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修版高三历史人民版课后限时集训:1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和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 含解析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课后限时集训1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和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含解析)人民版-

课后限时集训(一)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和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时间:40分钟分值:85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9·湖南长沙模拟)西周时,周天子经常将刻有铭文的青铜器分发给各地诸侯。
这样,周人使用的文字首先传播到了周的各诸侯国,不久便传到了楚或吴、越之地。
这说明西周( )A.宗法礼乐制度文化的广泛传播B.天子与诸侯的臣属关系明确C.为华夏文化的形成奠定了基础D.各民族的文化交流比较频繁C[材料表明周天子通过将刻有铭文的青铜器分发给各地诸侯的方式,使周人使用的文字传播到了周的各诸侯国,包括偏远的楚或吴、越之地,为华夏文化的形成奠定了基础,故C项正确。
]2.(2019·河南六市联考)占卜在商朝占有重要地位,商王事无大小,都要占卜。
到了西周统治者认为天命是不可靠的,民心向背才是根本。
这一变化( )A.适应了王权统治的需要B.提高了下层民众的政治地位C.确立了主权在民的思想D.使王权摆脱了宗教神权控制A[依据所学知识,商朝弥漫着神权色彩,而商朝的灭亡使西周意识到“天命靡常”,看到了民众的力量,因此才会有早期的民本思想,借此巩固王权,故A项正确;西周维护奴隶主贵族的地位,不会提升下层民众的政治地位,故B项错误;据材料“民心向背才是根本”可知是民本思想,而主权在民思想指一个民主的政府必须把权力完全交到这个国家的全体公民手中,故C项错误;材料主要强调的是西周时期注重民众的力量借此巩固王权统治,而非强调摆脱宗教神权的控制,故D项错误。
]3.(2019·广东六校第三次联考)《左传》记载,公元前516年,齐景公问政于晏婴。
晏婴献策回答:“唯礼可以已之”,若行礼制则“民不迁,农不移,工贾不变,士不滥,官不滔,大夫不收公利”。
这表明先秦的“礼”是( )A.治国安邦的重要措施B.以人为本的民本思想C.维护宗法分封的工具D.强化等级秩序的手段A[材料“若行礼制则‘民不迁,农不移,工贾不变,士不滥,官不滔’”反映了礼制有利于稳定社会、治国安邦,故A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以人为本的民本思想,故B项错误;材料未涉及维护宗法分封的问题,故C项错误;材料也没有反映强化等级秩序,故D项错误。
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后限时集训1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和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含解析人民版

课后限时集训 ( 一)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色和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 时间: 40分钟分值:85 分)一、选择题( 本大题共12 小题,每题 4 分,共48 分)1.(2019 ·湖南长沙模拟 ) 西周时,周天子常常将刻有铭文的青铜器散发给各地诸侯。
这样,周人使用的文字第一流传到了周的各诸侯国,不久便传到了楚或吴、越之地。
这说明西周()A.宗法礼乐制度文化的宽泛流传B.天子与诸侯的臣属关系明确C.为华夏文化的形成确定了基础D.各民族的文化沟通比较屡次C[ 资料表示周天子经过将刻有铭文的青铜器散发给各地诸侯的方式,使周人使用的文字传播到了周的各诸侯国,包含偏僻的楚或吴、越之地,为华夏文化的形成确定了基础,故 C 项正确。
]2.(2019 ·河南六市联考) 占卜在商代据有重要地位,商王事无大小,都要占卜。
到了西周统治者以为天数是不行靠的,民心向背才是根本。
