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届生物高考一轮复习课件:必修3 第4章 种群和群落 第3-4节

合集下载

生物高考一轮复习课件:必修3第4章种群和群落第3-4节

生物高考一轮复习课件:必修3第4章种群和群落第3-4节

“同生共死”的同步性
变化
对寄主有害,对寄生生 物有利。如果分开,则 寄生生物难以单独生存, 而寄主会生活得更好
蛔虫与人; 菟丝子与大 豆;噬菌体 与被侵染的 细菌
编辑ppt
11
关系 名称
数量坐标数
能量关系图
特点
举例
相数量上呈现出“你死

我活”的同步性变化, 牛与羊;农
利 共
两种生物生存能力不同,作物与杂草; 如图a;生存能力相同, 大草履虫与 如图b。一般生态需求 双小核草履
增加,物种的丰富度逐渐减少;
③丰富度随海拔高度的增加而减少;
④丰富度随水深度的增加而减少。
编辑ppt
10
2.种间关系的比较
关系 名称
数量坐标数
互 利 共 生
寄 生
能量关系图
特点
举例
相互依赖,彼此有利。
如果彼此分开,则双方
或者一方不能独立生存; 数量上两种生物同时增 加,同时减少,呈现出
地衣;大豆 与根瘤菌
编辑ppt
5
(1)捕食: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作为食物;
(2) 竞 争 : 两 种 或 两 种 以 上 生 物 相 互 争 夺 ___资__源____ 和
___空__间____等;
(3)寄生:一种生物(寄生者)寄居于另一种生物(寄主)的体 内或____体_表_____,摄取寄主的养分以维持生活;
(4)互利共生: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依存, ______彼__此__有_利_________。
4.群落的空间结构
(1)垂直结构:在垂直方向上,大多数群落都具有明显的 ____分_层_____现象;
(2)水平结构:受各种因素的影响,不同地段分布着不同的

高中生物必修三第四章复习课件

高中生物必修三第四章复习课件

2、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
1.下面是在生物学研究过程中常用的调查方法,正确的有
A.用标志重捕法调查人口密度 B.用样方法调查某植物的种群密度
BCD
C.用取样器取样法调查土壤中物种的丰富度
D.血球计数板实际上就是微型的样方,常用于调查微生物
的数量
2.标志重捕法要使所计算的种群个体总数和实际相符,理论 上在调查期必须满足的两个条件是( BC ) A. B.调查区内没有较多个体出生和死亡 C.调查区内没有较多个体迁入和迁出
木种群密度时样方面积要比调查草本植物种群密度时的样方 面积 大 _。 (3)在样方中统计植物数目时,若有正好长在边界线上的, 只计算_ 样方相邻的两条边及其顶角上_的个体。 (4)若某长条形地块长、宽为100m×50m,如果要等距抽 取10个样方,则抽样时相邻样方的中心距离为 10m _。 若调查中小样方为1m×1m,对某种植物种群调查的结果为: 12、18、16、16、15、13、15、11、13、13,则所调查种 群的密度为 约14株/m_2。
弃耕农田土壤小动物类群丰富度,某研究性学习小组设计了
右图所示装置,从选取的样土中收集小动物,他们这一装置
不够完善,请你帮助该小组的同学们完善该装置

在漏斗上方加一提供 光源和热源的灯泡
(三)群落的结构
1.丰富度及探究实验
某研究性学习小组开展了“不同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
调查”活动,下列有关做法正确的是 A.可采用标志重捕法进行调查
(二)种群数量的变化
1.建构种群增长模型的方法
C
种群数量数学模型建立的一般步骤是
A.观察并提出问题→提出合理假设→根据实验数据,用
适当的数学形式表达事物的性质
B.观察并提出问题→根据实质→提出合理假设→实验或观察检验或修正

