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致极和李传钟先生小记

合集下载

高考作文:小众又吸睛的人物写作素材

高考作文:小众又吸睛的人物写作素材

高考作文:小众又吸睛的人物写作素材潘玉良中国着名女画家、雕塑家,民国六大新女性画家之一(其余五人为方君璧、关紫兰、蔡威廉、丘堤、孙多慈),其余五人大多出自名门望族,只有她出身最贫寒,一岁丧父,两岁丧姊,八岁丧母,后被舅舅收养,14岁时,被舅舅卖入青楼,后遇恩人潘赞化。

在潘赞化的全力支持下,一个女人不畏低微的出生锤炼出艺术上一等一的才华,在精神气度与秉赋上,值得我们宝贵、善待与尊重。

玉良在留学近九个年头后回国,一度确实也在老师刘海粟及同学徐悲鸿执办的美院当过教授,并且出版画册,举办展览。

可是,对这个当初被卖入青楼的女子,即使她学成回国人们也不原谅她。

就是有人要拿她的历史来毁损她,有人要在她的画展上写污言侮辱她,她已高价卖掉的作品也有人拿刀去划开它。

缺乏艺术眼光的人,甚至置疑她的作品是否为她亲手所画,她需要当场作画来证明自己的真本事。

人性的卑污,在如何对待玉良这个不幸的女人身上,是凸显到极致的。

1937年,42岁的玉良再次返身去法国,此次一去40年,直至82岁终老,她再没回过中国。

玉良不得不离开自己的国家再返法国后,便将余下的生命全投入在绘画上了。

因为她不入法国籍——过去的人总认为入外籍等同于不爱国,也不与画廊签约出售自己的作品——过去的人也认为金钱会玷污艺术的纯洁性,她的生活一直在清苦里徘徊,靠零星卖点小画与朋友的接济过活,住得简陋,吃得简单,穿得随便。

为了省一省开支,她尽量买最便宜的颜料与画布,画画的时候也尽量画得薄一些,条件十分艰苦。

而她后半生在法国与他国所获得的各项艺术殊荣,包括法国国家金质奖章、法国“自由艺术协会国际沙龙”银质奖、法国文化教育一级勋章、比利时金质奖章……等等奖励是多么沉甸甸。

在民国与新中国时期,能得世界这么多殊荣的中国艺术家,大约就只有潘玉良一个人了。

【适用话题】磨砺,包容,卑微与伟大,坚持,放下…李叔同狂来轻世界,醉里得真知弘一法师,为现代中国着名艺术家、艺术教育家,中兴佛教南山律宗,为着名的佛教僧侣。

艺风友朋书札信(合)

艺风友朋书札信(合)

