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课程教学大纲

合集下载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 教学大纲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 教学大纲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学大纲【实用版】目录一、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概述二、专业实践教学的重要性三、实践教学指南的主要内容四、就业方向及前景五、专业学习和就业的建议正文一、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概述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是一门集机械设计、制造、自动化技术于一体的综合性、前沿性专业。

该专业旨在培养具备机械设计、制造、自动化技术等方面知识和技能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以满足现代制造业对于高素质人才的需求。

二、专业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实践教学是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动手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实践教学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理论知识,提高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为学生毕业后的就业奠定基础。

三、实践教学指南的主要内容实践教学指南主要包括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论文)、生产(毕业)实习等内容。

课程设计旨在让学生掌握机械设计、制造、自动化技术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和方法;毕业设计(论文)则是让学生在导师指导下,针对某一课题进行深入研究,并撰写论文;生产(毕业)实习则是让学生在实际工作环境中锻炼自己的实际操作能力,为毕业后的就业做好准备。

四、就业方向及前景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的毕业生主要就业方向包括:机械制造、机械设计、机电一体化、工业设计等。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尤其是制造业的迅速崛起,该专业的就业前景十分广阔。

毕业生可在各类企业、科研院所、教育机构等领域从事相关工作。

五、专业学习和就业的建议对于学习该专业的学生,建议注重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的结合,多参加课程设计、实习等实践环节,提高自己的实际操作能力。

同时,也要关注行业发展动态,积极参加各类技能培训,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

对于毕业生,建议要有自我发展的眼光,不要期望立即成为工程师等高级职位,而要从基层岗位开始,积累经验,逐步提升自己的能力。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课程教学大纲.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课程教学大纲.

目录一、学科基础课 (1)1.《高等数学》课程教学大纲 (1)2.《机械制图》课程教学大纲 (17)3.《线性代数》课程教学大纲 (27)4.《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教学大纲 (34)5.《大学物理》课程教学大纲 (41)6.《理论力学》课程教学大纲 (55)7.《材料力学》课程教学大纲 (64)8.《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教学大纲 (74)二、专业主干课 (82)1.《机械原理》课程教学大纲 (82)2.《机械设计》课程教学大纲 (95)3.《电工与电子技术》课程教学大纲 (108)5.《互换性及技术测量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119)6.《工程材料及成形技术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129)7.《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137)8.《液压与气压传动》课程教学大纲 (146)9.《专业英语》课程教学大纲 (154)三、专业方向选修课 (165)1.《计算机辅助三维设计》课程教学大纲 (165)2.《数控加工工艺与编程》课程教学大纲 (175)3.《控制工程》课程教学大纲 (181)4.《测试技术》课程教学大纲 (192)5.《单片机原理及应用》课程教学大纲 (211)6.《可编程控制器原理与应用》课程教学大纲 (217)7.《机械制造技术装备》课程教学大纲 (224)四、专业任意选修课 (231)模块1 (231)1.《数控技术》课程教学大纲 (231)2.《电机拖动》课程教学大纲 (237)3.《数控机床检测及维修》课程教学大纲 (248)4.《机械制造自动化技术》课程教学大纲 (258)5.《工业机器人》课程教学大纲 (264)6.《机械创新设计》课程教学大纲 (273)模块2 (281)1.《UG计算机辅助设计》课程教学大纲 (281)2.《快速成型技术》课程教学大纲 (287)3.《汽车原理与构造》课程教学大纲 (294)4.《有限元软件应用》课程教学大纲 (306)5.《模具设计与制造》课程教学大纲 (313)6.《自动机与自动线》课程教学大纲 (321)一、学科基础课1.《高等数学》课程教学大纲英文名称:Higher Mathematics授课专业:电子信息工程系、计算机科学系本科各专业;数理系制药工程、林产化工、应用物理专业学时:136学时学分:8学分开课学期:第1、2学期适用对象:电子信息工程系、计算机科学系本科各专业;数理系制药工程、林产化工、应用物理专业的大一学生一、课程性质与任务本课程是理、工类专业的学科基础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使学生掌握微积分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运算技能,为学习后继课程和进一步获得数学知识奠定必要的数学基础。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 教学大纲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 教学大纲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学大纲一、引言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制造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日益重要,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作为制造业的基础和支柱,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发展。

为了适应行业需求,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本文将对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的教学大纲进行详细阐述。

