沛县遥远的乡村记忆——摔瓦屋
东苑戏楼简介

东苑戏楼简介
东苑戏楼位于新安县洛阳镇东苑村。
它始建于清光绪七年,由本村德高望重的西河乡老人魏天禄创建。
他于光绪十一年(1885年)逝世,享年90岁,葬于洛阳镇东苑村西头。
魏天禄(1834-1909),字叔春,号雪樵,洛阳镇东苑村人。
清光绪五年(1879年),他与同乡人魏天禄、魏天盛、魏天寿三人组建了“乐善会”,进行募捐活动,兴办教育、兴办实业、救济灾民。
光绪十年(1884年),东苑戏楼建成并正式演出。
东苑戏楼为三重檐歇山顶式建筑,建在高1米左右的土台之上。
戏台呈长方形,长28米,宽10米,高9米;前檐悬“东苑戏楼”金字匾额。
前后檐柱上均挂有“乐善会”横匾和匾额各一方。
戏台三面为舞台(台上为观众席);正面为拱形门;台基高1.2米,台基的两端各有两个砖砌拱券形门洞。
戏台的台口为圆形,直径3.35米。
—— 1 —1 —。
徐州市沛县旅游景点

徐州市沛县旅游景点
1. 沛县古城:沛县古城位于沛县城区,是一座有着悠久历史的古城。
这里保存着许多古代建筑,如城门、古街、古楼等,游客可以感受到浓厚的历史文化氛围。
2. 孔子故里纪念园:这是一个纪念伟大教育家孔子的景点,园内有孔子的铜像、纪念碑等,也有孔子文化展览馆,展示了孔子的生平事迹和思想。
3. 姚集古镇:姚集镇位于沛县境内,是一个有着2000多年历
史的古镇。
这里有古代的街巷、建筑、庙宇等,保留了许多古代文化遗产,如姚集古戏台、古井等。
4. 临子山风景名胜区:这是沛县境内的一个自然风景区,山势险峻,有着许多美丽的自然景观,如临子山瀑布、临子山风景台等,是一个徒步和观景的好去处。
5. 汉源湖景区:汉源湖是沛县的一个湖泊,湖区水域宽阔,周围环绕着山脉,风景优美。
游客可以在湖上划船、钓鱼,感受湖光山色的美丽。
以上是沛县的一些旅游景点,每个景点都有独特的特色和魅力,可以让游客感受到沛县的历史文化和自然风光。
沛县文化遗产作文

沛县文化遗产作文篇一《沛县的瑰宝——文化遗产》沛县,这地儿可有不少让人着迷的东西呢,特别是那些文化遗产,那可像是一颗颗璀璨的星星在历史的天空中闪耀着。
就说沛县的武术吧。
这沛县武术可不是靠嘴巴吹出来的,那可是真材实料。
我有一次去沛县参加亲戚的婚礼,婚礼的场子就在村子的大空地上。
没想到啊,在婚礼的间隙,一群武术小子就闪亮登场了。
他们有的拿着红缨枪,枪头的红缨像一团跳动的火焰;有的握着大刀,刀身厚实光亮。
最小的那个孩子看起来也就七八岁,脸蛋红扑扑的,眼睛里透着机灵劲儿。
只见他一抱拳,行了个武术礼,然后就开始动起来了。
那小拳头打得虎虎生风,小身板儿转得像个小陀螺,下盘稳得就像扎了根的大树似的。
旁边的大人们都在叫好,还有几个老人一边捋着胡须一边笑着点头,仿佛看到了当年自己练武术的影子。
沛县武术那可是有年头了,据说传承了几百年呢。
它不仅强身健体,还包含了智慧和哲理。
这武术小子们练的招式,那可都是一代一代传下来的,每一招每一式都有着严格的要求。
比如那出拳的力度,既要有爆发力,又要有柔韧性,就像那弹簧一样,能屈能伸。
这门武术还融合了沛县这地方人的性格,豪爽又不失细心。
正因为这个,沛县武术才能在岁月的长河中一直流传下来。
在沛县,不管大街小巷,还是田间地头,总能看到练习武术的人。
这不是一种作秀,这是一种对传统的坚守,这种文化遗产就像沛县人的宝贝一样,谁都割舍不下。
篇二《沛县的剪纸艺术》沛县的剪纸,那可是相当厉害的东西。