陈庆年致缪荃孙信夫子大人钧座:久失瞻侍,不暂弭忘。

日月不居,朔吹已厉,敬维起居曼福,当如所念。

门生自来鄂垣,即得谒南皮,坐语移时,并未询及《通志》之事。

与星海往还,彼此相左,尚未得晤。

赵森兄于书启一席,性最不近,且其居停,已由北洋奏调,开春即行,必须另谋位置。

星海允为谋译书局事,已将其学行言于南皮,书来谓谅可报命,惟不能刻期云云。

如得函丈再为进言,当可得劲,森甫甚盼之也。

《洋务辑要》须大加整顿,。

方可写定。

近寓自强学堂,从事董理,尚无眉目。

此间译书尚多,惟故书旧籍,无人留心,雅道凌夷,深可惋叹。

旧侣旷绝,谋假无从,殊觉怀抱为劣耳。

函丈所刻《奉天录》、《曲目表》,谅已有印本。

《留溪外志》与盛刻他种能陆续见赐,以资研悦,尤所盼也。

此间武备学堂近来情形,已详与礼卿信中。

两湖书院尚拟改章,容再另布。

诸惟珍摄,敬请钧安。

门生陈庆年叩禀。

丙申冬月初九日。

外致吴可园、傅苕生二书,求即饬送,不致遗失为盼。

丁立诚致缪荃孙信一小珊仁兄大人阁下:顷拜惠书,并损佳刻,谢谢。

藉稔起居迪吉,餐卫咸宜,颂颂。

委转交泽山同年信,并书二部,当即寄硖。

《尚书》隶古文定本亦代致之。

《北郭集》舍下所藏,即文渊传钞之本,已付写官。

惟现届封河,俟二月有便奉呈。

《诗传旁通》尚无此书。

今年为文渊补钞残本,已成者三千册,惜经费有定额,未能速成为憾。

此书即所缺五百余种之一也。

《说文句读》,都门新印本有否,其价若干?乞便中示知。

黎氏近刻古佚书,如《玉篇》、足本《玉烛宝典》,均已见过,未知都门有处觅否?或来岁南旋,必有印行耳。

手此敬复,即颂开安。

弟丁立诚顿首。

二筱珊仁兄大人阁下:前月奉到还云,忻悉所寄丛书、奏议均达荃阁。

又知台从有天津之行,取道沪渎。

先将《常州遗著》妥寄,一月以来,未奉续音,想必北辕未返也。

兹寄上《千顷堂书目》钞本十四册,此书因罚钞五册,故格外迟迟。

通部笔迹尚看得过。

敝处所藏者,不分卷。

钞本在乾隆间,故亦不欲改作四库式子。

尊意想必以为然。

高二语文传记类文本阅读专项训练单元达标提高题检测试卷

高二语文传记类文本阅读专项训练单元达标提高题检测试卷

高二语文传记类文本阅读专项训练单元达标提高题检测试卷一、传记类文本阅读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九十高龄汉学家叶嘉莹:我的一生,“根”在中国2014年5月10日,海内外各界人士齐聚天津南开大学,共贺叶嘉莹先生九十华诞。

在致答谢词时,叶嘉莹如此坦露心声:“如果人有来生,我还愿做一个教师,我仍然要教古典诗词。

”而实际上,自1979年起,叶嘉莹先生就每年回祖国大陆讲学,为当时百废待兴的古老的“诗的国度”注入诗意。

在南开大学,她创办了中华古典文化研究所,捐出自己退休金的一半——10万美金,用于奖励师生。

1924年,叶嘉莹出生在北京一个古老的家族,祖父曾在清朝为官,他们原本祖居于叶赫地,本姓叶赫那拉,又称叶赫纳兰,与著名的饮水词人纳兰性德源出一家,因民国以后废除满族姓氏,方简化为“叶”字。

在这个早已被汉文化同化的大家庭中,一直信奉的是儒家思想,这对叶嘉莹的影响十分之大。

闲暇时光,叶嘉莹的父亲与伯父会在院中散步,声情并茂地吟诵古诗,母亲与伯母则会各执一册诗词选集默默研读。

按时间计算,叶嘉莹的一生几乎与整个中国的近现代史同步,同样,她也经历了这个大时代所有的幸与不幸,甚至曾经入狱。

在屡次磨难中,叶嘉莹丢掉了衣服、行李,而始终贴身携带的便是恩师顾随的授课笔记。

在诗词大师顾随的影响下,对古诗、古典文化的热爱与研究一直伴随在叶嘉莹的生活中,包括“白色恐怖”时期。

“放出去后我没有工作,甚至没有桌子床铺,先生仍在监狱,身边带着吃奶的孩子。

我放弃过研究还是没有放弃过?”叶嘉莹似自问又似自答,伴以怅然叹息,“或许当时我内心仍然热爱着我的古诗,但是我在生活中不得不暂时放弃了。

生活非常困苦,但是我还会背诗啊。

”叶嘉莹认为最美好的时光也与做研究有关。

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她来到哈佛与一位教授合作做研究,在那段时间中,最让叶嘉莹印象深刻的是哈佛大学总图书馆的藏书,数量丰富少有比肩。

“我的办公室就在图书馆楼上。

与我合作的美国教授为我提供了很多方便,他告诉图书馆的人,五点钟闭馆,但是叶先生可以一个人留在里面看书。

容安馆札记

容安馆札记

《容安馆品藻录姜亮夫》范旭仑《万象》二○○四年四月一九六六年春,容安馆主大病初起,遂理董《楚辞》札记。

《容安馆札记》第七百六十一则:【《离骚》:“黄览揆余初度兮”......窃谓“初度”之“度”当作“贞节”“鸿节”解,品节,志操之谓......小儿初生,品行尚无朕兆,父悬揣而得之,故曰“揆”。

