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美育专题课件
合集下载
语文美育专题课件

• 广义的美育:各种社会实践中感性直观的审美教 育方式
• 狭义的美育:教育的要义,以人的感性能力素质 培养
• 美育的含义在于,美育是运用审美形象的感染作 用塑造人的知情意等符号实践能力的教育形式, 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能够感受和领略自然美,向 往和追求生活美,欣赏和创造艺术美,从而实现 人其身心的健康全面发展。
• 美育特征:趣味性、感染性、多样性。
• 美育的地位和功能:美育在现代中国扮演 着个体人格的启蒙和解放的角色,承担着 塑造符合新文化标准的“新人”的使命, 从而成为与德育、智育、体育并行的教育 形式。用美育救人救世
• 美育的层面和方法
• 树立正确的审美观
• 语文教育美学的创设
• 美育和德育 • 美育和智育 • 美育和体育 • 美育与艺术教
• 西方美育的系统理论自觉期:
• 德国19世纪美学家席勒在1795年发表的 《审美教育书简》(中文译成《美育书 简》)。第一次明确提出“美育”“审美 教育”的概念,首次将美育界定为“情感 教育”,从而给了美育以不同于德育与智 育的独立地位,并对美育的性质、特征和 社会作用作了系统的阐述。
• 这是第一部系统的美育著作。在美育理 论建设方面做出了重大贡献,并为马克思 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观点提供了可资 借鉴的重要思想来源。
•
合乎人类目的,个体感受具有普遍可传达性。
• 美的范畴:优美与壮美、崇高与滑稽、悲剧与喜剧、
•
荒诞、阳刚与阴柔、典雅、自然。
• 美学课题:美在生活,美是生活,美的生活
• 美育:美的教育 审美教育 Aesthetic education
美的感知——美的呈现——美的发现——美的升华
存在美感—— 美教 —— 美学 —— 美化
语文美育教学特征
• 狭义的美育:教育的要义,以人的感性能力素质 培养
• 美育的含义在于,美育是运用审美形象的感染作 用塑造人的知情意等符号实践能力的教育形式, 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能够感受和领略自然美,向 往和追求生活美,欣赏和创造艺术美,从而实现 人其身心的健康全面发展。
• 美育特征:趣味性、感染性、多样性。
• 美育的地位和功能:美育在现代中国扮演 着个体人格的启蒙和解放的角色,承担着 塑造符合新文化标准的“新人”的使命, 从而成为与德育、智育、体育并行的教育 形式。用美育救人救世
• 美育的层面和方法
• 树立正确的审美观
• 语文教育美学的创设
• 美育和德育 • 美育和智育 • 美育和体育 • 美育与艺术教
• 西方美育的系统理论自觉期:
• 德国19世纪美学家席勒在1795年发表的 《审美教育书简》(中文译成《美育书 简》)。第一次明确提出“美育”“审美 教育”的概念,首次将美育界定为“情感 教育”,从而给了美育以不同于德育与智 育的独立地位,并对美育的性质、特征和 社会作用作了系统的阐述。
• 这是第一部系统的美育著作。在美育理 论建设方面做出了重大贡献,并为马克思 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观点提供了可资 借鉴的重要思想来源。
•
合乎人类目的,个体感受具有普遍可传达性。
• 美的范畴:优美与壮美、崇高与滑稽、悲剧与喜剧、
•
荒诞、阳刚与阴柔、典雅、自然。
• 美学课题:美在生活,美是生活,美的生活
• 美育:美的教育 审美教育 Aesthetic education
美的感知——美的呈现——美的发现——美的升华
存在美感—— 美教 —— 美学 —— 美化
语文美育教学特征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美育教育PPT课件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 渗透美育教育PPT课
件
目录 引言 方法一:选择富有艺术感的教 材 方法二:开展多样化的课堂活 动 方法三:组织参观和实践活动 结论
引言
引言
美育教育的重要性: 美育教育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和价 值
目标: 通过本课件,了解在小 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美育教育的 方法和策略
