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精密测量技术电子教案03
精密检测技术教案

精密检测技术教案教案标题:精密检测技术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精密检测技术的定义、原理和应用领域。
2. 掌握精密检测技术的常见方法和仪器设备。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和数据分析能力。
4.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教学内容和步骤:一、导入(5分钟)1. 引入精密检测技术的概念和重要性。
2. 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你认为精密检测技术在哪些领域有应用?二、知识讲解(15分钟)1. 介绍精密检测技术的定义和原理。
2. 分析精密检测技术在不同领域的应用案例,如医学、环境监测、食品安全等。
3. 介绍常见的精密检测方法,如光谱分析、质谱分析、电化学分析等。
4. 介绍精密检测技术所需的仪器设备,如光谱仪、质谱仪、电化学工作站等。
三、实验操作(30分钟)1.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配备相应的实验仪器设备。
2. 分发实验操作指导书,详细讲解实验步骤和注意事项。
3. 学生按照指导书进行实验操作,记录实验数据。
4. 引导学生进行数据分析和结果讨论。
四、讨论与总结(10分钟)1. 组织学生进行实验结果的讨论和分析,比较不同组的数据差异。
2. 引导学生总结实验中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法。
3. 引导学生思考精密检测技术的优势和局限性。
五、拓展延伸(15分钟)1. 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了解精密检测技术的最新发展和应用。
2. 分享相关的科学研究成果和实际应用案例。
3. 引导学生思考精密检测技术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和意义。
六、作业布置(5分钟)1. 布置相关的阅读任务,让学生进一步了解精密检测技术。
2. 要求学生撰写一份实验报告,包括实验目的、步骤、结果和分析。
教学评估:1. 实验操作表现评估:观察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和仪器使用情况。
2. 数据分析评估:评估学生对实验数据的分析和结果讨论能力。
3. 讨论与总结评估:评估学生对精密检测技术的理解和总结能力。
4. 作业评估:评估学生对精密检测技术的进一步学习和应用能力。
教学资源:1. 实验仪器设备:光谱仪、质谱仪、电化学工作站等。
《精密测量技术》PPT课件

圆分度误差:分度要素的实际位置相对于理想位置的偏差,用θi表示。
00 10 20
2023/8/18
31
2.零起分度误差
以零刻线的实际位置为基准,确定全部刻线的理论位置,
并由此求得的分度误差称为零起分度误差,用 0 , i
表示。零起分度误差的一般表达式为
2023/8/18
2
一、角度的单位和自然基准
1、角度的单位:
国际单位制:弧度(rad) → 分析、计算 非国际单位:度(°)、分(´)、秒(") → 实际应用(加工、测试) 换算:1°= 60´, 1´= 60", 1rad = 180/π°≈ 57.296°
2、角度的自然基准:
角度自然基准:360°圆周(绝对准确,没有误差)
2023/8/18
29
正弦规按正弦原理工
作,即在平板工作面
与正弦规一侧的圆柱
之间安放一组尺寸为 H的量块,使正弦规 工作面相对于平板工 作面的倾斜角度0 等于被测角(锥)度的 公称值,(如图所示)。 量块尺寸H由下式决 定
sin0 H/L
2023/8/18
30
第三节、圆分度误差测量
• 一、圆分度误差的概念
