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维山水田园诗的禅意与表现形式

合集下载

王维山水田园诗中的禅思阐释

王维山水田园诗中的禅思阐释

54王维山水田园诗中的禅思阐释李晓艳 山西大学文学院摘要:王维是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诗人,生活经历的感染,加之环境的熏陶,使他归心佛教,作品呈现出静逸明秀的诗境,并包含空灵自然的禅思。

本文旨从三方面分析王维诗歌中的禅思和诗情,即诗歌中禅理的缘起、诗歌中禅思的表现和诗歌中禅情的体悟。

关键词:王维;山水田园诗;禅思一、诗歌中禅理的缘起(一)佛教兴起诗人的诗歌创作受社会思潮影响,唐朝是佛教发展的鼎盛时期,传教、译经等活动受到朝廷的大力支持。

一系列的宗教派别随之兴起,王维的诗作深受禅宗影响。

禅宗将中国传统的老庄哲学思想和佛教思想相融合,为人的精神世界开辟出一片净土。

主张心性本净,即人之本心素来清静。

并提倡顿悟,即所谓顿然领悟。

(二)家庭熏陶王维字摩诘,此名取自佛典《维摩诘经》中的“摩诘”二字。

这与他的母亲关系密切,其母崔氏信奉佛教。

《王右丞集笺注》有云:“师事大赵禅师三十余岁,褐衣蔬食,持戒安禅,乐在山林,志求寂静。

”①幼年王维便在母亲的耳濡目染之下,知晓佛理。

晚年的王维深受南禅宗思想的洗礼,开启了寄居山水田园的隐居生活。

(三)经历使然王维早年怀有政治理想,渴望在仕途有所作为。

他自幼聪颖过人,15岁起便开始游学应试,在诗、乐、画等方面颇有天赋。

开元九年,中进士,后因受连累被贬职。

安史之乱爆发被捕入狱,后又官复原职。

时局的瞬息万变和数起数落的坎坷经历,使王维把归隐作为晚年的生活方式,禅思对他的影响也愈加浓厚,确实达到他在《裴右丞写真赞》中所说的“气和容众,心静如空”的境界。

二、诗歌中禅思的表现(一)空明澄澈的诗境王维的诗作中,融入禅思,营造出空明澄澈的诗歌意境。

如《终南别业》: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

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如。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首联“道”字点明中年的王维已深受佛教感染,与史料结合可知,他中年的生活亦官亦隐。

颔联“独”字,写得惟妙惟肖,一位隐者的形象跃然纸上,“独往”、“自如”,是王维归隐生活的真实写照。

王维山水田园诗的意境美

王维山水田园诗的意境美

王维山水田园诗的意境美王维山水田园诗的意境美王维是我国盛唐时期山水田园诗派的杰出代表,他所创作的诗歌是盛唐时期社会文化的映射,也是诗人超然人格和艺术修养的再现,诗中融入了诗人独特审美感受以及人生哲思。

王维所处的时代,是一个诗坛繁花似锦的时代。

而王维的山水田园诗便是其中最清新明媚的,听落花,品泉流,凝月光,诗中听声,诗中有画。

有着自己独特的意蕴和美感。

一、诗中有画:王维山水田园诗中的画意美作为“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轼,曾评价王维的诗“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这是对王维诗画风格的高度总结。

王维以一个画家的视角,对于山水田园的描绘更加形象生动。

对于诗的描写更是以一种“成竹在胸”的状态,写画出山水田园景物独有的特点。

同时,对诗的描写运用绘画艺术,使诗中色彩、光影的调和更加独到。

他所运用的艺术表现手法也是别具一格,对于景物的描写如同在我们的面前铺开了一副画卷,充满着诗情画意;更令人惊喜的是这幅画卷并不只是平铺在那里,而是一幅幅有声画,带领我们身居其间。

