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部编教材八年级上册语文第24课《诗词五首》 课件
合集下载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4课《诗词五首》优秀课件

课文解析
精研细读
2.前人评论这首诗时曾说“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 山”中的“见”用得非常精妙,换成“望”就没有 这种效果,为什么?
这两句把诗人的心境与环境融为一体,是“心 与境合”的高度概括。当诗人采菊与篱下时,偶一 抬头见到南山,山上的气息非常怡人,飞鸟结伴相 还,环境优美宁静,与诗人乐于隐居而悠然自得的 心境相吻合。
抒隐居之情
课文解析 精研细读
1.怎样理解“而无车马喧”与“心远地自偏”? 这两句诗要结合诗人的人生理想和个性追求才
能加深理解。陶渊明酷爱田园生活的宁静和自由, 厌恶官场的虚饰和诈伪。为了生计,他几次出来做 小吏,都极不情愿,最后终于解职归田,永不出仕。 这里所说的“车马”意指达官贵人的高轩,也就代 表着官场繁琐的应酬和功利性极强的交往。归隐田 园,虽说仍离不开“人境”,但没有了这样的烦扰, 所以说“而无车马喧”。至于“心远地自偏”,实 际上是道出了感觉与处境之间的辩证关系:隐居更 主要是一种精神上的自由境界,而不在于居所是否 荒远。如果心灵的“焦距”调好,就可以“大隐隐 于市”,处闹市若幽谷。
课文解析 整体感知
参考译文: 国家沦陷只有山河依旧,春日的城区里荒草丛
生。 忧心伤感见花开却流泪,别离家人鸟鸣令我心
悸。 战火硝烟三月不曾停息,家人书信珍贵能值万
金。 愁闷心烦只有搔首而已,致使白发疏稀插不上
簪。
课文解析 精研细读
1.“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首联写出了“春 望”所见,一个“春”字表明了季节时令,一个 “破”字写出了国都战争离乱的残破之景,令人怵 目惊心;一个“深”字写出了长安城 之景,令人满目萧然,为全诗渲染了 悲凉 的气氛。 “国破”与“城春”意思相反,诗人却在此对举, 从而形成鲜明强烈的对照。正是这种别具匠心的艺 术安排,表达了诗人对国破家亡的无限悲痛。
【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上册(部编版)第24课《诗词五首—饮酒》课件(共26张PPT)

理解性默写:
7、写出了诗人在傍晚与飞鸟结伴的诗意生活的诗 句是:_山__气_日__夕__佳_,飞__鸟__相_与__还__。 8、富含哲理,写出人生际遇实际只是人的一种感 受的句子是:__问_君__何__能_尔__?_心__远__地_自__偏__。 9、描绘傍晚时分山中美丽景色的诗句是: __山_气__日_夕__佳___,__飞_鸟__相__与_还___。
第一层描写的是“身居闹市,一尘不染”,其 根本的原因就是“心远”,“远”的对象是什么? 是远离官场,更进一步说,是远离尘俗,超凡脱俗。 这四句从感觉方面肯定了自己“心远”的正确。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怎么理解? “采菊”这一动作包含着诗人怎样的志趣?
在东边的篱笆下,诗人在采撷菊花,正在 专心聚志悠闲地采,偶一抬头,无意间望见了 悠远的南山。这两句是千古名句,刻画了诗人 自己悠闲自得的形象,“采菊”这一动作不是 一般的动作,它包含着诗人超脱尘世,热爱自 然的情趣。周敦颐在《爱莲说》中把菊花称为 “花之君子”,采菊,实际上是自我高洁的表 现。
质疑探究:
苏轼评价“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时说:“因采菊而见山,境与意会,此 句最有妙处。近岁俗本皆作‘望南山’, 则此一篇神气都索然矣。”你怎么理解 苏轼的这段话?说说你的想法?
