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关汉卿》教案5(沪教版第四册)

合集下载

上海成功教育东沟实验学校《关汉卿曲二首》word教案

上海成功教育东沟实验学校《关汉卿曲二首》word教案

一三关汉卿曲二首上海成功教育东沟实验学校毛慧珺教学目标1、了解元曲在文学史上的地位,知道代表人物及其代表作品。

2、结合写作背景,体会曲中所包含的丰富而复杂的感情。

3、反复诵读,感受关汉卿曲“本色”的特点。

说明:“曲”作为一种中国文学样式,成熟于元代,并迅速走向繁荣,取得了堪与诗、词媲美的地位。

元“曲”包括散曲和戏曲(前者是诗歌的一种,后者属于戏剧),以其深刻的思想内容,独特的艺术风格,代表了元代文学的最高成就。

关汉卿被誉为“元曲四大家”之首,王国维称其曲辞“曲尽人情,字字本色”、“当为元第一”。

关汉卿不仅是位杂剧大家,也是位散曲大家。

今存套数十三套,小令五十七首,内容多为抒发抱负,述说身世或描写男女恋情、离情别绪,时而悲歌慷慨,时而风流艳冶。

可以说,关汉卿的散曲是元代“本色派”散曲的一面旗帜。

《一枝花·不伏老》中关汉卿自比“铜豌豆”,用夸张放诞的语言,写出他愤世嫉俗的感情,并且表现他“蒸不烂、煮不熟、槌不匾、炒不爆,响珰珰一粒铜豌豆”的顽强、乐观、幽默的性格。

这种性格,体现了不向黑暗势力屈服,不向艰难困苦低头的精神。

《四块玉·别情》围绕着“相思”,以言来传相思之深,以行来绘相思之苦,把一位女子波浪翻滚似的不平静的心情及浓烈的相思之情表现出来。

作为诗歌,从学生较易掌握的诵读入手,以诵读为途径,以领悟为目的,通过诵读来培养诗歌语感,通过诵读来鉴赏诗歌的美。

因此,放手让学生诵读,让课堂上充满琅琅的读书声,并且在不断诵读的中,促进学生感受体会作者所流露出的思想情感。

教学重点与难点《一枝花·不伏老》1.重点:在借助注释,正音正义的基础上,通过圈划、反复品读曲中具体语句,感受诗人顽强、乐观、幽默的性格;体会关汉卿不向黑暗势力屈服,不向艰难困苦低头的精神。

2.难点:诗人如何表现辛辣恣肆和诙谐滑稽的风格。

《四块玉·别情》1.重点:感受曲中“离别相思”的氛围,在诵读中把握主人公以言来传相思之深,以行来绘相思之苦的情感。

(五四制)沪教版语文九上《关汉卿曲二首》课件

(五四制)沪教版语文九上《关汉卿曲二首》课件
• 第二层: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言尽而意 (想见而不可得的不舍之情)不尽。
情景交融句赏析
• “凭阑袖拂杨花雪,溪又斜,山又遮,人去 也。”这四句寄情于景描绘了一幅女子痴立 目送爱人离去的情景。欲凭栏相望,无奈杨 花飘落挡住她的视线,她用衣袖拂去杨花, “拂”的动作流露出女子目送爱人急切的心 情。然而杨花拂去了,但“溪又斜,山又 遮”,曲折的小溪、重叠的高山又挡住了女 子的视线,终于看不到爱人远去的身影。离 别的不舍,全凝聚在“人去也”这一无可奈 何的长叹中。
1.作者在曲中把自己比作了什么?表现了作者 怎样的性格特征?
• 把自己比作铜豌豆。 “铜豌豆”是巧妙的双关语, 赋予它坚韧不屈、与世抗争的特性。
• 2.想一想诗人在排比句中为什么选择这些动词?又 为什么选择这样排列词序?
• “蒸、煮、捶、炒”这些动词是豌豆要被烧熟时会 经受到的各种烹饪方式,暗示了文人受到的各种不 公正的待遇,揭露统治阶级压制文人展露才华的各 种手段。
• 诗人虽自比铜豌豆却极力夸饰自己那市 民化的“书会才人”的生活,以此突出 自己的选择既是一种悲哀,也是一种反 抗。表现他卓尔不群,桀骜不驯,不向 世俗低头,抗争到底的决心。
灵犀一点
• 此曲都是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 比喻,排比,夸张,?
• 用了排比句、加衬字、对偶等使诗 句更加口语化;形成了自己的辛辣 而又恣肆畅快的风格
思考
• 我们应向关汉卿学习什么? • 背诵课文
• 拓展延伸
• 课下搜集有关关汉卿的更多资料。
四块玉 别情
• 自送别,心难舍,一点相思几时绝? 凭栏袖拂杨花雪。溪又斜,山又遮, 人去也。
题眼:别情
• 两种抒情方式: • 第一层:前三句,“送别、难舍、相思”