王维的诗中有画体现在诗人以画家的眼光描绘出对自然美的特殊感悟。

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真实感知和意境想象,营造出优美的意境。

诗中繁和简,形和意的完美结合,借助精心结构的画面,统筹布局,表现深长的意蕴,给人以美的体验与感受。

如《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这是他《辋川集》中的一篇,主要写幽居竹林中的感受。

画面由近景到远景,整首诗读来,如同一幅画呈现在我们面前,充满层次感与画面感。

让我们感悟到,诗人是以一种心远地自偏的心境抒发了心中的宁静淡然。

王维的诗中常常以光和影来表现景物的静态美,刻画细腻,善于捕捉画面瞬间的美,并用富有特色的语言表达出来,在光影明灭间展现出一幅幽静明丽的画面。

自然景物总是带着自身独有的特点,人们也总能在自然中找到与自己相似的特性,王维对于自然万物的特殊感受来源于他的细心观察以及静心体会,在光影交织之间捕捉事物独有的特点,营造出一种优美清悠的意境。

【王维山水诗的禅意】原文注释、翻译赏析

【王维山水诗的禅意】原文注释、翻译赏析

【王维山水诗的禅意】原文注释、翻译赏析王维山水诗的禅意王维,这位盛唐诗坛杰出的诗人,以其卓越的艺术素养和才能,对“山水自然〞进行审美观照。

他笔下的山水诗,含蕴山水清音,心境与自然浑然一体。

物我两忘、空灵清幽,独具禅思画意、意境之美,在诗苑中独树一帜。

王维的这种将山水诗的审美艺术和禅意的空灵宁静结合起来的创作手法,将其创作推向了顶峰。

下面我们来看看王维山水诗的禅意,欢送阅读借鉴。

一、王维的生平及佛教信仰王维(701-762),字摩诘,是盛唐时代的杰出诗人。

诗人以在诗作中善于描绘山水田园景色与表现诗情画意见长。

诗人一生与佛教有着特殊而紧密的联系,其名和字都是取自佛教经典《维摩诘经》。

王维号摩诘居士。

王维信仰佛教,跟他的家庭有很大关系。

王维生长在一个佛教气氛很浓的家庭,他的母亲是一个虔诚的佛教徒。

在其母的熏陶下,王维年轻时即信奉佛教。

尽管如此,儒家的仁政学说和积极用世精神仍在其思想上占据主导地位。

然而在历经一系列政治上的失意与挫折后,佛禅理念在他的信仰中终于占据了支配地位,以至诗人笃志奉佛,在禅诵中寻找寄托,在大自然中获得解脱。

王维以禅诵和游乐山水来摆脱肮脏的政治,排遣内心的郁闷,保持心灵的澄静,又以澄净的心灵去体悟自然,在对自然的吟咏中,表达对禅理的深切体会。

他对佛教虔诚而笃信,在诗歌创作上常常“以佛入诗〞,使诗作充满禅意、禅理、禅趣。

后清代诗论家王士祯在《香祖笔记》明确指出:“唐人五言绝句,往往入禅,有得意忘言之妙,与净名默然,达摩得髓,同一关捩。

〞并在其后来的《居易录》中更强调指出:“会试论唐人诗,王维佛语,盂浩然菩萨语,刘虚、韦应物祖师语〞,皆以佛语评论之,透露出王维诗与禅教的内在渊源与紧密联系,其更被人尊称为“诗佛〞。

二、禅宗思想与王维思想的渊源自魏晋南北朝以来,统治者所实行的儒、道、释三教并存、调和的方针,在入唐以后并没有大的改变,随着武后时代重佛教之风的盛行和大规模的寺庙建设、佛经翻译,佛教得到迅速的传播和开展。

王维山水诗中的禅意,你究竟懂得几分

王维山水诗中的禅意,你究竟懂得几分

王维山水诗中的禅意,你究竟懂得几分禅意,犹禅心,指清空安宁的心。

王维毕生精研佛理,体悟到一种以禅入定、由定生慧的精神境界,从而将其自然而然地流露在了山水诗的创作中。

王维山水诗中的禅意是通过以下几个方面表现的:从诗歌内容的角度看,王维多写独坐静悟时的感受,将禅的静默观照与山水审美的体验融合;从诗歌的意境的表现来看,王维山水田园诗艺术的结晶在于空明境界与宁静之美,将自然地美与心境的美融为一体;从诗歌的精神层面来看,王维的诗表现的是冲淡的意绪和至高的“无我”的生命境界。

