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传教士与西洋美术在中国的传播
洋画运动的精神内涵——写实精神

洋画运动的精神内涵——写实精神摘要:西画自传入中国后经历了一个传播、繁荣、融合、转型的过程,我们称之为洋画运动。
早期洋画运动主要是通过样式移植的交流与演进从而落根本土。
20世纪初以上海为中心的洋画家将这一运动推向高潮,引起了中国现代艺术史上的一场革命。
一批留学欧美、日本的艺术家以复兴中国艺术为己任,通过兴办艺术教育,举办展览,发表理论宣言,介绍西方绘画艺术,开展了一场波及中华大地的艺术运动。
在徐悲鸿等人的大力推动下,加上抗日战争爆发后,要求一切都要战争服务,这是一个政治问题,也就是高于一切的问题。
同时,战争要求洋画艺术起到鼓励士气,唤醒民众的作用,所以,对洋画艺术的风格和题材都设定了范围,要求它们关注现实主义,关注大众需求。
换言之,艺术的功利性超过了其学术性。
在抗日战争中,写实主义的现实意义和大众意义占了上风;又加上写实阵营的画家活跃在抗战第一线,从行动上、舆论上将写实主义推向最显著的位置,从而确立了写实主义在抗战中占据了主导地位。
关键词:洋画运动、写实主义、写实精神、精神内涵明清之际利玛窦等传教士来华传播了西洋的文化和宗教,让当时的人们对西洋美术有新的认识,他所带来的文艺复兴时期的宗教绘画与工艺品是与中国绘画艺术不同的门类,从而出现了潘耀昌提出的比较美术的现象:一是国人拿中国艺术进行比较,觉得新鲜;另一是利玛窦的比较,觉得中国艺术的落后不科学。
正如利玛窦评价中国艺术时所说:“他们对油画艺术以及在画上利用透视的原理一无所知,结果他们的作品更像是死的,而不像是活的。
”[1]清代,宫廷画师郎世宁的折衷逼真画法有着明显的写实主义风格,然而,由于宫廷画师完全是为皇帝服务的,因此,他们的作品往往必须按照皇帝的要求来修改,而皇帝对这些画的评鉴也有些不伦不类。
康有为在维新变法失败后漫游欧美,实地考察过西方美术,并编有《万木草堂藏画目》。
这本《画目》的序文表明了他崇拜西洋画家的写实风格和主张中西合璧的艺术思想。
浅谈明清时期中西绘画的交流与融合

浅谈明清时期中西绘画的交流与融合明清时期是中国绘画史上一个颇具特色的时期,同时也是中西绘画交流与融合的重要阶段。
在这个时期,随着西方文化的传入和西洋绘画技法的影响,中国绘画发生了一系列变化,中西绘画交流与融合愈发频繁。
本文将从明清时期中西绘画的交流与融合方面展开讨论,探究这一时期绘画领域的变革与特色。
我们不得不提到明清时期中国与西方之间的文化交流。
明代末期,西方传教士开始进入中国,传播西方文化和艺术。
虽然基督宗教对中国文化的渗透并不算深入,但西方绘画技法和艺术观念却对中国绘画有了较大的影响。
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透视法的引入。
透视法的运用使得画面的空间感更加丰富,画面更加真实,这一技法对当时的中国绘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成为中国绘画自此逐步步入现实主义的门槛。
在绘画题材方面,明清时期的中国绘画中也出现了大量新的题材,如人物画、风俗画等,这些题材的出现可以说是中西文化交流的结果。
西方人物画的引入,使得中国画家开始尝试以写实的手法刻画人物形象,使得人物形象更加生动、栩栩如生。
而西方绘画中的风景画也对中国绘画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中国绘画师开始尝试用西方的透视法去表现山水,这在一定程度上使得中国山水画变得更加立体和写实。
在明清时期的绘画领域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马可波罗的《万历西洋图》。
这幅画是中国明朝万历年间的一位画家绘制的,画中描述了大量西方传教士的生活以及西方的建筑、船只等。
这幅画被认为是中西绘画融合的典范之作,不仅在画面构图上融入了西方绘画的技法和风格,也传达了西方文化对中国的影响。
从《万历西洋图》可以看出,明清时期中西绘画的融合已经达到了新的高度,这种融合不仅仅在技法和题材上有所体现,更在绘画观念和审美情趣上发生了深刻的交融。
除了在绘画技法和题材上的融合之外,明清时期的中西绘画交流还在绘画理论和审美观念上有所交融。
西方绘画强调逼真性和写实性,而中国绘画则注重情趣和意境。
这种不同的审美观念在明清时期开始有了一定的融合和交流。
019明清之际中国美术所受西洋之影响

