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类的感觉-视觉(第二课)
鱼的视觉(二)

鱼的视觉(二)鱼的视觉(二)反射。
我们都知道光在空气中是直线传播,但在经过汽液界面时却发生弯曲,不再沿直线传播。
最常见的就是筷子放入玻璃杯,我们看到筷子从汽液界面发生变形,这就是由于空气与水的密度差造成的。
同样地,人站在岸边往水里看时,假如透明度足够好的话,那看到水底的鱼离自己的距离比实际距离会更近;反过来,当鱼与水面平行,眼睛按与水面42度的角度看岸上时,它能看到与水面形成10度角以外的岸上影像,实际上就相当于具有了潜望的功能。
根据经验,把浮漂在水面的落点作为夹角的顶点,水面为角的一边,另一条边沿水面往上抬高,当抬到20度角时,在这个范围以内,理论上就是鱼观察岸上事物的盲区。
如果把钓鱼精神发挥到了极致,在窝料已经投好的情况下,为了不惊扰到窝里的鱼,真正的钓鱼人在走到离钓点不远时,可以体验一把士兵那种匍匐前进的感觉。
对于野钓,保持环境绝对的安静,人还要尽量不离水边太近,不要让人与杆在水里的投影惊扰了来吃饵的鱼,这也是提高中鱼率的一个方法。
所以这才有了钓鱼故意把鱼杆向岸边退后半截的做法。
鱼眼的视力好,人与鱼杆在水里会形成倒影,在平静的水面,鱼线就犹如在平静的镜子上形成了一条裂痕,所以鱼线越粗,就越是会引起鱼类的警觉。
许多人都有这种体会,看到窝里有鱼,但就是不上钩,当把线一换上更细的鱼线,一会就上鱼了。
鱼虽然视力好,但对颜色却不是那么敏感,这是因为光进入水里时,会被水滤掉一部分光波,当再通过反射进入鱼眼时,光的颜色又再一次被滤掉。
例如首先被滤掉的是波长较长的红光,最后才是波光最短的蓝光和绿光。
在给饵料上色时,波长最短的蓝光和绿光不容易被滤掉,虽然颜色不容易被滤掉,但水越深,就越容易与水底暗绿的背景色混成一片;而黄色的波长也比较短,在水中的穿透力还比较强,所以用黄色着色,很容易引起鱼的注意力,比如用玉米作钓饵,在许多地方都有不错的效果。
现在市场上有些鱼钩,就专门针对光线开发出了带荧光粉的鱼钩,在黎明和傍晚用上这些鱼钩,也会提高上鱼率。
鱼的视觉和触觉功能分析

鱼的视觉和触觉功能分析鱼有怎样的视觉功能钓鱼者了解鱼的视觉功能是很重要的,因为必须弄清楚在什么程度上才能使鱼看见钓饵,但又不能让鱼看清鱼饵上面是有一根线连着的,更不能让鱼看出钓饵里面还有一个可怕的鱼钩,如果被看清了,鱼就会逃之夭夭,再也不肯吞饵了。
鱼是有视觉功能的,只是由于鱼眼的晶体呈圆球形,缺乏弹性,所以比较近视。
可以,决不可因此对鱼的实力作过低的估计,因为通过鱼眼晶状体后面镰状突起部(肌肉)对晶状体和视网膜之间距离的调节,视力是可以增强的,也就是说,鱼眼中的晶状体,原本是由一小条能收缩的肌肉联系在视网膜之前的,如果鱼需要看比较远的物体,这条肌肉就会缩紧,把晶状体拉近视网膜。
这样,就可以调整焦距,使鱼的眼睛也可看到较远的物体了。
不过这种调节的速度,各种鱼时不同的。
一般来说,肉食性的凶猛鱼种比草食性的草鱼等温驯鱼种来得快。
有人经过试验后证明,有些鱼特别是海鱼的视觉调节可以进行的很快,因而可以看得很远。
在水质正常时能看到10米以外的食物。
但有些鱼如淡水鱼重的鲑鱼,能看清物体的距离一般不超过30~40厘米。
了解鱼的视觉情况和钓鱼有关系吗?有。
