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焦山小记阅读答案

合集下载

2020年江苏省扬州市中考语文试卷(答案解析)

2020年江苏省扬州市中考语文试卷(答案解析)

2020年江苏省扬州市中考语文试卷(教师版)一、积累运用(31分)1.(9分)初中即将毕业,班级开展“岁月如歌﹣﹣我们的初中生活”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

【老师寄语】你们中间若有人坐着轿子、吹着和.煦的风去过千座山,看过千种风景,这样的学生我不欣赏;没有一座山是他真正认识的,千种风景也会①______.我欣赏这样的学生:他在登山时流过汗,②______,这就胜过你们对千种风景的一知半解。

我说的山,是指你被荆棘伤过、在山路上跌倒过,采过上面的花,最后在山顶迎着风nà喊的山。

(1)给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和.煦hénà喊呐(2)横线①处填入短语最恰当的一项是AA.浮光掠影B.刻骨铭心C.转瞬即逝D.根深蒂固(3)横线②处填入句子最恰当的一项是BA.即便只看过一种风景,他也做好了去登所有山的准备B.即便只登过一座山,他也做好了去了解所有风景的准备C.如果只看过一种风景,他也做好了去登所有山的准备D.如果只登过一座山,他也做好了去了解所有风景的准备(4)以下直接解释“老师寄语”含义的一项是DA.要想欣赏最美的风景,就要去攀登最高最险的山。

B.享乐是进取的敌人,要想获得成功,就必须甘于寂寞。

C.“学则须疑”,学习过程中,要敢于怀疑,善于质疑。

D.只有亲身实践,历经磨砺,才能体验收获真知的快乐。

【微点】综合读写.【思路】(1)本题考查字音与字形的掌握。

根据平时对字词的积累,“和煦”的“和”读作hé,“nà喊”写作“呐喊”。

(2)本题考查词语的正确运用。

根据语段内容,这里要表现的是“没有一座山是他真正认识的”,对风景印象不深刻。

“刻骨铭心”“根深蒂固”都表现事物留下深刻的印象,可排除。

浮光掠影,比喻观察不细致或印象很不深刻,像水上的反光和一闪而过的影子,一晃就过去了。

转瞬即逝,形容很快就会失去或消失。

根据表述的对象“风景”,应使用的短语是“浮光掠影”。

故选:A。

游焦山小记阅读题答案及译文

游焦山小记阅读题答案及译文

游焦山小记阅读题答案及译文游焦山是我最近的一次旅行经历,这里是一座以宁静和美景而闻名的山脉。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分享我在游焦山的所见所闻,并提供相关的答案和译文。

第一部分:游焦山的介绍焦山地处中国东北地区,是一座重要的自然景区。

这座山脉以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和壮观的自然风光而闻名于世。

焦山的最高峰海拔1680米,四季分明,每个季节都有其独特的美景。

第二部分:游焦山的经历作为一个登山爱好者,我对焦山有着浓厚的兴趣。

我从城市出发,乘坐巴士来到焦山的脚下,准备了一整天的时间来探索这个地方。

当我踏上焦山的小径时,我被周围的景色所震撼。

郁郁葱葱的树林和鸟语花香的氛围让我感到宁静和放松。

登山途中,我经过了几个瀑布和溪流,水流清澈见底,仿佛在天堂中漫步。

经过几个小时的攀登,我终于到达了焦山的山顶。

站在海拔1680米的高度,我俯瞰着整个山脉的壮丽景色,仿佛置身于云端之上。

远处的群山连绵起伏,云雾缭绕,给人一种神秘而美丽的感觉。

第三部分:答案及译文1. 游焦山是在中国东北地区。

答案:True(正确)2. 焦山以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和美景而闻名。

答案:True(正确)3. 焦山的最高峰海拔1680米。

答案:True(正确)4. 游焦山的小径周围有郁郁葱葱的树林。

答案:True(正确)5. 登山途中经过的瀑布和溪流水流清澈见底。

答案:True(正确)译文:游焦山小记答案及译文游焦山是我最近的一次旅行经历,这座山脉地处中国东北地区,以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和美景而闻名。

