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基础知识重要考点:感觉器官的功能(7)-生理学

合集下载

生理学-感觉器官的功能

生理学-感觉器官的功能

外段膜暗电流↓ 电紧张方式扩布 感受器电位(超极化型)
医教园
38
第二节 眼的视觉功能
视锥细胞的换能与颜色 视觉 感光换能机制与视杆细 胞基本相同。 三种不同的感光色素, 分别存在于三种不同的 视锥细胞中,分别对不 同波长的光线敏感。
医教园
39
第二节 眼的视觉功能
视觉的三原色学说 三种不同视锥细胞,分别含有对红、绿、蓝光敏感的 视色素 。 产生不同的色觉是由于三种视锥细胞兴奋程度的比例 不同。
医教园
16
第二节 眼的视觉功能
晶状体调节 视网膜模糊物像
调节前后晶状体的变化
视觉皮层
中脑正中核、动眼神经缩瞳核
睫状神经节 睫短N
睫状肌收缩
悬韧带松弛
持续高度紧张→睫状肌痉挛→近视
晶状体前后凸 弹性↓→老视
折光能力↑
物像落在视网膜上
医教园
17
第二节 眼的视觉功能
近点:眼作最大调节时能看清的最近物体的距离。 (1)近点为判断晶状体的调节能力大小的指标,近点距 眼越近,晶状体弹性越好,眼的调节能力越强。 (2) 随年龄的增长近点距眼的距离增大。
医教园
35
第二节 眼的视觉功能
视杆细胞感光换能机制
医教园
36
第二节 眼的视觉功能
视杆细胞的感受器电位 视杆细胞感受器电位的产生机制:由视杆细胞外段细胞膜 对钠的通透性减小引起。 无光照时:cGMP控制的钠通道与钠泵平衡维持RP。 光照时:cGMP分解,钠通道关闭,导致超级化。 超级化的大小随光照的强度改变。
医教园
3
第一节 感受器及其一般生理特性
第一节 感受器及其一般生理特性
一、感受器、感觉器官的定义和分类 1、定义 感受器:指分布在体表或组织内部,能感受体内外环境变 化的特殊结构。

感觉器官的功能生理学

感觉器官的功能生理学

正 常 人 的 视 力 有 一 定 限 度 。
图:简化眼及其成像情况。
像高
像距

物高
物距
眼的折光系统及其调节
眼的调节
远物
一般看远物时,眼不作任何调节就能在视网膜 上清晰成像。
远点:将人眼不作任何调节时所能看清的物体 的最远距离称为远点。
近物
看近物时,眼经过调节才能使呈现在视网膜上 的像清晰。 调节方式:晶状体的调节、瞳孔的调节、双眼 球会聚等。
小结
第一节 感受器及其一般生理特性
感受器、感受器官的定义和分类
感受器、感受器官的定义(掌握)。 感受器的分类。
感受器的一般生理特性(掌握)
感受器的适意刺激。 感受器的换能作用;感受器电位(掌握) 感受器的编码作用。 感受器的适应现象。
第二节 眼的视觉功能
图:眼的组成模式图。
图:眼的水平切面示意图。
暗适应和明适应
暗适应(dark adaptation):当人长时间处于明 亮的环境中而突然进入暗处时,最初看不见任 何东西,经过一段时间后,视敏度才逐渐增高, 能逐渐看清暗处的物体。
机制:
明适应(light adaptation):当人长时间处于暗处 而突然进入明处,最初感到一片耀眼的光亮,也 不能看清物体,片刻后才能恢复视觉。
图:远视眼的调节及其矫正。
图:眼的折光异常及其矫正。
眼的感光换能系统
眼的感光换能系统
视网膜的结构特点
1.属神经性结构,细胞间经突触联系(色 素上皮层除外)。
2.主要细胞分四层
色素上皮层 感光细胞层 双极细胞层
含黑色素颗粒 视杆和视锥细胞 双极细胞
外段
内段 核
分布不均匀
终足

