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高考上海市各区县二模语文试题分类汇编6—文言文二
2015年上海市静安区高三二模语文试卷及答案

2015静安区二模语文试卷(一)阅读下文,完成l-6题。
(17分)当代设计的危机①全球最近似乎迎来了“泛设计”时代,特征之一是领导人和坊问在说发展经济和改善生活的时候,都不约而同言必称“设计”和“创意”,但很奇诡,几乎所有人(包括消费者和设计师)都不满意当下的设计。
市场经济下的设计和消费的“偷安”,使现代设计面临着真正危机。
②该背景下设计的“道德”研究,会是一个十分有意思的角度,“道德”在这里只是一个托词,只是用来涵盖人与人工制造物的所有社会属性和关系。
设计伦理与其他学科的伦理学研究一样,都是关于人的行为的研究。
但是,较之其他学科,设计的道德发生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行为似乎均隐现在人与物的关系行为之下,也就是说,口。
那么,在设计伦理学的视野下将如何理解这个“好”呢?③在现代主义设计中,“优良设计”概念的提出和对它的认识,主要集中在对产品功能性的强调和对大众品味的提高上。
其中功能性问题,不仅是围绕“实用”展开,同时还通过摒弃过分的装饰来实现设计的“诚实”。
时至今日,由于与经济、与技术、与社会面貌以及文化的反复渗透,设计从边缘进入社会的中心,其重心也从生产转向消费、从需求转向欲求,进而商品的实用性被商品的周期性推翻。
在不以物品作为实用品的年代,设计的目的必然变得多元和模糊,其伦理规范也就变得抽象无约束,像“以人为本”的倡导,曾有设计师以人与物的各种关系所列出的尺度,规范了产品为人之合理使用的设计底线,然而,这些数据只能解决人的生理需求的愿望,而更高层次的人的欲望需求将如何以“以人为本”的概念得以补充?过去我们痛苦的是物品的短失,现在我们痛苦的是物品极大丰富之后的选择以及物的属性的转移。
④鲍德里亚在《消费社会》中对于“物的时代”有过精彩概括,他说:“我们生活在物的时代:我们根据它们的节奏和不断替代的现实而生活着,在以往所有的文明中,能够在一代一代人之后存在下来的是物,是经久不衰的工具或建筑物,而今天,看到物的生产、完善和消亡的却是我们自己。
2015届上海市高三二模语文试题分类汇编之名句默写

2015届上海市高三二模语文试题分类汇编之名句默写高三2015-08-23 20:102015届上海市高三二模语文试题分类汇编之名句默写【长宁】(三)默写。
(6分)【任选6空,超过6空,按前6空评分】13.(1)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李白《登金陵凤凰台》)(2)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荀子《劝学》))(3)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
(秦观《踏莎行•郴州旅舍》)(4)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SPAN>论语>七则》)(5)鹫翎金仆姑,燕尾绣蝥弧。
(卢纶《塞下曲》)(6)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陶渊明《桃花源记》)(7)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
(苏轼《送张琥》)(8)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
(刘勰《文心雕龙》)【崇明】(三)默写。
(6分)【任选6空,超过6空,按前6空评分】13.(1)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毛泽东《沁园春·长沙》)(2)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李白《登金陵凤凰台》)(3)燎沉香,消溽暑。
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
