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司马光课文朗读】小学课文司马光原文.doc

合集下载

司马光三年级原文

司马光三年级原文

司马光三年级原文原文翻译:一天,一群孩子在杜院里玩耍。

院子里有一个大水箱,一个孩子爬到罐子边,掉到水缸里,把刀沉到水里,大家都抛弃了他离开了。

司马光立刻拿起石头砸在坛子上,骨灰盒坏了,水从缺口涌出,落水的那个人活了下来。

1299条评论(46条)分享报告在爱情龙之前2019年11月25日跟随【原文】司马光字2113君石,生于陕西夏县。

广晟今年7岁,5261和成年人一样令人肃然起敬。

当他听说4102左宗棠的《春秋》时,他很喜欢,于是退到家里说他有1653个大手指。

因为我不懂这本书,所以我不知道我是饿了,渴了,冷了还是热了。

一群孩子在院子里玩耍,一个儿子登上骨灰盒,一只脚掉进了水里,全被遗弃了,光抱着石坛子摔碎了,水爆裂了,儿子活了下来。

--元末阿鲁图的《宋史》司马光,陕西夏县人。

司马光7岁的时候,已经像个大人了(古代的成人是指弱冠,16岁,不是今天的18岁)。

他特别喜欢听人们谈论《左传春秋》。

他了解了自己的基本想法后回来告诉家人。

从此,他对《左传春秋》念念不忘,甚至忘了饥渴寒。

一群孩子在院子里玩。

一个孩子站在大瓮上(不是罐子上)。

这个瓮属于小嘴陶器。

这个罐子是瓷制的。

嘴巴很大,而且比较晚)。

他掉进瓮里,浸在水里。

其他孩子跑了。

司马光用石头砸了瓮,水就流出来了,孩子就可以活了。

这一回答被网友采纳295条评论(8条)分享报告更多答案(17)其他类似问题2018年12月27日,小学三年级司马光讲解本文意义。

一百一十八2019年1月10日小学三年级第一卷《司马光》是什么意思146 2019年12月21日?六十七司马光译?七2020年1月3日司马光三年级的课文是什么?二十一2019年12月16日?四2019年12月23日?二2020-01-05三年级第一卷江苏版课文,司马光译?十对司马光三年级原文的质疑更多为你:。

司马光文言文课文

司马光文言文课文

司马光文言文课文司马光简介篇一司马光(1019年11月17日-1086年)初字公实,更字君实,号迂夫,晚号迂叟,司马池之子。

汉族,出生于河南省光山县,原籍陕州夏县(今属山西夏县)涑水乡人,世称涑水先生。

司马光是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历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卒赠太师、温国公,谥文正。

他主持编纂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

司马光为人温良谦恭、刚正不阿,其人格堪称儒学教化下的典范,历来受人景仰。

司马光剥胡桃篇二在司马光小时候,大概只有六七岁左右的样子,有一日,他想要吃青胡桃,但很可惜他怎么也剥不下青胡桃的。

皮,司马光很是着急。

他的姐姐见司马光不能将皮给剥下来,便想要帮忙。

但是他的姐姐也不会剥,无奈之下,司马光只能拿着青胡桃不知所措。

过了一会儿,司马光家里的女佣看到司马光拿着一个青胡桃,就明白司马光是想吃胡桃,但又剥不了皮。

于是,女佣便将司马光手中的青胡桃拿了过来,打了一盆热水,把青胡桃放进了热水之中。

青胡桃经过热水的浸泡,就非常容易剥下皮来。

司马光的姐姐路过时,看到司马光已经拿着胡桃在那吃了。

姐姐很是好奇,于是就问青胡桃的皮是谁剥的。

司马光看了看自己手中的青胡桃说:“青胡桃的皮是我自己剥下来的,只要将青胡桃放进热水里浸泡一下就可以了。

”姐姐听后十分的高兴,认为司马光是一个聪明的小孩子。

但司马光的父亲听到两人的对话后,非常的生气,训斥他:“你怎么敢说谎。

”原来,女佣帮助司马光剥青胡桃皮的事情,被在门口的父亲看得一清二楚。

经过这件事后,司马光再也不敢撒谎了。

等到司马光成人后,他还将这件事记录下来,时刻提醒自己做人要诚信。

司马光原文及赏析篇三【原文】司马光,宋哲宗时宰相,尝主编《资治通鉴》,为一时之名臣。

其幼时患记忆不若人,众兄弟既成诵而游息矣,独闭门不出,俟能讽诵乃已。

自言:“用力多者收功远,乃终身不忘也。

”及长,遍览古籍,博闻强志,曰:“书不可不成诵。

或马上,或中夜不寝时,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24.《司马光》课件(共25张PPT)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24.《司马光》课件(共25张PPT)

