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原理课件第六章(5)

合集下载

第六章----混频器PPT课件

第六章----混频器PPT课件
2. 现象:
听到的声音:哨叫——干扰哨声
干扰的原因:组合频率干扰
qfs pfL = fI
pfL qfs = fI
pfL + qfs :恒大于fL
pfL qfs :无意义 -
25
3. 抑制方法:
组合频率分量电流振幅随 (p + q) 的增加而迅速减小,因 而,只有对应于 p 和 q 为较小值的输入有用信号才会产生明 显的干扰哨声,将产生最强干扰哨声的信号频率移到接收频 段之外,就可大大减小干扰哨声的有害影响。
变频器:
混频器:
优点:电路简单,节省元 件。
缺点:本振信号频率易受 输入信号频率的牵引,电 路工作状态无法使振荡和 混频都处于最佳情况,一 般工作频率不高。
-
优点:由于本振和混频由 不同器件完成,从而便于 同时使振荡和混频都处于 最佳状态,且本振信号频 率不易受牵引。
缺点:元件多,电路较复 杂。
5
为什么要变频?
此电路除用作混频器外,还可以用作相位检波器、电调衰减 器、调制器等。
8
5
9
6
3
1
4
2
(a)
(b)
封装环形混频器- 的外形与电路
21
6.5 混频干扰
混频必须采用非线性器件,在产生所需频率 之外,还有大量的不需要的组合频率分量,一 旦这些组合频率分量的频率接近于中频有用信 号,就会通过中频放大器,经解调后,在输出 级产生串音、哨叫和各种干扰。
优点: 1、动态范围较大
2、组合频率干扰少
3、噪声较小
4、不存在本地辐射
5、电路结构简单
缺点: 无变频增益 -
16
6.4 二极管混频器
一、二极管平衡混频器

2010第六章 电视信号数字化原理

2010第六章  电视信号数字化原理
P272
6
说明: ( 1)只对视频信号进行均匀量化编码,消隐及同步信号 不进行传输; ( 2)量化电平都留有少量余量电平(Headroom); ( 3)数字电平000~003和3FC~3FF为保护电平,保护 电平在视频信号数字化过程中是绝对不能出现的,其中 000和 3FF用于传送同步信息; ( 4) 8比特字的数字信号可以通过10比特字的数字设备 和数字通路,只要在8比特的最低位后加两位0即可,在 输出端再将两位0去掉,恢复8比特字数字信号;
六、量化 量化就是把幅度连续变化的信号变为幅度离散 的数字信号。 若在输入信号的动态范围A内进行均匀量化, 把它分为M=2n个等级,量化间隔为 ΔA = A/M, 其中M称为量化等级数, n称为量化比特数。 量化过程不可避免地回引起量化误差。量化误 的范围为+ΔA/2~-ΔA/2。 可以看出:量化间隔ΔA越小,量化误差引起 的失真功率就越小。
fs m 2.25MHz
(4) 由于编码后的比特率是fs的倍数。从降低码率考 虑,显然fs 选得越低越接近2fm越好。
fs n fH
在CCIR 601建议中,m=6,亮度信号取样频率fs 为13.5 MHz。 对于625行/50场扫描格式的亮度信号来说,每行 的取样点数为 13.5 106 864 15625 对于525行/59.94场扫描格式的亮度信号来说,每 行的取样点数为 13.5 106 858 15734.265
13.5MHz=15625Hz × 864≈15734.264Hz × 858
五、色度取样格式
由于色差信号的带宽比亮度信号窄的多,所以在分量编码 时两个色差信号的取样频率可以降低,同时也要考虑到取样点 正交结构的要求。在数字电视中有以下几种取样格式。