下面我们就结合具体诗歌来从这三个方面浅析王维诗歌中的禅意。

一、王维的山水诗与独处体验王维晚年唱焚香独坐,以禅诵为事。

又由于他生性好静而自甘寂寞,因此他笔下的山水诗多为描写独来独往的归隐生活,尤其是坐禅精心时的感悟。

“独坐悲双鬓,空堂欲二更。

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

白发终难变,黄金不可成。

欲知除老病,唯有学无生。

”(《秋夜独坐》)夜深人静之时,独自坐在空堂上禅诵。

以一颗宁静的心去感受着夜雨,落下的果实和草间的虫鸣。

人到暮年的我已经不会再求飞黄腾达与功名利禄,只求学无生之说早日涅槃。

这首《秋夜独坐》是描写王维晚年归隐生活的典型之作。

王维晚年自甘寂寞,独处深山,以求无生。

“无生”之说,出于佛典里的大乘般若空观,学无生的具体方法就是坐禅,即静坐澄心。

又如“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竹里馆》);“夜坐空山寂,松风直似秋”(《过感化寺昙兴上人山院》)。

对于独处时寂寥的感受的描写,在王维的诗中处处可见,这种与坐禅相关联的独处体验的取材是渲染空灵诗意的基础,作者将禅的静默观照与山水审美体验合而为一,折射出清幽的禅趣。

二、王维的山水诗与空灵的诗境司空图认为王维诗“澄湛精致,格在其中”(《与李生论诗书》)。

“澄湛精致”在于王维诗中对景物的细致描写,不矫饰,不夸张,清新自然,却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格”指的则是王维诗中表现出的静逸明秀的诗境,兴象玲珑的宁静之美。

【王维诗歌中的山水画意与禅趣境界】

【王维诗歌中的山水画意与禅趣境界】

【王维诗歌中的山水画意与禅趣境界】一王维身兼诗人、画家于一体,且善书法、识音律,与之同时的殷璠评价摩诘诗“在泉成珠,着壁成绘”,后世子詹谓之“味摩诘诗,诗中有画;观摩诘画,画中有诗。

