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备课

合集下载

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七单元集体备课及教案

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七单元集体备课及教案

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七单元集体备课及教案一、课程目标本单元的主要课程目标是通过学习课文,让学生了解神话和传说故事中的人物,了解人物的性格特点、行为表现以及人物形象塑造等方面的知识,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文学素养。

二、教学内容及重点1.教学内容:本课程将重点学习以下内容:•学习经典神话和传说故事;•了解故事中的人物形象和背景知识;•分析人物的心理与行为表现;•通过学习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文学素养。

2.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了解神话和传说故事并深入分析其中的人物形象;•培养学生阅读和表达能力。

三、教学方法根据本课程的内容和教学目标,本课程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课堂讲授:由教师对神话和传说故事的背景、内涵等方面进行讲述,帮助学生理解故事;•小组讨论:将学生分组,让学生自主探究神话和传说故事中的人物形象,交流归纳,培养学生的分析思考和表达能力;•学生自主阅读:学生在课外自主阅读神话和传说故事,加深对故事及人物形象的理解。

四、教学步骤本课程将按以下步骤开展:第一步:导入(5分钟)打开话题,教师先介绍本单元的教学内容和目标,为学生理解和阅读神话和传说故事做好引导。

第二步:学习故事(30分钟)教师讲述故事,分析人物的心理、行为等方面的特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故事;第三步:小组讨论(20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让学生小组内交流神话和传说故事中的人物形象,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表达能力。

第四步:归纳总结(15分钟)按小组为单位汇总学生总结的关于人物形象的特点,发现不同人物之间的联系与区别,深入理解传说和神话中的人物。

第五步:课后阅读(10分钟)鼓励学生对故事进行进一步地理解和阅读,提高学生成语和文学素养。

五、板书设计本课程板书主要包括以下内容:•课程目标;•课程内容;•重点掌握的知识点;•本单元教学方法;•本课程教学步骤。

六、课后作业本课后作业是帮助学生加深对神话和传说故事中人物形象的理解,加强对故事的记忆,并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文学素养。

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复习课及阅读写作练习教案

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复习课及阅读写作练习教案

第七单元复习复习目标:1、通过复习继续让学生加深感知这个单元的课文内容。

2、能较为熟练地背诵两首古诗。

3、能按一定的顺序讲这个单元的课文。

复习课时两课时:第一二课时一、课文感知23、《古诗两首》①、你能说出这两首诗的作者及朝代吗?②、找出诗中的对仗句。

③、再从课外诗上找出几个对仗句。

④、理解诗中的重点词语。

24、《望月》①、你能很熟练地背诵文中的诗句吗?②、你还能再说出一两首写月亮的诗吗?③、再说一两首写山水的诗。

④、小外甥把月亮比成了什么?25、《灰椋鸟》①、背诵3到5自然段,体会万鸟归林的壮观场面。

②、体会植树造林的好处。

③、体会分号的用法。

26、《水》①、体会缺水的地方水的珍贵。

②、体会苦中的乐趣。

二、根据课文填空。

23、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意思是: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意思是:24、小外甥把月亮比作,可见他是一个的孩子。

课文中写月亮的诗有:峨眉山月,江水流。

是代诗人写的《》;。

是代诗人写的《》;。

是代诗人写的《》;。

是代诗人写的《》;。

是代诗人写的《》;。

是代诗人写的《》;我还知道书外一句描写月亮的诗句:。

建议:古诗文的拓展,可以分类补充。

(描写农村景色的、写荷花、梅花、松、竹、柳、草、写友情、亲情、奉献、雨、水、山……)25、先回来的鸟,好像,又像在;后到的鸟,边飞边鸣,很快找到,与。

26、缺水给村里的人们带来了很多的“苦”,可是作者却写了很多的“乐”,这是为什么?。

积累运用复习目标:1、通过复习继续让学生加深感知七个练习中的内容。

2、能较为熟练地背诵词语诗篇。

复习时间:1课时第一课时一、根据练习填空。

1、我们学习语文的途径有、、、、……2、字谜:因为自大一点,惹得从讨厌。

谜底:3、按要求写成语。

(11分)①含有“看”的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形容人的相貌或风度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加标点。

苏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七单元集体备课教案

苏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七单元集体备课教案

苏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七单元集体备课教案市南路小学五年级组教材简析:第七单元的主题是“人与自然”,由2首古诗、3篇课文、一篇习作、一个练习、一个综合性学习组成。