首先,我们知道,过分清澈的水,不利于垂钓,虽然多数鱼时近视的,但却可以通过调节看的较远,如果让鱼看到钓线和饵中有钩,就不会上钩了。
此外,过于浑浊的水也不利于钓鱼,因为在这种水中鱼看不见钓饵,也就没有鱼能上钩了。
鱼有怎样的曲射视力上面说道,鱼虽是近视却克通过晶状体与视网膜距离的调节而看的较远。
本题还要介绍的是,鱼还有更重要的曲射视力。
简单地说,在风平浪静时,水面就像一面镜子,光线设到水面时,会产生折射,可以使水下的鱼,看到岸上的各种物体以及鱼下方的物体。
在这样的情况下,钓者抛下的钓线会让水底的鱼觉得水面的“镜子”上出现了一条裂痕,或“镜子”上映出一条阴影,使鱼警觉起来。
所以,在风平浪静、天气晴朗的条件下,垂钓者要注意,尽量做到以下几点:①钓鱼者不应穿黑色、黄色、蓝色等鱼周围环境颜色截然不同的衣服,也不要戴会反光的帽子。
鱼类行为学——(二)鱼类的感觉系统与行为特点

鱼类运动反应
鱼类运动反应的产生和消失可以分为三个不同性质的阶段: (2)往复游动:加快物标的运动速度,使运动频率接近于鱼眼
的临界闪烁融合频率时,鱼可感觉到物标的运动,但不能辨别物标 的运动方向,为了辨别方向,鱼类出现来回游动反应
鱼类的趋动性
鱼类的趋动性,又称视觉运动反应 趋动性(视觉运动反应)是指动物为了将视野内的运动物标保留 在视网膜上而产生的一种移动性反应
视觉运动反应是一种先天性行为,在鱼类趋流、集群、空间定向、 捕食、防御等行为中起重要作用
鱼类运动反应
鱼类运动反应的产生和消失可以分为三个不同性质的阶段: (1)追随物标运动:是典型的视觉运动反应。此时物标运动速
影响鱼类视觉运动反应的因素
(1)非生物因素 物标的结构特征;物标的运动速度;物标与鱼的相对位置;照 明条件;物标的颜色(与周围颜色的对比度);水温的变化; 水流等
(2)生物因素 生长发育阶段;生理状态
鱼类行为学
——(二)鱼类的感觉系统与行为特点
觉系统受外界刺激因素的影响,如:温度、水深和压 力、水流强度等 鱼类的感觉器官主要有:侧线、鳔、内耳、神经系统 侧线是鱼类重要的感觉器官
鱼类各感觉器官
(1)侧线——感知水深和压力、水流强度、声音、震动等刺激 (2)鳔——感知水深与压力 (3)内耳——感知声音 (4)神经——感知电、磁等信息 (5)眼——感知光强、光色等信息 (6)鼻、触须——感知气味 (7)鼻、口腔和触须——感知水的化学成分、气味等
鱼类行为的产生过程
鱼类行为特性和分类
(1)按照因果关系进行分类: 将同一诱导因素引起的活动归为一类,如性行为、对抗行为等; (2)按行为的功能进行分类: 如觅食行为、洄游行为、栖息地领域行为、摄食行为、群体行为等 (3)从历史因素或发生学的观点来划分 具有同一起源的行为化为一类,如定型(固定的)行为、趋同、趋 异行为等 (4)按行为所获得的途径 先天的行为、后天或学习的行为
鱼的视觉是怎样的-鱼的视觉清楚吗-

鱼的视觉是怎样的?鱼的视觉清楚吗?
鱼是一种生活在河海水生动物的总称,鱼类不仅分布广,而且种类众多。
无论是宠物观赏鱼还是食用鱼,鱼总是和我们生活有着很大的关系。
那么,鱼的视觉是怎样的?鱼的视觉清楚吗?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吧。
鱼的视觉是怎样的?鱼的视觉清楚吗?