它就像一个神奇的魔法师,把平平无奇的纸张变成让人惊叹的艺术品。
我邻居家的老奶奶那可是剪纸的高手。
有一次我去她家玩,正好赶上她剪纸。
她那粗糙的手儿啊,一碰到彩纸就好像变了样儿。
她从抽屉里拿出来一叠红纸,那红纸在阳光下红得发亮。
老奶奶戴着老花镜,眼睛紧紧地盯在纸上,就像老鹰盯着小猎物一样专注。
只见她先拿起剪刀在纸的一角轻轻一戳,然后就开始慢慢地转动剪刀,那剪子就像一条灵活的小蛇,在纸上蜿蜒前行。
她跟我说,这剪纸啊可不是乱剪的。
四年级作文沛县游记

四年级作文沛县游记
温和的柔和的阳光透进窗户树叶,在地上洒下斑驳的影子,竟像一幅极其庞大无比恐怖无比的、充满生机的画。
我们回到沛县,一路上,古老的城墙默然微笑不语地守护者圣着这片土地,宛若倾述着岁月的沧桑。
古城墙下,一座座古老的建筑,像一位位历尽沧桑的老人,静静的望着款款道来道出着过往的故事。
那一个个精美的雕刻,像是在向我们低声细语,传信着历史的温度。
站在汉高祖刘邦的故居前,我仿如瞧着了了那个什么行伍出身微末,却结果成就伟业的英雄。
他的故事,去去激励着我们敢于有梦,永不放弃。
沛县博物馆里,一件件珍贵的文物,仿若再再然后打开了通向历史的宝库的大门。
一些留传千年的故事,在眼前一一透出,让我对中华文明的博大精神透着了敬意。
夕阳西下,我们双眼含泪地拜别了沛县。
这座反展发展中历史久远的古城,都让我微绝对不这个可以察震撼和思考。
我依旧我也许,它的故事,一定会会永远雕铸在我的心中。
来到家后,我按耐不住地顺手翻书本,要想所所了解大量麻烦问下沛县的历史。
我美好的梦想着有一天,能又一次又回到自己这里,去踏入许多未知的秘密。
\沛县,一座充满魅力的古城,它被唤起着厚重的历史文化,也蕴藏着无穷尽的希望。
我或许,它的故事,立刻都会在未来的岁月中,一直力量。
沛县民俗建筑特色作文记叙文500字

沛县民俗建筑特色作文记叙文500字《沛县民俗建筑真有趣》小朋友们,你们知道吗?我的家乡沛县有好多特别有趣的民俗建筑。
就说那汉街的仿古建筑吧,走在那青石板路上,仿佛穿越回了古代。
两边的房子都是木头做的,门窗上雕刻着精美的图案,有花朵、小鸟,还有古代的人物呢。
每次我走在那里,都会忍不住去摸摸那些雕刻,感觉它们好像在跟我讲故事。
还有那汉城公园的歌风台,可壮观啦!它又高又大,站在下面往上看,脖子都酸了。
听说这是当年汉高祖刘邦唱《大风歌》的地方。
我常常想,刘邦站在上面的时候,是不是特别威风?有一次,我和爸爸妈妈一起去逛汉街。
那天阳光特别好,照在那些古建筑上,金灿灿的。
我们走进一家小店,里面卖的都是些好玩的小玩意儿。
我挑了一个小木雕,上面刻着一只小兔子,可可爱了。
沛县的民俗建筑就是这么有意思,它们不仅好看,还藏着好多好多的故事呢!《我爱沛县的民俗建筑》小朋友们,今天我要给你们讲讲我们沛县的民俗建筑。
咱们沛县有个地方叫泗水亭公园,那里有一座亭子,叫泗水亭。
这座亭子可漂亮啦,红红的柱子,绿色的瓦,周围还有花草树木陪着它。
我经常和小伙伴们在亭子里玩耍,捉迷藏、跳皮筋,可开心啦!还有晓明楼,那也是咱们沛县的标志性建筑之一。
它的墙白白的,上面还有一些黑色的小点点,就像长了小麻子一样,特别有趣。
楼里面有好多房间,有的放着古老的家具,有的挂着漂亮的画。
记得有一次,学校组织我们去晓明楼参观。
我一进去就被那些古老的东西吸引住了,眼睛都看不过来。
老师给我们讲了好多关于晓明楼的历史故事,我听得入了迷,好像自己也回到了过去。
