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语文下册古诗复习教案
二年级下语文第1课《古诗二首》教材+教案+知识点总结+练习

二年级下语文第1课《古诗二首》教材+教案+知识点总结+练习同步教案村居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学习本课生字、词,理解诗句的意思。
(二)过程与方法:体会诗句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感情地背诵这首古诗。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读懂这首古诗,通过朗读感悟想象诗中描绘的春天生机勃勃的景象教学重难点:抓住诗中重点的词句,感悟想象诗中描绘的春天生机勃勃的景象课前准备:课件;生字卡片;同学课前收集有关春天的知识。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教学过程:一、古诗说明1、诗意描述《村居》写的是诗人在农村看到的景象。
早春二月,草长莺飞,杨柳拂堤,儿童兴致勃勃地放风筝。
2、作者简介高鼎:清代诗人,以写自然景物见长。
二、要在同学自同学字的基础上,用生字卡片检查指导,使所有同学读准字音。
指导同学读准“莺”“拂”“鸢”“长”“长”是多音字,此处读“zhǎng”三、释义,四、这首诗的意思是:阳春二月,小草长出了新芽,黄莺鸟在天上飞舞,春烟轻轻擦过河堤边的杨柳,真让人陶醉;读书的孩童放学后早早把家回,赶快凭借东风放风筝。
四、背诵并默写古诗五、板书设计:古诗诵读村居小草——新芽黄莺鸟——飞舞真让人陶醉春烟——擦过——杨柳读书的孩童——回家——放风筝。
课题:《咏柳》教学目的:1、通过理解诗歌的内容,激发同学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2、理解诗句;3、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4、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同学体会诗的意境;5、训练同学自学,互助学习的能力。
教学重点:训练同学自学能力,培养同学边读边想的学习习惯;引导同学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
教具:1、《咏柳》插图;2、诗人概况(生平、诗作);3、学习目的条目。
4、古筝磁带,录音机;5、诗歌正文。
教学步骤一、导入1、复习所学;师:同学们已经学过许多古诗了,你们能背几首给老师听听吗?生背古诗。
2、引入新课;师: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古诗《咏柳》。
(板书课题)请自由读一下这首诗,把不认识的字,词勾下来(生朗诵古诗)3、认读生字师:有哪些字不认识可以提出来,我们大家一起解决。
小学二年级语文下册《古诗》教案(优秀10篇)

小学二年级语文下册《古诗》教案(优秀10篇)小学二年级语文下册《古诗》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的生字,能理解诗句的意思,并能用自身的话说说《望庐山瀑布》这首诗描绘的情景。
3、理解诗的内容,使同学受到热爱大自然的教育和美的熏陶。
【教学准备】挂图、投影。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复习1、指名背背俺们以前学过的古诗。
2、揭示课题,板书:望庐山瀑布二、学习1、理解课题的意思:理解“望”“瀑布”。
你在什么地方见过瀑布吗?是什么样的,能不能说给俺们听听?2、学会写课题中的生字:瀑。
3、你知道庐山在什么地方吗?4、学习这首诗:⑴出示整首诗。
⑴指名读一读。
⑴再读,可以讨论,看能不能理解诗的意思,有问题可以提出来。
⑴交流:重点理解“银河”“九天”“香炉”“川”“三千尺”。
谁能讲这首诗的意思?评议,他讲得怎样?再指名讲诗的意思。
5、诗人为什么要写这首诗呢?你从什么地方看出来的。
?6、指导朗读。
7、指导背诵。
三、作业1、背诵古诗。
2、用自身的话说说《望庐山瀑布》这首诗描绘的情景。
〖板书〗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壮美山河疑是银河落九天。
第二课时一、复习1、背诵《望庐山瀑布》。
2、《望庐山瀑布》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二、学习《绝句》1、板书课题,解题,理解“绝句”。
2、简介作者及背景。
三、初读诗句,说说你能理解哪些词语或句子的意思1、自由读诗句,读准“鹂”“鹭”的字音。
2、交流,你了解了哪些词语、句子的意思了?四、学习诗句,想象画面1、学习一、二两句:轻声自由读一读,画出还需要理解的词语。
谁能用自身的话说说这两句诗句的意思?指导朗读,读出舒畅预愉悦的心情。
2、学习三、四两句:指名读一读诗句,其他同学考虑:诗人看到了什么?讨论,理解“西岭”“千秋雪”相机板书,画简笔画。
诗人是透过什么看到西岭上的积雪的?诗人向门外一看,可以看到什么?理解“东吴”。
小学二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两首》教案