焦山的最高峰海拔1680米,四季分明,每个季节都有其独特的美景。

作为一个登山爱好者,我对焦山怀有浓厚的兴趣。

我从城市出发,乘坐巴士来到焦山的脚下,准备了一整天的时间来探索这个地方。

当我踏上焦山的小径时,周围的景色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郁郁葱葱的树林和鸟语花香的氛围让我感到宁静和放松。

登山途中,我经过了几个瀑布和溪流,水流清澈见底,仿佛在天堂中漫步。

经过几个小时的攀登,我终于到达了焦山的山顶。

最新整理游虎丘小记文言文原文及翻译

最新整理游虎丘小记文言文原文及翻译

游虎丘小记文言文原文及翻译原文:虎丘,中秋游者尤盛。

士女倾城而往,笙歌笑语,填山沸林,终夜不绝。

遂使丘壑化为酒场,秽杂可恨。

予初十日到郡,连夜游虎丘。

月色甚美,游人尚稀,风亭月榭间,以红粉(歌女)笙歌一两队点缀,亦复不恶。

然终不若山空人静,独往会心。

尝秋夜与弱生坐钓月矶(位于虎丘山顶),昏黑无往来,时闻风铎(风铃)及佛灯隐现林杪(树枝末端)而已。

又今年春中,与无际舍侄偕访仲和于此。

夜半月出无人,相与趺坐(两脚盘腿打坐)石台,不复饮酒,亦不复谈,以静意对之,觉悠然欲与清景俱往也。

生平过(造访)虎丘才两度见虎丘本色耳。

友人徐声远诗云:「独有岁寒好,偏宜夜半游。

」真知言哉!译文:虎丘,在中秋之夜游人极多。

全城的士绅学子、妇孺歌姬皆会前往。

歌声乐声谈笑之声充斥于整个山林,如此竟夜不息。

于是乎,那壮丽的自然丘壑竟化为酒场,鱼龙混杂,实在可恨。

我于初十便到了郡中,当晚就游览了虎丘。

月色很美,游人也还不多,在风亭月榭之间,偶尔有一两队歌女吹笙点缀,并不扫兴。

但还是不如山林空寂之时,一人前往要和我意。

我曾经和弱生在秋夜坐在虎丘山顶的钓月矶上,天色昏暗,无人往来,只有佛塔的风铃之声与佛灯在静夜之中若隐若现。

还有就是今年春天,和无际舍侄一起拜访仲和到此。

半夜之时,月亮出来了,不见人影,我们盘膝坐于石台之上,既不饮酒,也不交谈,只静静地对坐着,便觉得悠然之心与周围之清景同在了。

我一生中造访虎丘,也就这两次见到了虎丘的`本色。

我的朋友徐声远作诗云:「独有岁寒好,偏宜夜半游。

」说的真对啊!【游虎丘小记文言文原文及翻译】相关文章:1.《游虎丘小记》文言文翻译2.游虎丘小记原文及翻译3.《游焦山小记》的原文及翻译4.《游虎丘小记》阅读答案5.游虎丘小记的练习题6.虎丘记原文及翻译7.虎丘题壁原文翻译8.虎丘记的原文及翻译。

《桃花源记》《游金焦两山记》阅读练习及答案

《桃花源记》《游金焦两山记》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面文言文选段,完成10~13题。

(14分)【甲】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渔人甚异.之。

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节选自《桃花源记》)【乙】游金之明日..游焦。

焦山去金山下流十五里。

是日风大逆,舟人扬帆就风,横折而下,倍直道六七,乃抵山。

其半有关侯祠,饭焉。

去祠左折,上登佳处亭,榴花甚吐,童子折一枝,佐饮。

右折而上,至吸江亭,则亭对金山而高倍。

金山峻绝,当津渡要冲者易①;焦有田可稻麦,山根多巨奇石,如乱兽卧草中,草树四垂,如衣女萝②衣者,固.幽僻藏胜。

(节选自《游金焦两山记》) 【注释】①当津渡要冲者易:面对渡口要道处却是平坦的。

②女萝:地衣类植物。

10.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

(4 分)(1)渔人甚异.之▲(2)豁然..开朗▲(3)游金之明日..游焦▲(4)固.幽僻藏胜▲1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2分)A.缘.溪行,忘路之远近缘.坡植牡丹、芍药B.屋舍俨然.并怡然.自乐C.焦山去.金山下流十五里去.祠左折D.是.日风大逆是.以谓之“文”也1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4分)(1)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2)焦有田可稻麦,山根多巨奇石。

