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承与流变——从民歌《茉莉花》的源流之争说起

合集下载

论民歌《茉莉花》发展流传与演变

论民歌《茉莉花》发展流传与演变

海南热带海洋学院教育学院学年论文题目:论民歌《茉莉花》起源流传与演变专业:2014级音乐学***名:***班级:一班学号:********指导教师姓名:胡凯职称:日期:2017 年6月6日海南热带海洋学院教育学院论文主体部分由“绪论”和三章内容构成在“绪论”部分,文章主要交待了研究原因,研究价值和现有的研究成果总结。

从本论题所具有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上来说,民歌《茉莉花》作为一首具有代表性的地道中国民歌,从最开始粗陋的民间拉弹说唱形式,到登上世界音乐的大舞台大放光彩的不凡历程,这几百年间的历史本身,就具有极大的学术吸引力。

正文第一章以《茉莉花》的最初形态为主要的研究内容。

第二章首先梳理了《茉莉花》不同区域流传演变的情况。

第三章主要考察了《茉莉花》在现今时代的发展现状。

“结语”部分总结回顾全文,并对《茉莉花》的近现代流传发展的情况进行了相关思考。

绪论一、问题的提出:《茉莉花》是一首广为传唱的中国传统民歌,历史悠久。

这首歌本身具有极高的的学术研究价值,歌曲从最初的词形态到曲形态,再到现如今的现代版茉莉花形态,经历了哪些的变化,至今学术界对此歌的研究从未停息,今天本文以《茉莉花》历史发展角度分析《茉莉花》是如何从最开始发展成现在享誉世界的形态的。

目录绪论 (1)一、《茉莉花》起源 (4)二、茉莉花发展与流传 (5)1.江苏地区《茉莉花》 (5)2.河北地区《茉莉花》 (6)3.东北《茉莉花》 (6)4.南北区别 (7)三、《茉莉花》现状 (7)参考文献 (8)摘要:《茉莉花》是一首广为传唱的中国传统民歌,不仅在国内知名,在日韩、欧美等国家也影响广泛。

据考证,《茉莉花》起源于江苏南京六合民间传唱已有百年的《鲜花调》,后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由军旅作曲家何仿采自于六合县八百桥镇(现六合区)的民歌汇编整理而成,现有两个较为广泛的传唱版本。

关键字:茉莉花;民歌;源流;发展与演变。

一、《茉莉花》起源最早与现代版本(何仿采编版)相似的《茉莉花》歌词收编在明朝万历年间(1573-1620)剧作家冯梦龙的作品《挂枝儿》当中,但冯梦龙收编在《挂枝儿》中有歌词无曲谱的《茉莉花》词与现代歌曲相差较大,原文为:“闷来时,到园中寻花儿戴。

同宗民歌《茉莉花》流变及其审美内涵

同宗民歌《茉莉花》流变及其审美内涵

同宗民歌《茉莉花》流变及其审美内涵《茉莉花》是我国民歌中的一首经典曲目,其起源可以追溯到上个世纪。

在这些年里,这首歌曲经历了流变,不同的演绎方式在表达这首歌曲时呈现了不同的审美内涵。

起初,《茉莉花》是一首传统的山歌,在广东地区广为流传。

其表述的是一位少女对茉莉花的赞美。

这首歌曲以明快、生动、愉悦的节奏和清新、甜美、婉转的歌词获得了当时人们的喜欢和欢迎。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地域的扩展,这首歌曲逐渐流传到其他地区,并被不同的人们演绎出了不同的版本。

例如,在上世纪60年代,朱丽倩将《茉莉花》演绎成以西方民族音乐元素为主的版本,她的唱法注重声音的高低波动和情感的表达,同时还增添了轻松随意弹唱的氛围,该版本被称作“新茉莉花”。

此时,《茉莉花》已成为一首融合了不同地域、不同文化的歌曲,在不同的场合、不同的人群中产生了不同的审美内涵。

在音乐审美方面,早期的《茉莉花》着重于抒发情感、展现动听的旋律和优美的歌声。

而后来的版本,尤其是“新茉莉花”,着重于音乐的变化和多元化,音乐元素的增加,这也为后来的音乐风格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在文化审美方面,早期的《茉莉花》强调传统的文化元素,在歌词中反映了当时人们的生活方式和语言习惯。