沛县的民俗建筑就是这么有魅力,让我怎么能不爱它呢?。
拉魂腔【远去的拉魂腔】

拉魂腔【远去的拉魂腔】【导读】父亲在外四十年,不仅养活了我们一大家人,自己也光荣入了党,并能简单认识几个字。
不过,父亲感叹,自己终究是个出力汉,除了干活,还就热听个拉魂腔。
大路上来了我陈士铎,赶会赶了三天多。
想起来东庄上唱的那台戏哟,有几出唱的还真不错。
头一天唱的三国戏,赵子龙大战长坂坡;第二天唱的七月七,牛郎织女会天河。
黑头的嗓子实在大,十里路以外都听得着这出戏叫《喝面叶》,曾是儿时鲁南老家村中红白喜事、庆生祝寿的主打歌,村中的大喇叭更是天天唱个不停。
村民们应和热情很高,只要大喇叭一响,赶集下店的,地里劳作的,忙乎家务的,闲着晒太阳的,都会跟着哼唱,全村瞬间陈士铎起来。
稍大点知道了这叫柳琴戏,俗称拉魂腔,大人们喜欢,可学校里老师却不感冒,于是每逢村上柳琴戏来,开始不再跟在大人后面凑热闹。
尤其是在县城上学学说起普通话,拉魂腔在心目中就跟土得掉渣划上了等号。
参加工作离开家,干脆在记忆中直接将其删除了。
一耳畔再次响起拉魂腔是父亲退休回家。
跟父亲一前一后退休到家的,还有哥哥结婚时购买的一台双响收录机。
不同的是,收录机是属于家庭垃圾被扫地出门的。
可父母眼里无垃圾,收录机立马又登上我们家中堂前的显著位置。
一次偶然的机会,一盘老旧的拉魂腔磁带在收录机中响起。
虽然音质很差,可父母却听得欢天喜地,从不闲坐的父亲也难得地坐下来,很投入地听了小半天。
吃饭时间一度是我们家听拉魂腔的黄金时段,并常有街坊邻居同来分享。
出于对父母的尊重,我只是被动听。
可架不住隔三差五,还有父亲的即兴讲解,竟也慢慢听懂了不少咿咿呀呀的唱词。
父亲说,听戏不仅仅是听热闹,关键是听学做人处事的道理。
可不,门前放根要饭棍,亲戚邻居不上门;门前栓着高头马,不是亲来也是亲,唱出了世态炎凉;要吃还是家常饭,要穿还是粗布衣,道出了生活真味。
《张郎和丁香》塑造了一个鲁南版本的陈世美,《朱买臣休妻》为好吃懒做者画了像,《姊妹易嫁》声讨了嫌贫爱富,《状元和乞丐》揭穿了算命的谎言,《墙头记》劝人孝顺父母,《王华买爹》说吃亏是福,《罗成算卦》告诫做人要厚道不仅父亲,其实村民们常常借拉魂腔说事道理。
沛县景点作文

沛县景点作文
沛县是中国古代唯一能和秦始皇媲美的皇帝。
今天,我就介绍一下沛县的景点。
沛县的第一个景点是汉高祖刘邦斩蛇起义的地方,它位于沛县的云龙湖上,风景优美。
进入大门后,首先看到的是一座高大而雄伟的汉高祖刘邦斩蛇碑。
汉高祖刘邦斩蛇碑高11米,宽5米,是由汉高祖刘邦亲手雕刻的。
碑上刻有:“汉高祖斩蛇起义之地”,“沛公”等文字。
在碑园的西面,有一座高大雄伟的汉高祖刘邦纪念馆,里面有很多汉高祖刘邦当年用过的东西和刘邦生时穿的衣服。
纪念馆里还保存着一把剑,那是刘邦斩蛇时用过的剑。
纪念馆内还有其他许多汉高祖用过的东西。
我还在纪念馆里玩了几个项目,其中有:击鼓传花、水上漂、海盗船和碰碰车等项目。
接着是汉武大帝刘彻雕像,他是汉高祖刘邦之子。
雕像高6米,长8米,宽4米,是用青铜铸造而成的。
他跪在一个巨大而又长的石条上,石条上刻着“十”字。
—— 1 —1 —。
江苏沛县名胜古迹作文

江苏沛县名胜古迹作文
我们的家乡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古城,有着许许多多的名胜古迹,比如:沛城公园、汉城遗址、汉高祖刘邦斩蛇碑……今天我就给大家介绍一下汉高祖刘邦斩蛇碑吧!
