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文考点透视
考点透视14说明文阅读复习1

二.词语的表达作用。 例:请你说一说下面句中划线词语的表达 作用。 据调查,美国一所建筑学院29﹪的教授 是左撇子,而且准备应考博士或硕士学 位的优秀学生中,左撇子占23﹪。 “据调查”一词,说明所列左撇子的数据 是通过调查得出的结果,举例确凿可信, 表达出语言准确严密的特点。
方法归纳:
1、解释词语意思 2、带词解释句子(结合具体内容分析); 3、xx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严 密性、科学性。
三、说明方法及作用
常见说明方法:
举例子 打比方 列图表 列数字 作比较 摹状貌 引用 分类别 下定义 作诠释
说明方法的作用 必须体现关键词
举例子:具体真切(具体形象)
列数字:科学准确具体
分类别:条理清晰
打比方:形象生动(通俗形象)
作比较:突出强调
下定义:科学准确简明
列图表:直观形象
四、分析文章整体语言特点,即风格 例:阅读《……》,结合具体内容分析本 文语言特点。
只有两个方向:
A、分析说明语言的平实、准确性 B、分析说明语言的生动、准确性
答题思路
1定性。本文语言平实、准确/生动、准确。
2列举修饰限制性词语、短语、句子或具有 修辞手法的句子 3分析词语、句子的表达作用,体现语言平 时、准确/生动、准确的特点。
方法归纳:
1表态:不能替换; 2解释原词意思/带词解释句子; 3解释所换词语意思; 4若替换,句子意思有何改变,不符合实 际; 5原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训练
“红玫瑰大厅的规模与人民大会堂相当,但高度要 高得多了”,句中的“相当”可以换成“相 同”?吗说说理由。 1不可以,
2“相当”是差不多的意思,说明红玫瑰大厅的 规模与人民大会堂差不多,但仍有差别。 3如果换成“相同”则表示两者完全相同,与实 际情况不符合。 4“相当”表达准确、严密,所以不可替换。
说明文的考点和答法

说明文的考点和答法说明文是一种阐述事物、解释原理、提供信息或教导方法的文体。
在阅读和写作说明文时,有一些常见的考点和答题技巧,具体如下:考点:1. 主旨大意:- 确定文章的主旨,理解作者的中心思想。
2. 论证和例证:- 了解作者用来支持观点的论证和例证,分析其合理性和说服力。
3. 定义和解释:- 注意文中对概念、名词的定义和解释,理解作者的表达意图。
4. 步骤和顺序:- 理解说明文中描述事物、解释原理的步骤和顺序5. 因果关系:- 注意文章中可能存在的因果关系,理解事件或现象之间的因果联系。
6. 修辞手法:- 分析作者是否使用了修辞手法,如比喻、排比、夸张等,了解其在文章中的作用。
答题技巧:1. 认真审题:- 在阅读说明文时,仔细审题,了解问题的要求,明确解答的方向。
2. 关注段落结构:- 注意文章的段落结构,每一段可能都在阐述一个特定的点,理解这些点如何共同支持文章主题。
3. 注重关键词:- 通过标记或记忆关键词,有助于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和回答问题。
4. 灵活运用排除法:- 在选择题中,通过排除干扰项,更容易找到正确答案。
5. 注意修辞手法:- 如果问题涉及到修辞手法,注意在文章中找到相关例子,解释作者使用这些手法的目的。
6. 自己总结:- 在阅读完一篇说明文后,尝试用自己的话总结文章的主旨和关键信息,以巩固理解。
7. 勤加练习:- 阅读更多样式和主题的说明文,进行练习,提高对说明文的理解和分析水平。
通过以上考点和答题技巧,你可以更好地应对说明文的阅读理解和写作任务。
考点透视14说明文阅读2

答题思路:
“群体性”是中国古代建筑的特点之一 “群体性”的内涵 以太和殿为例作具体说明
②中国古代建筑与世界其他地区的古代建筑相 比,有它鲜明的特点:除了以木构架为主要的 结构体系以外,建筑的群体性也是重要特点之 一。中国古代建筑的群体性表现为一个建筑往 往是由许多单幢建筑组合而成的,从老百姓的 住宅到皇帝宫殿莫不如此。明清两代紫禁城中 的太和殿,作为当时地位最重要、规模最大的 建筑也就是一幢平面为长方形、内部也没有分 割的单层大殿。然而,就是这些简单的单幢建 筑组合成紫禁城这个建筑群体。