王注“揆,度也”,此“度”为“测度”之“度”。

近人姜亮夫《屈原赋校注》乃曰“"初度"谓始生之器宇,即下文"纷吾既有此内美兮"之内美,受形父母,其美如是”云云。

夫“器宇”之“美”乃外貌也,何得曰“内”?“览”而可知也,何必曰“揆”?数语之间,自相违牾。

姜书矜夸支蔓,而发明殊鲜,于声音通假尤沾沾自喜,不知文芸阁《纯常子枝语》卷九《卜居》之“突梯滑稽”叠韵变文已发其绪矣。

动言创获,胥多事无谓。

举此一例,不暇条驳之矣。

署“姜亮夫校注”,《序言》署“姜寅清序”,而书中每曰“寅按”。

《天问》“恒秉季德”句自注引“先师王静安先生”云云,而四句之后“有狄不宁”句自注引“王国维”云云。

盖姜不知著书有体例也。

】《管锥编》论《楚辞补注》,舍弃了“初度”的考释,盖考订名物词句乃钱先生之末节也。

而姜亮夫《重订屈原赋校注》(一九八七年三月,天津古籍出版社)则省悟道:“余旧说从戴震说,以为初生之器宇,空疏不与上下文义相会,非也。

”亦改“先师王静安先生”为“王国维先生。

”说是“不暇条驳”,钱先生还是忍俊不禁,遇事便发------【“女嬃之蝉媛矣”姜注引张云璈《选学膠言》引“嬃者贱妾之称;蝉媛,妖态也。

”较旧说为长。

按施愚山《矩斋杂说》云:“天上有须女星......亦足悲矣。

”直说诗解颐者,张氏窃之耳。

】“较旧说为长”,《屈原赋校注》(一九五七年六月,人民文学出版社)原作“寅按此说较旧说女嬃为屈原姊妹为允”-----是亦“支蔓”之一端也。

《管锥编》考论《离骚》“女嬃之蝉媛矣”云:“施闰章《愚山别集》卷三《矩斋杂说》引李谦菴说云:"天上有须女星......亦足悲矣."室人摧谪,出于"贤姊"抑出于"贱女",无可究诘。

2020-2021统编高考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练习题(及答案)(1)

2020-2021统编高考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练习题(及答案)(1)

2020-2021统编高考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练习题(及答案)(1)一、文学类文本阅读1.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陆星儿记陈村假如想在一群人中间认出陆星儿来,不是一件困难的事。