二、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概述1.专业定义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是指在机械设计、制造、运行、维护和管理等方面,运用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等现代化手段,培养具备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技术方面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2.专业发展历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的推进,该专业得到了迅速发展。

从传统的机械制造向现代化制造技术转变,自动化技术也逐渐渗透到机械设计制造的各个环节。

3.专业现状与趋势当前,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已经形成了以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为特点的新型制造体系。

未来发展趋势将更加注重信息化、网络化、集成化,以及智能制造、机器人技术等领域的创新与应用。

三、教学大纲内容1.理论教学模块(1)机械设计基础:包括力学、材料力学、机械原理、机械设计等课程,培养学生对机械设计的基本理论和方法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2)机械制造工艺:涉及金属工艺学、机床与工具、加工工艺等课程,使学生掌握机械制造的基本原理和工艺方法。

(3)自动化控制系统:涵盖自动控制原理、电气控制技术、传感器与检测技术等课程,培养学生对自动化控制系统的分析和设计能力。

2.实践教学模块(1)机械设计课程设计:通过实际项目设计,培养学生运用机械设计原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机械制造实习:让学生亲身参与机械制造过程,加深对机械制造工艺的理解和掌握。

(3)自动化控制系统实践:通过实际操作,培养学生对自动化控制系统的调试、维护和管理能力。

3.素质拓展模块(1)创新能力培养:组织各类课题研究、技术竞赛等活动,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教学大纲适用于本科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机械制造方向)学分:5.5 总学时:88 理论学时:80 实验/实践学时:8一、课程的性质、任务和要求《机械制造技术基础》是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的一门专业技术基础课,是培养机械工程领域高级技术人才不可缺少的主干课程。

本课程共88学时,5.5学分,分两学期讲授。

该课程分为《机械制造技术基础Ⅰ》和《机械制造技术基础Ⅱ》,其中《机械制造技术基础Ⅰ》理论学时42,实验6学时,共48 学时;《机械制造技术基础Ⅱ》理论学时38,实验2学时,共40学时。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掌握金属切削过程、金属切削机床、机械加工和机械装配工艺过程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对典型的机械加工方法和机械产品的结构工艺性有透彻的了解,能选择加工方法及加工参数,所使用的机床,刀具等工装设备,并通过相关的实践性教学环节的训练,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有关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

学习本课程后,应达到下列基本要求:1.以金属切削理论为基础,要求掌握金属切削过程的基本规律和基本知识,并具有根据具体情况合理选择机床与切削工具的能力。

2.以制造工艺为主线,要求掌握机械加工和机械装配工艺过程的基本原理和基本知识,重点掌握拟订工艺路线的原则,能用尺寸链原理求解工艺尺寸链和装配尺寸链,对典型零件制造工艺、先进制造技术有所了解,具有制定工艺规程的初步能力。

3.以提高产品加工质量为核心,要求熟悉影响加工质量的因素,具有分析和控制影响加工质量因素的初步能力。

二、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关系、主要参考教材本课程的先修课程为:金属材料成型基础、互换性与技术测量、材料力学、机械原理。