”这些评价都十分精当地指出了王维诗中所具有的诗情画意的内蕴。

盖诗画虽有体式章法、水墨气象之不同,其终极指向却是殊途同归,即觉万象之情,发一己之思。

具体到王维,其诗中之画境,画中之诗境,构成了其艺术观照中独特的审美意趣。

山水诗自谢灵运始,便使山川成为了独立的审美对象,其诗如“初发芙蓉,自然可爱”,开了一代之诗风。

如:“白云抱幽石,绿筱媚清涟。

”(《过始宁野》)“晓霜枫叶丹,夕曛岚气阴。

”(《晚出西射堂》)“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

”(《登池上楼》)“野旷沙岸静,天高秋月明。

”(《初去郡》)语词清丽精炼,境界天然,为其可爱之处,然谢诗摹形穷相,描物雕貌,寄以玄言奥理,极尽刻画之能,只得山川皮相,于其神韵之理,犹有未得。

且意象密集,重于写实,将山川隔于人外,情景割裂,未能以情贯之。

故有人批评其诗“尚巧似”(钟嵘《诗品》),此亦谢诗之桎梏。

反观王维之诗歌,静秀清逸,语尚天然,不事雕琢,多以常境入诗,精于写意,词句多真纯简约,寓大美于清淡。

与陶潜有可通之处,于至淡至纯之处,闪烁着生机与光华。

观其诗作中清淡天然之意,殆与陶潜之境略有相似。

如《桃源行》:渔舟逐水爱山春,两岸桃花夹去津。

坐看红树不知远,行尽青溪不见人。

山口潜行始隈隩,山开旷望旋平陆。

遥看一处攒云树,近入千家散花竹。

樵客初传汉姓名,居人未改秦衣服。

居人共住武陵源,还从物外起田园。

月明松下房栊静,日出云中鸡犬喧。

惊闻俗客争来集,竞引还家问都邑。

平明闾巷扫花开,薄暮渔樵乘水入。

初因避地去人间,及至成仙遂不还。

峡里谁知有人事,世中遥望空云山。

不疑灵境难闻见,尘心未尽思乡县。

出洞无论隔山水,辞家终拟长游衍。

自谓经过旧不迷,安知峰壑今来变。

当时只记入山深,青溪几度到云林。

此为长篇叙事诗,直接取材于陶渊明《桃花源记》,而《蓝田山石门精舍》诗则意通桃源:落日山水好,漾舟信归风。

试论王维山水田园诗的诗境与禅境

试论王维山水田园诗的诗境与禅境

山水清音神韵天成——试论王维山水田园诗的诗境与禅境内容摘要:王维的山水田园诗一向以意境美著称,他的很多诗歌都体现了诗境与禅境的统一。

作者每每化宗教情感为诗思,创造出清新、恬淡、空寂、幽远的意境,透过平淡、悠远的景色显露淡泊宁静的禅趣,借助空旷、幽静的山水表现宇宙的空无、静寂与永恒,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关键词:王维;山水田园诗;诗境;禅境山水田园诗自《诗经》始可谓源远流长,至盛唐已蔚为大观。

王维的山水田园诗根植于自然的美景之上,不仅体现了其心灵与自然的契合,更是其对于诗歌、音乐、绘画三种艺术在审美趣味上相互融合、相互渗透的多方面才能的综合体现。

因此后人往往不吝赞美之辞,史称其“名盛于开元、天宝间,豪英贵人虚左以迎,宁、薛之王待若诗友”(《新唐书》本传),“王维之作,如上林春晓,芳树微烘,百啭流莺,宫商迭奏,黄山紫塞,汉馆秦宫,芊绵伟丽于氤氲杳渺之间,真所谓有声画也。

非妙于丹青者,其孰能之”(《史鉴类编》),唐代宗更是誉其为“天下文宗”,杜甫也赞赏他“最传秀句寰区满”。

王维的诗歌既因其诗画合一的特点而别具一格,更因其创造的佛禅意境而独树一帜,而后者尤其为人称道。

在王维的山水田园诗中,我们看到作者常常化宗教情感为诗思,创造出清新、恬淡、空寂、幽远的意境,他的很多诗歌都体现了诗境与禅境的统一,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正如一位学者所说:“即使是同样描写山水,近儒的杜甫多半赞美的是‘江山如有待,花柳更无私’的伦理的山水,近道的李白多半歌咏的是‘且放白鹿青崖间’的想象的山水,而近禅的王维才真正关心的是‘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的感觉现实的山水”。

在王维的山水田园诗中,诗人透过平淡、悠远的景色显露淡泊宁静的禅趣,借助空旷、幽静的山水表现宇宙的空无、静寂与永恒。

王维山水田园诗的独特意境并非刻意而为,而是其热爱自然与信奉佛教的自然体现。

王维一生为官,但是却厌倦官场,思慕隐逸。

尤其是他的后半生,一心向佛,“不茹荤血”,“不衣文彩”,“丧妻不娶,孤居三十年”(《旧唐书·王维传》)。

王维山水诗——论禅意与画意

王维山水诗——论禅意与画意

王维山水诗——论禅意与画意摘要王维的山水田园诗从陶渊明那里撷取其淡远的情韵,从谢灵运那里吸取工致的笔意,结合自身对于禅意的独特把握,把自然界中最优美、最动人的画面,用精致疏淡的手法表现出来。

他的禅诗虽然表现的是一种游离于现实之外的休闲情调和幽冷孤独的寂寞情怀,但他对自然景物体味的细腻,对山水田园的色彩、声息、动态的细致深刻的感受,使作品意境更加深邃、画意更加浓郁、诗情更加丰厚,将意象与意境完美地统一。