鱼的视觉要分鱼生存的深度:
生活在距水面100米以内的鱼类,其视网膜中含有很多视锥细胞,因此能够敏锐地感受射入水中的可见光。
生活在水深100米至1000米之间的鱼类,其视网膜结构会向两
种不同方向发展。
随着水深的增加,一类鱼的视锥细胞会逐渐减少,视杆细胞则会相应地增生,这样就能在水深400米以下的昏暗水域中辨别物体的轮廓和方向;另一类鱼则有选择地舍弃部分视锥细胞,保留下能感受波长较短、穿透性较强的蓝光的视锥细胞。
这样的视网膜结构可使鱼最大限度地分辨色彩。
生活在水深1600米上下的鱼类完全没有视锥细胞,其整个视网
膜都充满了视杆细胞。
白天,它们潜伏在深水里。
夜晚,它们便游到
表层湖水中,尽可能地利用微弱光线捕食浮游生物。
这样,它们也能使自己保持一定的视觉。
鱼类的感觉-视觉(第二课)

3d
外网层
15 d
内网层
神经纤维层
4d
24 d
视网膜 10 层结构出现
视构网。膜主要是由三级10神d经元构成的 10 层结
由内向外依次为:
视网膜色素上皮层(retinal pigment epithelium,PEL) 感光层(即视锥视杆层)(photoreceptor layer,RCL) 外界膜(external limiting membrane, 3O0LdM)、 外核层(outer nuclear layer,ONL) 外网层(outer plexiform layer,OPL) 内核层(innernuclear layer,INL) 内网层(inner plexiformlayer,IPL) 神经节细胞层(ganglion cell layer,GCL) 神经纤维层(nerve fiber layer,NFL) 和内界膜(inner limiting membrane,ILM)
(龚 盼等, 2015)
红鲫鱼对环境颜色研究
偏好什么颜色? 黑色, 蓝色 , 红色 , 绿色 , 橙色 , 黄色
红鲫鱼对环境颜色研究
红鲫鱼对 6 种颜色的喜好排列顺序为: 黑色 > 蓝色 > 红色 > 绿色 > 橙色 > 黄色
2017/12/13 9
四指马鲅视网膜早期发育的组织学研究
1h
1d
2 d,视网膜色素上皮层(PEL)、感光层(即视锥视杆层)RCL)、 外核层(ONL)、内核层(INL)、神经节细胞层GCL)
2017/12/13 5
比目鱼类的眼睛移位和不对称的进化起源
两眼对称
两眼左右 不对称
通过显微注射方法把细胞分裂抑制剂秋水仙素注入 3 种比目鱼( 塞内加尔鳎 、半滑舌
鱼类学09感觉器官

第九章 感觉器官
第一节 皮肤感觉器官 第二节 听觉器官 第三节 视觉器官 第四节 化学感受器
第一节 皮肤感觉器官
鱼类能高度适应在水中的生活,其中重要的一点就 是体表具有特殊的感觉器官,能感知水流、水压、水 温的变化。常见的感觉器包括感觉芽、丘状感觉器和 侧线器官。
皮肤感受器
感觉细胞 支持细胞
梨形,有纤毛,具 感觉和分泌功能。
Hale Waihona Puke 功能: 辨别食饵; 分辨体臭,是同种间集群和逃避敌害的主要原因; 对警戒物质的反应; 分辨极低浓度的化学物质。
二、味觉器官-味蕾 1、结构:由许多长细胞组成的卵圆形体。 2、分布:口咽腔、唇、触须、鳃弓等。 3、功能:通过味觉辨别环境中的酸、甜、苦、咸等物 质的浓度。
1、味觉细胞 2、支持细胞 3、真皮结缔组织 4、味孔 5、上皮细胞 6、味觉神经
听觉功能:由椭圆囊和瓶囊完成,外界声波传入内 耳,内淋巴振动,两囊产生兴奋,由听神经传入大脑。
