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中医执业助理医师考试大纲—《中医诊断学》
2010年中西医执业助理医师考试大纲:中医诊断学

第一单元诊断学绪论要点:中医诊断疾病的三大原则第二单元问诊细目一:问寒热要点:1.恶寒发热的临床意义2.但寒不热的临床意义3.但热不寒(壮热、潮热、微热)考试资料网的临床意义4.寒热往来的临床意义细目二:问汗要点:特殊汗出(自汗、盗汗、绝汗、战汗)的临床表现及意义细目三:问疼痛要点:1.疼痛的性质及临床意义2.头痛、胸痛、胁痛、胃脘痛、腹痛的要点及临床意义细目四:问头身胸腹要点:头晕的要点及临床意义细目五:问耳目要点:1.耳鸣、耳聋的概念及临床意义2.目眩的概念及临床意义细目六:问睡眠要点:1.失眠的概念及临床意义2.嗜睡的概念及临床意义细目七:问饮食与口味要点:1.口渴与饮水:口渴多饮、渴不多饮的临床意义2.食欲与食量:食欲减退、厌食、消谷善饥、饥不欲食的临床意义3.口味:口淡、口甜、口黏腻、口酸、口涩、口苦、口咸的临床意义细目八:问二便要点:1.大便异常(便次、便质、排便感觉)的临床意义2.小便异常(尿次、尿量、排尿感觉)的临床意义第三单元望诊细目一:望神要点:得神、失神、假神的常见表现及临床意义细目二:望面色要点:1.常色与病色的区别2.五色主病的内容和机理细目三:望形态要点:1.望形体强弱胖瘦的临床意义2.望姿态异常(动静姿态、异常动作)的临床意义细目四:望头面五官要点:1.望头形、囟门、头发的主要内容及临床意义2.目部的脏腑相关部位,望目形、目态的主要内容及临床意义3.望齿、龈的主要内容及临床意义4.望咽喉的主要内容及临床意义细目五:望皮肤要点:1.望斑疹的内容及临床意义2.望疮疡的内容及临床意义细目六:望排泄物与分泌物要点:观察痰、涕的临床意义细目七:望小儿指纹要点:小儿指纹病理变化的临床意义1.舌色变化(淡白、红、绛、紫)的临床意义2.舌形变化(老嫩、胖瘦、点刺、裂纹、齿痕、舌下络脉)的临床意义3.舌态变化(强硬、痿软、颤动、歪斜、吐弄、短缩)的临床意义细目四:望舌苔要点:1.苔质变化(厚薄、润燥、腐腻、剥落、真假)的临床意义2.苔色变化(白、黄、灰、黑)的临床意义3.舌质和舌苔的综合诊察 1 2 3 下页。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复习要点--中医诊断学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复习要点--中医诊断学第一单元一、中医诊断学的三大原则1、整体审察2、诊法合参3、病证结合历年考试题1、属于中医诊断疾病的基本原则是A.以常达便B.见微知著C.司外揣内D.四诊合参E.以上均非答案:D第二单元一、问寒热恶寒:病人自觉寒冷,加衣近火,不解其寒。
多因外邪袭表。
畏寒:病人经常怕冷,加衣近火,可减其寒。
多因阳失温煦。
发热:病人体温升高,或体温正常,全身或局部有发热的感觉。
1、恶寒发热概念:病人自觉寒冷,同时伴有发热的感觉,即寒热并见。
意义:主表证。
历年考试题1、疾病初起,恶寒发热同时并见,多为A.疟疾病证B.湿温病证C.外感表证D.半表半里证E.阳明病证答案:C2、但寒不热概念:但感恶寒而无发热。