电视成像原理

电视成像原理
电子扫描由电子枪进行,指利用电场或磁场的作用,使电 子束高速运动。事实上,电子扫描正是电视系统中完成图像 分解和合成的基本手段。
5
6.1 引言
按电子束的运动规律不同,电子扫描可以分为直线扫描、圆 扫描、螺旋扫描等多种方式。
在电视系统中,为了充分利用矩形屏幕,并使扫描设备简单 可靠,通常采用匀速单向直线扫描方式。 进行扫描时,要求收发两端的扫描规律必须严格一致,称为 同步。
12
帧周期应为行周期的整数倍Z,Z足够大 时,人眼将分辨不出行扫描光栅结构
6.1 引言
为了使图像均匀清晰,电视系统在逆程期间不传送图像信 号,采用消隐脉冲截止扫描电子束,使逆程无扫描线。 为了提高传输效率,应使正程时间远大于逆程时间。 我国电视广播技术体制规定:行逆程系数约为 18 %,即 THR/TH~18%,帧逆程系数约为8%, TFR/TF~8%。 隔行扫描 一帧图像逐行扫描完成后,整个屏幕亮一次。根据人眼视 觉惰性及临界闪烁频率,在保证无闪烁感的条件下,要求电 视屏幕每秒钟亮的次数须在48次以上。
第六章 电视成像原理
6.1 引言
电视是根据人眼视觉特性,以一定的信号形式实时传送活 动景物(或图像)的技术。
摄像部分,利用摄像管的光电效应,将景物随时间和空间 变化的光信息变成电信号;电信号通过一定的途径传输到接 收端,再由显示设备显示出原景物。显像部分一般利用荧光 材料或液晶的电光效应,将电信号重新还原成对应的光图像。
8
6.1 引言
垂直纸面向外的 均匀磁场 平面屏幕 偏 转 距 离
磁场强度B 电子速度v 电子质量m 电子电荷e
圆周半径 匀速运动 的电子 偏转中心
磁场区域
偏转角
mv B eR
mv Fe evB R

电视原理中频系统课件

电视原理中频系统课件

信号解调技术
信号解调技术是将经过调制的信号还原为原始信号的过 程。
同步检波适用于残留边带调幅信号的解调,而相干解调 适用于抑制载波的调频或调相信号的解调。
在电视中频系统中,信号解调技术通常采用同步检波或 相干解调技术。
信号解调技术的性能指标主要包括解调增益、失真度和 抗干扰能力等。
信号解码技术
信号解码技术是将经过压缩编 码的数字信号还原为原始图像
中频系统未来发展方向
智能化
中频系统将进一步实现智能化, 通过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手 段,提升系统的自动化和智能化
水平。
绿色环保
随着环保意识的不断提高,中频 系统将更加注重绿色环保,采用 更加节能、环保的材料和设计,
降低对环境的影响。
跨界融合
中频系统将与其它领域进行跨界 融合,拓展应用领域和市场空间 ,实现更加广泛的应用和发展。
随着技术的发展,中频系统逐渐演变为集成电路形式,将中频放大器、混频器和解 调器集成在一个芯片中,提高了信号处理的效率和稳定性。
目前的中频系统已经实现了数字化处理,采用数字信号处理器(DSP)技术对信号 进行处理,进一步提高了信号处理的精度和稳定性。
02 中频接收原理
中频信号的产生与传
中频信号的产生
特点
中频系统的特点是具有固定的中频频率,通常为38MHz或 44MHz,且中频信号的带宽较窄,一般为6MHz或8MHz。 这种设计可以减小信号处理的难度,提高信号处理的稳定性 。
中频系统的发展历程
早期电视接收机中的中频系统较为简单,主要由中频放大器和混频器组成,解调器 通常在后续的图像和声音处理电路中进行。
中频信号是在电视信号的传输过程中,将图像信号和伴音信号调制到特定频率的 载波上所产生的信号。中频信号的产生是电视信号传输过程中的重要环节。

电视演播室技术(第六章)

电视演播室技术(第六章)

6.1.1 视频系统演播室视频系统由下面几个主要部分组成:1 、信号源信号源主要包括摄像机、录像机、字幕机等,给视频切换台提供节目制作源。

2 、特技制作演播室系统的核心是对多路图像源信号进行特技加工制作,这主要是由视频切换台来完成的。

它通过混、扫、键、切等模拟特技手段实现对图像的合成与切换(或过渡),所有视频设备是以它为中心构成的系统。

3 、图像监视与监测图像监视与监测用于保障演播室视频系统的正常工作。

视频切换台的“ 节目输出” 和“预监” 输出使用较大的监视器,前者作为主监,监看正在播出的图像;后者作为预监,监看下一步将切出的图像;演播室返看使用更大、但档次较低的监视器,演员通过它纠正自己的表演姿势及形象,或者根据它给出的图像进行配音。

显然,监看系统对于图像信号的特技加工、编辑制作和播出是必不可少的。

返上6.1.2 音频系统演播室音频系统用于电视音响的制作与播出,整个演播室音频系统由以下几个主要部分组成:1 、信号源信号源包括传声器、盒式录音座、二声道录音机、CD机、多声道录音机等,它们给调音控制台提供音响制作源。

