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雨堂记的阅读答案与翻译

合集下载

袁中道《楮亭记》原文及翻译译文

袁中道《楮亭记》原文及翻译译文

袁中道《楮亭记》原文及翻译译文《袁中道《楮亭记》原文及翻译译文》这是优秀的文言文翻译译文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1、袁中道《楮亭记》原文及翻译译文袁中道《楮亭记》原文及翻译袁中道原文:①金粟园后,有莲池二十余亩,临水有园,楮树①丛生焉。

予欲置一亭纳凉,或劝予:“此不材木也,宜伐之,而种松柏。

”予曰:“松柏成阴最迟,予安能待。

”或曰:“种桃李。

”予曰:“桃李成荫,亦须四五年,道人之迹如游云。

安可枳之一处?予期目前可作庇阴者耳。

楮虽不材,不同商丘之木,嗅之狂醒三日不已者,盖亦界于材与不材之间者也。

以为材,则不中梁栋枅栌②之用;以为不材,则皮可为纸,子可为药,可以染绘,可以颒③面,其用亦甚夥。

昔子瞻作《宥老楮诗》,盖亦有取于此。

”②今年夏,酷暑,前堂如炙,至此地则水风泠泠袭人,而楮叶皆如掌大,其阴甚浓,遮樾一台。

植竹为亭,盖以箬,即曦色不至,并可避雨。

日西,骄阳隐蔽层林,啼鸟沸叶中,沉沉有若深山。

数日以来,此树遂如饮食衣服,不可暂废,深有当于予心。

自念设有他树,犹当改植此,而况已森森如是,岂惟宥之哉?且将九锡④之矣,遂取之以名吾亭。

【注】①楮(chǔ)树:落叶乔木。

叶似桑,皮可制纸。

②枅:柱上的方木。

栌:大柱柱头承托栋梁的方木。

③颒(huì):洗脸。

④九锡:传说古代帝王尊礼大臣所给的九种器物。

译文:金栗园后面,有一个二十多亩的莲池,水边有一个园子,楮树生长的茂盛。

我想要在那建一个小亭子以乘凉,有的人劝我说:楮树不是一种可做木材的树,最好把它砍伐了,种上松柏。

我回答说:松柏长的很慢,很久才有阴凉,我怎能等得了。

有的人又建议:种桃树李树。

我回答:桃树李树成阴,也需要等四五年,道人云游四海,像云一样游走,怎能滞留于一处呢。

我需要的是现在可以用来乘凉的。

楮树虽然不能作为木材,也不像商丘的树木,闻了之后让人狂醉三天而不能自己。

也介于可作为木材和不可作为木材之间。

用它做木材,那么不能用来作为顶梁柱。

高考文言文阅读仿真训练:苏辙《东轩记》(附答案与译文)

高考文言文阅读仿真训练:苏辙《东轩记》(附答案与译文)

高考文言文阅读仿真训练:苏辙《东轩记》(附答案与译文)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东轩记苏辙余既以罪谪监筠州盐酒税,未至,大雨,筠水泛溢,蔑南市,登北岸,败.刺史府门。

盐酒税治舍,俯江之漘,水患尤甚。

既至,敝不可处,乃告于郡,假部使者府以居。

岁十二月,乃克支其欹斜,补其圮缺,辟听事堂之东为轩,种杉二本,竹百个,以为宴休之所。

然盐酒税旧以三吏共事,余至,其二人者适皆罢去,事委于一。

昼则坐市区,鬻盐沽酒税豚鱼,与市人争寻尺以自效.;暮归,筋力疲废,辄昏然就睡,不知夜之既旦;旦则复出营职,终不能安于所谓东轩者。

每旦暮出入其旁,顾之,未尝不哑然自笑也。

余昔少年读书,窃尝怪以颜子箪食瓢饮,居于陋巷,人不堪其忧,颜子不改其乐。

私以为虽不欲仕,然抱关、击柝尚可自养,而不害于学,何至困辱贫窭自苦如此?及来筠州,勤劳米盐之间,无一日之休,虽欲弃尘垢,解羁絷,自放于道德之场,而事每劫而留之,然后知颜子之所以甘心贫贱,不肯求升斗之禄以自给者,良以其害于学故也。