小学二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两首》教案教学目标: 了解古代诗词的特点,培养学生对古诗的兴趣和理解能力。
教学重点: 学习两首古代诗歌,理解并朗读诗歌,并能描述作者的情感。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感受古诗的艺术魅力。
教学准备: 教材《小学二年级语文》下册,课本第十一课《古诗两首》,准备了两首古代诗歌的复印件,PPT,音频和视频。
教学过程:Step 1:导入 - 用PPT向学生展示两首古代诗歌的标题,同时播放音频或视频,引发学生的兴趣。
Step 2:复述 - 通过和学生互动,让学生回忆并复述上节课学习过的课文。
Step 3:朗读 - 让学生跟随课文朗读诗歌,注意音调和节奏。
Step 4:理解 - 向学生提问,帮助学生理解诗歌内容和情感。
例如:“你认为作者在这首诗中表达了什么情感?”“你在读这首诗时有什么感受?”Step 5:分组朗读 -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指派一位代表朗读诗歌。
鼓励学生逐字逐句地读,注重语调和节奏。
Step 6:背诵 - 引导学生背诵其中一首诗歌,提高学生对语言的敏感度和记忆力,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Step 7:创作 - 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感受,创作一些简短的诗句。
可以给出一些提示词语,如“春天”、“花”、“美丽”等。
Step 8:展示 - 让学生上台展示自己的创作,可以借助PPT或黑板,让学生把自己的创作分享给全班。
Step 9:总结 - 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回顾学生学到的知识点和表现出的进步。
Step 10:作业 - 要求学生背诵另外一首诗歌,并写下自己对这首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扩展活动: 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诵读比赛,让学生在诵读中体会古诗的美丽和表达力。
同时,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古诗朗诵会,让学生展示自己的朗诵才能和对古诗的理解。
二年级语文下册 古文二首教案

二年级语文下册古文二首教案课时安排- 课时一:课文《静夜思》- 课时二:课文《登鹳雀楼》课文概述课文一:《静夜思》- 作者:李白- 内容:诗人在寂静的夜晚思考人生,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 研究目标:学生了解古人的思考方式,培养对家乡的情感。
课文二:《登鹳雀楼》- 作者:王之涣- 内容:描写诗人登上鹳雀楼,俯瞰远处的景色,抒发豪情壮志。
- 研究目标:学生了解古代楼阁文化,培养对美好事物的向往。
教学目标- 通过研究古文,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 培养学生欣赏古人的情感表达和思考方式。
- 增加学生对古代文化的了解和兴趣。
教学重点- 学生对古文的理解和解读。
- 学生对古代文化的认识和探索。
教学准备- 课文《静夜思》与《登鹳雀楼》的复印件。
- 课文讲解的PPT。
- 相关古代楼阁文化图片。
教学过程课时一:《静夜思》1. 导入:引导学生回忆夜晚的感觉。
2. 探究:“静夜思”是什么意思?请学生猜测。
3. 教学:通过解读课文,让学生理解诗人的思考和思念之情。
4. 分析:学生自主分析诗句中的意象和感受。
5. 情感体验:引导学生思考和写作,表达自己对家乡的思念。
课时二:《登鹳雀楼》1. 导入:引导学生欣赏建筑物的美。
2. 阅读:学生分组阅读课文,并理解诗人的意图。
3. 分析:学生讨论楼阁文化与现代社会的联系。
4. 情感体验:引导学生表达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追求。
课堂延伸活动- 学生模仿古人的写作风格,创作自己的诗歌。
- 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相互欣赏和评价。
总结反思- 学生总结课文的核心思想和情感表达。
- 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肯定和鼓励。
课后作业- 练默写课文片段。
- 完成一篇关于家乡的短文。
参考资料- 《静夜思》教学PPT - 《登鹳雀楼》教学PPT - 古代楼阁文化图片。
小学二年级语文下册《古诗》教案

