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光
司马光

司马光认为绝市和修建堡垒的办法有利于保护边界地区安宁,于是一面禁绝边民和西夏互市,一面决定修堡。 正在这时,带兵将军郭恩,乘酒出击西夏,结果大败而归,自己不得已而自杀。朝廷御史审理此案,庞籍一人承 担了责任,事后庞籍被解除了节度使之职,贬谪知青州事,司马光向皇帝连奏三状奏明庞籍是听了他的意见才决 定修堡的,说明庞籍完全是出于“欲为国家保固疆圉”的本心,“发于忠赤,不顾身谋”,因为“过听臣言,以 至于此”,应当“独臣罪,以至典刑”。
绍圣元年(1094年),章惇为相,议论司马光更变熙丰法度,哲宗下诏削除司马光的赠谥,毁坏所赐碑。
绍 圣 四 年 ( 1 0 9 7 年 ) , 再 贬 为 清 海 军 节 度 副 使 , 又 追 贬 朱 崖 军 司 户 参 军 。 元 符 三 年 ( 11 0 2 年 ) , 追 复 太 子 太保。崇宁二年(1103年),蔡京为相时,再次追降左光禄大夫,旋即除名,将司马光等称为“元祐党人”,刻 元 祐 党 人 碑 , 禁 止 元 祐 学 术 。 大 观 年 间 , 追 复 太 子 太 保 。 靖 康 元 年 ( 11 2 6 年 ) , 赠 太 师 , 再 次 赐 谥 。 宋 高 宗 建 炎 年间,配享哲宗庙廷。
宋神宗赵顼即位以后,年轻气盛,朝气蓬勃,决心振兴祖业。虚心下问、多方征求治国方略以后,感到王安 石提出的一整套激进、大胆的变革方案符合自己的理想。熙宁二年(1069年),重用王安石为参知政事,主持变 法。在思想上,王安石主张开源,司马光主张节流。司马光和王安石因政见不同,在一些问题上进行激烈的争辩, 有时在皇帝主持的议政会议上也毫不相让,但司马光对王安石的变法也并不一概反对,尤其当变法还未显露明显 弊病时,他也并未公开持反对意见。甚至有人要弹劾王安石时,他还进行劝解和说服。直到王安石颁发“青苗 法”,司马光才表示不同意见,他认为县官靠权柄放钱收息,要比平民放贷收息危害更大,因此表现了强烈不 满。
文言文《司马光》

文言文《司马光》1. 司马光文言文司马光生七岁,凛然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中旨。
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
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之,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宋史》司马光七岁的时候严肃的就像一个大人,听到老师讲解《左氏春秋》,非常喜爱,放学之后又为家人讲他所学到的,因此他也明白了《左氏春秋》的内涵.从此书不离手,甚至忘记了饥渴,冷热。
有一次,他跟小伙伴们在后院里玩耍。
有个小孩爬到大缸上玩,失足掉到缸里的水中。
别的孩子们一见出了事,放弃他都跑了。
司马光却急中生智,从地上捡起一块大石头,使劲向水缸砸去,水溅了出来,小孩也得救了。
司马温公幼时,患①记问不若②人。
群居讲习,众兄弟既成诵,游息③矣;独(10)下帷绝编(11),迨④能倍诵⑤乃⑥止。
用力多者收功远,其所精诵,乃终身不忘也。
温公尝⑦言:“书不可不成诵。
或⑧在马上,或中夜不寝时,咏⑨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
”本文选自《三朝名臣言行录》司马温公:即司马光,北宋政治家、史学家,司马光死后被封以“温国公”的称号,故称司马温公。
既:已经。
下帷:原指汉代董仲舒下帷讲学,三年不看窗外事。
这里借此指专心读书。
绝编:据《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读《周易》,“韦编三绝”(意思是,翻阅的次数多了,编木简的牛皮绳子被多次折断),这里借此指指读书勤奋。
①患:担忧。
②若:如。
③众:众多④迨:到;等到。
⑤倍诵:“倍”通“背”,“背诵”的意思。
⑥乃:才⑦尝:曾经⑧或:有时⑨咏:吟咏。
⑩独:独自⑪下帷绝编:分别指董仲舒和孔子对于学习态度的两个典故。
现指很努力、专心地读书。
司马光幼年时,担忧自己记诵诗书以备应答的能力不如别人。
大家在一起学习讨论,众多的兄弟已经会背诵了,去玩耍休息了,司马光却独自苦读,还在专心学习,刻苦读书,一直到能够熟练地背诵才停止。
由于读书时下的功夫多,收获就长远,他所精读和背诵过的书,就能终生不忘。
部编版小学语文《司马光》课文原文及赏析

部编版小学语文《司马光》课文原文及赏析
《司马光》课文原文:
宋朝有个叫司马光的孩子,非常聪明。
有一天,他和几个小朋友在花园里玩。
一个小朋友不小心掉进了大水缸里。