嗟夫!士方其未闻大道,沉酣势利,以玉帛子女自厚,自以为乐矣。

及其循理以求道落其华而收其实从容自得不知夫天地之为大与死生之为变而况其下者乎故其乐也,足以易穷饿而不怨,虽南面之王不能加之,盖非有德不能任也。

余方区区..欲磨洗浊污,睎圣贤之万一,自视缺然,而欲庶几颜氏之福,宜其不可得哉!余既以谴来此,虽知桎梏之害,而势不得去,独幸.岁月之久,世或哀而怜之,使得归伏田里,治先人之敝庐,为环堵之室而居之。

然后追求颜氏之乐,怀思东轩,优游以忘其老,然而非所敢望也。

(选自《古文辞类纂》,有删改)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及其循理以求道/落其华而收其实/从容自得/不知夫天地之为大/与死生之为变/而况其下者乎/B.及其循理以求/道落其华/而收其实/从容自得/不知夫天地之为大/与死生之为变/而况其下者乎/C.及其循理以求/道落其华/而收其实/从容自得不知/夫天地之为大/与死生之为变/而况其下者乎/D.及其循理以求道/落其华而收/其实从容自得/不知夫天地之为大/与死生之为变/而况其下者乎/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败刺史府门”与“于是从散约败”(《过秦论》)两句中的“败”含义不同。

袁中道《游高梁桥记》原文及翻译译文

袁中道《游高梁桥记》原文及翻译译文

袁中道《游高梁桥记》原文及翻译译文1、袁中道《游高梁桥记》原文及翻译译文袁中道《游高梁桥记》原文及翻译袁中道原文高梁旧有清水一带,柳色数十里,风日稍和,中郎2拉予与王子3往游。

时街民皆穿4沟渠淤泥,委积5道上,羸马6不能行,步至门外。

于是三月7中矣,杨柳尚未抽条,冰微泮8,临水坐枯柳下小饮。

谭锋甫畅9,而飙风10自北来,尘埃蔽天,对面不见人,中11目塞口,嚼之有声。

冻枝落,古木号,乱石击。

寒气凛冽,相与御12貂帽,着重裘13以敌14之,而犹不能堪15,乃急归。

已黄昏,狼狈沟渠间,百苦乃得至邸16,坐至丙夜17,口中含沙尚砾砾18。

噫!江南二三月,草色青青,杂花烂城野,风和日丽,上春19已可郊游,何京师之苦至此20。

苟非大不得已21,而仆仆22于是,吾见其舛23也。

且夫贵人所以不得已而居是者24,为官职也。

游客山人25所以不得已而至是者,为衣食也。

今吾无官职,屡求而不获,其效亦可睹矣。

而家有产业可以餬口26,舍水石花鸟之乐,而奔走烟霾27沙尘之乡,予以问予28,予不能解矣。

然则是游也宜书,书之所以志予之嗜进而无耻29,颠倒而无计算也30译文高粱桥原有一条清澄的带子般的河水,杨柳绵延几十里,刚好天气比较晴好和暖。

袁宏道拉我和王章甫一道前去游览。

那时市民都在疏通渠道的淤泥,淤泥堆积在路上,瘦弱的马无法行走,我们步行来到西直门外。

这时已是三月中旬,柳树还没有发芽,冰刚刚融化,我们坐在靠近水边的枯柳树下喝酒。

交谈的刚刚畅快的时候,暴风就从北而来,灰尘遮蔽了天空,就连对面的人都看不到。

沙石击中眼睛,堵塞口鼻,嚼一嚼就能发出响声。

冻住的树枝被吹落,古树呜呜号叫,石头相互撞击。

十分寒冷,一起戴上貂皮帽,穿上厚皮袄用来抵挡暴风,然而仍不能忍受,于是就急忙回家。

到黄昏时,十分狼狈地走在沟渠间,历经千辛百苦才到家,坐到半夜,口中还有碎沙。

哎,江南二三月,草色青青,城乡杂花烂漫,风和日丽,正月就己经可以去郊游,为什么京都恶劣到这种地步。

喜雨亭记 阅读答案附翻译

喜雨亭记 阅读答案附翻译

喜雨亭记阅读答案附翻译(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作文大全、试题答案、职业规划、原文赏析、小学阅读、初中阅读、高中阅读、诗词阅读、文言文阅读、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essay writing, test questions answers, career planning,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primary school reading, junior high school reading, high school reading, poetry reading, classical Chinese reading,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喜雨亭记阅读答案附翻译喜雨亭记〔宋〕苏轼亭以雨名,志喜也。