而后来的版本,则更多地融入了时代的文化元素和时代意义,如《新茉莉花》中的流行曲风和现代的电子元素。

总的来说,从《茉莉花》的流变和演绎来看,这首歌曲已经成为一个文化符号和音乐符号,它凝聚了人们的情感和文化情怀,既具有历史和文化的传承性,又具有时代和审美的变化性。

在审美内涵方面,早期的《茉莉花》可视为表达了一种纯真、自然、富有民俗色彩的审美内涵;而后来的版本,则表现了一种开放、多元、时尚的审美内涵。

总之,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地域的扩展,《茉莉花》所体现的文化和审美内涵也随之发生了变化,它的历史和现代意义,也深刻地反映了社会发展和文化变迁的进程。

民歌《茉莉花》源流考辨

民歌《茉莉花》源流考辨
活 泼 婉 转 体 现 了与 湖 北 民歌 不 同 的地 方 风 格 。
z ■ )tc ) 十 目 ∞ I ’ ‘ q ,
南北方汉族 民歌的不同 结构特征应表现 为以下几个 方面 .


北 方 多 为上 下 旬结 构 :南 方 为对 比 性新 材 料和 再
关键词 :民 歌 耒莉花 音乐 态 音乐地理
花 是能 开 花可 供 观赏 的 草本 植 物 。从 古到 今
代 文人 、画 家 丛 中最鲜 艳 诗人 无 不 曾以 花
被 誉 为 花 中 之 魁


《 藁莉花 的音乐形态 是时 调 的一种 它 的基
为咏 怀之 物 。 牡 丹 成
( 4 I上下 终 止音 呈 四度 关 系 。
( 5I 旋 律 多 级 进
2 不 同点 .
江苏 扬州 《 莉花》 比湖 北 宜昌 《 茉 茉莉 花》 的装 饰多 委 婉 幽 雅 。在 词 曲配 置上 字少 腔 多 湖北 《茉莉 花》 旋 律 多 起伏 特 别 是江 苏 《 莉花 》 中的 结束 切分 更 使歌 曲 莱
{ 起 承 转 台 四 句 体 ) 即 。
现 的 四 截式 结 构


例 6:河 北 昌黎 《莱莉 花 》 南方为 五度。
北方 民歌 的上下 句终止音 关系 为四度 宇 少腔 多 多 级进 。
3 北 方五 声 调式
以 民歌 《 姜 女 》 为 例来 说 明 南方 民 歌 的典 型 特 点 孟 例 3:《 姜女 》 孟

朵 茉莉 花 是 第一 段词 以香 秀的 茉莉 花 比喻爱 情 的甜 流露 出想 去 摘花 又 害怕 看花 人 骂的 矛盾
美 借 以抒情

浅析各个地区《茉莉花》的民歌特点

浅析各个地区《茉莉花》的民歌特点

浅析各个地区《茉莉花》的民歌特点摘要:中国地域广阔,拥有五十六个民族,有着上下五千年的历史,因此流传的民歌也十分众多,《茉莉花》就是其中的一大代表,其传唱度十分高,广受大众的喜爱,由于受到了每个地区地域、气候、人文等等的影响,《茉莉花》在不同区域都有不同的特色,因此本文就是来主要介绍三个地区的《茉莉花》在旋律、结构、演唱上各有什么特点。

关键词:地域;《茉莉花》;民歌特色匈牙利音乐学家萨波奇·本采说过:“一种音乐的构成是与它相关联的环境和一切事物紧密相连的,经济的、政治的、民俗的、观念的,当然也包括自然地理环境的”。

中国是一个地域辽阔的国家,因此各个地区音乐都拥有独特的风格特点,这也导致了同一类音乐因为在不同地区发展而形成几十种版本。

《茉莉花》就是其中典型的例子,这首民歌在中国的传唱度十分高,为大家所熟知的一般是江苏、东北、河北这三个地区的《茉莉花》,因此本文将以这三个地区的《茉莉花》为例来进行其特点的浅析。