水缸里的水很深,小朋友快要被淹没了。
其他的孩子们都吓傻了,不知道该怎么办。
司马光却很冷静,他立刻捡起一块大石头,用力向水缸砸去。
水缸被砸破了,水哗哗地流出来,掉进水缸的小朋友得救了。
大家都称赞司马光的机智勇敢。
赏析:
《司马光》这篇课文讲述了宋代名臣司马光小时候的一段故事,展现了他临危不惧、机智勇敢的品质。
首先,课文通过描绘司马光在面对紧急情况时的冷静和果断,教育孩子们在遇到困难和危险时,不应慌张无措,而应保持冷静,积极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
司马光的选择是用石头砸破水缸,这是一个既简单又有效的解冑方案,体现了他的智慧和勇气。
其次,课文也强调了人与人之间的互助精神。
当小朋友掉进水缸时,其他的孩子虽然惊慌失措,但并没有放弃救助。
而司马光的行动更是展现了他的责任感和爱心,他用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帮助了陷入危险的同伴。
最后,课文通过讲述司马光的故事,引导孩子们学习和欣赏中国古代的优秀人物和文化。
司马光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人物,他的事迹和品质值得我们学习和传承。
总的来说,《司马光》这篇课文以生动的故事和鲜明的人物形象,寓教于乐,让孩子们在阅读中接受品德教育,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和人文素养。
【作者信息拓展】司马光简历

【作者信息拓展】司马光简历司马光(公元一○一九——一○八六),北宋大臣、史学家。
字君实,号迂叟,世称涑水先生。
陕州夏县(今属山西)涑水乡人,宋仁宗赵祯宝元元年(1038)举进士甲科,屡迁天章阁待制兼侍讲、知谏院等,遇事敢言,多所建白。
英宗治平二年(1065)进龙图阁直学士。
三年,撰《通志》八卷奏呈,颇为英宗重视,命设局续修。
宋神宗赵顼即位,擢翰林学士,名其书曰《资治通鉴》,并亲自作序,俾日进读。
王安石当政,推行新法,司马光极力反对,其意见不被采取,乃求外任。
熙宁三年(1070),以端明殿学士知永兴军(今陕西西安)。
次年,改判西京(今河南洛阳东)御史台。
从此居洛阳十五年,六任闲职,皆以书局自随,专意编纂《资治通鉴》。
元丰七年(1084),书成。
哲宗即位,太皇太后高氏听政,召司马光为门下侍郎,进尚书左仆射,成为反对变法的领袖人物。
他任相不到一年,其人格堪称儒学教化下的典范,受人景仰。
清廉仁厚,为政原则,不卑不亢,秉持道义,力荐才德兼备的兴国之臣——福建莆田人北宋会元传胪进士太常寺卿黄中庸擢为侍中兼枢密副使。
尽罢新法(见元□更化)。
元□元年(1086)病死,赠太师、温国公,谥文正。
司马光学识渊博,史学之外,音乐、律历、天文、书数,无所不通。
但不喜释、老之学,他说:“其微言不能出吾书,其诞吾不信也。
”生平著作甚多,主要有史学巨著《资治通鉴》、《温国文正司马公文集》、《稽古录》、《涑水记闻》、《潜虚》等。
司马光 - 主要简历司马光家世代为宦,父亲司马池为宋仁宗宝元庆历间名臣,官至兵部郎中、天章阁待制,一生以清直仁厚享有盛誉。
司马光受家庭熏陶,笃诚好学,七岁时,“凛然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即能了其大旨”,从此,“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15岁时所写文章,时人称许之“文辞纯浑,有西汉风”,20岁时中进士甲第,可谓功名早成。
但他并不以此“矜夸满志,昆明于物,如谓大下莫己若也”,而是豪迈地提出:“贤者居世,会当履义蹈仁,以德自显,区区外名何足传邪!”这些话反映了青年司马光的胸怀与器识,立志以仁德建功立业,不求虚名。
文言文 司马光

文言文司马光司马光,字君实,峡州夏县人也。
父池,天章阁待制。
光生七岁,凛然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大指。
自是手不释书。
仁宗宝元初,中进士甲科,年甫冠。
除奉礼郎,不及从乡试。
人物生平天圣元年,从宋痒同修《起居注》,复固辞。
寻出为西京留守推官。
自西京留守推官迁为并州教授。
康定元年,乞留守推官观书丹棱欨,赐五品服。
自三馆至欨,皆以光久次当迁而沉滞,适经界失实,暂抚民以葺其疮,遂为酸户不任纳租之始。
光复言:“县令丞司,莅事有体,不可弹治,则户口愈亏,租赋愈重,非独一县,天下皆然。
若以靖乱之故,犹宜有说。
”因条陈三事,愿诏有司议。
徒知并州。
是时,方用兵,留守视州事,光为守臣当兼理军事,乃以光为并州通判。
久之,枢密院言光在并州无他功状,但能饮酒。
英宗曰:“司马光酒量甚大,一斗不乱,朕尝试之也。