这一变化()A.适应了王权统治的需要B.提高了基层公众的政治地位C.确定了主权在民的思想D.使王权挣脱了宗教神权控制A[ 依照所学知识,商代洋溢着神权色彩,而商代的消亡使西周意识到“天数靡常”,看到了公众的力量,所以才会有早期的民本思想,借此稳固王权,故 A 项正确;西周保护奴隶主贵族的地位,不会提高基层公众的政治地位,故 B 项错误;据资料“民心向背才是根本”可知是民本思想,而主权在民思想指一个民主的政府一定把权利完整交到这个国家的全体公民手中,故 C 项错误;资料主要重申的是西周期间侧重公众的力量借此稳固王权统治,而非重申挣脱宗教神权的控制,故 D 项错误。
]3.(2019 ·广东六校第三次联考 ) 《左传》记录,公元前 516 年,齐景公问政于晏婴。
晏婴献策回答:“唯礼能够已之”,若行礼法则“民不迁,农不移,工贾不变,士不滥,官不滔,医生不收公利”。
这表示先秦的“礼”是()A.治国安邦的重要举措B.以人为本的民本思想C.保护宗法分封的工具D.增强等级次序的手段A[ 资料“若行礼法则‘民不迁,农不移,工贾不变,士不滥,官不滔’”反应了礼法有益于稳固社会、治国安邦,故 A 项正确;资料没法表现以人为本的民本思想,故 B 项错误;材料未波及保护宗法分封的问题,故 C 项错误;资料也没有反应增强等级次序,故D项错误。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方案(人民版)第1讲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和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

(3)宗法制对今天而言,其重视家庭建设、提倡尊老爱幼 等思想,有利于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
第1讲 │ 重点要点探究
(4)宗法制过分强调家庭本位,过分重视人情关系,人为 地划分远近尊卑,使个人的自主意识和平等权利受到约束,导 致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些弊端,如重男轻女、传宗接代的观念; 家长制、任人唯亲的作风等。
第1讲 │ 主干考点梳理
•影 • 积极:巩固王权加强统治;开发边疆和扩大 响 •疆域消;极使:周后朝加成剧为了一中个央延和续地数方百的年矛的盾强,国瓦解了
•周朝原的因统:治根本原因是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的发 •瓦 展,井田制崩溃;诸侯国具有比较大的独立性; 解 •王权结衰果弱:郡被县制________取代,但在封建社会里也
封地内有行政权, 拥有土地管理权
辖区内只行使行政 管理权,对土地无管 理权
历史作 用
有利于稳定当时的 政治秩序,但也容易 发展成地方割据势力
有利于中央集权的 加强和国家的统一
都是为了巩固统治阶级的统治;都是中
共同点 国古代社会重要的地方行政管理制度;都
在维护国家统一方面起了积极作用
第1讲 │ 重点要点探究
例2 [2011•பைடு நூலகம்江卷] 政治文明的演进经历了漫长而艰难 的过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政制)达臻“文明”一途,实应归功于西 周的创制。……西周政治里显然有浓厚的贵族色彩,而“共主” 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与秦以后一统的君主“独制”格局 泾渭分明。因此古贤多称周秦之间为“天下一大变局”。
——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
2021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课后限时集训1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和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 人民版

课后限时集训(一)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和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时间:40分钟分值:85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周人与商争夺天下的过程中,除了战略上的布局,还重新创立了一套占卜系统,即周易。
文王按照岐山的地理位置重新排定了八卦的方位,周公做了爻辞,而无须再通过商人的卜骨来安排自己的命运。
这说明( )A.周人对思想的控制更加严密B.周人重视夺取意识形态领导权C.周易比龟甲占卜更有助统治D.周人依靠科学决策夺得了天下B[从“无须再通过商人的卜骨来安排自己的命运”可以看出周人掌握了主动权,故选B项;题干中只是“安排自己的命运”并没有强调对思想的控制,故排除A项;材料只是提到不必再使用商人的卜骨来安排自己的命运,更侧重对意识形态的领导权的掌控,故排除C 项;占卜本身就带有一定的迷信思想,故排除D项。