高中语文元杂剧窦娥冤(关汉卿)教案

高中语文元杂剧窦娥冤(关汉卿)教案

窦娥冤(教案)【教学目标】一、大致了解元杂剧和关汉卿的基本知识。

二、感受并赏析窦娥人物形象及其艺术表现手法。

三、初步认识封建社会的黑暗现实,并理解窦娥反抗精神在当时的现实意义。

【教学难重点】一、人物形象及其表现手法。

二、主题理解。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导入:看课本彩图插页《窦娥冤》,引入元杂剧。

一、关于元杂剧杂剧之名,最早见于晚唐。

元杂剧是指元代盛行的北曲杂剧,由于元杂剧在历史上取得辉煌的成就,所以一般讲到“杂剧”就是指元杂剧。

1、结构:元杂剧剧本结构有统一的体制,通常是一个楔子(少数剧本无楔子)加四折(也有更长的,如纪君祥的《赵氏孤儿》为一本五折,王实甫的《西厢记》<课本有选段>为五本共二十折加五个楔子)。

楔子独立成戏,一般在开头,也有在折与折之间,用来安静剧场,介绍剧情、角色或衔接剧情。

四折戏一般形成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的情节结构,每一折用一套曲子,曲数可多可少,每一套曲子都用同一宫调。

2、内容:元杂剧内容由曲词、宾白和科(介)组成。

曲词是元杂剧的主体,都用北曲,主要作用是抒情,也起喧染场景和贯穿情节的作用。

宾白含对白(对话)、独白、旁白、带白等。

宾白主要起叙事作用,推动情节发展并塑造人物形象,有时还起逗笑的作用,可调节气氛,也可用来讽刺。

曲词与主抒情的曲词两相配合,相得益彰。

科(介)主要是动作、表情和舞台效果的提示语。

3、角色:①末类:男角,有正、副、外、小、大、二末等。

②旦类:女角,有正、副、外、贴、大、小、老、花旦等。

③净类:男女皆扮,为刚烈、凶恶或滑稽之角。

④杂类:指以上三类之外角色不明的其他杂角,如驾为帝王,孤为官员,细酸为书生或秀才,禾为农人,勃为老汉,卜儿为老妇,徕或徕儿这小孩,祇侯这仆人,邦老为贼盗凶徒,曳剌为兵勇等,但“驾”、“孤”、“细酸”等乃金元市井语,非角色名称。

元杂剧全剧一般由一个角色(正末或正旦为最常见)一唱到底,正末主唱者为末本戏,正旦主唱者为旦本戏。

《关汉卿》PPT课件 沪教版29页文档

《关汉卿》PPT课件 沪教版29页文档
《关汉卿》PPT课件 沪教版
31、别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他人看不 穿。(名 言网) 32、我不想听失意者的哭泣,抱怨者 的牢骚 ,这是 羊群中 的瘟疫 ,我不 能被它 传染。 我要尽 量避免 绝望, 辛勤耕 耘,忍 受苦楚 。我一 试再试 ,争取 每天的 成功, 避免以 失败收 常在别 人停滞 不前时 ,我继 续拼搏 。
1、最灵繁的人也看不见自己的背脊。——非洲 2、最困难的事情就是认识自己。——希腊 3、有勇气承担命运这才是英雄好汉。——黑塞 4、与肝胆人共事,无字句处读书。——周恩来 5、阅读使人充实,会谈使人命 就永远 只能是 死水一 潭。 34、当你眼泪忍不住要流出来的时候 ,睁大 眼睛, 千万别 眨眼!你会看到 世界由 清晰变 模糊的 全过程 ,心会 在你泪 水落下 的那一 刻变得 清澈明 晰。盐 。注定 要融化 的,也 许是用 眼泪的 方式。
35、不要以为自己成功一次就可以了 ,也不 要以为 过去的 光荣可 以被永 远肯定 。

《关汉卿》教案

《关汉卿》教案

学习目标:1.了解剧作家田汉、关汉卿生平,以及有关话剧的知识2.熟读剧本文,了解剧情并能复述该剧内容3.掌握本剧艺术创作的主要手法4.明确本文选材的特点一、导入:(介绍关汉卿、作者田汉及创作背景。