直接测量:测量0~360之间的任意 角度
1、测角仪:精密仪器,最小分辨率可达0.01"
构成:1-工作台:固定被测件 4-自准直光管:对准目标 5-读数装置:瞄准读数
原理:先瞄准被测件的一个平面,读数α1
转动工作台,再次瞄准另一个平面,读数α2,
被测角度: A B 1 C 8 (0 21 )
角度基准:分度盘、圆光栅、码盘
精密测量实验电子档

1-2用用投影万能测长仪测量内孔直径(单钩法)一、实验目的1、了解用投影万能测长仪的基本原理2、学习单钩法测内孔直径的基本方法 二、实验内容用单钩法(用电眼装置)测量内孔的直径 三、仪器工作原理JT18投影万能测长仪的设计符合阿贝原则,其投影读数原理如图1-2-1所示。
由灯源D1发出的光线经隔热片G1、绿色滤光片LU1、聚光镜J1、直角棱镜和反射镜FA1后,照明分划值为1mm 的100mm 玻璃分划尺胶合组BI 、BA 、BI 是100mm 分划尺,BA 是保护玻璃。
BI 上的刻线经过50*投影物镜W1和W2、反射镜FA2、FA3、FA4后成像于蜡屏PI 上PI 上刻有10对双刻线和三角标志,因此再通过放大镜FANG 可读至0.1mm ,J 是调灯丝位置用透镜。
由灯源发出的光线经聚光镜J2、J3和绿色滤光片LU2后,照明测微分划板FE 后,经过30×投影物镜W3、反射镜FA5、FA6、FA7后成像于蜡屏上PI ,再通过放大镜FANG 可读至0.001mm测微分划板FE 是固定的,蜡屏同投影系统是刚性连接的,当屏移动5mm 时(即移动一对双刻线距离)30×投影系统也沿着测微分划板FE 方向移动5mm 。
而在测微分划板50mm 范围内刻101根刻线,因此两根刻线的间隔代表1u 四、仪器结构与读数 1、 结构图1-2-2为仪器外形图,仪器由基座、测座、尾座、电眼装置和内测装置等组成。
1-底座 2-万能工作台 3-手轮 4-调整万难工作台升降用操作手轮 5-测微鼓 6-转动手轮 7-固定工作台用手柄 8-手柄 9、10、11、12、13-输入电源插座 14-开关 15-安平螺钉 16-水泡 17-测量主轴 18-屏动测微器 19-微动装置 20、21-照明装置 22-滑座 23-旋手 24-牵绳 25-柆杆 26-使测量主轴作微量移动的手轮 27-手轮 28-旋转手轮 29-旋手 30-尾座 31-旋手 32-尾管随 33-旋手 34-微动螺丝 35-螺钉 36-螺钉2、 读数图1-2-1由图1-2-1、1-2-3可知读数的基本方法,旋转手轮使影屏下方的刻度线处于双刻线中间,然后读数,如图1-2-3读数为75.3200mm 。
精密检测技术教案模板范文

精密检测技术教案模板范文教案标题:精密检测技术教案模板范文教案目标:1. 理解精密检测技术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 学习精密检测技术的应用领域和重要性。
3. 掌握精密检测技术的实验操作方法和数据处理技巧。
4. 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和问题解决能力。
教学重点:1. 精密检测技术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 精密检测技术在实际应用中的意义和作用。
3. 精密检测技术的实验操作方法和数据处理技巧。
教学难点:1. 理解精密检测技术的原理和应用。
2. 运用精密检测技术进行实验操作和数据处理。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教学课件、实验器材、实验材料。
2. 学生准备:预习相关知识,准备实验报告模板。
教学过程:Step 1: 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引入实际应用案例,介绍精密检测技术的重要性和应用领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Step 2: 知识讲解(15分钟)教师通过教学课件,详细讲解精密检测技术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常见仪器设备。