参考教材:[1]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任小中等,科学出版社,2011[2]《机械制造技术基础》,张士昌等,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3]《机械制造技术基础》,卢秉恒等,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4]《机械制造技术基础》,周宏甫等,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5]《机械制造工艺与设备》,张洪涛等,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6]《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赵雪松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0三、课程内容(一)、绪论主要内容:机械制造技术的发展及其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地位,机械制造技术研究的内容和基本要求,课程特点及学习方法。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课程教学提纲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课程教学提纲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课程教学大纲ANSYS系统及其应用课程教学大纲 (1)CAD/CAM技术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4)Pro/E 系统及其应用课程教学大纲 (10)UGⅡ技术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14)半导体制造技术课程教学大纲 (19)传感与测试技术课程教学大纲 (23)创新设计方法课程教学大纲 (28)电液控制系统应用课程教学大纲 (31)复杂机械系统设计课程教学大纲 (33)工程机械金属结构课程教学大纲 (37)工程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41)工程机械系统智能化控制技术课程教学大纲 (45)工程机械液压系统设计分析与故障诊断课程教学大纲 (48)工程机械自动化技术课程教学大纲 (51)工程起重机械课程教学大纲 (54)工程设计课程教学大纲 (58)工程施工机械化技术课程教学大纲 (62)工程系统建模与仿真课程教学大纲 (65)工业机器人技术课程教学大纲 (69)工业造型设计课程教学大纲 (73)光电技术基础及应用课程教学大纲 (77)混凝土机械与桩工机械教学大纲 (80)机电产品现代设计方法课程教学大纲 (82)机电工程新技术课程教学大纲 (86)机电控制技术课程教学大纲 (89)机电系统控制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93)机电系统控制器与应用课程教学大纲 (97)机电系统智能控制技术及其MATLAB实现课程教学大纲 (101)机电液系统的计算机控制课程教学大纲 (104)机电液系统动态分析与设计课程教学大纲 (107)机电液系统实验测试技术课程教学大纲 (111)机电液系统装备设计课程教学大纲 (115)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课程教学大纲 (120)机器人技术课程教学大纲 (124)机械动力学课程教学大纲 (130)机械动态设计课程教学大纲 (133)机械工程测试技术基础Ⅰ课程教学大纲 (136)机械工程测试技术基础Ⅱ课程教学大纲 (141)机械机构创新设计及应用课程教学大纲 (146)机械加工新技术课程教学大纲 (150)机械结构分析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156)机械结构有限元分析课程教学大纲 (160)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导论课程教学大纲 (169)机械数字化设计与仿真课程教学大纲 (179)机械系统传动技术课程教学大纲 (183)机械系统机构设计与结构设计课程教学大纲 (189)机械系统设计课程教学大纲 (195)机械系统自动控制技术课程教学大纲 (198)机械优化设计课程教学大纲 (201)机械振动课程教学大纲 (204)机械振动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207)机械制造技术基础Ⅰ课程教学大纲 (211)机械制造技术基础Ⅱ课程教学大纲 (218)机械制造装备设计Ⅰ课程教学大纲 (224)机械制造装备设计Ⅱ课程教学大纲 (228)计时仪器检测技术课程教学大纲 (232)计时仪器原理与结构课程教学大纲 (235)计时仪器造型艺术设计课程教学大纲 (238)计时仪器制造技术课程教学大纲 (241)计算机辅助工艺过程设计课程教学大纲 (243)精密和超精密加工技术课程教学大纲 (246)开放式智能加工系统课程教学大纲 (250)快速原型制造技术课程教学大纲 (254)摩擦学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257)纳米科学与技术课程教学大纲 (259)纳米摩擦学与纳米测量技术课程教学大纲 (262)起重运输与工程机械检测技术课程教学大纲 (265)气动技术应用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269)气动系统设计课程教学大纲 (271)气压传动及控制课程教学大纲 (274)汽车车身制造技术课程教学大纲 (278)汽车电器与电子技术课程教学大纲 (284)汽车发动机原理课程教学大纲 (287)汽车构造课程教学大纲 (291)汽车理论课程教学大纲 (299)汽车排放与噪声控制课程教学大纲 (303)汽车碰撞与安全课程教学大纲 (307)汽车设计课程教学大纲 (310)汽车试验测试技术课程教学大纲 (315)数控技术课程教学大纲 (319)数字化设计与制造课程教学大纲 (324)特种加工技术课程教学大纲 (329)微机电系统技术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333)微机械电子系统课程教学大纲 (337)微机械制造技术课程教学大纲 (340)物流设备与技术课程教学大纲 (346)误差理论与数据处理课程教学大纲 (351)先进工艺检测技术课程教学大纲 (353)先进液压传动技术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357)先进液压控制系统设计课程教学大纲 (360)先进制造技术课程教学大纲 (363)现代机械设计方法课程教学大纲 (366)现代制造技术课程教学大纲 (370)新能源汽车结构与原理课程教学大纲 (374)液力传动课程教学大纲 (378)液压传动课程教学大纲 (381)液压传动系统计算机辅助设计课程教学大纲 (385)液压技术应用课程教学大纲 (388)液压控制系统课程教学大纲 (391)液压元件课程教学大纲 (394)液压元件制造技术课程教学大纲 (397)有限元在车辆工程中的应用课程教学大纲 (400)制造系统自动化技术课程教学大纲 (403)ANSYS系统及其应用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码: SE08112100课程名称:ANSYS系统及其应用课程英文名称:Introduction and Application of Ansys总学时: 16 讲课学时:16 实验学时: 0 上机学时:0 课外辅导学时:0学分:1.0开课单位:机电工程学院机械制造及自动化系授课对象: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本科生开课学期: 4春先修课程:机械结构有限元分析主要教材及参考书:教材:自编讲义“ANSYS系统及其应用讲义”主要参考书:1. 李红云.ANSYS10.0基础及工程应用.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2. 张红松.ANSYS12.0有限元分析从入门到精通.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一、课程教学目的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产品的结构和功能日趋复杂化和多样化,对产品机械结构的布局和力学性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求产品的机械结构满足力学性能,还要在设计时使它的结构尺寸和重量趋于合理,而常规的力学计算已无法满足,有限元分析是解决该问题的合适方法。

