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玄德三顾草庐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23课《三顾茅庐》课文原文及教案(精选12篇)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23课《三顾茅庐》课文原文及教案(精选12篇)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23课《三顾茅庐》课文原文及教案篇1 课文备同关羽、张飞来到隆中,找到了卧龙冈诸葛亮住的茅草屋。
刘备上前敲门,里面走出一个书童,说:“先生今天早晨出门了。
”刘备问:“上哪儿去了?”书童说:“我家先生行踪不定,不知道上哪儿去了。
”刘备又问:“什么时候回来?”书童说:“那更说不定了。
或者三五日,或者十几天,没准儿。
”刘备、关羽、张飞失望地回去了。
回到住地新野,刘备派人去隆中打听。
过了几天,得到回报,说诸葛亮回来了。
刘备叫人立即备马。
张飞说:“一个村夫,何必哥哥您亲自去呢?派个人把他叫来得了!”刘备斥责他:“胡说!孔明是当今大贤。
怎么可以随便派个人去呢?”刘备上马出门,关羽、张飞也只好骑马相随。
当时正是数九寒天,雪花纷飞。
张飞埋怨说:“天寒地冻,还是回新野避避雪吧!”刘备说:“我冒着风雪正是为了让孔明知道我的诚意。
你怕冷,自己回去吧!”张飞只得跟着走。
三人冒雪走到卧龙冈,刘备轻叩柴门,开门的还是上回那个书童。
可是,家中只有诸葛亮的弟弟在读书,诸葛亮被人请走了。
三人只得怏怏而回。
时间过得好快,寒冬刚过,早春来临。
刘备打算三访孔明。
关羽、张飞都不耐烦了。
张飞说:“哥哥不用去了,我用一条绳子把诸葛亮捆来就是了!”刘备大声斥责说:“你怎么如此无礼?这回不用你去了,只让云长同我一起去。
”张飞说:“既然二位哥哥都去,小弟怎么能落后呢?”刘备说:“你一起去也行,但要懂得礼节。
”张飞满口答应。
三人第三次到了隆中,高诸葛亮的草屋还有半里多地,刘备就下马步行。
刘备走到柴门前,刚一敲门,那书童又出来了。
书童告诉刘备,先生正在睡午觉。
刘备吩咐两个弟弟在门外等着,自己轻轻走过去,恭恭敬敬地站在房门台阶下等孔明醒来。
关羽、张飞在门外站了好长时间不见动静,便走进门来。
见刘备还站着等,张飞气极了,对关羽说:“这个先生怎么这样傲慢!等我到草屋后面放一把火,看他起不起来!”关羽一再相劝,张飞才没放火。
三国演义第37回司马徽再荐名士刘玄德三顾草庐批注

三国演义第37回司马徽再荐名士刘玄德三顾草庐批注
《三国演义》第37回“司马徽再荐士,刘玄德三顾草庐”的批注如下:
1、“司马徽再献之,玄德乃辞。
”:司马徽是诸葛亮的好友,他向刘备推荐诸葛亮,刘备却以自己是个普通人为由拒绝。
2、“玄德曰:‘久闻公之大名,今幸一会。
公既不在,我敢专权。
’”:刘备对司马徽的推荐表示感谢,但他并没有立刻行动,而是先派人去请诸葛亮。
3、“玄德三顾,草庐中乃见。
”:刘备坚持不懈地去请诸葛亮,最终在草庐中见到了诸葛亮。
这一回主要描绘了刘备三次上山请诸葛亮出山相助的情节。
刘备的坚韧不拔和对人才的极度渴求,与诸葛亮的高洁自持和淡泊名利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同时,通过刘备的行动,展现了刘备的人格魅力和对事业的执着追求。
三顾茅庐的典故是怎么来的