(周邦彦《苏幕遮》)(4)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SPAN>论语>七则》)(5)沙鸥翔集,锦鳞游泳。
(范仲淹《岳阳楼记》)(6)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林则徐《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7)乐极生悲,否极泰来。
(施耐庵《水浒传》)【奉贤】(三)默写。
(6分)【任选6空,超过6空,按前6空评分】13.(1)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韩愈《师说》)(2)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论语七则》)(3)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
(黄庭坚《登快阁》)(4)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
(左思《咏史》)(5)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田美池桑竹之属。
(陶渊明《桃花源记》)(6)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王维《山居秋暝》)(7)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2015年上海高三一模文言文二

黄浦区(六)阅读下文,完成第22——26题。
(12分)论习曾巩①治乱之本在君之好恶,好恶在所习。
②少习也正,其长也必贤;少习也不正,其长难与共为治矣。
不幸而然,则将磨之。
孰能磨之?择人焉。
朝夕相与俱,出入言动相缀接焉,是则可磨之也。
主然而是者助之,主然而违者替之,不释则极论之。
勉焉。
除其蔽欲而接之以道,不见邪者而变焉,其志素定矣,然后可与共为治。
其为大体,不亦艰且勤与?③然于习之也,有渐矣,古之所以为治者,岂异焉?此众官不有任也,岂必人之不材也?朝夕未尝相与居也,出入言动未尝相缀接也,是焉而不能助,违焉而不能替,不释而莫之极论也。
其蔽欲日益固,其为道日益拙,所见寺人女妇邪者也。
其志素定矣未也?其④噫!宰相虽尊也,然其见也有间矣。
置斯职也,不慎欤!使职此者不尽也,而寺人女妇得其心,其谁曰可也?噫!左右侍从之官,其非所谓常伯、侍郎、给事、谏议、司谏、正言欤!22.第②段“不幸而然”中的“然”是指。
(用自己的话回答)(1分)23.第②段运用了假设论证,结合具体内容加以分析。
(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4.可填入第④段方框内的虚词最恰当...的一项是()。
(2分)A.欤 B.夫 C.哉 D.焉25.下列对第④段画线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2分)A.宰相虽然养尊处优,但是他的见识也会有不足。
B.宰相虽然养尊处优,但是能看到治理国家不足之处。
C.宰相虽然地位高,但是他的见识也会有不足。
D.宰相虽然地位高,但是能看到治理国家不足之处。
26.简述本文的观点,并对此加以评价。
(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2.(1分)国君年轻时的学习不合正道。
2015年浦东区高三二模语文试题(有答案)

浦东新区2014学年第二学期高三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卷考生注意:1.本考试设试卷和答题纸两部分,试卷包括试题与答题要求,所有答案必须涂(选择题)或写(非选择题)在答题纸上,做在试卷上一律不得分。
2.答题前,务必在答题纸上写准考证号和姓名,并将核对后的条形码贴在指定位置。
3.答题纸与试卷在试题编号上一一对应,答题时应特别注意,不能错位。
4.考试时间150分钟,试卷满分150分。
一阅读(80分)(一)阅读下文,完成第1—6题。
(17分)当“你懂的”成为公共语言①人们生活世界里的禁忌和限制造成了语言交流的阻塞和暧昧,但却无法消除语言交流需要本身。