汉高祖刘邦斩蛇碑是汉高祖刘邦在家乡沛县所建。
当时,沛县因有一条大蛇拦路,百姓都不敢出门,只有刘邦敢。
他在大雨倾盆之时,见一道白光从空中闪过,又见一条大蛇从地上窜起,于是他便以剑斩之。
这条大蛇被斩之后,便化作一座石像立于那里。
汉高祖刘邦斩蛇碑是沛县人民为了纪念刘邦斩蛇而建。
它位于汉城内东北角,坐北向南。
碑高2.65米,宽1.20米,厚0.22米。
碑文刻于清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四月八日。
这座汉高祖刘邦斩蛇碑是由著名书法家吴玉峰书写的,碑文的第一句是:“汉高祖刘邦斩白蛇而起义”。
第二句是:“为人不显名,隐于南阳间”。
第三句是:“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
生子当如孙仲谋。
”
—— 1 —1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沛县遥远的乡村记忆——摔瓦屋
小时候,农村物质及娱乐生活相对匮乏,祖祖辈辈过着“日出而作,日没而息”的生活。
为了填饱一家人的肚子,父母每天起早贪黑到生产队里“挣工分”,根本没有空照看孩子。
所以也不像现在的孩子可以“足不出户”,就能上网玩游戏和各种各样的玩具。
不过,我们也不甘寂寞,往往是“就地取材',变着法儿玩游戏,并且玩得有滋有味,我们玩的游戏很多,推桶箍,打弹弓……其中,摔瓦屋因刺激、易“操作”,“取材”方便,“成本低”,颇受我们这些男孩子的喜欢。
我通常喊上一个或者几个个小伙伴,选择一个离水塘近的地方,脱衣服卷腿,争先恐后地到水塘边上用手挖上一块泥巴,然后选择一块平整的地方准备“战斗”。
选泥巴学问大着呢:首先要选淤泥,在我们鸳楼老家则叫做“胶泥”。
这样的泥巴粘性好;其次,泥巴的水分要适度,水分太大捏出的“瓦屋”“刚性差”,水分太小,根本捏不成瓦屋。
有事没事的时候,便去找泥巴。
坑、塘只要有水的地方,都会有我们的足迹。
泥巴准备好了,然后揪成大小两块,大块用来捏瓦屋,小块作为补洞用。
我们围成一个圆圈一屁股坐在地上,两腿伸开,像妈妈和面一样用小手使劲、反复地将大块泥巴摔捏,等有了劲道,便制成碗状。
这碗捏的得有讲究,是边厚,底薄的那种。
这碗心还得反复的用手给打磨。
等自己觉得可以,再对着天空那么一照,透明似亮的,那是最好的。
然后,把洞的一面对着自己,把不漏的一面对着对手,小心翼
翼地托在手上,再用唾沫在底上抹来抹去,信心十足地向对方断喝;瓦屋瓦屋漏不漏?当对方做出了否定的回答,摔瓦屋的游戏便开始了。
瓦屋托在掌心,瓦屋口向上,猛反手腕,用尽全力,便是摔泥巴。
结果是以瓦屋底洞的大小定输赢。
瓦屋落在地上,响声是不一样的,有的高亢,有的低沉。
但不管是哪一种,那瓦屋底只要有一洞,便是你赢。
洞开裂的越大,一般响声越高。
对方也便给你的补偿越多。
补偿的当然也是泥巴。
当然也有摔不响的时候,那时候的瓦屋也便象一个泄了气的皮球,爬在地下,不能起来。
这便是输。
当然,瓦屋中不
能掺杂小石子等硬物,否则容易对我们小手造成“非战斗”伤害。
这种游戏以两个人最佳。
两个小伙伴按照“剪刀石头布”的方式决出摔瓦屋的先后顺序。
首先出场的则昂首挺胸、神气十足,首先用嘴对着手中的瓦屋口吹口“仙气”,并且念念有词:“东庄上,西庄上,都来听我的瓦屋响;我的瓦屋要不响,都来呼我的光脊梁”。
念完“咒语,双腿由直立蹲成马步,用手使劲将瓦屋口摔向平地,强大的气流将瓦屋“屋顶”冲击成一个不规则的大洞,并且随之发出“震耳欲聋”的响声。