三顾茅庐的典故是怎么来的三国时代是一个战火纷飞,人才辈出的时代,这个时代流传下来的故事和典故都很多,三顾茅庐便是其一。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三顾茅庐的典故是怎么来的,希望大家喜欢!三顾茅庐典故中华文化是值得每个中国人都尊敬的珍宝,在这些珍宝中有一种东西叫做典故,他们被人们所流传,关于的它们真实性其实并没有多少人刻意去追究他们,但是它们往往能够传递给人们足够的正能量,就像是罗贯中的作品中的一个典故,三顾茅庐,其实大家都知道,这个故事是关于刘备和诸葛亮的。
刘备字玄德,生于三国乱世,是蜀汉的第一个皇帝。
刘备小时候拜师在卢植门下但后来由于黄巾起义,早些时候生活过得颠沛流离,甚至食不果腹,最后和孙权联手一同打败了曹操,刘备为人风雅,不爱说话,但却爱惜人才,有传闻说曾经因为他的待人宽厚,仁爱而感动了一位来刺杀他的刺客。
也正因为他的爱惜人才的特点,才有了建安十二年他三顾孔明的住所邀他出山的典故了,这一年刘备四十六岁,而诸葛亮二十七岁,一个年近五十的君王去向一个在田间耕种的农人请教国家大事,如此能放低身段,如此为国家大事着想,想来也一定是个得到百姓爱戴的君王了。
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最终他成功地将诸葛亮请出了山,辅佐他谋得天下。
这个典故虽然到现在为止依然被众人质疑着他的真假,但它却依然在经久不衰的流传着,或许就是因为刘备这种不屈不挠,不达目的不罢休的心态一直支撑着我们向着我们的目标前进吧。
三顾茅庐时间诸葛亮在他27岁时即建安十二年那一年。
刘备来到诸葛亮家中,想要邀请他出山来帮助他,治理国家大事,地点就在诸葛亮当时耕种南阳的一个小村子里,刘备当时46岁,不惜拖着自己疲惫的身躯,抛下国家大事,三次到孔明家中商讨国家大事,这一年里曹操写出了“龟虽寿”,这一年周瑜与小乔成亲将满十年,这一年是汉献帝统治的第五个年头,在这一年时,东汉的国家大权依然被曹操所掌握着,这一时期的著名诗人作家也大多是出自曹家的,建安是东汉历史上最辉煌的一个时期,三国鼎立时候的著名战争都出自此时。
《三国演义》37回中人物的形象

《三国演义》37回中人物的形象
《三国演义》第三十七回司马徽再荐名士刘玄德三顾草庐
徐母见儿子来许都,骂后自缢。
操引漳水作“玄武池”。
教训三军,准备南证。
司马微见刘备,比诸葛为“兴周八百年之姜子牙,旺汉四百年之张子房”。
玄德一请孔明不遇。
崔州平认为欲使孔明出世,徒费心力。
刘备雄心不为所动。
玄德欲二请孔明,张飞不悦。
刘备于隆冬来至卧龙冈,遇石广元,孟公威,诸葛亮三弟诸葛均,孔明岳父黄承彦。
诸葛均孔明不在。
刘备留书一封而去。
《三国演义》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全名为《三国志通俗演义》。
元末明初小说家罗贯中所著,是中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小说。
描写了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近100年的历史风云。
全书反映了三国时代的政治军事斗争,反映了三国时代各类社会矛盾的转化,并概括了这一时代的历史巨变,塑造了一批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
高二语文《司马徽再荐名士 刘玄德三顾草庐》学习要点

《司马徽再荐名士刘玄德三顾草庐》学习要点【背景知识】1.题目解说东汉末年,汉室岌岌可危,局势混乱,名地群雄割据。
百姓渴望国家统一,过上安定的生活。
汉室后裔刘备胸怀大志,想拯救黎民于水深火热之中,完成统一国家的大业。
但当时他身边仅有两员大将,势单力薄,缺一位谋士。
此时,司马徽向他推荐了隐居隆中的诸葛亮。
于是便有了刘备三顾茅庐的故事。
小说记叙了刘备三顾茅庐,诚心诚意请诸葛亮出山,辅佐他完成统一国家大业的故事,赞扬了刘备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精神品质。
课文写刘备三顾茅庐,一次比一次详细,尤其是第三次拜访,突出刘备虚心求教礼贤下士的精神品质。
课文还用张飞的莽撞、无礼,反衬刘备求贤若渴的态度。
刘备以他的诚心和谦恭感动了诸葛亮,从此,诸葛亮出山辅佐刘备南征北战,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2.背景资料东汉末年,宦官专政,外戚争权,政治腐败,大姓豪族独霸经济,垄断教育,军阀残暴,官吏贪污,民间起义层出不穷。
公元184年,太平道首领张角率领黄巾军起义,“七州二十八郡同时俱发”“天下响应,京师震动”。
东汉王朝发动各路大军镇压。
在参加镇压的队伍中,骑都尉曹操因军功突出,战后被任为济南相。
在镇压黄巾军后,军阀割据,无处不在混战。
以曹操为宰相的东汉政府统一了中国北部,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控制了中央政府。
建安五年(200年),曹操和袁绍在官渡(今河南中牟东北)爆发了一场决定性的大战---官渡之战,袁绍兵败,逃回邺城,积郁成疾,于建安七年(202)年病卒。
建安十二年五月,曹操亲率大军北伐,到达易县(今河北雄县西北),再轻装兼程来到无终(今天津市蓟县)。
此时他得到当地汉人田畸的指点和帮助,从卢龙塞越险经过白檀(今河北宽城),迅速进攻乌桓根据地柳城。
距柳城仅二百里时,乌桓王才知道曹军到来的消息,仓卒迎战,兵败被杀。
曹操收降二十余万人,并将被乌桓掳掠去的十余万汉人送回内地。
袁熙、袁尚兄弟率少数士卒前去投奔辽东太守公孙康(瓒子),公孙康将他们杀死,表示归附曹操。
刘玄德三顾茅庐读后感400字