一、《茉莉花》简介《茉莉花》产生于清朝乾隆时期,历史十分悠久,因为其曲调优美,旋律婉转,被众人所喜爱,因此被称作“中国第二国歌”。

《茉莉花》最早版本,为清乾隆年间刊印的《缀白裘·花鼓》中的插曲。

该剧演一对凤阳夫妻打花鼓卖艺,被浪子曹月娥邀请到家中,唱了一首《鲜花调》。

1942年,当时还是新四军淮南大众剧团小团员的何仿在江苏省的六合金牛山地区采风的时候记录了一个民间艺人所唱的扬剧《打花鼓》中的《鲜花调》。

1957年,何仿将原曲词作了改编,变成集中歌唱茉莉花的一首民歌。

《茉莉花》是流传到西方最早的一首民歌,其五声调式让西方人感受到东方风韵的美,其旋律线条流畅优美,曲式结构匀称,也是让西方人能很快接受的原因,因此《茉莉花》还被普契尼运用至歌剧《图兰朵》中。

二、各个地区《茉莉花》的特点(一)江苏《茉莉花》江苏省地处中国大陆沿海中部和长江、淮河下游,东边连接着黄海,北临山东、西接安徽,东南则是与上海和浙江接壤,是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十分重要的一部分,在这个地区土壤肥沃,物资富饶,风景秀丽,气候湿润,在历史上有“鱼米之乡”之称。

同宗民歌《茉莉花》流变及其审美内涵

同宗民歌《茉莉花》流变及其审美内涵

同宗民歌《茉莉花》流变及其审美内涵茉莉花是中国的一首民歌,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这首歌曲的流变及其审美内涵值得我们深入探讨。

本文将从以下三个方面对同宗民歌《茉莉花》流变及其审美内涵进行阐述。

1、起源时期《茉莉花》一开始是一首江苏民歌,在江苏苏州、南京、无锡等地广为流传,被称为“苏州茉莉花”。

2、移植演变20世纪30年代,该歌曲被广泛移植到了上海,由多位知名作曲家进行重新编曲,其风格逐渐变得更为豪放、奔放,曲调更为悠扬、优美,演唱者的表现也更加深情,展现出非常浪漫情调。

3、传唱全球20世纪40年代,该歌曲开始传唱至全球,成为了中国的一张音乐名片。

例如,在1948年至1952年间,美国歌手泰德·希斯( Teddy Hill )即曾翻唱过该歌曲,使其在美国内地开始广受欢迎。

4、改编创新中国著名音乐专家吕思清通过对该歌曲的改编,使其跨越了音乐界的界限,成为了跨界经典。

其中,他的三首改编品味精妙、艺术性非常高,这便是《茉莉花》故事掌声版、爵士版和古筝版。

该歌曲的审美内涵十分丰富,其中最为突出的是以下几点:1、情感追求该歌曲表达了一种追求爱情、追求真诚、追求美好的情感。

其中所蕴含的浪漫情调、温馨感人的情感,使人们深受感动。

因此,它成为了人们在爱情表白、婚礼策划等场合经常选用的音乐。

2、国情表达歌曲中表现了中国的特色和文化底蕴,如茉莉花是我国南方常见的花卉之一,被赞美为花中第一香。

它的情感表现和民族特色,使人们对中国的文化和民俗有了更为深刻的了解和认同感。

3、形式探索茉莉花的曲调和唱法充分展现了中国音乐的美妙和独特。

吕思清的改编则创新了原曲的形式,为茉莉花注入了新的魅力和能量。

总之,《茉莉花》是一首富有诗意和情感的民歌,有着非常丰富的审美内涵。

虽经历了多次流变,但仍能在世界范围内引起人们的追捧和推崇。

它表达了人们对爱情、国家和民族文化的最美而真挚的情感,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

同宗民歌《茉莉花》流变及其审美内涵

同宗民歌《茉莉花》流变及其审美内涵

同宗民歌《茉莉花》流变及其审美内涵茉莉花,又名白酒情,是一首源自中国东北地区的蒙古族民歌。

它既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又在时代变迁中不断流变,成为了人们耳熟能详的经典曲目。