示例:《人类水资源现状》
6.针对我国目前水资源现状,请你提两条 合理化建议,并简要说明理由。 只要提出两条合理建议,并能说明理 由即可,如: 加强水的净化和再利用、保护环境; 减少污染、控制水的使用,节约用水。
答题方法:
1. 从文本中寻找有用信息。 2.推断补充,要注重作品中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 科学思想方法。 3.方法建议,要具针对性,要符合文本所传达的 信息。 4.启发感受,要源于文本的主要内容,注意深入 挖掘事物、事理隐含的意义,然后联系自身生活、 社会时代作答。
示例:《年画》
3.阅读下面的链接材料,回答问题。
有这样一幅年画:红艳艳的梅花在枝条上迎春怒 放,数只花喜鹊有的飞落在繁花丛中,有的在花枝 间翻飞跳跃,它们喳喳地叫着,仿佛在呼朋引 伴……
写出这幅年画的寓意,并借用文章中的相关 知识,对“寓意”作简要解说。
喜 上 眉 梢 (请用4字词语作答) 寓意:囗囗囗囗 解说: “梅花”的“梅”与“眉”谐音,“喜鹊”在民间常
五、指示代词的指代内容。
例:通读《 2050,告别一百万个物种》全文, 说说第⑥段中“我们已经得出的这一结论” 指的是 什么。 点拨:根据“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 的原则,答案应在文章中找。 答案:据保守估计,这6个地区的物种到2050年 将消失15﹪~37﹪,即平均有26﹪的物种将因 为气温升高且无法寻找到适宜的栖息地而灭绝。
中考说明文阅读常见考点与解题技巧

中考说明文阅读常见考点与解题技巧一、常见考点:1、对说明对象及说明特征理解。
2、对说明方法辨识与理解。
3、对说明顺序的分析与理解。
4、对文章段落结构特点的分析。
5、对文意、层意、段意的概括。
6、对关键词语、重点句子含义及其表达作用的评析。
7、对说明语言准确性的体会。
二、说明文阅读知识与技巧(一)分类1.从说明对象:事物性说明文、事理性说明文。
●说明对象:指文章说明的主要人或事物(一般不必答人或事物的特点)。
●思路:事物说明文一般标题就是说明的对象;事理说明文找准开头结尾的总结句。
2.从语言特征(语言表达角度):平实的说明文、生动的说明文。
(二)说明的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在答题时可答得详细些。
如:空间顺序(从上到下,从里到外,外到内,前到后,左到右等,都可反之等,常用方位词如介绍建筑物或实体)。
逻辑顺序(主——次、原因——结果、现象——本质、特性——用途、一般——个体、概括——详细、团体——局部等,常用表因果、表事理顺序的词,如“因为、所以”“首先、其次”)。
时间顺序则是说明事物发展、演变,比方介绍工作步伐的文章。
●典型考题:本文使用了什么说明顺序?有何作用?答题格式:本文利用了的说明顺序对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层次性。
(第一空应该填详细的说明顺序,第二空应该填写详细的事物名称或说明的事理。
如果是事理性说明文,但又不能正确表述,可用“事理”、“科学事理”等模糊性的语言表述。
)例题:《看云识天气》的第三段利用了甚么说明顺序?有何作用?答:使用了空间顺序,对卷云、卷积云、积云、高积云的形态、位置、预示的天气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
(三)说明的方法1.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分类别、下定义、打比方、列数字(据)、作比较、列(画)图表、摹模样形状、作诠释、引资料。
2.常见说明方法的作用:3.说明方法:一般回答三个字,要把握几种常见的说明方法,会分析在文中的作用。
●①举例子:通过罗列……事例,详细真切地说明了XX事物的××特点。
说明文考点分析及阅读

说明文考点分析及阅读一、说明文及其特点1、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的一种文体。