方法一:选择 富有艺术感的
方法二:开展多样化的课 堂活动
语言游戏: 利用词语的变化和巧妙组合 设计语言游戏,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方法三:组织 参观和实践活
动
方法三:组织参观和实践 活动
参观艺术展览: 带领学生参观 艺术展览,让他们感受到不同 艺术形式的美
写作实践: 组织写作活动,让 学生将自己的观察和感受转化 为文字表达
方法三:组织参观和实践 活动
教材
方法一:选择富有艺术感 的教材
提供多元化的文学作品: 比如选取名家 作品、经典诗词、儿童文学等 引导学生欣赏文字的美: 通过阅读和朗 读,让学生感受语言的韵律和节奏
方法二:开展 多样化的课堂
活动
方法二:开展多样化的课 堂活动
想象力游戏: 创造情境,引导 学生进行想象和表达 绘画和手工制作: 让学生通过 绘画和手工制作,将文字转化 为形象
戏剧表演: 组织小剧场表演,让学生通 过表演体验文学作品的形象和情感
结论
结论
通过渗透美育教育,可以使小 学语文教学更加生动有趣,提 高学生的审美水平和创造力 在教学中要不断探索和尝试,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运用 美育教育的方法和策略
谢谢您
件
目录 引言 方法一:选择富有艺术感的教 材 方法二:开展多样化的课堂活 动 方法三:组织参观和实践活动 结论
引言
引言
美育教育的重要性: 美育教育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和价 值
目标: 通过本课件,了解在小 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美育教育的 方法和策略
方法一:选择 富有艺术感的
方法二:开展多样化的课 堂活动
语言游戏: 利用词语的变化和巧妙组合 设计语言游戏,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方法三:组织 参观和实践活
动
方法三:组织参观和实践 活动
参观艺术展览: 带领学生参观 艺术展览,让他们感受到不同 艺术形式的美
写作实践: 组织写作活动,让 学生将自己的观察和感受转化 为文字表达
方法三:组织参观和实践 活动
教材
方法一:选择富有艺术感 的教材
提供多元化的文学作品: 比如选取名家 作品、经典诗词、儿童文学等 引导学生欣赏文字的美: 通过阅读和朗 读,让学生感受语言的韵律和节奏
方法二:开展 多样化的课堂
活动
方法二:开展多样化的课 堂活动
想象力游戏: 创造情境,引导 学生进行想象和表达 绘画和手工制作: 让学生通过 绘画和手工制作,将文字转化 为形象
戏剧表演: 组织小剧场表演,让学生通 过表演体验文学作品的形象和情感
结论
结论
通过渗透美育教育,可以使小 学语文教学更加生动有趣,提 高学生的审美水平和创造力 在教学中要不断探索和尝试,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运用 美育教育的方法和策略
谢谢您
第一章美学与美育ppt课件

二、 农耕文化的自觉的历史也有了3000年。-教 材.13
三、 资本主义大工业的文明才300年历史。但是, 它从根本上摧毁了传统文化--“四个异化”-- 人的和谐、人性的丰富被肢解、分离。
立体主义 法国 毕加索
机器化、程序化、异化造成的 “看” 的方式的变异。马1. 科学是一种静态的研究。美学重在人的活的生 命,动态的过程。
2. 美学不追求精确,追求人的内在与外在的丰富完 整。
3. 美学研究始终保持人的具体感性特征。 4. 美学对人的整体研究总是结合具体的审美现象。
三、 美学的定义-美的定义
美学定义:
美学是一门突出地运用形象、具体、体验的 方式,通过审美活动(美、美感、艺术)研 究人的感性的活生生的整体形象的人文学科。
异化找到了出路。
2. 美学由于悉心追究人类生命活动的最高价值,因 而对各门人文学科具有一种指导与规范作用。
3. 在中国,这一作用尤为显著。因为文化的转型在 中国更加艰难,更为疼痛。与此相应的,“美学热”
自然持续恒温。
第三节 美学的涵义
(性质、对象、定义)
一、 美学的性质
美学的特殊性-教材.15
美学是一门突出形象、具体、体验的人文学科。
卡夫卡《变形记》 贝克特《等待戈多》 伍尔夫《墙上的斑点》 马尔克斯《百年孤独》
1. 异化是工业化进程的必然产物。
2. 人类社会又必然进入工业化进程,不可避免的产
生异化
现象。每个国家、每种文明皆
是如此。
3. 人类如何超越异化?