《茉莉花》以其优美的旋律和深刻的情感内涵,受到了广大听众的喜爱与推崇。

本文旨在探讨《茉莉花》流变的历史过程以及其审美内涵。

一、《茉莉花》的流变历史《茉莉花》的流变历史可谓丰富多彩,它不仅在曲调上有所改变,同时在演唱风格、场合、情感表达等方面也有所调整。

据考证,《茉莉花》最早源自蒙古族牧民,流传于中国东北地区,后来被一些汉族艺人接触并传唱,逐渐演变为了一首汉族民歌。

随着《茉莉花》的传唱,它被搬上了舞台,成为了不少戏曲、歌剧、舞蹈作品的素材,进而融入了更广泛的艺术领域,使得这首曲目的影响力更为巨大。

中国摇滚乐、流行音乐等音乐类型也对《茉莉花》进行了重新编曲和演绎,使得这首民歌在不同音乐风格中有了不同的表现形式,进一步丰富了它的艺术内涵。

二、《茉莉花》的审美内涵1. 深刻的情感表达《茉莉花》曲调悠扬动听,歌词深情迷人,表达了蒙古族人民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

从歌词中可以感受到生活在大草原上的蒙古族人对自然的热爱,对家园的眷恋,以及对亲人的深情厚谊。

《茉莉花》被认为是一首充满了深刻情感的民歌,它不仅寄托了蒙古族人民的情感表达,也触动了更广泛的听众。

2. 优美的旋律《茉莉花》的旋律清新流畅,充满了东北地区乡村的风情,朴实而真挚。

正因为如此,《茉莉花》不仅成为了蒙古族人民的精神寄托,也成为了中国乃至世界各地人们喜爱的音乐作品之一。

它的旋律优美动人,让人回味无穷,且容易让人心生共鸣。

3. 文化内涵的丰富4. 融合的多元文化随着《茉莉花》的流传与发展,它逐渐融合了汉族、蒙古族、满族等多个民族的文化元素,使得这首歌曲不再局限于某一特定民族的音乐形式,而成为了具有跨文化特点的音乐作品。

这种多元文化的融合不仅丰富了《茉莉花》的文化内涵,也拓展了这首歌曲的艺术魅力,使得它更具有包容性和普适性。

浅析《茉莉花》流传史

浅析《茉莉花》流传史

浅析 《 荣莉花》流传史
戴景军 河北大学
摘 要: 《 茉莉花》是一首脍炙人口的中国民歌,在我国大疆南北广为流传 ,也深受世界人 民的喜爱,并为世界政 治、文化的交流与发展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文从古代、近现代、当代三个时期论述 了 《 茉莉花》的流传情况 ,对 《 茉 莉 花》 能够在 国 内外广泛传 播的原 因进行 了分析 。 关 键 词 : 民歌 ; 鲜花调 ; 茉 莉花 ; 流传 《 荣莉花》在 古代 的流传
流传在 江浙 一代 的 《 茉莉花 》 与《 小慧集 》 中所载 的 《 鲜 花调 》 基 本 曲调 相 同, 但其 旋律起 伏较 大 , 更 加活 泼流畅 , 抒情委 婉 ,是 《 鲜花调 》 的变 体形 式之 一 ,也 成为 了其她 《 茉莉 花》 的基本 旋律形 态 。 大部 分 《 鲜 花调 》的 民歌变体 都 唱 《 茉莉 花 》原词 , 叙述 《 西厢 记 》中张 生与崔 莺莺 的恋 爱故事 ,第一 段用茉 莉花 比喻爱情 , 借 以抒情 , 传唱 最广 。 如:河北 南皮 的 《 茉 莉花 》、东 北的 《 茉莉花 》 、山西 的 《 茉莉 花》等 等 。 1 9 2 4 年 ,意大 利 作 曲家普 契 尼 ,将 《 茉莉 花 》 作为 他创 作 的最 后一 部歌剧 《 图兰朵 》的音 乐主题 ,让世 界亿 万观众 对这 首具有 浓郁 中 国民间韵 味 的 《 茉莉 花》迷 恋不
・1 7 0・ 北方文学杂 志欢 迎投稿 : b f w x b i b @1 6 3 . c o m
[ 1 7 ] 闰钟 , 《 论解 放 战争 时期 土地 改革 对乐 户身 份 的 瓦 解 与 重构 》, 《 中 国农 业 大 学学 报》 ( 社 会 科 学版 ) , 2 0 0 9 年第 6 期 参考文献 : 【 1 】 交城 县 志编 写委 员会 《 交城 县 志》 ,山西 古 籍 出 版社 出版 ,1 9 9 4 年. [ 2 】 阳渠村志编写委员会 《 阳渠村志》 ( 内部资料),