高中生物高考一轮总复习讲义 必修3 4.3、4 群落的结构和演替

高中生物高考一轮总复习讲义 必修3 4.3、4 群落的结构和演替

各种生物种群
群落的演替 (2)物种数目 目测估计
2.(1)物种组成
二、1.另一种生物 3.寄主的养分
2.两种或两种以上
4.有利
三、1.垂直结构 2.阳光 光照强度 四、1.另一个群落 3.地衣 苔藓
水平结构 土壤湿度 盐碱度
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
2.初生演替
次生演替
灌木
4.(1)退耕还林、还草、还湖 (2)砍伐森林、填湖造地、捕杀动物
三、群落的空间结构
1.写出图中群落空间结构的类型: A图:________。B图:________。
2.根据上图分析决定群落空间结构的主要因素: A图:(1)植物分层:________。 (2)动物分层:________。 B图:地形的变化、________、________的差异、 ________的不同、生物自身生长特点的不同以及人与动物 的影响等。
疑难突破 群落中生物种间关系分析
误区剖析 几种难辨别的种间关系 (1)要正确区别竞争和捕食的关系: ①竞争是不同种生物为了争夺资源、空间等生活条件 而发生斗争,并不以直接获得食物为目的。
②捕食则是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目的是获得 食物与能量,用以维持自身的生存,以下情况不属于捕 食:a.一种生物以非生物为食,如牛饮水;b.一种生物以同 种的幼体为食,如鲈鱼以本种的幼鱼为食,这属于种内斗 争。
在高山植物群落中,不同海拔地带的植物呈垂 直分布主要是受温度的制约。
四、群落的演替 1.概念: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________代替 的过程。 2.类型:________、________。 3.写出群落演替的一般过程 裸岩阶段→________阶段→________阶段→草本植物 阶段→________阶段→森林阶段。

高中生物PPT课件必修3第4章 种群和群落 第4节 群落的演替

高中生物PPT课件必修3第4章 种群和群落 第4节  群落的演替

★至少有两种因素在小路周围的杂草分布 中起作用:一是人的践踏,从耐践踏而言,车 前草最强,狼尾草次之,狗尾草最弱;二是植 物之间的竞争,在远离人践踏的地方,茎秆较 高的狗尾草优先获得阳光,车前草等处于劣势。 ★如果小路被废弃后,人的践踏活动停止 了,在路周围会慢慢长出茎秆较高的植物,逐 渐成为优势植物。于是,就会出现“远芳侵古 道,晴翠接荒城”的景象。
发生在裸岩上的演替
裸岩阶段 地衣阶段
苔藓阶段
草本植物阶段 灌木阶段
是不是群落的演替只 能发生在光裸岩石的 地区?
有没有其他的可能? 演替过程是否相同?
森林阶段




弃耕农田上的演替
A
B
C
D
一年生 杂草 多年生杂草
小灌木 灌木林
乔木
树林
比较弃耕农田 上的演替与裸岩上 的演替过程
一年生杂草
多年生杂草 小灌木
两种演替类型的比较
类型
初生演替
内容 起点
时间 速度 影响因素 实例
次生演替
原先从没有过植被或 原来有群落环境,只 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 是失去了原有植被 被彻底消灭了的环境 经历的时间长 经历的时间短 缓慢 较快 自然因素 人类活动较为关键 裸岩上的演替 弃耕农田上的演替
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
1、解释小路周围杂草的分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2、如小路废弃后,会出现“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的景象吗?
森林阶段(乔木阶段)
比较发生在裸岩上的演替和弃耕农 田上的演替的差异?
经历的阶段不相同 经历的时间长短不相同 起始阶段不相同
二、群落的演替类型
1、初生演替(primary succession)在一个从 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 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如:沙丘、火山岩、冰川泥、裸岩上进行的演替 2、次生演替(secondary succession)原有的 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 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的繁殖体(如能发 芽的地下茎)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如:火烧演替、弃耕演替、放牧演替等。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课件:必修3_第4章_第3、4节_群落的结构和演替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课件:必修3_第4章_第3、4节_群落的结构和演替

