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15 鉴赏诗词的语言(原卷版)

合集下载

2020版语文部编版七年级古诗词专题15《逢入京使》诗文鉴赏及考点揭秘(原卷版)

2020版语文部编版七年级古诗词专题15《逢入京使》诗文鉴赏及考点揭秘(原卷版)

专题15《逢入京使》诗文鉴赏及考点揭秘【知识储备】一、导入盛唐是边塞诗创作的鼎盛时期,涌现了著名的边塞诗派,代表诗人有高适、岑参、王昌龄等,他们的创作为百花齐放的盛唐诗坛增添了一朵奇葩。

今天要学习的是岑参。

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诗歌《逢入京使》。

二、目标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岑参及本诗的创作背景。

2、体会诗歌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3、积累诗歌,细细揣摩并体会诗的妙处。

学习重点:体会诗歌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学习难点:积累课文,细细揣摩并体会诗的妙处。

三、原文逢入京使(唐)岑参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四、注释《逢入京使》:选自《岑参集校注》。

入京使:回京城长安的使者。

故园:指长安和自己在长安的家园。

漫漫:路途遥远的样子。

龙钟:泪流纵横的样子,这里是沾湿的意思。

凭:请求,烦劳。

传语:捎口信。

五、诗意回头向东望自己的故乡,路途遥远迷漫;满面泪水沾湿了衣袖,涕泪依然擦不干。

途中与你在马上邂逅,想要写封信却没有笔与纸;唯有烦劳你捎个口信,给我家里报个平安。

六、赏析故园东望路漫漫,“故园东望路漫漫”是写眼前的实景。

“故园”指自己的家园,“东望”点明家园的位置,也说明自己在走马西行。

“路漫漫”三字,说明离家之远。

诗人辞家远征,回首望故乡,自觉长路漫漫,平沙莽莽,离家已越来越远。

“漫漫”二字,给人以茫茫然的感觉。

双袖龙钟泪不干。

龙钟:形容流泪的样子,这里是沾湿的意思。

写思乡的情状。

思乡之泪,龙钟交横,涕泗滂沱,这当然有点夸张,仍不失为真实,甚至可以说是更形象地表现了思乡的真情实感。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逢”字点出了题目。

这两句是写遇到入京使者时欲捎书回家报平安又苦于没有纸笔的情形,完全是马上相逢行者匆匆的口气,写得十分传神。

他一方面有对故园相思眷恋的柔情,一方面也表现了诗人开阔豪迈的胸襟。

整体赏析:诗人在远赴边塞的途中,偶遇返京的使者,思乡之情奔涌而出,不可遏止。

东望故园,长路漫漫,亲人远隔,怎能不让人泪雨滂沱!然而,诗人并没有过多沉浸在思乡的悲苦中,而是振作精神,安慰家人。

专题15 古诗词观点态度分析评价-2023年中考语文考前抓大分技法之古诗词鉴赏(解析版)

专题15 古诗词观点态度分析评价-2023年中考语文考前抓大分技法之古诗词鉴赏(解析版)

专题15 古诗词观点态度分析评价(解析版)【考点穿透】【考向阐释】作者的态度包括:对事物、人物的态度,对社会现实的态度,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态度,对人生感悟的倾吐,等等。

所谓“评价”,是指在把握文中观点和作者态度的基础上,对作者的观点和态度作出评价。

如文章的观点是否正确,认识是否全面,论述是否透彻,感情是否健康,对读者有什么有益的启示,在今天有什么现实意义,等等。

有时还需要对别人的评价进行分析比较,作出判断。

【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的方法】1.了解诗歌创作的特定背景,结合诗的内容,把握作者的观点与态度。

诗是现实生活的写照,一首诗的形成总是与作者对特定的历史事实的感悟有关。

诗中所表现出来的作者对社会、对生活中某人、某事或某种现象的或褒或贬,或肯定或否定,分析诗中抒作者的观点或态度,我们应尽可能多地联系诗歌创作的特定的历史背景,结合诗的内容作细致、全面的分析。