席勒:机器将我们变成碎片,美学将我们整 合一体。美学是人类解放的唯一道路。
康德:人类社会陷入悖论之中,美学是通往 彼岸的唯一桥梁。
西方马克思主义许多人对这些理论评价很高。 这些理论也确实看到了美学的现代价值。
三、 资本主义大工业的文明才300年历史。但是, 它从根本上摧毁了传统文化--“四个异化”-- 人的和谐、人性的丰富被肢解、分离。
立体主义 法国 毕加索
机器化、程序化、异化造成的 “看” 的方式的变异。马1. 科学是一种静态的研究。美学重在人的活的生 命,动态的过程。
2. 美学不追求精确,追求人的内在与外在的丰富完 整。
3. 美学研究始终保持人的具体感性特征。 4. 美学对人的整体研究总是结合具体的审美现象。
三、 美学的定义-美的定义
美学定义:
美学是一门突出地运用形象、具体、体验的 方式,通过审美活动(美、美感、艺术)研 究人的感性的活生生的整体形象的人文学科。
异化找到了出路。
2. 美学由于悉心追究人类生命活动的最高价值,因 而对各门人文学科具有一种指导与规范作用。
3. 在中国,这一作用尤为显著。因为文化的转型在 中国更加艰难,更为疼痛。与此相应的,“美学热”
自然持续恒温。
第三节 美学的涵义
(性质、对象、定义)
一、 美学的性质
美学的特殊性-教材.15
美学是一门突出形象、具体、体验的人文学科。
卡夫卡《变形记》 贝克特《等待戈多》 伍尔夫《墙上的斑点》 马尔克斯《百年孤独》
1. 异化是工业化进程的必然产物。
2. 人类社会又必然进入工业化进程,不可避免的产
生异化
现象。每个国家、每种文明皆
是如此。
3. 人类如何超越异化?
席勒:机器将我们变成碎片,美学将我们整 合一体。美学是人类解放的唯一道路。
康德:人类社会陷入悖论之中,美学是通往 彼岸的唯一桥梁。
西方马克思主义许多人对这些理论评价很高。 这些理论也确实看到了美学的现代价值。
第一章美学与美育ppt课件-PPT课件

卡夫卡《变形记》 贝克特《等待戈多》 伍尔夫《墙上的斑点》 马尔克斯《百年孤独》
1. 异化是工业化进程的必然产物。 2. 人类社会又必然进入工业化进程,不可避免的产
生异化 现象。每个国家、每种文明皆 是如此。 3. 人类如何超越异化?