部编版八年级下全册古文注释、翻译、阅读习题带答案

部编版八年级下全册古文注释、翻译、阅读习题带答案

部编版八年级下全册文言文检测题带答案班级:姓名:题型:【重点课下注释默写】【重点句子翻译】【课外阅读训练】目录:一、第9课《桃花源记》二、第10课《小石潭记》三、第11课《核舟记》四、第21课《北冥有鱼》《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五、第22课《虽有嘉肴》《大道之行也》六、第23课《马说》第9课《桃花源记》班级:姓名:一、重点课下注释默写:1、【缘】沿着,顺着。

2、【鲜美】新鲜美好。

3、【落英】落花。

4、【缤纷】繁多的样子。

5、【异】惊异,诧异。

这里是“对……感到惊异”的意思。

6、【欲穷其林】想要走到那片林子的尽头。

穷,尽。

7、【林尽水源】林尽于水源,意思是桃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就到头了。

8、【仿佛】隐隐约约,形容看不真切。

9、【才通人】仅容一人通过。

才,仅仅、只。

10、【豁然开朗】形容由狭窄幽暗突然变得开阔敞亮。

11、【俨然】整齐的样子。

12、【属】类。

13、【阡陌交通】田间小路交错相通。

阡陌,田间小路。

14、【相闻】可以互相听到。

15、【悉】全,都。

16、【黄发垂髫】指老人和小孩。

黄发,旧说是长寿的特征,用来指老人。

垂髫,垂下来的头发,用来指小孩。

17、【乃】于是,就。

18、【具】详细。

19、【要】同“邀”,邀请。

20、【咸】全、都。

21、【妻子】妻子儿女。

22、【绝境】与人世隔绝的地方。

23、【遂与外人间隔】于是就同外界的人隔绝了。

述、于是、就。

间隔,隔绝、不通音讯。

24、【乃】竟然,居然。

25、【无论】不要说,更不必说。

26、【为具言】向(桃花源中人)详细地说出。

为、对、向。

27、【叹惋】感叹。

28、【延】邀请。

29、【语云】告诉(渔人)说。

30、【不足】不值得,不必。

31、【便扶向路】就顺着旧路(回去)。

扶,沿着、顺着。

向,先前的。

32、【志】做记号。

33、【及郡下】到了郡城。

及,到。

郡,指武陵郡。

34、【诣)】拜访。

35、【规】打算,计划。

36、【未果】没有实现。

37、【寻】随即,不久。

醉翁亭记和喜雨亭记阅读答案

醉翁亭记和喜雨亭记阅读答案

醉翁亭记和喜雨亭记阅读答案文言文阅读题是语文考试里的一个重要题型。

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醉翁亭记》《喜雨亭记》阅读题目及其参考答案的内容,希望大家喜欢。

《醉翁亭记》《喜雨亭记》阅读原文环滁皆山也。

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

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

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

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节选自欧阳修《醉翁亭记》)亭以雨名,志喜也。

古者有喜则以名物,示不忘也。

予至扶风①之明年,始治官舍。

为亭于堂之北,而凿池其南,引流种树,以为休息之所。

是岁之春,雨麦于岐山②之阳,其占③为有年。

既而弥月不雨,民方以为忧。

越三月,乙卯④乃雨,甲子又雨,民以为未足。

丁卯大雨,三日乃止。

官吏相与庆于庭,商贾相与歌于市,农夫相与忭⑤于野,忧者以乐,病者以愈,而吾亭适成。

(节选自苏轼《喜雨亭记》)[注]①②:均为姓名,在今陕西省境内。

③占:占卜。

有年:指丰收。

④乙卯:古代用于支纪日。

这里的乙卯、甲子、丁卯,分别为四月初二、十一、十四日。

《醉翁亭记》《喜雨亭记》阅读练习及答案

《醉翁亭记》《喜雨亭记》阅读练习及答案

《醉翁亭记》《喜雨亭记》阅读练习及答案《醉翁亭记》《喜雨亭记》阅读练习及答案【甲】环滁皆山也。

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泄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