于出来,“你懂的”就是这类语言创造中的一个新品种。
例如:近日,山是,许多似是而非的说法便被创造..西交城县委书记讲话稿抄袭遭网民举报。
有网友说:领导讲话哪有不抄袭的,原因嘛,你懂的……又如,据人民网的消息,一位网友给四川中江县委书记留言,称村里集资修路遭遇诈骗,现在已经集资3年,可是2公里左右公路的修建问题还是迟迟解决不了。
网友很无奈地说:“诈骗工程就该我们老百姓埋单吗?政府和承包商有没有什么?你懂的。
”②人们对“你懂的”似乎已经习以为常,也能运用自如,有人把它当作趣谈,有人称赞它是一种机智交流和应答,还有人说它不过是像英语中“you know”那样的口头禅,根本不值得大惊小怪。
但我觉得,“你懂的”在公共语言中如此广泛运用,甚至成为“两会热词”和官方语言,已经不再是一件可谈可不谈的小事。
③话语有公域和私域之分,这两个领域中的教养和礼仪有一些相似之处,但也有明显的区别。
在私人交往和交谈中,私人之间有一些话语之外的彼此了解,因此,有的事情不宜说穿,也不必说穿,大家彼此心里有数,能心领神会就行。
所谓话留三分、石中藏玉,这是交谈者为了避免造成不适而保持的一种彼此默契。
这是他们自己的需要,并不是迫于外在的压制或胁迫。
④但是,公共领域中陌生人之间的交谈不同。
他们有不同的价值观和背景,他们的交流不可避免会有令人不适的内容。
2015高三徐汇,松江,金山语文二模(含答案)

2015高三语文二模(徐汇,松江,金山)考生注意:1.本考试设试卷和答题卷两部分,试卷包括试题与答题要求,所有答题必须涂(选择题)或写(非选择题)在答题卷上,做在试卷上一律不得分。
2.考试时间150分钟。
试卷满分150分。
一阅读 80分(一)阅读下文,完成第1-6题。
(17分)经典谁说了算王乾坤①很难说我们所处的是一个“去经典”还是“趋经典”的时代。
有一点可以肯定,这是一个不太吝啬“经典”名词的时代。
那么,什么是经典?经典由谁说了算?②通常的回答是:权威说了算或大众说了算。
但深通艺术之堂奥的人既不看重权势的眼色,也不在意大众的褒贬,他们心里明白:权威认定、大众评判也许不可或缺,但一切有形的人为裁判只有在文学合法性的前提下,才可能是有效的。
换言之,他们在乎的或敬畏的,是文学本身的法权。
③文学的自然法不是任何一种成文的文学法则,而是一种无形的天则。
“俯察人事,仰.观天则...。
”人事俯身可察,天则是需要仰观的。
由“自然法”来言事物的合法性本是天经地义。
可是在文明史上,天经地义的天则被各种偏见所干扰反倒成了常态。
五花八门的政治观、道德观、科学观、文化观、历史观以种种集体偶像的强势向文学越权,任意在这个领域封号经典,成了由来已久的“常态”。
④现当代,影响文学创作和评论的有两种思潮:一是认为世界是按照优胜劣汰的进化论定律演进的,二是认为权力可以决定一切。
这两种思潮交合成一种集体无意识:优胜在于权力,劣汰在于无权力。
于是,话语权如拜物教一般左右着创作家和评论家,从事文学艺术的匠人们使出浑身解数,不顾一切地调动可能的权力让自己的声音足够强大,最好是压倒一切成为中心。
⑤可惜,话语权或其他权力决定论不能解释中外文学的经典史,只要检索一些古今中外文学巨匠们弱势的社会身份或话语权状况就能验证。
⑥那么进入文苑的小说多得是,为什么能被认定经典的是此而不是彼?是谁在进行这种无形的筛选?答案只能在文学合法性中寻求。
以《红楼梦》为例,王国维们的鼓吹改变了这部小说的接受史,乃至现代“红学”横空出世。
上海市2015年静安语文二模试卷(含答案)

上海市2015年静安语文二模试卷(含答案)静安区2014学年第二学期教学质量调研九年级语文试卷(完成时间:100分钟,满分:150分) 2015.41.注意:本试卷共25题。
2.请将所有答案用黑墨水钢笔或水笔做在答卷的指定位置上,做在试卷上一律不计分。
第一部分阅读(90分)一、文言文(39分)(一)默写(15分)1.树木丛生,。
(《观沧海》)2.,雨后全无叶底花。
(《雨晴》)3.卖炭得钱何所营?。
(《卖炭翁》)4.,不可知其源。
(《小石潭记》)5.莲之爱,?(《爱莲说》)2(二)阅读下面这首作品,完成6—7题(4分)送友人李白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6.诗歌的颔联和明确点出:从题材角度,这是一首诗。
(2分)7.“孤蓬”和“浮云”既描绘了友人漂泊无依的游子形象,又传递出诗人的与之情。