席勒:机器将我们变成碎片,美学我们整
美学定义:
美学是一门突出地运用形象、具体、体验的
方式,通过审美活动(美、美感、艺术)研 究人的感性的活生生的整体形象的人文学科。
美的定义:
美是人类实践中显现的具有超功利
性和感染力的活的形象---描述性 的定义。
5. 八十年代:中国现代美学再度出现“美学 热”,在政治、思想、文化的改革中,一度充当 “先锋”作用,因为美学直指人性,有特殊的理 论深度与穿透力。
6. 九十年代:持续、深入、平稳、多样
第二节 美学在现代人文学科中的地 位与作用
一、生命在过去的300万年中是天然的和谐、统一。
这已经积淀为人的生理与心理的遗传基因。如热爱 自然、热爱和平(绿色和平组织)……
二、 农耕文化的自觉的历史也有了3000年。-教
材.13
三、 资本主义大工业的文明才300年历史。但是,
它从根本上摧毁了传统文化--“四个异化”-- 人的和谐、人性的丰富被肢解、分离。
立体主义 法国 毕加索
机器化、程序化、异化造成的
“看”
的方式的变异。
马修连恩.狼
文学中的描写-高二语文:
二、 二十世纪初进入中国-教材.7
1. 清末民初(1874-1915)是开创期。代表人物:梁启 超、王国维、蔡元培等。 2. 五四时期:蔡元培、陈独秀、胡适、鲁迅等。
3. 30-40年代:朱光潜、宗白华。
美育教学课件ppt

风格
识别艺术作品的风格特点 ,如现实主义、浪漫主义 、抽象主义等,理解风格 对作品的影响和意义。
04
美育实践与应用
美术教育实践
01
02
03
04
绘画技巧
教授学生掌握基本的绘画技巧 ,如线条、色彩、构图等。
艺术鉴赏
引导学生欣赏不同风格和流派 的美术作品,培养审美意识。
创意表达
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通过绘 画、手工等形式表达自己的想
个性化教学
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特点,开展个性化的美育 教学,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
跨学科融合
将美育与其他学科进行融合,以培养学生的 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数字化技术应用
利用数字化技术提升美育教学的互动性和体 验感,提高教学效果。
社会参与
鼓励学生参与社会美育活动,提升其审美素 养和社会责任感。
THANKS
感谢观看
近代美学
近代美学开始于18世纪欧洲启蒙运动时期,它强调个体感受和情感表达,对美的本质和 意义进行了更深入的探讨。德国哲学家如康德和黑格尔等对美学理论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 献。
现代美学
现代美学在20世纪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它强调多元性和差异性,对美的本质和意义进行 了更广泛的探讨。美国实用主义美学、欧洲现象学美学和后现代主义美学等流派对现代美 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教学技巧
运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创设美的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合作探究,同时注 重个性化指导和反馈评价。
02
美学基础知识
美学的基本概念
01
美学定义
美学是研究美的本质、意义、标准以及审美活动的科学,它探讨美的本
质、美的感知和表达方式,以及审美体验的心理学和社会学因素。
美育第一课 认识美育PPT课件

.
4
问题三
• 你身边有哪些美?为什么说 “它”美?
• 同桌很漂亮
• 教室布置的很美
• 手机外壳装饰很美
• 。。。
.
5.6Fra bibliotek美育的任务
• 培养和提高感受美的能力。 • 培养和提高鉴赏美的能力。 • 培养和提高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 • 培养和提高追求人生趣味和理想境
界的能力。
.
7
• 生活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 美的眼睛。——奥古斯特·罗丹 (法国著名雕塑家)
.
8
问题四
•如何创造美?
.
9
小结
• 美育是什么? • 美是什么? • 发现身边的美? • 如何创造美?
.
10
作业
1、美育是什么? 2、美育的任务是什么?
.
11
• 下课咯!谢谢大家!!!
.
12
美育
第一课 认识美育
.
1
问题一
• 1、之前有上过美育课吗?有,请看2。没 有,请看3。
• 2、美育是什么? • 3、你觉得美育是什么?
.