同宗民歌《茉莉花》流变及其审美内涵

同宗民歌《茉莉花》流变及其审美内涵

同宗民歌《茉莉花》流变及其审美内涵1. 引言1.1 了解同宗民歌《茉莉花》的流变同宗民歌《茉莉花》是中国传统音乐文化中的一朵奇葩,其流变历程跨越千年,承载着源远流长的文化记忆。

起初,茉莉花是一首古老的民歌,源自汉代,传唱于农民和渔民之间,歌颂着田园生活和自然风光。

随着历史的发展,茉莉花逐渐传入宫廷和书院,成为士大夫们广为传唱的乐曲,被赋予了更高的文人气质。

隋唐时期,茉莉花的曲调更加丰富多彩,演变成为舞曲和戏曲的重要配乐。

宋元明清时期,茉莉花逐渐融入各地民间艺术,形成了不同地域的版本和演绎风格。

在近现代,茉莉花被迎接到国际舞台,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

通过对茉莉花流变的了解,我们可以看到中国音乐文化的博大精深,以及民族文化的多元性和包容性。

茉莉花作为同宗民歌的代表之一,展现了中华民族的历史沉淀和文化传承,是中华民族音乐宝库中的瑰宝。

对茉莉花流变的深入探究,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传承中国传统音乐文化,以及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

1.2 探讨同宗民歌《茉莉花》的审美内涵《茉莉花》作为同宗民歌的经典之作,其审美内涵自然也备受人们关注和探讨。

从歌曲的旋律、歌词到表达的情感,都蕴含着深刻的艺术内涵。

在旋律上,《茉莉花》采用了流畅悠扬的曲调,充满了浓厚的民族特色。

这种曲调优美动听,给人以心灵的愉悦和抚慰,展现了中国传统音乐的魅力。

歌曲的歌词表达了对茉莉花的赞美之情,歌颂了花儿的清新、纯洁和馨香,寓意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通过这些抒情的歌词,使人们产生共鸣,感受到生活的美好和简单之美。

歌曲中蕴含的情感也是其审美内涵的重要部分,表达了人们对美好情感的追求和珍惜。

在喧嚣的现代社会中,借助《茉莉花》这首优美的歌曲,人们可以感受到内心的宁静与安慰,体会到生活中温暖而真挚的情感。

《茉莉花》作为同宗民歌的代表之作,其审美内涵深邃而丰富,不仅展现了音乐的魅力,更体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和情感的追求。

2. 正文2.1 同宗民歌《茉莉花》的历史变迁同宗民歌《茉莉花》的历史变迁可以追溯到很早以前,最早出现在某个地区的民间,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被传唱和演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的历史进程 中, 璨若 群星 的 中国传统 音乐 毫无疑 问地 会发 生 变化 。这种变化主要有两类 : 一类是历 史传承 中的变化 , 一 另
类是地域 间传播 中 的变化 。从 历史 传承 的变化 中, 们可 以 我
两种说法 而论 , 目前也 已无法考 证 , 且存 在源于其 他地方 的可 能 。《 茉莉 花》 作为一首 民间小调 , 别说 已经传 唱了两百多 年 ,
_
-_ 1
_ .... ...... ... ...... ...... ..... ...... ....... .....- ... ....-— ---.. .—J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He ia c n a s t to fTr d t n lCh n s u i rt n e a d Tr n mu a in o a i o a i e e M sc:S e k n i p a ig
fo t eDip t p n t eOrgn o J s ieF o r r m h s u eu o h ii f¨ a m n lwe ¨
1 l 3
全国中文核心期刊 艺术百家 21 年 第 8 总第 1 00 期 1 7期
HUNDRED CH 00I I ARTS S 5 N