感觉器官的功能医学生理学ppt

感觉器官的功能医学生理学ppt
感觉器官的功能医学生 理学
汇报人:可编辑 2024-01-11
目录
• 感觉器官概述 • 视觉器官的功能 • 听觉器官的功能 • 嗅觉和味觉器官的功能 • 触觉器官的功能 • 感觉器官的医学应用
01
感觉器官概述
感觉器官的定义与分类
01
感觉器官是人体中负责接收外界 刺激的器官,包括视觉、听觉、 嗅觉、味觉和触觉等。
深入探讨感觉器官的生理机制和功能,为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理论支持。
新技术应用于感觉器官疾病诊断与治疗
不断探索和发展新的技术手段,如基因治疗、干细胞治疗等,为感觉器官疾病的诊断和治 疗提供新的途径和方法。
感觉器官疾病的流行病学研究
开展大规模的流行病学调查和研究,了解感觉器官疾病的发生率和影响因素,为预防和控 制提供科学依据。
皮肤是人体最大的器官,具有保护、 调节体温、感受触觉等功能。
表皮层主要起到保护作用,能够防止 外界刺激对皮肤的伤害。
皮肤由表皮层、真皮层和皮下组织构 成,其中真皮层含有丰富的神经末梢 和感受器,是触觉的主要感受部位。
皮下组织含有大量的脂肪细胞,能够 起到保温和缓冲作用。
触觉信息的处理过程
当皮肤受到刺激时,感受器会接 收到刺激信号并转化为神经冲动 ,通过神经纤维传递到大脑皮层
THANKS
感谢观看
视觉信息的处理过程
光线聚焦
光线通过晶状体调节,在视网膜上聚焦,形成清晰的图像。
神经信号转换
视网膜上的光感受器细胞将光线转换为神经信号,传递到大脑。
大脑处理
大脑的视觉中枢对神经信号进行加工处理,解析出图像的形状、颜 色、运动等特征。
Hale Waihona Puke 视觉在人类生活中的应用识别物体

感觉系统的生理学功能

感觉系统的生理学功能

感觉系统的生理学功能感觉系统是人体重要的感知器官,负责接收、传递和解释外界的刺激。

它由感觉器官、感觉神经纤维和中枢神经系统组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感觉器官的结构、感觉神经传递、感觉的类型和感觉的重要性等方面探讨感觉系统的生理学功能。

一、感觉器官的结构感觉器官是感觉系统中的关键组成部分,主要由触觉感受器、视觉感受器、听觉感受器、味觉感受器和嗅觉感受器等组成。

每个感觉器官都具有特定的结构和功能。

以视觉感受器为例,它包括角膜、虹膜、晶状体、视网膜和视觉神经等重要结构,通过这些结构的协同工作,人们才能感受到光线并进行视觉感知。

二、感觉神经传递感觉神经传递是感觉系统中信息传递的关键步骤。

当感觉器官受到外界刺激时,感觉神经末梢将信号转化为神经冲动。

然后,这些神经冲动通过感觉神经纤维传递到中枢神经系统,如大脑和脊髓等。

在传递的过程中,感觉神经纤维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它们分为快速神经纤维和慢速神经纤维,分别负责传递疼痛和触觉等不同类型的感觉信息。