(2分)(三)阅读下文,完成8—9题(8分)公输①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成,将以攻宋。
子墨子闻之,起于鲁,行十日十夜,而至于郢,见公输盘。
②公输盘曰:“夫子何命焉为?”3③子墨子曰:“北方有侮臣者,愿借子杀之。
”公输盘不说。
④子墨子曰:“请献十金。
”⑤公输盘曰:“吾义固不杀人。
”⑥子墨子起,再拜,曰:“请说之。
吾从北方闻子为梯,将以攻宋。
宋何罪之有?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杀所不足而争所有余,不可谓智;宋无罪而攻之,不可谓仁;知而不争,不可谓忠;争而不得,不可谓强;义不杀少而杀众,不可谓知类。
”⑦公输盘服。
8. 上文体现了墨子的精神和的思想。
(2分)9. 在与公输盘的论辩过程中,墨子首先故意激怒对方,使其说出;再以的反问点明此战的本质(以上两空均用自己的话回答);最后连用五个“不可谓”进行反驳,其中“”一句最直观地指出了对方的言行不一。
(6分)(四)阅读下文,完成10—13题(12分)阳城,字亢宗,定州北平人。
远近慕其行.,来学者迹接于道①。
闾里有争讼,不诣官而诣城4决之。
2015年上海市闵行区高考语文二模试卷(含详解与写作范文)

2015年上海市闵行区高考语文二模试卷一、解答题(共1小题,满分17分)1.(17分)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心理测试测出了什么?①美国心理学会的茱莉亚•德森的一句话粉碎了我们的希望,她说:“目前传媒上出现的绝大多数的心理测试其实是一种娱乐休闲性质的游戏..。
”她介绍称,心理测试在专业领域被称为心理测量,是心理学研究的一项重要方法,其编制过程有一套科学的标准,结果有严格客观的解释。
“我们通过观察人的少数有代表性的行为,对于贯穿在人的全部行为活动中的心理特点做出推论和数量化分析,它需要符合严格的统计学原理。
”与之相比,时下流行的心理测试并没有严谨的科学性,往往只是心理测量的一部分或个别经过简单化的投射测验题,甚至完全与心理测量没有关系。
②抛开这些科学性不言,自得其乐的普罗大众估计很难认同她的观点,对于各类心理测试题结论认为非常准确的用户占52.3%,“这没什么奇怪的,不过是福勒效应的又一个明证罢了。
”茱莉亚这样回答。
③福勒效应,是心理学家福勒于1948年通过实验证明的一种心理学现象。
39份的兴趣诊断问卷,要求学生们列出自己的兴趣爱好,阅读喜好、个人特征等,一个星期后福勒完成对他们的评估并列出13条个性分析。
他要求学生先阅读各自的13条描述对自己来说是对还是错,如果不确定打问号,结果是几乎所有人都认为是准确的。
可事实是每个人拿到的个性评估都是一样的,这13句描述是从报摊的占星书籍中挑出来的笼统的、含糊的语句来迷惑他们。
这大概也是如此符合福勒效应的时下流行的心理测试在网络上流行很重要的原因吧。
④人们喜欢听到与自己有关的事情,渴望被赞美。
心理学家凯蒂在她的一篇文章中写道,“我记得在十七岁时做过这些人格测验(你是《欲望都市》里的谁?)。
而现在我更热衷‘你的财富在何处?’”无论年龄是多少,我们往往只参与自己最喜欢的主题,并且在读到肯定的赞扬时,心情会愉悦。
⑤当人们遇到困难或者失去自信的时候,做做心理测试可以调剂精神。
2015年上海初三语文二模语文试题汇编--课内文言文

2015 年初三二模语文试题汇编—课内文言文长宁区(三)阅读下文,达成第8—10 题( 8 分)陈涉世家(节选)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
吴广者,阳夏人也,字叔。
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辍耕上垄上,怅恨久之,曰:“苟荣华,无相忘。
”佣者笑而应曰:“若为佣耕,何荣华也?”陈涉叹气曰:“嗟乎,燕雀怎知青云之志哉!”8、本文作者是(朝代)的文学家史学家(人名)( 2 分)9、翻译句子( 3 分)苟荣华,无相忘。
10、“燕雀怎知青云之志哉!”中的“燕雀”是指“”,此句表达了陈胜的(3 分)(三)课内文言文(8 分)8.汉司马迁9.假如(我未来)荣华了,是不会忘掉你(你们 )的。