破之,水迸,儿
几下子就把瓮砸破了。瓮里的水哗哗地流了出来,掉进翁 里的小朋友得救了。得知这个消息,大家都称赞司马光是
得活。
个聪明勇敢、冷静冷静的孩子。

壹 欣 赏

课下作业
1.背诵课文。 2.试着用自己的话把这个故事讲给你的家人听。
再 见


理解感知
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 足跌没水中。
一群孩子在庭院中嬉戏,一个 小孩爬上瓮,失足落入水中。
瓮缸

理解感知
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
水迸,儿得活。
大家都吓跑了,只有司马光拿石头 砸瓮。瓮破了,水一下子喷涌出来,落 水的小孩得救了。


文言文:
现代文:
群 儿 戏 于 庭 , 古时候有个孩子,叫司马光。
一儿登瓮,足跌
有一回,他跟几个小朋友在庭院里玩游戏。庭院里有 假山,假山下面有一口大瓮,瓮里装满了水。有个淘气的
没水中。众皆弃
小朋友爬到假山上去玩,一不谨慎,掉进了瓮里。别的小 朋友都慌了,有的吓哭了,有的叫着喊着,跑去找大人。
去 , 光 持 石 击 瓮 司马光没有慌,他举起旁边的一块大石头,使劲砸那口瓮,

统编教材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
24.司马光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壹


司马光,北宋时期著名政 治家。他热爱读书,为人谦虚、 善良,乐于助人,充满正义感。
课文朗读

课文朗读
司马光
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
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
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左右结构:跌 持 半包围结构:司 庭
品字结构:众 上下结构:登 弃

司马光三年级原文

司马光三年级原文

司马光三年级原文翻译:一天,一群白族小孩在院子里玩耍。

在杜院有一个大水缸,一个小孩爬上坛子刀,滑入水箱,沉入水中,所有人都抛弃了他。

司马光立刻拿起一块石头敲了敲坛子。

瓮破了,水从缺口中涌出,掉进水里的那个人活了下来。

1302条评论(46条)分享了秘密爱多久2019-11-25专注于司马光,陕西夏5261人。

光生于七岁,成年后肃然起敬,闻言《左史4102春秋》,情之所至,退为1653户言,即其大指。

既然是手不放书,就不知道饥渴。

一群人在院子里作弄。

其中一个爬进了瓮里,然后掉进了水里。

他们都放弃了骨灰盒。

——《元末阿鲁都宋史司马光,字君石,陕西夏县人。

司马光七岁的时候,就像一个成年人(在古代,成年人指的是弱冠,16岁,而不是今天的18岁)。

他非常喜欢听人们谈论《左氏春秋》。

在了解了大概的想法后,他回来告诉了他的家人。

从此,《左氏春秋》爱不释手,连饥、渴、冷、热都忘记了。

一群孩子在院子里玩耍。

一个小孩站在一个大瓮上(不是陶制的小瓮,而是后来的瓷制的大嘴瓮)。

他跌倒了,缸里全是水。

教材课后习题1.跟着老师朗读课文,注意词句间的停顿。

背诵课文。

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

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2.借助注释,想一想怎样用自己的话把这个故事讲生动,然后讲给别人听。

有一次,司马光跟小伙伴们在后院里玩耍。

院子里有一口大水缸,有个小孩爬到缸沿上玩,一不小心,掉到缸里。

缸大水深,眼看那孩子快要没顶了。

别的孩子们一见出了事,吓得边哭边喊,跑到外面向大人求救。

司马光却急中生智,从地上捡起一块大石头,使劲向水缸砸去,“砰!”水缸破了,缸里的水流了出来,被淹在水里的小孩也得救了。

小小的司马光遇事沉着冷静,从小就是一副小大人模样。

这就是流传至今“司马光砸缸”的故事。

3.这篇课文和其他课文有什么不同?和同学交流。

这篇课文的语言是文言,比较凝练,刚读起来觉得很难明白其意思,只看注释,理解起来也很困难。

小学一年级上册语文第17课《司马光》原文及教案

小学一年级上册语文第17课《司马光》原文及教案

小学一年级上册语文第17课《司马光》原文及教案【原文】古时候有个孩子,叫司马光。

一天,他跟几个小朋友在花园里玩儿。

花园里有座假山,假山下面有一口大水缸,缸里装满了水。

有个小朋友爬到假山上去玩儿,一不小心,掉进大水缸里。

别的小朋友都慌了,有的吓哭了,有的叫着喊着跑去找大人。

司马光没有慌,他举起一块石头,使劲儿砸那口缸,几下子就把缸砸破了。

缸里的水流出来了,掉进缸里的小朋友得救了。

【教案一】教学目标1.认识司、假”等13个字,会写“别、到”等6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课文。