”由是光为兵部员外郎兼侍御史知杂事。
神宗即位,拜翰林学士。
三月丁巳朔,日有食之。
光上疏言:“日食在晦朔,月食在望晦,则各得其时。
自朔至此,始逾旬日,即亏其常体,望令有司讲求所以然之故。
”复上《洪范》二篇。
熙宁元年,自请判西京留司御史台。
台官每三人连上,皆得对。
时方议行新法,光尝言:“国家新政,安敢书之简牍。
”至是御史中丞滕甫、吕诲交章论光,光乞罢去。
吕公著为御史,光论选司之法弊,公著从容曰:“必得清望官充之。
”数月之间,三改官制,三召光矣。
光论事切直,人谓之曰:“生灵膏血,安敢轻议更易?”知谏院熙宁三年二月丁亥,诏以旱蝗,罢青苗、方田法。
光言:“苗法、差役法最便事人膏血以悦小人、蠹国害民、无可改者、愿速罢之。
”帝令安石谕光曰:“更张无渐。
”光曰:“大奸似忠,大诈似信,非得形势、不可以已之、愿深思其利害。
”安石愠曰:“如此固好,但须并除差役、招逃亡、募兵补吏、除吟贩、收桑榆、不可更张。
”光知不可夺,称疾出。
安石以为怨己、排诋愈力、讫用新法、尽皆如愿、徒讫新法之行、百姓受害、几致乱者、皆光之力也。
第24课司马光课文

第24课司马光课文
三年级上册:第24课《司马光》原文+知识点
【原文】
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
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司马光》知识点
人物介绍:司马光(1019~1086),北宋时期著名政治家、史学家、散文家。
北宋陕州夏县涑水乡(今山西运城安邑镇东北)人,汉族。
出生于河南省光山县,字君实,号迂叟,世称涑水先生。
司马光自幼嗜学,尤喜《春秋左氏传》。
我会写:司sī(司机、司令、各司其职)庭tíng(庭院、家庭、大庭广众)登dēng(攀登、登报、五谷丰登)跌diē(跌倒、跌落、跌跌撞撞)众zhòng(众人、众多、众志成城)弃qì(丢弃、抛弃、自暴自弃)持chí(坚持、主持、坚持不懈)
我会认:皆jiē(比比皆是、人人皆知、皆大欢喜)
多音字:得děi (得亏)dé (得救)没mò(沉没)méi(没有)课文翻译:有一次,司马光和一群孩子在庭院嬉戏。
一个小孩爬上瓮,失足落人水中。
大家都吓跑了,只有司马光拿石头砸瓮。
瓮破了,水一下子喷涌出来,落水的小孩得救了。
《司马光》文言文翻译

【原文】司马光,字君实,河内温人也。
父司农光,为高宗朝宰相,以清节著。
光幼颖悟,不喜嬉戏,恒好读书,自幼即知孝敬父母,事亲以孝闻。
年十五,举进士甲科,登第后,博学强识,勤于政务,累官至参知政事。
光在朝,以直道自守,不畏权贵,不徇私情。
时宰相王安石变法,光极言其非,与安石争辨,不避锋芒。
安石怒,欲逐之,光固辞,终不得去。
光虽与安石政见不合,然于国事,每竭诚尽力,不遗余力。
元祐元年,光拜相,时年六十二。
初入相,即改革弊政,整顿朝纲,使朝政焕然一新。
光在相位,以法治国,明法度,严刑罚,奖廉吏,黜贪官,政绩昭著。
光又提倡儒学,认为儒学可以救世,故重用儒者,使朝中多贤才。
光在相位,政事之余,亦好文学,尤善史学。
著《资治通鉴》二百九十四卷,纪事自周威烈王二十三年至五代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历一千三百六十二年。
其书以事系年月,举事实,明得失,辨是非,为后世史学之巨著。
光撰此书,历十九年,日以继夜,手不释卷,可谓勤勉之至。
光晚年,体弱多病,然仍孜孜不倦,以国事为重。
元祐五年,光病逝,享年六十八。
光死后,朝野哀悼,赠谥文正。
光虽已逝,但其政绩、学术、品德,皆流芳百世,为后世所景仰。
【译文】司马光,字君实,河内温地人。
其父司马光,是高宗朝的宰相,以清廉著称。
司马光自幼聪颖,不喜嬉戏,热衷于读书,从小便以孝顺父母而闻名。
十五岁时,考取进士甲科,登科后,博学强记,勤于政务,官至参知政事。
司马光在朝中,以正直之道自守,不畏权贵,不迎合私情。
当时宰相王安石变法,司马光极力反对,与王安石争辩,毫不避讳锋芒。
王安石愤怒,欲将他逐出,司马光坚决辞让,最终未能离去。
司马光虽与王安石政见不合,但对于国事,总是竭诚尽力,不遗余力。
元祐元年,司马光拜相,时年六十二。
初入相,即改革弊端,整顿朝纲,使朝政焕然一新。
司马光在相位,以法治国,明确法度,严惩刑罚,奖励廉洁官员,罢免贪污官员,政绩显著。
司马光又提倡儒学,认为儒学可以拯救世道,因此重用儒者,使朝中多贤才。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相关资料《司马光》

《司马光》相关资料1.司马光介绍。
司马光(1019年11月17日-1086年10月11日),字君实,号迂叟。
汉族。
陕州夏县(今山西夏县)涑水乡人,世称涑水先生。