)田汉,中国现代戏剧奠基人,剧作家、诗人。

少年时期,田汉就受到进步诗人的影响,具有反帝爱国思想。

1916年,受到舅父易象资助,东渡日本,在东京高等师范就读,并加入李大钊主办的少年中国学会,开始进行诗歌创作,还积极参加政治运动。

新中国成立后,田汉担任国家文化部门重要领导职务,为繁荣和壮大戏剧队伍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同时,他还创作了话剧《关汉卿》和《文成公主》。

这两部剧作无论在思想上和艺术上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一九五八年, 当时的世界和平理事会举行世界文化名人、我国十三世纪大戏剧家关汉卿戏剧活动七百周年的纪念活动 , 田汉的历史剧《关汉卿》就是为此而创作的。

二、整体感悟1、故事梗概。

元代大都,一列行刑的队伍穿过大街。

一个蒙受不白之冤的年轻女子就这样被押赴刑场。

临街酒馆里的刘大娘向关汉卿讲述了女犯朱小兰的不幸遭遇,朱小兰的悲剧激起了关汉卿无比愤慨。

富有强烈正义感的关汉卿决定以朱小兰的遭遇为素材,进行创作。

杂剧名角朱帘秀和关汉卿交情很深,听说关汉卿要为朱小兰鸣不平,十分赞赏他的勇气,表示只要他敢写她就敢演,她的徒弟赛帘秀等人也纷纷表示坚决参加演出。

关汉卿夜以继日,伏案疾书,终于完成了一部震天动地的举世佳作《窦娥冤》。

可是,一些别有用心的人竭力阻挠,大加干涉。

叶和甫听说关汉卿居然写出一部冒犯官府、替百姓伸冤呐喊的剧本,假惺惺地劝他千万不能冒这么大的风险创作,应该多写烟花粉黛取乐于人的作品。

刚正不阿的关汉卿把他轰出家门。

在关汉卿和演员们的紧张努力下,《窦娥冤》终于赶排出来,并在颜丞相为其母祝寿之即,在玉仙楼上演。

许多观众被剧中情节所震动,剧场甚至有人高呼“为万民除害”。

朱帘秀扮演的窦娥冤十分成功。

颜丞相的老母也赏给她许多礼品。

八年级语文下册 14《关汉卿曲二首》教学设计 沪教版五四制

八年级语文下册 14《关汉卿曲二首》教学设计 沪教版五四制

《关汉卿曲二首》教学设计《一枝花·不伏老》【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元曲在文学史上的地位,知道代表人物及其代表作品。

结合写作背景,体会曲中所包含的丰富而复杂的感情。

2、过程与方法通过老师的设疑和学生的相互讨论来了解文章的内容,体会文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反复诵读,感受关汉卿曲“本色”的特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人顽强、乐观、幽默的性格;体会关汉卿不向黑暗势力屈服,不向艰难困苦低头的精神说明:元曲形成发展在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造就了其有别于唐诗、宋词的独特表现风格。

对于比较熟悉唐诗宋词的八年级学生而言,元曲的风格可以让他们更全面地领略古典文学的不同风韵。

因此对作品语言风格的感受是必须的。

任何风格的形成都与作品产生的社会背景和人物个性密切相关。

因此教学中务必要结合时代背景和人物生平才能帮助学生准确认识人物形象,感受到元曲的神韵。

【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在借助注释,正音正义的基础上,通过圈划、反复品读曲中具体语句,感受诗人顽强、乐观、幽默的性格;体会关汉卿不向黑暗势力屈服,不向艰难困苦低头的精神。

2.难点:诗人如何表现辛辣恣肆和诙谐滑稽的风格。

说明:作品语言“本色”,诵读时节奏铿锵,学生完全可以借助注释认识到一个“浪漫不羁、风流倜傥”的“书会才人”形象。

但是由于不谙历史背景,学生较难悟出其“浪子”背后的那种抗争精神。

而这种不屈的个性恰是一种独立人格的体现,值得当代中学生深思。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教学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要求学生背诵一首喜欢的唐诗或宋词,并概括喜欢的理由。

二、资料助读1、作者简介关汉卿,号已斋叟,元朝人。

戏剧家,元杂剧的奠基人。

与白仆、马致远、郑光祖并称为“元曲四大家”。

代表作有《窦娥冤》、《救风尘》、《拜月亭》。

2、“曲”作为一种中国文学样式,成熟于元代,并迅速走向繁荣,取得了堪与诗、词媲美的地位。

元“曲”包括散曲和戏曲(前者是诗歌的一种,后者属于戏剧),以其深刻的思想内容,独特的艺术风格,代表了元代文学的最高成就。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23课《关汉卿曲二首》教案 沪教版五四制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23课《关汉卿曲二首》教案 沪教版五四制