它通过客观地解说事物的形貌、构造、性质、特征、范围、类别、来源、成因、关系、功用等,来阐明事物的内容和形式、本质和规律,使人获得有关知识。
2、说明文的三要素:被说明事物特征、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
(1)说明事物的特征可分为:外部形态特征(事物说明文)和内在规律特征(事理说明文)。
(2)常见的说明顺序有:①时间顺序(程序顺序是时间顺序的一种)②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③逻辑顺序包含:从概括到具体,从整体到部分,从主要到次要,从现象到本质,从原因到结果,从特点到用途等。
(3)常见的说明方法有:分类别、举事例、打比方、列数字、作比较、下定义、作诠释、摹状貌、画图表等。
确定说明方法,一要看用怎样的说明方法,说明了对象的什么特点;二要看所用的说明方法是通过怎样的语言表达的。
3、说明文具有三个显著特点:(1)科学性,说明文以传授科学知识为目的。
(2)条理性,说明文的结构严谨而有序。
(3)准确性,说明文的语言严密准确、通俗易懂。
二、说明文阅读的考点及分析中考说明文阅读题涉及的考点主要有:1、能用准确的语言概括、表述被说明事物的特征。
阅读说明文,要学会从说明对象的形态、性质、结构、制作、用途、分类、发展变化等方面去领会文段是怎样具体说明事物特征的。
如何在说明文中找出事物的特征?(1)从文中的关键语句中找出事物的特征。
如《中国石拱桥》开头部分写道:“这种桥不但形式优美,而且结构坚固,能几十年几百年甚至上千年雄跨在江河之上,发挥交通作用。
”这句交代了中国石拱桥形式优美、结构坚固、历史悠久的特征。
再如:“变色龙是一种极善于根据环境情况迅速改变自身颜色,以求得自身隐蔽的小动物。
”从这句话中,可以概括出变色龙的特征是:变色龙极善于根据环境情况迅速改变自身颜色,以求得自身隐蔽。
(2)从文中概括、提炼出事物的特征。
文中没有明显交代事物的特征,需要用概括、提炼的方法。
初中语文教学论文说明方法考点透视.

说明方法考点透视说明文的阅读,从2005年全国各地的中考试题看,所选文章以课外为主,内容更关心环境保护、高科技或身边的人文环境。
题型由主观题占主导地位,其中开放性试题已占一席之地,并有扩大的趋势。
考查的热点有: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辨识文章中所使用的说明方法;理解说明的顺序;理解重点词句的含义;概括说明的内容;体会说明语言的特点;分析文段结构;进行与文段内容有关联的个性化表达。
首先:要明白说明方法的内涵,能够快速判断文中所用的说明方法【说明方法知识点梳理】说明的方法:为了把事物特征说清楚,或者把事理阐释明白,就要使用恰当的说明方法。
常用的说明方法有如下10种:1.举例子:为了说明事物的情况或事理,有时光从道理上讲,人们不太理解,这就需要举些既通俗易懂又有代表性的例子来加以说明。
2.分类别:要说明事物的特征或事理,从单方面往往不容易说清楚,可以根据形状、性质、成因、功能等方面的异同,把事物或事理按一定的标准分成若干类,然后依照类别,逐一加以说明。
3.列数据:数字是从数量上说明事物特征或事理的最精确、最科学、最有说服力的依据。
4.作比较:为了把事物或事理说得通俗易懂,有时可以从人们已有的感性知识出发,利用人们生活中熟悉的事物或事理作比较,从而唤起读者的想象,获得一个深刻的印象。
5.下定义:为了突出事物或事理的主要内容或主要问题,常常用简明扼要的语言给事物下定义。
这是说明事物特征或事理、揭示事物或事理的本质的一种方法。
6.打比方:打比方就是修辞方法中的比喻。
在说明文中运用打比方的方法,可以使人们不了解的事物或抽象的事理变得具体、生动、形象。
7.画图表:有些事物的关系抽象而复杂,仅用文字说明还不能使读者明白,这就需要附上示意图,或按比例精确绘制出如产品设计图、军事行动路线图等。
有时,被说一明的事物项目较多,也可制成统计表,将有关数字分别填人表中,使人看了一目了然。
8.作诠释:这是对事物进行解释的一种说明方法。
中考对于说明文的阅读理解考点

中考对于说明文的阅读理解考点常见的考点1、对说明对象及其特征的理解。