那个像一阵风似的,边走边说着的,衣着色彩丰富的,发式每周一歌的女子,一定便是她了。

她是那种一眼看去就很健康的人,肚里没有弯弯绕的心思。

陆星儿属牛,自然是“老三届”,有过当北大荒人的光荣。

她的文学生涯便是从那里开始的。

那块冷寂的土地据说是很肥沃的,自然还萌生了爱情。

陆星儿的激情常常和那里有关。

从她的手势,她的谈吐,可以嗅到黑土地的气息。

她把家安在北京,儿子叫陈厦。

那时因为总在为房子发愁,迁徙成为她生活中的永远的命题,连美国人也不会搬得这么勤快。

“安得广厦千万间”,只是一个梦想,而那个小小的厦厦却是切切实实的。

儿子生得眉清目秀,陆星儿怕他长大后难以沉静,怕得没有道理。

三个人终于有了自己的家,然而却要分家了。

这是一出当代人常常会发生的戏剧,戏剧学院的老师想必没有教过这样的课程,一切全在自己的感觉。

陆星儿带着儿子和小说家的名声回到上海。

这是她生活的两大支柱。

生活自然不很容易,她却应付过去了,还有闲心写点男人女人一类的文章,当当大众的先生。

据说,有许多姐妹们向她倾诉衷肠。

作家被动地扮演了一个全知全能者。

但是,她的故事去向谁诉说?只有小说了。

陆星儿总在写女人的故事,不很欢愉,也不忧伤。

故事中的主人公经常是很要强的。

她们没有太好的命运,没有辉煌的背景,不做粉色的梦,曲曲弯弯地生活下来并将生活下去。

当然,也不作强人状。

陆星儿之所以健步疾行,是因她总是很忙。

她像那种很值钱的老钟,不停地摆动。

每天起得很早,极少给自己放假。

冬天的清晨,她在楼下跳绳,不是为了显示活泼,只是强健身体。

钟的摆动是很有规律的,尤其是那种古典的钟,不会摆出很多花样。

我曾说过,她是陆地,不是舢板。

如今的世界,女人爱木筏,男人爱舢板,要的就是那种动荡和飘流。

日子是过给别人看的,唯恐被时尚拉下。

钱锺书与比较文学

钱锺书与比较文学

钱锺书与比较文学钱锺书终其一生,念念不忘打通中西。

针对欧美新学(即20世纪西方文论),他一再说要“打通”。

此话他在多种场合讲过。

说的周全一些,又分三层,即“打通古今、打通中西、打通人文各学科”。

请注意:其中包含了钱锺书有关“比较文学”的研究原则。

1993年冬,我在北京购得《管锥编》五卷本,打算花2年功夫,认真通读一过。

于是去钱府,请先生亲笔题词。

老人题了词,又对我说:新学不易通,你要花力气,用力咯打。

按:老人是无锡口音,“打通”二字,音似“当冬”。

钱氏“打通”方法,始于何时?成于何处?我经多年调查,以为离不开清华、牛津,西南联大这三个所在。

分头说明如下。

清华新生的梦想1929年,钱锺书考入清华外文系。

此时清华,代表中国现代知识理想,开创研究生培养体系。

它在制度上,因能广纳新知,融会中西、为我所用。

上述特征,窃以为离不开陈寅恪、吴宓先生的“中国文化本位”论。

或者说,若无陈吴二师,钱锺书的“打通”,便是无根之木,无源之水。

考证如下:吴宓先生1918年入哈佛大学比较文学系,师从名师白璧德教授(Irving Babbitt),并与陈寅恪结为至交。

1921年,吴宓获得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比较文学硕士学位,回国任英文教授,并创办《学衡》杂志。

1925年初,清华创立国学研究院,吴宓出任主任,礼聘王国维、梁启超、陈寅恪、赵元任为四导师。

陈寅恪先生遂从德国柏林大学返回清华园,与吴宓比邻而居。

据吴宓《空轩诗话》记载:“宓於民国八年,美国哈佛大学得识陈寅恪,当时即惊其博学而服其学识”。

1961年秋,二老在广州中山大学白头聚首。

吴先生发现:“寅恪兄之思想及主张毫未改变,仍遵守昔年之中国文化本位论。

”何为文化本位?我们知道,陈先生谙熟国史,精通外文,复以本民族命运为重,孜孜寻求中国兴衰原因。

如此本位精神,套用陈先生的文言,即“中体西用资循诱”。

留学哈佛的陈寅恪与吴宓再者,陈先生治学之道,垂范后世。

譬如研读《高僧传》时,陈先生围绕“译经传播事者”评论道:“间接传播文化,有利亦有害。

高考语文18则小众又吸睛的人物写作素材(含适用主题)

高考语文18则小众又吸睛的人物写作素材(含适用主题)

高考语文18则小众又吸睛的人物写作素材(含适用主题)潘玉良中国着名女画家、雕塑家,民国六大新女性画家之一(其余五人为方君璧、关紫兰、蔡威廉、丘堤、孙多慈),其余五人大多出自名门望族,只有她出身最贫寒,一岁丧父,两岁丧姊,八岁丧母,后被舅舅收养,14岁时,被舅舅卖入青楼,后遇恩人潘赞化。

