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第24课《司马光》课文解析

合集下载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司马光说课(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司马光说课(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司马光说课(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司马光说课第【1】篇〗【说教学目标】1、认识“司、跌”等5个生字,会写“司、登”等7个生字。

2、能正确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能借助注释、插图等方法理解课文的意思,并用自己的讲故事,感受司马光的优秀品质。

4、能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特点,简单说出文言文和现代文的区别。

【说教学重、难点】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文言文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这个故事。

【课前准备】教师准备: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说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1、以歌曲《司马光砸缸》激趣,接着介绍故事出处;复习文言警句,为学文做准备。

2、板书课题,指导书写“司”字。

3、交流复姓。

二、读准字音,读出韵味1、读准字音。

(1)指名读课文,相机指导学生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学生明确多音字“没”在文中的读音,并学会根据字义选择正确的读音。

2、读出节奏、韵味。

(1)教师范读,强调停顿,做到“声断气连”。

学生跟读,读出文章的节奏、韵味。

(2)学生自由练读,体会文章内在的逻辑停顿。

(3)教师指名朗读,相机指导停顿要自然。

三、读懂意思,读出思考1、方法迁移,自主学习。

(1)学生交流总结理解古诗常用的方法:借助注释理解、借助插图理解。

(2)学生根据学习提示初步理解文言文。

2、合作学习,交流解疑。

(1)学生带着理解或疑问,根据学习提示进行合作学习。

(2)学生合作学习,教师巡视、指导。

3、全班交流,相机指导。

(1)群儿戏于庭①教师提示,“于”可以理解为在。

②学生仿说。

孩子们还会在庭院里干什么呢?可以怎么说?(2)“瓮”与“缸”。

对比区别“瓮”与“缸”。

(3)“跌”与“登”①学生找出这句话中与足有关的动作词。

②运用拆字法理解“跌”。

“跌”是一个“足”加“失”组成的,那怎么理解它呢?(失足)③通过字理识记、理解“登”。

④利用写字歌,指导书写“登”。

⑤指导朗读,读出当时情况的紧急。

三年级上册第24课司马光课堂笔记之诗意翻译

三年级上册第24课司马光课堂笔记之诗意翻译

三年级上册第24课司马光课堂笔记之诗意翻译一天,一群小孩在庭院里嬉戏。

院子里有一口大水缸, 一个小孩爬到瓮缸上,失足掉进缸里沉没到水里。

家都丢弃他失足者离开了。

司马光立刻拿起石块击打瓮缸,瓮缸被打破了,水从破口处喷涌出来,失足掉入水里的人才能够活下来。

2、一年级上册第3课江南课堂笔记之问题归纳一年级上册第3课江南课堂笔记之问题归纳1.从五个戏你能体会到什么?诗中一共用了五个戏字,虽然较多的篇幅写了鱼戏,但写活泼嬉戏的游鱼快乐、自在的同时,表现的仍是采莲人的心境。

2.四个方位词表现了什么?诗中一共用了四个方位词东、西、南、北,表现了鱼儿在莲叶间自由穿梭、逗人喜爱的样子。

3.江南的美景有什么特点?江南莲叶茂盛,鱼儿在莲叶间快活地游来游去,江南风景美丽,让人感到自由、快乐。

3、一年级上册第15课小蜗牛课堂笔记之问题归纳一年级上册第15课小蜗牛课堂笔记之问题归纳小蜗牛为什么每次都不能完成妈妈交给的任务?因为小蜗牛的爬行速度很慢,所以它每次爬回来的时候季节都变了。

4、一年级上册第六课比尾巴课堂笔记之问题归纳一年级上册第六课比尾巴课堂笔记之问题归纳1.参加比尾巴的动物有哪些?它们的尾巴各有什么特点?猴子尾巴长,兔子尾巴短,松鼠尾巴好像一把伞。

公鸡尾巴弯,鸭子尾巴扁,孔雀的尾巴最好看!2.谁的尾巴最可爱?兔子的尾巴最可爱。

5、一年级上册第5课影子课堂笔记之句子解析一年级上册第5课影子课堂笔记之句子解析1.影子在前, 影子在后,影子常常跟着我,就像一条小黑狗。

既写出了影子的颜色,又写出了影子的调皮可爱。

2.影子常常陪着我,它是我的好朋友。

说明影子与人相伴相随,形影不离的特点。

6、二年级上册第9课黄山奇石课堂笔记之句子解析二年级上册第9课黄山奇石课堂笔记之句子解析1.它两只胳膊抱着腿,一动不动地蹲在山头,望着翻滚的云海。

抱、蹲、望、一动不动等动词,把这块形状像猴子的奇石写得活灵活现,突出了猴子观海的有趣。

2.远远望去,那巨石真像一位仙人站在高高的山峰上,伸着手臂指向前方。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司马光说课稿(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司马光说课稿(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司马光说课稿(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司马光说课稿第【1】篇〗一、说教材。