第三节 视觉器官
一、眼球的发生 胚胎早期,间脑两侧神经组织外凸形成眼泡。
1、视网膜的发生 眼泡外壁内陷成双层壁的视杯;
2、晶状体的发生 晶状体板下陷形成囊,再填充;
3、眼球附属结构的发生 外周-间充质,内层-血管、脉
3、功能:水流感受器。
第二节 听觉器官
鱼类的平衡和听觉器官是内耳,没有耳蜗、中耳和 外耳。 一、内耳的发生与结构 (一)内耳的发生
胚胎早期,延脑两侧外胚层形成听板,内陷成听泡, 内充淋巴液。后逐步分化成椭圆囊、球囊和瓶囊。
二、内耳的功能
平衡感觉功能:鱼体做变速运动时,内耳的耳石在 淋巴液中位移,刺激感觉毛,兴奋前庭神经传入大脑。
柱状,具支持、营 养和修复功能。
鱼类神经系统、感觉器官及内分泌器官

名称 位 置
构造与特征
功
能
第四脑室(部分) 协调中枢→维持平衡、整合 中脑 小脑瓣(硬骨鱼类特有,与侧 感觉与运动、协调活动、节制 线系统发达程度一致) 小脑 肌肉张力 后方 “脑中之脑”(影响其他脑区) 管理触觉、听觉、视觉 呆滞→较小;活泼→发达 味觉中枢(面叶→皮肤,迷 第四脑室(部分) 小脑 延脑 后方 本体为三角形 “活命中枢”
他雄鱼;加深腹部红色引诱雌鱼,“舞蹈”培养感情,入巢
交配授精;保护受精卵和幼体(鳍扇水流→充氧)
☻后天行为:以学习为主要型式 仿随学习:集群鱼类仿随学习能力强(金枪鱼善逃逸) 条件反射:不能引起反应的刺激(条件刺激)经训练后能引起 一个反应(条件反应)的现象。暂时性学习
时空一致:条件刺激与无条件刺激在时间和空间上要接近一
副交感神经
主要包括头部发出的内脏离心纤维。 硬骨鱼类的副交感神经与第Ⅲ对及第X对脑神经发生
联系,分布到眼球睫状体的平滑肌和虹膜、食道、胃、
肠以及附近的一些器官上,还分布到静脉窦和鳔上。 副交感神经也具有节前和节后纤维,与交感神经不同 的是其神经节位于其所作用的器官的壁中或与其紧邻。
四、神经系统与鱼类的行为
节前纤维
肾上腺
背主动脉
内脏支 色素细胞 交感神经节 血管 色素细胞 肠
节后纤维
肠系膜动脉
硬骨鱼类植物性神经分布模式图
睫状神经节 短睫神经节 长睫神经节 动眼神经 三叉神经
深眼神经节
交感神经节 舌咽神经 迷走神经鳃支 迷走神经内脏支
心脏和内脏神经丛
硬骨鱼类头部植物性神经分布模式图
交感神经
交感神经:包括由躯干部脊髓发出的内脏离心神经纤 维(运动纤维)。
行为:环境改变→反应改变,即行为 神经系统是行为的基础,行为是神经系统能力的表现 ☻先天行为:一个刺激引起的一个定型反应 趋性:背朝上、腹朝下的姿式→对光和地心引力的趋性 切除半规管(地心引力效应丧失)→背部对光源 本能:内外环境某些特殊情况(性激素水平→生殖行为) 刺鱼(♂):日照时间↑→性激素↑→迁移到温暖浅水 区(温度),占领有水生植物地盘,筑巢,通过争斗赶走其
鱼类的感觉器官

鱼类侧线器官的主要作用是测定方位和 感觉水流(如狗鱼)。一些鱼类的侧线能感 受低频率声波和对温度起感应作用。
侧线对鱼类的摄食、避敌、生殖、集群 和洄游等活动都有一定的关系。侧线的发达 程度是与鱼的生活方式和栖息场所有密切关 系。
7
三、罗伦氏壶腹
软骨鱼类所具有的皮肤感觉器, 即罗伦瓮,系侧线的变形构造,位 头背腹面,管状或囊状,内有粘液, 一端扩大为壶腹,另一端开口于皮 外。
29
四、胸腺: 在硬骨鱼类一般位于鳃腔背侧,据认 为它与鱼的生长有关系。
五、后鳃腺:是咽部的衍生物。后鳃腺分泌的激 素为降钙素,作用是抑制骨盐溶解,使血清钙含量降 低,维持血钙的动态平衡。