10.佣者远大志向和理想普陀区(三)阅读下边两篇选文,达成第8 — 9 题( 8 分)【甲】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来往翕忽。
似与游者相乐。
【乙】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8、甲文作者是柳宗元,乙文作者是宋代的(人名),他们与另六位散文代表作家合称“”。
( 2 分)9、甲文以潭中鱼“□□□”从侧面表现了潭水的清亮;乙文提到的“积水空明”用以表现_________________,进而烘托出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 的心情。
( 6 分)(三)阅读下文,达成8-9 题(8分)8.苏轼唐宋八大家(2分)9.若空游;月光明朗澄澈;安逸(各2分,共6分)杨浦区(三)阅读下文达成8-10 题( 8 分)登泰山记(节选)戊申晦,五鼓,与子颖坐日观亭,待日出。
①狂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
②稍见云中白若摴蒱数十立者,山也。
③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
④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摇动承之,或曰,此东海也。
⑤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⑥9、联系上下文,“稍见云中白若摴蒱数十立者,山也”一句作者描述“山”的视角是()(3 分)A.平视B.仰望C.侧视D.俯视10 、依据文意,以下剖析理解不适合的一项为哪一项()(3分)A.选文起笔交代戊申那每日气阴暗,五更时分,作者与友人在日观亭坐候日出的情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5年高考上海市各区县二模语文试题分类汇编6—文言文二【浦东新区】(六)阅读下文,完成第22—26题。
(12分)游焦山小记李流芳①二十七日,雨初霁,与伯美约为焦山之游。
孟阳、鲁生适自瓜州来会,亟呼小艇共载。
到山,访湛公于松寥山房,不遇。
步至山后,观海门二石,还登焦先岭,寻郭山人故居,小憩山椒亭子。
寻由小径至别山、云声二庵,径路曲折,竹树交翳,阒然非复人境。
有僧号见无,与之谈,亦不俗,相与啜茶而别。
寻《瘗①鹤铭》于断崖乱石间,摩挲久之。
还,饭于湛公房。
孟阳、鲁生遂留宿山中。
予以舟将渡江,孟阳、鲁生与山僧送余江边,徙倚柳下,舟行相望,良久而灭。
落日注射,江山变幻,顷刻万状,与伯美拍舷叫绝不已。
②因思焦山之胜,闲旷深秀,兼有诸美。
焦先岭上,一树一石,皆可彷徨追赏。
其风涛云物,荡胸极目之观,又当别论。
且其地时有高人道流如湛公之徒,可与谈禅赋诗,逍遥物外。
观其所居,结构精雅,庖湢②位置,都不乏致。
竹色映人,江光入牖,是何欲界,有此净居?孟阳云:“吾尝信宿兹山,每于夕阳登岭眺望,落景尚烂于西浦,望舒已升于东溆;琥珀琉璃,和合成界,熠熠恍惚,不可名状。
”嗟乎!苟有奇怀,闻此语已,那免飞动?③予自丁酉来游,未遑穷讨。
人事参商,忽忽数年,始一续至。
又以羁绁俗缘,卒卒便去,如传舍然。
不知此行定复何急?良可浩叹,自今以往,日月不居,一误难再。
赋归之后,纵心独往,尚于兹山不能无情,当择春秋佳日,买小艇,襆被宿松寥阁上十日夕以偿夙负。
滔滔江水,实闻此言。
【注】①瘗:埋葬。
②庖湢:厨房和浴室。
22.第①段主要交待了焦山之游的 。
(1分)23.从句式的角度简析第①段划线句的表达效果。
(3分)24.第③段划线句理解正确的一项()(2分)A.又因为尘事而束缚,便突然离开,就如同前往客馆一样漂泊不定。
B.又因为被尘事束缚,便匆匆离开,就如同旅居客馆一样漂泊不定。
C.又因为束缚于尘事,便匆匆离开,就如同前往客馆一样漂泊不定。
D.又因为被尘事束缚,便突然离开,就如同旅居客馆一样漂泊不定。
25.概述焦山“诸美”的内容。
(3分)(1)山石树木等风景之美;(2)__________________;(3)__________________;(4)__________________。
26.联系全文,阐述“尚于兹山不能无情”中的“情”的含义。