重点强调精密检测技术在科学研究、工程设计和生产制造等领域的作用和意义。
Step 3: 实验操作(30分钟)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实验操作,让学生亲自体验精密检测技术的实验过程。
学生按照教师的指导,正确使用仪器设备,进行实验数据的采集和记录。
Step 4: 数据处理(1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实验数据,运用统计学方法进行数据处理,通过数据分析得出实验结果。
教师讲解数据处理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帮助学生理解数据的意义和价值。
Step 5: 实验报告(15分钟)学生根据实验数据和分析结果,撰写实验报告。
教师提供实验报告模板和指导,帮助学生规范撰写实验报告,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和问题解决能力。
Step 6: 总结与展示(10分钟)学生展示实验结果和报告,教师进行总结和点评。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精密检测技术的应用前景和发展趋势,激发学生对科学技术的兴趣和探索欲望。
教学延伸:1. 鼓励学生自主探索和研究精密检测技术在其他领域的应用。
2. 组织学生参观实际应用精密检测技术的企业或实验室,加深对精密检测技术的认识和理解。
精密测量技术电子教案

模及现有测量器具等因素。
•
检测目的:当齿轮的检测是为了验收产品,判断产品是否合格时,宜选用综合性项目。
若测量的目的是为了进行工艺分析,查找误差原因时,宜选择单项检测项目。
直
第
齿 圆
七柱
章
齿 轮
测
量
7.1 齿轮概述
• 精度等级。高精度的齿轮用于重要场合,因此应选择 反映误差较为全面的综合性项目或较为重要的单项检 测项目。对6级以上的齿轮,第Ⅱ公差组采用单项检 测项目时,必须检测△ff。而对于中低精度的齿轮可以 用△Fr或△Fw进行单项检测。
7.1 齿轮概述
01
第 七 章
02
直齿圆柱 齿轮测量
• •
直
第
齿 圆
• • •
七柱 •
章
齿 轮
测
• •
量
•
•
7.1 齿轮概述
5、 公法线长度变动ΔFw{切向误差} ΔFw是指在齿轮一周范围内,实际公法线长 度最大值与最小值之差. ΔFw=Wmax-Wmin 公法线是跨几个齿。 W=(K-1)Pb+Sj Pb-----基圆上的周节 Sj-----基圆上的齿厚 ΔFw主要反映由蜗轮偏心面造成的齿轮切 向长周期误差。 测量:用公法线百分尺测。 在齿圆上测4~5个方位
或
直齿圆柱齿轮测量
第 七 章 齿轮整体误差的测 量
7.2 齿轮整体误差的测量
01
02
03
第
直齿圆柱
齿轮整体
七
齿轮测量
误差的测
量分析
章
”
01 第 七 章
03
齿轮整体误差的 测量
02
直齿圆柱齿轮测 量
04
精密测量技术电子教案

精密测量技术电子教案一、课程简介章节名称:精密测量技术概述教学目标:1. 使学生了解精密测量技术的基本概念、分类和应用领域。
2. 培养学生对精密测量技术的兴趣和认识,提高其科学素养。
教学内容:1. 精密测量技术的定义与特点2. 精密测量技术的分类3. 精密测量技术在各个领域的应用4. 精密测量技术的发展趋势教学方法:1. 采用多媒体课件进行讲解,结合实例进行分析。
2. 引导学生参与课堂讨论,提高其思考问题的能力。
3. 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教学资源:1. 多媒体课件2. 相关学术论文和案例分析二、尺寸测量章节名称:尺寸测量教学目标:1. 使学生掌握尺寸测量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2. 培养学生进行尺寸测量的实际操作能力。