时间 第—年 第二年 第三年 第四年 第五年 第六年 第七年
甲种群数量/ 乙种群数量
1.3
1.35
1.1
0.95 0.65 0.33
0
A.甲乙两种群均为“S”型增长,增长速率均受本身密度制约 B.甲乙两种群为捕食关系,其中乙为捕食者,甲为被捕食 者
C.甲乙两种群为竞争关系,第四年开始乙种群占优势,且 甲种群逐步被淘汰
D.甲乙两种群可分别代表草原中的兔子和牛,二者是此消 彼长的竞争关系
高考生物复习
解析:根据表格数据分析,前三年甲种群数量与乙种群数 量比值大于 1,三年后该比值小于 1,且越来越低,说明甲乙两 种群为竞争关系,前三年两个种群数量都增加,但是甲增加得 更快,第四年开始乙种群占优势,且甲种群逐步被淘汰,B 错 误、C 正确;根据表中的数据只能分析出甲种群数量先多于乙 种群数量,然后甲种群数量下降多于乙种群数量,但是判断不 出两个种群的增长模式,A 错误;草原中的兔子和牛为此消彼 长的竞争关系,不会出现被淘汰的现象,D 错误。
得更好
细菌
高考生物复习
(续表) 关系 名称
数量坐 标图
能量关 系图
特点
实例
竞争
两种生物的生存能力 牛与羊,农作
物与杂草,大
不同,如图 a;生存 能力相同,如图 b
草履虫与小
草履虫
捕食
数量上呈现出“先__增__ _加__者__先__减__少_,_后__增__加__
羊和草,狼与
_者__后__减__少_”的不同步 兔,青蛙与昆
答案:C
高考生物复习
2.下图甲、乙、丙分别表示在有限空间内培养(或饲养)两种 生物的实验结果,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豆科植物与根瘤菌的种群数量变化关系如图甲所示 B.图乙中 b 生物对 a 生物的进化有害无益 C.甲、乙、丙分别表示的是互利共生、捕食、竞争关系 D.图丙中实验初期,竞争与种内互助并存,后期 X 的种内 斗争加剧

高考生物一轮总复习课件:必修3 第4章 第3、4节群落的结构和演替

高考生物一轮总复习课件:必修3 第4章 第3、4节群落的结构和演替

联系
群落是占有一定空间的多个生物种群的集合体, 这些不同生物种群彼此相互作用,保证群落内的 每一个生物种群都比单独存在时更加稳定,群落 结构的形成是长期进化的结果,是一个相对稳定 的统一整体
2.种间关系
类型 数量坐标图 能量关系图 特点 举例 相互依赖,彼此有 地衣中的 利。 如果彼此分开, 藻类和真 则双方或者一方不 菌;大豆与 能独立生存。数量 根瘤菌;人 上两种生物同时增 和大肠杆 加,同时减少,呈 菌;白蚁与 现出“同生共死” 鞭毛虫等 的同步性变化 对宿主有害,对寄 菟丝子与 生生物有利,如果 大豆;噬菌 分开,则寄生生物 体与被侵 难以单独生存,而 染的细菌 宿主会生活得更好
二、群落的空间结构 各个生物种群 分别占据不同的空 1.概念:指群落中⑧_______________ 间。 分层 现象。 2.垂直结构:大多数群落具有明显的⑨________ 阳光 (1)影响植物分层的主要因素是⑩________ ,山上山下和南 温度 ,植被东西分布 北地区植被不同的主要影响因素是⑪________ 水 不同的主要影响因素是⑫________ 。 食物 和 ⑭ (2) 影响森林中动物分层的主要因素是 ⑬________ 栖息空间 ______________ 。
三、群落的演替 另一个群落 1.概念: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 ⑲____________ 代替的过程。 2.类型 初生演替 :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 (1)⑳___________ 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例如:发生在裸岩上的演替。
次生演替 :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 21 ___________ (2)○
解析
图a中3个物种重叠的部分少,也就是共有的资源不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第4章 种群和群落第3节 群落的结构课件(4)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第4章 种群和群落第3节 群落的结构课件(4)
精品PPT
种间关系中的共生——互利共生
牛、羊等反刍动物与瘤胃微生物共生也是其中的一个例子。反刍动 物的瘤胃的温度恒定、pH保持在5.8—6.8之间,瘤胃中的CO2、 CH44等气体造成无氧环境,大量的草料经过口腔后与唾液混合进 入瘤胃中,为其中的微生物提供了丰富的营养物质。瘤胃微生物分 解纤维素,为反刍动物提供糖类、氨基酸和维生素等营养。两者相 互依赖,互惠共生。
精品PPT
种间关系中的共生——互利共生
传粉、传播种子动物与植物的互利共生 种植和饲养的互利共生:切叶蚁与真菌
精品PPT
群落的空间结构——垂直结构
概念:是指群落在空间上的垂直分化或成层现象。它是群 落中各植物间及植物与环境间相互关系的一种特殊形式。
成层性
乔木层、灌木层、草木层以及地被层 ; 草本植物群落的垂直结构 , 也具有成层性; 根系、根茎等在地下也是按深度分层分布的
乔木层 5——11.6米
3 34 264 183 75 108 111 74 10 7 —— ——
灌木层 1.3——5米
3 1 196 136 27 78 155 197 33 25 29 20
草本层 1——1.3米
—— —— 24 18 17 20 81 103 14 89 32 140
地面
—— —— 6 9 —— —— 7 2 —— 47 19 20
注:数字下划线表示某种鸟最喜好栖息的层次
精品PPT
群落的空间结构——垂直结构
成层现象(地上与地下成层)是群落中各种群之间以及种群与环境之间 相互竞争和相互选择的结果。它不仅缓解了植物之间争夺阳光、空间、 水分和矿质营养等的矛盾,而且由于植物在空间上的成层排列,扩大了 植物利用环境的范围,提高了同化功能的强度和效率。成层现象愈复杂, 即群落结构愈复杂,植物对环境利用愈充分,提供的有机物质也就愈多。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第四章第3节《群落的结构》课件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第四章第3节《群落的结构》课件