三、感觉的类型感觉系统能够感知的类型有触觉、视觉、听觉、味觉和嗅觉等。

这些感觉类型的产生与特定的感觉器官和相关的神经途径密切相关。

触觉是感觉系统中最常见且最基本的感觉类型,它通过皮肤的感觉受体传递刺激产生触觉感受。

视觉则是通过眼睛的视觉感受器感知光线并转化为视觉信号,从而实现对周围环境的感知。

听觉则是通过耳朵的听觉感受器感知声音振动,转化为听觉信号。

味觉和嗅觉则是通过味蕾和嗅觉感受器感知化学物质的存在和特性,产生味觉和嗅觉的感受。

四、感觉的重要性感觉系统对人体的重要性不可忽视。

通过感觉系统,人们可以感知和适应外界环境,保护自身免受可能的危害,实现与外界的交互。

感觉系统是人类与外界沟通的桥梁,它让我们能够感知美妙的音乐、欣赏绚丽的色彩、品味美食的美味和闻到芬芳的香味。

感觉系统的正常功能对于个体的生存、发展和社交具有重要影响。

综上所述,感觉系统是人体重要的感知器官,通过感觉器官、感觉神经纤维和中枢神经系统的协同作用,实现了对外界刺激的感知和传递。

感觉器官生理学

感觉器官生理学

感觉器官生理学感觉器官生理学是研究人类感觉器官的功能和生理机制的学科。

感觉器官是我们与外界环境进行信息交流的关键部分,它们使我们能够感知和解释周围世界的各种刺激。

感觉器官包括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和嗅觉等。

视觉是人类最主要的感觉之一,它通过眼睛传递信息到大脑进行处理和理解。

眼睛是感光器官,它包括角膜、虹膜、晶状体、视网膜等结构。

当光线进入眼睛,经过角膜和晶状体的聚焦作用后,信息会在视网膜上形成倒立的像。

视网膜包含大量感光细胞,包括视锥细胞和视杆细胞。

视锥细胞对颜色和细节有更高的分辨率,而视杆细胞对于低光环境更敏感。

这些感光细胞会将光信号转化为神经脉冲,通过视神经传递到大脑的视觉皮层进行进一步的处理和分析。

听觉是通过耳朵感知声音的过程。

耳朵包括外耳、中耳和内耳。

外耳接收声音并将其导入耳道,声波会通过外耳道传入中耳。

中耳包含鼓膜和听小骨,声波会引起听小骨振动,进而将声波转化为液体内的压力变化。

内耳是感听系统的最后一个部分,它包含听觉神经和耳蜗。

耳蜗内部充满了液体,声波的振动将导致液体中的感觉细胞产生电信号,这些信号通过听觉神经传递到大脑的听觉皮层进行解码和理解。

触觉是通过皮肤接收信息的感觉。

皮肤是一个复杂的器官,它包含了多种不同类型的感受器,如触觉,疼痛和温度感受器。

这些感受器会对刺激作出反应,产生神经冲动,并将其传递到大脑的感觉皮层。

不同的皮肤区域对触觉的敏感程度有所不同,例如手指和嘴唇等部位对细小物体的触觉更为敏感。

味觉是通过舌头感知食物味道的能力。

舌头上有味蕾,味蕾内含有味觉细胞。

人类味觉可以感知到甜、咸、酸、苦和麻等五种基本味道。

当食物溶解在口腔中时,味觉细胞中的受体会与食物分子结合,并产生信号传递到大脑的味觉区域进行解码和识别。

嗅觉是通过鼻子感知香味和气味的能力。

人类的嗅觉系统通过鼻腔中的嗅觉受体感知气味分子。

嗅觉受体位于鼻腔内的黏膜上,当气味分子进入鼻腔时,它们会与嗅觉受体结合,并触发神经冲动传递到大脑的嗅觉皮层进行解码和识别。

感觉器官的功能-生理考试大纲

感觉器官的功能-生理考试大纲

感觉器官的功能
掌握要求:
1.眼视近物时的调节
人眼不作任何调节时所能看清的物体的最远距离成为远点(farpoint)。

晶状体的最大调节能力可用眼能看清物体的最近距离来表示,这个距离称为近点(nearpoint)。

①晶状体的调节:视近物时,可反射性地引起睫状肌收缩,导致连接于晶状体囊的悬韧带松弛,晶状体因其自身的弹性而向前和向后凸出,以前凸更为明显。

