂、悠然自得的隐逸之趣,从而形成了其诗平淡清雅、“诗中有画”的风格。
(四)王维山水诗的艺术成就以及留给后世的价值综上所述,好的山水诗中禅理与诗意能够很完美地融合。
正如金代诗人元好问所云:“诗为禅客添化锦,禅是诗家切玉刀。
”王维的山水诗是禅意诗,这些诗不但禅味浓、诗味浓,是王维诗中的上品,也是唐诗中的精华。
其诗艺术成就可粗略归结如下:悠远开阔的艺术境界,清幽空灵的意向,“微言”的表意方法以及动静互衬的表现手法。
由于王维本人的人生哲学和生活方式深受禅宗思想的影响,他的审美情趣也必然会打上禅宗的烙印。
王维的高明之处,在于不一味地拘泥于眼前的事实,而能以禅心净化环境,从而将山水景物表现得形神兼备,将自然美的境界与诗的意境融合无间,凸现出极其扣人心弦的美学意义,并使山水诗这一特殊类型的诗歌完全成熟,达到了艺术的高峰。
王维的一生,寄情山水,出世之想多于入世之念。
清静淡泊的情怀驱动其创作,使之能进入到自然美的深层内核,对客观世界常作审美静观,下笔就能捕捉到自然物象最具魅力的韵律,以致“远人无目,远树无枝,远山无石,远水无波”(王维《山水论》)。
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借香菱学诗一事对王维诗作倍加推崇。
事实上,早在唐代,人们便已将王维与李白、杜甫并举,认为他们分别代表着佛、道、儒三家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