苏轼认为,陶渊明在东篱采菊,无意间 一抬头,南山映入眼帘,一个“见”字写出了 一种无意得之、悠然忘我的心境,与全诗营 造的闲远散淡的氛围是吻合的;而“望”相比 于“见”,更有目的性,更像是有意为之,破 坏了诗歌自然而然、浑然天成的意境,因此 说“作‘望南山’,则此一篇神气都索然矣”。
轻声读,结合注释,说出每句诗的意思 1-4句:建造房屋在人间,却没有车马的嚣喧。你问 我何能如此,心灵清远,地自静偏。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诗词五首》课件

结庐:建造房舍。结,建造、构筑。庐,简陋的房屋。 人境:喧嚣扰攘的尘世。 无车马喧:没有车马的喧闹声。指没有世俗的交往。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要问我如何能够做到这样,心里远离世俗,自然就觉得住的地方偏僻安静。
尔:如此,这样。 心远:心远远地超脱世俗。远,远远地。 偏:偏远。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怎样理解“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一句?
这两句诗的意思是此情此景蕴含着人生的真正 意义,想要分辨清楚,却不知怎样用语言来表达。 这里强调一个“真”字,暗指辞官归隐乃是诗人的 人生真谛。这两句诗点明了全诗的主旨。
本诗是陶渊明的言志之作,通过它你看到了一 个怎样的诗人形象?
示例:超然物外 心志高远
悠然自得 闲适豁达
写作背景
大约作于晋安帝义熙十三年(417年)间,是 陶渊明的重要代表作。《饮酒》组诗共二十首, 此为第五首。前有小序,说明全是醉后的作品, 不是一时所写,并无内在联系,兴至挥毫,独立 成篇。这首诗主要表现隐居生活的情趣,于劳动 之余,饮酒致醉之后,在晚霞的辉映之下,在山 岚的笼罩中,采菊东篱,遥望南山,此时情味, 何其深永。
国破:指京城长安沦陷。国,国都,京城,这里指长安。
城:指长安城,当时被叛军占领。
深:茂盛。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感伤国事,伤心离别,看到那美丽的花儿反而痛哭流泪,听到那婉转的鸟鸣反而心惊胆寒。
溅泪:流泪。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战火连绵,整整三月不断,(家人的音信断绝)一封家信抵得上万金。
烽火:古时边防报警的烟火。这里借指战事。 连三月:接连三个月。 抵:值。
真意:指人生的真正意义。
前四句构成这首诗的第一层次,大意是什么? 反映了诗人怎样的心态?诗人运用了怎样的修辞方 式表达这种心态? 大意:居住在闹市而不觉得喧闹,是因为内心闲适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要问我如何能够做到这样,心里远离世俗,自然就觉得住的地方偏僻安静。
尔:如此,这样。 心远:心远远地超脱世俗。远,远远地。 偏:偏远。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怎样理解“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一句?
这两句诗的意思是此情此景蕴含着人生的真正 意义,想要分辨清楚,却不知怎样用语言来表达。 这里强调一个“真”字,暗指辞官归隐乃是诗人的 人生真谛。这两句诗点明了全诗的主旨。
本诗是陶渊明的言志之作,通过它你看到了一 个怎样的诗人形象?
示例:超然物外 心志高远
悠然自得 闲适豁达
写作背景
大约作于晋安帝义熙十三年(417年)间,是 陶渊明的重要代表作。《饮酒》组诗共二十首, 此为第五首。前有小序,说明全是醉后的作品, 不是一时所写,并无内在联系,兴至挥毫,独立 成篇。这首诗主要表现隐居生活的情趣,于劳动 之余,饮酒致醉之后,在晚霞的辉映之下,在山 岚的笼罩中,采菊东篱,遥望南山,此时情味, 何其深永。
国破:指京城长安沦陷。国,国都,京城,这里指长安。
城:指长安城,当时被叛军占领。
深:茂盛。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感伤国事,伤心离别,看到那美丽的花儿反而痛哭流泪,听到那婉转的鸟鸣反而心惊胆寒。
溅泪:流泪。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战火连绵,整整三月不断,(家人的音信断绝)一封家信抵得上万金。
烽火:古时边防报警的烟火。这里借指战事。 连三月:接连三个月。 抵:值。