2
美育是
• 培养认识美、体验美、感受 美、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
3
问题二
• 美是什么? • 艺术(艺术作品) • 自然 (自然事物) • 技术(工业时代的产物) • 旅游(旅游活动)
美育教学课件

课堂 学习
莎士比亚名言:一个人的穿着打扮是教养、品位、地位的最真实写照。
基础理论
服饰美专题--服饰的审美变迁
人的美的内涵及分类
原始时期服饰特征 封建时期服饰特征 现代服饰审美及原则
举止美专题--基本礼仪
站 坐 走 小结
心灵美专题
视频欣赏
《美育教程》 第三章--人的美
课程介绍 课堂学习 测评讨论 课后拓展 成果展示
八旗颜色为黄、红、蓝、白,分别代表天、地、日、水。 后增编镶黄、镶红、镶蓝、镶白四旗,合称八旗。通过颜色的 识别,以镶黄、正黄、正白确定为上三旗,正红、镶白、镶红、 正蓝、镶蓝为下五旗。
下一页
《美育教程》 第三章--人的美
课程介绍 课堂学习 测评讨论 课后拓展 成果展示
课堂 学习
服饰美专题
原始时期服饰特征 封建时期服饰特征
课堂 学习
•基础理论
人的美的内涵
人的美是人类在社会实践和社会生活中,通 过自身不断的提高和完善,所表现出来的一种外 在美和内在美高度和谐统一的美。
分类 • 外在美:形貌、服饰、举止、表情、谈吐。 • 内在美:指人的心灵,包括人的品格、道德、
情操、智慧、情感、意志等方面。
返回
《美育教程》 第三章--人的美
课本从人的姿态造型、动作表情、服饰打扮,言谈举止、 品格情操等方面对人的外在美和内在美作了简略而理论的介 绍。为真正使学生树立正确审美观,针对课本内容安排了两 课时的活动课,着重了解服饰的审美变迁、学习基本仪态, 感受心灵之美,从而挖掘影响审美的基本因素,介绍人之美 的整体审美原则。
《美育教程》 第三章--人的美
D、② ③ ④
恭喜你,答对了! 提示:一个人的穿着打扮是教养、品位、地
第九讲中小学美育-课件PPT

2
2.美育的特点
(1)美育的形象性 (2)美育的愉悦性 (3)美育的实践性 (4)美育的普遍性
3
3.美育的基本原则
(1)艺术性和思想性的统一 (2)情感体验与逻辑思维的结合 (3)艺术内容与表现方法的统一掌握 (4)美育原理与学生的创造性活动相结合 (5)美育与德育、智育、体育和劳动技术教 育全面结合,因材施教 (6)美育必须顾及学生的年龄特点
6
6.美育的实施
审美教育的实施,要以美学理论为指导,以文 学艺术为主要工具和材料,通过审美实践和审美创 造实践来完成。
7
(二)学校美育的概念,特点和价 值
1.概念 学校美育:在学校对学生进行的审 美教育。
82.特点Fra bibliotek(1)在育人目标上有着明确的目的性。
美育作为“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全面发展” 的教育方针的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学校美育不 能脱离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这个明确的目标。
12
3.学校美育的价值
(1)对受教育者个体来说
比起社会美育和家庭美育来,学校美育能凭借 其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 的优势,把美潜在的影响力有效地转化为育人效应, 真正造就受教育者全面和谐发展的个性。
13
(2)对整个国家和民族来说
学校美育的对象是青少年,他们是国家和社会的 未来,就这一方面而言,学校美育对于提高整个民族 的精神文化素质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价值。
9
(2)美育方法的合规律性。
如在学校中,一切的教育活动和教学活动都必须 遵循教育规律,因此美育的方法也必须合规律性。
10
(3)美育内容的系统性。
11
3.学校美育的价值
美具有提高人的本质力量的功能。然 而,美的这种功能只有影响了个体的发育成 长才能实现,否则它只是一种潜能。
2.美育的特点
(1)美育的形象性 (2)美育的愉悦性 (3)美育的实践性 (4)美育的普遍性
3
3.美育的基本原则