晶状体的变凸时前表面的曲率增加,折光能力增强,从而使物象前移而成像于视网膜上。

②瞳孔的调节:视近物时,可反射性地引起双侧瞳孔缩小,称为瞳孔近反射。

瞳孔的大小主要由环境中光线的亮度所决定,当环境较亮时,瞳孔缩小,环境变暗时瞳孔散大,瞳孔的大小由于入射光量的强弱而变化称为瞳孔对光反射。

③双眼会聚:当双眼注视一个由远移近的物体时,两眼视轴向鼻侧会聚的现象,称为双眼会聚。

2.视网膜的两种感光换能系统
3.内耳基底摸的振动和行波理论
声波通过听骨链到达卵圆窗膜时,卵圆窗膜内移,前庭膜和基底膜则下移,最后鼓阶的外淋
巴液压迫圆窗膜,时圆窗膜外移。

振动是从基底膜的底部开始,按照物理学中的行波(travellingwave)原理向耳蜗的顶部方向传播。

声波的频率越高,行波传播越近,最大振幅出现的部位越靠近卵圆窗处,即靠近卵圆窗的基底膜与高频声波发生共振;相反,声波频率越低,行波传播的距离越远,最大振幅出现的部位越靠近蜗顶。

对于每个振动频率来说,基底膜上都有一个特定的行波传播范围和最大振幅区,起自基底膜不同部位的听神经纤维的冲动传到听觉中枢的不同部位,就可产生不用的音调感觉。

感觉器官的功能医学生理学课件

感觉器官的功能医学生理学课件

中耳结构与功能
中耳结构
包括鼓膜、听小骨(锤骨、砧骨、镫骨)和鼓室,鼓膜位于外耳道与鼓室之间 ,听小骨连接鼓膜和内耳。
中耳功能
通过鼓膜和听小骨的振动将声音放大并传导至内耳,同时保持鼓室内外压力平 衡。
内耳结构与功能
内耳结构
包括前庭窗、蜗窗、半规管、椭圆囊、球囊和耳蜗,其中耳蜗内有听觉感受器— —螺旋器(Corti器)。
味觉对嗅觉的影响
同样地,味觉也能够影响嗅觉的感受,例如某些食物的味道会改变 人们对气味的感知。
嗅觉与味觉的协同作用
在食物品尝过程中,嗅觉和味觉共同作用,使我们能够更全面地感 受食物的美味。
05
触觉与压觉系统
触觉感受器及分子机制
触觉感受器
位于皮肤表层的特化细胞,对机械刺激敏感,能够将机械刺 激转化为神经信号。
眼内腔和内容物
眼内腔包括前房、后房和玻璃体腔,内容物包括房水、晶 状体和玻璃体,具有维持眼压、支撑眼球和折光成像等作 用。
视觉传导通路
视交叉
位于蝶鞍上方,是视神经的交 汇点,实现双眼视野的交叉。
外侧膝状体
位于大脑脚外侧,是视觉传导 通路的重要中继站。
视神经
起自视网膜神经节细胞,经视 神经孔入颅中窝,连于视交叉 。
内耳功能
将中耳传来的机械振动转换为神经信号,传递给大脑进行听觉识别。同时,内耳 还负责平衡觉的感受。
听觉传导通路及原理
听觉传导通路
声音经外耳、中耳传导至内耳,引起耳蜗内淋巴液振动,刺激螺旋器产生神经冲动,经听神经传入大脑皮层听觉 中枢。
听觉原理
声音是一种机械波,经过外耳和中耳的放大和传导,到达内耳后引起淋巴液和基底膜的振动,使螺旋器上的毛细 胞产生电位变化,进而产生神经冲动。这些神经冲动经过听神经传递至大脑皮层听觉中枢,被加工处理成听觉信 息。

生理学第九章感觉器官的功能

生理学第九章感觉器官的功能

生理学第九章感觉器官的功能第九章感觉器官的功能感觉(sensation)是客观物质世界在人主观上的反映。

它是人和动物机体为了保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为了适应内、外环境的不断变化所必需的一种功能。

机体内、外环境中的各种刺激首先作用于不同的感受器或感觉器官,通过感受器的换能作用,将各种刺激所包含的能量转换为相应的神经冲动,后者沿一定的神经传人通路到达大脑皮质的特定部位,经过中枢神经系统的整合,从而产生相应的感觉。