2、对说明方法的辨识与理解。
3、对说明挨次的分析与理解。
4、对文章、段落结构特点的分析。
5、对文意、层意、段意的概括。
6、对关键词语、重点句子含义及其表达作用的品析。
7、对段的表达作用的理解和分析。
8、对说明语言的精确性、科学性特点的体会。
9、进行与文段内容有联系的共性化表达。
下面就以几个考点为例作以分析。
(一)整体感知说明内容,精确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
所谓特征,就是指这一事物区分于其他事物的标志。
无论是哪种类型的说明文,被说明对象的特征总是说明的核心。
阅读事物说明文,要抓住被说明事物的特征,抓住了事物的特征,也就抓住了事物的本质。
阅读事理说明文,要抓住被说明事物本身所固有的,打算事物性质、面貌、进展的根本属性的东西,去理解事理的本质特征,要留意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整体感知文章的也许内容,从中理解概括说明对象的特征。
也可以抓住文章的中心句和关键性词语,精确地把握住事物的特征,要想精确地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还应留意文章在说明事物或事理过程中,各个部分之间的联系,留意各个部分与被说明对象之间的联系,有些事物或事理可能不只具有一方面的特征,还要留意各个部分与事物特征之间的联系,再经过自己仔细的思索分析,归纳总结出被说明事物的特征。
(二)理解文章的层次关系,明确说明挨次阅读说明文,理清文章的层次关系,明确说明的线索是进一步把握说明挨次地关键一环。
说明挨次主要有空间挨次、时间挨次、规律挨次三种,而规律挨次又可分为从缘由到结果、从主要到次要、从整体到部分、从概括到详细、从现象到本质、从特点到用途等。
空间挨次多用于说明建筑的构造。
说明实体事物的外形、时间挨次多用于说明实体事物的建筑过程、产品的生产过程、事物的进展演化过程、规律挨次多用于介绍事物的性质、种类原理功用和解释事理的本质的说明文。
说明文的知识点归纳总结

说明文的知识点归纳总结以下是关于说明文的一些重要知识点归纳总结:1. 说明文的定义:说明文是一种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的文体,它通过对客观事物的性质、形态、特征、结构、功能、成因、关系等进行科学的说明,使读者对所说明的事物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2. 说明文的类型:- 按说明对象划分:事物说明文和事理说明文。
- 按语言风格划分:平实说明文和生动说明文。
3. 说明顺序:- 时间顺序:按照时间先后顺序进行说明。
- 空间顺序:按照空间位置关系进行说明,如从上到下、从左到右、从内到外等。
- 逻辑顺序:按照事物的内在逻辑关系进行说明,如因果关系、主次关系、总分关系等。
4. 说明方法:- 举例子:通过具体事例来说明事物的特点。
- 分类别:将事物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分类说明。
- 作比较:将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事物进行比较,突出它们的异同。
- 列数字:用具体的数据来说明事物的特征。
- 打比方: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来说明事物的特点。
- 下定义:用简洁的语言对事物进行准确的定义。
5. 说明文的语言特点:- 准确性:使用准确、恰当的语言,避免模糊和歧义。
- 简洁性:语言简洁明了,避免冗长和复杂。
- 逻辑性:条理清晰,层次分明,符合逻辑规律。
6. 写作结构:- 总分式结构:先总述事物的特点或事理,然后分别进行具体说明。
- 递进式结构:按照事物发展的顺序或逻辑关系逐步深入说明。
- 并列式结构:将说明对象的几个方面并列起来进行说明。
掌握以上说明文的知识点,对于阅读和写作说明文都有很大的帮助。