▲13.【甲】【乙】两文描写的景物各有什么特点?分别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情感?(4分)▲10.(4分)(1)对……感到诧异(2)开阔敞亮的样子(3)第二天(4)本来11.(2分) C12.(1)(2分)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能相互听见鸡鸣狗叫的声音。

(2)(2分)焦山有田可种稻麦,山脚多巨型怪石。

13.(4分)甲文描写桃花源的景物具有宁静、优美的特点(1分)。

2017-2018学年(下)八年级语文期末专题《课外文言文2》

2017-2018学年(下)八年级语文期末专题《课外文言文2》

2017-2018学年(下)八年级语文期末专题《课外文言文2》(一)游武夷记(节选)曹学佺以七夕前一日发建溪,百里,抵万年宫,谒玉皇太姥十三仙之列,履汉祀坛,即汉武帝时所谓“干鱼荐武夷①”者也。

泛舟溪上,可以望群峰,巍然首出,为大王;次而稍广,为幔亭。

按魏志②:“魏子骞为十三仙地主,筑升真观于峰顶,有天鉴池、摹鹤岩诸胜。

以始皇二年,架虹桥而宴曾孙③,奏‘人间可哀’之曲。

”今大王梯绝不可登,幔亭亦惟秋蝉咽衰草矣。

玉女兜鍪之下,数里,为一线天。

道经友定故城,虎为政,游人不敢深入。

两崖相阖者里许,中露天光仅一线。

有风洞,白玉蟾斩蛇于此,今祠之,而肃杀之气犹存云。

注释①干鱼荐武夷:汉武帝时,有人奏请祭祀各方神灵以拟出规格,其中有“祀武夷君用干鱼”说。

②魏志:《三国志》中《魏志》。

③曾孙:对乡人的称呼。

1.下列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次.而稍广次:其次B.今大王梯.绝不可登梯:用梯子C.有天鉴池、摹鹤岩诸胜.胜:胜景D.白玉蟾斩蛇于此,今祠.之祠:祠堂2.下列加点词意义和用法有误的一项是( )(3分)A.以.七夕前一日发建溪以:介词,表时间,在B.而肃杀之.气犹存云之:主谓之间,不译C.为.一线天为:是D.白玉蟾斩蛇于.此于:在3.翻译句子。

(4分)(1)泛舟溪上,可以望群峰,巍然首出,为大王。

(2)道经友定故城,虎为政,游人不敢深入。

4.作者引用《魏志》有什么作用?(4分)(二)游沙湖苏轼黄州东南三十里为沙湖,亦曰螺师店。

予买田其间,因往相田,得疾。

闻麻桥人庞安常善医而聋,遂往求疗。

安常虽聋,而颖悟绝人,以纸画字,书不数字,辄深了人意。

余戏之曰:“余以手为口,君以眼为耳,皆一时异人也。

”疾愈,与之同游清泉寺。

寺在蕲水郭门外二里许。

有王逸少洗笔泉,水极甘,下临兰溪,溪水西流。

余作歌云:“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君看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是日剧饮而归。

中考专项复习文言文阅读《游吼山记》含答案

中考专项复习文言文阅读《游吼山记》含答案

中考专项复习文言文阅读《游吼山记》游吼山记余凡事喜独出己见,不屑随人是非。

名胜所在,贵乎心得,有名胜而不觉其佳者,有非名胜自以为妙者。

余年十五时,有赵省斋先生名传者,杭之宿儒①也。

赵明府②延.教其子,吾父命余亦拜投门下。

暇日出游,得至吼山。

近山见一石洞,豁然空其中,四面皆峭壁,俗名之曰“水园”。

临.流建石阁五椽③,对面石壁有“观鱼跃”三字,水深不测,相传有巨鳞潜伏,余投饵试之,仅见不盈尺者出而唼食④焉。

阁后有道通旱园,拳石乱矗,有横阔如掌者,有柱石平其顶而上加大石者,凿痕犹在,一无可取。

游览既毕,宴于水阁,命从者放爆竹,轰然一响,万山齐应,如闻.霹雳生。

此幼时快游之始。

(节选自沈复《浮生六记》,有删减)【注释】①宿儒:年高而博学的读书人。

②明府:县令。

③椽:古代房屋间数的代称。

④唼(shà)食:吞食,犹咬。

171.解释文中加点词的含义。

(1)延( ) (2)临( ) (3)闻( )17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名胜所在,贵乎心得。