]2.(2019·南充二模)春秋以来,从贵族到平民的丧葬普遍逾礼,到了战国时,修墓道不用天子批准了,不但中型墓出现墓道,连小型平民墓也起而效尤。
这种现象说明( ) A.诸侯已经取代周天子B.血缘关系被打破C.中央集权制度已形成D.平民地位的提高D[春秋战国以来,从贵族到平民的丧葬普遍逾礼的情形,说明由于经济上、政治上平民地位的提高,“礼”不再是贵族的专利,故选D项;春秋时期虽然周天子的地位受到冲击,但诸侯没有取代周天子,故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政治上平民地位的提高,而不是血缘关系被打破,故排除B项;中央集权制度已形成是在秦朝,故排除C项。
]3.(2019·宜宾二模)历史解释的要求之一是从历史表象中发现问题,对历史事物的因果关系做出解释。
基于下表中史实能够得出的解释是( )C.分封破坏,王室内讧D.尊王攘夷,走向统一B[由表格信息可知,诸侯国之间出现会盟和相互称王的现象,这与西周分封制的内容是相违背的,实质是周王室衰微,分封制、宗法制受到破坏,故选B项;材料的现象主要反映了分封制和森严的等级秩序受到破坏,并不能说明等级制度不存在,故排除A项;诸侯王是分封到地方的势力,诸侯国与周王的矛盾不是王室内讧的表现,故排除C项;分封制受破坏使得社会日益走向分裂动荡而不是统一,故排除D项。
2020届高三历史暑期微训练:1《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及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完整篇.doc

2015届高三历史暑期微训练:1《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及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1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及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A组·(45分钟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宋百官春秋》记载:“周受命封建宗盟,始选宗中之长而董正之,谓之宗正。
(周)成王时,彤伯(王室成员)入为宗正,掌王亲属是也。
秦因之。
”该材料主要反映了古代中国早期的( )A.中央官制B.嫡长子继承制C.王位世袭制D.地方行政制度2.在中国古代,父亲在家中居统治地位,实行“一言堂”,是绝对的真理,鲁迅说“父对于子,有绝对的权力和威严,若是老子说话,当然无所不可,儿子有话却在未说之前早已错了”。
上述现象与下列哪种制度有关( )A.王位世袭制B.分封制C.宗法制D.皇帝制3.周朝规定同姓不婚。
贵族们力图通过婚姻关系的血缘纽带,与异姓贵族建立宗法伦理关系。
这样做,从政治角度看( )A.有利于监督周王的权力B.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C.奠定了传统文化的基础D.维护了嫡长子继承制4.《春秋公羊传》记载:“隐长又贤,何以不宜立?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
桓何以贵?母贵也。
”这一做法( )A.遵循了周代的宗法制度精神实质B.严重破坏了嫡长子继承制度C.是春秋时期宗法制度崩溃的表现D.表明太后左右了王位的继承5.有学者认为西周封邦建国是为了“控股政权”,其扩充“股份”的主要方式是( )A.采取内外服制B.采取嫡长子继承制度C.大封同姓诸侯D.对殷商方国形成包围6.清代有学者说:“天子建国,则诸侯于国为大宗,对天子而言则为小宗。
”结合所学知识判断,这一观点说明了( )A.清王朝继续推行宗法制B.宗法制和分封制相辅相成C.宗法制以分封制为基础D.天子行使大小宗双重权力7.从“周制微弱”到天下“统于秦”,反映出( )A.皇帝制的建立B.分封制的衰落C.郡县制的推行D.宗法制的瓦解8.李白诗云: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课时作业1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及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人民版

课时作业 1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及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授课提示:对应学生用书第273页]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夏朝设秩宗,商朝设卜、巫、史,西周设太史、太祝、太卜、太士等,他们既是神权的掌握者,又是国家的重要执政官,权位显赫。