明清之际中国美术所受西洋之影响引子:自利玛窦(Maæthus Ricci,1552一1610)泛海东来,四方学术开始传入中国。
历算格致哲理之学,先后崛兴;以康熙为极盛,至乾隆而始衰。
当时远西诸儒携来彼中图书七千余部,1比之玄奘求经西竺,盖不多让;虽其书今不之知,然所成就,亦已灿然可观矣。
近世学者于明清之际西学,为之表章甚力,至于美术,言者盖寡。
因摭中外学者之说,纂为此编;起明神宗万历之初,终清高宗乾隆之季,凡二百年。
所有此一时期中国美术与西洋之关系,俱就所知,为之排比,著其流变。
唯关于此题之文献甚多,或以语文之隔阂,或以见闻之不周,仅能示其大略。
世有方闻君子,起而正其阙失者,是所望也。
一、明清之际中西交通之梗概历史上至十五、十六世纪,东方、西方俱亟谋彼此交通:在中国则有明永乐至宣德时三宝太监七下西洋之举,足迹远及于非洲东岸今意属索马利兰(Italian Somaliland);声威之盛,伊古以来所未有也。
在西洋则一四九二年哥伦布发见美洲;一四八六年地亚士(Banholomew Diaz)发见好望角;一四八七年柯维汉·彼得(Pedro de CaViiham)发见印度洋;一四九六年伽马·华斯噶(Vasco da Garna)抵印度南部之古里国(Calicut)。
自是印度洋诸岛及印度沿海一带欧洲人殖民其地者前后不绝。
一五一四年葡萄牙人阿尔发耳(Jorge Alvares)至广东之上川岛,一五一六年彼斯得罗(Rafaël Perestrello)至广东,一五一七年,安得勒德(Fernāo Peres d’Andrade)至广州,一五二0年并遣使者至北京。
欧洲人之于中国,自元以后,至是始又复通。
2自葡萄牙人至中国以后,荷兰、西班牙、英、法诸国,俱相继至,麕聚于广东香山县之澳门;沿海如漳、泉、宁波等处,莫不有此辈之踪迹。
而广东一隅尤为诸番荟合之地,文武官月俸,且多以番货代;嘉靖间禁止通商,番舶几绝,公私因而皆窘。
西方美术对中国近代的影响

西方美术对中国近代的影响
- 西方美术对中国近代的影响
1. 西方美术的传入
- 1840年鸦片战争后,西方文化开始传入中国。
- 1860年代开始,西方美术作品逐渐传入中国。
2. 西方美术对中国绘画技法的影响
- 西方绘画注重透视、光影和色彩的运用,对中国绘画技法产生
了影响。
- 中国画家开始尝试使用透视和光影等西方技法来表现画面。
3. 西方美术对中国绘画题材的影响
- 西方绘画注重人物肖像、风景和静物等题材,对中国绘画题材
产生了影响。
- 中国画家开始尝试创作西方题材的绘画作品,如西洋建筑和风景等。
4. 西方美术对中国绘画风格的影响
- 西方绘画强调个性和表现力,对中国绘画风格产生了影响。
- 中国画家开始尝试创作具有个性和表现力的作品,如写意画等。
5. 西方美术对中国绘画教育的影响
- 西方美术教育体系逐渐传入中国,对中国绘画教育产生了影响。
- 中国开始开设西方美术课程,培养学生掌握西方绘画技法和理论。
6. 西方美术对中国现代艺术的影响
- 西方现代艺术的思想和理论逐渐传入中国,对中国现代艺术产
生了影响。
- 中国现代艺术家开始尝试创作具有西方现代艺术特点的作品,如抽
象艺术和装置艺术等。
7. 西方美术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 西方美术作品的传入和影响,促进了中国文化的多元化和开放性。
- 中国开始吸收西方文化和艺术的精华,推动了中国文化的发展和创新。
明清时期的西方传教士与文化传播