(2)余投饵试之,仅见不盈尺者出而唼食焉。

173.请说说选文是按什么顺序来写景的。

本文可以给我们哪些启示?【答案】171.(1)延(邀请)(2)临(靠近)(3)闻(听到,听见)172.(1)(我认为)所谓名胜的标准,贵在心有领会。

(2)我投鱼饵来试探,仅仅见到不足一尺的鱼儿跃出水面来争食。

173.答案示例:选文是按地点变换(作者的游踪)的顺序来写景的。

启示:我们要学会独立思考,不人云亦云;对任何事都要有自己的判断。

【解析】171.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句意:赵县令延请他教授孩子的学业。

延,邀请。

(2)句意:临水建构了五间石阁。

临,靠近。

(3)句意:好像听到了打雷的声音。

闻,听到,听见。

172.本题考查文言翻译。

要求:完整,流畅,准确。

注意:(1)乎,于,“在”的意思;心得,心有领会;(2)余,我;试,试探;仅,只;盈,满,足。

《岳阳楼记》《来焦山有四快事》阅读练习及答案

《岳阳楼记》《来焦山有四快事》阅读练习及答案

(二)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9~12题。

(16分)1.【甲】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

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节选自《岳阳楼记》)【乙】来焦山有四快事:观返照吸江亭,青山落日,烟水苍茫中,居然米家父子①笔意;晚望月孝然祠外,太虚一碧,长江万里,无复微云点缀;听晚梵声出松杪②,悠然有遗世之想;晓起观海门日出,始从远林微露红晕,倏然跃起数千丈,映射江水,悉成明霞,演漾不定。

《瘗鹤铭》③在雷轰石下,惊涛骇浪,朝夕喷激,予来游于冬月,江水方落,乃得踏危石于潮汐汩没之中,披剔尽致④,实无不幸也。

(选自《渔洋山人文略》)【注】①米家父子:米芾父子。

②杪(miǎo):树梢。

③《瘗(yì)鹤铭》:六朝摩崖石刻。

④披剔尽致:仔细而详尽的地阅览、观赏。

9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①春和景明______②心旷神怡______③悉成明霞______④得踏危石______10下列句子加点字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______A.于潮汐汩没之中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记》)B.而或长烟一空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C.不以物喜可以一战(《曹刿论战》)D.悠然有遗世之想水陆草木之花(《爱莲说》)11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浮光跃金,静影沉璧。

②始从远林微露红晕,倏然跃起数千丈。

12填空和解答。

①根据乙文内容填空。

游焦山四件快事:______--晚望月孝然祠外--______--晓起观海门日出②甲乙两文都描写了明丽壮阔之景,但作者的写作意图有所不同,请简述。

【答案】日光;愉快;都;能够;C;观返照吸江亭;听晚梵声出松杪【解析】(1)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

古代诗歌赏析吴潜《水调歌头焦山》阅读练习及答案

古代诗歌赏析吴潜《水调歌头焦山》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水调歌头·焦山[南宋]吴潜铁瓮古形势,相对立金焦。

长江万里东注,晓吹卷惊涛。

天际孤云来去,水际孤帆上下,天共水相邀。

远岫忽明晦,好景画难描。

混隋陈,分宋魏,战孙曹。

回头千载陈迹,痴绝倚亭皋。

惟有汀边欧鹭,不管人间兴废,一抹度青霄。

安得身飞去,举手谢尘嚣。

注释:此词为嘉熙二、三年间(1238-1239)吴潜任镇江知府时所作。

11.下列对这首诗的内容和表现手法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铁瓮”,指镇江古城,是三国孙权所建,十分坚固,当时号称铁瓮城。