”这表明夏、商、周政治制度的特点之一是( )A.按照血缘亲疏分配政治权力B.形成内外相辅的地方政权体制C.实行神权与政权相结合的制度D.国家和家族宗法制度密切结合解析:材料中所涉及官员既掌握神权,又掌握执政权,明显表现出神权和政权相结合的特点。
故选C项。
答案:C2.(2017·天津南开区调研)王家范在《中国历史通论》中说:“(中国政制)达臻‘文明’一途,实因归功于西周的创制……西周政治里显然有深厚的贵族色彩,而‘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与秦以后一统的君主‘独制’格局泾渭分明。
”下列对该段材料的解读,不正确的是( )A.“西周的创制”主要指实行分封制B.西周的制度以血缘关系为纽带保持“贵族色彩”C.“地方分权体制”指地方有较大自主权D.“共主”指西周实现了权力的高度集中解析:从材料关键词“‘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题干材料中“西周的创制”主要指分封制,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从材料关键词“西周政治里显然有深厚的贵族色彩”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周分封制和宗法制互为表里,分封制按照宗法制的原则维系着,故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从“‘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诸侯在封国内享有世袭的统治权,最高统治者“共主”周王没有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故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是从秦朝推行郡县制开始的,故D项错误,符合题意。
答案:D3.(2017·湖北联考)有学者认为“西周的封建社会,从纵剖面看,是一个宝塔式结构,王室之下,有几级的封建,从横切面看,统治阶级中,也存在着以血缘为基础的宗族组织”,这主要说明西周社会在政治上( )A.具有家国同构、家国一体的特点B.以血缘关系为基础分配权力和财产C.宗族组织管理国家D.“天下为私”开始取代“天下为公”解析:本题考查西周政治制度的特点。
高一历史必修一: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及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人民版)

【典例】《南台备要》记载:“江浙省…… 调兵剿捕之际,行省官凡有轻重事务,若是 一一咨禀,诚恐缓不及事。……(如今)凡有 调遣军情重事及创动官钱,不须咨禀……交 他每(们)从便区处。”这段材料可以反映出 元代的江浙行省( ) A.与中央权力之争难以调和 B.获得了紧急事务处置权 C.行政长官不再由朝廷任命 D.权力不再受到中央节制
制:实行三省六部制,三省长官都是宰相。分工明确,提高
行政效率;相权三分,有利于加强皇权。 (2)宋代设参知政事分割宰相行政权,设枢密使分割宰相军 权,设三司使分割宰相财权,削掉宰相用人权和司法权。 (3)元朝实行中书省,其长官就是宰相。
原因:中书省权力过重。
措施:废丞相,权归六部,六部长官直接对皇帝负责 (4)趋势:相权削弱,皇权强化。 影响:a.积极——有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b.消极——不利于新思想和新经济因素的发展。
(2013· 无锡模拟)阅读下表《秦朝至唐末地 方行政建制简表》
秦朝 两汉 隋朝 唐末 以郡辖县,地方行政为两级制 汉武帝把全国划分为十三个监察区, 东汉形成“州-郡-县”三级制 废郡,地方行政回到两级制 形成了道、州、县三级制
上表反映出的主要问题是( ) A.古代中国政治的诡秘多变,反复无常 B.地方行政分层决策中的矛盾与困局 C.古代王朝执政能力和效率不断提高 D.从秦朝到唐末君主专制不断得到强化
★古代选官制度演变的过程及特点
1.过程:“世官制”——“察举制”(九品中
正制)——“科举制”。
2.特点:(1)选官依据:由血缘宗亲,到德行 才能(门第出身),再到学识才干。(2)选官方式:
由世袭,到察访推荐,再到考试选官。(3)影响:
逐渐打破世家大族对官场的垄断,统治基础扩大。 3.实质:维护统治。
高考历史总复习1-1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和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课件