两首古诗分别是描写夏天的《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3篇课文分别是《望月》,《灰椋鸟》、《水》;习作要求学生面对浩瀚的星空和皎洁的月色,展开想象,写一篇想象习作;“学和做”以“节约用水”为话题,安排了“小小调查”、“谈节水,学成语”、“介绍节水小窍门”、“编写节约用水的公益广告”和“大家来抢答”。

教学目标:1、学会本单元生字新词。

绿线格内生字只识不写。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背诵、默写《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这两首古诗。

4、听写《望月》第2段。

5、背诵课文《灰椋鸟》第三至五段。

6、理解两首古诗的含义,想象两首古诗的意境美。

7、品读月夜江景、赛诗诵月、幻想月亮三个片段,体会月的美妙,激发学生主动积极积累诗句的兴趣。

8、懂得鸟类是人类的朋友,激发学生对鸟类、对大自然的热爱。

感悟水的珍贵,警示今人要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

9、学习“反衬”手法,通过村民洗澡时的“痛快”,衬托出水的珍贵,缺水的苦涩。

10、习作:远眺皎洁的月亮,鼓励学生展开想象,想象要合理,内容要具体,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11练习:了解生活中常用交际语的意思和用途,能积累并学习简单运用;诵读12个词语,感悟时光的转瞬即逝,教育学生要珍惜时间;练好钢笔字、毛笔字;引导学生关注家乡的环保情况,增强环保的意识。

12、《学和做》活动主题是节约用水引导学生收集资料,了解、掌握节水知识,培养节水好习惯。

教学提示:一、《古诗两首》描写了西子湖畔夏日的景象。

1、《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生动地描写了大自然雨前、雨中和雨后的绝美图画。

可以用“知诗人,解诗题,明诗意,悟诗境”的方法来读这首诗。

体会夏日西湖骤雨初晴的美,感受苏轼豪迈奔放的作品风格。

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7单元教案及反思

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7单元教案及反思

23 古诗两首【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1个生字,理解古诗词句的意思。

3、借助阅读想象,感受六月西湖在晴雨之时的奇特景象,体会诗人的情感和诗句的语言之美。

【教学重难点】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背诵古诗。

【教学准备】小黑板、荷花图等【教学课时】2课时第一课时一、导入。

1、揭题:《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板书并齐读课题)。

2、介绍背景。

欣赏范读。

二、初读指导。

1、自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

2、标出停顿的符号,画出不理解的问语。

3、检查自读情况:(1)指名读古诗,相机正音。

(2)指名画出停顿。

(3)自读古诗,读正确。

三、复习学古诗的方法。

第一步:释诗题;第二步:知诗人;第三步:明诗意;第四步:悟诗情。

四、用‚四步法‛学习《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一)课堂交流。

1、释诗题:(写作诗的时间、地点和心情,六月二十七日在望湖楼被美景深深陶醉了写的诗。

)2、知诗人:作者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与其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

3、明诗意:(1)哪些词语的意思你一看就明白了。

(2)还有哪些不明白的我们一起来讨论。

云怎样?雨怎样?风怎样?水怎样?(3)理解全诗。

再读读这首诗,说说诗的大致意思。

4、悟诗情:(1)创设情境:假如你来到西湖边的望湖楼上,看见了这疾雨急来急去的变幻景色。

你会怎么诵读?(2)指名朗诵,体会情感。

5、有感情地背诵诗句。

6、小结。

苏轼在写景时,是抓住什么特点来的?景物多:云、雨、风、水、山、船、地、楼。

变化快:未遮山、乱入船、忽吹散、水如天。

动态多:翻、遮、跳、入、吹五、拓展阅读。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其二放生鱼鳖逐人来,无主荷花到处开。