在阅读说明文时,可以更好地理解作者的说明思路和方法;在写作说明文时,可以运用恰当的说明方法和语言,使文章更加准确、清晰、有条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说明文答题技巧一、考题常设臵干扰性因素二、解题的程序三、分类四、说明的顺序五、说明的方法六、说明文的语言品析七、说明文写法分析八、说明语段的作用一、考题常设臵干扰性因素(1)增减扩缩,就是对原文的句子加以改动,通过增加某些字或减少某些词语的办法,扩大或缩小说明范围。
(2)鱼目混珠,就是用似是而非的词语或句子来替代正确的,造成歧意。
(3)颠三倒四,是指设臵选项时,有意将原文的句子关系打乱,造成理解的难度,如颠倒因果关系,搅乱先后次序。
二、解题的程序有句顺口溜:‚先读原文通大意,再读题干做标记,找出范围对应句,比较选项看差异。
‛A先读原文,完成3个任务:(1)了解文章大意,即说明的对象,各段之间的联系,作者的见解及相关材料。
(2)给段落标上序号。
(3)给重要句子和关键词语做上记号。
(4)找到每段的中心句B其次,读题干很重要,要给重要词语做上标记。
(如1999年卷第1题,可做如下标记:‚本文第一自然段提出了一种假说,对这种假说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三处标记:第一处是命题点所在的位臵,第二处是试题考查的内容,第三处是选择答案的标准。
)C第三,找出答题的范围和对应句是答题的实质性阶段。
一般来说,答案的检索区间应在命题点的附近,如第1题答案在第1段或第2段。
找对应句更重要了,可以说找到了对应的句子,就基本上找到了答案。
比较选项找出差异是最后一步,即完成答题。
(如第1题B项说:‚比起人类来,冬眠的哺乳动物在更宽的范围里发生了变化。
‛漏了‚调节性‛几个字,与文章原意不合。
)单项选择题说明文阅读单项选择题,选择正确选项方法有三:直选法、排除法、类推法。
直选法,即直接选出正确答案。
这种方法适用于一目了然的题目,有的答案自己一下子能够确定。
也适用于‚选非题‛,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不符合文意的一项‛。
排除法,可适用于一切类型的选择题。
它通过排除不合题目要求的选项,将正确的答案显露出来,提高答案准确性。
类推法,适用于部分选择题。
根据合理推断,迅速排除某些选项,或根据已知情况推断未知情况,迅速确定答案。
三、分类1、从说明对象的角度:事物性说明文、事理性说明文。
2、从说明文语言特征:平实的说明文、生动的说明文四、说明顺序及作用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逻辑顺序的具体分数:主—次、原因—结果、现象—本质、特征—用途、一般—个别、概括—具体、整体—局部。
典型考题:本文使用了什么说明顺序?有何作用?标准化答题格式:本文使用了__________的说明顺序对__________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
(第一空应该填具体的说明顺序,第二空应该填写具体的事物名称或说明的事理。
如果是事理性说明文,但又不能准确表述,可用‚事理‛、‚科学事理‛等模糊性的语言表述。
)五、说明方法及作用为了说明事物特征或说明事理,需要采用恰当的说明方法。
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分类别、作比较、下定义、摹状貌、作诠释、打比方、列数字、列图表、引资料作用1、举例子:具体、有力、真切地说明了事物/事理的××特点。
(通过举具体的实例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说明,从而使说明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2、分类别:条理清楚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
(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分门别类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使说明的内容眉目清楚,避免重复交叉的现象。