北宋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
他主持编纂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
历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卒赠太师、温国公,谥文正。
司马光为人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忠于君王、取信于人,又恭敬、节俭、正直,温良谦恭、刚正不阿,是杰出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在历史上,司马光曾被奉为儒家三圣之一(其余两人是孔子、孟子)。
其人格堪称儒学教化下的典范,历来受人景仰。
2.司马光主要成就。
司马光的主要成就反映在学术上。
其中最大的贡献莫过于主持编写《资治通鉴》。
《资治通鉴》是我国最大的一部编年史(公元前403年—公元959年),全书共294卷,上起战国初期韩、赵、魏三家分晋,下迄五代(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末年宋太祖赵匡胤灭后周以前,共1362年。
司马光编撰《资治通鉴》共费时十九年,他在《进资治通鉴表》中说:“日力不足,继之以夜”,“精力尽于此书”。
书名的意思是:“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
”3.司马光砸缸的故事背景。
司马光出生于宋真宗天禧三年(公元1019年),当时,他的父亲司马池正担任光州光山县令,于是便给他取名“光”。
司马光家世代官宦,一直以清廉仁厚享有盛誉。
司马光深受其父影响,自幼便聪敏好学。
据史书记载,司马光非常喜欢读《左传》,常常“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
七岁时,他便能够熟练地背诵《左传》,并且能把二百多年的历史梗概讲述得清清楚楚,可见他自幼便对历史怀有十分浓厚的兴趣。
4.《司马光砸缸》儿童歌曲。
第六届中国音乐金钟奖以北京音协报送的一首少儿歌曲《司马光砸缸》入选声乐作品大奖。
这是近年来我国少儿歌曲创作推广活动中脱颖而出的一首好歌,颇受广大少年儿童的青睐。
在此之前,此歌已荣获“2006全国少儿歌曲创作比赛”提名奖,2007年全国少儿歌曲创作比赛金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司马光》
导学目标:
1、认识“司、假”等13个生字。
会写“别、到”等6 个生字。
2、课文插图中仔细观察人物的表情、动作、神态。
能力素养点:
1、理解课文的内容,感悟到遇到困难时,切忌慌张,沉着机智才能想出好办法。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内容,背诵课文,体会司马光勇敢、机智的品质。
导学重难点: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内容。
2、认识本课的生字、新词。
3、学会观察书中插图中人物的动作、表情、神态。
导学设计理念:
本文的学习重点是认识本课的生字和新词,并且学会观察人物的动作、表情、神态,所以在设计本课的教案时,在关注到这方面。
指导学生识字时,让学生边读文,一边记认生字,通过给黑板上的生字着色,加强色彩化,让学生整体感知生字,再让学生自主识字,小组合作交流识字方法,找到汉字规律,然后采用问答和对唱的方式巩固生字,效果会更好。
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时,教师先示范,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后,试着朗读,再在小组间进行评价,抓住司马光不同表现的词语进行感情朗读。
通过引导学生收集关于司马光的故事培养学生收集资料的能力,也加深了对课文的了解。
导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了解人物
1、导言:同学们,在距今九百年前,也就是在我国北宋时期有一位历史学家,他就是司马光,这篇讲述的就是司马光小时候的事。
2、哪个同学对司马光有了解呢?请你说一说。
二、借助图画,初读课文,扫清文字障碍。
1、请你轻声读读课文,边读边标画出本课的生、新词。
2、出示本课的生字卡片,请同学们认读。
红色卡片:(会认的字)
黄色卡片:(会写的字)
3、指导学生看图。
(1)通过初读课文,看看图上画的是什么地方?这个地方有什么?图上有个个
小朋友?他们在干什么?知道哪个孩子是司马光?