水枕能令山俯仰,风船解与月徘徊。

教学反思第二课时一、激情导入。

1、出示挂图、欣赏荷花。

2、揭题。

古诗播放,欣赏范读。

二、自主学习古诗。

1、自读古诗,读正确。

指名读古诗。

哪些词语的意思你一看就明白了。

苏教版五年级语文第七单元备课

苏教版五年级语文第七单元备课

苏教版五年级语文第七单元备课单元教材分析:第七单元是“走进著名作品”,用棒棒和年轻的王绵安排精读课文《林冲击败教练》。

《林冲帮大红角头》是根据四大名著之一《水浒传》第八章改写而成。

作者是元末明初的小说家石乃安。

文中主要写道,林冲在前往沧州的途中经过柴金的别墅,与洪教练竞争并击败了他。

文章语言简洁明了,叙述性强,几笔笔触生动生动。

特别是,它生动地描绘了林冲武功高强、诚实朴素的英雄形象,以及洪领袖自以为是、专横傲慢的性格。

《少年王冠》选自《儒学外史》第一集,该集“用楔子解释主要意思,用名人隐藏全文”。

这是一个人物故事。

这篇文章讲述了一个年轻的王勉的故事,他家里很穷,从小就为别人放牛,但他仍然没有忘记学习。

他善于观察大自然的美景,刻苦学习绘画,最终成为“莲花画大师”,家境逐渐好转。

全文层次清晰,过渡自然,语言准确,简洁生动。

人物和风景的描写非常细腻生动。

《黄鹤楼送别》本课属于“文包诗”的形式。

课文叙述了年轻的李白在黄鹤楼为好友孟浩然践行的事,描绘了长江边烟雾迷蒙,繁花似锦的阳春美景,抒发了诗人送别友人时无限依恋的感情。

《青平乐村居》是南宋诗人辛弃疾写的一首关于乡村生活的诗。

作者通过对乡村清新优美、朴素宁静的环境和翁格及其三个儿子的形象的描写,表达了他热爱乡村宁静生活的思想和感受。

虽然整篇文字只有几句话,但它清楚地勾勒出了一个农户的环境氛围和全家人勤俭的工作生活方式,向读者展示了一幅生动的农民生活画卷。

整首诗清新美丽,朴素宁静。

它以线描的艺术手法,将叙事、山水画和抒情融为一体。

单元教学目标:1.学习本单元的生词,理解由生词组成的单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复述课文,能背诵课文中指定的段落及指定背背诵课文。

3.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感知课文中人物个性鲜明的形象。

4.感受古典文学的熏陶,增强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感情。

5.能够通过诗歌的对比阅读理解文本的内容和诗歌的意义,体验诗人与朋友之间的依赖惜别之情。

苏教版五年级下第七单元教案

苏教版五年级下第七单元教案

23、林冲棒打洪教头主备人:审核人: 日期: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按事情发展的顺序有条理地复述课文。

2.学会本课6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8个生字只识不写。

联系句子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掌握“解、禁、还”3个多音字的用法。

3.通过对课文的朗读品味,让学生初步感受古典文学的熏陶,增强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1.能按事情发展的顺序有条理地复述课文。

2.初步感受古典文学的熏陶,增强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感情。

教学时间:3课时。

第一课时(总第73课时)一.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6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8个生字只识不写。

联系句子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掌握“解、禁、还”3个多音字的用法。

二.教学过程:(一)导入。

我们都看过《水浒传》这本书了,你最喜欢其中的哪个人我,为什么喜欢他?(二)揭示课题,解题。

1.板书课题,读题。

2.解释题意:“教头”是什么样的人?林教头指谁?(三)初读课文。

1.自学课文。

2.检查自学效果。

(1)生字词正音。

发配理睬骗恼恨劈头满面羞惭押解禁军掂量木枷一锭归还踉跄(2)生字词释意。

发配理睬骗恼恨劈头满面羞惭押解禁军掂量木枷一锭归还踉跄款待陷害较量寻思依附草木(3)指名分段试读课文。

(四)再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1.默读课文,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2.课文哪几个自然段写了洪教头挑动比武以及林冲和洪教头比武的经过?(2至7自段)3.课文可以分成几段?(三段)4.请你按初次见面_初次次手_再次交手把第二段分为三层。

第一层(2、3);第二层(4_6);第三层(7)。

(五)练习写字。

作业:《习字册》《补充习题》教学反思:第二课时(总第74课时)一.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对课文的朗读品味,让学生初步感受古典文学的熏陶,增强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感情。

二.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

1.林冲、洪教头各有什么个性?2.课文的重点是哪一部分?这一部分可以分为哪几层?(二)学习课文,了解人物特点。

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七单元课程教案

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七单元课程教案

【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七单元课程教案】
一、教学内容
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秦始皇和他的陵墓》,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了解秦始皇、了解秦陵及其宝藏,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整体理解能力和文化素养。

二、教学重点
1.了解秦始皇的生平、成就;
2.认识秦陵及其宝藏,了解秦陵的重要性;
3.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整体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三、教学方法
1.阅读教学方法:读开头,读结尾,找重点,领悟全文。

2.综合教学方法:通过图片、做笔记、谈论等综合教学方法来提高学生的整体理解能力。

3.活动教学方法:通过阅读后的小组合作、小组讨论等活动来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情感
交流能力。

