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高考新课标2文综地理试题(有答案)

合集下载

2013年高考真题文综地理(全国新课标卷Ⅱ)

2013年高考真题文综地理(全国新课标卷Ⅱ)

2013年高考真题文综地理(全国新课标卷Ⅱ)第I 卷(选择题 共44分)本卷共11小题,每小题4分,共44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图1表示我国部分省级行政区域2005-2010年间迁移人口比重。

迁移人口以青壮年为主.读图1并结合相关知识,完成1-2题.1.2005-2010年A.迁出人口数量贵州多于四川B.迁入人口数量上海多于广东C.人口增长率浙江高于江苏D.人口自然增长率安徽低于天津2. 2005-2010年,省级行政区城间的人口迁移A.延缓了皖、赣、黔的老龄化进程B.延缓了沪,_京、津的老龄化进程C.降低了皖、赣、黔的城市化水平D.降低了沪、京、津的城市化水平【答案】1.C2.B迁入人口比重/% 迁出人口比重/% 10【命题立意】以文字和直角坐标统计图为信息载体,考查人口迁移对城市化和老龄化的影响及直角坐标统计图的判读能力。

命题立意重点在于获取和解读信息并对信息进行分析推理的能力。

题组难易程度:易。

【解题思路】第(1)题:由统计图坐标读出各省的迁入、迁出人口比重的高低,苏、津、粤、浙、京、沪等省市迁入人口比重高,迁出人口比重低,皖、赣、黔、川等省迁入人口比重低,迁出人口比重高。

从而比较得出机械人口增长率浙江高于江苏,C项正确。

A、B项迁出、迁入人口总量还与各省人口总量有关,D项人口自然增长率本题无此信息。

解题关键在于正确读图,看清坐标是相对量而不是绝对量。

第(2)题:我国2005-2010年人口迁移以乡村向城市迁移为主,故迁入地区的城市化水平提高,迁出地区乡村人口迁出,人口总量减少,城市化水平有所提高。

文字材料信息显示迁移人口以青壮年为主,延缓迁入地区的老龄化进程,加剧迁出地区的老龄化水平。

故B项正确,A、C、D项错误。

【易错点拨】该题的易错点在于统计图的判读,易把横纵坐标的相对量看作绝对量。

地膜覆盖具有保温、保湿、保土等作用,可有效提高农作物产量和农产品质量。

2013年高考真题解析——全国卷Ⅱ(文综地理)纯word版

2013年高考真题解析——全国卷Ⅱ(文综地理)纯word版

2013·新课标全国卷Ⅱ(文综地理)图1表示我国部分省级行政区域2005~2010年间迁移人口比重,迁移人口以青壮年为主。

读图1并结合相关知识,完成1~2题。

图11.2005~2010年()A.迁出人口数量贵州多于四川B.迁入人口数量上海多于广东C.人口增长率浙江高于江苏D.人口自然增长率安徽低于天津1.C[解析] 图示与题干材料都没有提供各省级行政区的人口总数以及人口自然增长率,所以无法比较各省级行政区的迁出与迁入人口总量。

各省级行政区人口自然增长率也无法比较。

迁入人口比重减去迁出人口比重为人口机械增长率,由图分析可知,浙江的人口机械增长率高于江苏,而两省人口自然增长率相差不大,所以浙江总人口增长率高于江苏。

2.2005~2010年,省级行政区域间的人口迁移()A.延缓了皖、赣、黔的老龄化进程B.延缓了沪、京、津的老龄化进程C.降低了皖、赣、黔的城市化水平D.降低了沪、京、津的城市化水平2.B[解析] 图示各省级行政区迁移人口以青壮年为主。

皖、赣、黔、川青壮年迁出比重大,会加速四地的老龄化进程;沪、京、浙、粤、津、苏青壮年迁入比重大,会延缓六地的老龄化进程。

2005~2010年,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城市化整体水平基本都是上升的。

地膜覆盖具有保温、保湿、保土等作用,可有效提高农作物产量和农产品质量。

我国目前使用的地膜多是超薄型地膜,易破,难回收,难以自然降解,易造成严重的“白色污染”。

据此完成3~5题。

3.我国大部分地区使用地膜覆盖主要在()A.春季B.夏季C.秋季D.冬季3.A[解析] 春季是全国大部分地区的播种季节,且春季气温较低,所以春季使用地膜的数量和规模大。

4.下列地区相比较,地膜覆盖的保温、保湿、保土作用最显著的是()A.东南沿海地区B.西南地区C.东北地区D.西北地区4.D[解析] 西北地区昼夜温差大、气候干旱、水资源匮乏、风沙大,地膜覆盖的保温、保湿、保土作用最显著。