2 、调音控制与音频效果制作演播室音频系统的任务是对多路声音信号进行声音效果的加工和混合录音,这主要是通过调音控制台来完成的。

3 、录制演播室音频系统的录制分为多声道录音机的录制、二声道录音机的录制和录像机的录制三种情况。

在演播室音频系统中,多声道录音机的录制、二声道录音机的录制和录像机的录制,可以说是电视音响制作的三个步骤。

为了使这三种录制过程正常进行,多声道录音机、二声道录音机和录像机是用时间码同步联锁在一起的。

4 、监听声音监听是演播室制作音频系统正常工作的必要保障,根据监听作用的不同,基本上可分为主监听和返送监听两种情况。

返上6.1.3 同步系统演播室同步系统用于保障全系统的同步工作。

视频信号的切换、混合和特技处理要求所有的视频信号源具有相同的同步与相位关系,同步系统使这些信号源及相关设备受控于一个同步信号源,从而满足了节目制作时间统一、相位统一的条件。

电视信号接收与显示原理分析课件

电视信号接收与显示原理分析课件
等离子显示技术通过在两块玻璃基板之间填充混合气体,并施加高电压使其放电,产生的紫外线激发 荧光物质发光,形成图像。等离子显示技术具有高亮度、宽视角、全数字化等特点,但制造成本较高 ,因此主要应用于高端市场。
03 电视信号接收设备
CHAPTER
电视机接收器
电视机接收器是一种常见的电视信号 接收设备,它通过接收电视台发出的 信号,将信号转换为图像和声音,呈 现在电视机屏幕上。
谢谢
THANKS
电视机接收器通常包括调谐器、解调 器和解码器等部分,用于处理和还原 电视信号。
卫星接收器
01
卫星接收器是一种通过卫星传输 信号来接收电视节目的设备。
02
它通常由天线、高频头和卫星接 收机组成,天线和高频头负责接 收卫星信号,卫星接收机则负责 解调、解码和输出电视信号。
有线电视接收器
有线电视接收器是通过有线传输方式接收电视节目的设备 。
调相解调
通过相位解调器将调相信号还原为原 低频信号,实现图像信号的解调。
02 电视信号显示原理
CHAPTER
显像管显示原理
显像管是早期电视显示技术,利用电子束在显像管内撞击荧光物质发光来显示图 像。
显像管技术通过电子枪发射电子束,经过聚焦和加速后射向屏幕内侧的荧光物质 ,当电子束撞击荧光物质时,荧光物质发出光线,形成图像。由于显像管技术成 熟,色彩鲜艳,因此在早期电视中广泛应用。
CHAPTER
高清电视信号的发展
高清电视信号是指具有高分辨率和高清晰度的电视信 号,其图像质量比传统电视信号更高。随着技术的不 断发展,高清电视信号已成为当前电视信号的主流。
高清电视信号的优点包括更真实的色彩、更细腻的图 像细节和更流畅的动作。此外,高清电视信号还提供 了更大的显示尺寸和更宽的视角,使用户能够获得更 好的观影体验。

数字电视原理与应用课件

数字电视原理与应用课件

数字电视原理与应用课件1. 引言数字电视技术是近年来发展非常迅速的一项技术,它通过数字信号的传输和处理,使得电视节目的画质和声音更加清晰,同时为用户提供了更多的节目选择和互动体验。

本课件将介绍数字电视的原理和应用。

2. 数字电视的基本原理2.1 模拟信号与数字信号传统的模拟电视系统使用模拟信号进行传输,而数字电视系统则使用数字信号进行传输。

模拟信号是连续变化的信号,而数字信号是离散的信号。

数字电视将音频和视频信号转换为数字形式,并通过压缩和编码的方式进行传输和存储。

2.2 数字电视的压缩和编码技术数字电视使用压缩和编码技术将音频和视频信号转换为数字格式。

常用的压缩和编码技术包括MPEG系列和H.264等。

这些技术能够有效地减小信号的体积,提高信号的传输效率。

2.3 数字电视的传输方式数字电视的传输方式主要有地面传输、卫星传输和有线传输等。

地面传输是通过地面的信号发射站将信号传输给用户;卫星传输是通过卫星将信号传输给用户,并可以实现全球范围的覆盖;有线传输是通过有线电视网络将信号传输给用户。

3. 数字电视的应用3.1 数字电视节目的改进相比传统的模拟电视,数字电视节目在画质和声音上有了显著的提升。

数字电视的高清晰度画面能够提供更清晰、更逼真的图像;数字电视的多声道音效(如5.1声道)能够提供更沉浸式的音频体验。

3.2 数字电视的互动体验数字电视通过数字信号传输和处理,为用户提供了更多的互动体验。

用户可以通过遥控器参与互动游戏、点播影片、视频通话等。

数字电视还提供了电子节目指南(EPG)功能,使用户能够方便地浏览和选择节目。

3.3 数字电视的增值服务数字电视还提供了一些增值服务,如视频点播、电子商务和远程医疗等。

用户可以通过数字电视点播平台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影片或电视剧,并在家中舒适地观看。