(三)群落的种间关系
海底世界预告片
预告片中的种间关系都有哪些?
竞争
两种或两种以上生物相互争夺资源和空间等
结果:常表现为相互抑制,有时一方占优势,
另一方处于劣势甚至灭亡
如果用坐标系来表示两种生物的竞争关系,则可表示为:



生物B 物




生物A
时间 生物A
时间
生物B 时间
能量关系图
A
C B
互利共生:两者生活在一起,相互依赖,彼此有利
豆科植物和根瘤菌
互用利坐共标系生来表示两种生物的互利共生关系:



生物A

生物B
时间
A
B
寄生
一种生物寄居于 另一种生物的体 表或体内摄取寄 主的养分维持生 活
结果:一方受益
一方受害
如果用坐标系来表示两种生物的寄生关系,则可表示为:






D. 沙漠上只有极少的生物,不构成生物群落
A 4、人类在北半球生产和使用农药DDT,却在南极的磷虾
体内发现了DDT。该现象可解释为(
)
A.全球的生物可看作一个大生物群落
B. 全球的生物可看作一个大种群
C. 人类对南极的资源进行了过度开发
D. 磷虾特别容易吸收农药DDT
5、下列关于群落的空间结构特征的生态意义的叙述,不正
水平结构
不同种群在水平方向上的分区现象
(一)群落的空间结构——植物水平结构
1、水平结构的特点:植物群落水平结构的 主要特征就是它的 镶嵌性。 2、导致镶嵌性出现的原因: 植物个体在水平方向上的 分布不均匀 造成的, 从而形成了许多小群落。 3、分布不均匀的原因: 环境条件(地形、土壤湿度和盐碱度、光照强度 等)生物自身生长特点、人和动物的影响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A.甲和丙既有竞争关系又有捕食关系,最终仅剩下甲种群 B.甲和乙既有竞争关系又有捕食关系,最终仅剩下丙种群 C.丙和乙既有竞争关系又有捕食关系,最终仅剩下甲种群 D.丙和乙既有竞争关 解析:考查了种群间的相互关系。从图可以看出甲、 乙应该为捕食关系,甲为藻类,乙为浮游动物。而丙为 后期向水池中投放的大量专食浮游动物的某种鱼。建立 的食物链应该是:藻类→浮游动物→鱼。由于鱼是大量 的,所以短时间内它的食物——浮游动物,其数量急剧 减少,此时,鱼由于缺乏食物,其数量也随之而大量减 少。所以如果甲、乙、丙三个种群中仅剩一个种群,那 么该种群肯定是藻类,即甲种群,故排除B、D,A、C 只要比较选项的前面半句话即可。A选项的表述“甲和 丙既有竞争关系又有捕食关系”肯定是错误的,因为鱼 类是专食浮游动物的。乙和丙具有捕食关系,但又竞争 生活空间,故C正确。答案:C 答案: 答案
热点聚焦
种间关系的分析
(2009 年全国卷Ⅱ)下列属于种间竞争实例 的是( )
A.蚂蚁取食蚜虫分泌的蜜露 B.以叶为食的菜粉蝶幼虫与蜜蜂在同一株油菜上采食 C.细菌与其体内的噬菌体均利用培养基中的氨基酸 D.某培养瓶中生活的两种绿藻,一种数量增加,另一种 数量减少
探究思考: 探究思考: 在群落演替过程中,新的物种定居后,原来的物种是 否还能存在? 答案: 答案:能。在群落演替过程中,一些种群取代另一些 种群是指优势取代而不是“取而代之”。
归纳整合
一、群落演替概念分析 群落演替的概念包括以下几点基本含义: 1.群落演替是一个具有一定方向、一定规律、随时间的变 化而变化的有序过程,所以往往能够预测群落的演替过程。 2.群落演替是由于生物和环境之间反复的相互作用,在时 间和空间上不可逆的变化过程,虽然物理环境在一定程度 上决定了演替的类型、方向和速度,但是演替的发展由群 落本身控制着,并且正是群落的演替极大地改变了物理环 境。 3.群落演替是一个漫长但并非永无休止的过程,当群落演 替到与环境处于平衡状态时,就以相对稳定的群落为发展 的顶点。
寄 生
羊和草;狼 与兔;青蛙 与昆虫
三、群落结构 1.群落结构形成的原因及意义 (1)原因:群落结构与环境中生态因素有关,群落结构的具 体表现都是在长期自然选择的基础上形成的对环境的适应。 (2)意义:生物在垂直方向及水平方向上的位置配置关系有 利于提高生物群落整体对自然资源的充分利用。 2.群落的空间结构是指群落中不同种群分别占据不同的空 间,包括垂直结构与水平结构 (1)群落的垂直结构 生物群落在垂直方向上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
群落演替
基础梳理