六、性腺:除了产生卵子和精子以外,同时也是 内分泌器官,分泌的激素为性激素。鱼类性激素的产 生受脑垂体调节。
七、尾垂体:是尾部脊髓末端背侧膨大的一种内 分泌腺体,可能与渗透压调节有关,又认为与鱼体浮 力有关。
1
第一节 皮肤感觉器官 第二节 听觉器官——内耳 第三节 视觉器官——眼 第四节 嗅觉器官——嗅囊 第五节 味觉器官——味蕾 本章重点是第一、第二和第三节。
2
第一节 皮肤感觉器官 (cutaneous sense organ)
感觉芽:最简单,是分散在表皮细胞间的 一些感觉细胞;
丘状感觉器(神经丘):比较复杂,又称为 陷器(pit organ);
重点介绍脑垂体。
22
23
第一节 脑垂体
一、脑垂体的构造
脑垂体位于间脑腹面,是最重要的内分泌腺。分为 腺垂体和神经垂体两部分。腺垂体进一步分化为三个部 分,即前腺垂体、中腺垂体或称中叶及后腺垂体或称过 渡带。
24
二、脑垂体的机能
1. 中腺垂体:产生生长激素、促性腺激 素、促甲状腺激素、促皮质激素、催乳激素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底栖生活后,视敏度 和光敏感性都较差, 视觉在捕食行为中
不可能具有重要作 用
变态,过渡到底栖生活 的生态习性,适应于极 低光照强度的
提问?
鱼类视网膜损伤后的再生是功能性的,
鱼类视网膜可否再生? 可以显著的恢复视力
( Cameron, 2000;张书强等,2
柯中和,2011
比目鱼类眼睛左右不对称的进化起源
相现比生两比眼目左鱼右类对均称是的底比栖目鱼鱼类类,祖绝先大, 多化数石为种埋栖 类型鱼He类te。ronects 和 Amphistium 有什么选择优 因势此呢,? 比目鱼祖先应该是底层生活、体型侧扁 的鱼类,其两眼完全对称的祖先有上方视野, 但没有双视野。 一只眼睛稍微上移的 Heteronects 和Amphistium 眼睛仅部分移动的过渡类型的比目鱼类 属种类能进化出来,是因为其得到了上方双视 的化石证据:Heteronects 和 Amphistium 野,上方双视野比单视野更容易定位其上方饵 (Friedman M,2008) 料和敌害,更容易捕食和避敌。
• 视锥细胞Cones (光刺激阈值为100-102 lx ) – 强光敏感 Sensitive at high light intensity
– 色觉Cones form color images of great resolution.
– Red cones (600nm);Green cones (530nm) Blue cones (460nm);Ultraviolet cones (380nm)
铠平鲉和花斑平鲉更适合在夜间活动,而大泷六线鱼和斑头六线鱼属白天活动的
视杆细胞Rods和视锥细胞Cones出现时间节点
2017/12/13
达氏鲟视网膜早期发育
孵化12h
孵化36h
达氏鲟初孵仔鱼的视网膜 没有分化
视单锥细胞在 36 h 出现
孵化5d, 分4层:黑色素上皮层,
孵化4 d后,视觉细胞层与外 视觉细胞层,外核层,神经节
2017/12/13 7
2017/12/13
光的选择性
(王小平,1991)
防御性条件反射 8
长江口日本鳗鲡鳗苗对底质颜色 和光照强度的选择行为