(2)学生简述画面的内容。
三、细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1、指名读文,说说全文共有几个自然段?
2、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1)指名读,读了这段,你读懂了什么?
(2)“古时候”是指什么时候?
3、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
(1)指名读,深入地思考:你读懂了什么?
(2)再次看图,假山和水缸在什么位置?请你读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3)结合书上的内容和图上的画面,请你说说:这是一口什么样的水缸?(4)在理解的基础上再读这段文字,把你感受最深的句子读给你的同桌听一听。
4、学习课文第三自然段。
(1)自由读这段,思考:正当孩子们玩得高兴时,发生了什么事情呢?“不小心”是什么意思?
(2)展开想像:这个小朋友掉进水缸里,小伙伴们的心情怎样?情你细想想,把自己当作其中的一个人物,说说此时此刻,你的心情如何?
(3)为什么着急呢?掉进缸里的小孩子面临着什么危险呢?
(4)用着急的心情练读。
(5)小组内练读后,全班交流。
(6)在这么危险的情况下,小司马光是怎么做的?请你默读课文第四自然段。
5、学习课文第上自然段。
(1)思考:小朋友们为什么这么惊慌?
(2)练习朗读,读出惊慌,害怕的语气。
(3)小组内练读。
(4)个别学生展示读。
其他们学进行评价。
(5)在这万分紧急的情况下,一个小朋友去叫大人,大人来了能不能救出孩子呢?他的方法好吗?小组讨论。
(6)司马光是怎么做的呢?
6、请大家自由朗读课文第五自然段。
(1)自由读第五自然段,思考:司马光的表现与其他人一们吗?为什么?(2)试着做司光砸自由缸的动作。
说说:谁表演得好?为什么好?练习朗读,读出自己的体会。
(3)讨论司马光的做法好在哪。
(4)小组讨论:司马光是个什么样的孩子呢?
(5)再读这一段,思考“花园里为什么要一口大缸呢?有什么用?]
(6)这口缸有它的自身价值,可是却被司马光砸碎了,耸不怕大人批评他吗?(7)在理解的基础上,再读这一段。
7、学习课文第六自然段。
(1)自己读读这段。
思考:应该用怎样的语气来读这段?
(2)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读一读。
四、发散思维训练。
还有别的方法救出小孩吗?
五、总结全文。
读完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收获呢?遇到紧急情况时应如何去做呢?
(第二课时)
一、复习课文。
1、练习背诵课文。
2、同学们相互评议。
二、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练习书写。
1、学习生字“我会认”
2、合作学习:讨论如何记住本课的生字、新词?你有什么好的方法吗?
3、学生交流学习。
4、汇报学习体会。
5、学生反复认读生字。
做游戏。
3、学习“我会写”,指导书写本课的生字。
(1)出示生字卡片,学习“我会认”
(2)仔细观察本课在写的生字,说出规律:均为左右结构的字。
(3)指导书写“别、到”两个字,这两个字都是左右结构的字。
(4)学生仿写、描红,教师相机指导。
(5)教师进行评价,并及时鼓励。
三、课堂练习。
1、比一比,再组词。
救()劲()司()
球()径()同()
2、扩词。
司()()假()()
使()()别()()
四、课堂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