5.残留在土壤中的地膜会()①危害作物根系发育②阻碍土壤温度提升③阻碍土壤水肥运移④加快表土流失速度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5.A[解析] 地膜易破,难回收,难以自然降解,可危害作物根系发育与阻碍土壤水肥运移。

年高考真题——文综地理(新课标II卷)解析版(2) Word版含答案.pdf

年高考真题——文综地理(新课标II卷)解析版(2) Word版含答案.pdf

201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卷) 文科综合(地理部分) 1、2005-2010年A、迁出人口数量贵州多于四川B、迁入人口数量上海多于广东C、人口增长率浙江高于江苏D、人口自然增长率安徽低于天津 【答案】1.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人口增长相关概念的理解。

迁出人口数量=人口基数*迁出人口比重,四川与贵州迁出人口比重相当,但四川人口(8529万2009年数据)远多于贵州(3787万2009年数据),故A错;同理迁入人口数量=人口基数*迁入人口比重,虽然上海迁出人口比重远大于广东,但广东人口(7223万2009年数据)远多于上海(1342万2009年数据),故B错;人口增长率=人口机械增长率(迁入人口比重-迁出人口比重)+人口自然增长率,据图浙江机械增长率远大于江苏,人口自然增长无从比较,但差异应该不大,故C正确;安徽与天津人口自然增长率从材料无从判断,但天津经济相对较发达,人口自然增长率相对较低,故D错。

2、 2005-2010年,省级行政区城间的人口迁移A、延缓了皖、赣、黔的老龄化进程B、延缓了沪,京、津的老龄化进程C、降低了皖、赣、黔的城市化水平D、降低了沪、京、津的城市化水平 【答案】2.B 【解析】材料提示,迁移人口以青壮年为主(迁入和迁出均以青壮年为主),皖、赣、黔为经济欠发达地区,人口以(青壮年)迁出为主,所以会加速老龄化;沪、京、津属于我国发达地区,老龄化进程快,由图可知,上述三地2005-2010年为(青壮年)人口净迁入区,有助于延缓老龄化进程,同时人口大量迁入提高了城市化水平。

地膜覆盖具有保温、保湿、保土等作用,可有效提高农作物产量和农产品质量。

我国目前使用的地膜多是超薄型地膜,易破,难回收,难以自然降解,造成严重的“白色污染”据此完成3-5题。

3、我国大部分地区使用地膜覆盖主要在于A、春季B、夏季C、秋季D、冬季 【答案】3.A 【解析】地膜使用在作物播种期,所以我国大部分地区使用地膜覆盖主要在于春季。

2013年全国卷Ⅱ高考文科地理试题与答案

2013年全国卷Ⅱ高考文科地理试题与答案

2013年全国卷Ⅱ高考文科地理试题与答案(word版)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答题前,考生务必在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 回答第Ⅰ卷时,选出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写在试卷上无效。

3. 回答第Ⅱ卷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试卷上无效。

4. 考试结束,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本题共11小题,每小题4分,共44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图1表示我国部分省级行政区城2005-2010年间迁移人口比重。

迁移人口以青壮年为主.读图1并结合相关知识,完成1-2题.1.2005-2010年A.迁出人口数贵州多于四川B.迁入人口数上海多于广东C.人口增长率浙江高于江苏D.人口自然增长率安徽低于天津2. 2005-2010年,省级行政区城间的人口迁移A.延缓了皖、赣、黔的老龄化进程B.延缓了沪、京、津的老龄化进程C.降低了皖、赣、黔的城市化水平D.降低了沪、京、津的城市化水平地膜覆盖具有保温、保湿、保土等作用,可有效提高农作物产量和从产品质量。

我国目前使用的地膜多是超薄型地膜,易破,难回收,难以自然降解,造成严重的“白色污染”据此完成3-5题3. 我国大部分地区使用地膜覆盖主要在于A.春季B.夏季C.秋季D.冬季4. 下列地区相比较,地膜覆盖的保湿、保温、保土作用最显著地是A.东南沿海地区B.西南地区C.东北地区D.西北地区5. 残留在土壤中的地膜会①危害作物根系发育②阻碍土壤温度提升③阻碍土壤水肥运移④加快表土流失速度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图2示意某地区年均温的分布,读图2,完成6-8题6.影响该地区年均温分布特征的主要因素是A.台风B.海陆分布C.地形D.大气环流7.图示①②③④四地中,年降水量最低的是A.①地B.②地C.③地D.④地8.樟树市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的优势树种。

201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文科综合能力测试(新课标Ⅱ卷)地理试题(参考答案)

201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文科综合能力测试(新课标Ⅱ卷)地理试题(参考答案)