四、教学过程
Step 1.导入
通过展示秦始皇铜器、兵马俑等文物,让学生体会到古代文明的魅力和重要性。

Step 2.阅读
1.先读开头,快速了解文章大意。

2.找重点:掌握秦始皇的生平和成就、了解秦陵及其宝藏;
3.领悟全文:通过阅读后的整体理解来理解文章的主旨。

Step 3.讨论
要求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小组讨论,通过阅读体会,探讨文章的主旨和内涵。

Step 4.总结
通过课本的知识点和讨论的内容来总结本单元的知识要点。

五、教学反思
本单元教学通过丰富多样的教学手段,引导学生合作、体会、领悟和探究,让学生从阅读中理解文学、理解世界的内在结构和美学价值,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审美情趣。

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七单元教师教案

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七单元教师教案

1.文艺作品的鉴赏能力:使学生通过对谢灵运《金圣叹笔下的文化名人》一文的学习,掌握本文的基本内容和主旨,对金圣叹的事迹有具体了解,同时进一步培养学生审美、欣赏和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能从中领悟到珍惜当今的文化繁荣与进步,共同维护中华文化的正常生态。

2.口语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学会用简洁、准确、有理有据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意见和情感,提高学生的口语、写作能力,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语言组织能力。

3.阅读能力: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提高他们对中国古代文化人物的认识和了解,对于学生历史感知、文化认识、审美能力提供充分的挖掘和滋养。

【教学重点】1.文艺作品鉴赏和欣赏;2.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

【教学难点】1.如何引导学生领悟文艺作品的深层次含义;2.如何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和写作能力;3.如何在课堂中进行有效的互动和鼓励。

【教学方法】1.合作探究法:教师采用所授课文的重点进行讲解,同时按照学生自身的思考和理解,领导学生进行合作讨论,探究文艺作品的深层次意义。

2.情境教学法:通过达成任务的方式促进学生的学习,根据孩子们的学习习惯和口语表达能力,运用策略游戏、口头表述、小组合作等多种方式,增加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兴趣,同时促进学生的主动探究精神。

3.形象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音频等多种形式展现文化名人的形象和故事、诗歌等内容,使学生更直观的了解文化名人的事迹和文化内涵。

一、引入教师将引导学生回忆上一节课学到的知识点:可以问道“刘三姐”的事迹大家还有什么新的了解?学生进行积极回答。

二、导入接着,教师展示金圣叹的画像,进行教师点拨后,引导学生思考,画像背后具体的故事和启示是什么?并通过学生的互动讨论,让同学之间了解自己的思考和表达方式,并共同进步。

三、讲授接下来,教师根据《金圣叹笔下的文化名人》这篇文章,从人物形象和故事,诗歌创作的角度,分别进行讲解,并在讲解过程中针对学生已掌握的知识进行扩展与细化,进而拓宽学生阅读和鉴赏的视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备课第七单元由3篇叙事散文《望月》、《灰椋鸟》、《水》和古诗两首组成,表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和对大自然的审美感受。

《古诗两首》的《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为宋代杰出诗人苏轼所作,写的是疾雨急来急去的变幻景色。

诗人以四句之篇幅,生动地描绘出了大自然雨前、雨中和雨后的绝美图画。

“黑云翻墨”是写雨前乌云翻滚之势,“翻墨”的比喻十分新颖、生动、形象。

“白雨跳珠”是写雨中情况,“白雨”与前句的“黑云”这两个意象在色彩上构成鲜明的反差,与下句的“水如天”通过巧妙的剪接,拍摄成了一幅色彩斑斓的画面。

“忽吹散”极写雨后情景,一个“忽”字,就把大自然瞬息万变,飘忽而来,突然逝去的神韵擎托而出。

全诗四句话写云、雨、风、水,生动形象;写山、船、地、楼,句句求实,堪称写实景的佳品。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为宋代诗人杨万里所作,写的是晴好天气下西湖中莲荷的壮美。

诗的一、二行交代了时间、地点——“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概括讲西湖六月的风光与一年中其他时间的景色不相同。

三、四行分别讲荷叶和荷花——“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荷叶多得像与天相接,无边无际,一片碧绿;荷花在朝阳的映照下更是显得格外红艳。