2.把握诗歌的情感,领悟作者的观点与态度。

读诗要把握诗情,把握了诗情,才能走进诗作者的心灵,オ能正确地领悟诗作者的态度观点。

如怀古咏史诗,从情感的表现方式上来说,大致上就有两种:一是对历史作冷静、理性的思考,表达诗人仰幕或惋惜之情。

如杜牧和王安石都写过《题乌江亭》,但由于两人对项羽的自刎都从自身的处境出发,因此,对历史的思考、表达出来的情感显然是不一样的。

杜牧为项羽自刎而惋惜:“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表达了对生活百折不挠的态度;而王安石却感到项羽的失败是历史的必然:“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表达客观地面对现实的生活态度。

二是把史实与现实结合在一起,或是感慨个人遭遇,或是抨击社会现实。

对这样的诗我们就应从历史与现实结合的角度,分析出作者在诗中所表现出来的感情切入点,由此去分析诗作者对生活的态度与观点。

3.分析诗句的含蓄义或理趣义,分析出作者的观点与态度。

大多古诗词的作者并不是直接地在诗中表达自己的态度或观点的,而是通过写景或写事来含蓄地表达自己对人生、对生活、对社会现实的情绪态度。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15: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讲案) 人教版高三总复习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15: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讲案)  人教版高三总复习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15: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讲案)人教版高三总复习专题15: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讲案)目标明讲1.了解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基本题型及命题规律。

2.掌握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基本方法,准确鉴赏诗歌中的表达技巧。

考点详讲◇考点一:修辞手法【真题回放】1.【2016年高考上海卷】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题目。

(8分)野望(唐)杜甫西山白雪三城戍①,南浦清江万里桥②。

海内风尘诸弟隔,天涯涕泪一身遥。

惟将迟暮供多病,未有涓埃③答圣朝。

跨马出郊时极目,不堪人事日萧条。

【注】①三城戍:西山三城的堡垒,三城,与吐蕃临界,为蜀边要塞。

②南浦句:南浦,泛指送别之地。

万里桥,在成都杜甫草堂的东边。

③涓埃:细流与微尘,比喻微小。

(1)下列各组词语不符合对仗要求的一项是()(1分)A.第一、二句中的“白雪”与“清江”B.第三、四句中的“诸弟”与“一身”C.第五、六句中的“供多病”与“答圣朝”D.第七、八句中的“时极目”与“日萧条”(2)从“切合题目”的角度分析本诗,恰当的一项是()。

(2分)A.第一、二句中的“西山”“南浦”切合“野”字。

B.第三、四句“海内”“天涯”切合“野望“二字。

C.第五、六句中的“迟暮”“涓埃”切合“望“字。

D.第七句中的“出郊”“极目”切合“野望”二字。

(3)全诗是怎样表现作者的情感的?请结合具体诗句加以赏析。

(5分)2.【2016年高考山东卷】阅读下面的元曲,回答问题。

(8分)水仙子.舟中孙周卿孤舟夜泊洞庭边,灯火青荧对客船,朔风吹老梅花片。

推开篷雪满天。

诗豪与风雪争先,雪片与风鏖战,诗和雪缴缠。

一笑琅然。

(1)分析“诗豪与风雪争先,雪片与风鏖战,诗和雪缴缠”使用的两种修辞手法。

(4分)(2)结合作品,简要分析作者的感情变化。

(4分)【规律探秘】高考对于修辞手法的考查,一般要求结合具体内容作相应的具体分析,而不能泛泛而谈。

高考对修辞手法的考查一般分两个层面,一是辨认修辞格,二是说明其表达效果。

专题15古诗词赏析(压轴题)-决胜中考语文压轴题全揭秘精品

专题15古诗词赏析(压轴题)-决胜中考语文压轴题全揭秘精品

专题15:古诗词赏析一、【2014中考四川南充卷】阅读下面宋词,回答问题。

(6分)浣溪沙晏殊一曲新词酒一杯。

去年天气旧亭台。

夕阳西下几时回?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小园香径独徘徊。

(1)这首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结合全词简要概括。

(3分)(2)“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一向为词评家赞赏,请简要赏析。

(3分)二、【2014中考云南卷】阅读下面唐诗,回答问题。

(4分)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韩愈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1)请描述出诗中早春景色的特点。