刘玄德三顾茅庐读后感400字刘玄德三顾茅庐读后感400字《三国演义》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其中的“刘玄德三顾茅庐”更是成为了中华民族文化的象征之一。
这篇读后感,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阐述我对刘玄德三顾茅庐的阅读体验和感受。
首先,介绍一下刘备和二虎山的背景,刘备是三国时期的一位名将,也是后来的蜀汉皇帝,而二虎山是距离刘备部落很近的山区,人烟稀少,险要难行,是个不毛之地。
故事是说,刘备曾三次去拜访关羽、张飞,但都被拒绝了,之后刘备走投无路,只得来到二虎山求助。
终于在后来,刘备向诸葛亮请教,诸葛亮让他三次邀请张飞和关羽,终于成全了他的征途。
读完这个故事后,我深深地感受到了刘备为达到自己的理想而不断地努力,他的决心和韧性是令人敬佩的。
其实,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想和目标,但只有不断去追求和付出,才能最终实现梦想。
即使在困境时,也不能轻易放弃,只有相信自己,才能走出迷雾。
而且,我也感受到了诸葛亮对刘备的重要性,不仅仅是在远景规划上的高明,同时也对刘备的人品和品行进行了审视。
每一个团队都需要有一个负责智慧决策和胆略决策的人,而“诸葛亮”代表的就是这样一种角色。
在我们日常工作和生活中,如果能够有一个这样的人物为我们提供良好的建议,我们的决策和选择会更加准确和明智。
最后,我认为创新的思考和观点在阅读《三国演义》中也是非常重要的。
因为整本书给人的感觉是战争、官场和权力的生态体系的演化,甚至有些地方让人感到较为单调乏味。
但刘玄德三顾茅庐却为整个书籍注入了不一样的元素,这种情节的安排非常巧妙,具有很强的延续性和可读性。
总之,刘玄德三顾茅庐这个故事给了我很多启示及思考,我相信它也会影响很多人的人生。
因此,善于从历史故事中学习和借鉴,从而得到灵感和厚重感,这也是阅读的乐趣之一。
三顾茅庐原文

三顾茅庐原文玄德来到庄前,下马亲叩柴门,一童出问。
玄德曰:“汉左将军宜城亭侯领豫州牧皇叔刘备,特来拜见先生。
”童子曰:“我记不得许多名字。
”玄德曰:“你只说刘备来访。
”童子曰:“先生今早少出。
”玄德曰:“何处去了?”童子曰:“踪迹不定,不知何处去了。
”玄德曰:“几时归?”童子曰:“归期亦不定,或三五日,或十数日。
”玄德惆怅不已。
张飞曰:“既不见,自归去罢了。
”玄德曰:“且待片时。
”云长曰:“不如且归,再使人来探听。
”玄德从其言,嘱付童子:“如先生回,可言刘备拜访。
”遂上马,行数里,勒马回观隆中景物,果然山不高而秀雅,水不深而澄清;地不广而平坦,林不大而茂盛;猿鹤相亲,松篁交翠。
观之不已,忽见一人,容貌轩昂,丰姿俊爽,头戴逍遥巾,身穿皂布袍,杖藜从山僻小路而来。
三人回至新野,过了数日,玄德使人探听孔明。
回报曰:“卧龙先生已回矣。
”玄德便教备马。
张飞曰:“量一村夫,何必哥哥自去,可使人唤来便了。
”玄德叱曰:“汝岂不闻孟子云:欲见贤而不以其道,犹欲其入而闭之门也。
孔明当世大贤,岂可召乎!”遂上马再往访孔明。
关、张亦乘马相随。
时值隆冬,天气严寒,彤云密布。
行无数里,忽然朔风凛凛,瑞雪霏霏:山如玉簇,林似银妆。
张飞曰:“天寒地冻,尚不用兵,岂宜远见无益之人乎!不如回新野以避风雪。
”玄德曰:“吾正欲使孔明知我殷勤之意。
如弟辈怕冷,可先回去。
”飞曰:“死且不怕,岂怕冷乎!但恐哥哥空劳神思。
”玄德曰:“勿多言,只相随同去。
”到庄前下马,扣门问童子曰:“先生今日在庄否?”童子曰:“现在堂上读书。
”玄德大喜,遂跟童子而入。
至中门,只见门上大书一联云:“淡泊以明志。
宁静而致远。
”玄德正看间,忽闻吟咏之声,乃立于门侧窥之,见草堂之上,一少年拥炉抱膝,歌曰:“凤翱翔于千仞兮,非梧不栖;士伏处于一方兮,非主不依。
乐躬耕于陇亩兮,吾爱吾庐;聊寄傲于琴书兮,以待天时。
”玄德待其歌罢,上草堂施礼曰:“备久慕先生,无缘拜会。
昨因徐元直称荐,敬至仙庄,不遇空回。
刘玄德三顾茅庐对联大全