全诗把六月的西湖与其他时间的西湖相对照,突出满湖的绿叶红花,浓墨重彩,意境开阔,字里行间流露出诗人对六月西湖风光的热烈赞美。

《灰椋鸟》灰椋鸟是我们盐城地区常见的鸟类,但它的素朴与寻常,被人们所忘却,谁也不会对它有什么特别的感觉遑论感情。

然而,就是这样一种鸟类却受到了我国环保战线上因公殉职的第一人徐秀娟烈士的关注,并写下了一篇感人的美文。

是什么,促使徐秀娟拿起了她的笔,为灰椋鸟写照留存?灰椋鸟的什么特点令她感动?徐秀娟又是用怎样的文字为灰椋鸟“拍摄”下难能可贵的“倩影”?教者将领着学生先感知后感悟文本,在与文本的对话中,在师生对话中,实现灰椋鸟崭新形象在学生头脑中的生成和建构。

《水》课文叙写了“我”出生的村子严重缺水,人们爱水、盼水、节水。

回忆孩提时洗澡的不易,突出了水的无比珍贵。

两处细节描写:下雨时,在雨水中洗澡;炎热时,母亲用“一勺水”为“四兄弟”消暑纳凉,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

我们团队选取了“下雨时,在雨水中洗澡。

”这一片段展开设计,片段中采用反衬的写法,通过孩子、大人们洗澡时的“痛痛快快”、“舒服”,衬托出水的珍贵,缺水的苦涩。

体验缺水时村子里人们盼水、用水的心情,体会水的珍贵,缺水的苦涩。

习作7创设情景:学生能在晴朗的夜晚,远眺皎洁的月亮,张开想象的翅膀,进行美妙的遐想。

想象要合理,内容要具体,能够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文体不限,根据想象的内容确定文章的形式可以给习作配上图片。

并且根据想象的内容,确定习作的题目。

练习7的训练内容有:培养学生用词得体的习惯,知道在什么场合说什么话。

通过诵读帮助学生积累词句。

写好钢笔字,注意整体布局。

练习口语交际,敢于发表意见,说话有条理,语气、语调适当。

学写毛笔字。

《节约用水》—综合性学习教学活动设计:让学生初步了解淡水资源严重匮乏是当今世界面临的共同话题,了解我国是严重缺水的国家之一,树立节约用水的环保观念,并乐意宣传。

激发学生节约用水的道德情感,明确节约用水是我们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

学会做一些力所能及的节约用水的生活小事。

本单元教学目标:知识能力目标:1、能正确书写23个生字,认识7个二类字,会用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文章内容。

3、口语交际:七嘴八舌话环保4、围绕“节约用水”这个专题,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

学做社会调查,学写公益广告,提高语文素养和实践能力。

情感目标:1、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2、感受大自然的无限生机对人的性情的陶冶。

3、培养植树造林的意识,感激林场工人的辛勤劳动。

4、教育学生不忘缺水之艰难,珍惜水资源。

本单元教学重点:1、扎扎实实抓好生字的教学,运用字理、联系上下文和查字典的方式识字、理解词义。

2、在阅读教学中,通过引导学生进行多种方式的朗读,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3、让学生能够联系生活实际,感悟课文的内涵,走入文本,再现文本中的情感体验。

4、结合习作训练,学习抓住重点字词领会题目要求的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的审题能力。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1个生字,理解古诗词句的意思。

3、借助阅读想象,感受六月西湖在晴雨之时的奇特景象,体会诗人的情感和诗句的语言之美。

【教学重难点】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背诵古诗。

【教学准备】古诗多媒体课件、荷花图等【教学时数】2课时第一课时一、导入。

1、揭题:《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板书并齐读课题)。

2、介绍背景。

欣赏范读。

二、初读指导。

1、自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

2、标出停顿的符号,画出不理解的问语。

3、检查自读情况:(1)指名读古诗,相机正音。

(2)指名画出停顿。

(3)自读古诗,读正确。

三、复习学古诗的方法。

第一步:释诗题;第二步:知诗人;第三步:明诗意;第四步:悟诗情。

四、用“四步法”学习《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一)课堂交流。

1、释诗题:(写作诗的时间、地点和心情,六月二十七日在望湖楼被美景深深陶醉了写的诗。

)2、知诗人:作者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与其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

3、明诗意:(1)哪些词语的意思你一看就明白了。

(2)还有哪些不明白的我们一起来讨论。

云怎样?雨怎样?风怎样?水怎样?(3)理解全诗。

再读读这首诗,说说诗的大致意思。

4、悟诗情:(1)创设情境:假如你来到西湖边的望湖楼上,看见了这疾雨急来急去的变幻景色。

你会怎么诵读?(2)指名朗诵,体会情感。

5、有感情地背诵诗句。

6、小结。

苏轼在写景时,是抓住什么特点来的?景物多:云、雨、风、水、山、船、地、楼。

变化快:未遮山、乱入船、忽吹散、水如天。

动态多:翻、遮、跳、入、吹五、拓展阅读。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其二放生鱼鳖逐人来,无主荷花到处开。