(3分)【杨浦区】(六)阅读下文,完成第22—26题(15分)⑴广厦阔屋,连闼通房。
人之所安也,鸟入之而忧;高山险阻,深林丛薄,虎豹之所乐也,人入之而畏;川谷通原,积水重泉,鼋鼍之所便也,人入之而死。
《咸池》、《承云》、《九韶》、《六英》,人之所乐也,鸟兽闻之而惊;深溪峭岸,峻木寻枝,猿狖之所乐也,人上之而慄。
形殊性诡,所以为乐者,乃所以为哀;所以为安者,乃所以为危也。
乃至天地之所覆载,日月之照誋,使各便其性,安其居,处其宜,为其能。
⑵故愚者有所脩,智者有所不足。
柱不可以樀齿,筐不可以持屋,马不可以服重,牛不可以追速,铅不可以为刀,铜不可以为弩,铁不可以为舟,木不可以为釜,各用之于其所适,施之于其所宜,即万物一齐,而无由相过。
夫明镜便于照形,其于以函食不如箪,牺牛粹毛,宜于庙牲,其于以致雨,不若黑蜧。
由此观之,物无贵贱,因其所贵而贵之,物无不贵也;因其所贱而贱之,物无不贱也。
⑶夫玉璞不厌厚,角(角乔)不厌薄,漆不厌黑,粉不厌白,此四者相反也。
所急则均,其用一也。
今之裘与蓑孰急?见雨则裘不用,升堂则蓑不御。
此代为常者也。
譬若舟、车、楯、肆、穷庐,故有所宜也。
故老子曰“不上贤”者,言不致鱼于木、沉鸟于渊。
⑷故尧之治天下也,舜为司徒,契为司马,禹为司空,后稷为大田师,奚仲为工。
其导万民也,水处者渔,山处者木,谷处者牧,陆处者农。
地宜其事,事宜其械,械宜其用,用宜其人。
《淮南子》22.第⑴段通过,阐明观点。
(3分)23. 第⑶段中的画线句说明做事要(2分)24. 对“物无贵贱,因其所贵而贵之,物无不贵也;因其所贱而贱之,物无不贱也。
”理解正确的项是:()(2分)A.没有万物的贵贱,因为它的珍贵而以它为贵,事物就没有不珍贵的;因为它的低贱而以之为贱,事物就没有不低贱的。
B.万物无所谓贵贱,按照它所珍贵的珍视它,万物就珍贵;按照它所鄙视的来鄙视它,万物就低贱。
C.万物没有贵贱之分,按照它的长处而认为它珍贵,万物没有不是可贵的;依据它的短处而认为它低贱,万物没有不是低贱的。
D.万物无论贵贱,都因为它所珍贵的而珍视它,万物就没有不可贵的;因为它的低贱而认为它低贱,万物就没有不低贱的。
25.文章用了铺陈手法,请作简要分析。
(4分)26.就文选择一个角度,分析其现实意义。
(4分)【嘉定、长宁】(六)阅读下文,完成22-26题。
(12分)录鬼簿序钟嗣成顺受其正,①桎梏之厄哉?,知以已死者为鬼,未其或稍知义理,口发善言,而于学问之道甘为自弃,临终之后,漠然无闻,则又不若块然之鬼之愈也。
②予尝见未死之鬼吊已死之鬼,未之思也,特一间耳。
独不知天地开辟,亘古迄今,自有不死之鬼在。
何则?圣贤之君臣,忠孝之士子,小善大功,著在方册者,日月炳焕,山川流峙,及乎千万劫无穷已,是则虽鬼而不鬼者也。
余因暇日,缅怀古人。
门第卑微,职位不振,高才博识,俱有可录。
岁月縻久,淹没无闻,遂传其本末。
复以前乎此者,叙其姓名,述其所作。
冀乎初学之士,刻意词章,使水寒乎冰,青胜于蓝,则有幸矣。
名之曰《录鬼簿》。
③嗟乎!余亦鬼也。
使已死未死之鬼,得以传远,余有何幸焉!若夫高尚之士、性理之学,以为得罪于圣门者,吾党且啖蛤蜊,别与知味者道。
(选自《古文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
略有删)【注释】①岩墙:指牢狱。
22.依次填入文中方框处的词语,正确的一项是()(2分)A.虽然而但B.诚然而但C.虽然但而D.诚然但而23.文中的“不死之鬼”和“未死之鬼”分别是指什么样的人?(2分)24.请说说这篇序文阐述了作者怎样的生死观。
(3分)25.下列判断与原文相符的一项是()(2分)A.作者认为古代的圣贤不曾论及生死祸福等问题。
B.作者认为懂得义理,口发善言即可成不死之鬼。
C.本文语言犀利,但浓郁的迷信色彩使文章逊色。
D.第③段中的“高尚之士”不能列入“不死之鬼”。
26.根据文意,概括《录鬼簿》的创作意图。
(3分)【徐汇、松江、金山】(六)阅读下文,完成第22—26题。
(13分)论贵粟疏西汉·晁错①民贫,则奸邪生。
贫生于不足,不足生于不农,不农则不地著,不地著则离乡轻家,民如鸟兽。
虽有高城深池,严法重刑,犹不能禁也。
饥寒至身,不顾廉耻,虽慈母不能保其子,君安能以有其民哉?明主知其然也,故务民于农桑。
薄赋敛,广畜积,以实仓廪,备水旱,故民可得而有也。
②今农夫五口之家,其服役者不下二人,其能耕者不过百亩,百亩之收不过百石。