雾是近地面大气层中出现大量微小水滴而形成的一种天气现象.当 暖湿空气经过寒冷的下垫面时,就易形成雾.图3中,S市附近海域 夏季多雾,并影响S市.据此完成9—11题.
D
11.夏季,S市主要受 A.季风影响 C.低压控制 B.西风带影响 D.高压控制
36.(22分)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在湿润和半湿润地区的湖畔、河边和海滨,偶见规模较小的沙丘群, 其形成的主要条件为所在地区沙源丰富、多风、植被稀疏。图5所 示区城中,M处发育了规模较小的沙丘群;H县城附近是著名的风口, 冬春季节风力尤为强劲;河流发源于黄土高原地区。
36.(22分)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在湿润和半湿润地区的湖畔、河边和海滨,偶见规模较小的沙丘群, 其形成的主要条件为所在地区沙源丰富、多风、植被稀疏。图5所 示区城中,M处发育了规模较小的沙丘群;H县城附近是著名的风口, 冬春季节风力尤为强劲;河流发源于黄土高原地区。
(3)某课外活动小组的同 学对M处的沙丘群规天然次生林和灌丛退化;(2分)沼泽萎缩。(2 分) 原因:速生桉大量消耗地下水,地下水位下降。(4分)
37.(24分)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原产澳大利亚东北部热带雨林中的几种高大按树,主根深扎地下, 能大量吸收地下水,这几种桉树适应性强,生长迅速,3-5年即可 成材,统称“速生桉”,我国西南地区某地引种速生桉作为造纸原 料。图6中a、b分别示意该地速生桉种植前、后的变化。 (3)简述我国西南地区引 种速生桉发展选纸业的理 由。( 6分 )
东北(农作物春播秋收,一年一熟,)适宜农作物生长的时间较短,
所以,农作物的产量会减少,质量会降低。(2分)
44.(10分)环境保护 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图10示意环太湖地区六大名泉分布。历史上六大名泉都以水质 优而著称。周围山区是这些名泉的水源补给区。近年来,泉水 受到污染,部分污染物指标超出国家饮用水标准。 说明环太湖地区六大名泉水污染造 成的危害和难以治理的原因。

2013年全国高考文综地理(全国2卷)

2013年全国高考文综地理(全国2卷)

201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全国卷2)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地理部分)图1表示我国部分省级行政区域2005-2010年间迁移人口比重。

迁移人口以青壮年为主。

读图1并结合相关知识,完成1-2题。

1、2005-2010年A、迁出人口数量贵州多于四川B、迁入人口数量上海多于广东C、人口增长率浙江高于江苏D、人口自然增长率安徽低于天津2、2005-2010年,省级行政区城间的人口迁移A、延缓了皖、赣、黔的老龄化进程B、延缓了沪,京、津的老龄化进程C、降低了皖、赣、黔的城市化水平D、降低了沪、京、津的城市化水平地膜覆盖具有保温、保湿、保土等作用,可有效提高农作物产量和农产品质量。

我国目前使用的地膜多是超薄型地膜,易破,难回收,难以自然降解,造成严重的“白色污染”据此完成3-5题3、我国大部分地区使用地膜覆盖主要在于A、春季B、夏季C、秋季D、冬季4、下列地区相比较,地膜覆盖的保湿、保温、保土作用最显著的是A、东南沿海地区B、西南地区C、东北地区D、西北地区5、残留在土壤中的地膜会①危害作物根系发育②阻碍土壤温度提升③阻碍土壤水肥运移④加快表土流失速度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图2示意某地区年均温的分布,读图2,完成6-8题6、影响该地区年均温分布特征的主要因素是A、台风B、海陆分布C、地形D、大气环流7、图示①②③④四地中,年降水量最低的是A、①地B、②地C、③地D、④地8、樟树是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的优势树种。

图示①②③④四地中,可能有樟树集中分布的是A、①地B、②地C、③地D、④地雾是近地面大气层中出现大量微小水滴而形成的一种天气现象。

当暖湿空气经过寒冷的下垫面时,就易形成雾。

图3中,S市附近海域夏季多雾,并影响S市。

据此完成9—11题。

9、S市附近海域夏季多雾的主要原因是A、沿岸暖流提供了充足的暖湿空气B、半岛东侧海湾海水温度较低C、海陆间气温差异较大D、沿岸寒流的降温作用较强10、S市夏季常被雾笼罩,是因为A、降水较少B、气温较高C、风力较弱D、光照较强11、夏季,S市主要受A、季风影响B、西风带影响C、低压控制D、高压控制36.(22分)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2013年全国文综卷Ⅱ地理部分

2013年全国文综卷Ⅱ地理部分

201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文科综合能力测试(Ⅱ)地理部分第Ⅰ卷图1表示我国部分省级行政区域2005—2010年间迁移人口比重。