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教学大纲

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教学大纲

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教学大纲一、课程概述本课程是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的核心教学内容之一,旨在培养学生掌握机械设计与制造的基本理论、方法和工具,具备独立进行机械设计与制造工作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达到以下几个方面的教学目标:1.掌握机械设计与制造的基本理论和原理;2.熟悉机械设计与制造的常见方法和工具;3.具备进行机械设计与制造的实践能力;4.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团队合作能力。

三、教学内容1.机械设计基础知识–机械元件和结构–机械运动学–机械动力学2.机械设计与计算–机械设计原则–机械设计的基本计算方法3.机械工程材料与加工–机械工程材料的基本性质和分类–金属材料的加工工艺4.机械制图与CAD–机械制图的基本规范和方法–机械CAD软件的使用5.机械加工工艺与装配–机械加工工艺的基本原理与方法–CNC加工的基本过程与操作6.机械设计实践–基于机械设计的实际应用案例–设计并制作小规模机械设备原型四、教学方法1.讲授教学法:通过课堂讲解,向学生介绍机械设计与制造领域的基本理论和原理。

2.实验教学法:通过实验操作,让学生亲身参与机械设计与制造的过程,提升实践能力。

3.讨论互动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促进学生之间的思想交流和知识共享。

4.案例分析法:通过案例分析,引导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

五、考核方式1.平时成绩:包括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等。

2.实验报告:根据实验操作和结果撰写实验报告并提交。

3.设计作品:根据老师布置的设计任务,完成制图和工程设计,并提交设计作品。

六、参考书目1.《机械设计基础》陈清源著2.《机械设计手册》机械工业出版社3.《机械制图与CAD基础》梁士中著七、教学团队本课程由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的教师团队共同承担,团队成员包括教授、副教授和讲师等,具备丰富的教学经验和工程实践经验。

八、备注本教学大纲仅供参考,实际教学安排以教师授课计划为准。

如有需要,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修改。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认识实习教学大纲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认识实习教学大纲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认识实习教学大纲课程代码:ABJD0319课程中文名称:认识实习课程英文名称:RecognitionPractice课程学分数:1学分课程学时数:1周授课对象: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本课程的前导课程:基础课和部分专业基础课一、实习简介认识实习是在本专业学生完成基础课和部分专业基础课学习后进入专业课学习之前而进行的一项实践教学环节。

通过实习,使学生接触生产实际,了解机械工程基本的生产系统、设备、常用机构和零件类型、基本的控制系统和控制方法、以及与学科专业相关的仪器设备;了解本专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从而增强学生的工程实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专业课程学习进行铺垫和打基础。

二、实习的内容及要求认识实习的内容主要包括校内工程训练中心、校办工厂、专业实验室和校外实习基地(工厂)的参观学习,了解基本生产系统的组成、常用设备、常用机构和零件类型、基本的控制系统和控制方法以及与学科专业相关的仪器设备。

要求学生严格遵守实习期间的作息时间,遵守实习单位(或工厂)的各项要求与规定,尊重现场的工程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和工人师傅,作好实习记录,实习完毕后每人写出实习日记和实习报告。

三、实习方式在实习过程中,采用教师、技术人员以及工人师傅现场讲解和学生自行了解相结合的方式,根据实习车间的具体情况,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在各工序中循环实习。

四、实习安排五、考核方法与成绩评定1、考核方法:指导老师依据学生的实习日记、实习报告(总结)和实习过程中的表现对学生进行综合考核。

2、成绩评定:综合学生在整个实习过程中的表现以及实习日记和实习报告的质量,最终成绩按优秀、良好、中等、及格和不及格五级计分。

六、日志、报告的内容与要求1 .实习日记。

实习期间,学生应将每天实习内容、观察分析的结果、收集的资料等内容记入实习日记。

实习日记是学生编写实习总结报告的主要依据。

2 .实习报告的内容应包括实习收获、心得体会,并对实习过程中遇到的相关生产实际问题进行分析和论述。

《机械设计》教学大纲

《机械设计》教学大纲

《机械设计》教学大纲课程名称:机械设计学时:72学时(2学分)适用专业:机械工程、自动化工程等相关专业一、课程目标本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对于机械设计基本概念、原理、方法和应用的理解与掌握,提高学生的机械设计能力和创新意识,使其具备机械设计、制造与应用的实际技能。