背诵课文。

通过朗读,感悟司马光勇敢、机智的品格。

3.能借助课文插图学习观察人物的表情、动作、神态。

教学重点1.认识生字,会书写要求写的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朗读,感悟司马光勇敢、机智的品格。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教学案例(一)第一课时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1.小朋友,你们知道司马光吗?谁知道?给大家讲一讲好吗?(学生根据课前收集的材料说一说)2.(出示司马光人物头像)师介绍:司马光是900多年前一位很有学问的人,他姓司马,名光,司马是复姓。

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讲的就是司马光小时候的故事。

板书课题:司马光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播放多媒体课件和课文朗读的录音,学生边看、边听、边思考。

2.提问:课文讲了司马光小时候的什么事?(学生概括故事)3.学生自由读课文。

要求:①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②画出带有生字的词语,读一读。

③标出课文有几个自然段。

4.师检查读文情况。

①出示词语,指名认读。

②出示生字,学生交流识记方法,“开火车”认读。

③分段读课文,集体评议、订正。

三、精读课文,理解内容1.学习课文第一段。

(1)引读第一小节。

(2)读了这句话你知道了什么?(3)“古时候”是什么时候?从图上什么地方可以看出是古时候?(出示课文插图,学生看图回答)2.学习课文第二段:(1)自读,标一标有几句话。

(2)指名读,想一想:“他”指的是谁?(3)出示句子,比较:这两个句子有什么不同?他跟几个小朋友玩。

三年级课文司马光原文

三年级课文司马光原文

三年级课文司马光原文
三年级《司马光》原文如下:
1、古时候有个孩子,叫司马光。

有一回,他跟几个小朋友在花园里玩。

花园里有假山,假山下面有一口大水缸,缸里装满了水。

有个小朋友爬到假山上去玩,一不小心,掉进了大水缸。

别的小朋友都慌了,有的吓哭了,有的叫着喊着,跑去找大人。

2、司马光没有慌,他举起一块石头,使劲砸那口缸,几下子就把缸砸破了。

缸里的水流出来了,掉进缸里的小朋友得救了。

在面对紧急情况时,我们需要保持冷静和镇定。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做出正确的决策,有效地解决问题。

3、我们要善于观察和思考。

司马光在故事中观察到了周围的环境和条件,并利用一块石头解决了问题。

我们也应该在日常生活中培养观察和思考的能力,善于利用周围的资源和条件来解决问题。

司马光三年级原文及翻译

司马光三年级原文及翻译

司马光三年级原文及翻译
【原文】司马光字君实,陕州夏县人也。

光生七岁,凛然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大指。

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

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元末·阿鲁图《宋史》【译文】司马光字君实,陕州夏县人。

司马光7岁时,已经像成年一样(古代成年指弱冠,16岁,并非如今的18岁)特别喜欢听人讲《左氏春秋》,了解其大意后回来讲给家人听。

从此对《左氏春秋》爱不释手,甚至忘记饥渴和冷热。

一群小孩子在庭院里面玩,一个小孩站在大瓮(非缸,瓮属于陶器,口小,缸是瓷器,口大且年代更晚)上面,失足跌落瓮中被水淹没,其他的小孩子都跑掉了,司马光拿石头砸开了瓮,水从而流出,小孩子得以活命。

1/ 1。

人教版语文小学3上_第24课_司马光(完美版)

人教版语文小学3上_第24课_司马光(完美版)
司马光
生字学习
sī tínɡ dēnɡ diē
司庭登跌
zhònɡ qì chí
众弃持
词语解析
tínɡ
庭 庭院、院子里。
wēnɡ
瓮 盛物的陶器,口小肚大。
jié
皆 全、都。

戏 玩耍。

于 在。
课文朗读
群儿/戏于庭,一儿/登
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
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
迸,儿/得活。
同步练习
2 先解释带点词,再解释整句话的意思。
群儿戏于庭。( 玩耍 ) 有一次,他跟小伙伴们在后院里玩耍。
课外拓展
司马光
司马光(1019年-1086年),字 君实,号迂叟。汉族。陕州夏县(今 山西夏县)涑水乡人 ,世称涑水先 生 。北宋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
课外拓展
司马光
司马光受父亲的诚实教育的影响,一生诚信。 大概在五、六岁时,有一次,他要给胡桃去皮,他 不会做,姐姐想帮他,也去不掉,姐姐就先行离开 了,后来一位婢女用热汤替他顺利将胡核去皮,等 姐姐回来,便问:“谁帮你做的?”他欺骗姐姐是 自己做的,父亲便训斥他:“小子怎敢说谎。”司 马光从此不敢说谎,年长之后,还把这件事,写到 纸上,策励自己,一直到死,没有说过谎言。
【注释】 庭:庭院。 瓮:盛物的陶器,口小肚大。 足:失足。 没:水很深,孩子完全被水淹没了。 皆:全、都。 光:司马光。 迸:涌出。
小结
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本课讲的是司马光砸缸救伙伴的故事, 表现了司马光的聪明机智、遇事沉着 冷静。
小结
起因: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
司 马 光
经过: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
课后小结(一)
2023-2024学年秋季统编教材(部编版)《司马光》课文,主要讲述了司马光小时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主持词大全】
“司马光砸缸”的故事源远流长,下面就是为您收集整理的小学课文司马光原文的相关文章,希望可以帮到您,如果你觉得不错的话可以分享给更多小伙伴哦!
小学课文司马光原文(人教版)
古时候有个孩子,叫司马光。