(2分)(2)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2分)三、【2014中考浙江衢州、丽水卷】(4分)惜分飞富阳僧舍代作别语毛滂(宋)泪湿阑干花著露,愁到眉峰碧聚。

此恨平分取,更无言语空相觑。

断雨残云无意绪,寂寞朝朝暮暮。

今夜山深处,断魂分付潮回去。

【注释】毛滂:浙江衢州人。

这首词是毛滂辞别病中妻子,赴任途中所作。

13.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有“我寄愁心与明月”,如果用此句替代这首词中的“断魂分付潮回去”,是否合适?请根据词的内容作出分析。

(4分)附李白诗: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四、【2014中考浙江杭州卷】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1)(2)两小题。

(5分)月螺川①早发【明】王猷定月落秋山晓,城头鼓角停。

长江流远梦,短棹拔残星。

露湿鸥白衣,天光雁字青。

苍茫回首望,海岳一孤亭。

【注】①螺川:螺山,委婉如螺,在江西境内,南临赣江,风景秀丽。

②棹(zhào):船桨。

③孤亭:这里指螺江。

诗人:王猷定(yóu)(1598—1662),字于一,号轸石,江西南昌人,明末清初散文大家,诗人。

他出身于官宦之家,祖父辈科名显达,但他并不追逐功名利禄。

⑴中哪些自然景物表现了“螺江早发”的“早”?(2分)⑵⑶⑵“景中有情”是这首诗的艺术特点,请结合诗句作赏析。

专题15 古代诗歌鉴赏之读懂诗歌,鉴赏形象-2021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最新备考学案

专题15 古代诗歌鉴赏之读懂诗歌,鉴赏形象-2021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最新备考学案

专题15 古代诗歌鉴赏之读懂诗歌,鉴赏形象【高考真题演练】1.【2020·新高考Ⅰ卷(山东)】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试题。

赠别郑炼赴襄阳杜甫戎马交驰际,柴门老病身。

把①君诗过日,念此别惊神。

地阔峨眉晚,天高岘首春②。

为于耆旧内③,试觅姓庞人④。

【注】①把:握,执。

②岘首山,在襄阳。

③耆们:年高望重的人。

④姓庞人:指庞德公,汉末襄阳高士。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诗的首联简单交代了兵荒马乱的时代背景和诗人年老多病的艰难境况。

B.虽然日后仍有朋友的诗篇陪伴,但面对离别,诗人还是感到心惊神伤。

C.诗人请郑炼在襄阳寻访庞德公那样的高士,表达了对先贤的仰慕之意。

D.全诗情感表达含蓄蕴藉,格律谨严,比较典型地体现了杜甫诗的风格。

2.【2020·全国Ⅲ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苦笋陆游藜藿盘中忽眼明①,骈头脱襁白玉婴。

极知耿介种性别,苦节乃与生俱生。

我见魏征殊媚妩②,约束儿童勿多取。

人才自古要养成,放使干霄战风雨。

【注】①藜藿:藜和藿,泛指粗略的饭菜。

②唐太宗曾说,别人认为魏征言行无礼,我却觉得他很妩媚。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诗人看见盘中摆放的一对剥去外皮的竹笋,洁白鲜嫩,不禁眼前一亮。

B.诗的三、四两句既是对苦笋的直接描写,又有所引申,使苦笋人格化。

C.诗人虽然喜爱苦笋,但毕竟吃起来口感苦涩,所以吩咐不要过多取食。

D.全诗以议论收尾,指出人才养成既需要发展空间,也要经历风雨磨练。

(2)诗人由苦笋联想到了魏征,这二者有何相似之处?请简要分析。

(6分)【参考答案】1.D【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诗句和诗人情感的读懂和理解。