大家一拥而上,验证“洞口”的大小,另一个人赶紧揪一小块自己备用补洞的泥团将破损的“屋顶”补上。
然后依次类推。
摔瓦屋时一定要稳、准、狠,只有这样,摔的瓦屋的洞口才大,才能赢得更多的泥巴。
否则,摔出的瓦屋不但响声小,而且冲击的洞口小,甚至成为一堆烂泥。
经过几轮“激战”,其中一个人的瓦屋越来越大,另一个人不但将自己备用补洞的泥巴输掉,而且瓦屋也越来越小,最后只好“缴械投降”,重新挖泥巴,力求东山再起。
可别小看这些泥土,它在孩提时代的我们心中可是占有非凡的重量。
为了得到对方更多的泥土,我们想尽各种各样的办法让洞口能够破得更大一些,比如,把瓦屋的边做得厚一点,底部捏薄一点,以便甩下去之后能够让盘底飞得无影无踪;或是把盘子做到大小刚合适的形状,以便能使出的最大力气;抑或是等其他小伙伴们往盘子里哈气的时候,趁其不备,把破洞挖大一点。
在为对方填补破洞时,口中也要念念有词:“东胡同,西胡同,都来给我补补丁。
”小伙伴们也是斤斤计较,把补破洞的泥捏得薄之又薄,比一比,发现盖不住对方的破洞,拿回来把自己认为厚的地方再捏薄一点。
就这样,泥巴在我们中间转来转去,不管最后谁多谁少,大家都玩得不亦乐乎。
也忘记了,我们把那些“战利品”最后是怎么处理的。
时至几年前,我的一个儿时好伙伴还和我提起这事,他笑着说“当年我们怎么这么幼稚,泥巴不是到处都是,那时还在那里斤斤计较,生怕补洞的泥巴太厚了,多给了。
”
整个游戏,精彩迭出,既有欢歌笑语,又有争执。
有时,由于我们躲闪不及,我们的脸上沾满了摔飞的星星点点的小泥巴,成了名符其实的“麻子脸”,我们用手指着对
方的脸笑得前仰后合,眼泪都流了出来。
当然,也有小伙伴耍起小聪明,趁人不备,将瓦屋的小洞口偷偷挖大,结果被发现后,招致其他伙伴的“口诛笔伐”,甚至有人愤而“罢赛”,好几天不与他“搭腔”。
我们一帮十岁左右的男孩子,一旦遇到雨天,简直就成了我们的世界。
在上学的路上,或是放学的路上,把书包往砖块上一扔、或树枝上一挂,三个一伙,五个一群的围在一起,一个个抓起地上的泥,开始在手里捏来捏去,不一会瓦屋就捏成了。
就这样,我们一个接着一个的摔,反反复复的,看谁摔出的声响、洞大,谁最后就是赢家,而败在最后的伙伴,是要替同学们背书包的。
期间,伙伴们一个比一个卖力,双手,甚至衣服上都是泥。
玩着玩着,有的流下了鼻涕,干脆抬起胳膊就那么一抹,有的伸出双手向对方的脸上身上抹去,引来一阵阵快乐的笑声。
有时玩到尽兴处,忘记了上学,被老师以逃课论处,罚站或是罚打扫卫生,这一切,被我们几个男孩子包裹的很严,从没有露出一点风声给父母。
至于其中的原因,就是我们将村上同班的女孩“唬”住了。
有时玩着玩着忘记了吃饭,父母打听着寻见我们,在骂声中我们逃回家。
小时候,农村的孩子没有多少新奇的玩具,但是小伙伴们很会穷开心,拿着永远不会稀缺的泥巴,玩出各种花样,且乐此不疲,摔瓦屋成为当时颇为流行的游戏。
天生的和泥巴结缘,终日与泥巴为伍的,这便是我的童年的记忆。
现在,孩子们的玩具品种花样都在不断翻新,高科技渐成新宠,他们已经不屑于对泥巴之类的东西感兴趣,也很少有人知道,那些泥巴曾经给几代人的童年留下过无穷的乐趣。
很怀念童年快乐的时光,怀念那些伴随我们成长的“伙伴”。
一个炸响,一声惊呼,一阵开心。
这也是乐在其中吧。
沛县遥远的乡村记忆——摔瓦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