文言文是我国古代优秀文化宝库中的一朵绚丽灿烂的奇葩。

它文字简约,却理寓其中,意义深远;它语言凝练,却不失形象生动。

三年级上册第24课《司马光》正是这样一篇文言文。

它以精练的笔触,勾勒出一个机敏的七岁男孩的形象。

"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实为文眼,突显了司马光的聪颖机智,遇事沉着冷静。

全篇内容简单,言简意赅,但故事情节完整。

本文是中年级学生接触的简单的文言文,它犹如在孩子面前打开了一扇窗户,铺开了一条通道,让他们穿越时空隧道,走近历史先贤,在阅读与思考中汲取古代优秀文化的精髓,这将为培养学生学习古文的兴趣,对于掌握学习古文的方法,为打好学习古文的基础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为他们进一步了解祖国文化做好铺垫,并对其一生文化素养的积淀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

二、说教学目标。

1.认识生字词,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结合注释,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的意思,理解课文内容,初步感受文言文简约的特点。

3.紧扣重点词句,感悟司马光的聪颖机智,遇事沉着冷静。

三、教学重难点。

本课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古文,学生能否正确地断句,流利地朗读,是首先遇到的困难,因此指导学生朗读和背诵是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

让学生参考课后注释,抓住重点词句,理解句子的意思,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并把没写出来的内容补充出来,应做为难点来突破。

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体会司马光的聪颖机智,遇事沉着冷静,也是本课重难点之一。

四、说教法。

阅读教学的核心是读,因此本课教学主要采取读式教学法。

谈话导入--讲究激励性;初读寻疑--提倡自主性;再读释疑--倡导探究性;细读解析--主张创造性;美读品味--提倡鉴赏性;熟读成诵--主张积累性;读写结合--激发想象性,意在拓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本课的教学过程力求体现以学生为主,运用以读代讲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在正确朗读的基础上对文言文有个初步的认识;在流利朗读的基础上,能够理解古文的意思;在感情朗读的基础上,感悟语言的艺术魅力,体会古文的韵味。

24《司马光》说课稿(课件)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

24《司马光》说课稿(课件)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
体会司马光的聪颖机智,遇事沉着冷静。
五、说教法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科学合理地运用教学方法,能使教学效果事半 功倍,教与学达到和谐、完美的结合。教学方法的选择要符合学生的年 龄特点及认知规律,教师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就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 生的学习主动性,从而收到良好的学习效果。课堂与实践在教学中互相 融合,引导学生通过想象画面、有感情朗读等方式,从描写事物的语句 中感受大自然的乐趣,体会语言的生动。
3、司马光简介
“司马”是个复姓,“光”是名。 司马光(1019年11月17日-1086年10月11日),字 君实,号迂叟。汉族。陕州夏县(今山西夏县)涑水乡 人,世称涑水先生。北宋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 宋仁宗宝元元年(1038年),司马光登进士第,累进龙 图阁直学士。宋神宗时,因反对王安石变法,离开朝廷 十五年,主持编纂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 治通鉴》。做事用功刻苦、勤奋。以“日力不足,继之 以夜”自诩,其人格堪称儒学教化下的典范,历来受人 景仰。
本课教学力求体现以学生为主,运用以读代讲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在正 确朗读的基础上对文言文有个初步的认识;在流利朗读的基础上,能够 理解古文的意思;在感情朗读的基础上,感悟语言的艺术魅力,体会古 文的韵味。运用启发引导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掌握学习古文的方法。
六、说教学过程
板块一、导入新课 出示图片:司马光砸缸 1、这个故事大家一定不陌生,它最早是以文言文的形式被记录在我国元 代的一本历史书——《宋史》里面,也叫做司马光救友。 2、那这篇文言文具体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人说的“书读百遍,其义自 见”。现在请同学们一起走进这个故事。(揭示课题)
三、说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生字,并能正确读写;理解文中词语的意思。 2.结合注释,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的意思,理解课文内容,初步感 受文言文简约的特点。 3.紧扣重点词句,感悟司马光的聪颖机智,遇事沉着冷静。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第24课《司马光》生字讲解课件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第24课《司马光》生字讲解课件