意义:主里寒证。
分类:(1)新病恶寒:实寒证。
(2)久病恶寒:虚寒证。
历年考试题1、久病畏寒,临床多见于那种证候A.气虚B.阳虚C.表寒D.实寒E.以上均非答案:B3、但热不寒概念:病人但感发热而无怕冷叫但热不寒。
分类:①壮热。
②潮热。
③微热。
(1)壮热概念:病人高热,持续不退(39度以上)。
病机:里热亢盛,蒸达于外。
意义:主里实热证。
(2)潮热概念:指病人定时发热或定时热甚,有一定规律,如潮汐之有定时。
日哺潮热:热势较高,日哺热甚。
属阳明腑实。
午后潮热:午后热甚,身热不扬。
属湿温病,湿遏热伏。
夜间潮热:入夜低热,骨蒸发热。
属阴虚火旺。
(3)微热概念:轻度发热,热势较低,多在37-38 度之间。
意义:温热病的后期和某些内伤杂病。
分类:①阴虚发热。
②气虚。
③小儿夏季热。
历年考试题1、患者身热不扬,午后热甚者属于A.阴虚潮热B.阳明潮热C.湿温潮热D.气虚发热.E.阳明经热答案:C2、发热每于劳累后发生或加重,乏力,自汗,气短者,其证型是A.阴虚B.肝郁C.气虚D.血虚E.阳虚答案:C3、小儿夏季长期发热,秋凉自愈,其病机是A.气虚B.血虚C.阴虚D.气血两虚E.气阴两虚答案:E 4、往来寒热概念:指恶寒与发热交替出现,是半表半里证的表现。
中医执业(助理)医师精编资料中医诊断学讲义

中医执业(助理)医师精编资料中医诊断学讲义第一单元绪论中医诊断的基本原理(助理不涉及)——司外揣内、见微知著、以常衡变中医诊断疾病的三大基本原则——整体审察、诊法合参、病证结合第二单元望诊得神失神(失神有虚、实之分)精亏神衰而失神:两目晦暗,目无光彩,面色晦暗无华,精神萎靡,意识模糊,反应迟钝,手撒尿遗,骨枯肉脱,形体赢瘦。
——精气大伤,预后不良。
邪盛神乱而失神:神昏谵语,循衣摸床,撮空理线;或卒倒神昏,两手握固,牙关紧急。
——邪气亢盛,热扰神明,邪陷心包;或肝风夹痰蒙蔽清窍,阻闭经络。
少神——精神不振,两目乏神,面色少华,肌肉松软,倦怠乏力,少气懒言,动作迟缓等。
假神——是垂危病人出现的精神暂时好转的假象,是临终的预兆。
机理:脏腑精气极度衰竭,阴不敛阳,虚阳外越,阴阳即将离决所致。
五色主病赤色:主热证。
实热——满面通红;虚热——颧部嫩红。
也见于戴阳证——久病重病之人,面色苍白,却时而泛红如妆,嫩红带白,游移不定,为阴盛格阳于头面所致。
白色:主虚证(包括血虚、气虚、阳虚)、寒证、失血证。
虚证:血虚——淡白无华而消瘦。
气虚——晄白或淡白。
阳虚——晄白虚浮。
寒证:苍白。
失血:苍白如壁。
黄色:主虚证(脾虚)、湿证虚证:萎黄(淡黄枯槁无泽)。
脾胃气虚,气血不足,机体失养,故面色淡黄无华。
湿证:黄胖(面黄虚浮)。
属脾虚湿蕴,水湿内停,泛溢肌肤所致。
黄疸:面目一身尽黄。
第20阳黄——黄色鲜明,如橘皮色者,湿热熏蒸。
阴黄——黄页色晦暗,如烟熏色者,寒湿郁阻。
青色:主寒证、痛证、气滞、瘀血、惊风。
气滞——青黄多为肝郁脾虚。
瘀血——青紫。
惊风——眉间、鼻柱、口唇四周青色。
黑色:主肾虚、寒证、水饮、瘀血、剧痛。
肾虚——黑而暗淡为肾阳虚衰;黑而干焦为肾阴不足。
寒证——青黑。
水饮——眼眶周围发黑。
瘀血——面色黎黑而肌肤甲错。
望形态胖瘦:胖---能食为形盛有余;食少为形盛气虚。