《关汉卿曲二首》第一课时《一枝花·不服老》【学习目标】1.了解关汉卿的文学地位,明确课文的写作背景,感受关汉卿曲“本色”的特点。

2.体会直抒胸臆、以景衬情的写法,学习比喻、排比的修辞方法。

3.体会作品蕴含的丰富复杂的感情,学习关汉卿与黑暗社会不妥协的斗争精神。

【重点难点】1.重点:反复品读,感受诗人顽强、乐观、幽默的性格。

2.难点:辛辣恣肆和诙谐滑稽的表现风格。

【相关提示】1.曲,是一种文学样式,成熟于元代,并迅速繁荣,取得了与唐诗、宋词齐名的地位。

以其深刻的思想内容、独特的艺术风格,代表了元代文学的最高成就。

元曲包括散曲和杂剧。

散曲属于诗歌;杂剧属于戏剧,其剧本则是文学体裁之一。

散曲,又分套曲和小令两种。

2.关汉卿是戏剧家,元杂剧的奠基者。

他与白朴、马致远、郑光祖并称为“元曲四大家”。

关汉卿的散曲是元代“本色派”散曲的旗帜,王国维称其曲辞“曲尽人情,字字本色”、“当为元第一”,被誉为“元曲四大家”之首。

今存关汉卿套数13套,小令57首;其杂剧代表作有《窦娥冤》《救风尘》《拜月亭》等。

【正音正字】恁nèn斫zhuó蹴cù踘jū兀wù【朗读作品】我是个蒸不烂、煮不熟、捶不匾、炒不爆、响珰珰一粒铜豌豆;恁子弟每谁教你钻入他锄不断、斫不下、解不开、顿不脱、慢腾腾千层锦套头?//我玩的是梁园月,饮的是东京酒;赏的是洛阳花,攀的是章台柳。

我也会围棋、会蹴踘、会打围、会插科、会歌舞、会吹弹、会咽作、会吟诗、会双陆。

//你便是落了我牙、歪了我嘴、瘸了我腿、折了我手,天赐与我这几般儿歹症候。

尚兀自不肯休。

则除是阎王亲自唤,神鬼自来勾。

三魂归地府,七魄丧冥幽。

天哪,那其间才不向烟花路儿上走。

【课文分析】《一枝花•不伏老》中关汉卿自比“铜豌豆”,用夸张放诞的语言,写出他愤世嫉俗的感情,并且表现他“蒸不烂、煮不熟、捶不匾、炒不爆,响珰珰一粒铜豌豆”的顽强、乐观、幽默的性格。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23课《关汉卿曲二首》教案上海五四制版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23课《关汉卿曲二首》教案上海五四制版

23 关汉卿曲二首教学目标1.了解元曲在文学史上的地位,知道代表人物及其代表作品。

2.结合写作背景,体会曲中所包含的丰富而复杂的感情。

3.反复诵读,感受关汉卿曲“本色”的特点。

教学重点与难点1.在借助注释,正音正义的基础上,通过圈划、反复品读曲中具体语句,感受诗人顽强、乐观、幽默的性格,感受曲中“离别相思”的氛围,2.诗人如何表现辛辣恣肆和诙谐滑稽的风格。

理解作者直抒胸臆表达思念,以景衬情,加深缠绵愁思的方法。

教学过程学习《一枝花·不伏老》一、导入新课王国维说“一代有一代之文学”,唐诗、宋词,到了元代则以“曲”为傲。

大家熟悉的《窦娥冤》就是元曲的代表作品;作者关汉卿不仅是元杂剧大家,也创作了许多的散曲作品。

二、诵读散曲、初步感知1.请同学运用多种诵读方法,理解诗歌大意。

诵读的要求:借助注释、手中的工具书,扫除文字障碍,在书上做好标记。

2.思考:作者在曲中把自己比作了什么?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性格特征?“铜豌豆”;表现了顽强、幽默的性格。

三、再读散曲、自主探究1.面对元朝政府实行残酷的民族统治“书会才人”并没有向黑暗势力妥协,圈划曲中哪些语句表现了关汉卿的斗争精神?圈划:“你便是落了我牙……那其间才不向烟花路儿上走。

”这里用夸张放诞的语言,向社会、向世俗的偏见挑战,表示了要坚持走自己的生活道路的坚强决心。

2.品读语言作者是如何通过语言来表现自己信念的坚定?排比句、加衬字,使诗句更加口语化;形成了自己的辛辣恣肆而又诙谐滑稽的风格四、布置作业1.有感情的诵读,并摘录名句,做好积累。