书写指导:上边要扁小,最 下边一横要长,左边是一竖 撇,右边是一竖。
chí
持刀 持
结构:左右 音序:C 部首:扌 组词:主持 坚持不懈 造句:歹徒持刀威胁无辜群众。
书写指导:右上边“土”下横 最长,中竖与“寸”的竖是两 笔,“寸”的竖要靠右一些。
书写指导:左边窄小,右边 高大,“止”下横变为提, “失”中间一撇要长。
zhòng
众人 众
结构:品字结构 音序:Z 部首:人 组词:众多 众志成城 造句:众人都感到这件事太奇怪了。
书写指导:上边的“人”要 宽大,下边两个“人”并排, 左边“人”的捺变为一点。

丢弃 弃
结构:上下 音序:Q 部首:廾 组词:抛弃 自暴自弃 造句:同学们都不要随意丢弃垃圾。
造句:爷爷家有一个很大的庭院。 是短平撇,中间一横稍长。
dēng
攀登 登
结构:上下 音序:D 部首:癶 组词:登报 五谷丰登 造句:我们很快就攀登上了这座山峰。
书写指导:左上边的横撇横 短撇长,右上边有两个构:左右 音序:D 部首:足 组词:跌落 跌跌撞撞 造句:我不小心跌倒在泥里。
生字讲 解
24 司马光

司马光 司
结构:半包围
音序:S 部首:乛 组词:司马迁 各司其职
书写指导:横折钩的横要短, 竖要长,里边的“ ”位置
造句:司马光是北宋一位著名的政治家。 稍靠上。
tíng
庭院 庭
结构:半包围
音序:T 部首:广 组词:家庭 大庭广众
书写指导:“廷”左边是“廴” 不是“辶”,右边“壬”上边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司马光》文字解读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司马光》文字解读

24.司马光·生字详解司sī【部首】口【结构】独体字【文字源流】一个人侧面站着,手向上前方高高举起,他的大嘴正在发布命令。

本义是“主持”、“掌管”。

现代汉语里还有“司令”、“司法”、“司仪”等词。

甲、金文通“后”。

【常用词组】司机、司令、司书【课文原句】《司马光》庭tíng【部首】广【结构】半包围【文字源流】“庭”是房屋的正室,厅堂。

《说文》:“庭,宫中也。

“庭是室中最高大的房间。

远古人类穴居或半穴居,屋室多比较低矮,部落中最高大的房屋用来聚集族人议事。

甲骨文写作“命、”。

“”(一,是房屋形),“。

“是耳和口。

合起来表示在大房子里说和听。

金文流行时期物质条件和建筑规模空前提高。

庭字写作“[”或“”,“三、”是多层台阶形,“1】”是人形。

合起来表示人登上很高的台阶进人厅堂。

《说文》称:“廷,朝中也。

”小篆综合了甲、金文的字素,分成“程”、“庭“两个字。

隶书(汉《曹全碑》、《景君碑》)以特有的波碟将两个字从古文字形中拖出来。

后又作“廳”(厅)专指厅堂和办公处。

【常用词组】庭上、庭会、庭合【课文原句】群儿戏于庭登dēng【部首】癶【结构】上下【文字源流】“登”是古代一种瓦制祭器的名称,形状似“豆”(不是豆类的豆,参见“豆”字条)。