数字电视的电子商务功能使用户可以通过电视购物频道购买商品。

远程医疗服务能够通过数字电视为用户提供家庭医疗服务。

4. 数字电视的发展趋势4.1 高清晰度和超高清晰度随着显示技术的不断发展,高清晰度(HD)和超高清晰度(UHD)成为数字电视发展的趋势。

第六章-轴线问题讲述案例

第六章-轴线问题讲述案例

一、轴线问题 克服“越轴”的常见方法
(4)利用插入镜头改变方向,越过轴线
一般来说,用于越轴拍摄的插入 镜头都是特写镜头,
1、一种情况是相同空间的相同 场景中,插入一些方向性不 明确的被摄对象的局部特写 画面。
2、插入一些环境空间中的实物 特写作为过渡镜头
一、轴线问题
克服“越轴”的常见方法
(5)利用双轴线,越过一个轴线,由另一个轴线去 完成画面空间的统一
二、三角形原理
2.三角形原理与轴线 三角形机位布局原理的首要规则,是选择关系线(轴 线)的一侧并始终保持在那一侧。
二、三角形原理
第一种外反拍三角形布局
位于三角形底边上 的两个摄像机分别处于 两个被摄主体的背后, 靠近关系线,向里把两 个人拍入画面,这就是 外反拍三角形布局。
二、三角形原理
外反拍镜头的特点是:
运动轴线
运动轴线
▪ 方向轴线(非运动物体的朝向、视向和环境关系)



3
2 1
▪ 动作轴线(运动物体的运动轨迹与方向)
1
2
机位
3
▪ 动作轴线(运动物体的运动轨迹与方向)
1
机位
4
2
3
一、轴线问题
• 4、.越轴
• 摄像师越过原先的轴线一侧,到轴线的另一侧区域进行拍摄,即称为 “越轴”
• 背离原有镜头时间、空间的排序关系,背离原有镜头内容表达关系, 而越过轴线所拍摄镜头称“越轴”。
• “轴”是可以越过的,但是必须借助一些合理的因素作为过渡,来避免 “越轴”现象。
一、轴线问题 克服“越轴”的常见方法
(1)利用被摄对象的运动变化改变原有轴线
在一号机开拍之后, 请这一男一女略微走动 一下改变原来的站位, 让女B走到女B′的位置 上,男A至A′的位置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r H
校正电容 Cs 的作用: 补偿电路损耗 2. 行逆程电压(逆程电容C上所产生的脉冲电压)
uc uL E
H
6.4 电视图像的同步、扫描与显示
逆程电容C上所产生的脉冲电压