封建社会的政治制度,主要讲述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制度的演变。秦汉大一统建立起以皇权专制为核心的专制 主义中央集权体制。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从形成到发展 再到衰落,这一演变过程的基本线索是:建立(秦朝 )→巩 固 (两汉 )→完善 (隋唐 )→加强 (宋元 )→强化并衰落(明清)。
网 络 感 知
第1讲
二、西周的宗法制 1.目的: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 权力、财产和________上的矛盾。 2.实质:按照________分配政治权力,维护 ________, 最大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制。
3.内容 (1)核心是 ________。 (2)周天子以 ________世代继承最高执政权力,其余诸子 分封为诸侯,诸侯国对于周王室处于附属地位。按血统关系的 亲疏,形成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样的 宗法等级。 4.作用: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 ________和 ________地 位,也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参考答案: 一、 2.子弟 鲁 6.政治秩序 二、 1.土地继承 关系 (2)嫡长子 2.血统关系 诸侯 政治秩序 卿大夫 士 3.(1)血缘宗族 4.垄断 特权 功臣 3.土地 人民 军赋 力役 5.齐
周天子
易错易混提示 嫡长子继承制是宗法制的核心,“嫡长子”有两层含义: 一是“嫡”,“嫡”是由母亲决定的,正房所生为“嫡”子, 偏房和妾所生为庶子;二是“长子”,嫡子中的长子为“嫡长 子”。
3.影响:不仅扩大了帝国的规模,而且推动了中华民族 ________格局的形成。 二、百官公卿 1.秦王嬴政统一六国后,采用 “________”称号,自称 “________”,确立了皇帝 ________的地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历史备考精品资料【精校版】课后限时集训(一)(时间:45分钟分值:85分)(对应学生用书第297页)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先秦时期的中国将对图腾的崇拜转化为对祖先的崇拜,将英雄与祖先重合,将祖先英雄化和神化;而后又发展为对祖宗的崇拜。
该变化有利于() A.弱化神权的影响B.中央集权制的建立C.土地私有制的确立D.宗族观念的强化D[从图腾崇拜到祖先崇拜是生产力发展的产物,根据题目中“将英雄与祖先重合,将祖先英雄化和神化”可知强化了神权统治,故A项错误;结合所学知识,秦朝时期建立中央集权制,与题目中的时间不符,故B项错误;结合所学知识,土地私有制的确立时间是在战国时期的秦国商鞅变法之后,与题目中的时间不符,故C项错误;根据题目中“对祖先的崇拜”有利于强化宗族观念,故D项正确。
]2.《史记》记载:“武王追思先圣王,乃褒封神农之后于焦,黄帝之后于祝,帝尧之后于蓟,帝舜之后于陈,大禹之后于杞”。
武王此举主要是为了() A.体现新政权的合法性B.分封功臣以巩固政权C.学习圣人的英明之举D.体现天下为公的精神A[武王分封先代贵族意图得到先代贵族对新政权的认可,故A项正确;材料中武王未分封功臣,故B项错误;材料中武王分封先代贵族后代,并未提及学习圣人之举,故C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天下为公的观念,故D 项错误。
]3.《左传·僖公二十四年》:昔周公吊二叔之不咸,故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关于分封制的认识,下列选项史实、推论一致的是() 【导学号:62160003】A.史实:分封国的主要区域为黄河中下游地区推论:成康分封带有遏制商族残余势力,统治殷商遗民的目的B.史实:诸侯带领周王所授之民向东迁徙,与当地原居民杂糅,初步打破了邦族界限推论:地缘政治向血缘政治转变C.史实:秦朝废分封,行郡县推论:秦朝以后中国历史上再无分封制D.史实:诸侯在自己的封国可以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徭役、再分封推论:西周政治带有一定的民主性A[西周的主要封国有鲁、齐、燕、卫、宋、晋,主要位于黄河中下游地区,黄河中下游地区存在商族的残余势力,可以得出成康分封带有遏制商族残余势力、统治殷商遗民的目的,故A项正确;诸侯带领周王所授之民向东迁徙,与当地原居民杂糅,初步打破了邦族界限,这一史实是正确的,但西周的分封制加强了血缘政治,结论错误,故B项错误;秦朝废分封,行郡县史实正确,结论错误,汉朝初期就实行过分封制,故C项错误;诸侯在自己的封国可以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徭役、再分封史实正确,根据这一史实得不出西周政治带有一定的民主性,民主的主要含义是指人民有参与国事或对国事有自由发表意见的权利,故D项错误。