迁移人口以青壮年为主,读图1并结合相关知识,完成1~2题。

1.2005—2010年A.迁出人口数量贵州多于四川B.迁入人口数量上海多于广东C.人口增长率浙江高于江苏D.人口自然增长率安徽低于天津2. 2005—2010年,省级行政区域间的人口迁移A.延缓了皖、赣、黔的老龄化进程B.延缓了沪、京、津的老龄化进程C.降低了皖、赣、黔的城市化水平D.降低了沪、京、津的城市化水平地膜覆盖具有保温、保湿、保土等作用,可有效提高农作物产量和农产品质量。

我国目前使用的地膜多是超薄型地膜,易破、难回收、难以自然降解,造成严重的“白色污染”。

据此完成3~5题。

3.我国大部分地区使用地膜覆盖主要在A. 春季B.夏季C.秋季D.冬季4.下列地区相比较,地膜覆盖的保湿、保温、保土作用最显著地是A.东南沿海地区B.西南地区C.东北地区D.西北地区5.残留在土壤中的地膜会:①危害作物根系发育②阻碍土壤温度提升③阻碍土壤水分迁移④加快表土流失速度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图2示意某地区年均温的分布,读图2,完成6~8题。

6.影响该地区年均温分布特征的主要因素是A.台风B.海陆分布C.地形D.大气环流7.图示①②③④四地中,年降水量最低的是A.①地B.②地C.③地D.④地8樟树是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的优势树种。

图示①②③④四地中,可能有樟树集中分布的是A.①地B.②地C.③地D.④地雾是近地面大气层中出现大量微小水滴而形成的一种天气现象。

当暖湿空气经过寒冷的下垫面时,就易形成雾。

图3中,S市附近海域夏季多雾,并影响S市。

据此完成9~11题。

9.S市附近海域夏季多雾的主要原因是A.沿岸暖流提供了充足的暖湿空气B.半岛东侧海湾海水温度较低C.海陆间气温差异较大D.沿岸寒流的降温作用较强10.S市夏季常被雾笼罩,是因为A.降水较少B.气温较高C.风力较弱D.光照较强11.夏季,S市主要受A.季风影响B.西风带影响C.低压控制D.高压控制第Ⅱ卷本卷包括必考题和选考题两部分。