2.自读《四块玉·别情》。

学习《四块玉·别情》一、导入新课关汉卿的套曲有豪爽淋漓之慨,我们读了《一枝花·不伏老》。

今天我们再来读一首他最著名的小令作品《四块玉·别情》,看看是不是有别样的味道。

二、预习检测:用一句话来概括散曲的内容别情——描写离情别绪三、诵读散曲、初步感知1.听录音朗读,感知此曲的情感基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元曲在文学史上的地位,知道代表人物及其代表作品。

结合写作背景,体会曲中所包含的丰富而复杂的感情。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老师的设疑和学生的相互讨论来了解文章的内容,体会文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反复诵读,感受关汉卿曲“本色”的特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诗人顽强、乐观、幽默的性格;体会关汉卿不向黑暗势力屈服,不向艰难困苦低头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与难点
《一枝花·不伏老》
1.重点:在借助注释,正音正义的基础上,通过圈划、反复品读曲中具体语句,感受诗人顽强、乐观、幽默的性格;体会关汉卿不向黑暗势力屈服,不向艰难困苦低头的精神。

2.难点:诗人如何表现辛辣恣肆和诙谐滑稽的风格。

《四块玉·别情》
1.重点:感受曲中“离别相思”的氛围,在诵读中把握主人公以言来传相思之深,以行来绘相思之苦的情感。

2.难点:理解作者直抒胸臆表达思念,以景衬情,加深缠绵愁思的方法。

说明:
散曲的学习,针对九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教学的重点设计为借助各种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用多种方式诵读。

以诵读促进理解,在理解中提升诵读的能力。

在读的过程中,指导学生通过圈划,以理解散曲内容为重点,掌握基本诗歌阅读的方法以及培养一定的赏析能力。

说明:
“曲”作为一种中国文学样式,成熟于元代,并迅速走向繁荣,取得了堪与诗、词媲美的地位。

元“曲”包括散曲和戏曲(前者是诗歌的一种,后者属于戏剧),以其深刻的思想内容,独特的艺术风格,代表了元代文学的最高成就。

关汉卿被誉为“元曲四大家”之首,王国维称其曲辞“曲尽人情,字字本色”、“当为元第一”。

关汉卿不仅是位杂剧大家,也是位散曲大家。

今存套数十三套,小令五十七首,内容多为抒发抱负,述说身世或描写男女恋情、离情别绪,时而悲歌慷慨,时而风流艳冶。

可以说,关汉卿的散曲是元代“本色派”散曲的一面旗帜。

《一枝花·不伏老》中关汉卿自比“铜豌豆”,用夸张放诞的语言,写出他愤世嫉俗的感情,并且表现他“蒸不烂、煮不熟、槌不匾、炒不爆,响珰珰一粒铜豌豆”的顽强、乐观、幽默的性格。

这种性格,体现了不向黑暗势力屈服,不向艰难困苦低头的精神。

《四块玉·别情》围绕着“相思”,以言来传相思之深,以行来绘相思之苦,把一位女子波浪翻滚似的不平静的心情及浓烈的相思之情表现出来。

作为诗歌,从学生较易掌握的诵读入手,以诵读为途径,以领悟为目的,通过诵读来培养诗歌语感,通过诵读来鉴赏诗歌的美。

因此,放手让学生诵读,让课堂上充满琅琅的读书声,并且在不断诵读的中,促进学生感受体会作者所流露出的思想情感。

教学过程
《一枝花·不伏老》
《四块玉·别情》
思路点拨
散曲的学习,特别是《一枝花·不伏老》有一定的深度、难度,教师也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作相应的调整。

另外,教师也可以围绕元曲“俗”的特点展开,进而了解元曲的艺术价值。

探讨应在有比较充分准备的基础上进行,所以事先要做好资料收集工作。

但不管由哪个角度切入进行教学,引导、帮助学生正确理解诗歌内容是基本。

布置作业:
《一枝花·不伏老》
1、背诵全文并加以默写(必做)
以下选做
2、推荐阅读:《从套曲〈不伏老〉看关汉卿的“为人之气”与“为文之气”》夏京春/文
3、推荐阅读:蒋星煜先生《关汉卿与“铜豌豆”》
《四块玉·别情》
1、背诵全文并加以默写(必做)以下选做
以下选做
2、“凭阑袖拂杨花雪”一句有什么作用?
3、曲子最后三句写的是什么时候的景象?与前数句的关系是怎样的?
教学后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