真意:指人生的真正意义。
前四句构成这首诗的第一层次,大意是什么? 反映了诗人怎样的心态?诗人运用了怎样的修辞方 式表达这种心态? 大意:居住在闹市而不觉得喧闹,是因为内心闲适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24.《诗词五首》课件 (共80张PPT)

无我之境,人惟于静中得之。有我之境,于由动之静时得之。 故一优美,一宏壮也。
——王国维《人间词话》
10
新课·讲解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山气:南山的气象。还:飞回巢。 写南山美妙的晚景。 《归去来辞》“鸟倦飞而知还”意思是天色晚了, 鸟尚且会“知还”,人当然更应该“迷途知返”。 飞鸟晨出夕还,眷恋山林,是出于生物的本性;人 既是自然的产物,也应顺应自然之理,生与大自然 同生,死与大自然同体。
1
课堂·导入
2
作者·简介
陶渊明(365-427),一名潜, 字元亮,私谥靖节,自号五柳先生, 东晋文学家,浔阳柴桑人。29岁时出 仕,任江州祭酒,不久归隐。后陆续 做过镇军参军、建威参军等小官,过 着时隐时仕的生活。41岁再出为彭泽 令,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 田园。他以田园生活为题材进行诗歌 创作,是田园诗派的开创者。诗风平 淡自然,极受后人推崇,影响深远。 主要作品有《归去来辞》《桃花源记》 《归园田居》《饮酒》。
• 颈联:写部队黑夜行军和投入战斗。 • 尾联:引用典故,写出将士誓死报效国家的决心
24
新课·讲解
• 首句用比喻和夸张的手法,渲染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 氛和危急形势。
25
新课·讲解
• 作者没有从正面描绘两军短兵相接、兵刃交加的厮杀场面, 而是从听觉和视觉两个方面来写战斗的激烈和悲壮。用呜咽 的角声、紫红的秋色,渲染悲壮惨烈的气氛,写激战中边塞 风光的悲壮之美。
11
新课·讲解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此中:此地此时的情景,总指隐逸的田园生活。真 意:包括自然情趣和人生真谛。
末二句用《庄子》语。《庄子•齐物论》:“辨 也者,有不辨也,大辨不言。” 《庄子•外物》: “言者所以在意也,得意而忘言。”诗意是说从大 自然的启示,领会到真意,不可言说,也无待言说。 此指人生真意不知如何用言语来表达。
——王国维《人间词话》
10
新课·讲解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山气:南山的气象。还:飞回巢。 写南山美妙的晚景。 《归去来辞》“鸟倦飞而知还”意思是天色晚了, 鸟尚且会“知还”,人当然更应该“迷途知返”。 飞鸟晨出夕还,眷恋山林,是出于生物的本性;人 既是自然的产物,也应顺应自然之理,生与大自然 同生,死与大自然同体。
1
课堂·导入
2
作者·简介
陶渊明(365-427),一名潜, 字元亮,私谥靖节,自号五柳先生, 东晋文学家,浔阳柴桑人。29岁时出 仕,任江州祭酒,不久归隐。后陆续 做过镇军参军、建威参军等小官,过 着时隐时仕的生活。41岁再出为彭泽 令,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 田园。他以田园生活为题材进行诗歌 创作,是田园诗派的开创者。诗风平 淡自然,极受后人推崇,影响深远。 主要作品有《归去来辞》《桃花源记》 《归园田居》《饮酒》。
• 颈联:写部队黑夜行军和投入战斗。 • 尾联:引用典故,写出将士誓死报效国家的决心
24
新课·讲解
• 首句用比喻和夸张的手法,渲染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 氛和危急形势。
25
新课·讲解
• 作者没有从正面描绘两军短兵相接、兵刃交加的厮杀场面, 而是从听觉和视觉两个方面来写战斗的激烈和悲壮。用呜咽 的角声、紫红的秋色,渲染悲壮惨烈的气氛,写激战中边塞 风光的悲壮之美。
11
新课·讲解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此中:此地此时的情景,总指隐逸的田园生活。真 意:包括自然情趣和人生真谛。
末二句用《庄子》语。《庄子•齐物论》:“辨 也者,有不辨也,大辨不言。” 《庄子•外物》: “言者所以在意也,得意而忘言。”诗意是说从大 自然的启示,领会到真意,不可言说,也无待言说。 此指人生真意不知如何用言语来表达。