明清时期的西方传教士与文化传播明清时期,西方传教士逐渐涌入中国,他们除了宣传天主教信仰之外,还带来了许多西方文化、科学、技术等方面的知识。
这些传教士的存在,对中国的文化传播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对中国的社会发展也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一、传教士的活动明清时期,来华的传教士大多数来自于西班牙、葡萄牙、荷兰、法国等国家。
他们主要活动在广州、澳门、福建、河南等地,担任天主教的宣传工作,并与当地的士绅、官员建立了关系。
这些传教士还翻译了一些西方哲学、科学、医学等方面的著作,使中国人民有机会认识到西方文化知识和科技的最新进展。
二、西方文化传播西方传教士将许多西方文化知识传播到中国,包括自然科学、人文科学、地理学、天文学等方面。
他们通过翻译、出版、演讲等方式向中国人介绍西方的文化、宗教、思想以及药物等方面的知识。
其中最有名的翻译者是利玛窦,他将欧洲文学、哲学、科学著作翻译成中文,向中国人传递了西方的思想和文化。
这些知识的传播有利于开拓中国人的视野,增加了他们的学识,提高了他们的文化素养。
三、对中西方文化的交流影响西方传教士所传达的知识和文化,对中西方文化的交流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中国人从西方传教士那里了解到的和汲取到的一些文化理念,与中国传统的文化思维形成了独特的交融。
这种交流不仅扩大了中国人的知识面,还推动了中国社会文化的多元化发展。
四、对中国社会变革的推动西方传教士在中国的活动,不仅传承了天主教信仰,还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进一步变革。
他们传播的知识包括西方文学、艺术、音乐、药物等,这些知识和技能的传播推动了中国社会的一系列变革。
传教士们不仅带进了新思想,还传授了许多新技术,为中国社会的现代化奠定了基础。
总之,在明清时期,西方传教士的活动对中国的文化传播和社会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虽然当时他们传播的必然有西方的意识形态和文化价值观,但也不能否认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推动作用。
十九世纪西画传入中国的基础情况和认识——中国画学院,伍剑

十九世纪西画传入中国的基础情况和认识西洋画在中国的发展见证了中国的荣辱历史。
西洋画传入中国最初是为了摆脱西方列强强加在中国的屈辱而万里之外寻找而来的文化上的良药,为寻求文化的理性呼唤国人面对人生,面对现实的。
西洋画在中国的生根和广泛的传播是中国文化的骄傲。
西方的油画是运用对色彩和光影变化的理性分析来表达画家的情感。
中国画家在西方油画的基础上融入了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使西洋画在中国国土上得到了充分的养分。
西洋画民族化不仅仅是中国油画民族化,它代表的是世界文化的民族化。
一、油画传入中国的历程从西洋画进入中国,其实就已经走向了本土化的发展历程。
由于中西方绘画的思想教育和民族风俗不同,所以就有很多的中国西洋画家通过时代的变换来探索不同时期的民族风格化,但由于种种原因这些西洋画家都没能顺利地进行下去。
“五四”前后,由于当代中国社会意识比较落后,所以有一批艺术青年出国留学,想学习西方科学来拯救中国,这时中国开始真正认识油画了解西洋画。
艺术也是如此。
于是当时对于西方西洋画的态度是膜拜式的“全盘西化”。
中国出现了第一代西洋画家是从十九世纪末才开始的——李毅士、李叔同、李铁夫。
然后,徐悲鸿、林风眠、吴作人、刘海粟等,中国的第二代西洋画家在20世纪20年代开始去法国、日本等欧洲地区学习西方西洋画,另一批油画家在20世纪50年代去苏联学习西洋画,到80年代后出现了第四代青年画家。
由于中国西洋画家在出国前都有着很好的民族化风格,所以在西方学习油画时已经不知不觉的融入了中国的传统元素。
回国后在他们的创作中是可以看到的。
然而,正当这时的油画呈现出蓬勃发展势头的时候,由于外敌入侵中国,面临很大困境,大多文人投身于“救国救亡”的运动中去,所以西方油画的出现不适合当时的社会现实状况,从而形成了边缘化状态的趋势。
二、中国西洋画的写意性写意性油画在内容上具有是丰富的,它是从中国多年对西洋画的实践总结出来的,它具有民族化和本土化的特征,从前辈画家大量的实践积累和作品实证中充分的体现出来。
17、18世纪中西艺术交流