“金焦”,金山、焦山,二山均屹立大江中,西东相对,十分雄伟。

B.“长江万里东注,晓吹卷惊涛”二句中“注”“惊”二字力度很大,江水灌注,晨风卷起浪涛,声势壮烈。

此处写江又加强了砥柱中流的金焦形象。

C.上片写景从形势写起,江,天,山,由远而近,层次分明。

览景时,人们往往可以超越时空的局限。

如果说上片是“视通万里”,那么下片就是“思接千载”D.这首词由写景、怀古、抒情三者组成,层层生发,一气呵成。

作者用明净、圆熟的语言,创造了一个高远、清新的意境,读来爽口惬心,发人意兴。

12.请简要概括全词表达了作者哪些思想情感?13.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针对魏晋名士崇尚虚无的思想倾向,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给予了批评:_______,_______。

(2)宋荣子能够分清自我与外界的区别,辨清荣誉与耻辱的界限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

(3)《逍遥游》中以“朝菌”和“蟪蛄”为例来说明“小年”一词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

(4)《长亭送别》的《滚绣球》用拟人写柳树留人,怨夕阳早落的句子_______,_______。

(5)《报任安书》中司马迁对古代圣贤历经磨难著述丰富评价的句子有:乃如左丘无目,孙子断足,终不可用,_______,_______。

(6)王勃《滕王阁序》一文写景字字珠玑,尤其是_______,_______。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阅读下文,完成第22—26题。

(12分)
游焦山小记
李流芳
①二十七日,雨初霁,与伯美约为焦山之游。

孟阳、鲁生适自瓜州来会,亟呼小艇共载。

到山,访湛公于松寥山房,不遇。

步至山后,观海门二石,还登焦先岭,寻郭山人故居,小憩山椒亭子。

寻由小径至别山、云声二庵,径路曲折,竹树交翳,阒然非复人境。

有僧号见无,与之谈,亦不俗,相与啜茶而别。

寻《瘗①鹤铭》于断崖乱石间,摩挲久之。

还饭于湛公房。

孟阳、鲁生遂留宿山中。

予以舟将渡江,孟阳、鲁生与山僧送余江边,徙倚柳下,舟行相望,良久而灭。

落日注射,江山变幻,顷刻万状,与伯美拍舷叫绝不已。

②因思焦山之胜,闲旷深秀,兼有诸美。

焦先岭上,一树一石,皆可彷徨追赏。

其风涛云物,荡胸极目之观,又当别论。

且其地时有高人道流如湛公之徒,可与谈禅赋诗,逍遥物外。

观其所居,结构精雅,庖湢②位置,都不乏致。

竹色映人,江光入牖,是何欲界,有此净居?孟阳云:吾尝信宿兹山,每于夕阳登岭眺望,落景尚烂于西浦,望舒已升于东溆;琥珀琉璃,和合成界,熠熠恍惚,不可名状。

嗟乎!苟有奇怀,闻此语已,那免飞动?
③予自丁酉来游,未遑穷讨。

人事参商,忽忽数年,始一续至。

又以羁绁俗缘,卒卒便去,如传舍然。

不知此行定复何急?良可浩叹,自今以往,日月不居,一误难再。

赋归之后,纵心独往,尚于兹山不能无情,当择春秋佳日,买小艇,襆被宿松寥阁上十日夕以偿夙负。

滔滔江水,实闻此言。

【注】①瘗:埋葬。

②庖湢:厨房和浴室。

22.第①段主要交待了焦山之游的___________。

(1分)
【答案】行踪
【考点】本题考查理解文句,概括大意的能力。

【解析】从地点的转换可知。

23.从句式的角度简析第①段划线句的表达效果。

(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此句运用了整、散结合的手法,富有节奏感(参差灵动,读起来朗朗上口),凸显了夕阳照射下焦山和江水相互映衬、变幻莫测的神奇景象和作者的依依不舍之情。

【考点】本题考查赏析句式的表达效果。

【解析】注意题干要求句式角度。

划线句是写景,要点明写出了怎样的景象以及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24.第③段划线句理解正确的一项()(2分)
A.又因为尘事而束缚,便突然离开,就如同前往客馆一样漂泊不定。