高考真题地理全国新课标卷Ⅱ

高考真题地理全国新课标卷Ⅱ

201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新课标全国卷Ⅱ)文科综合(地理部分)第Ⅰ卷一、选择题下图表示我国部分省级行政区域2005~2010年间迁移人口比重.迁移人口以青壮年为主.读下图并结合相关知识,完成1~2题.1.2005~2010年( )A.迁出人口数量贵州多于四川B.迁入人口数量上海多于广东C.人口增长率浙江高于江苏D.人口自然增长率安徽低于天津2.2005~2010年,省级行政区域间(de)人口迁移( )A.延缓了皖、赣、黔(de)老龄化进程B.延缓了沪、京、津(de)老龄化进程C.降低了皖、赣、黔(de)城市化水平D.降低了沪、京、津(de)城市化水平地膜覆盖具有保温、保湿、保土等作用,可有效提高农作物产量和农产品质量.我国目前使用(de)地膜多是超薄型地膜,易破,难回收,难以自然降解,易造成严重(de)“白色污染”.据此完成3~5题.3.我国大部分地区使用地膜覆盖主要在( )A.春季B.夏季 C.秋季 D.冬季4.下列地区相比较,地膜覆盖(de)保温、保湿、保土作用最显着(de)是( )A.东南沿海地区 B.西南地区C.东北地区 D.西北地区5.残留在土壤中(de)地膜会( )①危害作物根系发育②阻碍土壤温度提升③阻碍土壤水肥运移④加快表土流失速度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2013新课标全国卷Ⅱ)下图示意某地区年均温(de)分布.读下图,完成6~8题.6.影响该地区年均温分布特征(de)主要因素是( )A.台风 B.海陆分布 C.地形 D.大气环流7.图示①②③④四地中,年降水量最低(de)是( )A.①地 B.②地 C.③地 D.④地8.樟树是亚热带常绿阔叶林(de)优势树种.图示①②③④四地中,可能有樟树集中分布(de)是( )A.①地 B.②地 C.③地 D.④地雾是近地面大气层中出现大量微小水滴而形成(de)一种天气现象.当暖湿空气经过寒冷(de)下垫面时,就易形成雾.下图中,S市附近海域夏季多雾,并影响S市.据此完成9~11题.9.S市附近海域夏季多雾(de)主要原因是( )A.沿岸暖流提供了充足(de)暖湿空气B.半岛东侧海湾海水温度较低C.海陆间气温差异较大D.沿岸寒流(de)降温作用较强10.S市夏季常被雾笼罩,是因为( )A.降水较少 B.气温较高 C.风力较弱 D.光照较强11.夏季,S市主要受( )A.季风影响 B.西风带影响 C.低压控制 D.高压控制第Ⅱ卷36.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问题.在湿润和半湿润地区(de)湖畔、河边和海滨,偶见规模较小(de)沙丘群.其形成(de)主要条件为所在地区沙源丰富、多风、植被稀疏.下图所示区域中,M处发育了规模较小(de)沙丘群;H县城附近是着名(de)风口,冬春季节风力尤为强劲;河流发源于黄土高原地区.(1)分析M处附近沙源较丰富(de)原因.(2)分析H县城附近冬春季节风力强劲(de)原因.(3)某课外活动小组(de)同学对M处(de)沙丘群规模是否会扩大产生了争论,形成了两种不同(de)观点.选择你支持(de)一种观点,为其提供论据.观点A:M处沙丘群规模会扩大.观点B:M处沙丘群规模不会扩大.37.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问题.原产澳大利亚东北部热带雨林中(de)几种高大桉树,主根深扎地下,能大量吸收地下水.这几种桉树适应性强,生长迅速,3~5年即可成材,统称“速生桉”.我国西南地区某地引种速生桉作为造纸原料.下图中a、b 分别示意该地速生桉种植前、后(de)变化.(1)读图a,分析当地沼泽获得稳定水源(de)原因及过程.(2)读图b,分析种植速生桉后当地其他植被(de)变化及原因.(3)简述我国西南地区引种速生桉发展造纸业(de)理由.(4)就降水条件简述我国西南地区不适宜大面积种植速生桉(de)原因.42.旅游地理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问题.神农架位于湖北省西北部,是我国着名(de)旅游景区.该地夏宜避暑,冬可滑雪,吸引了大量游客.下图示意神农架及其周边地形,图中山峰为神农架主峰神农顶.说明神农架夏季、冬季均吸引游客(de)自然原因.43.自然灾害与防治阅读资料,完成下列问题.经过长期(de)农业生产实践,我国各地不同农作物(de)播种、收获等(de)时间相对固定,否则会影响农作物(de)产量和质量.2013年4月,东北地区持续低温,大田春播时间普遍比常年推迟7~10天.分析4月份持续低温对东北地区农作物产量和质量(de)影响.44.环境保护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问题.下图示意环太湖地区六大名泉分布.历史上六大名泉都以水质优而着称.周围山区是这些名泉(de)水源补给区.近年来,泉水受到污染,部分污染物指标超出国家饮用水标准.说明环太湖地区六大名泉泉水污染造成(de)危害和难以治理(de)原因.1.解析:选C 本题考查人口增长和人口迁移问题,意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de)能力.图中显示贵州迁出人口比重略大于四川,但贵州人口总量远少于四川,故四川(de)迁出人口数量仍多于贵州;同理,上海(de)迁入人口数量少于广东;浙江迁入人口比重远高于江苏,故浙江人口增长率高于江苏;图中信息并不能反映人口自然增长状况.2.解析:选B 本题考查人口迁移对迁出区、迁入区(de)影响,意在考查考生论证和探讨问题(de)能力.由图可知,皖、赣、黔等省迁出人口比重较大,而迁出人口以青壮年为主,这会加速人口老龄化进程;人口迁移延缓了迁入人口比重较大(de)沪、京、津等地区(de)老龄化进程;迁入到沪、京、津等地(de)人口多分布于城市,故提高了沪、京、津(de)城市化水平.3.解析:选A 本题考查我国自然条件季节变化对农业生产(de)影响,意在考查考生灵活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de)能力.我国气候(de)大陆性较强,许多地方春季(de)气温变化幅度大、降水较少,且春季风力较大、表土易被吹起,再加上春季是我国大部分地区播种(de)季节,故我国大部分地区主要在春季使用地膜覆盖.4.解析:选D 本题考查我国区域自然地理特征对农业生产(de)影响,意在考查考生调动和运用知识(de)能力.西北地区地处内陆,气温(de)年较差、日较差大,且降水较少,因此地膜有较好(de)保温、保湿作用;此外,西北地区土质疏松,植被稀少,再加上风力较大,故地膜可以起到显着(de)保土作用.5.解析:选A 本题考查地膜残留在土壤中产生(de)影响,意在考查考生论证和探讨问题(de)能力.地膜残留在土壤中,会改变土壤(de)成分,进而影响作物根系(de)发育,也会阻碍土壤中水肥(de)运移;残留在土壤中(de)地膜利于土壤温度(de)提升,且对表土有一定(de)保护作用,不会加快表土(de)流失速度.6.