八年级上册人教部编版语文课件第24课诗词五首渔家傲课件共28张

品读悟梦
请用下列句式说出词人内心的感慨。
哎! 我 …… 哎!我虽有才华,但……
品读悟梦
“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我要像大鹏那样乘万里风高飞远举。风不要停止,把我的轻快小舟吹到 仙山去,让我去过那自由自在的生活。“九万里”化用《庄子·逍遥游》句 子,对风进行烘托描绘,境界宏阔。表示了作者有大鹏高飞之志,敢借鹏抟 九天的风力,吹到仙山。体现了词人胆气之豪,境界之高。
作者名片
李清照词清新委婉,感情真挚。 前期反映闺中生活感情,清丽明快。 如:《如梦令》。后期变为凄凉悲痛。 如:《醉花阴》《一剪梅》《声声慢》 等。文学创作具鲜明独特的艺术风格, 称“ 易安 体 ”她居_婉__约____派之首, 她的《 词论 》,主张“词,别是一 家”。
文体常识
词:又称长短句,隋唐兴起,宋代进入全 盛,是配合宴乐乐曲而填写的歌诗。每首词 都有一个调名,称“词牌”。词牌是词的调 子的名称,不同的词牌在总句数、句数,每 句的字数、平仄上都有规定。
资料助读
她非凡的才华和勤奋,让她在词艺上达到空前的高 度,但是在那个奉行“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封建专制社 会社会却把她当做异类、叛逆、多余。
她关心国家民族的前途,“欲将血泪寄山河”,但 身为女子,不能驰骋沙场,也不能上朝议事,也没有朋 友能够倾吐心声。
资料助读
李清照心系天下,心忧国家。 “欲将血泪寄山河”, “位卑不敢忘忧国”, “横戈(gē,指兵器)木兰好女子,老矣不复志千里。但愿 相将过淮水!”
拓展延伸
婉
早
约
期
风
作
格
品
拓展延伸
婉约风格
帘莫有东玉佳瑞薄
卷道暗篱枕节脑雾
西不香把纱又消浓
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课件:24 诗词五首 (共26张)

4.在陶渊明的《饮酒》(其五)中,写出诗人看到南山时的随意与自然,表现诗人闲适 恬静的句子是: 采菊东篱下 , 悠然见南山 。
5.杜牧的《赤壁》一诗中,蕴涵机遇造人的哲理的诗句是 东风不与周郎便 , 铜雀春深锁二乔 。
6.《春望》一诗中杜甫移情于花鸟,以“ 感时花溅泪 , 恨别鸟惊心 ”这两句 诗表达了感时伤世的复杂情怀。
采菊东篱下 , 悠然见南山 。 山气日夕佳 , 飞鸟相与还 。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2.把杜甫《春望》默写完整。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 , 恨别鸟惊心 。 烽火连三月 , 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3.默写杜牧的《赤壁》。 折戟沉沙铁未销 , 自将磨洗认前朝 。 东风不与周郎便 , 铜雀春深锁二乔 。
2.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
(1)悠.然.见南山( 悠远闲适的样子 ) (2)飞鸟相.与.还( 相伴 ) (3)浑欲不胜.簪( 能够承受,禁得起 ) (4)我报路长嗟.日暮( 叹息,慨叹 )
【文言翻译】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诗句。 1.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战乱持续了很长时间了,家里已久无音讯,一封家信可以抵得上一万两黄金。
1.诗中“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的“见”能否改为“望”字,为什么? 不能。“见”表现的不是诗人对山的有意观望,而是在采菊时山的形象无意中映 入眼帘的状态。“见”写出了诗人看到南山美景时的随意与自然,体现了作者心 灵自由和惬意。
2.下列对这首诗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 ) A.此诗是诗人归隐田园后写的一首抒情小诗,其中“心远”二字指诗人心中远离 草庐。 B.“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表现了诗人悠闲自得、与世无争的情怀。 C.“山气日夕佳”一句在诗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紧承上句,点名南山的暮景, 引出下句的飞鸟结伴归林。 D.此诗融情于景,情景浑然一体,表现出一种平淡而质朴的美。