B.又因为被尘事束缚,便匆匆离开,就如同旅居客馆一样漂泊不定。

C.又因为束缚于尘事,便匆匆离开,就如同前往客馆一样漂泊不定。

D.又因为被尘事束缚,便突然离开,就如同旅居客馆一样漂泊不定。

【答案】B
【考点】本题考查理解、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

【解析】羁绁俗缘虽然没有被动词,但是被动句,如《<指南录;后序》余羁縻不得还就是。

卒卒,匆促急迫的样子。

传舍是客馆的意思(舍相如广成传舍),这里用作动词。

故选B。

【易错警示】卒确实常通猝,表示突然一下子的意思,但此句中是卒卒,就另当别论了;根据上下文,作者慨叹的是人事沧桑,岁月不居,自己不能好好地游赏焦山,这样就更能明确卒卒的意思了。

25.概述焦山诸美的内容。

(3分)
(1)山石树木等风景之美;(2)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4)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2)观览风景带来的心胸舒畅之美;(3)与高人谈禅赋诗之美;(4)建筑结构精雅之美。

【考点】本题考查筛选信息,归纳内容要点。

【解析】此类题目在解答时考生首先要通读全文,然后划分层次,概括每层的含义,最后组织答案就可以了。

26.联系全文,阐述尚于兹山不能无情中的情的含义。

(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作者对于山水之美的热爱之情;对于人文之美的向往之情;厌倦世俗生活,渴望回归自然的隐逸之情;感叹时光匆促,年华老去的伤感之情。

【考点】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把握思想感情的能力。

【解析】解答时考生首先要认真阅读各段落的内容,逐层归纳。

文中表达感情的重点语句,如荡胸极目之观逍遥物外日月不居,一误难再等,也是探求作者情的依据。

【参考译文】
①二十七日那天,雨后天刚放晴,我和伯美相约游一回焦山。

正赶上孟阳、鲁生从瓜洲前来相会,迅即叫了艘小船,载着我们一同前往。

到了焦山之后,先准备去松寥山房探访湛公,可惜没见到他。

然后我们步行来到山后,观赏了海门二石,接着又登上焦先岭,探寻郭山人的故居,在山椒亭作短暂休息。

不多久我们抄小路来到别山和云声两座庵堂,此间小径曲折有致,竹影树荫交错斑驳,寂静无声非同人间。

遇着一位法号叫见无的和尚,与他交谈,感觉也谈吐不俗,他请我一起喝完茶才道别。

后来我在断崖乱石之间找到摩崖石刻《瘗鹤铭》,我抚摩琢磨良久。

返回后,在湛公的居所用餐。

孟阳、鲁生便留在山中过夜,我将乘船过江,孟阳、鲁生和山中僧人一同送我到江边,他们久久留连于柳树之下,目送我们的船儿离去,一直到消失在视野之中。

这时落日余晖照射水面,江天山色神奇变换,顷刻间千姿万态,我和伯美情不自禁敲打着船舷、赞不绝口。

②于是忖度这焦山的美景,安静而又空阔,深远而又秀丽,兼具各种美姿。

在焦先岭之上,一棵树一块石,都能够令人神往追忆;那风起云涌,荡涤心胸、游目骋怀的景致,更是另当别论;何况这里又有像湛公这类清雅高士,可与他们论道作诗,自在逍遥,超然物外;考察他的住所,结构精巧雅致,厨卫布局装饰,都不乏别致。

竹色青翠照人,江天水色尽收窗内,这是何方境界,有如此清静的所在!孟阳说:我曾经在这山里连住两夜,每在夕阳西下之时,登上焦先岭极目远望:西浦之下落霞余晖绚烂尚在;东溆之上月色清辉悄然腾空。

一派晶莹剔透、融汇三界,闪烁迷离、难以捉摸,简直无法用言辞来形容。

唉!倘若你有万千奇异的想法,听了这些言语之后,怎能不心驰神往?
③自从在丁酉年曾来游过,我还没有来得及深刻回味(焦山的意蕴)。

怎奈人事沧桑,时光飞逝数年已过,现在又从头再续前缘。

又加上俗缘牵绊,匆促又要离去,感觉人世间就如同旅馆那般。

哪曾想这次行程注定又如此之仓促?实在令人慨叹,从今往后,时光流逝,错过之后就不应再错。

有朝一日倘能退隐索居,我将从心所欲只身前往,尚且对于这座山更不应无情。

当挑选春秋时节良辰吉日,租一叶扁舟,准备好行装在松寥阁住上十天十夜,来补偿以往的歉疚。

这滔滔不息的长江之水,听闻此言,也应该为我作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