给读者留下了充分想象的空间,使艺术表现进入了一个新的境界。

关键词王维山水诗禅意画意王维,在我国诗歌史上以“诗佛”著称。

他既是唐代著名的山水诗人,又是精通禅理的佛教居士。

他所创作的诗作,风靡当世,留泽后代,享有崇高的声誉。

他所创造出的艺术成就是多方面的、多角度的,而其中之一则是能够将佛教禅宗的哲理思想融汇于诗作之中,创造出独具特色的诗歌。

一、禅意禅和禅宗是不同的两个概念,禅指的是一种修道方式,而禅宗是佛教的一支,禅宗的出现是佛教传入中国之后的一个重大变革。

佛教由释迦摩尼创立后,据说他的第二十八代菩提达摩于公元520~526(梁武帝时期)来到中国,成为中国禅宗的创始人。

他们主张一念顿悟直入佛教,并且提出禅学应当“不立文字”,即不以外在的语言文字枷锁束缚阻碍人们去把握心的世界。

认为“定无所入,慧无所依”,即修禅不须用外在的形式。

人们对禅法的获得不一定非要通过苦修,既可以隐遁山林,又可以混迹街市与朝廷;在声色名利场中,能出淤泥而不染,成为尘世中的解脱人,从世俗生活中体会宗教感情。

他们还破除了一切僧侣戒律,摒弃传统的“戒、定、慧”修行的准则,主张举手投足皆为禅,纯任自然,毫无拘束。

王维所选择的就是这样一种为摆脱尘世苦恼而参禅的方式。

王维的佛教渊源来自于家庭影响,在王维出生时,他母亲梦见维摩诘入室,于是给王维起了这个名号“维摩诘”。

当然,王维不是一开始就要遁入空门的。

他年轻时也是有满腔热血、有进取之心的男儿豪情,几经官宦沉浮后他变得消极了。

试析王维山水诗蕴涵的禅意

试析王维山水诗蕴涵的禅意

试析王维山水诗的禅意摘要:王维的山水诗得益于以禅家的态度来观照人生的一切,因了禅意而有一种独特的艺术魅力。

关键词:王维禅意意境王维的山水诗拆开来看既无动人的情语,也无动人的景语,似随意写出眼前景物,没去费力气刻画和涂饰,简洁得很。

而其诗却妙谛天成,境界自出,蕴涵着一种特殊的艺术魅力。

这是因为从中可以观照出诗人的人格理想的追求,诗中有诗人内在精神的折射。

这种内在精神,诗人的人格理想追求就体现在诗的禅意上。

王维,素有诗佛之称,他的名和字合起来是佛经中一位有名的居士。

王维生长在一个佛教气氛十分浓厚的家庭,他的母亲是位笃诚的佛教徒。

“师事大照禅师三十余岁”。

在母亲的熏陶下,在胜唐崇佛的风潮中,王维和其弟“俱奉佛,居常疏食,不茹荤血。

”王维师从名僧,和僧人交往很多,后由于仕途失意,一度隐居,日日禅诵,对佛学有较高的造诣。

在唐代佛教的各个流派中,王维信仰的是禅宗,禅宗分南北两派。

他的母亲所事之师大照即北宗祖师神秀的高足普济,这对王维早年的思想不可能没有影响。

大约在他四十岁左右的时候,王维为侍御使出使南阳,途中遇到南宗祖师慧能的弟子神会,神会所宣扬的南宗心要,又使他一见倾心。

禅宗是中国人的哲学,是中国人接触了大乘佛教后,体悟到自己内心深处奥秘的一种新的境界。

禅宗强调“对境无心”、“无往为本”,也就是对一切境遇不生忧乐悲喜的心情,不粘不着,不生不染,心念不起。

禅宗以无念为宗,追求心空的境界。

所谓空,是说世界上所有事物都虚幻不实。

心空,则无欲、无执、不生、不灭、大休、大息,达到永恒的涅磐。

王维受禅宗的影响,将诗歌的意境统一于空灵的禅境。

吕澄曾说“禅的意味渗透在学人的生活里,使它构成一种随缘任运的态度”。

任运,任心,追求主观精神的自由境界,保持心的清静,万事无关,一尘不染,任松风解带,任山月照琴,是王维以禅家的态度对待人生的一切所持有的生活态度。

他所写的山水诗多持澄心观照的审美态度,表现出空寂闲静的境界,闪耀着一种似有若无的禅光佛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王维山水田园诗的禅意与表现形式
在我国诗歌史上,王维以“诗佛”著称。