解析:选C 本题考查影响温度分布(de)主要因素,意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de)能力.由经纬度可知,该地区为台湾岛;该岛(de)中东部地区有高大(de)台湾山脉,因此其中东部地区(de)年均温较低,这说明该地区年均温(de)分布主要受地形(de)影响.7.解析:选A 本题考查影响降水(de)因素及各地降水量(de)差异,意在考查考生结合具体情况分析问题(de)能力.图中③地位于东南季风迎风坡,降水最丰富;①②④地受西北季风影响,但②④地位于山地迎风坡,降水量高于①地.8.解析:选B 本题考查森林树种(de)分布,意在考查考生调动和运用知识(de)能力.由图可知,④地位于热带,而樟树是亚热带(de)优势树种;①地位于亚热带(de)平原地区,适宜发展种植业;③地位于高山地区,水热条件相对较差,满足不了樟树(de)生长,故位于山麓地带(de)②地可能有樟树集中分布.9.解析:选D 本题考查夏季海域多雾(de)原因,意在考查考生调动和运用知识(de)能力.S市位于中纬度地区,附近海域夏季水温较高,因此水汽含量较大;结合世界洋流(de)分布规律可知,S市附近海域有向南流(de)加利福尼亚寒流,该寒流(de)降温作用较强,易使空气中(de)水汽凝结成雾.10.解析:选C 本题考查自然因素对雾形成(de)影响,意在考查考生分析问题(de)能力.S市夏季受副热带高气压控制,盛行下沉气流,风力较弱,大气中(de)水汽不易被风带走,故易形成雾.11.解析:选D 本题考查大气环流(de)分布规律,意在考查考生调动和运用知识(de)能力.S市位于30°N~40°N(de)大陆西岸,该地受副热带高气压和西风带(de)交替控制;夏季全球气压带、风带向北移动,该地受副热带高气压控制.36.解析:本题以华北平原西北部地区为载体,考查该地区沙源丰富(de)原因、图示县城冬春季节风力强劲(de)原因、沙丘群(de)变化等.图示经纬线是解题(de)关键,根据经纬网可以确定图示区域为华北平原(de)西北部地区.第(1)题,M处沙源丰富,一方面来自河流(de)堆积,另一方面来自风力(de)堆积.结合等高线分布情况可以看出图中河流流经黄土高原,带来大量(de)泥沙;从位置上看,西北风在此受到山地(de)阻挡,风沙沉积.第(2)题,根据等高线与河流(de)关系可以看出河流(de)流向与冬春季风向一致,另一方面H县城位于风口,形成狭管效应,风力强大.第(3)题,这是一道开放式设问,考生言之有理即可.观点A主要从风沙(de)堆积和流水(de)沉积两方面分析,沙量不断增加,沙丘群会增多.观点B主要从气候、修建水库、植树造林(de)角度来看,沙丘群不会增多.答案:(1)(M处附近(de))河流从黄土高原携带大量泥沙,在河边、河床沉积;(河水水位季节变化大,)枯水季节河床裸露;风沙在此沉积.(2)冬春季节盛行西北季风(偏北风);河谷延伸方向与盛行风向基本一致;H县城附近为河谷交汇之地(形成风口,导致狭管效应).(3)观点A:M处沙丘群规模会扩大.论据:该区域西邻黄土高原,北邻内蒙古高原,大风可将沙尘吹到此处;河流持续搬运泥沙;人类活动用水量增加,导致河床裸露期增长;风出风口后,在M地速度降低,风沙在此沉积.观点B:M处沙丘群规模不会扩大.论据:位于半湿润区,降水较丰富,风沙发生季节短(主要发生在冬春季节);河流源地及流经地区植树造林保持水土(使河流搬运(de)泥沙量减少);沙源集中分布在河床与河边,面积较小,不足以形成面积较大(de)沙丘群;位于山区,附近有水库,沙丘群难以向周围扩展.(每名考生选择一种观点作答,所提供(de)论据应支持所选择(de)观点,否则不得分.若两种观点都提供了论据,以所答(de)第一种观点评分.)37.解析:本题以澳大利亚东北部热带雨林中(de)桉树移植到我国西南地区为背景材料,通过移植前、后地下水水位(de)变化考查沼泽(de)水源补给原因、过程;移植后对自然环境(de)影响;发展造纸业(de)意义;从降水角度比较热带雨林气候与亚热带、热带季风气候(de)差异等. 桉树移植前、后地下水水位(de)变化是解答本题(de)切入点.第(1)题,图a沼泽(de)水位和地下水水位持平,说明沼泽(de)水源自地下水.其稳定(de)原因是山坡上地下水水位稳定,植被能涵养水源;其过程可逆推地下水—下渗(de)雨水—植被截留大气降水.第(2)题,从图b中可以看出植被较移植前稀疏、沼泽(de)面积较移植前缩小.从图中地下水水位(de)变化可以看出地下水水位下降,原因是桉树消耗大量(de)地下水,导致地下水水位下降.第(3)题,引种桉树发展造纸业(de)理由主要从原料、就业、经济(de)角度来分析.第(4)题,该问本质上是考查热带雨林气候和亚热带、热带季风气候降水(de)差异.答案:(1)原因:山坡上(de)天然次生林和灌丛能涵养水源.过程:截留大气降水,减缓地表径流,增加雨水下渗,(在山地形成水分蓄积地带,)(通过地表径流和地下水)为沼泽提供稳定(de)水源.(2)植被变化:天然次生林和灌丛退化;沼泽萎缩.原因:速生桉大量消耗地下水,地下水水位下降.(3)速生桉适应性强,成材快,是良好(de)造纸原料.发展造纸业能增加就业,创造产值,带动相关产业发展.(4)(我国西南地区属亚热带、热带季风气候,)年降水量低于热带雨林区;(有旱、雨季之分,)旱季时间较长,降水较少.42.旅游地理解析:本题以神农架夏宜避暑,冬可滑雪为材料,分析其形成(de)自然原因.神农架夏季凉爽是因为海拔高,气温相对较低,同时亚热带地区植被繁茂;山地地形,冬季降雪量大,适宜滑雪.答案:神农架地处亚热带,山地海拔较高,植被繁茂,夏季凉爽,冬季有积雪.43.自然灾害与防治解析:本题以东北地区持续低温影响春播为背景材料,考查低温对农作物生长(de)影响.低温对东北地区农作物(de)影响主要从生长期和生长节律上进行分析.首先要了解东北地区农业生产(de)熟制,其次要知道春播(de)推迟意味着农作物生长期(de)缩短,会影响产量,另外错过最佳播种期将影响农作物(de)生长节律,使农作物(de)产量和质量下降.答案:东北(农作物春播秋收,一年一熟,)适宜农作物生长(de)时间较短.春播推迟7~10天,即农作物生长期缩短了7~10天,错过适宜(de)播种期,扰乱了农作物正常(de)生长节律.所以,农作物(de)产量会减少,质量会降低.44.环境保护解析:本题以太湖流域(de)六大名泉受污染为背景材料,考查水污染(de)危害、泉水污染治理困难(de)原因等.泉水受污染(de)危害主要从饮用水源和灌溉水源(de)角度来分析,饮用水污染主要对人类健康造成威胁,灌溉水污染主要通过土壤进入到人(de)食物链,危害人体健康.答案:危害:泉水(地下水)是重要(de)饮用水源,人饮用受污染(de)泉水会危害身体健康;引用泉水(地下水)灌溉,会污染土壤,导致农产品质量下降(污染物超标).原因:泉水(地下水)(更新速度慢,)自然净化周期长;(深埋地下,)人工净化困难;涉及地区广,需区域联动共同治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3年高考新课标2文综地理试题(有答案)
一、地理部分共11个小题,每小题4分,共44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图1表示我国部分省级行政区城2005-2010年间迁移人口比重。