有一回,他跟几个小朋友在花园里玩。

花园里有假山,假山下面有一口大水缸,缸里装满了水。

有个小朋友爬到假山上去玩,一不小心,掉进了大水缸。

别的小朋友都慌了,有的吓哭了,有的叫着喊着,跑去找大人。

司马光没有慌,他举起一块石头,使劲砸那口缸,几下子就把缸砸破了。

缸里的水流出来了,掉进缸里的小朋友得救了。

小学课文司马光原文(苏教版)
古时候,有个孩子叫司马光。

一天,他和几个小朋友在花园里玩。

花园里有座假山,假山下面有一口大水缸,缸里装满了水。

有个小朋友爬上了假山,一不小心,掉进了大水缸里。

别的小朋友
都慌了,有的哭,有的喊,还有的跑去找大人。

司马光没有慌,他搬起一块大石头,使劲砸那口缸。

水缸破了,缸里的水流了出来,掉在缸里的小朋友得救了。

司马光简介
司马光(1019年11月17日-1086年)初字公实,更字君实,号迂夫,晚号迂叟,司马池之子。

汉族,出生于河南省光山县,原籍陕州夏县(今属山西夏县)涑水乡人,世称涑水先生。

司马光是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历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卒赠太师、温国公,谥文正。

他主持编纂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

司马光为人温良谦恭、刚正不阿,其人格堪称儒学教化下的典范,历来受人景仰。

司马光生平
司马光,山西夏县人。

其远祖可追溯到西晋皇族安平献王司马孚。

司马光的父亲司马池曾为兵部郎中、天章阁待制(属翰林学士院),在藏书阁担任皇帝的顾问,官居四品,一直以
清廉仁厚享有盛誉。

司马光出生时,他的父亲司马池正担任光州光山县令,于是便给他取名“光”,七岁时,司马光“凛然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即能了其大旨”,“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

宋仁宗宝元元年(1038)中进士甲科,在华州(今河南郑县)担任地方官。

初任奉礼郎、大理评事一类小官,后经枢密副使庞籍的推荐,入京为馆阁校勘,同知礼院,至和元年(1054),随庞籍到并州(今山西)为官,后改并州通判。

嘉祐二年(1057)庞籍因事获罪,司马光引咎离开并州。

宋仁宗末年任天章阁待制兼侍讲同知谏院。

嘉祐六年(1061)迁起居舍人同知谏院。

司马光立志编撰《通志》,作为统治者的借鉴,治平三年(1066)撰成战国迄秦的《通志》八卷上觐宋英宗,英宗命设局续修,并供给费用,增补人员。

宋神宗即位后,以其书“有鉴于往事,以资于治道”,赐书名《资治通鉴》,并亲为写序。

此时王安石在宋神宗的支持下行新政,司马光竭力反对,与安石在帝前争论,强调祖宗之法不可变。

神宗命他为枢密副使,坚辞不就。

熙宁三年(1070),自请离京,以端明殿学士知永兴军(现陕西省西安市),次年退居洛阳,任西京留守御史台,以书局自随,继续编撰《通鉴》,元丰七年(1084)成书。

书成后,司马光官升为资政殿学士。

元丰八年(1085)宋哲宗即位,高太皇太后听政,召他入京主国政,次年任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数月间罢黜新党,尽废新法,史称“元祐更化”。

司马光执政一年半,即与世长辞,“京师人为之罢市往吊,鬻衣以致奠,巷哭以过车者,盖以千万数”,灵柩送往夏县时,“民哭公甚哀,如哭其私亲。

四方来会葬者盖数万人,家家挂象,饭食必祝”。

死后,宋哲宗将他葬於高陵。

追赠太师、温国公,谥文正,赐碑“忠清粹德”。

对司马光的为人,朱熹评论公忠信孝友恭俭正直出于天性,其好学如饥渴之嗜饮食,于财利纷华如恶恶臭;诚心自然,天下信之。

退居于洛,往来陕洛间,皆化其德,师其学,法其俭。

有不善曰君实得无知乎!博学无所不通。

(《三朝名臣言行录》卷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