部编版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24 诗词五首课件

C.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D.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4.填空。 (1)(山西中考)陶渊明《饮酒》中用问答形式表明内心清静就能远离喧嚣之
意的句子是: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
(2)《春望》中以花鸟之物表达作者强烈的感时伤世的情感的句子是: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在战争年代 , 当与亲人消息隔绝 , 久盼音信不
“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陶渊明《饮酒》),沉醉其中,乐而忘我,此第 二境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杜甫《望岳》),登临顶峰,高屋建 瓴,此第三境也;“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人生有限,学海无涯,此第
四境也。
②沐浴诗风词雨,感受经典魅力。 走近文天祥,他那“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的家国之痛使苍 山动容;触摸杜牧《赤壁》“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中的王朝沧 桑,我们看到他对历史事件独特的审视观。
至时,人们常用《春望》中“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两句诗来表达心声。
(3)《雁门太守行》中从声和色两个方面勾画了一幅激烈的战斗场面 ,渲染
了沉重、紧张、肃杀的氛围的诗句是: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
(4)(重庆中考)杜牧在《赤壁》中表达机遇可以造就英雄的诗句是: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
(2)【温故知新】请连一连。
《饮酒》(其五)
《春望》
李清照
杜牧
诗鬼
诗圣
《雁门太守行》
《赤壁》 《渔家傲》
陶渊明
李贺 杜甫
五柳先生
易安居士 樊川居士
(3)【走近诗人】李清照晚年生活孤独忧伤,因为丈夫去世再加上亡国伤痛, 她的诗词也变得凄凉伤感。发挥想象,如果你和李清照相遇,你会对她说什 么?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4课《诗词五首》优质ppt优质课件

ppt精品课件
• 2、杜甫的《春望》中“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两句,一种注解为: 诗人因感伤国事、伤心离别,看到美丽的花儿都禁不住落泪,听到婉 转的鸟鸣都害怕 。还有一种解释是:这是以花、鸟拟人写法,意思是 由于战乱,都城破败,仿佛花也因感叹时事而落泪,鸟也因世间的离 别而惊心。 • 两种解释的主体不同,但精神是相通的。体会一下作者的感情,说 说你的理解。
5至10句为第二层,说明欣赏美丽的自然景物,能 获得无限的意趣。
ppt精品课件
结庐在人境,而无 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 地自偏。
居住在喧嚣的尘世,为什么 生活是如此的平静、心灵是 如此的安宁呢?原来是自己 保留着一颗远离俗世的心。 这几句语言朴实,却道出了 他自己的心境和生活的真谛。
ppt精品课件
ppt精品课件
▲合作探究
1、诗中常使用反衬手法,即以甲物之是来衬乙物之非 。杜甫的《春望》开头两句就使用了这一手法,试作简 要分析。
“国”是指都城,即长安--是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其繁华热闹可 以想见。但是,目前的长安,惟有山河存在,这不就意味着过去的繁华 都城已被叛军糟蹋殆尽,剩下的只有山山水水了吗 ? 春天来了,城里到 处都是“草木深”,不就意味着人烟稀少才让草木丛生吗?