1.群落演替的概念: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 另一个群落 ________________代替的过程。 2.类型 初生演替 (1)__________: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 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例 如:发生在裸岩上的演替。 (2)__________: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 次生演替 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__________的 繁殖体 地方发生的演替。例如:火灾过后的草原。
二、影响群落的主要因素 1.群落内部因素(如群落中植物繁殖体的迁移); 2.外界环境因素(如气候的变化和大规模的地壳运动); 3.人类活动:人类活动通常是有意识、有目的地进行的, 因此人类对群落演替的影响远远要超过其他所有的生态因 子。
三、群落演替的过程 群落演替的过程可人为地划分为三个阶段: 1.侵入定居阶段(先锋群落阶段):一些物种侵入裸地定居 成功并改良了环境,为以后侵入的同种或异种物种创造有 利条件。 2.竞争平衡阶段:通过种内或种间竞争,优势物种定居并 繁殖后代,劣势物种被排斥,相互竞争过程中共存下来的 物种,在利用资源上达到相对平衡。 3.相对稳定阶段:物种通过竞争,平衡地进入协调进化, 资源利用更为充分有效,群落结构更加完善,有比较固定 的物种组成和数量比例,群落结构复杂,层次多
2.(2008 年广东卷)关于群落演替的叙述,错误的是() A.群落自然演替是一个群落替代另一个群落的过程 B.群落的原(初)生演替在海洋和陆地均可发生 C.群落的原(初)生演替速度通常非常缓慢 D.动物群落的演替与光照条件无关 解析: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 解析 替的过程,叫群落的演替。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 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 方发生的演替叫初生演替。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 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 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叫次生演替。在题目给出 的选项中,A、B、C三项都是正确的。光照是影响植物 演替的条件之一,由于动物都是直接或间接地以植物为 食物,所以光照条件亦与动物的演替有关。 答案 答案:D
①植物的分层分布与光照强度有关。群落中的光照强度总 是随着高度的下降而逐渐减弱。光照强弱关系如下:乔木 层→灌木层→草本层→苔藓地衣层。但在热带高山植物群 落中,不同海拔地带的植物呈垂直分布主要是受温度制约 的(如下图所示)。
②动物的分层与其食物及栖息场所等有关。可以说,群落 中植物的分层现象决定了动物的分层现象。 ③水域中,某些水生动物也有分层现象,比如湖泊、海洋 中的浮游动物即表现出明显的垂直分层现象。浮游动物的 垂直分布主要决定于阳光、温度、食物和含氧量等。多数 浮游动物是趋向弱光的,因此,它们白天多分布在较深水 层,而夜间则上升到表层活动。此外,在不同季节也会因 光照条件的不同而引起垂直分布的变化。同时,海洋中的 不同水层的藻类植物也存在分层现象,上层为主要吸收红 光的绿藻,中层为褐藻,下层为主要吸收蓝紫光的红藻。
四、演替类型比较 初生演替 起点 时间 速度 影响 因素 实例 次生演替
原先没有过植被的环 虽失去了原有植被,但仍保 境或曾经有过但被彻 留了原有的土壤条件及植物 底消灭了的环境 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 经历的时间长 经历的时间短 缓慢 较快 自然因素 裸岩上的演替 人类活动较为关键 弃耕农田上的演替
2.种间关系的比较
关系 名称 数量坐标数 能量关系图 特点 举例
互 利 共 生
相互依赖,彼此有利。 如果彼此分开,则双方 或者一方不能独立生存; 地衣;大豆 数量上两种生物同时增 与根瘤菌 加,同时减少,呈现出 “同生共死”的同步性 变化 蛔虫与人; 对寄主有害,对寄生生 菟丝子与大 物有利。如果分开,则 豆;噬菌体 寄生生物难以单独生存, 与被侵染的 而寄主会生活得更好 细菌
第3节 节 第4节 节
群落的结构 群落的演替
基础梳理
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
基础梳理