早在他生前,就有人称他为“当代诗匠,又精禅理”(苑咸《酬王维序》,《全唐文》卷一二九)。

至宋代,有人明确指出,王维的写景作品,“岂直诗中有画哉”,认为他的诗中包孕着一种抽象的哲理。

而朱光潜则说得便明白:“陶潜以后,中国诗人受佛教影响最深而成就最大的要属谢灵运,王维和苏轼三人。

他们的诗专说佛理的极少,但处处都流露一种禅趣。

”这都说明王维的诗歌创作与其佛教信仰和修行有着密切的联系。

他的山水田园诗中尤为明显地表现出这一点。

一、禅意生成的原因
1、王维生活在唐朝这样一个佛教兴盛的时代。

唐代是佛教空前繁荣的时代。

禅宗始于北魏,在盛唐以后兴起,安史之乱后才开始广泛流行。

禅宗的本质是通过自省而明心见性,也就是使人挣脱现实的樊笼,从有限走向无限。

被禅宗吸引的士大夫,无不处在对封建秩序既依附又疏异的矛盾心情之中,因此也极易接受禅宗的这种从不自由中寻求自由精神的生活方式。

王维也是一样不得不在对现实社会秩序的屈从下来寻求感性生活之愉悦,寻求精神生活的幸福,寻求一
个可怜的而有限的“自由身”。

他在理性上无力也根本无心与森严、顽固的封建秩序相抗衡。

何况禅宗在理性上并不主张反叛,在感性上也并不真正主张放纵,而主张“净心”、“觉悟”。

它所昭示的不触动现存秩序的自由精神,与士大夫尚存的本能的自由要求在某种程度上是相合拍的。

现实世界中所无法满足的,只好遁入艺术创造与审美的虚境中来弥补。

于是乎,他的山水田园诗便很自然地融入“禅法”,运用直觉、暗示、联想、顿悟、感应等手段来营构自然、清幽、静谧、肃穆的诗境。

使其诗语言朴素而含义深远,给读者留下了审美再创造的广阔天地,令人读后满嘴余香、咀嚼不尽。

2、家庭环境的熏染。

王维在《赞佛文》中称自己“以般若力,生菩提家”,其全家人均虔信佛法,茹素戒杀。

王维的名字本身就深含禅机,他名维,字摩诘,连读恰为“维摩诘”。

稍通佛学的人,都会知道有一部《维摩诘所说》,其中通达甚深般若智能,神通广大的维摩诘长者,是一位得到释尊称许的大居士。

王维既以维摩诘作为自己的名与字,可见他对其人的仰慕之情,又可透露出他与佛教、尤其是与禅宗的深厚缘分。

其母崔氏在他很小的时候就开始带发修行,师事一代名僧大照(《宋高僧传》记为大慧)普寂禅师三十余年(大照禅师名普寂,是禅宗北宗首领神秀的弟子),一生“褐衣蔬食,持戒安禅,乐往山林,志求寂静”(《请施庄为寺表》)。

这对事母至孝的王维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其弟王
缙也是大照禅师的弟子,《新唐书》记其“素奉佛,不茹荤食肉,晚节尤谨”,甚至劝说代宗皇帝李豫信佛。

王维自己也是常年食素,到晚岁就更加严格,《旧唐书》说他“斋中无所有,唯茶铛、药臼、经案、绳床而已”。

素食生活的淡安与平和,加之他是个很重感情的人,中年丧妻后终身未娶,史称“三十年孤居一室,屏绝尘累”。

(《旧唐书?王维传》)岑寂的独身生活也使他的意志多少消沉了一些,惟有到林泉中寻找精神寄托;因而王维笔下的山水田园诗,就更增添了几分舒惬的雅韵与禅悟的意味。

3、社会现实的刺激与个性思想的蜕变。

王维的思想,以四十岁左右为界分为前后两期。

前期支持张九龄的开明政治,倾向进步,有“为苍生谋”的宏愿。

这一阶段的诗作有不少反映边塞生活、歌颂游侠精神,抒发创建宏业的豪情壮志。

诗歌气象雄浑,入世思想较强,充满着英雄主义气概。

即使是山水诗也是气象峥嵘、意境开阔,如《华岳》、《晓行巴峡》、《汉江临泛》等。

以后张九龄罢相,李林甫上台,接着杨国忠专权,朝政腐败与社会黑暗日重,王维渐生退隐之意。

于是他的后半生一直处于“身心相离”而“理事不能俱如”的矛盾中,一方面,他一直在中央朝廷担任官职,虽然官位到底不很高,但也逐渐升迁;另一方面,从四十岁开始他过上了长期隐居山林的生活,先是在终南山,以后在蓝田辋川,两处的景色都很优美。

他过着“晚年唯好静,万事不
关心”的亦官亦隐的生活,身在朝廷,心存山野,同时对佛教的信仰日益发展,他在山水田园诗中也就不自觉地渗入了禅的意味。

特别是经历了安史之乱的惨痛遭遇后,他以“进不得从行,退不能自杀”的内疚心情,接受了责授太子中允的降职处分,在“一生几许伤心事,不向空门何处销”(《白发叹》)的感叹下决定皈依佛门,专“以诵禅为事”。