17、 18 世纪中西艺术交流摘要:十七八世纪欧洲航海技术的进步和各国的财富阶级革命减小了整个世界的交流。
中西贸易亲近的关系为欧洲传教士到达中国流传供应了便利的条件,而这些传教士的影响不行是是宗教的流传,也架起了中西文化艺术交流的桥梁。
这是历史上中国与欧洲第一次正面的交锋,从科学、文化、艺术方面对双方当时人们的生活以及此后的发展产生了必然的影响。
无从判断可否在某个领域改变某一事物起了决定性作用,但是文化和艺术的交流与流传,使新的事物必然在与本民族的交融中获取了连续和发展。
要点词:艺术;交流;绘画;“中国风”一、欧洲传教士与西洋绘画的传入明清时期,在西方文化逐渐深入中国的过程中,天主教传教士的进入最早发挥了其中介作用。
他们把用做宣流传教的一些欧洲绘画、书籍带入中国,而占有中国传统地位的文人画开始碰到触动,有人摒弃,有人折衷。
中西方艺术迎来正面的交锋,交流和交融必然是思想与文化相互之间激烈的碰撞。
从 1592 年传教士利玛窦进入中国开始,向到达后期的在清廷供职而且成为宫廷专职画家的郎世宁,这些传教士从欧洲带到东方的西洋绘画作品对清时期的宫廷绘画和民间绘画产生了必然影响。
据姜绍书《无声诗史》记录:“利玛窦携来西域天主像,乃女人抱一婴儿,眉目衣纹,如明镜涵影,踽踽欲动。
其端严艳丽,中国画工,无由措手。
”从姜绍书的记录中,我们能够读出当时西方凑近视觉上真实收效的写实性的绘画特色。
文艺中兴后,西方科学的发展和对透视解剖的研究,形成了他们敬爱客观现实、着力于再现真实客体的写实绘画系统。
这种与传统“中国画”追求线条,笔墨迥异的绘画技法,在绘画思想上也大异其趣。
视觉上、审美上的差别都表示了中西方文化背后看法的巨大差别。
不能够否认的是西方写实系统作为一种新的绘画形式对当时中国传统的绘画供应了学习和借鉴的意义。
清朝的皇帝诚然以天国自居,对西方国家的传教活动不太欢乐,但是对于传教士都采用“会技艺之人留用”的态度。
因此一些传教士便以画家的身份在清廷供职,自然以郎世宁的影响最为深远。
清代西方传教士在中国的活动

清代西方传教士在中国的活动清代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这个时期跨足了17世纪末至20世纪初。
在这个时期,中国经历了很多重要的事情,其中包括了许多西方传教士在中国的活动。
西方传教士最早进入中国是在16世纪末到17世纪初,当时西班牙、葡萄牙和荷兰的传教士先后进入了中国。
在他们的努力下,基督教在中国逐渐传播开来。
但是到了清代,西方传教士的数量和活动范围都有了很大的变化。
清代初期,基督教在中国的传播受到了限制。
然而,随着清朝对西方的接触和开放,西方传教士开始在中国展开各种各样的活动。
他们来到中国,除了传播基督教之外,还进行了很多其他的工作。
第一类活动是传教。
西方传教士在中国的一个主要目的就是为了传教。
他们通过翻译或者学习中文,向中国人传授基督教的知识。
他们在中国建立了教堂和学校,传播了西方文化和科学知识。
有些传教士还学习了汉语和古代文献,以便更好地传播基督教。
第二类活动是医疗和救济。
西方传教士在中国的另一个重要活动是医疗和救济。
在当时,中国许多地方的医疗条件都比较落后,而西方传教士带来的先进的医学知识和医疗设备能够对当地人的健康状况起到很大的帮助。
很多传教士都在中国建立了医院和救济站,为当地人提供医疗服务和援助。
第三类活动是研究和教育。
西方传教士在中国的另一个重要活动是研究和教育。
他们学习了中国的文化、历史和文献,研究了中国的社会和政治状况,为西方人了解中国提供了很多的数据和信息。
同时,他们还在中国建立了学校和大学,推广西方的教育理念和先进的教学方法。
西方传教士在中国的活动受到了中国政府的一定程度的限制和压制。
但是,他们的工作还是对中国的社会和文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他们的医疗、教育和救助活动帮助了中国很多需要帮助的人,促进了中国的社会进步。
他们学习中国的文献和研究中国史、文化等方面,也为西方人更好地了解中国提供了很多的帮助。
总之,西方传教士在清代中国的活动是一个复杂的话题,涉及到很多方面,包括宗教、文化、医学、教育、社会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