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其文者,太守也。

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节选自欧阳修《醉翁亭记》)【乙】亭以雨名,志喜也。

古者有喜则以名物,示不忘也。

予至扶风①之明年,始治官舍。

为亭于堂之北,而凿池其南,引流种树,以为休息之所。

是岁之春,雨麦于岐山②之阳,其占③为有年。

既而弥月不雨,民方以为忧。

越三月,乙卯④乃雨,甲子又雨,民以为未足。

丁卯大雨,三日乃止。

官吏相与庆于庭,商贾相与歌于市,农夫相与忭⑤于野,忧者以乐,病者以愈,而吾亭适成。

(节选自苏轼《喜雨亭记》)[注]①②:均为姓名,在今陕西省境内。

③占:占卜。

有年:指丰收。

④乙卯:古代用于支纪日。

这里的乙卯、甲子、丁卯,分别为四月初二、十一、十四日。

⑤忭(biàn):高兴,快乐。

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4分)⑴醉翁之意不在酒()⑵游人去而禽鸟乐也()⑶志喜也()⑷甲子又雨()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意思不相同的`一组是()。

(3分)A.名之者谁?/则以名物B.余至扶风之明年/越明年,政通人和C.太守自谓也/太守谓谁D.以为休息之所/全石以为底3.翻译下面句子。

(4分)⑴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⑵农夫相与忭于野。

4.阅读甲乙两文后,按要求回答下面问题。

(4分)⑴用原文句子写出两文中亭子命名的由来。

高中语文 课外古诗文 袁中道《听雨堂记》原文及翻译

高中语文 课外古诗文 袁中道《听雨堂记》原文及翻译

袁中道《听雨堂记》原文及翻译袁中道原文:乙未,中郎①令吴,念兄弟三人或仕或隐,散于四方,乃取子瞻怀子由②之意,扁其退居之堂曰“听雨”。

十月,予往吴省之,见而叹曰:“吾观子瞻居宦途四十余年,即颠沛流离之际,室家妻子潇然不在念,而独不能一刻忘情于子由,夜床风雨之感无日无之,乃竟不得与子由相聚也。

”嗟乎!宋自仁宗以后,皆非治朝也。

子瞻之肮脏③好尽,子由之狷介寡合,皆山林之骨,非希世取功名之人也。

古之君子,有一人知之,则可以隐。

夫孰有子瞻与子由两相知者?以两相知之兄弟,而偕隐于山林,讲究性命之理,弹琴乐道,而著书瑞草、何村之间,恐亦不大寂寞也;而乃违性乖质,以战于功名之途,卒为世所忌,几至于死。

彼黄州之行已矣,元祜初,既得放归阳羡,当此时,富贵功名之味,亦既尝之矣;世路风波之苦,亦既历之矣;己之为人,足以招尤而取忌,亦大可见矣,肱已九折矣。

或招子由至常,或移家至许,或相携而归,使不得遂其乐于中年者,庶几得遂于晚岁,亦奚不可。

胡为乎招即来,麾即去,八年荣华,所得几何?而飘零桄榔之下,寂寞蜒岛之中,濒海相逢,遂不得与子由再见,此吾之所不晓于子瞻者也。

夫人责自照。

陶潜之可仕而不物,以其性刚耳。

子瞻渡海以后,乃欲学陶,夫不学之于少,而学之于老,是贼去而弯弓也。

今吾兄弟三人,相爱不啻子瞻之于子由。

子瞻无兄,子由无弟,其乐尚减于吾辈。

然吾命薄,或可以免于功名。

独吾观两兄道根深,世缘浅,终亦非功名之品。

而中郎内宽而外激,心和而迹孤,尤与山林相宜。

今来令吴中,令简政清,了不见其繁,而其中常若有不自得之意。

岂有鉴于子瞻之覆辙,彼所欲老而学之者,中郎欲少而学之乎?如是则听雨之乐,不待老而可遂也,请归以俟。

(选自明·袁中道《袁小修小品》)【注释】①即袁宏道,为本文作者袁中道之兄。

②苏辙在《<逍遥堂会宿二首>并引》中写道:“辙幼从子瞻读书,未尝一日相舍。

既壮,将游宦四方,读韦苏州诗,至‘安知风雨夜,复此对床眠’,恻然感之,乃相约早退,为闲居之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听雨堂记的阅读答案与翻译
听雨堂记
乙未,中郎①令吴,念兄弟三人或仕或隐,散于四方,乃取子瞻怀子由②之意,扁其退居之堂曰“听雨”。