ppt精品课件
2、选出你喜欢的诗句,谈谈你喜欢的原因。
•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物我合一,心 和自然亲近。 • “心远地自偏”,隐居重在精神上的宁静、 自由,不在于居所是否荒远。
ppt精品课件
3、“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悠然”写出了作者怎样的心 情?如果把“见”改成“望”好不好?为什么?
读准下面的字,并理解它的含义
溅(
抵( 搔(
jià n ——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人境】人间。 【君】陶渊明自谓。 【尔】如此,这样。 【悠然】悠远闲适的样子。 【山气】山间的云气。 【日夕】傍晚。 【佳】美好。【相与】相伴。 【真意】指人生的真正意义。 【言】名词作动词,用言语表达。
课文解析 整体感知
参考译文: 我家建在众人聚居的繁华道路,然而没有烦神 去应酬车马的喧闹。 要问我怎能如此超凡洒脱,心灵避离尘俗自然 幽静远邈。 东篱下采撷清菊心情徜徉,无意中见到南山胜 景绝妙。 暮色中缕缕彩雾萦绕升腾,结队的鸟儿回归远 山的怀抱。 南山仰止啊,这里有人生的真义,已经无需多 言。
写作背景
陶渊明的组诗《饮酒二十首》并不是酒后遣兴 之作,而是诗人借酒为题,写出对现实的不满和对 田园生活的喜爱,是为了在当时十分险恶的环境下 借醉酒来逃避迫害。他在第二十首诗中写道“但恨 多谬误,君当恕罪人”,可见其用心的良苦。 陶渊明的时代,是门阀士族的时代,政治黑暗,官 场腐败,且易招来杀身之祸,他痛感世道的险恶, 生活的艰辛,又不愿为五斗米折腰,终于在义熙元 年(405年),他四十一岁时,当了八十余日的彭 泽令后弃官归隐,长归园田,不再出仕,亲执耒耜, 躬自劳作。
课文解析 整体感知
第1至4句为第一层, 作 者因为能够超脱现实纷扰, 有高尚的精神境界,所以觉 得所在的地方也偏僻幽静了。 叙结庐之事
课文解析 整体感知
第5至8句为第二 层, 欣赏美丽的自然 景物,能获得无限的 意趣。
描田园之景
课文解析 整体感知
第9、10句为第三 层, 点明主旨,作者 以为隐居生活有人生真 正的意趣。 抒隐居之情
课文解析 精研细读
1.怎样理解“而无车马喧”与“心远地自偏”? 这两句诗要结合诗人的人生理想和个性追求才 能加深理解。陶渊明酷爱田园生活的宁静和自由, 厌恶官场的虚饰和诈伪。为了生计,他几次出来做 小吏,都极不情愿,最后终于解职归田,永不出仕。 这里所说的“车马”意指达官贵人的高轩,也就代 表着官场繁琐的应酬和功利性极强的交往。归隐田 园,虽说仍离不开“人境”,但没有了这样的烦扰, 所以说“而无车马喧”。至于“心远地自偏”,实 际上是道出了感觉与处境之间的辩证关系:隐居更 主要是一种精神上的自由境界,而不在于居所是否 荒远。如果心灵的“焦距”调好,就可以“大隐隐 于市”,处闹市若幽谷。
课文解析 整体感知
参考译文: 国家沦陷只有山河依旧,春日的城区里荒草丛 生。 忧心伤感见花开却流泪,别离家人鸟鸣令我心 悸。 战火硝烟三月不曾停息,家人书信珍贵能值万 金。 愁闷心烦只有搔首而已,致使白发疏稀插不上 簪。
课文解析 精研细读
1.“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首联写出了“春 望”所见,一个“春” 字表明了季节时令,一个 字写出了国都战争离乱的残破之景,令人怵 “破” 目惊心;一个“深”字写出了长安城 之景,令人满目萧然,为全诗渲染了 悲凉 的气氛。 “国破”与“城春”意思相反,诗人却在此对举, 从而形成鲜明强烈的对照。正是这种别具匠心的艺 术安排,表达了诗人对国破家亡的无限悲痛。
饮酒(其五)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作者档案
陶渊明(365—427),东晋诗人、 辞赋家、散文家。一名潜,字元亮,私 谥靖节。曾任江州祭酒、镇军参军、彭 泽令等,后去职归隐,绝意仕途。长于 诗文辞赋。诗多描绘田园风光及其在农 村生活的情景,其中往往隐寓着对污浊 官场的厌恶和不愿同流合污的精神,以 及对太平社会的向往;也每写及对人生 短暂的焦虑和顺应自然、乐天安命的人 生观念,有较多哲理成分。
生难字词
【国】国都,指长安。【破】陷落。【山河在】旧 日的山河仍然存在。 【城】指长安城,当时被叛军占领。 【草木深】指人烟稀少。 【感时】为国家的时局而感伤。【溅泪】流泪。 【恨别】怅恨离别。 【烽火】古时边防报警的烟火。这里借指战事。 【抵】值,相当。 【浑】简直。【胜】能够承受、禁得起。 【簪】一种别住发髻的长条状首饰。