在室内光照( 88 lx) 和黑暗( 0.3 lx) 条件下, 鳗苗在个体和群体实验中对黑、白底质颜色的选择 均有显著性差异( P <0.05) ,其对黑色底质有明 显偏好 鳗苗对 4 个光照强度梯度: 6 000 ~12 000 lx( A 区) 、 700 ~ 1 400 lx( B 区) 、60 ~ 150 lx( C 区) 和 5 ~ 10 lx( D 区) 的选择性也表现出显著性差异,表明 鳗苗对 5 ~10 lx 的弱光有明显趋性
2017/12/13 6
洞穴鱼类眼部退化机制的研究
行为学研究进展
光照模拟环境中, 洞穴鱼类成体却没有强烈的行为改变 洞穴鱼幼体比成体对光线的敏感度更强, 洞穴鱼对光环境的应 激行为似乎呈现出随着身体成熟度增加而逐渐减弱消失——洞穴 鱼类的眼部退化是伴随身体发育进行的
(Alunni et al, 2007)
•视杆细胞/视锥细胞比值(R/C):
– -在白天活动的昼出性鱼类的视网膜中,如狗鱼、鲈鱼、鲤鱼 等3:1,噬人鲨为4:1,长尾鲨和赤鲉为5:1;
– 而在夜间活动的夜出性鱼类的视网膜中,鳊鱼为20:1,梅 花鲈为35:1,江鳕为90:1,星鲨为l00:l;
– 栖息水深大于1000 m的深海鱼类的视细胞可能都是视杆细胞
鱼眼视敏度在不同发育阶段下的变化情况
鱼眼中的世界
鱼眼镜头
2017/12/13 2
2017/12/13 3
鱼类视力好不好?
/AMuseum/oceanbio/ztzl/ztzl.html?content=ztzl_08_09.html
1)各种鱼类眼睛大小及位置,随着它们所处的水域环境和生活习 性的不同,有很大差异; 2)多数鱼类缺乏眼睑,所以,它们的眼睛永远是开着的; 3)有些鱼类如鲐、鲱、鲹、鲻等具有含脂肪的脂眼睑 4)某些鲨鱼在眼的前角有被称为第三眼睑的瞬膜,是由下眼皮褶 所形成的,能遮住一部分眼球
核细胞层开始分层
细胞层
孵化7d ,视网膜各层分化完 毕
36 h, 视单锥细胞 在 出现
4 d 时视单锥细胞 的数量增多, 视网 膜此时已具有一定 的感光能力
6 d 时, 明适应视网 膜中依然以视单锥 细胞为主, 但此时 已经出现少量视杆 细胞
R&C: 视细胞层; ONL: 外核层; OPL: 外织网层; INL: 内核层; IPL: 内织网层; GCL: 神经节细胞层 SC: 视单锥细胞; R: 视杆细胞
鱼类的视觉
See like a fish
提问?
• 钓鱼的人常常发现这样的事情:当他走到 河边,还未来得及放下鱼钩时,鱼却早已 察觉,迅速逃避了?
由于折射作用,鱼会感觉 到陆地上的物体的距离比 实际的距离要近得多,位 置也比较高 所以人还没靠近水边,它 却感到人已出现在它的头 顶上了
2017/12/13 1
河川沙塘鳢视觉器官的发育及其与摄食的关系
受精后135 h,胚胎发育至心跳 受精后141h,,眼晶体形成 期,眼囊内陷形成视杯
1d
受精后213 h, 眼黑色素出现 期
视网膜分6层:色素上皮层、 外核层、外网状层、内核层、 内网状层、神经节细胞层
受精后240 h,背鳍原基形成期, 视网膜分化为7,层,增加了视神经 纤维层
15 d仔鱼的视网膜经暗适应后,没有显著的视网膜运动反应——视杆细胞尚未发育完全的缘故
25 d时,暗适应 黑色素完全退
回色素层
半滑舌鳎仔鱼在变态以前视网 膜主要由视锥组成,中上水层 浮游生活
43 d后,经过自然光明适应,黑 色素则浓密地分布在视锥层外 段周围, 的现象,此时正是视杆 细胞大量增加的时期
《尔雅》中就有“东方有比目鱼焉,不比不行,其名谓之鲽” 的记载,我国古代的文人墨客也曾有“得成比目何辞死,愿作 鸳鸯不羡仙”、“凤凰双栖鱼比目”等美好诗句,把比目鱼比 作爱情的象征.