文 章 编 号 :0 3— 14(0 0)8—0 3— 5 10 9 0 2 1 0 01 0
中 国传 统音 乐文 化 的传承 与流变
广泛传播 。如果李 四不说 是 张三讲 给他 听的 , 张三 又不 申 而
辩, 谁说不是李 四最 先编 出这个 故事 呢?而使 该故 事 流传 开 来的是王五 , 只要 王五不专此说 明, 王五就很 可能成 为编故 事
者无 意介 入这场地方之争 、 历史 之辩 , 只想借此话 题就 中 国传
即便是几十年 的光 阴, 由于历史 资料 的缺 失和关 键人 物 的过 世 , 已无从考证 。类 似现象 在现 实生 活 中其实 是 比较普 遍 也 的 。举一个最简单不过 的例 子 : 张三 讲 了一个 故事 , 传给 了李 四, 四略加 改编后传给 了王五 , 李 王五又添 油加醋地 在社会 上
关于 民歌 《 茉莉花》 的源头 , 目前主要有三种 说法 : 一是 江
基金项 目: 本论 文为江苏省教育厅“ 青蓝工程” 资助项 目阶段性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 赘(9 8一 ) 女, 江苏连云港人 , 学( 连 17 , 汉, 文 音乐学) 博士 , 南京特殊教育职业技术学院音乐系副教授。研 究方 向: 音乐学。
历 史 与 文 明 , 经 数 千 年 的 文 化 洗 礼 而 生 生 不 息 。 尽 管 , 于 复 杂 的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历 史 原 因 , 天 的 我 们 历 由 今
已根 本 无 法 窥 见 在 历 史 的 那 一 端 , 国 传 统 音 乐 到 底 是 个 什 么 样 子 , 浩 如 烟 海 的 历 史 长 河 中 在 里 , 国 传 统 音 乐 究 竞 有 过 怎 样 的 变 化 。 但 从 中 国传 统 音 乐 的 历 史 遗 存 中 , 们 依 然 可 以通 中 我 过 研 究 来 推 测 历 史 的 真 实 。 本 文 以 中 国 传 统 民歌 《 莉 花 》为 题 而 展 开 , 音 乐 中 的 “同 宗 ” 茉 对 与 “同题 ” 象 进 行 分 析 , 就 中 国传 统 音 乐 文 化 的 保 护 与 发 展 等 问题 进 行 了探 讨 。 现 并 关键 词 : 乐文化 ; 莉花 ; 音 茉 民歌 ; 统 ; 承 ; 变 传 传 流 中 图 分 类 号 :6 2 J0 文献标 识 码 : A
探求某一地域 的历史变迁 ; 从地域传播 的变化 中 , 我们 可 以领
略同一时 间坐标 下不 同空 间的 文化差 异。这两 类 变化 , 有 都 其共 有的源头 , 我们 通常 称之 为 “ 同宗 ” 。说起 “ 同宗 ” 现象 , 我不 禁想起近年来有关 民歌《 茉莉 花》的源 流之 争。在此 , 笔
统音 乐文化的传承与流变谈几点个人 的认识 和体会 。


《 茉莉花》 —— 一个或许永远也无法解开 的历 史之谜
之人 , 由此掩 盖了历史 的真 相。何况 《 莉花 》 为一 首 民间 茉 作 小调, 历史文献少有 记载 , 仅凭一 本《 白裘》, 推说其 出 生 缀 就
于安徽 凤阳 , 是毫无说 服力 的。
连 中 传 音 文 的 承 流 — 民 茉 花 的 流之 说 I1 赞 国 统 乐 化 传 与 变 —从 歌《 莉 》 源 争 起 4
HUNDRE C D S H0OL N ART SI S

从《 茉莉花》 的歌词来看 , 国各 地大同小异 , 全 都通过赞美
茉莉花 的馨 香与美丽 , 隐喻男女 之间的爱情 , 来 由此 不难看 出
LI AN n Yu
传统是 一条 奔腾 不 息 的河 流 , 连接 着远 古 、 它 现在 和 未 来 。世 间万物 , 变 ” “ 是永 恒 的 , 不变 ” “ 只是 暂 时 的。在 漫长 苏扬州说 , 二是安徽凤 阳说 , 三是 山西 五台说 。这 三种说 法 中 前两种理 由相 对 比较充 分 , 三种 并无 资料佐 证 。即便就 前 第
从 民 歌《 莉花 》 茉 的源 流 之 争说 起
连 赞
( 南京 特殊 教 育职业 技术 学 院 音乐 系 , 江苏 南京 20 3 ) 10 8
摘 要 : 国传 统 音 乐 文 化 博 大 精 深 、 远 流 长 , 始 于 远 古 , 于 当代 , 载 着 人 类 的 中 源 它 现 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