刘玄德三顾茅庐对联大全
一、人物描绘
上联:仁德之君,忧国忧民,求贤若渴
下联:卧龙之士,才高志远,待价而沽
横批:求才若渴
这副对联描绘了刘备的仁德之心,他对国家和人民深深的担忧,以及他对于贤才的极度渴望。
同时,也展现了诸葛亮的才高志远,他对于明主的期待,以及他等待合适时机展现自己才华的心态。
二、故事情节
上联:茅庐未出,已知三分天下
下联:皇叔三访,始得卧龙辅佐
横批:卧龙出山
这副对联概括了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的故事情节。
上联强调了诸葛亮在未出山之前就已经对天下大势有了清晰的认识和预见;下联则描绘了刘备三次亲自拜访,终于得到了诸葛亮的同意,开始了他辉煌的辅佐历程。
三、历史意义
上联:三顾茅庐,奠定蜀汉基业
下联:卧龙辅佐,开启三国鼎立
横批:历史转折
这副对联突出了刘玄德三顾茅庐对于历史的深远影响。
刘备通过三次亲自拜访,成功地请出了诸葛亮,从而奠定了蜀汉的基业,同时也开启了三国鼎立的局面。
这个事件在历史上具有重要的转折意义,是智慧与毅力的完美结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物出场艺术之二:
千呼万唤始出来(烘云托月)
烘云托月,是指作家在描绘主要人物时,先描 写周围的人物、情景或者人物的评论、感受。
我眼中的诸葛亮
执盏谈笑,道出天下大势;羽扇轻摇,指点江山格局。在 那个被权力和利益污浊的乱世中,只有你——诸葛孔明,眸中 依然是一片清明。 南阳的卧龙,身怀绝世之才,而未曾逢其主;隐于南阳, 只是壮志于心而未发。你依然在等待,等待着长夜过去,一朝 天明。 隆中对三分天下,你将一切看得分明。三顾茅庐的恩情, 意在天下的志向,是真诚,是肯定。 运筹帷幄,却能决胜于千里之外。手摇羽扇,曾摇起漫天 的风霜,摇起长江汹涌的波浪。而你清明透彻地眸中波澜不惊。 只是最后,一切都归于寂然。你54岁病逝五丈原。 天妒英才。 会有不甘,但对于你,又何尝不是解脱。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环境描写烘托出诸葛亮高洁、雅致的隐 士形象。
探究:
透过一顾、二顾所遇之人, 你看到怎样的诸葛亮?
要求: 1、讨论所遇之人烘托出怎样的诸葛亮。(小组合作)
2、回答时点明第几页第几段什么情节,紧扣文本内 容。(中心发言人)
←
“见孔明之居,则极其幽香;见孔明之童,则 极其古淡;见孔明之友,则极其高超;见孔明 之弟,则极其俊妙。”——(清)毛宗冈
烘 托
茅庐三顾心相见, 风起云涌龙乃现。 烘云托月见真容, 惜墨如金显风流。
身长八尺
面如冠玉
头戴纶巾 身披鹤氅
飘飘然
有神仙之概
胸 怀 天 下 、 高 瞻 远 瞩 的 儒 士 。
淡 泊 名 利 、 恬 淡 自 适 的 隐 士 ,
诸 葛 亮 :ຫໍສະໝຸດ 人物出场艺术之一:未见其人,先闻其声 (先声夺人)
三国演义片头曲(滚滚长江东逝水).mp4
学习目标:
能够在把握环境和情节的基础上, 分析小说的人物形象。
思考:
透过一顾、二顾所见之景,你 看到了怎样的诸葛亮?
要求:
1、找出典型的景物描写。(自主完成)
2、所见之景有何特点,烘托出怎样的形象。(小组合作)
3、回答时,简明扼要,点明第几页第几段什么情节。(中 心发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