春耕,夏耘,秋获,冬藏,伐薪樵,治官府,给徭役,四时之间,亡日休息。
又私自送往迎来,吊死问疾,养孤长幼在其中。
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虐赋敛不时朝令而暮改。
于是有卖田宅、鬻子孙以偿债者矣。
而商贾大者积贮倍息,小者坐列贩卖,无农夫之苦,有阡陌之得。
因其富厚,交通王侯,力过吏势,以利相倾。
此商人所以兼并农人,农人所以流亡者也。
③方今之务,莫若使民务农而已矣。
欲民务农,在于贵粟;贵粟之道,在于使民以粟为赏罚。
今募天下入粟县官,得以拜爵,得以除罪。
如此,富人有爵,农民有钱。
取于有余,以供上用,则贫民之赋可损,所谓损有余、补不足,令出而民利者也。
顺于民心,所补者三:一曰主用足,二曰民赋少,三曰劝农功。
22.第①段推断百姓“离乡轻家”“不顾廉耻”的根本原因是。
(1分)23.第①段为什么不直接提出主张而提及“明主”的做法?(3分)24.第②段画线处有两种断句版本,选择恰当的一项并说明理由。
(3分)A.急政暴虐赋敛/不时朝令而暮改B.急政暴虐/赋敛不时/朝令而暮改25.下列属于“贵粟之道”的一项是()(2分)A.务民于农桑 B.薄赋敛,广畜积C. 得以拜爵,得以除罪 D.取于有余,以供上用26.评价作者对“商贾”的观点。
(4分)【闸北】(六) 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第22—26题。
(12分)(甲)上下相遁①,至于不振。
当是之时,吏治若救火扬沸②,非武健严酷,恶能胜其任而愉快乎!言道德者,溺其职矣。
……汉兴,破觚(方形)而为圆,斫雕而为朴,网漏于吞舟之鱼,而吏治烝烝,不至于奸,黎民艾安。
由是观之,在彼不在此。
(节选自《史记·酷吏列传》) (乙)上曰:“法者,治之正也,所以禁暴而率善人也。
今犯法已论,而使毋罪之父母妻子同产③坐之,及为收帑④,朕甚不取。
其议之。
”有司皆曰:“民不能自治,故为法以禁之。
相坐坐收,所以累其心,使重犯法,所从来远矣。
如故便。
”上曰:“朕闻法正则民愨⑤,罪当则民从。
且夫牧民而导之善者,吏也。
其既不能导,又以不正之法罪之,是反害于民为暴者也,何以禁之?朕未见其便,其孰计之。
”有司皆曰:“陛下加大惠,德甚盛,非臣等所及也。
请奉诏书,除收帑诸相坐律令。
”(节选自《史记·孝文本纪》) 注:①遁:欺满。
②救火扬沸:指负薪救火,扬汤止沸。
意为无济于事。
③同产:兄弟。
④收帑(tǎng):将犯人家属收为官奴。
⑤愨:què,恭谨,诚实。
22.甲文中,依次填入方框处的虚词,正确..的一项是()(2分)A.也者也B.也矣也C.矣也者D. 也者者23.对甲文划线句“破觚而为圆,斫雕而为朴”、“在彼不在此”理解有误..的一项是()(2分)A.前句意为:打破酷令变为灵活,去除繁令回到根本。
B.前句用喻,意在说明汉代法制较前朝有重大的变化。
C.后句中,“彼”指不同的时事,“此”指吏治或法治。
D.后句中,“彼”指为政宽疏简省,“此”指武健严酷。
24.下列对甲乙两文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2分)A.甲文主要运用了比喻、夸张的修辞手法。
B.甲乙两文都指出法律是工具,引人向善。
C.乙文主要通过君臣对话来表达观点。
D.甲乙两文都阐明为政者宽简治国的道理。
25.甲文运用了的论证手法,请结合该段内容加以分析。
(3分)26.乙文中有司的两次对答,都是“皆曰”,可态度截然不同。
为什么?(3分)【虹口】(六)阅读下文,完成第23—27题。
(12分)规执政刘基①郁离子谓执政曰:“今之用人也,徒以具数①与,□亦以为良而倚以图治与?”执政者曰:“亦取其良而用之耳!”郁离子曰:“若是,则相国之政与相国之言不相似矣。
”②执政进曰:“何谓也?”郁离子曰:“仆闻农夫之为田也,不以羊负轭;贾子之治车也,不以豕骖服。
知其不可以集事,恐为其所败也。
是故三代之取士也,必学而后入官,必试之事而能,然后用之,不问其系族,惟其贤,不鄙其侧陋。
今风纪之司,耳目所寄,非常之选也。
仪服云乎哉?言语云乎哉?乃不公天下之贤,而悉取诸世胄昵近之都那竖②为之,是爱国家不如农夫之田、贾子之车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