十月,予往吴省之,见而叹曰:“吾观子瞻居宦途四十余年,即颠沛流离之际,室家妻子潇然不在念,而独不能一刻忘情于子由,夜床风雨之感无日无之,乃竟不得与子由相聚也。


嗟乎!宋自仁宗以后,皆非治朝也。

子瞻之肮脏③好尽,子由之狷介寡合,皆山林之骨,非希世取功名之人也。

古之君子,有一人知之,则可以隐。

夫孰有子瞻与子由两相知者?以两相知之兄弟,而偕隐于山林,讲究性命之理,弹琴乐道,而著书瑞草、何村之间,恐亦不大寂寞也;而乃违性乖质,以战于功名之途,卒为世所忌,几至于死。

彼黄州之行已矣,元祜初,既得放归阳羡,当此时,富贵功名之味,亦既尝之矣;世路风波之苦,亦既历之矣;己之为人,足以招尤而取忌,亦大可见矣,肱已九折矣。

或招子由至常,或移家至许,或相携而归,使不得遂其乐于中年者,庶几得遂于晚岁,亦奚不可。

胡为乎招即来,麾即去,八年荣华,所得几何?而飘零桄榔之下,寂寞蜒岛之中,濒海相逢,遂不得与子由再见,此吾之所不晓于子瞻者也。

夫人责自照。

陶潜之可仕而不物,以其性刚耳。

子瞻渡海以后,乃欲学陶,夫不学之于少,而学之于老,是贼去而弯弓也。

今吾兄弟三人,相爱不啻子瞻之于子由。

子瞻无兄,子由无弟,其乐尚减于吾辈。

然吾命薄,或可以免于功名。

独吾观两兄道根深,
世缘浅,终亦非功名之品。

而中郎内宽而外激,心和而迹孤,尤与山林相宜。

今来令吴中,令简政清,了不见其繁,而其中常若有不自得之意。

岂有鉴于子瞻之覆辙,彼所欲老而学之者,中郎欲少而学之乎?如是则听雨之乐,不待老而可遂也,请归以俟。

(选自明·袁中道《袁小修小品》)
【注释】①即袁宏道,为本文作者袁中道之兄。

②苏辙在《并引》中写道:“辙幼从子瞻读书,未尝一日相舍。

既壮,将游宦四方,读韦苏州诗,至‘安知风雨夜,复此对床眠’,恻然感之,乃相约早退,为闲居之乐。

故子瞻始为凤翔幕府,留诗为别曰‘夜雨何时听萧瑟’。

其后子瞻通守余杭,复移守胶西,而辙滞留于淮阳、济南,不见者七年。

”③肮脏:亦作“抗脏”,高亢刚直。

9.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皆非治朝也治朝:治理朝政
B.子由之狷介寡合狷介:洁身自好
C.庶几得遂于晚岁庶几:或许,大概
D.相爱不啻子瞻之于子由不啻:无异于,不亚于
10.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念兄弟三人或仕或隐或可以免于功名
B.而独不能一刻忘情于子由而乃违性乖质
C.乃竟不得与子由相聚也乃欲学陶
D.其乐尚减于吾辈岂有鉴于子瞻之覆辙
11.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扁其退居之堂曰“听雨”为自己的闲居之所题写匾额“听雨”
B.足以招尤而取忌足以招致怨恨和妒忌
C.陶潜之可仕而不物陶渊明可以做到走上仕途却不受外物牵

D.是贼去而弯弓也这就像在盗贼离开后把弓折断啊
12.将下面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6分)
今来令吴中,令简政清,了不见其繁,而其中常若有不自得之意。