“表达含蓄蕴藉”错误。

从本诗颔联可以看出诗人对朋友的感情表达十分直接,并不含蓄。

2.(1) C 【解析】本题是综合性考查题目,考查理解分析诗词的内容、手法、语言、情感等的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

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共60张PPT)

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共60张PPT)

南游岳阳而作此诗。
诗中的“雁引愁心去”一句,有的版本写作“雁
别秋江去”。你认为哪一句更妙?为什么? 栏
解析:第一步,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引”在

文中是“带走”的意思。

第二步,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大雁有意为诗人带走愁心,君山有情为诗人衔来好月。
愁去喜来,互相映衬。
第三步,指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


高考解密
巩固提升
1.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菩萨蛮·北固题壁


(清)郭麟


青天欲放江流去,青山欲截江流住。侬也替江愁,山山
不断头。 片帆如鸟落,江住侬船泊。毕竟笑山孤,能留
侬住无?
高考解密
(1)简析“片帆如鸟落,江住侬船泊”中“住”字的含义。
“住”字在句中是江水凝滞不流动的意思,写出了因看不见 江水流动而产生的错觉,也形象地表现出水流平缓之状。
目 格,难免用到表述诗词风格的专用词汇。语言风格种类繁多, 链
须注意了解下列几种常用的语言风格:

激越豪迈:此种风格的诗激情四射,昂扬向上,语言有 气势,节奏奔放。
高考解密
从军行
陈羽
海畔风吹冻泥裂,梧桐叶落枝梢折。

横笛闻声不见人,红旗直上天山雪。
目 链

沉郁顿挫:沉郁就是深沉蕴藉。作者似乎有千言

(2)词的上阕说“侬也替江愁”,下阕说“毕竟笑山孤”,
目 链
“愁”与“笑”是否矛盾?为什么?

不矛盾。从“愁”到“笑”,表现了作者主观感情的变化。 作者先为群山重叠似乎要截住江流而忧愁;后来,又为青 山毕竟截不住江流而欣喜。

专题15 鉴赏诗词的语言(解析版) Word版含解析.doc

专题15 鉴赏诗词的语言(解析版) Word版含解析.doc

☞基础勤梳理名篇名句不离口1.《诗经》中比喻存有戒心,做事极为谨慎小心的句子是:,,。

2.苏洵《六国论》评论六国败亡的历史,提出“六国破灭,,,。

”的精辟论点。

3.《六国论》中描写祖辈创业艰难的句子是“思厥先祖父,,,以有尺寸之地”。

4.《六国论》结尾指出“苟以天下之大,,”,告诫北宋统治者要汲取历史教训的主旨。

5.欧阳修在《伶官传序》中就后唐庄宗耽溺于伶人而丧国的史实,告诫后人应记住:,。

【答案】1.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2.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3.暴霜露,斩荆棘。

4.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5.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易错成语勤温习1.对于高三学子来说,这个学期是他们高中阶段关键的一个学期,也是查漏补缺的宝贵的复习时间,所以,同学们都全力以赴,不怕苦累,只为了将来能在社会上有立.锥之地...。