在潘赞化的全力支持下,一个女人不畏低微的出生锤炼出艺术上一等一的才华,在精神气度与秉赋上,值得我们宝贵、善待与尊重。

玉良在留学近九个年头后回国,一度确实也在老师刘海粟及同学徐悲鸿执办的美院当过教授,并且出版画册,举办展览。

可是,对这个当初被卖入青楼的女子,即使她学成回国人们也不原谅她。

就是有人要拿她的历史来毁损她,有人要在她的画展上写污言侮辱她,她已高价卖掉的作品也有人拿刀去划开它。

缺乏艺术眼光的人,甚至置疑她的作品是否为她亲手所画,她需要当场作画来证明自己的真本事。

人性的卑污,在如何对待玉良这个不幸的女人身上,是凸显到极致的。

1937年,42岁的玉良再次返身去法国,此次一去40年,直至82岁终老,她再没回过中国。

玉良不得不离开自己的国家再返法国后,便将余下的生命全投入在绘画上了。

因为她不入法国籍——过去的人总认为入外籍等同于不爱国,也不与画廊签约出售自己的作品——过去的人也认为金钱会玷污艺术的纯洁性,她的生活一直在清苦里徘徊,靠零星卖点小画与朋友的接济过活,住得简陋,吃得简单,穿得随便。

为了省一省开支,她尽量买最便宜的颜料与画布,画画的时候也尽量画得薄一些,条件十分艰苦。

而她后半生在法国与他国所获得的各项艺术殊荣,包括法国国家金质奖章、法国“自由艺术协会国际沙龙”银质奖、法国文化教育一级勋章、比利时金质奖章……等等奖励是多么沉甸甸。

在民国与新中国时期,能得世界这么多殊荣的中国艺术家,大约就只有潘玉良一个人了。

【适用话题】磨砺,包容,卑微与伟大,坚持,放下…李叔同狂来轻世界,醉里得真知弘一法师,为现代中国着名艺术家、艺术教育家,中兴佛教南山律宗,为着名的佛教僧侣。

丁文江的传记一-----五

丁文江的传记一-----五

丁文江的传记一-----五一家世和幼年生活丁文江,字在君,江苏泰兴县人。

生于民国纪元前二十三年(光绪十三年丁亥三月二十日,当西历1887年4月13日),他在《努力周报》发表文字,常用“宗淹”的笔名,那当然是表示他崇敬那位“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

他的父亲吉庵先生,是泰兴县的一个绅士。

母亲单夫人,生了四个儿子,文江是第二子。

大哥文涛,三弟文潮,四弟文渊。

他还有不同母的弟弟三人,文澜、文浩、文治。

文涛先生有《亡弟在君童年轶事追忆录》,说:亡弟于襁褓中,即由先慈教之识字。

五岁就傅,寓目成诵。

阅四五年,毕四子书五经矣。

尤喜读古今诗,琅琅上口。

师奇其资性过人,试以联语属对曰“愿闻子志”。

弟即应声曰“还读我书”。

师大击节,叹为宿慧。

在君的天资过人,他母亲很早就教他认字,故五岁入蒙馆就可以读书。

这种经验,崔东壁(述)曾在他的《考信附录》里说的很清楚:自述解语后,〔先君〕即教之识字。

遇门联扁额之属,必指示之;或携至药肆,即令识药题。

……字义浅显者,即略为诠释。

……以故,述授书时,已识之字多,未识之字少,亦颇略解其义,不以诵读为苦。

崔东壁的自叙最可以给文涛先生这一段记载作注解,使我们相信“五岁就傅,寓目成诵”不是奇事,只是一个天才儿童早年先认识了许多字,后来拿着书本子,就觉得“已识之字多,未识之字少”,所以能“寓目成诵”了。

文涛先生又说:弟就傅后,于塾中课业外,常浏览古今小说,尤好读《三国演义》。

……六七岁后,即阅《纲鉴易知录》;续读《四史》、《资治通鉴》诸书,旁及宋明儒语录学案。

……于古人最推崇陆宣公(贽)史督师(可法)。

又得顾亭林《日知录》,黄梨洲《明夷待访录》,王船山《读通鉴论》,爱好之,早夜讽诵不辍。

……时取士犹用八股文,塾师以此为教,亡弟亦学为之。

……于古文,始尝推许韩昌黎,既而……乐诵大苏纵横论辨之文。

年十一,作《汉高祖明太祖优劣论》,首尾数千言。

我详引这两段追记的话,因为在君十六岁已离家出国,他在日本时已能作政治文章,他读中国经史书,他作中国文、中国诗,都是在那十一二年中打的根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十四、我的同学(一)陆致极和李传钟先生小记--- 澹然居士/s/blog_49d801fd0100adf6.html最近,一位四川成都研究占卜的年轻人在我的博客上发表评论,对我称赞了一番。