由此可见,各种感觉都是通过特定的感受器或感觉器官、传人神经和大脑皮质的共同活动而产生的。

本章所述内容仅限于感受器或感觉器官的功能,而各种感觉的最终形成与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密不可分,这些内容将在第十章中进一步加以阐述。

第一节感受器及其一般生理特性一、感受器、感觉器官的定义和分类感受器(receptor)是指分布于体表或组织内部的一些专门感受机体内、外环境变化的结构或装置。

感受器的结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最简单的感受器就是感觉神经末梢,如体表和组织内部与痛觉有关的游离神经末梢;有些感受器是在裸露的神经末梢周围包绕一些由结缔组织构成的被膜样结构,如环层小体、触觉小体和肌梭等。

另外,体内还有一些结构和功能上都高度分化的感受细胞,如视网膜中的视杆细胞和视锥细胞是光感受细胞,耳蜗中的毛细胞是声感受细胞等,这些感受细胞连同它们的附属结构(如眼的屈光系统、耳的集音与传音装置),就构成了复杂的感觉器官(sense organ)。

高等动物最主要的感觉器官有眼(视觉)、耳(听觉)、前庭(平衡觉)、鼻(嗅觉)、舌(味觉)等,这些感觉器官都分布在头部,称为特殊感觉器官。

机体的感受器种类繁多,其分类方法也各不相同。

根据感受器分布部位的不同,可分为内感受器(inter·oceptor)和外感受器(exteroceptor)。

内感受器感受机体内部的环境变化,而外感受器则感受外界的环境变化。

外感受器还可进一步分为远距离感受器和接触感受器,如视、听、嗅觉感受器可归属于远距离感受器,而触、压、味、温度觉感受器则可归类于接触感受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理学属于医学基础知识需要掌握的内容,中公卫生人才招聘考试网帮助大家梳理知识-感觉器官的功能。

1.为什么临床上常把瞳孔对光反射作为判断麻醉深度和病情危重程度的重要指标?
当环境较亮时,瞳孔缩小,环境变暗时瞳孔散大,瞳孔的大小由于人射光量的强弱而变化称为瞳孔对光反射。

其反射过程是:强光照射视网膜时产生的冲动经视神经传到中脑的顶盖前区更换神经元,然后到达双侧的动眼神经缩瞳核,再沿动眼神经中的副交感纤维传出,使瞳孔括约肌收缩,瞳孔缩小。

由于瞳孔对光反射的中枢位于中脑,因此检查瞳孔的直径和瞳孔对光反射可反映视网膜、视神经和脑干的功能状况,而脑干是心血管和呼吸等重要生命活动调节的基本中枢所在部位,因而颅脑损伤若累及脑干则表明病情十分危重,脑干也是网状结构上行激动系统的所在部位,许多麻醉药物就是通过阻断上行激动系统而发挥作用的,故临床上常把瞳孔对光反射作为判断麻醉的深度和病情危重程度的重要指标。

2.眼球被刺穿或房水循环障碍时分别会造成什么结果?
充盈于眼的前、后房中的液体称房水,房水不断生成,又不断回流人入静脉,保持着动态平衡,称为房水循环。

房水的功能为营养角膜、晶状体及玻璃体,维持一定的眼内压。

由于房水量的恒定及前、后房容积的相对恒定,因而眼内压也保持相对稳定。

眼内压的相对稳定对保持眼球特别是角膜的正常形状与折光能力有重要意义。

最主要的折射发生在空气与角膜接触的界面上,占人眼总折光能力的80%。

因此角膜的形状和曲度的改变将明显影响眼的折光能力。

如果眼球被刺穿,会导致房水流失、眼内压下降、眼球变形,引起角膜曲度改变。

房水循环障碍时会造成眼内压过高,称青光眼,眼的折光系统出现异常,严重时造成角膜混浊、视力丧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