(1)艺术性和思想性的统一 (2)情感体验与逻辑思维的结合 (3)艺术内容与表现方法的统一掌握 (4)美育原理与学生的创造性活动相结合 (5)美育与德育、智育、体育和劳动技术教 育全面结合,因材施教 (6)美育必须顾及学生的年龄特点
6
6.美育的实施
审美教育的实施,要以美学理论为指导,以文 学艺术为主要工具和材料,通过审美实践和审美创 造实践来完成。
7
(二)学校美育的概念,特点和价 值
1.概念 学校美育:在学校对学生进行的审 美教育。
82.特点Fra bibliotek(1)在育人目标上有着明确的目的性。
美育作为“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全面发展” 的教育方针的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学校美育不 能脱离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这个明确的目标。
12
3.学校美育的价值
(1)对受教育者个体来说
比起社会美育和家庭美育来,学校美育能凭借 其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 的优势,把美潜在的影响力有效地转化为育人效应, 真正造就受教育者全面和谐发展的个性。
13
(2)对整个国家和民族来说
学校美育的对象是青少年,他们是国家和社会的 未来,就这一方面而言,学校美育对于提高整个民族 的精神文化素质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价值。
9
(2)美育方法的合规律性。
如在学校中,一切的教育活动和教学活动都必须 遵循教育规律,因此美育的方法也必须合规律性。
10
(3)美育内容的系统性。
11
3.学校美育的价值
美具有提高人的本质力量的功能。然 而,美的这种功能只有影响了个体的发育成 长才能实现,否则它只是一种潜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美育和语文美育研究述评
• 1、有关当代美育内涵的观点: • 完善的人——人文教育——完整的人—— 审美是达到“诗意栖居”的主要途径之一。 • 2、我国当前美育工作存在的问题 : • 社会美育体系的缺失 • 学校美育工作的困境 :智育化 • 如何实现真正的美育 • 3、美育的多重维度的多条路径
• 新时期语文美育研究态势: • 新时期我国语文美育在理论研究、实践 应用研究、自身学科体系建设等方面取得 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 研究主题:“人”、“生命”——语文美 育 • 研究力量:向若干重点领域集中 • 研究思维:方式转型,结合本土实践,整 合西方现代研究成果。 • 不足:专业化水平不高,学科体系构建乏 力、实践关注度高,理论提升不够。
语文美育与素质教育
• • • •
• • • • • • • • •
语文美育施教者的主体条件 语文教学中的学生审美期待 语文教学与审美情感培养 审美与人格——中学文言教学 的双重指向 散文审美性阅读教学 古诗词与歌曲音乐相融教学 语言美与语文教学 基于网络的语文教学 品味文学语言的诗性美 诗歌审美与人生教育 语文课堂教学个性化问题 中学文学教学审美空白 古诗文教学中的民族美德教育 中学语文教学中经典文本个性化 解读研究
• • • • • • • •
研究方法: 时代眼光: 我们离不开时代,我们本身构成时代 开放心态 分析文本“三维性”: 现象维——分析维——基旨维 应用与理论的关系 培根:知识本身并未告诉人怎样运用它,运用的智慧在 书之外,这是技艺,不体验不行。 • 老子:道冲,而用之或不盈 • 理论方法变化多端,全在曲尽其妙,有法而成累赘则不如 无法,若有七窍玲珑之智,则无法也能生法,一法能生万 法,是谓无法之法为至法。
思考题
中国传统美育思想述评 中国现代美育理论概览 中国现代美育理论的特征及价值 80年代以来美育理论研究综述 当前中国美育迅速发展原因探析 当代中国美育研究的发展态势 当代美育的本质、特点和任务 美育本质的双重规定性 大美育观与艺术教育问题 美育的特点和任务 美育与德育、智育、体育的关系 美育与人诗意地栖居 美育与完美人格的塑造 大众文化语境下的美育 美育与人生价值的弘扬 美育与“生活的艺术家”的培养 美育对个体创造力发展的影响 美育对创造性思维发展的影响 科学创造中的美感动力 美育与脑潜能的开发 美育与情绪智力的发展 美育实践若干问题的思考 美育的操作原则 学校美育系统结构要素分析 当前学校美育实践的误区 现实生活中反美育倾向何时终结 •