13.阅读第一段和注释②,用自己的话回答“子瞻怀子由之意”的“意”所包含的内容。

(4分)
14.文章结尾说袁氏三兄弟的“听雨之乐”不待老年就可实现。

根据文意概括作者这样说的理由。

(5分)
9. (3分) A 10.(3分)B 11.(3分) D
12.(6分)参考译文:现在来吴县担任县令,政令简明、政治清平,全然不见他处理政务的繁忙,但是他心中常常好像并不快乐。

【评分标准】“令吴中”“令简政清”“了”“繁”“其中”和“不自得”,翻译正确,各1分。

13. (4分)参考答案:苏轼与苏辙从小“未尝一日相舍”的兄弟情深(1分);长大及游宦四方后,希望团聚、重享“夜雨听萧瑟”(1分)的闲居之乐(1分);宦途多年,兄弟没能相聚的遗憾(1分)。

14.(5分)参考答案:袁氏兄弟间的情感不亚于苏氏兄弟;袁氏三兄弟的天伦之乐胜过二苏;作者(袁中道)没有仕途之累;两位兄弟不是功名之人;对苏轼兄弟的覆辙有所鉴戒。

译文:
乙未年(万历二十二年),中郎做吴县县令,念及我们兄弟三人有的出仕、有的隐居,分散在四方(不能相见),就取苏轼思念苏辙之意,为自己的休息闲坐之所题写匾额“听雨”。

这一年的十月,我去吴县探望他,见到听雨堂后(不由)感叹道:“我看苏轼为官四十多年,在颠沛流离之时,家室妻子全然不顾念,却唯独没有一刻能忘记苏辙,对儿时两人风雨对床的人生乐趣的感念,没有一天没有的,可是最终他也没能和苏辙相聚。

唉!宋朝自宋仁宗以后,都不是安定太平的时代。

苏轼高亢耿直,无所保留地进谏忠言,苏辙洁身自好、不肯同流合污,他俩都有隐居山林的风骨气度,(本质上)不是迎合世俗谋取功名之人。

古代的君子,有一个人了解他,就可以隐居了。

何况苏轼、苏辙两人互为知己?两个互为知己的兄弟,一起隐居山林,讲究性命之理,弹琴论道,在瑞草桥、何村中著书,恐怕也不会太寂寞吧。

可是他竟然违背本性,在功名仕途上努力,最终被世人嫉妒,几乎处于死地。

那黄州之行也就罢了,元祐初年得以回到阳羡,在那时,富贵功名的滋味已经尝过了;世路坎坷的苦楚,也经历过了;自己的为人,足以招致怨恨和忌妒,也大约可见了,可谓历经磨练而富有经验了。

或者招苏辙到常州,或者搬家到许昌,或者兄弟二人一起回到故乡,让不能在中
年实现的乐趣,在晚年实现,也不是不可能的。

为什么招之即来、挥之即去,八年之间,荣华富贵得到了多少呢?结果是被贬谪惠州、儋州,飘零寂寞,最终不能与苏辙相见。

这是我不理解子瞻的地方。

人贵在自我了解。

陶潜可以做到出仕却不为外物所役(而辞官),是因为他性情刚毅啊。

子瞻被贬到海南以后才想学陶渊明,他不在年轻的时候学,却在老年的时候学,这和贼逃走了以后才想要弯弓射箭是一样的。

现在我们兄弟三人,相亲相爱的程度不亚于子瞻和子由。

子瞻没有哥哥,子由没有弟弟,他们的快乐要比我们兄弟三人少。

然而我福薄,或许可以免于功名。

只是我看两个哥哥修道的根基深,俗世的缘分浅,终究不是功名之人。

而且中郎心胸宽广而外显激切,心态平和而行迹孤傲,尤其适宜隐居。

现在在吴县担任县令,政令清简,全然不见繁忙,但是他的心中常常好像不快乐。

莫非从子瞻的覆辙中有所鉴戒,子瞻想在年老的时候学陶渊明,而中郎想要在年轻的时候学陶渊明吗?如果真是这样,那么兄弟对床听雨的快乐,不用等到老年就可以实现了,请让我回去等待这一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