他后期的山水田园诗更多的是轻微淡远之音,描绘深山溪涧或寺院幽邃的作品更多了。

二、禅意的艺术表现
“艺术是心灵的表现。

佛教美学要求‘审象于静心’,目的在追求艺术作品中超凡脱俗的心性之美。

”佛教人明心见性,王维曾提出“审象于净心,成形于纤手”的主张。

他的山水画多是心融物外,道契玄微之佳品。

1、通过自然景物的描写去表现诗人对佛教思想的体认与领悟;从自然景物的状态、运动和特点中去发现和表现佛教的某种义理即禅意。

如《过香积寺》: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

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诗人无心访寺而深入云峰,云雾缭绕之处,忽闻钟声而始知有寺。

这飘忽而来的钟声似乎蕴涵了某种神奇的召唤与暗示,而山则显得更清幽、更寂静。

平缓而悠扬动听的钟声,似乎将禅意转化为诗情,而悠远无穷的禅意又在这袅袅不绝的余音中回荡。

这在静寂中响起、又在静寂中消失的钟声,传达出来的是永恒的静。

同时又似禅家欲向世人敲响警钟:世间万物皆是虚幻的,必将归于空无。

从而把读者引入“空无合一”之境。

还有《辛夷坞》写道:
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

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

中国诗歌写“花开花落”的很多,而且多有一种伤感的情绪。

王维写“花开花落”,却暗含着佛教轮回之意。

王维往往以最经济的语言来勾勒自然风景和物象,并将参禅妙悟之所得融入其中,使人读之如万水回野,千峰合抱,风日无边,应接不暇。

如《终南别业》中“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寥寥十字,天然便是一幅山水画,其中禅意绵长。

类似的还有《秋夜独坐》:“独坐悲双鬓,空堂欲二更。

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

白发终难变,黄金不可成。

欲知除老病,唯有学无生。

”则写出了一个思想觉悟即禅悟的过程,从情入理,以情证理,禅趣盎然。

2、努力地表现一种极为幽静的境界,从静中去领会佛
教的哲理,去追求佛教的至境。

例如《鸟鸣涧》中写道: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此景此情,何等静谧!前面两句即刻画出一个静寂的氛围;第三句中极静的境界使鸟也受不了,随着升起的月亮而飞起;末句的鸟鸣声则使本已极静的境界演进到更加寂静的境界。

再如王维的《鹿柴》:“空山不见人”是静境,“但闻人语响”,则是动中有静了。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更是静而且幽,但我们却从这幽静的环境中,看到了日影的移动。

这种但闻其声,不见其人的境界,勾引着读者从有限的画面中产生无限的联想。

使人联想到在自然界的活动,在深林中的自得之乐,使人更加沉浸在没有正面出现在画面上的景物。

《竹里馆》中,“独坐幽篁里”,是清幽的境界,“弹琴复长啸”,则是静中的动态;“深林人不知”是从客观世界的动,写到主观世界的静;而“明月来相照”,却又从客观世界的动,衬托主观世界的动了。

这一静一动之间,流露了诗人静极思动的感情,流露了诗人达观随遇的乐趣。

你看,太阳已经入深林了,却把自己的余晖投射在青苔上面;诗人已经处在“人不知”的深林了,却又被明月发现了早已被人遗忘了的“我”,并且和“我”结成了肝胆相照的朋友,这到底是写景呢,还是抒情?是厌世呢,还是乐生?实际上,这
两首诗,都是从物我两忘的境界中,透露出诗人闲适的情趣与高尚的情操。

在极疏极淡的画面中表现了诗人对于生活的热爱,对与世隔绝的怅惘。

王维的山水田园诗禅意幽远、恬淡、宁静,但它的幽远、恬淡、宁静,决不尽是死寂、枯槁、浮躁,而是静中有动,动中寓静。

他所醉心描画的自然美,他所追求的幽远、恬淡、宁静的禅境,是和现实生活的污浊世界、黑暗的政治环境相对立的,而非都是心灵空虚寂灭的反映。

他的许多山水田园诗,在形似的基础之上力求神似,达到了“意境两浑”的佳境。

杨爱华,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中文教育硕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