•
• 中国现代美育观的确立 清末:引进西方艺术教育——西方美育理论 20世纪初:梁启超:“趣味教育” 艺术 王国维:将美学与美育一词引入中国第一人 蔡元培的美育思想 • 1、将美育列入教育方针; • 2、定义美育:美育者,应用美学理论于教 育,以陶养感情为目的者也; • 3、“以美育代宗教”的主张; • 4、提出实施美育的方案
美育和德育 美育和智育 美育和体育 美育与艺术教 育 • 美育与劳动技 术 • 美育与语文教 学
• 蔡元培: • 美育者,应用美学之理论 于教育,以陶养感情为目 的者也。蔡元培也曾经说 过: • 凡是学校所有的课程,都 没有与美育无关的。 • 美育的任务之一,就是正 确认识美的各种形态。而 语文课文,可以说是集各 种形态之大成,是一个相 对完整的美的系统。”
• 柏拉图的“心灵美化”说 • 亚里斯多德的“净化”说 • 贺拉斯的“寓教于乐”说. 真正明确谈到审美教育的是柏拉图,他认 识艺术特别是音乐对人的教育作用; • 亚里士多德认为悲剧有一种净化或陶冶作 用,这就是审美教育作用; • 罗马的贺拉斯提出了著名的“寓教于乐” 的原则,强调美育与道德教育的统一;
二、中西方美育观
• 西方美育观的演变 西方历史上各种美育观念围绕对人,对 理想人的看法而展开的,呈现为人类不 断自我建构与完善的丰富多样过程。 1、古代美育观:以直接的功利目的为 主;以身体训练为主要方式;暗含精神 激励。理念论 模仿说 主客二元对立 • 西方从古希腊开始就重视美育问题, 其发生期几种美育观至今还受到人们 重视。
美育与语文 语文美育教学特征 中学语文课程中的美育问题 中学语文教育中的美育实施 中学语文美育研究综述 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美育问题研 究 中学语文诗歌语言教学的美育策略 研究 中学语文教学中进行美育的常用方 法、途径和注意的问题探究 积极构建中学语文的美育框架应试 与美育的两难选择——语文美 育现状分析
• 卢梭的美育思想 • 18世纪中叶,《爱弥尔》(歌德称之为“教育的 自然福音”) • 卢梭没有直接提出美育概念,但他把对儿童的感 情教育情感教育作为教育的重要内容,重视学习 过程中的自由和乐趣,渗透了审美精神。培养自 由人 • 让儿童自然成长 • “生活,这就是我要教他的技能” • 人性本善 • 儿童的发现 • 健全人格——感性教育——情感教育
• 罗丹: • 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 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 而是缺少发现。
美育与语文教育
• 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是应用美学原理法 则来教学语文和塑造人的教育。 • 语文教育的二主要内容:智育——美育 • 语文教育中美育内容:语言文字——形象 • 文字之美 • 语言母语之美 • 文学形象之美 • 丰富文本体现: • 自然美、人文美、艺术美、哲理美
• 马克思也认为感性高于理性,但他认为感 性是由社会实践改造出来的。 • 马克思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终极目的确 立美育的基本任务,认为“艺术对象创造 出懂得艺术和能够欣赏美的大众”。
• 现代美育观 马卡连柯:集体教育原则 文明行为 优美环境 丰富课余生活 苏霍姆林斯基:在感知美中培养创造能力 个性全面和谐发展 巴班斯基:教学过程最优化 阿莫纳什维利:人道、合作的学习 杜威:教育即生活 学校即社会 从做中学 儿童中心 布鲁纳:学习如何学习 促进发现学习 布卢姆:掌握学习 罗杰斯:创造性培养 “非指导性”教学 教师协作者 雅斯贝尔斯:适应天性因材施教 教学中平等的师生关系 尼尔:情感教育——爱 蒙台梭利的教育思想:新型师生关系 皮亚杰:《结构主义》,主动性学习 朗格朗:《终身教育引论》
•