(立锥之地,形容极小的一块地方,多与“无”搭配。

)2.高三复习过程是很辛苦的,而考生在考前要适应高考作息时间,可是有的考生还是起早贪黑、枕戈待旦....,显得过于紧张,这是不利于高考的。

(“枕戈待旦”主要是指连睡觉时也不放松戒备,等待着杀敌,重点强调随时准备着杀敌。

不符此句语境。

)3.我们不得不承认,大师们的作品也是参差不齐的,某些篇章语言繁冗乏味,格调低下庸俗,真让人不忍卒读....。

(“不忍卒读”意思是不忍心读完;常用以形容文章内容悲惨动人。

不符此句语境。

)4.联通版iPhone 5正式首发销售,尽管苹果零售店已经宣布销售告罄,但站在苹果专卖店门口的果粉们却乐此不疲....,久久不愿离去。

(“乐此不疲”形容对某事特别爱好而沉浸其中。

此句没讲果粉们特别爱好什么,所以不合此句语境。

)5.众志成城,因人成事....,中国人民依靠自己的力量建立了新中国。

(“因人成事”依靠别人的力量做成事情。

和后句矛盾。

)写作素材常积累备考话题:敬畏自然经典素材:1.恩格斯曾说过:美索不达米亚、希腊、小亚细亚等地的居民为了想要得到耕地,把森林都砍光了,但是他们梦想不到,这些地方竟成了荒芜的不毛之地。

专题15 诗歌鉴赏(情感与炼字)(讲练)-2024年中考语文二轮复习讲练测(全国通用)(原卷版)

专题15 诗歌鉴赏(情感与炼字)(讲练)-2024年中考语文二轮复习讲练测(全国通用)(原卷版)

专题15 诗歌鉴赏—情感与炼字 (2)【课标要求】 (2)【主要题型】 (2)【选材特点】 (2)【命题趋势】 (2) (2)考点一诗歌鉴赏内容与情感 (3) (4)考法一诗歌内容理解 (4)考法二诗歌的情感理解 (4) (5)知识点一理解诗歌内容的方法 (5)知识点二诗歌鉴赏情感探究 (7)常考的八类古诗词情感鉴赏 (7) (10)考点二诗歌的炼字 (13) (13)考法一炼字角度赏析诗句 (13)考法二体会加点字的妙处 (13) (15)知识点诗歌鉴赏的炼字技巧 (15) (16)【课标要求】2022版课标中对于古代诗歌的考查,有如下要求。

阅读表现人与自然的优秀文学作品,包括古诗文名篇,体会作者通过语言和形象构建的艺术世界,借鉴其中的写作手法,表达自己对自然的观察和思考,抒发自己的情感。

阅读古代诗文名篇,考查文意理解、写法探究等。

阅读表现人与自然的优秀文学作品,包括古诗文名篇,体会作者通过语言和形象构建的艺术世界,借鉴其中的写作手法,表达自己对自然的观察和思考,抒发自己的情感。

【主要题型】1.在考查形式上,主要有两种,一是选择题;二是主观题。

其中,以主观题诗歌鉴赏为主。

2.在考查内容上,既有对课内诗歌鉴赏的考查,又有对课外诗词的考查,同时还有部分地区课内外诗歌进行对比鉴赏。

【选材特点】1. 从体裁来看:以诗为主,兼顾考词。

2. 从朝代来看:以唐宋诗词为主,兼顾其他朝代。

3. 从作者来看:以熟悉的作者为主,兼顾陌生作者。

近三年的试卷中,我们熟悉的作者有:李白、欧阳修、王勃、陆游、辛弃疾、王安石、杜甫等。

4. 从选题来看:课内诗歌鉴赏主要考查名篇,课外诗歌鉴赏主要选熟悉作者的陌生作品,或者选陌生作者的代表作,以保持试题的陌生度。

5. 从内容来看:贴近生活,弘扬正能量,培养家国情怀。

【命题趋势】近年来,在全国各地中考语文试卷中,对诗歌鉴赏的考查均为必考题,一般设置2-3个小题,第1题通常侧重考查诗歌的基本内容及情感,第2题通常考查对诗句的赏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优等生百日闯关系列之专题15:鉴赏诗词的语言☞基础勤梳理名篇名句不离口1.《诗经》中比喻存有戒心,做事极为谨慎小心的句子是:,,。