比目鱼仔鱼的外形是完美的两侧 对称形
在仔鱼阶段的后期向稚鱼发育过程中,它们开 始经历变态发育过程,其中一只眼睛会绕过头 顶移动到身体的另一侧,变成了左右不对称
胚胎发育期间视觉器官的发生
43 d,幼鱼期
(胡先成和赵云
仔、稚、幼鱼视觉器官发育的组织学 龙, 2007)
长江口中华鲟幼鱼视觉在摄食行为中的作用
中华鲟眼小,视力退化,虽仍存在对光的敏感性, 但视觉在任何阶段对摄食都没有帮助
(庄平等,2008)
2017/12/13 10
4 种岩礁性鱼类视网膜感光细胞
视神经
5 d,已具有与成体相同的 构造
仔鱼依靠视觉已全部开口 摄食,摄食率达到100% 8d
视锥细胞与 视杆细胞的 比例为 (4~6)∶1 这决定了其 视网膜对弱 光不敏感,需 要在光线较 强的环境下 活动和摄食
受精后376 h, 孵化前期
视网膜分化为10层, 由外向内依次为色素 上皮层、视锥视杆层、 外界膜、外核层、外 网状层、内核层、内 网状层、神经节细胞 层、视神经纤维层、 内界膜
16 d 视杆细胞数量 已经明显多于视单 锥细胞数量
史玲玲等,2013
11
半滑舌鳎仔、稚鱼视觉特性
半滑舌鳎仔鱼浮游生 活阶段视敏度较高,视 觉在捕食行为中具有 重要意义;
孵化后24 h,半滑舌鳎仔鱼的色素层没有形成
孵化后3 d仔鱼,色素层形成
25 d时,黑色素基本上 均匀地分布在视锥层 外侧,并屏蔽视锥部 分外段
视敏度、视野
双眼视野:两个单眼视野相重叠的区域,大小取决于头的形 状和眼在头上的位置,同时也取决于鱼眼在眼眶内的活动性 单眼视野:鱼类每个眼睛的视野 无视区:在鱼吻端的前面有一小块地方,及在鱼尾后部鱼眼是 看不到的部分区域 视力:鱼类对物体大小和形状的视觉受眼睛的视敏度,是指 眼睛分辨空间物点位置的视觉能力。一般以能够辨别的间隔 最近的两点的视角的倒数表示
2017/12/13 5
比目鱼类的眼睛移位和不对称的进化起源
两眼对称
两眼左右 不对称
通过显微注射方法把细胞分裂抑制剂秋水仙素注入 3 种比目鱼( 塞内加尔鳎 、半滑舌
鳎 和牙鲆) 移动眼下方,成功抑制住眼睛移动,而且仔鱼顺利通过变态,最终发育成
两眼对称的、营底栖生活的稚鱼——证明了眼睛移动是眼睛下方皮肤组织的分裂细胞
眼的结构
结膜 环状韧带
虹膜 角膜
瞳孔
水晶体
晶体缩肌
悬韧带 巩膜软骨 巩膜 脉络膜 视网膜
视神经
Photoreceptor cells
• 视杆细胞Rods (光刺激阈值为10-5-10-6lx,光敏感度高 ) – 弱光敏感 Sensitive at low light levels(夜间或暗处)
– 光刺激阈:眼睛所能感觉到的最低光强度
(龚 盼等, 2015)
红鲫鱼对环境颜色研究
偏好什么颜色? 黑色, 蓝色 , 红色 , 绿色 , 橙色 , 黄色
红鲫鱼对环境颜色研究
红鲫鱼对 6 种颜色的喜好排列顺序为: 黑色 > 蓝色 > 红色 > 绿色 > 橙色 > 黄色
2017/12/13 9
四指马鲅视网膜早期发育的组织学研究
1h
1d
2 d,视网膜色素上皮层(PEL)、感光层(即视锥视杆层)RCL)、 外核层(ONL)、内核层(INL)、神经节细胞层GCL)
脂眼睑
• 瞬膜
Nictitating membrane (3rd eyelid)- covers eye for protection (common in carcharhinids and sphyrinds)
2017/12/13 4
比目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