二、教学内容1.机械设计基本概念和设计流程(4学时)1.1机械设计的定义和特点1.2机械设计的基本流程和方法1.3机械设计中的概念和术语2.机械设计原理和方法(16学时)2.1机械运动学原理2.2机械动力学原理2.3机构设计原理2.4机械传动设计原理2.5机械强度设计原理3.机械设计软件的应用(16学时)3.1机械设计软件的分类和特点3.2机械设计软件的基本操作3.3机械设计案例分析与实践4.机械设计实践(20学时)4.1机械设计项目的规划与管理4.2机械设计方案的制定与评估4.3机械产品的绘图与标准件选用4.4机械产品的装配与测试4.5机械产品的优化与改进5.机械设计案例分析(16学时)5.1典型机械产品的设计案例分析5.2机械产品设计的经验与教训5.3创新设计案例的分析与评价三、教学方法1.理论讲授:通过教师授课,讲解机械设计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

2.实践操作:通过实验和实践操作,培养学生的机械设计能力和创新意识。

3.课堂讨论:通过课堂讨论,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案例分析:通过机械设计案例的分析,帮助学生理解机械设计的实际应用和设计思路。

四、教材与参考书目参考书目:1.张俊松,王文君,《机械设计基础教程》,机械工业出版社,2024年。

2.钟尚贤,《机械设计原理与方法》,机械工业出版社,2024年。

3.陈良伟,《机械设计与制造》,机械工业出版社,2024年。

五、考核方式1.平时成绩:包括课堂出勤、课堂表现和作业完成情况,占总评成绩的30%。

2.实践操作:包括设计项目的完成情况和设计报告,占总评成绩的40%。

3.期末考试:对本课程的理论知识进行考察,占总评成绩的30%。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目录一、学科基础课 (1)1.《高等数学》课程教学大纲 (1)2.《机械制图》课程教学大纲 (17)3.《线性代数》课程教学大纲 (27)4.《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教学大纲 (34)5.《大学物理》课程教学大纲 (41)6.《理论力学》课程教学大纲 (55)7.《材料力学》课程教学大纲 (64)8.《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教学大纲 (74)二、专业主干课 (82)1.《机械原理》课程教学大纲 (82)2.《机械设计》课程教学大纲 (95)3.《电工与电子技术》课程教学大纲 (108)5.《互换性及技术测量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119)6.《工程材料及成形技术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129)7.《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137)8.《液压与气压传动》课程教学大纲 (146)9.《专业英语》课程教学大纲 (154)三、专业方向选修课 (165)1.《计算机辅助三维设计》课程教学大纲 (165)2.《数控加工工艺与编程》课程教学大纲 (175)3.《控制工程》课程教学大纲 (181)4.《测试技术》课程教学大纲 (192)5.《单片机原理及应用》课程教学大纲 (211)6.《可编程控制器原理与应用》课程教学大纲 (217)7.《机械制造技术装备》课程教学大纲 (224)四、专业任意选修课 (231)模块1 (231)1.《数控技术》课程教学大纲 (231)2.《电机拖动》课程教学大纲 (237)3.《数控机床检测及维修》课程教学大纲 (248)4.《机械制造自动化技术》课程教学大纲 (258)5.《工业机器人》课程教学大纲 (264)6.《机械创新设计》课程教学大纲 (273)模块2 (281)1.《UG计算机辅助设计》课程教学大纲 (281)2.《快速成型技术》课程教学大纲 (287)3.《汽车原理与构造》课程教学大纲 (294)4.《有限元软件应用》课程教学大纲 (306)5.《模具设计与制造》课程教学大纲 (313)6.《自动机与自动线》课程教学大纲 (321)一、学科基础课1.《高等数学》课程教学大纲英文名称:Higher Mathematics授课专业:电子信息工程系、计算机科学系本科各专业;数理系制药工程、林产化工、应用物理专业学时:136学时学分:8学分开课学期:第1、2学期适用对象:电子信息工程系、计算机科学系本科各专业;数理系制药工程、林产化工、应用物理专业的大一学生一、课程性质与任务本课程是理、工类专业的学科基础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使学生掌握微积分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运算技能,为学习后继课程和进一步获得数学知识奠定必要的数学基础。