24
诗词五首
第一课时
情境导入
中国古典诗词的魅力是无穷的,那种诗人心灵 的震颤,与自然的融合,会深深打动每一个欣赏者 的心,使我们的心灵得到净化,从而提高人们的文 学修养。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诗词五首》,与 众多大师相约,与他们交流思想,领略他们的风采。
课时目标
1.学习并了解诗歌的体裁特点,理解诗歌的内容。 2.熟读并背诵课文,学习并了解诗歌的意境。 3.陶冶情操,丰富文化积累,培养热爱祖国光辉灿 烂文化的情感。
主题概括
作者通过田园生活的描 写,表现了远离世俗生活的 悠闲自得的心境,表达了淡 泊名利,不与世俗同流合污 的思想感情,和对田园生活 的热爱。
结构图示
心远地自偏
饮酒(其五) 采取东篱下
内心恬淡
热爱自然 人生真谛
情物 景我 相两 融忘
日夕佳、飞鸟还
春 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课文解析 精研细读
2.前人评论这首诗时曾说“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 山”中的“见”用得非常精妙,换成“望”就没有 这种效果,为什么? 这两句把诗人的心境与环境融为一体,是“心 与境合”的高度概括。当诗人采菊与篱下时,偶一 抬头见到南山,山上的气息非常怡人,飞鸟结伴相 还,环境优美宁静,与诗人乐于隐居而悠然自得的 心境相吻合。 “见”写出了诗人看到南山美景的随意自然,体 现作者心灵的自由和惬意。而“望”是有意而为之, 与恬淡闲适的心境不符。
作者档案
杜甫(712-770),字 子美,诗中自称少陵野老,后人称 他杜少陵。 他是唐代伟大的现实 主义诗人,他的诗篇似一面镜子, 广泛而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 前后唐代由盛而衰的真实历史面貌, 因此,他的诗歌被公认为“诗史”。 他本人也被尊为“诗圣”。
写作背景
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756年诗人杜甫得知 唐肃宗在灵武即位的消息后,不顾安危投奔唐肃宗而 来,想要再有一番作为,结果在投奔灵武途中,被安 史叛军掳至长安,过了半年多囚徒一样的生活。这时 的首都长安已被抢掠一空,满目荒凉,而家人久别, 存亡未卜。第二年(757年)暮春,春回大地,鸟语 花香,草木茂盛,生机勃勃,但这只能增加诗人的痛 苦和伤感。诗人触景生情,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感 时恨别、忧国思亲的五言律诗。
课文解析 整体感知
参考译文: 我家建在众人聚居的繁华道路,然而没有烦神 去应酬车马的喧闹。 要问我怎能如此超凡洒脱,心灵避离尘俗自然 幽静远邈。 东篱下采撷清菊心情徜徉,无意中见到南山胜 景绝妙。 暮色中缕缕彩雾萦绕升腾,结队的鸟儿回归远 山的怀抱。 南山仰止啊,这里有人生的真义,已经无需多 言。
写作背景
陶渊明的组诗《饮酒二十首》并不是酒后遣兴 之作,而是诗人借酒为题,写出对现实的不满和对 田园生活的喜爱,是为了在当时十分险恶的环境下 借醉酒来逃避迫害。他在第二十首诗中写道“但恨 多谬误,君当恕罪人”,可见其用心的良苦。 陶渊明的时代,是门阀士族的时代,政治黑暗,官 场腐败,且易招来杀身之祸,他痛感世道的险恶, 生活的艰辛,又不愿为五斗米折腰,终于在义熙元 年(405年),他四十一岁时,当了八十余日的彭 泽令后弃官归隐,长归园田,不再出仕,亲执耒耜, 躬自劳作。
课文解析 整体感知
第1至4句为第一层, 作 者因为能够超脱现实纷扰, 有高尚的精神境界,所以觉 得所在的地方也偏僻幽静了。 叙结庐之事
课文解析 整体感知
第5至8句为第二 层, 欣赏美丽的自然 景物,能获得无限的 意趣。
描田园之景
课文解析 整体感知
第9、10句为第三 层, 点明主旨,作者 以为隐居生活有人生真 正的意趣。 抒隐居之情
课文解析 精研细读
1.怎样理解“而无车马喧”与“心远地自偏”? 这两句诗要结合诗人的人生理想和个性追求才 能加深理解。陶渊明酷爱田园生活的宁静和自由, 厌恶官场的虚饰和诈伪。为了生计,他几次出来做 小吏,都极不情愿,最后终于解职归田,永不出仕。 这里所说的“车马”意指达官贵人的高轩,也就代 表着官场繁琐的应酬和功利性极强的交往。归隐田 园,虽说仍离不开“人境”,但没有了这样的烦扰, 所以说“而无车马喧”。至于“心远地自偏”,实 际上是道出了感觉与处境之间的辩证关系:隐居更 主要是一种精神上的自由境界,而不在于居所是否 荒远。如果心灵的“焦距”调好,就可以“大隐隐 于市”,处闹市若幽谷。