教学内容:1. 尺寸测量原理2. 尺寸测量方法3. 尺寸测量工具与设备4. 尺寸测量误差及消除方法教学方法:1. 采用理论讲解与实验操作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
2. 引导学生进行实际操作,提高其动手能力。
3. 分析实际案例,使学生掌握尺寸测量的应用。
教学资源:1. 尺寸测量仪器设备2. 实验指导书及相关资料三、角度测量章节名称:角度测量教学目标:1. 使学生了解角度测量的重要性,掌握基本原理和方法。
2. 培养学生进行角度测量的实际操作能力。
教学内容:1. 角度测量原理2. 角度测量方法3. 角度测量工具与设备4. 角度测量误差及消除方法教学方法:1. 采用理论讲解与实验操作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
2. 引导学生进行实际操作,提高其动手能力。
3. 分析实际案例,使学生掌握角度测量的应用。
教学资源:1. 角度测量仪器设备2. 实验指导书及相关资料四、形位测量章节名称:形位测量教学目标:1. 使学生了解形位测量的重要性,掌握基本原理和方法。
2. 培养学生进行形位测量的实际操作能力。
教学内容:1. 形位测量原理2. 形位测量方法3. 形位测量工具与设备4. 形位测量误差及消除方法教学方法:1. 采用理论讲解与实验操作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
精密测量技术常识电子教案

教学难点:对术语及其定义的理解
教学内容: 主要阐述了精密测量的基本概念、测量方法与测量仪器的分类;精密
测量的常用名词、术语及定义;测量方法与测量器具的选择;测量基准面和定
位形式的选择;测量条件的选择等内容。
教学建议: 本章内容理论性较强,有些地方的理解有一定的难度,因而安排的学时多
一点,教师在讲解时要抓住重点和难点作比较细致的分析讲解,这样才能收到比较 满意的教学效果。
1.1 测量概述
测 量 第技 一术 章基 础 常 识
1.1.1 测量概念
精密测量: 将被测量与标准量(或单位量)进行比较,并确定 其比值的过程。
精密测量四个要素: 被测对象、计量单位、测量方法和测量误差等。 精密测量内容: 包括长度、角度、几何形状、表面相互位置及表面
表面粗糙度等选用计量器具。
(4)按被测零件所处的状态和所处的条件选择计量仪器。 1.2.3 、测量基准面和定位形式的选择
(一) 基准统一原则 (二) 正确选择定位形式 1.2.4 、测量条件的选择 (一)温度 (二)湿度 (三)防震 (四)防尘
轴
套
第 二 章
类 零 件
的
测
量
第二章教学纲要
教学要求:1. 明确轴套类零件常用形位公差(如同轴度、径向跳动、端面跳动、圆度、 圆柱度等)的定义及测量方案的拟定。
2. 理解轴套类零件常用计量器具如光学机、测长仪、圆度仪等的测量原理, 了解其适用范围,掌握其使用方法与测量步骤。
3. 理解测量角度的常用计量器具如万能角度尺正弦规等的测量 原理,了解其适用范围,掌握其使用方法与测量步骤。
4. 了解各类轴径测量方法及适用范围。 5. 了解各类孔径测量方法及适用范围。 教学重点: 1. 能根据被测件的技术要求拟定测量方案。 2. 能掌握轴套类零件常用计量器具的测量方法与测量步骤。 3. 能分析被测件产生误差的原因。 教学难点: 对测长仪、圆度仪测量方法的掌握及测量步骤 本章教学内容: 1.主要阐述了轴套类零件的同轴度、径向跳动、端面跳动、圆度、圆柱度、 长度的测量方法与计量器具的选择;测量基准面和定位形式的选择;测量条件的选择以 及计量器具的正确使用与测量步骤等内容。 2.阐述了角度、锥度的测量方法与计量器具的选择;测量基准面和定位形 式的选择;测量条件的选择以及计量器具的正确使用与测量步骤等内容。 本章教学建议: 本章的主要内容实践性较强、因而在教学过程中应紧密结合生产实际进行讲解。在讲 解各种计量器具的工作原理和使用方法时最好能采用计量器具的实物进行讲解和课堂演。 如条件允许,则可进行测量实验,让学生采用讲解过的计量器具对具体的零件进行测量, 学生能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精密计量器具的工作原理和使用方法。本章要求学生通过测量实 验,加深理解同轴度、径向跳动、端面跳动、圆度、圆柱度、长度的公差带定义。 完成一个课题,应当培养学生能分析被测件产生误差的原因,判断被测件的合格性。