要通过各个教学环节逐步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逻辑推理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和自学能力,还要特别注意培养学生的熟练运算能力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基本了解微积分学的基础理论;充分理解微积分学的背景思想及数学思想。

掌握微积分学的基本方法、手段、技巧,并具备一定的分析论证能力和较强的运算能力。

能较熟练地应用微积分学的思想方法解决应用问题。

三、课程教学内容高等数学(上)第一章函数、极限与连续(10学时)第二章导数和微分(12学时)第三章微分中值定理与导数的应用(12学时)第四章函数的积分(16学时)第五章定积分的应用(8学时)第六章无穷级数(10学时)高等数学(下)第七章向量与空间解析几何(6学时)第八章多元函数微分学(14学时)第九章多元函数微分学的应用(10学时)第十章多元函数积分学(I)(16学时)第十一章多元函数积分学(II)(10学时)第十二章常微分方程(12学时)四、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极限的概念与性质;函数连续性的概念与性质;闭区间上连续函数的性质;微分中值定理与应用;用导数研究函数的性质;不定积分、定积分的计算;微积分学基本定理;正项级数敛散性的判定;幂级数的收敛定理;二元函数全微分的概念及性质;计算多元复合函数的偏导数与微分;隐函数定理及应用;重积分、曲线积分与曲面积分的计算;曲线积分与路径的无关性。

难点:极限的概念与理论;微分中值定理的应用;一元函数的泰勒定理;二元函数的极限;计算多元复合函数的偏导数与微分;对坐标的曲面积分的概念及计算;高斯公式;斯托克斯公式。

五、教学时数分配:教学时数136学时,其中理论讲授136学时,实践教学0学时。

(具体安排见附表)六、教学方式:本课程的特点是理论性强,思想性强,与相关基础课及专业课联系较多,教学中应注重启发引导学生掌握重要概念的背景思想,理解重要概念的思想本质,避免学生死记硬背。

要善于将有关学科或生活中常遇到的名词概念与微积分学的概念结合起来,使学生体会到学习微积分的必要性。

注重各教学环节(理论教学、习题课、作业、辅导)的有机联系, 特别是强化作业与辅导环节,使学生加深对课堂教学内容的理解,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运算能力。

教学中有计划有目的地向学生介绍学习数学与学习专业课之间的关系,学习高等数学是获取进一步学习机会的关键学科。

由于学科特点,本课程教学应突出教师的中心地位,通过教师的努力,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七、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关系:本课程是理、工类专业的第一基础课。

本课程的学习情况事关学生后继课程的学习,事关学生学习目标的确定及学生未来的走向。

本课程学习结束后,以此为出发点,学生才能进入相关课程的学习阶段。

本课程是四年大学学习开始必须学好的基础理论课。

课程基础性、理论性强,与相关课程的学习联系密切,是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统考科目,关系到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本课程的学习情况直接关系到学校的整体教学水平。

八、考核方式:考核方式:本课程考核以笔试为主,分两个学期上,其中第一学期为考试,第二学期为考查,主要考核学生对基础理论,基本概念的掌握程度,以及学生逻辑推理能力和计算能力。

成绩评定:成绩评定采用百分制。

本课程成绩采用期末考试与平时成绩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综合评定,最终成绩由以下二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期末考试成绩占总成绩的70%;第二部分:作业成绩及平时检测占总成绩的30%。

九、教材及教学参考书:1.主教材:《高等数学》(上、下册),黄立宏,复旦大学出版社,第三版,2010年2.参考书:(1)《高等数学》(上、下册),同济大学数学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第六版,2007年(2)《微积分》(上、下册),同济大学应用数学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第二版,2003年(3)《高等数学习题全解指南》(上、下册), 同济大学数学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高等数学(上)第一章函数、极限与连续(10学时)一、教学要求:1.掌握函数的概念及其几种特性(奇偶性、单调性、有界性、周期性)。