我真的有点诚惶诚恐,我回复他:‚先生对老夫的褒奖,真的不敢当。

须知,山外有山,天外有天啊。

我在这一行多年,深知五术界高手如云。

‛我承诺他,‚以后在博客中会介绍几位我真实接触过的高手。

‛这绝对不是所谓的‚谦虚‛。

在这个行业多年,看到的,听到的‚高手‛的神奇事迹实在太多了。

我第一次算命时遇到的‚周公‛,是我遇到的第一位命理界的高人。

如果当时我遇见的是一个只有‚半桶水‛的,或甚至是一个‚骗子‛,也就不可能有我以后的经历。

当我成为职业命理师后,有机会接触到各个层面、形形式式的朋友,其中不乏到处打听、不断寻访‚算命高手‛的朋友,于是陆陆续续又听到了很多。

有些听起来有点离谱,但有些事情听起来相当可信,因为不止一位朋友,而且是有相当层面的朋友接触过这些‚大师‛、‚高人‛,是他们向我介绍的,尽管我本人没有遇到。

如上海有一位赫赫有名的‚莫大师‛,其服务的对象已经不是一般的平民百姓,听说上海的一些局级以上领导与其有交往,也有说当时中央的某位重要领导遇有重要的事情会找他咨询。

当然,这应该算是‚道听途说‛一类,毕竟我本人没有碰到过,权当备考吧,各位看过算数。

在上海滩平民百姓眼中,口碑甚盛‚高手‛当闸北的周茗扬(音)先生莫属,人称‚周瞎子‛,是位盲人。

我自己没有去拜访过他,但在我的客户朋友中,去他那里算过的,至少有十多位。

当我想去拜访他的时候,他已经因动迁搬家,不知所踪。

如果他健在的话,应该是七、八十岁的人了。

据去算过的朋友们介绍,‚周瞎子‛和我认识的周公一样,在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在上海滩上已经有名气了。

他看不见东西,客户报出生辰八字后,稍加掐算,张口就能说,而且准确度相当高,十分了得。

不像我要查阅《万年历》,排出八字、大运,判明格局、十神、神煞,翻阅一些书后,方能加以论断。

去‚周瞎子‛那里算命的人一般都带着录音机,听完后回家整理成文。

这位周先生应该是得到真传的,他除了掌握四柱八字的一般规则外,一定还熟练掌握了‚盲派‛的算命技术。

还有一位是嘉定的王姓老太太,据说有六十多岁。

她测算的方法十分特别------‚燃香‛。

即客户燃起一柱香,她通过观察香燃放的缕缕青烟,及落下的香灰形状,居然能够作出某些论断,回答客户的提问,准确性也相当高。

向我介绍这位‚王老太‛的朋友已经不止一个。

最近又有一位女性朋友去过她那里,她向我介绍了去测算的经过,因此我相信确有其人。

据她说,过去这位王老太太接待一位客户,一般是一柱香的时间。

现在生意越来越好,有很多人在门外排队等候算命,于是时间自然‚缩水‛,只有半柱、甚至三分之一柱香的时间就打发客人,招呼下一位了。

我相信这位王老太是有特异功能的,‚燃香‛很可能只是一种‚手段‛。

我在前面的博客中(二十八)介绍过一位江西的中年妇女,具有‚千里眼‛的功能。

但很遗憾的是,我只是听其名,未见其实,即没有见过他们‚算命‛的整体水平。

只是去‚周瞎子‛、‚王老太‛那里算过命的人,有些又到我这里来算过,否则我也不会知道有这些‚高人‛和相关的事。

三十四、我的同学(二)陆致极和李传钟先生小记/s/blog_49d801fd0100adf9.html在我的客户朋友中,有一位刘先生,是上海某区科委的领导。

他在到我这里之前,曾在他的家乡浙江丽水找一位九十多岁的罗作亮老先生算过。

刘先生拿出罗老先生批的命书------《福书命课》,令我震憾。

我相信,这是命理界德高望重的老前辈化心血所批出的命书。

借这个机会,我将这份令我震憾的命书向各位略作介绍。

这是一本大约32开本的小册子,封面是红纸,内页是已经泛黄的宣纸,连封面、封底,一共36页。

封面是四个字:‚福书命课‛;扉页是是八个字:‚荣华富贵,福禄寿喜‛。

第三页写着:‚流年长庚五星命课,全部‛。

第四页是批命者:‚福建汀州杭邑,罗作亮推‛。

此后即是命书的具体内容。

首先是四柱八字、大运表,后面是六张‚圆盘星图‛,第一张是‚命盘变化‛图,以下依次是:‚天盘飞星过度之图‛、‚地盘胎息通化之图‛、‚人盘行藏变化之图‛、‚奇门遁甲变化之图‛、‚文王八卦变化之图‛。