瘦---能食为中焦有火;食少为中气虚弱。
大肉尽脱为脏腑精气衰竭,属病危。
中医执业助理医师2010年真题-(4) (1)

中医执业助理医师2010年真题-(4)(总分:100.00,做题时间:90分钟)一、A1型选择题 (总题数:17,分数:34.00)1.十二经脉的命名主要结合了哪几个方面的内容______(分数:2.00)A.阴阳、五行、脏腑B.五行、手足、阴阳C.手足、阴阳、脏腑√D.脏腑、手足、五行E.以上均不是解析:[解析] 十二经脉是根据脏腑、手足、阴阳而定的。
2.从头走足的经脉是______(分数:2.00)A.手三阴经B.足三阴经C.手三阳经D.足三阳经√E.以上均非解析:[解析] 手之三阴,从胸走手;手之三阳,从手走头;足之三阳,从头走足;足之三阴,从足走腹。
3.经脉循行既到目内眦,又到目外眦的是______(分数:2.00)A.手阳明大肠经B.手太阳小肠经√C.手少阳三焦经D.足太阳膀胱经E.足少阳胆经解析:[解析] 手太阳小肠经起于小指尺侧端,循行于上肢外侧的后缘,绕行肩胛部,内行线从缺盆进入,下行络心,属小肠,联系胃、咽;上行线从缺盆至目外眦、耳,分支以面颊抵鼻,至于目内眦。
4.称为“阴脉之海”的是______(分数:2.00)A.胞脉B.冲脉C.带脉D.督脉E.任脉√解析:[解析] 任脉与六阴经有联系,具有调节全身诸阴经经气的作用,故称之为“阴脉之海”;督脉为“阳脉之海”,冲脉为“十二经脉之海”和“血海”。
5.既能治疗局部病证,又能治疗本经循行所属远隔部位病证的腧穴是______(分数:2.00)A.全身所有腧穴B.头面部腧穴C.躯干部腧穴D.四肢部腧穴E.十二经脉肘、膝关节以下的腧穴√解析:[解析] 腧穴不仅能治疗局部病证,而且还有远治作用,远治作用指的是腧穴具有治疗其远隔部位的脏腑、组织器官病证的作用,尤其是十二经脉肘、膝关节以下的腧穴远治作用更明显。
6.肘横纹中,肽二头肌肌腱烧侧凹陷中的腧穴是______(分数:2.00)A.尺泽√B.曲泽C.少海D.小海E.曲池解析:[解析] 尺泽,肺经合穴,位于肘横纹中,肱二头肌腱桡侧凹陷处。
XXXX年中医助理医师考试大纲《中医外科学》(1)

2010年中医助理医师考试大纲《中医外科学》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第一单元中医外科学发展概况要点:1.名医名著与外科学发展2.明清时期外科学术流派第二单元中医外科学疾病命名、基本术语要点:1.疾病命名原则医学教,育网整理2.基本术语:疡、疮疡、肿疡、溃疡、胬肉、痈、疽、根盘、根脚、应指、护场、袋脓、痔、漏、痰、毒、结核、岩、五善、七恶、顺证、逆证第三单元中医外科疾病的病因病机细目一:致病因素要点:1.外感六淫致病2.情志内伤致病3.饮食不节致病4.外来伤害致病5.劳伤虚损致病6.感受特殊之毒致病7.痰饮瘀血致病细目二:发病机理要点:1.邪正盛衰2.气血凝滞3.经络阻塞4.脏腑失和第四单元中医外科疾病辨证细目一:辨病要点:1.辨病概念2.辨病的方法细目二:阴阳辨证要点:1.以局部症状辨别阴阳2.阴阳辨证应注意的问题细目三:部位辨证要点:1.发于上部的疾病的病因与特点2.发于中部的疾病的病因与特点3.