迁移人口以青壮年为主.读图1并结合相关知识,完成1-2题. 1.2005-2010年 A.迁山人口数盘贵州多于四川 B.迁入人口数最上海多于广东 C.人口增长率浙
江高于江苏 D.人口自然增长率安徽低于天津【答案】1.C 【解析】浙江与江苏迁出人口比重相当,而迁入人口比重浙江明显高于江苏。

2. 2005-2010年,省级行政区城间的人口迁移 A.延缓了皖、翰、黔的老龄化进程 B.延缓了沪、京、津的老龄化进程 C.降低了皖、帐、黔的城市化水平 D.降低了沪、京、津的城市化水平【答案】2.B 【解析】沪、京、津属于我国发达地区,老龄化进城快,由图可知,上述三地属于青壮年净迁入区,有助于延缓老龄化进程。

地膜覆盖具有保温、保湿、保土等作用,可有效提高农作物产量和从产品质量。

我国目前使用的地膜多是超薄型地膜,易破,难回收,难以自然降解,造成严重的“白色污染”据此完成3~5题
3.我国大部分地区使用地膜覆盖主要在于 A. 春季 B. 夏季 C.秋季 D.冬季【答案】3.A 【解析】地膜使用在作物播种期,所以我国大部分地区使用地膜覆盖主要在于春季。

4.下列地区相比较,地膜覆盖的保湿、保温、保土作用最显著地是 A. 东南沿海地区 B. 西南地区 C.东北地区 D.西北地
区【答案】4.D 【解析】选择四个区域中相对最干燥且温度偏低(纬度偏高)、土壤水肥容易流失的地区,综合考虑,毫无疑问最佳选择是西北地区。