中国传统美育是指先秦至近代西方美学输入以前 的中国本土美育。 • 中国传统美育以“天人合一”为基础,以“中和 之美”为理论体系的核心,以培养“文质彬彬” 的君子为指归,特别关心通过审美、艺术活动来 达到对人格的陶冶,从而形成了以伦理道德为内 核的美育“陶冶论”。中国传统美育是中国现代 美育思想的重要底蕴。 1、传统美育的人格理想 :“尽善尽美”的“君 子”.“仁心君子”,“发乎情止乎礼义”,“乐而 不淫哀而不伤”。 2、传统美育的实践形态: • 礼教修外,注重外在伦理行为; • 乐教修内,注重内在道德修养。 3、传统美育的理论核心 :中和之美
• 席勒的美育观的要点: • ①审美教育是实现人的自由的唯一途径,审美活 动是自由的,正是通过美人们才可以达到自由。 • ②主张通过美育拯救社会,美育能将理性引入政 治立法。 • ③强调感性与理性的统一,方能构成完美的人性, 而艺术教育和审美教育正是通过感性的途径完善 人性。 • ④席勒继承了康德的思想,肯定美育对人的塑造 的积极意义,但过分夸大美育的社会意义,无疑 是片面。 • ⑤美育是不可或缺的,但毕竟不能取代社会实践 的作用。
中国美育观的演变
• • • • • •
古代美育 学校教育起于夏商周三代 乐教为教民之本 系统美育思想提出者孔子 尽善尽美 汉代董仲舒 礼乐纯其美 明代王守仁 顺应儿童天性,鼓励兴趣 中国古代文论、诗论、画论里,有丰富 的美育见解,对美感主体与客体、感悟与 理性、情绪与意志、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 以及艺术创作规律有很好的论述,只是零 散、不系统。
• 西方美育的系统理论自觉期:
• 德国19世纪美学家席勒在1795年发表的 《审美教育书简》(中文译成《美育书 简》)。第一次明确提出“美育”“审美 教育”的概念,首次将美育界定为“情感 教育”,从而给了美育以不同于德育与智 育的独立地位,并对美育的性质、特征和 社会作用作了系统的阐述。 • 这是第一部系统的美育著作。在美育理 论建设方面做出了重大贡献,并为马克思 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观点提供了可资 借鉴的重要思想来源。
20世纪西方现代美育转向
• 人生美学——艺术生活化——生存美学 • 法国当代哲学家福柯:把每个人的生活变 成艺术品 “自我呵护”命题 • 把人的关注点从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关系 转到人与实际存在的人自身的关系之上, 要求从个体出发二突破“规范性”的束缚。 • 其侧重点不在人的解放,而在人的艺术化 生活的“创造”。
• 美育:美的教育 审美教育 Aesthetic education 美的感知——美的呈现——美的发现——美的升华 存在美感—— 美教 —— 美学 —— 美化 • 广义的美育:各种社会实践中感性直观的审美教 育方式 • 狭义的美育:教育的要义,以人的感性能力素质 培养 • 美育的含义在于,美育是运用审美形象的感染作 用塑造人的知情意等符号实践能力的教育形式, 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能够感受和领略自然美,向 往和追求生活美,欣赏和创造艺术美,从而实现 人其身心的健康全面发展。
•
现代美育的特点
• 1、在美育方式上,从传统的诗乐主导转 变为小说和戏剧等大众文化形式主导; • 2、在美育目的上,美育被视为建构现代 人格和现代文化的重要方式; • 3、在美育形态上,学校美育和社会美育 成为美育的主体;
• • • • • • • • •
50—70年代:美育的失落与回归 意识形态化 政治化代替了美化 80—90年代:应试教育中心,美育边缘化 新世纪:素质教育语境中的美育提升 语文教学与美育: 美育是语文教学的任务之一; 美育同时影响语文教学; 美育贯穿于语文教学之中; 语文教学是实施美育的优选途径
• 美育特征:趣味性、感染性、多样性。 • 美育的地位和功能:美育在现代中国扮演 着个体人格的启蒙和解放的角色,承担着 塑造符合新文化标准的“新人”的使命, 从而成为与德育、智育、体育并行的教育 形式。用美育救人救世 • 美育的层面和方法 • 树立正确的审美观 • 语文教育美学的创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