发于下部的疾病的病因与特点细目四:经络辨证要点:1.十二经脉气血多少与外科疾病的关系2.引经药细目五:局部辨证要点:1.辨肿2.辨肿块结节3.辨痛4.辨痒5.辨脓6.辨溃疡7.辨出血第五单元中医外科疾病治法细目一:内治法1.外科内治消、托、补三大法的应用与内涵2.清热法、和营法、内托法的代表方剂及应用细目二:外治法要点:1.膏药、油膏的临床应用2.箍围药的适应证、用法及注意点3.掺药的种类及临床应用4.切开法的适应证及具体运用5.砭镰法、挑治法、挂线法、结扎法的适应证及用法医学教育网整理.med66.6.引流法、垫棉法、药筒拔法、针灸法、熏法、熨法、溻渍法、冷冻法、激光疗法适应证、用法及注意点第六单元疮疡细目一:疖要点:1.疖的定义与特点2.疖的病因病机3.疖的临床表现4.疖的治疗方法细目二:疔要点:1.疔的特点与种类2.颜面部疔疮的临床表现及与疖的鉴别3.手足部疔疮的临床表现4.手足部疔疮成脓期切开引流要求5.红丝疔的定义、特点及外治6.疔的内治法原则细目三:痈1.痈的概念与特点2.痈的病因病机3.痈的辨证论治方法4.颈痈的特点与治疗细目四:有头疽要点:1.有头疽的特点与病因病机2.有头疽的临床表现3.有头疽的内治和外治方法细目五:丹毒要点:1.丹毒的临床特点及不同部位丹毒的病名2.丹毒的病因病机3.丹毒的内外治法细目六:瘰疬要点:1.瘰疬的特点与病因病机2.瘰疬的诊断与鉴别诊断3.瘰疬的内治法和外治法细目七:褥疮要点:1.褥疮的概念与特点2.褥疮的内外治法细目八:窦道要点:1.窦道的临床表现2.窦道的外治法第七单元乳房疾病细目一:概述要点:1.乳房与脏腑经络的关系2.乳房肿块检查法细目二:乳痈要点:1.乳痈的病因病机2.乳痈的临床表现医学.教育网整理3.乳痈的辨证论治及成脓期切开术的要求4.乳痈的预防与调护细目三:乳漏要点:1.乳漏的病因病机2.乳漏的外治法细目四:乳癖要点:1.乳癖的概念与特点2.乳癖的病因病机3.乳癖的临床表现4.乳癖的内治法细目五:乳核要点:1.乳核的特点与临床表现2.乳核的辨证论治细目六:乳岩要点:1.乳岩的发病情况与特点2.乳岩的临床表现3.乳岩的辨证分型治疗4.乳岩与乳癖、乳核的鉴别第八单元瘿细目一:概论要点:1.瘿的检查方法2.瘿病的病因病机细目二:气瘿要点:1.气瘿的病因病机2.气瘿的临床表现3.气瘿的内治法及预防医学教育网整理细目三:肉瘿要点:1.肉瘿的概念、特点及病因病机2.肉瘿的辨证论治细目四:石瘿要点:1.石瘿的含义与特点2.石瘿的病因病机与诊断3.石瘿的治疗原则细目二:血瘤要点:1.血瘤的概念2.血瘤的诊断3.血瘤的治疗细目三:肉瘤要点:肉瘤的概念及临床表现特点细目四:失荣要点:1.失荣的概念2.失荣的病因病机3.失荣的临床表现4.失荣的辨证论治方法细目五:肾岩要点:1.肾岩的含义2.肾岩的病因病机3.肾岩的诊断4.肾岩的治疗原则第十单元皮肤及性传播疾病细目一:概论要点:1.皮肤病的病因病机2.皮肤病的原发性及继发性皮损3.外用药剂型及使用原则细目二:热疮要点:热疮的病因病机与治疗细目三:蛇串疮要点:1.蛇串疮的概念与特点2.蛇串疮的辨证论治细目四:疣要点:1.不同疣的特点与好发部位2.寻常疣、扁平疣、传染性软疣的治疗细目五:癣要点:1.头癣、手足癣、体癣和花斑癣的临床特点和诊断2.癣的治疗方法细目六:疥疮要点:1.