2.苏洵《六国论》评论六国败亡的历史,提出“六国破灭,,,。

”的精辟论点。

3.《六国论》中描写祖辈创业艰难的句子是“思厥先祖父,,,以有尺寸之地”。

4.《六国论》结尾指出“苟以天下之大,,”,告诫北宋统治者要汲取历史教训的主旨。

5.欧阳修在《伶官传序》中就后唐庄宗耽溺于伶人而丧国的史实,告诫后人应记住:,。

易错成语勤温习1.对于高三学子来说,这个学期是他们高中阶段关键的一个学期,也是查漏补缺的宝贵的复习时间,所以,同学们都全力以赴,不怕苦累,只为了将来能在社会上有立锥之地....。

(立锥之地,形容极小的一块地方,多与“无”搭配。

)2.高三复习过程是很辛苦的,而考生在考前要适应高考作息时间,可是有的考生还是起早贪黑、枕戈..待旦..,显得过于紧张,这是不利于高考的。

(“枕戈待旦”主要是指连睡觉时也不放松戒备,等待着杀敌,重点强调随时准备着杀敌。

不符此句语境。

)3.我们不得不承认,大师们的作品也是参差不齐的,某些篇章语言繁冗乏味,格调低下庸俗,真让人不忍卒读....。

(“不忍卒读”意思是不忍心读完;常用以形容文章内容悲惨动人。

不符此句语境。

)4.联通版iPhone 5正式首发销售,尽管苹果零售店已经宣布销售告罄,但站在苹果专卖店门口的果粉们却乐此不疲....,久久不愿离去。

(“乐此不疲”形容对某事特别爱好而沉浸其中。

此句没讲果粉们特别爱好什么,所以不合此句语境。

)5.众志成城,因人成事....,中国人民依靠自己的力量建立了新中国。

(“因人成事”依靠别人的力量做成事情。

和后句矛盾。

)写作素材常积累备考话题:敬畏自然经典素材:1.恩格斯曾说过:美索不达米亚、希腊、小亚细亚等地的居民为了想要得到耕地,把森林都砍光了,但是他们梦想不到,这些地方竟成了荒芜的不毛之地。

二战失败后,德国人宁肯在寒风中瑟瑟发抖;也没有砍掉一棵树。

拥有很高的森林覆盖率,却对每一个居民家中的树都要立法保护,甚至“全面体检”。

2.老子指出“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提出人应当顺从自然。

子思、孟子主张天人合一之说,认为人只要扩充“诚”的德性,就“可以赞天地之化育”,“与天地参矣”。

庄子则主张“无以人灭天”,“牛马四足,是谓天;落(络)马首,穿牛鼻,是谓人”,以为一切人为都是对自然的损害。

时新素材:射水鱼(Toxotes jaculatrix,Archerfish)以一种不同寻常的能力而著称:它们能从嘴中喷出强大的水流击落水面上的昆虫。

但是研究人员对这种能力很疑惑,因为水面上光的折射能够扭曲昆虫的外观尺寸和所处的位置。

一项新的研究表明,这种精确射击的能力是这种鱼通过长期的学习获得的清词丽句背一点1.人与自然,应该是和谐共处的关系,而不是彼此对立;应该是平等互利的关系,而不是彼此伤害。

人类对自然的态度,也决定了自然对我们的态度。

只有以谦卑诚恳的心来认识自然,了解自然,发现自然本身的规律和秩序,我们才能从自然中悟出生存发展的哲理,让我们美好的家园里遍绽幸福之花。

2.泥土的味道是苦涩的,海水的味道是苦咸的,树林中清新的空气也有着一丝苦津津的味道。

这苦的大自然,孕育人们交织着各种苦痛的心灵。

广袤的土地,浩瀚的海洋,辽阔的天空,了无际涯的心灵,构成了我们这个世界。

3.从荀子的“人定胜天”论开始,人类就开始了漫长的与自然斗争的历程。

于是,边地茂密的草原飘起了漫漫黄沙,曾经清澈的河流泛起了污浊。

人类文明的步履跨得越大,我们与自然的距离也就越远。

“迟日江山丽,微风燕子斜”,“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这些清丽诗句中所绘美景已逐渐淡出了我们的视野;随之而来的是频率越来越高的沙尘暴、登陆越来越强的台风,还有我们越来越不想见到的各种地质灾害。