精密检测技术教案模板及范文

#### 教学目标1. 了解精密检测技术的定义、分类和应用领域。
2. 掌握常用精密检测方法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步骤。
3.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实践操作技能。
4. 激发学生对精密检测技术的兴趣,培养创新意识。
#### 教学内容1. 精密检测技术概述2. 常用精密检测方法- 光学检测- 电磁检测- 声波检测- 激光检测- 红外检测3. 精密检测设备的操作与维护4. 精密检测技术在工程中的应用案例#### 教学方法- 讲授法- 案例分析法- 实践操作法- 讨论法#### 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1. 引入精密检测技术在现代工业中的重要性。
2. 提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二、新课讲解1. 精密检测技术概述- 解释精密检测技术的定义。
- 介绍精密检测技术的分类。
- 列举精密检测技术的应用领域。
2. 常用精密检测方法- 光学检测:原理、操作步骤、应用实例。
- 电磁检测:原理、操作步骤、应用实例。
- 声波检测:原理、操作步骤、应用实例。
- 激光检测:原理、操作步骤、应用实例。
- 红外检测:原理、操作步骤、应用实例。
3. 精密检测设备的操作与维护- 介绍常用精密检测设备的种类。
- 讲解设备操作步骤。
- 强调设备维护的重要性。
4. 精密检测技术在工程中的应用案例- 列举典型应用案例。
- 分析案例中应用的检测技术。
三、实践操作1. 学生分组,每组选取一种精密检测方法进行实践操作。
2. 教师指导,确保学生掌握操作技能。
3. 学生汇报实践结果,教师点评。
四、课堂总结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
2. 强调精密检测技术在工业中的重要性。
3. 鼓励学生课后进一步学习。
#### 教学评估- 学生对精密检测技术的基本概念和原理的掌握程度。
- 学生操作精密检测设备的熟练程度。
- 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 学生对精密检测技术的兴趣和创新意识的培养。
### 范文精密检测技术教案范文#### 一、教学目标1. 理解精密检测技术的概念、分类和应用领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 三 章
位 置 误 差 测 量
及
•平行度:控制被测相对于基准的平行程度。 a、给定方向 (1)一个方向:两平行平面且平行于基准 • (2)二个方向:以t1×t2为尺寸的两组平行平面且平行于基准 • b、任意方向: 以φt为直径的小圆柱且平行于基准 • •一、平行度误差的评定 • 基准为平面 • 基准为直线 •二、平行度误差的测量 • 例 面对面 • 线对面 • 线对线 •三、计算处理
形 状
第 三 章
位 置 误 差 测 量
及
•四、计算机处理方法: • 1.计算机一般处理方法:按步长搜索 • 2.计算机优化处理方法: • 一维寻优——黄金分割法 • 讨论黄金分割法来源及思路 • 边界的设定:amin= (yi/xi)min • amax= (yi/xi)max
3.2 平面度误差的测量
ρ (θ ) = r0 + ∑ c i sin(iθ + α i )
i =1 ∞
• r0为平均圆直径,一次项为偏心影响,c1= e • I >= n+1 属于波度、表面粗糙度,要滤波:滤波器或斧形测头
3.3 圆度误差的测量
形 状
第 三 章
位 置 误 差 测 量
及
•圆度仪
3.4 平行度误差的测量
形 状