]4.据记载:公元前892年,西周懿王崩,其叔父辟方以“德望”被宗室诸侯“拥立”为王,是为孝王。
“孝王崩,诸侯复立懿王太子燮,是为夷王。
”这反映出当时()A.血缘宗法制是基本政治制度B.王位继承依据贤能而非长幼C.嫡长子并无优先继承的权利D.诸侯争霸导致王室地位衰落A[根据材料中西周王位在“西周懿王崩,其叔父辟方以‘德望’被宗室诸侯‘拥立’为王,是为孝王”说明当时崇尚血缘宗法制,故A项正确;材料中“孝王崩,诸侯复立懿王太子燮,是为夷王”说明当时是传位于懿王之子,不是依据贤能,故B项错误;材料中懿王太子燮在孝王后继承王位,说明仍是嫡长子优先继承,故C项错误;材料中并未涉及诸侯争霸的信息,故D项错误。
]5.下表反映出西周社会的本质特征是()AC.音乐发展迅速D.社会等级森严D[材料中天子、诸侯、卿、大夫、士使用乐器和乐舞的规模不同反映出西周分封制(礼乐制度)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等级森严的社会结构,贵族生活腐化不是材料反映的本质特征,故A项错误;血缘色彩浓厚是宗法制的特点,材料主要反映的是等级制,故B项错误;音乐发展迅速不是材料反映的本质特征,故C项错误;社会等级森严符合题意,故D项正确。
] 6.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相互朝见成为邦交的主流。
据统计,仅见于《春秋》《左传》的朝见就有101次(如下表)。
由此可以推论()A.B.变法运动促进相互朝见C.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D.远交近攻影响邦国外交A[材料中“诸侯国相互朝见成为邦交的主流”,而不是去朝见周天子,这是挑战天子的权威,因此反映出周王室衰微,礼崩乐坏,故A项正确。
] 7.有人认为中国古代政治从宗周时代的“礼仪政治”到大秦帝国时代的郡县制、官僚制和法律控制手段,无疑体现了政治形态的一种“现代化”趋势。
这里“现代化”的内涵是() 【导学号:62160004】A.国家管理制度化B.从人治到法治C.礼仪与政治分离D.为民主政治奠基A[据材料“从宗周时代的‘礼仪政治’到大秦帝国时代的郡县制、官僚制和法律控制手段”可得,秦朝用官僚政治取代原来的贵族政治,这种制度建立在官吏的选拔和任命基础之上,通过法律等手段使国家的管理趋向制度化,故A项正确;从宗周时代到大秦帝国时代都实行人治,故B项错误;在管理国家时,秦朝注重礼法并用,故C项错误;秦朝实行专制体制,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专制制度的基本框架,故D项错误。
]8.秦始皇的父亲去世后,按周代谧法被追封为庄襄王。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以“子议父”“臣议君”不合理为由,废除了谧法。
秦始皇此举意在() A.维护皇权尊严B.弘扬三纲五常C.废除宗法制度D.取消分封制度A[根据题目中“秦始皇以‘子议父’‘臣议君’不合理为由”得出秦朝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核心是皇权至上,而秦始皇此举之意正是维护皇权尊严,故A项正确;结合所学知识,三纲五常的提出是在西汉由董仲舒提出,故B项错误;宗法制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与题意无关,故C项错误;与周代分封制相对应的是郡县制,与题意无关,故D项错误。
] 9.随着秦王朝的统一,过去由宗室姻亲组成的国家机构,为大批官僚和军功显贵所取代……-种新型的国家管理体制由此建立起来。
材料中的“新型的国家管理体制”() 【导学号:62160005】A.是秦朝实现统一的根本保障B.体现了以民为本的治国理念C.有效地加强了中央集权制度D.强化了官僚阶层的政治特权C[秦朝能够实现统一的根本保障是经济实力的增强,故A项错误;以民为本是儒家的治国理念,秦朝是以法家思想治国,故B项错误;材料反映出秦朝建立了官僚政治,取代过去的贵族政治,官员由中央任命,有很强的流动性,从而加强了中央集权,故C项正确;官僚政治下官员不能世袭,没有封地,相对贵族政治其特权并没有强化,故D项错误。
]10.王夫之在《读通鉴论》中指出:“选举之不慎而守令(太守、县令)残民……郡县者,非天子之利也,国祚所以不长也,而为天下计,则害不如封建之滋也多矣。