)3、列数字:运用精确的数字,(直观)具体而准确地说明该事物的××特点。
使说明更有说服力。
(用具体的数字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说明,使说明更准确更有说服力,具体准确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事理。
)4、作比较:把____和___进行比较,突出强调了被说明对象的××特点(地位、影响等)。
5、下定义:用简明科学的语言对说明的对象/科学事理加以揭示,从而更科学、更本质、更概括地揭示事物的特征/事理。
(科学准确简练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事理。
)6、打比方:(打比方就是修辞方法中的比喻)将__比作__,生动形象地说明该事物的××特点,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
7、画图表:使读者一目了然,非常直观形象地说明的事物的××特点。
(用列图表的方式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说明,使说明更简明更直观。
)8、作诠释: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具体的解释说明,使说明更通俗易懂。
下定义与作诠释的区别是:定义要求完整,语言具有高度的科学性,概括性,句式一般为‚事物\事理 +是 + 特点 + 的…”(可以颠倒);而诠释并不要求完整、全面,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具体的解释说明,使说明(语言)更通俗易懂。
句式一般为‚特点(诠释的具体内容)+ 是 + 事物\事理‛,(不可以颠倒)。
9、摹状貌: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形象化的描摹,使说明更具体生动形象,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生动性。
10、引资料:能使说明的内容更具体、更充实、更具权威性。
用引用的方法说明事物的特征,增强说服力,如引用古诗文、谚语、俗话。
引用说明在文章开头,还起到引出说明对象的作用。
引资料有以下几种形式——A、引用具体的事例;(作用同举例子)B、引用具体的数据;(作用同列数字)C、引用名言、格言、谚语、诗句;作用是使说明更有说服力、增加文学感染力、避免文章平淡。
D、引用神话传说、新闻报道、谜语、轶事趣闻等。
作用是增强说明的趣味性。
(引资料在文章开头,还起到引出说明对象的作用)六、说明文的语言品析1、对整篇文章语文的评析,一般从二个角度谈:A、准确;B、形象生动或简明平实。
A是一般说明文的共同特点。
B是针对不同语文风格的角度谈。
做这种评析整篇文章语言特点的题目,一定要结合文章具体内容谈,比如可以选择一句话为例子。
规范性的答题格式如下:这篇文章充分体现了语文准确/生动形象/简明平实的特点,如‚……‛一句,就准确/生动形象/简明平实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事理,像这样的例子文章中还有很多。
2、对具体篇/句/词的评析(篇/句的作用基本同上。
)字词作用有以下考查形式:A、加点字词有何作用?(要结合说明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科学性(有时体现语言生动性)的特点答题)B、能否替换为另一个词语?(不能。
(原词)的意思为…,表示…;(换词)的意思为…,换成(换词)后句意就变成了…C、加点词语能否删去?这种题目往往要结合说明语言的准确性(有时是体现语言生动性)的特点答题。
第二种题型还要在答题中比较二者的区别。
第三种题型还要加上‚删去后不符合人们认识客观事物的规律或与客观事实不符合‛之类的表述。
★说明语言的准确性,是说明文语言的先决条件。
有的以平实见长,有的以生动活泼见长。
一般来说,以说明事物为主的说明文,重在抓住事物的特点,用简明的语言平实地加以说明。