3.1 直线度误差的测量
(二)线差法: •1.干涉法(平晶法):分段测量 •测量次数 n = l/r -1 •2.跨步仪法 •3.光轴法:自准直仪 •4.激光准直仪:四象限光电靶,利用差动式连接得到相互垂直方向上的 误差值 • (三 )角差法: 水平仪、自准直仪,因其直接测量的是角度得名。 • 介绍水平仪的基本工作原理。 • 二、 误差的评定: •最小条件的判定:高低相间的3点 •两端点连线:首尾两点连线为基准直线
第三章 形状及位置误差测量 教学纲要
形
第 三 章
及 位 置 误 差 测 量
状
教学要求: 明确常用形位公差(如直线度 平面度、平行度、 如直线度、 教学要求:1. 明确常用形位公差 如直线度、平面度、平行度、圆 圆柱度等)的定义及测量方案 的定义及测量方案。 度、圆柱度等 的定义及测量方案。 • 2. 了解常用计量器具如圆度仪、干涉显微镜等的测量 了解常用计量器具如圆度仪、 原理 • 教学重点: 教学重点: 能掌握形位误差常用误差测量方法与测量 步骤以及常用数据处理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掌握平面度误差检测中的数据处理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掌握平面度误差检测中的数据处理方法(最小条 件评定法,)即用旋转法求平面度误差。 ,)即用旋转法求平面度误差 件评定法,)即用旋转法求平面度误差。 本章教学内容: 本章教学内容: • 主要阐述了平行度、平面度、平行度、圆度、 主要阐述了平行度、平面度、平行度、圆度、圆柱度 等的测量方法 本章教学建议: 本章教学建议 • 为了使学生能较好地理解, 为了使学生能较好地理解,教师对一些内容必须作比 较详细的分析讲解, 较详细的分析讲解,一般情况下形位误差检测分三个 步骤:一是根据误差项目和检测条件确定检测方案, 步骤:一是根据误差项目和检测条件确定检测方案, 据此选择计量器具,并确定测量基准。 据此选择计量器具,并确定测量基准。二是进行测量 得到被测实际要素的有关数据。 ,得到被测实际要素的有关数据。三是进行数据处理 按最小条件确定包容区域,得到形位误差数值。 ,按最小条件确定包容区域,得到形位误差数值。
•
形位公差的特征项目及符号
形
第 三 章
及 位 置 误 差 测 量
状
• 一、形位公差 • 形位公差是被测实际要素允许形状和位置变动的 范围。 • 二、形位公差的特征项目及符号 • 直线度(—)平面度( )圆度(○) • 形状公差 • 圆柱度( )线轮廓度(⌒)轮廓度( ) • 形位公差 平行度(∥)定向公差 垂直度( ⊥) • 倾斜度(∠)位置公差 同轴度(◎) • 定位公差 对称度( )位置度( ) • 跳动公差 圆跳动( )全跳动( )
一、误差分离法在直线度误差测量中的应用 形 状 及 位 置 误 差 测 量 • 移位法
第 三 章
• 反向法
3.7 误差分离法在形位误差测量中的应用
形 状
•3.多测头法 •
第 三 章
位 置 误 差 测 量
及
•
•二、误差分离法在圆度误差测量中的应用
第三章 形状及位置误差测量
• 形状误差 位置误差
形
第 三 章
及 位 置 误 差 测 量
状
直线度 平面度 圆柱度 圆度 线轮廓度 面轮廓度
平行度 垂直度 倾斜度 同轴度 对称度 位置度 圆跳动 全跳动
第三章 形状及位置误差测量
• • • • • • 平面度是限制实际表面对其理想平面变动量的一项指标 ,控 制任一平面或圆柱体的端面。其公差带为两平行平面 一、平面度误差的评定 1.最小区域法:三角形、交叉、直线准则 三点法 对角线法 注意:三角形、交叉准则与三点法、对角线法的联系与区 别 色点法:较粗略的方法,车间用 二、平面度误差的测量 平晶 精密平台:被测件用可调支承置于精密平台上 三点调平、四点调平、水平面调平 便于用三点法、对角线法进行评定 水平面和几何光束 网格法,米字线法(误差联系法) 三、平面度误差的数据处理 计算(旋转法、计算机),作图法
形 状
第 三 章
位 置 误 差 测 量
及
3.6 同轴度误差的测量
形 状
第 三 章
位 置 误 差 测 量
及