面对曾经秀丽的家园所遭受的苦难,我们不得不反思我们在人类文明进程中所扮演的角色。

4.提起自然,便想起了《诗经》。

《诗经》中直接以草木为名或涉及草木内容的篇目,至少有80%以上。

中国古代真正的大雅之人往往对草木情意殷殷,陶渊明自称五柳先生,有人爱菊,爱莲,爱牡丹。

柳宗元被贬柳州心情很不好,还在自然中找到乐趣:“柳州柳刺史,种柳柳江边。

”《西游记》作者吴承恩,这位四百八十年前的江苏才子写到第八十六回,写了个野菜宴,一口气写了六十余种野菜,而且是真实无欺。

5.成熟的麦子低垂着头,那是在教我们谦逊;一群蚂蚁能抬走大骨头,那是在教我们团结/;温柔的水滴穿岩石,那是在教我们坚韧;蜜蜂在花丛中忙碌,那是在教我们勤劳。

☞技能再提高一、考点综述诗歌是语言的艺术,对诗歌进行艺术分析的依据首先就是语言。

诗歌语言与其他文学样式的语言相比,更具有抒情性、含蓄性、精炼性、跳跃性。

题型大多采用主观题形式,重点考查考生鉴赏作者用词、用语技巧的能力。

炼字的重点是动词、形容词、词类的活用和叠音词的表达效果以及诗歌中某个词语在结构上的作用,语言的赏析重点是语言的风格和特色,又是结合诗人的风格进行考核。

语言风格和特色的赏析的考核的设题方式一般是给出特色,让学生结合诗歌进行分析。

二、应试技巧指南高考题对语言的考查,一般从词句入手。

回答方式,一般总说语言特色,然后结合诗歌的具体内容,从手法(修辞、炼字)、内容、思想感情入手分析。

就近几年高考题来看,从思想内容方面考查多些,表达效果也主要体现在表情达意上。

炼字、诗眼是主要的考查方式。

鉴赏诗歌的的语言往往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一)、考虑古代诗歌推敲字词的特点,关注重点词语。

1.名词:名词往往是特定意象的特称。

名词的连用常常会营造出一定的意境。

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

2.动词:一个动词往往能够使整首诗活起来,而且动词往往有多重含义。

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3.形容词:这些词语往往从各个角度对中心词进行修饰限制,对渲染气氛、表现心情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如“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红”“绿”“火”“蓝”等词语把江南的美景写得色彩绚烂,美不胜收。

4.副词:往往也起修饰限制作用,在很多情况下也是鉴赏的重点。

如“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一个“忽”字把漫不经心而忽然想起了丈夫不禁伤感的情绪变化表现得淋漓尽致。

而这正是本诗的耐人寻味之处。

5.数量词:可以准确地表情达意。

如杜甫的《曲江二首》之一中的“一片飞花减却春,风飘万点正愁人”,“一片”飞花落下都要减掉一层春色,“万点”飞花飘落更使人烦恼愁闷。

抒发了诗人因伤春而满腹愁怨的感情。

6.叠词:词语的重叠往往能使意境深化。

典型的是李清照的“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将诗人寂苦无告的心境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

(二)、关注诗歌语言变形的特点。

因为古代汉语本身的特点和诗词格律对语言使用的限制,诗词里的经常出现语言的变形,而这些变形的词语在诗歌表情达意方面往往起到重要的作用。

如“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把春风的多情、灵动恰当地表现了出来。

再如“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花溅泪”不是说花流泪,而是说花上溅上了愁人的眼泪;“鸟惊心”也不是说鸟儿受到惊吓,而是说鸟鸣惊动愁人的心。