课文解析 整体感知
参考译文: 国家沦陷只有山河依旧,春日的城区里荒草丛 生。 忧心伤感见花开却流泪,别离家人鸟鸣令我心 悸。 战火硝烟三月不曾停息,家人书信珍贵能值万 金。 愁闷心烦只有搔首而已,致使白发疏稀插不上 簪。
课文解析 精研细读
1.“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首联写出了“春 望”所见,一个“春” 字表明了季节时令,一个 字写出了国都战争离乱的残破之景,令人怵 “破” 目惊心;一个“深”字写出了长安城 之景,令人满目萧然,为全诗渲染了 悲凉 的气氛。 “国破”与“城春”意思相反,诗人却在此对举, 从而形成鲜明强烈的对照。正是这种别具匠心的艺 术安排,表达了诗人对国破家亡的无限悲痛。
饮酒(其五)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作者档案
陶渊明(365—427),东晋诗人、 辞赋家、散文家。一名潜,字元亮,私 谥靖节。曾任江州祭酒、镇军参军、彭 泽令等,后去职归隐,绝意仕途。长于 诗文辞赋。诗多描绘田园风光及其在农 村生活的情景,其中往往隐寓着对污浊 官场的厌恶和不愿同流合污的精神,以 及对太平社会的向往;也每写及对人生 短暂的焦虑和顺应自然、乐天安命的人 生观念,有较多哲理成分。
生难字词
【国】国都,指长安。【破】陷落。【山河在】旧 日的山河仍然存在。 【城】指长安城,当时被叛军占领。 【草木深】指人烟稀少。 【感时】为国家的时局而感伤。【溅泪】流泪。 【恨别】怅恨离别。 【烽火】古时边防报警的烟火。这里借指战事。 【抵】值,相当。 【浑】简直。【胜】能够承受、禁得起。 【簪】一种别住发髻的长条状首饰。
24
诗词五首
第一课时
情境导入
中国古典诗词的魅力是无穷的,那种诗人心灵 的震颤,与自然的融合,会深深打动每一个欣赏者 的心,使我们的心灵得到净化,从而提高人们的文 学修养。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诗词五首》,与 众多大师相约,与他们交流思想,领略他们的风采。
课时目标
1.学习并了解诗歌的体裁特点,理解诗歌的内容。 2.熟读并背诵课文,学习并了解诗歌的意境。 3.陶冶情操,丰富文化积累,培养热爱祖国光辉灿 烂文化的情感。
主题概括
作者通过田园生活的描 写,表现了远离世俗生活的 悠闲自得的心境,表达了淡 泊名利,不与世俗同流合污 的思想感情,和对田园生活 的热爱。
结构图示
心远地自偏
饮酒(其五) 采取东篱下
内心恬淡
热爱自然 人生真谛
情物 景我 相两 融忘
日夕佳、飞鸟还
春 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课文解析 精研细读
2.前人评论这首诗时曾说“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 山”中的“见”用得非常精妙,换成“望”就没有 这种效果,为什么? 这两句把诗人的心境与环境融为一体,是“心 与境合”的高度概括。当诗人采菊与篱下时,偶一 抬头见到南山,山上的气息非常怡人,飞鸟结伴相 还,环境优美宁静,与诗人乐于隐居而悠然自得的 心境相吻合。 “见”写出了诗人看到南山美景的随意自然,体 现作者心灵的自由和惬意。而“望”是有意而为之, 与恬淡闲适的心境不符。
作者档案
杜甫(712-770),字 子美,诗中自称少陵野老,后人称 他杜少陵。 他是唐代伟大的现实 主义诗人,他的诗篇似一面镜子, 广泛而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 前后唐代由盛而衰的真实历史面貌, 因此,他的诗歌被公认为“诗史”。 他本人也被尊为“诗圣”。
写作背景
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756年诗人杜甫得知 唐肃宗在灵武即位的消息后,不顾安危投奔唐肃宗而 来,想要再有一番作为,结果在投奔灵武途中,被安 史叛军掳至长安,过了半年多囚徒一样的生活。这时 的首都长安已被抢掠一空,满目荒凉,而家人久别, 存亡未卜。第二年(757年)暮春,春回大地,鸟语 花香,草木茂盛,生机勃勃,但这只能增加诗人的痛 苦和伤感。诗人触景生情,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感 时恨别、忧国思亲的五言律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