•同轴度: 控制圆柱面(圆锥面)与圆 柱面(圆锥面)轴线间的同轴程度。 此时,轴线可能发生平移,倾斜或弯 曲,或同时发生 1.大型零件:准直望远镜或激光准 直仪 •2.小型零件:圆度仪
3.7 误差分离法在形位误差测量中的应用
形 状
第 三 章
位 置 误 差 测 量
及
最小条件 端点连线
3.1 直线度误差的测量
形 状
光学平直仪
及 位 置 误 差 测 量
第 三 章
3.1 直线度误差的测量
形 状
•水准仪
及 位 置 误 差 测 量
第 三 章
3.1 直线度误差的测量
•例:用分度值为0.01mm/m的水平仪测量1.4米导轨,桥板跨 距为200 mm,测得格数如下,试求分别按最小条件法和两 端点连线法确定的直线度误差 •“0” 0 1 -2 3 -2 0 2 •解本题时,要特别提醒学生注意添加一个“0” •例
3.1 直线度误差的测量
形 状
第 三 章
位 置 误 差 测 量
及
•直线度是控制零件上被测要素的不直程度,被限制的直线有:平面内的直 线,回转体的素线,平面等的交线,轴线等 • a、给定平面内的直线度(素线) 公差带:两条平行直线t • b、给定方向的直线度: (1)一个方向:两平行平面 • (2)两个方向:两组平行平面t1,t2 • (3)任意方向上的直线度(空间) 公差带为直径为φt的圆柱面 •一、误差的测量 • (一) 光隙法: • 刀口尺、研磨平尺:与标准光隙比较或观察光隙颜色(衍射- 蓝0.8u,红 1.5u,白>2.5u)
0 0 0 0 0 -4 0
3.3 圆度误差的测量
形 状
•圆度是控制实际圆对其理想圆的变动量(任一截面的圆度) 公差带:半径差为t的两同心圆 •一、圆度误差的评定
第 三 章
位 置 误 差 测 量
及
•二、圆度误差的测量: •1.圆度仪:转轴式、转台式 •2.光学分度头:顶尖+ 指示器(百分表):转一等分读一次数 •3.V型块(奇数棱)、L型座(偶数棱)+ 指示器 •三、圆度误差的数据处理 •1.同心圆模板 •2.电子法: • 圆形零件实际轮廓可看成中心角的周期为2的周期函数,用傅氏级数表示为
形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状
第 三 章
位 置 误 差 测 量
及
• • • • • • • • • •
3.2 平面度误差的测量
• 3.2 平面度误差的测量
例:用三点法和对角线法 d1 d5 b1b5: 0 3 -6 -1 0
形 状
第 三 章
位 置 误 差 测 量
及
例:用三点法和对角线法评定误差 a1 a5 a1a5 : 0 -8 -5 3 b1 b5 a5e5: 0 1 -2 2 a1e1: 0 -5 0 2 c1 c5 e1e5: 0 -7 5 -4 d1 d5 b1b5: 0 3 -6 -1 c1c5: 0 -1 0 -1 e1 e5 d1d5: 0 0 -2 -4 例:用最小区域法评定误差 :交叉准则 0 -5 15 20 7 -8 15 30 0 高点:a3,c2 低点:a1,b3 2.作图法 例:对角线法评定误差 书P67
3.5 垂直度误差的测量
•垂直度:限制实际要素对基准在垂直方向上允许的变动全量。 a、给定方向: (1)一个方向:两平行平面且平行于基准 (2)二个方向:以t1×t2为尺寸的两组平行平面且平行于基准 b、任意方向: 以φt为直径的小圆柱且平行于基准 •一、垂直度误差的评定 • 基准为平面 • 基准为直线 •二、垂直度误差的测量 • 可转换为平行度 • 例 面对面 • 线对线 •三、数据处理 • 例 :见书 P84
第三章 形状及位置误差测量
形
第 三 章
及 位 置 误 差 测 量
状
1.直线度: 它是控制零件上被测要素的不直程度,被限制的直线 有:平面内的直线,回转体的素线,平面等的交线,轴线 等 • 2.平面度 是限制实际表面对其理想平面变动量的一项指标 ,控 制任一平面或圆柱体的端面。其公差带为两平行平面t。 3.圆度 它是控制实际圆对其理想圆的变动量(任一截面的圆 度) 4.圆柱度(综合性指标) • 它控制圆柱面的圆度,素线的直线度,两条素线的平 行度以及轴线的直线度等等半径差为t的两同轴圆柱。 测量:可用全跳动来检测