小学二年级语文下册《古诗》教案小学二年级语文下册《古诗》教案「篇一」五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二首》的教案教材分析:《题西林壁》这首古诗是苏轼在1084年,由黄州贬赴汝州任团练副使时,经过九江游览庐山时题在西林寺墙壁上的一首诗。
全诗不仅是对庐山雄奇壮观、千姿百态景象的赞美,而且还蕴含着人生的哲理,内涵深刻,耐人寻味。
要想对某个事物有全面的、符合实际的认识,就必须站在客观的立场上。
诗人不是抽象地发议论,而是紧紧扣住游山谈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借助庐山的形象,用通俗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表达哲理,故而亲切自然,耐人寻味。
《登飞来峰》为王安石30岁时所作。
1050年夏,他在浙江鄞县知县任满回江西临川故里时,途经杭州,写下此诗。
这首诗是他初涉宦海之作。
前两句写飞来峰塔的形象,后两句写登飞来峰塔的感想。
此时王安石年少气盛,抱负不凡,正好借登飞来峰抒发胸臆,寄托壮怀。
两首古诗在从全篇的立意构思看,都寓情理于诗境之中,可谓异曲同工。
王安石的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与苏轼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一脉相承,表现技法极为相似,王诗就肯定方面而言,比喻掌握了正确的观点的方法,认识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就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就不会被事物的假象迷惑。
而苏诗是就否定方面而言的,比喻人们之所以被事物的假象所迷惑,是因为没有全面、客观、正确地观察事物,认识事物。
两者都极具哲理性。
学情分析:学生在第九册刚学过了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还学习了描写王安石的文章《千锤百炼为一绿》,学生对两位诗人有一定的了解。
而且学生在学习、诵读古诗文的过程中积累了一些学习古诗的方法。
但是哲理诗在遣词造句谋篇方面具有不确定性和跳跃性,似断实续,留下了万语千言道不尽的艺术空白,这就给小学生的阅读理解带来一定困难。
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两首古诗。
2、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句的意境,明白古诗阐述的道理。
3、学会观察的方法,乐于把观察所得表达出来。
二年级语文下《古诗两首》优秀教案优秀教案

二年级语文下《古诗两首》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1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两首古诗。
1.2理解两首古诗的大意,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1.3掌握两首古诗中的生字词。
2.过程与方法2.1通过图片、故事等方式,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
2.2采用多种阅读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古诗内容。
2.3通过讨论、分享,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3.1培养学生对古诗的热爱,传承我国优秀传统文化。
3.2感受诗人对自然、生活的热爱,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1正确朗读、背诵两首古诗。
1.2理解两首古诗的大意,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2.教学难点1.1生字词的认识与书写。
1.2古诗的意境理解。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1教师出示两首古诗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你们知道这两首诗的作者是谁吗?”1.2学生回答后,教师简要介绍两首古诗的作者和背景。
2.学习《静夜思》2.1教师带领学生朗读《静夜思》,注意停顿和节奏。
2.2学生自读《静夜思》,体会诗人的情感。
2.3教师解释生字词,引导学生理解诗句大意。
2.4学生讨论诗人为何会“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2.5学生分享自己对诗句的理解和感悟。
3.学习《春晓》3.1教师带领学生朗读《春晓》,注意停顿和节奏。
3.2学生自读《春晓》,体会诗人的情感。
3.3教师解释生字词,引导学生理解诗句大意。
3.4学生讨论诗人为何会“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3.5学生分享自己对诗句的理解和感悟。
4.课堂小结4.2学生自由发言,谈谈自己对两首古诗的理解。
5.课后作业5.1学生回家后,向家长分享两首古诗的内容和自己的感悟。
5.2家长协助学生完成生字词的书写练习。
四、教学反思1.本节课通过图片、故事等方式,激发了学生对古诗的兴趣,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3.教师在课堂上应更多地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不同层次的学生适当的引导和帮助。
4.课后作业的布置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表达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年级下语文《古诗两首》优秀教案优秀教案