疥疮的病因病机2.疥疮的临床特点3.疥疮的治疗与预防细目七:湿疮要点:1.湿疮的临床特点3.湿疮的辨证治疗4.婴儿湿疮的病因、辨证论治医学教育网整理.med66.细目八:接触性皮炎要点:1.中医文献对本病的认识2.接触性皮炎的诊断要点3.接触性皮炎的治疗4.接触性皮炎与急性湿疮、颜面丹毒的鉴别细目九:药毒要点:1.药毒的病因病机2.药毒的诊断、治疗与预防调护细目十:瘾疹要点:1.瘾疹的病因病机2.瘾疹的临床表现与治疗细目十一:牛皮癣要点:1.牛皮癣的皮损特点2.牛皮癣的治疗细目十二:白疕要点:1.白疕(寻常型)的皮损特点2.白疕(寻常型)的辨证治疗细目十三:粉刺要点:2.粉刺的诊断与治疗细目十四:酒齄鼻要点:酒齄鼻的临床表现与辨证论治细目十五:红蝴蝶疮要点:1.红蝴蝶疮的病因病机2.盘状红斑狼疮的皮损及临床表现3.系统性红斑狼疮的皮损和全身症状4.红蝴蝶疮的辨证治疗细目十六:淋病要点:1.淋病的病因病机2.淋病的诊断3.淋病的辨证论治4.淋病的其他治疗方法细目十七:梅毒要点:1.梅毒的病因病机2.梅毒的诊断3.梅毒的辨证论治4.梅毒的其他治疗方法细目十八:尖锐湿疣要点:1.尖锐湿疣的病因病机2.尖锐湿疣的诊断3.尖锐湿疣的鉴别诊断4.尖锐湿疣的辨证论治5.尖锐湿疣的其他治疗方法细目十九:艾滋病要点:1.艾滋病的病因病机2.艾滋病的诊断3.艾滋病的辨证论治4.艾滋病的其他治疗方法第十一单元肛门直肠疾病细目一:概论要点:1.肛门直肠的解剖与生理2.肛门直肠疾病的病因病机3.肛门直肠疾病的辨证4.常用的检查方法细目二:痔要点:1.痔的概念与分类2.内痔的病因病机3.内痔、外痔、混合痔的诊断4.痔的治疗细目三:息肉痔要点:1.息肉痔的概念2.息肉痔的病因病机3.注射疗法、结扎法、电烙法的适应证细目四:肛隐窝炎要点:1.肛隐窝炎的并发症2.肛隐窝炎的病因病机、主要症状及手术治疗的适应证细目五:肛痈要点:1.肛痈的定义及病因病机2.肛痈的诊断3.肛痈的治疗细目六:肛漏要点:1.肛漏的病因病机2.肛漏的诊断与分类3.肛漏的挂线疗法和切开疗法的适应证、禁忌证及治疗原理4.肛漏手术注意事项细目七:肛裂要点:1.肛裂的定义与病因病机2.肛裂的主要症状与分类3.肛裂的辨证论治4.肛裂手术治疗的不同方法及其适应证细目八:脱肛要点:1.脱肛的定义及病因病机2.脱肛的症状与分类3.一度直肠黏膜脱垂与内痔脱出的鉴别4.脱肛的内治法5.脱肛的其他疗法细目九:锁肛痔要点:1.锁肛痔的主要症状及常用检查方法2.锁肛痔的治疗原则第十二单元泌尿男性疾病细目一:概论要点:男性前阴各部与脏腑的关系细目二:子痈要点:1.子痈的含义2.子痈的病因病机及诊断治疗细目三:尿石症要点:1.尿石症的病因病机2.尿石症的诊断3.尿石症的治疗方法细目四:男性不育症要点:1.男性不育症的病因病机2.男性不育症的诊断方法3.男性不育症的辨证论治细目五:慢性前列腺炎要点:1.慢性前列腺炎的病因病机2.慢性前列腺炎的诊断3.慢性前列腺炎的辨证论治细目六:前列腺增生症要点:1.前列腺增生症的主要临床表现2.前列腺增生症的辨证论治3.前列腺增生症的其他疗法第十三单元周围血管疾病细目一:概论要点:1.周围血管疾病的常见症状与体征2.周围血管疾病的检查方法细目二:股肿要点:1.股肿的含义与特点2.