(三)、关注修辞语言的表达效果。

常用的修辞有比喻、比拟、夸张、借代、双关等待。

因为修辞的运用,诗歌往往达到一种特殊的表达效果。

语言鉴赏也应特别关注这种情况。

如王维写风:“日落山水静,为君起松声。

”在日落西山、山水静寂、忙碌了一天的人们感到倦怠的时候,它盛情地为人们吹动松涛,奏响大自然的雄浑乐曲。

这种拟人手法的使用,把善解人意的风的形象很好地表现了出来。

再比如贺知章的“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碧玉”喻色,“丝绦”喻形,把柳树青翠润泽、柳条细长柔嫩的特点十分形象地展示了出来。

(四)、关注诗歌整体的语言风格。

诗歌的语言风格,多种多样,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种:平淡、清新、绚丽、质朴、明快、含蓄、简洁、洗练、豪放、柔婉等等。

很多诗人长期的写作实践形成了自己的语言特色。

如陶渊明的朴素自然、杜甫的沉郁顿挫、李白的豪放飘逸、白居易的通俗明白、王昌龄的雄健高昂、李商隐的朦胧隐晦、王维的清新自然、杜牧的清健俊朗、高适的悲壮苍凉、李清照的缠绵悱恻、韩孟的奇崛险怪、温庭筠的绮丽香艳等等。

了解了这些诗人的语言风格特点,对于鉴赏诗歌语言特别有帮助。

☞基础提升练一、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各题。

长安夜雨薛逢①滞雨通宵又彻明,百忧如草雨中生。

心关桂玉②天难晓,运落风波梦亦惊。

压树早鸦飞不散,到窗寒鼓湿无声。

当年志气俱消尽,白发新添四五茎。

【注】①薛逢,字陶臣,历侍御史、尚书郎。

因恃才傲物,屡忤权贵,仕途颇不得意。

②桂玉:喻昂贵的柴米。

(1)这首诗的“诗眼”是首联中的哪个字?试结合全诗内容简要分析。

(5分)(2)这首诗运用了多种表现手法,请指出其中两种,并简要说明。

(5分)二、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题壬辰寒食①王安石客思似杨柳,春风千万条。

更倾寒食泪,欲涨冶城②潮。

巾发雪争出,镜颜朱早凋。

未知轩冕乐,但欲老渔樵。

【注】①寒食:清明前一天(一说前两天)。

②冶城:古地名,在今南京市西,临长江。

(1)联系全诗,赏析“雪”和“朱”的表达效果。

(5分)(2)诗中,作者除了表达身在异乡、思念家乡的情感,还表达了什么情感?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6分)三、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各题。

卜算子·春情秦湛春透水波明,寒峭花枝瘦。

极目烟中百尺楼,人在楼中否?四和①袅金凫,双陆②思纤手。

拟倩东风浣此情,情更浓于酒。

注:①四和:香名,亦称四和香。

②双陆:古代一种博戏的名称。

(1)赏析词的上片“春透水波明,寒峭花枝瘦”中“透”“瘦”二字的表达效果。

(5分)(2)本词下片是如何表达诗人情感的?请简要分析。

(6分)四、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送友人赋得暮雨送李胄李白韦应物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海门深不见,浦树远含滋。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

(1)《送友人》第三联是用哪种修辞来表达“游子意”、“故人情”的?请简要赏析。

(3分)(2)赏析“漠漠帆来重”一句中“重”字的表达效果。

(3分)(3)比较两首诗尾联抒情方式的不同之处。

(4分)五、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9题。

(11分)初见嵩山张耒年来鞍马困尘埃,赖有青山豁我怀。

日暮北风吹雨去,数峰清瘦出云来。

【注】张耒:北宋诗人,苏门四学士之一,因受苏轼牵连,累遭贬谪。

(1)作者初见嵩山是什么样的心情?这样的心情是怎样表现出来的?请结合全诗简析。

(5分)(2)“数峰清瘦出云来”一句妙在何处?“清瘦”有何种精神内涵?(6分)☞能力捷进测一、(2015年高考湖北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