二年级下语文《古诗两首》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两首古诗。
2.理解古诗的大意,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3.学会生字,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二、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古诗。
2.理解古诗的大意。
3.学会生字。
三、教学难点1.理解古诗中的修辞手法。
2.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四、教学准备1.课件:古诗的图片、生字卡片。
2.黑板:用于板书生字和古诗。
五、教学过程(一)导入1.利用课件展示古诗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说出图片中的内容。
2.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古诗的初步理解。
(二)学习第一首古诗1.教师带领学生朗读第一首古诗,注意节奏和韵律。
2.学生自读古诗,注意生字的读音。
3.教师讲解古诗的大意,引导学生理解诗人的情感。
4.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复述古诗的大意。
5.教师出示生字卡片,学生跟读并记忆。
6.学生组内交流,分享对古诗的理解和感受。
(三)学习第二首古诗1.教师带领学生朗读第二首古诗,注意节奏和韵律。
2.学生自读古诗,注意生字的读音。
3.教师讲解古诗的大意,引导学生理解诗人的情感。
4.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复述古诗的大意。
5.教师出示生字卡片,学生跟读并记忆。
6.学生组内交流,分享对古诗的理解和感受。
(四)巩固与拓展1.学生互相背诵两首古诗。
2.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古诗中的画面。
3.学生尝试用学到的生字造句。
4.教师出示一些与古诗相关的图片,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和描述。
1.学生分享自己在学习古诗过程中的收获。
3.学生反思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不足,并提出改进措施。
六、作业布置1.背诵两首古诗。
2.用学到的生字造句。
3.家长签字确认。
七、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多种教学手段,引导学生学习了两首古诗。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到了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了不同的关注和支持。
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参与,对古诗的理解和感悟有了较深的认识。
但在教学过程中,仍有个别学生注意力不集中,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对学生的管理。
同时,要加强家校合作,共同促进学生的学习进步。
二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两首》教案设计

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两首古诗。
(2)理解两首古诗的内容,体会诗中的意境。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图片、音频等资源,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古诗内容。
(2)运用小组合作、讨论的方式,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古诗的兴趣,感受古诗的韵味,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两首古诗。
(2)理解两首古诗的内容和意境。
2. 教学难点:(1)古诗中生僻字词的认读和理解。
(2)古诗意境的感悟和表达。
三、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频等资源,营造有利于古诗学习的氛围。
2. 小组合作学习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3. 启发式教学法: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 教学课件:包括两首古诗的原文、译文、图片、音频等资源。
2. 教学道具:古诗相关图片、卡片等。
3. 教学环境:安静、舒适的课堂环境。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出示古诗相关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发表自己的看法。
(2)教师播放古诗的音频,让学生初步感受古诗的韵律和意境。
2. 学习古诗一(1)教师引导学生跟读古诗,注意发音和节奏。
(2)学生自读古诗,边读边思考。
(3)教师讲解古诗中的生僻字词,帮助学生理解古诗内容。
(4)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古诗意境的理解和感悟。
3. 学习古诗二(1)教师引导学生跟读古诗,注意发音和节奏。
(2)学生自读古诗,边读边思考。
(3)教师讲解古诗中的生僻字词,帮助学生理解古诗内容。
(4)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古诗意境的理解和感悟。
4. 总结与拓展(1)教师引导学生总结两首古诗的主题和意境。
(2)学生展示自己制作的古诗相关手工作品或画作。
(3)教师布置课后作业:正确朗读和背诵两首古诗。
5. 课堂小结教师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古诗的重要性和韵味,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积极性以及合作意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草》是唐朝的大诗人白居易写的,他写这首诗时才16岁。
《草》这首诗原来的题目是《赋得古原草送别》。
这首诗描写了草顽强的生命力,诗中赞美小草顽强生命力的句子是‘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二年级语文下册古诗复习要点
1、《望庐山瀑布》
望庐山瀑布
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最新的小学二年级语文下册古诗复习要点:《望庐山瀑布》是唐朝诗人李白写的,这首诗是作者看到庐山瀑布时写的,整首诗尽情地抒发了作者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
李白又被人们称为诗仙,我们知道《静夜思》、《赠汪伦》、《望天门山》也是他写的。
2、《绝句》
绝句
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
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
门泊东吴万里船。
《绝句》是唐朝诗人杜甫写的。
这首诗描写的是四川成都杜甫草堂周围美丽的春色。
诗中一共描写了六种景物――黄鹂、翠柳、白鹭、青天、雪、船,提到了四种颜色,分别是黄、翠、白、青。
杜甫又被人们称为诗圣,我们还知道《春夜喜雨》、《绝句二首》、《江畔独步寻花》也是他写的。
3、《草》草
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凄凄满别情。
《草》是唐朝的大诗人白居易写的,他写这首诗时才16岁。
《草》这首诗原来的题目是《赋得古原草送别》。
这首诗描写了草顽强的生命力,诗中赞美小草顽强生命力的句子是‘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4、《宿新市徐公店》宿新市徐公店
杨万里
篱落疏疏一径深,
树头花落未成阴。
儿童急走追黄蝶,
飞入菜花无处寻。
《宿新市徐公店》描写了六种景物,分别是篱落、径、树、儿童、黄蝶、菜花。
诗的前两行是静态描写,后两行是动态描写。
描写儿童找不到蝴蝶的原因的诗句是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