1 LH C , I YP E LH ( t 2 t1 ) E LH Tt 2
u LH L H I YP
u LH
1 LH C
L H I YP E

2

Tt Tr
u c u LH E E (1

2

Tt Tr
)
u c ( 8 ~ 10 ) E
6.4 电视图像的同步、扫描与显示
3.行输出级的激励问题 (1)行输出基极输入的负半周宽度( 即行振荡脉冲宽度)通常等于20us左右 。 注意: 行的逆程为 12 us (2)行激励级有两种工作方式:同相激 励和反向激励。 同相激励: 行激励管与行输出管同时 导通 反向激励:行激励管与行输出管总是 一个导通,一个截止。
6.4 电视图像的同步、扫描与显示
行输出电路
6.4 电视图像的同步、扫描与显示
行输出等效电路
6.4 电视图像的同步、扫描与显示
锯齿电流的形成
1.正程右半段(t1~ t2)形成过程 设已进行正常工作状态。在t1时刻之前,行输出 管VT基级无脉冲输入,Ubc =0,VT截止断 开。逆程电容C上充得电压等于E,ubc=0, VD反向偏置也断开。 在 t1 时刻, ub>0, uce=E >0, VT 导通,VD 仍 断开。 1 E I Edt (t t ) I LH 中的电流为: L L
6.4 电视图像的同步、扫描与显示
4.正程左半段(t4~ t6)形成过程 在t=t4时刻,ub<0, uce= 0,VT和VD 仍然断开,LH中的电流 将向C反向充电。
在期间t4~ t6,随着IY从反向最大值-IYP近似线性地回升至零, 电子束相应的从屏幕最左边均匀地扫至屏幕中心,完成正 程左半段(正程前半段)的扫描。 在t >t6,已为正脉冲,当LH中的一旦为零时等效电源E就迅 速给逆程电容正向充电,使其两端电压由-0.7V变成等于 或大于零伏,即uce>0。由于ub 已为正脉冲,所以VT导通, VD断开,将进入第二个行周期,重复上述过程。
6.4 电视图像的同步、扫描与显示
行扫描正程左电压方向 充电到 - 0.7 V 时(t=t5),阻尼二级管导通, 偏转电流 Iy 将VD 转向 Cs 充电。
6.4 电视图像的同步、扫描与显示
二. 关于行输出的几点说明 1.行偏转电流IY 行扫描电流的三个部分: 行扫描正程的前半段、后半段和扫描逆程 行逆程周期 T L C
6.4 电视图像的同步、扫描与显示
常用的校正措施有两种: (1)采用预失真的方法。 对场输出级所输入的波形预先加 以校正,以保证场输出级输出直线性 的锯齿波电流。 (2) 反馈法。 利用负反馈改善电路的非线性失 真和频率失真。
6.4 电视图像的同步、扫描与显示
常用的校正措施
6.4 电视图像的同步、扫描与显示
6.4 电视图像的同步、扫描与显示
三. 延伸行失真的校正 延伸性失真
6.4 电视图像的同步、扫描与显示
S校正电流波形
6.4 电视图像的同步、扫描与显示
6.4.5显象管及其显示原理 一. 枕形失真(畸变)的校正 水平枕形失真的校正
6.4 电视图像的同步、扫描与显示
垂直枕形失真的校正
6.4 电视图像的 同步、扫描与显 示
第六章 电视信号接收与显示原理(5)
第六章 电视信号接收与显示原理(5)
6.4 电视图像的同步、扫描与显示 6.4.3 行输出电路 6.4.4 扫描非线性失真的校正
6.4 电视图像的同步、扫描与显示
6.4 电视图像的同步、扫描与显示
6.4.3 行输出电路 一. 电路基本原理 行输出电路 T1:行推动变压器, VT: 行输出管, VD: 阻尼二级管, Cs: S校正电容, LH: 行偏转线圈, LT: 行线性调节器, C: 逆程电容, T2:行输出变压器 等效电路 行输出电路作简化后可得相应的等效电路
t Y H t1 1 C H
t = t2 时:
I YP

E LH
( t t1 )
6.4 电视图像的同步、扫描与显示
行扫描正程右半段
6.4 电视图像的同步、扫描与显示
行输出极 波形图
6.4 电视图像的同步、扫描与显示
2. 逆程右半段(t2~ t3)形成过程 在t2时刻,ub变为负脉冲,即ub<0, uce=uces,VT和VD 均断开 ,此时等效电路为:
二. 白平衡调整
6.4 电视图像的同步、扫描与显示
三. 色纯调整 思考题 行输出电路各自的电流、电压波形?
6.4 电视图像的同步、扫描与显示
3.逆程左半段(t3~ t4)形成过程
在 t3 时 刻 , ub 仍 为 负 脉 冲 , 即 ub<0, uce=ucm>0,VT和VD 都断开。
在期间t3~ t4,IY随着从零迅速地变到-IYP,电子 束从屏幕中心迅速回扫至屏幕最左边,完成 逆程左半段(逆程后半段)的扫描。
6.4 电视图像的同步、扫描与显示
6.4.4 扫描非线性失真的校正 一. 场扫描非线性失真的校正 产生场扫描电流非线性失真的原因 (1) 场振荡器产生的锯齿波实际上是利用阻 容充放电形成的指数形锯齿波,正极性锯齿波 具有上凸特性,负极锯齿波具有下凹特性。 (2) 场输出级晶体管的Ib-Ic 特性曲线引起锯 齿波电流的上凸失真。 (3) 场输出扼流圈的分流作用和耦合电容不 够大均能引起正极性锯齿波的上凸失真。
二. 行扫描非线性失真的校正 1.正程后半段失真的校正 图像右端压缩失真的原因:

采用行线性校正器 LT(可饱和电抗)进行校正
6.4 电视图像的同步、扫描与显示
行线性校正原理
6.4 电视图像的同步、扫描与显示
2.正程后前段失真的校正 A:提前导通行输出管
6.4 电视图像的同步、扫描与显示
B:阻尼管接升压圈
6.4 电视图像的同步、扫描与显示
4.行输出级的功耗 (1) 偏转线圈和电容的谐振损耗。 (2) 逆程变压器磁心材料的铁耗:包括 磁滞损耗和涡轮损耗。 (3) 行输出级输出直流功率:行输出要 向电视机其它部分提供不同的低、中、高压 电源和各种行频控制信号,这些都需要消耗 很大的功率。 (4) 高压线圈的介质损耗。 (5) 回归期间行输出管的截止损耗。 5. 高压、中压、低压的产生电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