股肿的病因病机3.股肿的诊断4.股肿的辨证论治细目三:血栓性浅静脉炎要点:1.血栓性浅静脉炎的病因病机2.血栓性浅静脉炎的临床表现与常见类型3.血栓性浅静脉炎的辨证论治细目四:筋瘤要点:1.筋瘤的定义与特点2.筋瘤的治疗方法细目五:臁疮要点:1.臁疮的病因病机2.臁疮的局部辨证3.臁疮的内、外治疗原则细目六:脱疽要点:1.脱疽的定义、特点与病因病机2.脱疽的诊断与鉴别诊断3.脱疽的辨证论治4.脱疽的其他疗法第十四单元其他外科疾病细目一:烧伤要点:1.烧伤面积的计算方法及烧伤深度的分类2.重度烧伤后辨证分型、治疗原则3.中小面积烧伤创面的正确处理细目二:毒蛇咬伤要点:1.我国常见毒蛇的种类、有毒蛇与无毒蛇在形态和齿痕上的区别2.毒蛇咬伤的病因病机3.毒蛇咬伤后的治疗措施细目三:肠痈要点:1.肠痈的病因病机2.肠痈的诊断3.肠痈的辨证论治方法。
《中医诊断学》复习提纲.doc

《中医诊断学》复习提纲《屮医诊断学》复习提纲绪论1.中医诊断学的基本原则:审査内外、辩证求凶、四诊合参2.中医诊断学的基本原理、内容:司外揣内、见微知著、知常达变的概念3.中医诊断学的发展简史:第一部舌诊专著《敖氏伤寒金镜录》、第一部脉诊专箸《脉经》第二章四诊第一节望诊1 •望神的主要内容:忖光(重点)、神志、面色、形态等2.得神的临床表现及意义得神:有神、精充气足神旺面色:面色润泽两Fh活动灵敏、精彩内含、炯炯有神言语呼吸:言语正常、呼吸气息平顺形态:形体壮实、肌肉不削、形体活动正常精神:精神充沛、神清、对外界反应合理饮食:正常或稍减临床:止气未伤,脏腑功能未衰,病轻预后好3.失神的临床表现及意义失神:无神、精损气亏神衰面色:晦暗暴露两F1:活动迟钝、冃无精采言语呼吸:言语失常、呼吸气息低弱形态:形体瘦弱、大肉已脱、强迫体位、反应迟钝、烦躁不安、循衣摸床、摄空理线精神:神志不清,精神萎靡不振,对外界反应失常临床意义:正气已伤,脏腑功能衰败(虚)4.假神的概念、临床表现及意义假神:垂危病人出现精神暂时好转的假象,临终前预兆(回光反照,残灯复明)面色:突然额红如妆两th目光突然转亮、浮光外露言语呼吸:突然言语不休、声音转亮精神:突然精神转佳、意识似清饮食:突然思食、索食临床意义:脏腑精气耗竭,阴阳即将离决阴不敛阳,虚阳外越5.常色的概念和特点常色:正常生理状态时面部的色泽:红黄隐隐,明润含蓄——有胃气,有神气6.病色的概念、特点及五色的主病病色:人体在疾病状态时的面部色泽善色一五色光明润泽,虽病脏腑精气未衰,胃气尚荣于面,“气至”,预后良好青如翠羽、赤如鸡冠、黄如蟹腹、口如豕膏、黑如乌羽恶色一枯槁、晦暗、暴露,气血嗫艺脏腑精神衰败,不能上荣于而,“气不至”,预后较差青如草兹、赤如pei血、黄如枳实、白如枯骨、黑如怡五色主病①青色主寒证、痛证、瘀血、惊风②赤色主热证,戴阳证③黄色主虚证、湿证④白色主虚证、寒证、脱血、夺气⑤黑色主肾虚、寒证、痛证、水饮、瘀血7.五官与脏腑病机的主要关系望FI五伦学说:心--- 内外毗的血络--- Jill轮肝——黑睛——风轮肺——白睛——轮脾——眼胞——肉轮肾——蹄仁——水轮8.瘻瘤、瘵病的概念及临床意义瘻瘤——颈前颌下结喉之处,有肿物如瘤,逐渐长大,可随吞咽移动。
中医助理考试大纲

中医助理考试大纲主要包括中医基础科目、中医临床医学科目和西医及临床医学科目。