水枕能令山俯仰,风船解与月徘徊。

第二课时一、激情导入。

1、出示课件、欣赏荷花。

2、揭题。

古诗播放,欣赏范读。

二、自主学习古诗。

1、自读古诗,读正确。

指名读古诗。

哪些词语的意思你一看就明白了。

还有哪些不明白的我们一起来讨论。

2、补充:(1)前两句意思是:毕竟是六月中的西湖了,风光和平时大不相同。

(2)后两句诗写了西湖的荷叶、花,色彩鲜亮,而且对仗工整,是千古传诵的名句。

3、再读读这首诗,说说诗的大致意思。

三、再次学习交流。

1、你还想了解什么?诗人在什么情况下写的?心情怎样?2、同学之间讨论。

反馈交流。

(诗人通过对西湖美景的极度赞美,婉转地表达对友人的眷恋。

)3、看着满湖的荷花,杨万里还会对朋友林子方说些什么?4、有感情地读一读。

配乐读。

指导背诵。

四、深入研究学习。

1、《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这两首诗这两首诗有什么不同?作者怎样抓住特点写的?(《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风雨天——景物多、变化快、动态多。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晴天——只写“莲叶”和“荷花”,突出静态美,色彩美,无边无际的壮阔美。

——两句议论,两句写景。

)2、这两首诗在写景方面有何相似之处?(都是写西湖六月美景,景中有情,情在景中,皆具诗情画意。

)【作业设计】1、把诗变成一幅画,把六月西湖的美景画下来。

2、完成习字册上的作业。

3、朗诵并背诵古诗。

《古诗两首》教学反思《古诗两首》中的两首诗是《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与《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仔细阅读教材可以发现这两首诗有着许多相同之处:它们都是写西湖的,它们同是描写夏天景色的诗。

但两者也有很大的区别,一位诗人描写的诗夏天雷阵雨前后的西湖,展现了变幻多端的西湖美景;另一位诗人则用他优美的笔墨描写了盛夏西湖荷花荷叶的美丽、端庄,展现了一幅优美的荷塘美景。

两首诗为我们营造了多姿多彩的西湖,将我们拉到了西湖边,在浓郁的西湖文化里感受西湖,品味诗词,可谓诗情画意。

所以,我猜想结合两首诗展开教学,可能比单独教学效果要好的多。

教学过程我是这样设计的。

首先,板书题目,让孩子理解题目的意思,然后比较这两首诗题的相同之处,结果可以发现,题目的结构是相同的,如都点名了时间,一是“六月二十七日”点名写诗的时间,一是“晓”也同样突出了时间,另外都突出了事情“醉书”和“送林子方”。

从题目的解读中,孩子已经能感受到这两首诗的紧密的练习了,对于进一步的学习,充满了兴趣。

接着,我点名两位诗人同是在描写西湖的景色,向孩子发问:两位诗人分别向我们展现了什么样的西湖美景呢?让孩子自己进行学习,然后汇报。

从孩子汇报的情况来看,孩子的自学还是有一定的效果的,因为他们能抓住关键的词句汇报,而且能用自己的话展现诗句的内容,表述清楚。

在孩子能理解诗句的基础上,我出示了两幅画面,分别是阵雨时的西湖和盛夏荷花盛开的西湖,让孩子观察,欣赏,再次回味诗中描绘的西湖,诵读诗句,感受诗的美妙,体会作者的心情。

最后就是想象表达,诗句的内容毕竟是有限的,擅于利用这些有限的文字,引导孩子想象,体验表达,更能培养孩子的语文能力,提升孩子的语文素养。

所以最后的环节中,我让孩子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练习诗句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语言展现自己眼前看到的画面,孩子的体会很好,在荷花荷叶中加入了活动的小鱼,飞舞的蝴蝶等等,展现了一幅幅更加美丽的西湖荷花图。

从本课的教学,我充分体会到了孩子的能力,其实每一个孩子,都是有潜力的,相信他们,给予他们想象的空间,表达的机会,他们会做的很好,我们的教学应该更开放些,充分发挥孩子的学习力,这样他们才能得到进一步的锻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