而科学小品,讲究趣味性、文艺性,需要做必要的生动、形象的说明。
说明文语言中限制性、修饰性词语是中考命题者十分重视的。
这些词语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用途:从时间上限制,如:当时、即将、很快、永远、在××至××间;从范围上限制,如:大都、凡是、总共、完全、绝大多数等;从程度上限制,如:主要、非常、特别、最关键等;从语气上限制,如:可算、大约、也许、可能、几乎、不能不算等。
七、说明文的写法分析1、结合说明方法谈模式:这篇文章主要运用了……的说明方法,说明了……(内容:事物特征或事理),使说明……(作用:参考前面说明方法,明确其作用)2、结合修辞手法谈模式:这是一篇生动说明文,大量地使用了各种修辞手法,说明了……(内容),使文章的说明形象生动。
3、结合表达方式谈(记叙、描写使说明更具体形象;抒情、议论使说明更有感情。
)模式:这篇文章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除了说明外,还有……(从‚记叙、描写、说明、议论、抒情‛根据内容选择),如……(具体举例),就是……(表达方式)的运用,使说明更具体形象/充满感情。
八、说明语段的作用这种题目答题的角度有三:(1)、结构、内容作用:引出下文、承上启下、总结全文/前文。
有时在文章在开头,还起着引出说明对象/说明事理的作用。
(2)、结合说明方法谈。
通过……的说明方法,说明了……(事物特征或事理),使说明……(作用)。
说明文考点及答题策略1、考点之一:说明对象考查类型:直接让学生回答:‚这篇文章(或文段)的说明对象是什么?‛对策:事物说明文一般标题就是说明的对象;事理说明文找准开头结尾的总结句。
因为说明对象是一篇文章所要介绍的事物或事理,一般是一个名词或名词短语,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一看文题二看首尾段。
事物说明文指出被说明事物即可。
事理说明文指出说明内容,形成一个短语:介绍了……的……(对象加内容) 。
2、考点之二:说明对象的特征[类型1]直接找出说明事物的特征的句子对策: A、看题目 B、在首段中找C、抓关键词句(比如:运用了说明方法的语句、中心句)[类型2]概括说明事物的特征对策:分析文章结构抓中心句及连接词如‚首先,其次,还,也,此外‛等词语★3、考点之三、说明方法[类型1]直接让考生回答文章或段落的说明方法对策:了解常见的说明方法(举例子、分类别、下定义、打比方、作比较、列数字、列图表、)的主要特点,然后根据文段内容分析判断。
答题模式:本文使用了的说明方法,通过(说明方法的具体使用),生动形象地说明了(说明内容),是文章内容(作用)★4、考点之四、说明顺序类型:本文使用了什么说明顺序?有何作用?对策:首先应明确说明的对象是事物还是事理。
其次,把握语言的标志,最后还要分清主次,综合归纳。
从说明对象分析来看,一般事物说明文采用空间或时间顺序,而事理说明文采用的是逻辑顺序。
从语言标志看,空间顺序有东西南北、上下左右等方位词的标志语;时间顺序有表时间的发展、事物各个阶段的标志语;而逻辑顺序有‚首先‛、‚其次‛、‚为什么‛、‚原来‛、‚因此‛等标志语。
最后还要注意慎定说明文的顺序,不能以偏概全,因为一篇说明文可心意遥目的和对象,以一种顺序为主,兼用其它顺序。
(第一空应该填具体的说明顺序,第二空应该填写具体的事物名称或说明的事理。
如果是事理性说明文,但又不能准确表述,可用‚事理‛、‚科学事理‛等模糊性的语言表述。
)★5、考点之五、说明语言★[类型1]加点字词有何作用?(‚××‛词好在哪里?)对策:抓住说明文语文准确这一特点答题,格式:用了‚××‛词,生动地(准确地)说明了说明对象的……特征,能够激发读者的兴趣(符合实际情况,具有科学性)。
★ [类型2]能否替换为另一个词语?并说明理由。
对策:(1)不可以。
(2)原词的意思或内容。
(3)所换词语的意思或内容。
(4)换了后意思有何改变,与不符合实际。
★ [类型3]限制性词语能否删去?对策:(1)表态(删还是不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