5.残留在土壤中的地膜会①危害作物根系发育②阻碍土壤温度提升③阻碍土壤水肥运移④加快表土流失速度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答案】5.B 【解析】地膜会造成白色污染,危害作物根系,具有“保温、保湿、保土”作用,会阻碍土壤水分运移;有利于土壤温度提升、水分保持。

图2示意某地区年均温的分布,读图2,完成6~8题 6.影响该地区年均温分布特征的主要因素是 A. 台风 B. 海陆分布 C.地形 D.大气环流【答案】6.C 【解析】中部偏东等温线分布密集且呈闭合状,位于台湾山脉,所以影响该地区年均温分布特征的主要因素是地形。

7.图示①②③④四地中,年
降水量最低的是A. ①地 B. ②地C. ③地D. ④地【答案】7.A 【解析】①地地势平坦,位于台湾山脉夏季风的背风坡 8.樟树市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的优势树种。

图示①②③④四地中,可能有樟树集中分布的是A. ①地B. ②地C. ③地D. ④地【答案】8.B 【解析】樟树适宜分布在海拔较低、坡度较缓、光照条件好的山坡、谷地。

雾是近地面大气层中出现大量微小水滴而形成的一种天气现象。

当暖湿空气经过寒冷的下垫而时,就易形成雾。

图3中,S市附近海域夏季多雾,并影响S市。

据此完成9―11题。

9.S市附近海域夏季多雾的主要原因是 A.沿岸暖流提供了充足的暖湿空气 B.半岛东侧海湾
海水温度较低 C.海陆间气温差异较大 D.沿岸寒流的降温作用较强【答案】9.D 【解析】加利福尼亚寒流经过中低纬加利福尼亚附近温暖海面时,温度降低,水汽凝结而形成海雾。

10.S市夏季常被雾笼罩,是因为 A.降水较少 B.气温较高 C.风力较弱 D.光照较强【答案】10.C 【解析】风力大有利于雾的消散,地中海气候区夏季受副热带高气压控制,风力较小;冬季受盛行西风控制,风力较大。

11.夏季,S市主要受 A.季风影响 B.西风带影响 C.低压控制 D.高压控制【答案】11.D 【解析】S市(旧金山)为地中海气候,夏季主要受副热带高压控制。

第Ⅱ卷本卷包括必考题和选考题两部分。

第36题―41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

第42题―48题为选考题,考生根据要求作答。

36.(22分)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在湿润和半湿润地区的湖畔、河边和海滨,偶见规模较小的沙丘群,其形成的主要条件为所在地区沙涯丰畜、多风、植被稀筑。

图5所示区城中,M处发育了规模较小的沙丘群;H县城附近是著名的风口,冬春季节风力尤为强劲;河流发派于黄土高原地区。

(1)分析M处附近沙源较丰富的原因。

(6分) (2)分析H县城附近冬春季节风力强劲的原因(8分) (3)某课外活动小组的同学对M处的沙丘群规模是否会扩大产生了争论,形成了两种不同的观点。

选择你支持的一种观点,为其提供论据。

(8分) 观点A:M处沙丘群规模会扩大。

观点B:M处沙丘群规模不会扩大。

37. (24分)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原产澳大利亚东北部热带雨林中的几种高大按树,主根深扎地下,能大圣吸收地下水•这几
种桉树适应性强,生长迅速,3-5年即可成材,统称“速生桉”,.我国西南地区某地引种速生桉作为造纸原料。

图6中a、b分别示意该地速生桉种植前、后的变化。

(1)读图6a,分析当地沼泽获得稳定水禅的原因及过程。

(6分) (2)读图6b,分析种植速生桉后当地其他植被的变化及原因。

(8分)(3)简述我国西南地区引种速生按发展选纸业的理由。

(6分) (4)就降水条件简述砚国西南地区不适宜大面积种植速生技的原因。

(4分) 42.(10分)旅游地理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神农架位于湖北省西北部,是我国著名的旅游景区,该地夏宜避暑,冬可滑雪,吸引了大量游客。

图9示意神龙架及其周边地形,图中山峰为神农架主峰神农顶。

说明神农架夏季、冬季均吸引游客的自然原因。

43.(10分)自然灾害与防治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经过长期的农业生产实践,我国各地不同农作物的播种、收获等的时间相对固定,否则会影响农作物的产全和质量。

2013午4月,东北地区特续低温.大田春播时间普遍比常年推迟7~10天。

分析4月份持续低温对东北地区农作物产量和质量的影响。

44.(10分)环境保护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图10示意环太湖地区六大名泉分布。

历史上六大名泉都以水质优而著称。

周围山区是这些名泉的水源补给区。

近年来,泉水受到污染,部分污染物指标超出国家饮用水标准。

说明环太湖地区六大名泉水污染造成的危害和难以治理的原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