”对材料的解读正确的是郡县制()A.导致秦短命而亡B.有利于君主专制C.不利于巩固政权D.更有利于百姓D[材料主旨是强调郡县制“害不如封建之滋也多矣”。
导致秦短命而亡的是其暴政,故A项错误;郡县制是有利于中央集权,而非君主专制,故B项错误;由材料“郡县者,非天子之利也”可知,郡县制也可能不利于巩固政权,但不是材料的主旨,故C项错误;材料主旨是强调郡县制“害不如封建之滋也多矣”,即与分封制相比,郡县制更有利于百姓,故D项正确。
]11.据考证,战国之前的传世作品中均无“黄帝”的史料,之后始现“黄帝”之说,如传世的《吕氏春秋》、《史记》等记载的历史皆从黄帝开始。
到了秦汉时期,黄帝已成为大家认可的祖先。
这说明()A.百家争鸣的兴起奠定了黄帝至尊的地位B.宗法制对这一共识的形成具有决定作用C.华夏民族皆源自于黄帝的嫡亲血缘关系D.国家统一有助于血缘系统一体化的形成D[从“到了秦汉时期,黄帝已成为大家认可的祖先”,可知黄帝至尊地位确立是在秦汉时期,与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不符,故A项错误;宗法制存在于西周时期,与材料“战国之前的传世作品中均无‘黄帝’的史料”不符,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华夏民族皆源自于黄帝的嫡亲血缘关系的内容,故C项错误;从材料中“秦汉时期,黄帝已成为大家认可的祖先”可知,当时“大一统”的社会环境对于社会血缘关系的促进作用,故D项正确。
]12.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指出:“从后来的历史看,秦帝国废弃了早先在诸王国发展起来的写法众多的语言文字,代之以全中国都能理解的统一文字。
由于这种文字所共有的性质,证明是一种非常有效且持久的统一的黏合剂”。
这说明秦帝国统一文字()A.对中国后来的民族统一影响深远B.促进了民族大融合C.有利于秦中央集权的建立D.有利于国家统一的实现A[从“由于这种文字所共有的性质,证明是一种非常有效且持久的统一的黏合剂”可知,秦统一文字对中国民族统一有重要影响,故A项正确;民族融合是指民族间的交流联系密切,与材料无关,故B项错误;秦中央集权是指中央对地方控制加强的制度,与材料“证明是一种非常有效且持久的统一的黏合剂”不符,故C项错误;秦统一文字是在统一六国之后实行的,故D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 13.(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元年者何?君之始年也。
春者何?岁之始也。
王者孰谓?谓文王也。
曷为先言王而后言正月?王正月也。
何言乎王正月?大一统也。
公何以不言即位?成公意也。
何成乎公之意?公将平国而反之桓。
曷为反之桓?桓幼而贵,隐长而卑。
其为尊卑也微……故凡隐之立,为桓立也。
隐长又贤,何以不宜立?立适,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
桓何以贵?母贵也。
——摘编自《春秋·公羊传》材料二如春秋时犹尊礼重信,而七国则绝不言礼与信矣。
春秋时犹宗周王,而七国则绝不言王矣。
春秋时犹严祭祀、重聘享,而七国则无其事矣。
春秋时犹论宗姓氏族,而七国则无一言及之矣。
春秋时犹宴会赋诗,而七国则不闻矣。
春秋时犹有赴告策书,而七国则无有矣。
邦无定交,士无定主,此皆变于一百三十三年间,史之阀文,而后人可以意推者也,不待始皇之并天下,而文、武之道尽矣。
——摘编自顾炎武《日知录》材料三封建者,统一之反也。
封建之制废,则统一之业成矣。
然后世又有为统一之梗者,则叛民、叛将之割据是也。
柳子厚(柳宗元)谓秦有叛民,而无叛吏;汉有叛国,而无叛郡;唐有叛将,而无叛州。
盖郡县之设,既无世袭,不得私有其土而有其民,而又不假之以兵,其势固无从叛。
——摘编自吕思勉《中国制度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周“大一统”思想的内涵。
(12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西周“大一统”国家形式在战国时期面临的困境。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以后维护“大一统”的制度保障。
(13分)【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一“曷为先言王而后言正月?王正月也。
何言乎王正月?大一统也”得出遵从西周宗法制确立的封建秩序及尊奉周天子为天下共主;根据材料一“公将平国而反之桓”可得出以周礼为行为总则;根据材料一“立适,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得出遵从西周的嫡长子继承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