一、中医基础科目
中医基础理论:涉及中医经典著作内容,如《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等。
中医诊断学:包括望、闻、问、切四诊方法和辨证论治原则。
中药学:包括中药的分类、性能、用法和配方等。
方剂学:包括方剂的组成、配伍、用法和加减等。
二、中医临床医学科目
中医内科学:涉及内科疾病的病因病机、辨证论治和针灸治疗等。
中医外科学:涉及外科疾病的病因病机、辨证论治和针灸治疗等。
中医妇科学:涉及妇科疾病的病因病机、辨证论治和针灸治疗等。
中医儿科学:涉及儿科疾病的病因病机、辨证论治和针灸治疗等。
针灸学:包括针灸的基本知识、操作方法和常见疾病的针灸治疗等。
三、西医及临床医学科目
诊断学基础:涉及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等。
传染病学:涉及常见传染病的病因、发病机制、诊断和治疗等。
内科学:涉及内科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诊断和治疗等。
医学伦理学:涉及医学道德规范、医患关系和医学伦理决策等。
卫生法规:涉及卫生法律法规、医疗事故处理和医疗卫生管理等。
中医助理医师考试题纲

中医助理医师考试题纲考试科目:中医助理医师考试题纲一、考试目的中医助理医师考试是为了选拔具备一定中医理论和实践知识的人才,能够协助中医医生开展工作,为患者提供科学、专业的中医治疗服务。
二、考试内容及比重1. 中医基础理论(20%)1.1 中医基本理论1.2 中医经络学1.3 中医脏腑学1.4 中医病因病机学1.5 中医诊断学2. 中医诊疗技能(40%)2.1 中医诊断方法2.2 中医治疗方法2.3 中医养生保健方法2.4 中医针灸技术3. 西医基础知识(20%)3.1 解剖学3.2 生理学3.3 病理学3.4 常见疾病诊断与治疗方法4. 中西医结合诊疗技能(20%)4.1 中西医结合诊断方法4.2 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法4.3 中西医结合养生保健方法三、考试形式中医助理医师考试分为笔试和面试两个环节。
1. 笔试(70%)笔试部分包括单选题、多选题和问答题。
单选题主要考查考生对中医基础理论、诊疗技能和西医基础知识的理解能力。
多选题主要考查考生对中医诊治方法、中西医结合诊疗技能等方面的综合能力。
问答题主要考查考生对典型病例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面试(30%)面试部分主要考查考生对中医诊疗技能和中西医结合诊疗技能的实际应用能力。
面试内容包括模拟诊断、治疗和咨询患者等实践环节。
四、考试评分标准1. 笔试成绩占总成绩的70%,面试成绩占总成绩的30%。
2. 笔试部分,单选题每题1分,多选题每题2分,问答题根据答案的完整程度和准确性进行评分。
3. 面试部分,面试评委根据考生的展示水平和应答能力进行评分,综合考虑考生的诊疗技能和表达能力。
五、考试要求1. 考生应具备全面系统的中医基础理论知识。
2. 考生应具备一定的诊断能力和治疗技能。