《诗经》:“印(ang,我)盛于豆,于豆于登”。

宇形是“豆”的上方有一双脚,下面有一双手,表示捧着祭器登上祭台,所以又有“登高”义。

【常用词组】登台、登上、登临【课文原句】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

跌diē【部首】足【结构】左右【文字源流】会意字。

从足,篆书形体像膝盖和脚,表示由膝至脚为足;从失,表示失足跌倒。

本义是摔倒。

【常用词组】跌仆、跌价、跌了下巴【课文原句】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

众zhòng【部首】人【结构】品字形【文字源流】本义是“许多人”。

又有“众人”、“大家”义,如《论语》:“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

甲骨文的字形是“日”(太阳)下有三个人;金文“日”变为“四”(目形)。

24《司马光》(说课)-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

24《司马光》(说课)-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

依据课程标准的具体要求、学生实际情况及教 材的逻辑结构和教学体系,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目标: 1. 正确认读司、跌等5个生字,会写司、庭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7个生 字; 2. 正确、流利地朗读文言文,注意到词句间的停顿。 3.结合注释,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的意思,知道 故事主要内容,感悟司马光的聪明机智、遇事沉着 冷静; 4. 在白话文与古文的对比中初步感受文言文的语言 特点 。
说学法
教学是学生与教师的双边互动活动,我遵循“教师 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路进行学法的指导 ,让学生被动地学变为主动地学。不但让学生“学 会”,还要让学生“会学”、“乐学”,把学习的 主动权还给学生,成为真正的学习的主人。具体的 学法是“圈点画”、“交流讨论”、“自主探究” 、“自评互评”,以及多样的朗读方法等。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导入的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学习状态,好 的导入可以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顺 利地进入课堂学习的最佳状态。因此,我设计的 导入环节是先从讨论姓氏开始——老师姓什么? 学生姓什么?今天要认识的小朋友他姓什么?引 出单姓和复姓,然后让学生回顾、齐诵《姓氏 歌》,最后揭题说司马光就是我们今天这个故事 的主角。板书课题,并让学生一起书空。
(六)作业布置
我会让学生回家后将这篇文言文背给他们 的爸爸妈妈听,要求:一背正确,二背出 节奏,三背出味道。课后作业是教与学的 交汇点,是与课堂学习内容的对话。我希 望通过作业的布置,强化学生对本文的理 解,感受司马光的美好品质,体会学习文
言文的乐趣。
感谢观看!
(五)拓展延伸 提问学生:幸亏司马光及时相救,落水的孩子才得救 了,你们觉得应该怎样夸夸司马光呢?小组交流司马 光是一个怎样的孩子,体会司马光助人为乐,遇事冷 静、机智勇敢的高贵品质。播放音乐,让学生在优美 的曲声中再次大声诵读。向学生简单介绍一下长大后 的司马光成为杰出的政治家和史学家,主持编撰了我 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告诉学生他之所 以取得如此成就和他幼年热爱学习是分不开的,激励 学生要好好学习,付出才会有回报。

三年级语文上册第24课.司马光(部编版)

三年级语文上册第24课.司马光(部编版)

课文的教育意义
培养孩子团结友爱、互相帮 助的精神
培养孩子互帮互助、团结友 爱的精神
培养孩子临危不惧、机智勇 敢的品质
培养孩子勇敢机智、临危不 惧的品质
课文的主题在现实中的应用
培养沉着冷静、 机智勇敢的品质
培养关爱他人、 乐于助人的品质
培养勤于思考、 善于动脑的能力
培养团结协作、 共同成长的意识
课文语言特色
最终成功砸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缸,小孩得救
课文中的其他人物
人物一:司马光 人物二:小伙伴 人物三:父亲 人物四:母亲
课文结构
课文的段落划分
第一段:介绍司 马光砸缸的故事 背景和人物
第二段:描述司 马光砸缸的具体 过程
第三段:讲述砸 缸后的事件和结 果
第四段:总结故 事的意义和启示
课文的写作特点
记叙文结构:按照事情发展顺序叙述故事 语言生动形象:用简洁明了的语句表达故事情节 详略得当:重点突出,详略得当,使故事更加生动有趣 细节描写:对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进行细致入微的描写,使故事更加生动形象
增强团队协作意识:课文中司马光砸缸救人的故事告诉我们,在团队协作中,要互相帮助, 共同解决问题。
感谢您的耐心观看
汇报人:
课文的逻辑结构
引入:介绍司马光砸缸的背景
描述:详细描述司马光砸缸的过 程
探讨:探讨司马光砸缸的意义和 价值
结论:总结司马光砸缸的故事, 强调其教育意义和价值
课文主题
课文的主题思想
课文主要讲述了司马光砸缸救人的故事,强调了智慧和勇敢的重要性。 通过这个故事,教育孩子们在面对危险和困难时,要学会冷静思考,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 课文还传达了团结互助、关爱他人的精神,让孩子们懂得在他人需要帮助时伸出援手。 通过对司马光这一历史人物的了解,激发孩子们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精选】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
第24课《司马光》课文解析
《司马光》
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注释:
戏:做游戏于:在
庭:庭院登:爬
瓮:缸足:失足
跌:掉进没:沉没
众:大家皆:全,都
弃:丢弃去:离开
持:拿击:击打
破:被打破之:瓮
迸:涌出
译文:
一天,一群小孩在庭院里嬉戏。

院子里有一口大水缸, 一个小孩爬到瓮缸上,失足掉进缸里沉没到水里。

大家都丢弃失足者离开了。

司马光立刻拿起石块击打瓮缸,瓮缸被打破了,水从破口处喷涌出来,失足掉入水里的人才能够活下来。

停顿:
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

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主要内容:
这篇文言文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讲了司马光砸缸救人的故事,表现了司马光聪明机智、遇事沉着冷静的优秀品质。

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