可以看出,罗老先生所批的命书,所依据的不仅仅是四柱八字,还运用了‚星命‛、‚奇门‛、‚八卦‛等理论,是多种预测法的综合运用。

这批命法,至今为我所仅见。

后面的十四页命书,全部用工整的蝇头小楷书写。

内容与我现在所批命书相似,从命格总评,到性格六亲、妻财子禄寿和健康状况,然后就是大运、流年,还批了重点‚流月‛。

甚至还教有‚解灾‛的办法,如1999年己卯,罗先生在命书的这一页用更小的字作‚眉批‛:‚此年正月二十六日,用大米三斤,食盐二斤,草鞋一双,到北方凉亭内掛在柱上施人领去,免之一患。

‛刘先生是2007年丁亥初来找我的,罗老先生在当年的‚眉批‛中写道:‚此年二月初二日,香一斤,茶油一斤,送到南方夫人庙内点谢,免之一灾‛。

他来问我‚南方夫人庙‛在什么地方。

不知为不知,我老实回答他。

不仅能够批命,批出吉凶,而且还能为人‚解灾‛,是很利害的。

‚息灾‛是另外一个领域,属‚术‛的范围,我只是看过一些属于‚秘抄‛类的书。

虽然这些办法看上去有点奇怪,但这毕竟是一种文化。

就像台港澳地区造房子前,必定要举行一个祭拜的仪式。

尽管谁也没有见过‚土地公公‛或者别的什么神仙,但做一下仪式,心里会踏实些。

据刘先生介绍,罗作亮老先生目前九十出头,孤身一人,祖上就是命理界的高人,家里有很多古书。

他曾经借过一本,但看不懂。

罗先生如此高龄,但没有带徒弟。

我提出去拜访这位罗老先生,但后来因缘不到,没有去成。

但我把这份命书复制下来,珍藏起来。

现在国家在正全力抢救文化遗产,如京剧唱腔、川剧变脸、甚至民间的某些濒临失传的手艺。

我想,如果命理学的珍贵遗产能够进入文化部门大人门的眼中,实施抢救,如对浙江丽水的罗作亮老先生进行‚文化抢救‛,对中华民族而言,真是大幸的事了。

当然,就目前而言这只能是奢望。

对此,我是寄希望于民间的。

我确信大千世界有这样的‚高人‛存在,有特异功能的存在。

这不是那几位‚反伪斗士‛在电视上言辞灼灼就能否定的。

时间能够检验一切,那位最高调的‚斗士‛今安在?好像已经不‚反伪‛了,我有一次看到他成了某档娱乐节目的嘉宾;也偶然听说,他现在去反‚西方民主‛了。

于是在前一时期打‚纸老虎‛的全国性打假事件中,没有见到这位先生有所作为,使得‚纸老虎‛蒙骗了全中国人民相当长一段时间,此时,人们倒有点怀念他了。

三十四、我的同学(三)陆致极和李传钟先生小记/s/blog_49d801fd0100adfe.html~type=v5_one&label=rela_nextarticle我在之前的博客中写过,中国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的‚周易热‛中,奋身投入其中,欲穷究竟的朋友何止十万、百万,但最后成功者,寥若晨星。