3. 考生应具备一定的西医基础知识。
4. 考生应了解中医与西医结合的诊疗方法和养生保健方法。
5. 考生应熟悉临床实践,具备解决典型病例问题的能力。
6. 考生应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要点:
中医诊断疾病的三大原则
第二单元问诊
细目一:问寒热
要点:
1.恶寒发热的临床意义
2.但寒不热的临床意义
3.但热不寒(壮热、潮热、微热)的临床意义
4.寒热往来的临床意义细目二:问汗
要点:
特殊汗出(自汗、盗汗、绝汗、战汗)的临床表现及意义
细目三:问疼痛
要点:
1.疼痛的性质及临床意义
2.头痛、胸痛、胁痛、胃脘痛、腹痛的要点及临床意义
细目四:问头身胸腹
要点:
头晕的要点及临床意义
细目五:问耳目
要点:
1.耳鸣、耳聋的概念及临床意义
2.目眩的概念及临床意义
细目六:问睡眠
要点:
1.失眠的概念及临床意义
2.嗜睡的概念及临床意义
细目七:问饮食与口味
要点:
1.口渴与饮水:口渴多饮、渴不多饮的临床意义
2.食欲与食量:食欲减退、厌食、消谷善饥、饥不欲食的临床意义
3.口味:口淡、口甜、口黏腻、口酸、口涩、口苦、口咸的临床意义
细目八:问二便
要点:
1.大便异常(便次、便质、排便感觉)的要点及临床意义
2.小便异常(尿次、尿量、排尿感觉)的要点及临床意义
第三单元望诊
细目一:望神
要点:
得神、失神、假神的常见表现及临床意义
细目二:望面色
要点:
1.常色与病色的区别
2.五色主病的内容和机理
细目三:望形态
1.望形体强弱胖瘦的临床意义
2.望姿态异常(动静姿态、异常动作)的临床意义
细目四:望头面五官
要点:
1.望头形、囟门、头发的主要内容及临床意义
2.目部的脏腑相关部位,望目形、目态的主要内容及临床意义
3.望齿、龈的主要内容及临床意义
4.望咽喉的主要内容及临床意义
细目五:望皮肤
要点:
1.望斑疹的内容及临床意义
2.望疮疡的内容及临床意义
细目六:望排泄物与分泌物
要点:
观察痰、涕的临床意义
细目七:望小儿指纹
要点:
小儿指纹病理变化的临床意义
第四单元望舌
细目一:舌诊原理
要点:
舌与脏腑的关系
细目二:望舌质
要点:
1.舌色变化(淡白、红、绛、紫)的临床意义
2.舌形变化(老嫩、胖瘦、点刺、裂纹、齿痕、舌下络脉)的临床意义
3.舌态变化(强硬、痿软、颤动、歪斜、吐弄、短缩)的临床意义
细目三:望舌苔
要点:
1.苔质变化(厚薄、润燥、腐腻、剥落、真假)的临床意义
2.苔色变化(白、黄、灰、黑)的临床意义
3.舌质和舌苔的综合诊察
细目二:嗅气味
要点:
口气、病室气味异常的临床意义
第六单元脉诊
细目一:脉诊概说
要点:
1.寸口脉与脏腑的关系
2.切脉指法
3.寸口"三部九候"的概念
细目二:正常脉象
1.正常脉象的特点
2.正常脉象胃、神、根的含义
细目三:常见病脉
常见病脉(浮、沉、迟、数、虚、实、滑、涩、洪、紧、弦、细、微、濡、动、疾、结、促、代)的脉象特征及主病
第七单元按诊
要点:
1.按肌肤的内容及临床意义
2.按腹部辨疼痛、痞满、积聚的要点
3.按胸部虚里的内容及临床意义 1 2 3 下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