2.理解复合函数的概念,了解反函数的概念。

3.掌握基本初等函数的性质及其图象,了解初等函数的概念。

4.理解数列、函数极限的概念。

5.了解数列极限的性质及四则运算法则。

6.掌握单调有界数列必有极限的准则。

7.掌握函数极限的性质及四则运算法则,掌握利用两个重要的极限求有关的极限。

8.理解无穷小量和无穷大量的概念,掌握无穷小量的比较法,会用等价无穷小量代换求极限。

9.理解函数连续性的概念,会判断函数的间断性及对间断点分类。

10.了解连续函数的性质和初等函数的连续性,了解闭区间上连续函数的性质,掌握这些性质的简单应用二、教学要点:1.变量与函数1-1变量及其变化范围的常用表示法1-2函数概念1-3函数的几种特性1-4函数应用举例1-5基本初等函数1-6初等函数1-7双曲函数与反双曲函数2.数列的极限2-1数列极限的定义2-2收敛数列的性质2-3收敛准则3.函数的极限3-1 x →∞时函数的极限3-2 0x x →时函数的极限3-3函数极限的性质4.无穷大量与无穷小量4-1 无穷大量4-2无穷小量4-3无穷小量的性质5.极限的运算法则5-1极限的四则运算法则5-2复合函数的极限6.极限存在准则与两个重要极限6-1夹逼准则6-2函数极限与数列极限的关系*6-3柯西收敛准则6-4两个重要极限7.无穷小量的比较8.函数的连续性8-1函数的连续与间断8-2连续函数的基本性质8-3闭区间上连续函数的性质三、重点、难点:重点:初等函数的概念,数列极限与函数极限的概念,无穷小量的概念和性质,00、∞、∞-∞型几种未定式极限的求法,利用两个重要极限求函数极限的方法,利用等价无∞穷小代换法求函数的极限,函数连续性的概念,求函数间断点的方法.难点:利用ε-Ν定义和柯西收敛准则证明数列的敛散性;利用定义或柯西收敛准则证明函数极限的存在性;间断点的分类。

第二章导数和微分(12学时)一、教学要求:1.理解微分和导数的概念、关系和几何意义。

会用导数描述一些物理量,理解函数的可微性和连续性的关系。

2.熟练掌握导数的四则运算法则和复合函数求导的链式法则,熟练掌握基本初等函数的求导公式、掌握反函数求导方法,隐函数求导方法和参数方程确定的函数的求导法,掌握对数求导法。

3.理解高阶导数的概念,会求简单函数的高阶导数。

4.了解微分的四则运算法则和一阶微分的形式不变性,会求函数的微分,了解微分在近似计算和误差估计中的应用。

5.掌握带皮亚诺余项和拉格朗日余项的泰勒公式,掌握麦克劳林公式。

二、教学要点:1.导数的概念1-1导数的定义1-2导数的几何意义1-3函数四则运算的求导法2.求导运算2-1复合函数求导法2-2反函数求导法2-3有参数方程确定的函数求导法2-4隐函数求导法3.高阶导数4.函数的微4-1微分的概念4-2微分的运算公式4-3高阶微分5.导数与微分的简单应用5-1泰勒公式5-2相关变化率*5-3曲率、曲率半径5-4微分学在经济学中的应用举例三、重点、难点:重点:导数的概念,可导与连续的关系,导数公式和求导法则,复合函数和隐函数的导数,复合函数的二阶导数,函数的导数与微分的关系,泰勒公式。

难点:导数几何意义的应用,微分的几何意义,高阶导数与高阶微分,泰勒公式的应用。

第三章微分中值定理与导数的应用(12学时)一、教学要求:1.理解并能应用罗尔定理,拉格朗日微分学中值定理,了解并会用柯西中值定理。

2.掌握用洛必达法则求未定式极限的方法。

3.理解函数极值的概念,掌握用导数判断函数的单调性和求函数极值的方法,掌握函数最大值和最小值的求法及其应用。

4.掌握用导数判断函数的凸性和拐点的方法。

5.了解根据函数的微分性质描绘函数图象的方法。

二、教学要点:1.微分中值定理2.洛必达法则2-1 0型不定式2-2 ∞∞型不定式2-3其他不定式3.函数的单调性与极值3-1函数的单调性的判别3-2函数的极值4.函数的最大(小)值及其应用5.曲线的凹凸性、拐点6.曲线的渐近线、函数作图6-1渐近线6-2函数图形的描绘三、重点、难点:重点:三个微分中值定理,特别是拉格朗日中值定理及推论1、2,函数单调性与凹凸性的判定,利用导数证明不等式与恒等式,不定式极限求法、函数的极值与最值的求法及应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