虽说是‚寥‛,但毕竟是‚有‛的。

道听途说,或自己没有亲身见过的,不足为凭。

在这篇博客中,我要向各位介绍两位与我同时代的命理学研究者,及与他们的因缘------陆致极先生和李传钟先生。

这两位与我是同学关系。

这个‚同学‛,一方面是指对学习研究命理学有着共同的爱好;另一方面,他们还真的与我有着某种同学关系呢!昨天,‚9。

11‛,是值得纪念的一天。

新近出版的《中国命理学史论》的作者陆致极先生到我家来,给我送来了‚签名本‛。

我们从上午10点开始,一直聊到下午2时,十分投缘。

我和致极先生已经有三次这样的神聊了。

致极先生也是‚老三届‛,1949年生,属牛,当年就读于五十一中学,即现在的‚位育中学‛。

我是上海中学的,能够认识他也是一种机缘。

2006年5月,我接到一个电话,是我上海中学时期的同学孙君打来的。

与孙君的缘分也十分奇特,我将在以后的博客中向各位介绍。

他问我认不认识一位叫魏晓明的上中女同学。

当时上海中学的学生中,高干子女不少,当时上海市府、市委及华东局的主要领导的小孩,很多就读于上海中学,魏小姐就是其中的一位。

我虽然未见过其人,但她的名字我是知道的。

孙君告诉我,魏小姐的先生姓陆,和我一样,也是研究四柱命理学的。

陆先生刚从美国回来,希望与我见面,探讨一下命理学方面的问题。

我与魏小姐、陆先生素昧平生,我研究命理学的情况,一定是孙君告诉他的。

对此,我求之不得。

研究命理学那么多年以来,虽然不断有所进步,但一种‚孤独感‛也与日俱增,觉得自己如一叶小舟在茫茫大海上飘泊。

做这一行,虽然朋友很多,甚至朋友多到可以说是‚川流不息‛。

但绝大部分时间,都是别人在听我说,而基本上没有遇到过能够与我在这个领域作探讨交流的朋友。

过了几天,致极先生如约来到我家,大概一米七五的个头,瘦瘦的,戴着眼镜,一副儒雅的学者模样。

认识了致极先生后,在命理学跋涉探索的道路上,我不再觉得‚孤独‛。

陆致极,1949年生于上海。

1981年上海复旦大学中文系硕士。

1991年美国伊利诺大学语言学系博士。

出版的著作有《计算语言学导论》、《计算语言学》、《汉语方言数量研究探索》、《八字命理新论》、《八字与中国智慧》(《八字命理新论》增订版)等,并在中外学术杂志发表语言学论文二十余篇。

中学虽然不同,但我们都曾经就读于复旦大学,当然就是同学了。

他学的是中文,后又专攻语言学;我学的是马列主义基本理论,最后竟然都走上研究命理学的道路,几十年后又在茫茫人海中遇到,只能用缘分来解释。

和致极先生谈话很有味道,一旦他对某个话题感兴趣,他会完全沉浸在其中,而且敢于提出自己的观点,而这种观点的背后,往往有着深厚的历史事实的支持。

令你不得不折服。

他也直言,我二十年的‚实战‛实践,对他所研究的理论,是一种十分必要的补充和映证。

因此,与我交谈,往往能够碰撞出火花。

三十四、我的同学(四)陆致极和李传钟先生小记/s/blog_49d801fd0100adfg.html问起他是怎样走上这条道路的,居然和我一样,也是遇到了一位‚高人‛。

那是1967年的一个春天,中国正处在令人窒息的‚文革‛之中。

正在他感觉十分迷茫的时候,他在一位好友的母亲的引领下,找到了一位盲人算命先生,此时的致极先生只有18岁。

他在《八字命理新论》这本著作的序言中,讲述了自己的这一段经历,现照录如下:‚那是上海旧式弄堂房子的前厅,在昏暗的灯光下,这位满头银发的老人掐着手指,为我算出了八字。

当时谈了有半个多小时,具体的内容已经记不清楚了。

但有两句话,却深深地印到了我的脑海中。

他说(带着浓重的宁波口音):‘弟弟,好好读书,三十岁就好了。

’‘你将来会出洋留学的。

’当时大陆的学校早已停课‘闹革命’,我高中的课程能否修完都成了问题,‘出洋留学’则是近乎天方夜谭了。

然而十年以后,‘文化大革命’结束了,重新又恢复了大学入学考试制度,第二年,又恢复了研究生入学考试,我,一个在学校里尚未读完中学课程的人,经过了研究生入学的初试和复试,以‘同等学历’,被录取为上海复旦大学中文系的硕士研究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