1.生物群落的概念: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 种群 生物__________的集合。 2.生物群落的物种组成 物种 (1)丰富度:群落中__________数目的多少; 丰富度 (2)特点:不同群落的__________不同; (3) 探究 实验:土 壤中小 动物类群丰富度 的 研究, 常 用 取样器取样法 __________进行采集、调查。
跟踪训练
1.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主要区别是( A.影响因素不同B.起始条件不同 C.产生的植物种群不同 D.产生的生物数量不同 解析:初生演替是指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 解析: 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演替, 如沙丘、火山岩、冰川泥。次生演替是指在原有植被虽已不 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 或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如火灾过后的草原。可见 二者主要的区别是演替的起点不同。 答案: 答案:B )
探究思考: 探究思考: 一个池塘中的全部鱼构成群落吗?为什么? 答案:不是,群落必须是一定自然区域内全部生物种群的 总和,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归纳整合
一、种群与生物群落的关系 种群 群落
在一定自然区域内, 概 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 同种生物个体的总 念 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 和 区 别 概 念 外 延 种内关系的研究范 围,个体之间既有 种内互助,也有种 内斗争,两者对立 统一,共同维持种 群的相对稳定 种间关系的研究范围,由不 同种群构成,其关系有互利 共生、捕食、竞争、寄生, 群落中的各个种群分别占有 一定的生态位
(1)捕食: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作为食物; (2) 竞 争 : 两 种 或 两 种 以 上 生 物 相 互 争 夺 _________ 和 资源 空间 _________等; (3)寄生:一种生物(寄生者)寄居于另一种生物(寄主)的体 体表 内或__________,摄取寄主的养分以维持生活; (4)互利共生: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依存, 彼此有利 ____________________。 4.群落的空间结构 (1)垂直结构:在垂直方向上,大多数群落都具有明显的 分层 __________现象; (2)水平结构:受各种因素的影响,不同地段分布着不同的 镶嵌 种群,同一地段上种群密度也有差别,常呈______分布。
种群
群落
最重要的特征是种 群密度,年龄组成、 丰富度、种间关系、优势种、 区 特 性别比例、出生率 群落结构(垂直结构和水平结 别 征 和死亡率都影响种 构)、演替(初生演替和次生 群密度,决定种群 演替) 的发展趋势 群落是占有一定空间的多个生物种群的集合体, 这些不同生物种群彼此相互作用,保证群落内的 每一个生物种群都比单独存在时更加稳定,群落 结构的形成是长期进化的结果,是一个相对稳定 的统一整体
第4章
种群和群落
考纲内容及能力要求 1.种群的特征Ⅰ 2.种群的数量变化Ⅱ 3.群落的结构特征Ⅰ 4.群落的演替Ⅰ 5.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数 量的动态变化Ⅱ 6.土壤中动物类群丰富度 的研究Ⅱ 7.探究水族箱(或鱼缸)中 群落的演替Ⅱ
考向定位 1.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 2.种群特征之间的内在联系 3.“J”型曲线和“S”型曲线形成的条件 及特征 4.“S”型曲线在实践中的应用 5.群落中各种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 探究 6.群落中的分层现象及影响条件 7.群落演替的类型及过程 8.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影响的探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